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十八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修订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cb9982f8c75fbfc67db241.png)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410e85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5.png)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这种变迁,包括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首先,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根据统计,20世纪初,大约90%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
他们的生活模式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
到了21世纪,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这种转变带来了很多的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追求更加时尚的衣服,更加多样化的食品,更加充实的休闲娱乐等等。
同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以女性地位为例,古代中国妇女地位被认为是比较低下的,女性不能上学,不能批评男人,更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然而,20世纪初,很多爱国女性开始展示他们的才华,包括著名的诗人林徽因,电影明星周璇和范蠡等等。
她们的成功为女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偏见。
最后,社会制度的改变也是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制度的改变体现为近代化改革和革命。
在清朝晚期,由于经济和政治压力,中国逐渐接受了外国的现代化理念。
然而,这种改革的过程是漫长的和困难的,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为了共和国,虽然最初的共和国政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它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制度。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它展示了不同的人类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碰撞。
我们需要对这种变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高考历史 点拨与精析 考点1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课标
![高考历史 点拨与精析 考点1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7cf79bde844769eae009edf2.png)
高考历史点拨与精析考点1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课标一、选择题1、(2011·天津文综·T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辛亥革命的影响。
【精讲精析】选C。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A、B两项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D项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2、(2011江苏单科T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对图片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分析,并结合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理解。
【精讲精析】选B。
图片广告提高“时髦男女”说明广告主要宣传其时尚功能,故③不准确。
从图片本身并不能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④理解有误。
“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表明国产“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也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故①②都是正确的,答案为B。
3、(2011·福建文综·T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思路点拨】本题以土尔其的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切入,巧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较大,关键在于对材料意思的理解。
2018年高考必备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史
![2018年高考必备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史](https://img.taocdn.com/s3/m/36553f31e2bd960590c677d0.png)
2018年高考必备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装(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本阶段的特征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①男装: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女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建国后50——60年代,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纷呈。
2、饮食(1)中餐: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国。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西餐常用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房屋建筑(1)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壁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婚姻习俗(1)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民国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仪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丧礼由繁到简,由土葬到火葬。
3、其他社会习俗(1)剪辫易服: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采用公历(3)社交: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
历史专题专卷2020年高考历史: 10.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专题专卷2020年高考历史: 10.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4476626c175f0e7dd13738.png)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效演练·稳达标【高考真题】1.(2016·海南单科·T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选D。
明清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早已失去活力,A错误;由材料中“新学国民……剪去辫发”,可以看出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错误;发式与新旧学没有直接关系,C说法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以看出,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没有报效国家的方式,只能服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故选D。
2.(2016·海南单科·T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对比,谈不上“高效”,也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错误;C和材料无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巩固新生政权,稳固社会秩序,材料中的规定目的是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来实现社会稳定,所以答案为D。
3.(2016·江苏单科·T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新课标2012年高考历史专题解析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课标2012年高考历史专题解析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159b4e95022aaea988f0f1b.png)
专题十六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二、广东真题: 1.(2011•文综)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2009·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 .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3.(2009·理基)“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 .唐宋时期B .明朝后期C .民国初年D .新中国时期4.(2008·历史)“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 .戊戌维新时期B .辛亥革命时期C .新文化运动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5.(2007·历史)“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 .明朝B .清朝C .民国D .新中国三、单元概述: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但各种西方文化在中国有着不同命运——精致文化融入难,世俗文化融入易。
民主、共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仍然未能在中国真正施行;而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风俗则部分西化,呈现出明显的中西合璧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ff6be95022aaea998f0f81.png)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归纳总结】“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知识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测试卷(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测试卷(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eac27525c52cc58bd6beb1.png)
2018’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16附中)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这表明(A)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解析】从题干中“上海”“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影响到部分居民的饮食结构,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排除。
2.(2016一中)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
”这说明(A)A.工业文明冲击了传统农业文明B.洋务运动提倡男女平等C.洋务运动主张改变纲常伦理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解析】机器引进中国后,农业文明影响下的生活习俗等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
3.(2016雅礼)1909年2月6日,清廷颁布诏谕,禁止蓄养买卖奴婢,历经两千余年的奴婢制度终告结束。
此次废奴诏谕规定,“凡从前旗下家奴”,“概听赎身,放出为民”,“其经放出及无力赎身者,以雇工人论”。
清廷的废奴举措(D) A.摧毁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贸易市场B.推动了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群众基础D.是顺应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进步之举【解析】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贸易市场是在非洲,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断了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反清的,而清廷的废奴举措是进步的,清廷的废奴举措不能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准备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清廷的废奴举措,解放人身自由,是顺应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进步之举,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fe175927d3240c8447efcd.png)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ac20c2f01dc281e43af00c.png)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30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30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98007c6bd97f192279e9fc.png)
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近几年高考中有关本部分内容的试题比较多,主要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等。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从能力要求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备考复习时:(1)借用“变”字,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近现代各个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复习时应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四次重大变化的节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
考点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解题思路】【要点解密】(2017年新课标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解题思路】【要点解密】(2017年新课标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题思路】【要点解密】(2016年江苏卷)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4f785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5c.png)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1.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材料中起源于满族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受到了不同观点的质疑,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②错误,选①③④。
综上,本题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2.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涉及甲午中日战争,4月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增多,对日本的关注也在增加,说明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反思,故A正确;C项错在“开始”两字上【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3.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十八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十六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广东真题: 1.(2011文综)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009·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2009·理基)“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 .唐宋时期
B .明朝后期
C .民国初年
D .新中国时期
4.(2008·历史)“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戊戌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5.(2007·历史)“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明朝
B .清朝
C .民国
D .新中国
三、单元概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着变化。
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
征。
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但各种西方文化在中国有着不同命运——精致文化融入难,世俗文化融入易。
民主、共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仍然未能在中国真正施行;而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风俗则部分西化,呈现出明显的中西合璧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了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四、复习纲要:
五、复述内容: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六、重难点突破:
1、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变迁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的关系。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