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讲)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增分策略01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2.分封制(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1)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5.突出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独立性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等级森严: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重点深化]从周至秦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易错练1因望文生义而误选《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命题分析:“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近几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少,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多,且多通过史料文献设置新情境,重点考查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影响等。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古代重要变法与改革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尤其要关注改革对社会转型、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生的影响。
(2)综合考查:该部分命题可能通过不同改革的比较或联系考查改革的内在关联性;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生活、民族交融、民生的影响。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
关注民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革新意识。
一、主干知识整合: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能力提升:商鞅变法的核心及特点(1)核心内容:鼓励“耕战”和“法治”。
(2)封建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最彻底的封建化改革。
(3)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4)严厉性:推行力度大,严刑峻法。
(5)有效性:实现了富国强兵,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彻底性: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2.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4.明朝:张居正改革知识拓展: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国古代改革的原因和目的:(1)原因:①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目的:①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②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③克服封建统治危机;④实现富国强兵。
2017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单元检测试题》【带解析】
2017届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魏晋南北朝单元检测试题》【带解析】1.《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
该材料分析了()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 B.察举制的弊端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 D.科举制的弊端2.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3.《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4.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C.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 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6.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含解析 精品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
-4-
一
二
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7-
一
二
三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6-
一
二
三
②弱化了社会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家成了 国的附庸,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 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
③“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这种观念的裹挟下,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衡量人们政治行 为的标准是忠孝之道,只有治道,没有政道,只关注权力的功能和效 用,有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而对权力本身的运用和分 配及其矛盾如何协调的认识却很浅陋,极难上升为政治理论,缺乏 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12-
一
二
三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2017高考真题汇编历史-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解析:选A。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
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
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3.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
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
4.解析:选C。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
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
5.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检测试题1(word版含解析)
仿真试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综合试题(一)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
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刺史制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期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秦始皇设职授官使“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中止的是()A.分封制B.皇帝制C.内阁制D.郡县制5.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A.石锄B.骨耜C.耦犁法D.曲辕犁6.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A.三省制B.科举制C.行省制D.内阁制7.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术8.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
该机构是()A.中朝B.枢密院C.军机处D.宣政院9.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深化8大核心要点——激活思维潜能
要点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 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 (2)此后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 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2.兼容并蓄: (1)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加 速了各地区文明化的进程。 (2)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这种开放 性吸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要点七 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要点
阐释
仁爱思想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强调整体精神和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
群体意识 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1)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提倡人伦价值 (2)孟子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
清单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走向统一、集权趋势 (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 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 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 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 ①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建立县制 等,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测)-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328
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测)-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一、选择题(15*4=60分)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
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
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3.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制造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扩大地方伪独立性B.维护百姓的利益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制度的本质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君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度
断 完善
不强
制
断化
度
宋
完
演
善
加强
变
明清
过
顶峰
程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唐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清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宋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一、选择题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主要方式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7、(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A、C、D的情况都是有的。错因主要 在于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理解不清。②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 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六部指尚书省下属 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 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 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 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 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 权。所以把其理解为中央监察机制是错误的。③防范此类错误就 要对重要概念从内涵、特点、影响等全面准确地把握。 答案:B
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B。错因:一是对题干“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 特殊情况”的言外之意是削弱皇权理解不到位;二是对汉武帝所设中朝的 意图理解不清;三是对D项阅读不完整,仅从其前半句下结论。②这类题要 减少失误,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从题干到选项仔细地研读题意,无 论考查多少知识点,题目总会围绕一个核心而展开。在把握题意的前提 下,逐项筛选合乎要求的项即可。③本题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 专制的加强,D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初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 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 主专制;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 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 例外。
2.在比较中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 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是周王朝的两大 政治支柱。
问题2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 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 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 帝一人独断;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 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中央 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元朝行省具有双重性 4.(2021·湖北九师联考)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 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 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 ) 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 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原属宰相的权力 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转移,故选B项;相权的 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 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C项;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 除D项。
