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95401b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9.png)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如普遍性、单向性、非互动性等1.3 大众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掌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1.4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制作、传播和接收环节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如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2.1 报纸媒介了解报纸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报纸媒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2 电视媒介了解电视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电视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3 广播媒介了解广播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4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影响,如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3.1 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报道形式3.2 广告与公关了解广告和公关的定义、特点和目的掌握广告和公关的创意策略和传播方式3.3 娱乐与文艺了解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定义、特点和形式掌握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效果3.4 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了解舆论监督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掌握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1 受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等4.2 受众的行为与心理了解受众的接收行为和信息处理过程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态度形成机制4.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掌握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理解受众研究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4.4 受众定位与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定位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如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5.2 大众传播与culture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等5.3 大众传播与公共事务了解大众传播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媒体公共事务报道的规范和责任5.4 大众传播与全球化了解大众传播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趋势和挑战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模型6.1 传播学基本理论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基本理论: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社会构建主义。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200c65ef01dc281e53af0ec.png)
动态: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
听觉性 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义
• 所谓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客观 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认知主体赋予
认知对象的含义,是符号所包含的精神内容。
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 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 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一什么是意义所谓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含义是符号所包含的精神内容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本章重点:
符号的定义及功能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情境义的含义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和功能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 指示对象的代表物。
2.符号的功能
• 传递信息 • 帮助思维
三、符号的类型
有声语言符号(口语)
语言符号
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 符号 视觉性 非语言符号 静态: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
副语言:音域、语调、节奏、笑声、哭声、呻吟等
3、概念义与情感义
4、精确义与模糊义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动机义:传播主体所要表述的意思和所要传递 的意思。 2.接收义:传播对象读取的意义和获取的信息。
例:大仲马吃蘑菇
3.情境义: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中产生的意义,是 传播情境赋予符号的意义。
今爱“ 醒国沉 ,即沉 莫爱酣 待家睡 土!我 分国中 裂民华 似知, 瓜醒那 。示义与暗示义
明示性意义: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核心部分,相 对稳定; 暗示性意义:符号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转指义, 是边缘部分,容易变化。
大众传播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bcd2a0eff00bed5b9f31d2f.png)
“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哈罗德· 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 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 和“三功能说”。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 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解码者: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 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 形式。 接受者: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 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 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 相应的调整。
解码者和接受者的不同
1、人与人的对话:解码者和接受者是同一个人
宣传的技巧
5、平民百姓法(plain folks) 平民百姓法是指某讲话者企图让受众相信他或她的想 法是好的,因为这些想法是“人民的”的想法,是“普通 老百姓”的想法。
广告:需求是创造出来的
美国棱镜门:政府——美国人民的安全需要
1、显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2、隐含要素
大众传播的隐含要素
信息来源
传播关系 传播环境 传播目的:(1)分享信息 (2)传授知识 (3)愉悦情感 (4)改善关系 (5)改变态度 (6)促成行为 传播效果:这种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所
发生的某种变化
传播技巧: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赤化
国民党称呼共产党——共匪
五毛党、自费五
“毛主义”
在国外,“毛主义”这个用法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出
现,通常被带有敌意地用来描述支持毛泽东和他的共产主
义形式的党派或个人。
社会大众传播 第二章 传播的材料.
![社会大众传播 第二章 传播的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8c5662ba84868762caaed567.png)
二、信息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表达性、载体性、流动性、共享性 三、与信息相关的重要概念 噪音、冗余信息(巩固人际关系、克服噪音干扰、理解信息) 反馈与前馈 四、信息理论 (一)信息论 (二)控制论 反馈的概念 (三)系统论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 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 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 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 作为传播过程的第一 环节,信源负责发出将要 传播的讯息。此后讯息会 经发射器编码而采用与所 经渠道相适应的信号形式 到达接收器。接收器的功 能与发射器相反,它将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并 发送到传播的目的地即信 宿。
体态语言符号
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器 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态语言。 体态动作可分为象征性,说服性,调节性, 表现性,适应性和表情性动作。 信息整体冲击力=0.07*言辞+ 0.38*声音+0.55*面部表情 (梅拉宾的公式)
14
2019/4/10
动作一样,意义不一样
动作态势语 汉语意义 英语意义 -------------------------------------------------1跺脚 气愤,悔恨 不耐烦 2表演者或讲话人 回应观众的掌声 感谢,表友好 为自己鼓掌不 谦虚 3目不转睛的看 好奇,惊讶 不礼貌 4嘘声 反对,责骂 要求安静 5拍别人脑袋 疼爱,侮辱人 安慰,鼓励
的传人”、出、重、牛、魚,符号与指代意义的关系。
社会共有性:符号的词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义,囧 发展性:赋予旧符号以新的意义,创造出新的符号。 火星语言
10
2019/4/10
3、符号分类: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符号两大部分。
传播学教程(1-8)(1)
![传播学教程(1-8)(1)](https://img.taocdn.com/s3/m/d1752afa9e31433239689315.png)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2998ba77232f60dccca12e.png)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全部内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重点整理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2ab7f08f12d2af90242e659.png)
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观第1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大众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策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的声音。
它是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新的媒介环境数字电视互联网代理人新式新闻广告的变化理论的作用大众传播理论的目标大众传播的效果枪弹论——有限效果模式——适度效果论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结论讨论词第二篇大众传播的科学方法与模式第2章科学的方法科学中的想象科学的累积性本质对现实的科学概括科学的假说防止偏见或者欺骗意外的发现和新的方向科学中的道德和欺骗科学探索的过程实证资料的取得(1)调查研究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的研究。
根据统计学原理,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
包括抽样调查法和普查法。
抽样调查法可以对任何所给样本进行统计计算,但只能对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的可能发生性做出概括。
(2)内容分析法:是分析信息内容的一种系统方法。
是调查者对他们自己选择的某时某地的传播产品的信息内容进行“客观化、系统化和数量化的描述”。
(05年简答,10分)调研法和内分法的异同:同:一是都是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77d4d90876c66137ee06192b.png)
美国传播学者戴维· 伯洛(1960)的“S-MC-R”模式:讯息来源(sender)——讯息 (message)——渠道(channel)——接 受者 (receiver)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 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 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受此观点 影响,许多学者开始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使传播学 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 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 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 对二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 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 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也 是紧密联系着的。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 播作为一个各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考察,具有非常 深远的意义。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要素与特征
大众传播的要素
施拉姆的观点 显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 反馈 隐含要素
大众传播过程的特征
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 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 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 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 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 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 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 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 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二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二章.doc](https://img.taocdn.com/s3/m/5c01eb62b52acfc788ebc92c.png)
传播四种基本类型第二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1、 传播的概念演变(代表性定义)%1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缺点:拒斥、不通、误解、独处%1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1 “反映”说:强调传播使受者产生反应。
%1 “互动”说:强调传者与受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 “过程”说:强调信息传播是有始有终的。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①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1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1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1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节传播的特点1、 一般特性和基本特点:①社会性和阶级性%1 目的性和计划性%1 主动性和创造性%1 协同性和互动性%1 永恒性和历史性2、 不同的特性:人际传播一一个人性、亲近性、直接性、互知性大众传播一一传真性、快捷性、扩散性、公开性3、 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出信息)、语言(内部语言)、接受者(客我)第三节传播的分类1、 其他角度:①垂直性传播、水平性传播%1 隐蔽性传播、鲜明性传播%1 真理性传播、利益性传播、权威性传播%1 向上传播、向下传播%1 传达性传播、解释性传播、劝服性传播、鼓动性传播、娱乐性传播2、 按传播范围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非人类传播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I 人类传播J 「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内向传播(人内/内在/自我传播):%1定义: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1表现:自言自语、独立思考、扪心自问、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写日记等%1分类: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1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1地位: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特性。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4f22fd03186bceb19e8bb3b.png)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
二、人际传播
(广义):自我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指人 对人,面对面的传播,社会信息在两个人或三五个 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三、群体传播 1、常态的群体传播 (1)群体压力 (2)趋同心理 2、非常态的群体传播——集合行为中的传播 (1)集合行为指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
会集合现象 (2)集合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传播的概念、分类及历史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 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一、如何理解传播 傳播
《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
1、符号和信号传播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 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传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口语传播时代:
第二章 传播学基础
![第二章 传播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ef1e0a7770bf78a64295437.png)
数字媒体导论¥2.1.1 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nuis,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有或共享的信息。
对传播的定义,传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信息,也即传播的材料;流动,即传播的方式。
简言之,传播就是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获得共享。
¥2.1.2 传播的类型传播学的分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而狭义的传播学则是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为大众传播学。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
而我们更关心的就是与人类相关的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自我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1.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又称为内向传播或自身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整个信息交流活动都是在一个人自身内部进行的。