宗法观念具有两面性 (3)礼乐制度: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 的和谐与安定,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 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 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易错点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2017年)二轮复习 第1讲中华民族的奠基、形成时期——先秦、秦汉时期
(二)具体史实
1、政治
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生产力的发展产物)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二)具体史实 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 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3、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6、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4、权利: 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 族融合;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瓦解: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名 存实亡,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 4 )伦理观念: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导致“重男轻 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 孝道、重视邻里关系和家庭和睦的观念。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出现了现存最早星表——《石氏星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分别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4)教育: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平民阶 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5)汉字: 篆书、隶书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 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从总的方面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 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专题01西周的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
专题01 西周的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母题再现】高考选题:(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解题技巧:文字材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形式,从材料来源看可分为两种: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片段;二是文学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三是条约类例如,本题就是条约类文字材料做此类题目一定要抓住这类题型的特点: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或知识要点,力求有“貌离神合”之妙;②保证应有的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量;③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并注重时代感;④文辞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宗法制的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步骤一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
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题型2 专题训练(含解析)
1。
(2016·浙江丽水一模)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下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周公辅佐成王图A。
周公伐纣,灭商建周B。
四方臣服,中央集权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解析周公伐纣中的周公是周武王,而《周公辅佐成王图》中周公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故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独立性大,故B项错误;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故C项正确;周公受封于鲁,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河南洛阳考试)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
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市镇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年均商税额1 945贯6 285贯1 544贯1 743贯3 090贯2 673贯1 139贯A。
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南宋绍兴地区城市的经济功能,故A项错误;城市市镇年均商税额的差异,反映出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故B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商业市场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经济增长,以偏概全,故D 项错误。
答案B3。
(2015·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某班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出孔子不同形象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反映了现代对传统儒家思想要客观对待,批判继承B.②说明孔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C.③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孔子为宗教对象批判,宣传启蒙思想D。
④反映了孔子开创的儒学,被统治者所推崇,成为统治思想解析现代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态度是批判继承,科学对待,故A 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利益,不是平民百姓的利益,故B 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运用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以道德治国的思想对封建统治及宗教统治进行抨击,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被统治者所推崇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例2(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官员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宗法制的影响有: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
宗法制属于主干知识,是海南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把握教材主干知识,吃透高考高频考点。
2.讲基础先秦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1)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封邦建国、贵族政治等级森严A.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机构。
B.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以王族为主。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民。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君主专制的强化核心词:官僚政治、皇权至上、分权与制约、君主专制A.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突出特点。
B.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特色的中央机构沿革(1)秦——三公九卿及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又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实行三省六部及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既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4)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
(6)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皇权专制加强。
(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讲典例【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趁热打铁】(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例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等关键信息。
东周诸侯国拥有军政经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元行省制是地方的行政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唐政事堂是唐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宋中书门下亦指“政事堂”,宋建炎三年(1129),并中书省与门下省为一省,称中书门下省,即宰相机构和官署,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和王侯的官员,而明朝的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而通政司是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臣民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
其长官为通政使。
其职能就是开天下言路,两者在权力与地位上差异很大,故D项错误。
与元行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监察御史、政事堂【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备选项中所给的古代的官职,均为学生所熟悉,解题时,一是要紧扣“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等要求,一是要对备选项进行准确的分析归纳,明确刺史、政事堂、诸侯国、行省、监察御史、中书门下、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等官职的地位与权力,这就是需要学生对教材基础有准确识记才可以,夯实的基础知识时高考取胜的前提。
【趁热打铁】秦代承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朝设置中朝、尚书,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发展B.中权机构建设的逐步发展C.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强化D.社会结构日益交化与更断【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演变•特点4.讲方法在做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变时,考生首先要识记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的“中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制;明清的内阁和军机处等。
其次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纵向联系,在对比中得出答案。
如先秦时要注意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历程等,需要学生既要注意宏观上的把握,又要做到知识点的细化。
5.讲易错【题目】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错选】B或C【错因】考生对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内涵没有准确区分所致。
【答案】A【解析】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
设三司使、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和军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但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排除D;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选A。
【反思】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的内涵考生要有准确的理解。
中央集权相对应的是地方分权;军权的加强主要和相权的削弱有关。
考向二先秦以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先秦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分封制、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以来行省制和土司制度、明清改土归流等演变历程;中央的权利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小,达到了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目的。
(2)命题规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之一,重点考察几个知识点,如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和元朝以来行省制,题型有选择和材料题。
考生在备考时可以重点复习相关知识,提升复习的有效性。
例1(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名师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
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
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