自我传播过程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过程,自我传播具有明显的心理学特性。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全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平台上,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对客观世界加以认识并采取符合目的的措施和行动。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大批复制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从而影响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一个有组织、有一定规范的、专业群体的全部或部分,它们通常不仅具备传播的功能,也可有其他多种能动功能;受传者通常是个人,但经常被传播组织视作是一个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群体或集体。
故而大众传播往往是单向传播的过程,没有反馈或交互的环节。
(1)大众传播的特性1)组织性2)广泛性3)公开性4)单向性5)超越性6)即时性(2)大众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出自1948年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96169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7.png)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的模式
![传播的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3fc4dfaf524ccbff0218445.png)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14
评价: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 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 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 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 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 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 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模式
1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 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 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 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接受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公众的 压力或制约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C=传播者
M=讯息
R=接收者
接受者 的社会 环境
19
2、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 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 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 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 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 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 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 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介 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第二讲 大众传播
![第二讲 大众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da692201763231126edb11b5.png)
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非言语传播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传 播
拟似语言(paralanguage) 体态语言(kinetics) 象征语言(iconics) 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小团体传播(small group)
对什么是人际传播最适当的理解应该 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 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 的样式就发生了。”
●人际传播中的人是有个性的人,是 在言说与倾听交替存在的对话之中,沟 通心声的人。“个体间”是人际传播的 一个重要观念。它深深地涉入了“我与 你”的传播世界。将人际传播定位于个 体间的交往,定位于个性的沟通,是基 于人与人的相遇。
三、人内传播的特点 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 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 系; 2.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 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 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 基础。
四、“主我与客我”理论
● 布鲁默认为,人能够和自己本身进 行互动,这就是人的自我互动。人是拥 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认识的对象中不 但包括外界和他人,也包括自身。在这 个过程中,人能够对自己进行审视和认 识并拥有自己的观念,也可以与自己进 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对我 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自我的关系有 一定的帮助。从这一理论角度我们可 以看出,人的传播不仅在个人与社会 他人之间进行,而且在个人与自己本 身之间进行,这就是人的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与人的其他类型传播一样,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bfeadc5aa00b52acfc7ca36.png)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9da91ed6294dd88d0d26b0a.png)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
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3085cf804a1b0717fd5ddef.png)
信宿
噪音源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 的过程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III、奥斯古德— III、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IV、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IV、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模式非常重要。有了它,很多复杂的规律就可以变得 清晰。
模式,就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论述。它是理论的 简化形式。
模式可以表示: (1)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功能 )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
模式包括: (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 )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
一、基本模式
一、基本模式
控制论模式
系统论模式
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影响之模式 三、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影响之模式 四、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体系与行为模式
怀特守门人模式
第二章结束
▲熟练掌握六个传播基本模式。 ▲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消费者中趣味 不同的受众
XI、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XI、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N1
N
N2 N3 N4
N2` N3`
M
N1 N4
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五W 拉斯韦尔五W模式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 议程设置模式 使用与满足模式
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媒介披露的 不同形式
最后导致需求的 满足 以及其他(往往是 非有意的)结果
五、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X、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1c3322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c.png)
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导言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能够明了传播的过程,熟悉传播过程的几个常见模式,并学会用这些模式来分析传播活动;分别理解六种传播类型,学会分析这六种传播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难点: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各种传播活动的具体传播过程虽然不同,但都必须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
就像数学研究领域的公式、物理研究领域的定理一样,一些学者在研究、分析信息传播规律中也总结了一些属于信息传播领域的“公式”——传播模式。
通过这些模式,我们就能相对轻松地分析各种传播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传播类型的多样性,划分的标准也很多。
我们在本章介绍一种最常见的划分标准——按照传播范围的大小和传播对象的多少来划分。
按照这种标准我们可以把传播活动分成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六大类。
2.1传播过程模式尽管传播活动多种多样,每次传播的过程具体而复杂,但都得遵循信息传递的本质和规律。
在传播学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对传播过程的研究,并设法找到一个直观而又简化的方式来阐释传播的复杂过程,建构传播模式无疑是学者们最理想的选择之一。
所谓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模式研究几乎是随着传播学研究同时开始的。
传播模式的研究经过了从最初的线性模式到双向互动模式,再到系统模式,经历了一个从简①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译本,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从微观到宏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传播过程在研究者面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传播学的理论构架也日渐明朗;微观部分的许多课题能简单明了地显示出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 文化条件 立法、管理机 构、民间社团
保护 投票等政治 程序
媒介的制作 者和发布者
财政支持人、广告 机构、市场研究等
提供商品、服 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消费者中趣味 不同的受众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 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由以下要素组成: 受众:分为不同层次; 各种政治、法律力量与经济力量; 媒介制作和分发组织:均为私人公司, 支撑这个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 它是满足此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自由市场 原则支配此体系。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R
对媒介的印象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 制约 C=传播者 R=接收者 M=讯息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这一模式更 加全面、系统、具有社会性。 这个有条理地、经过周密考虑建立起来的模式, 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 过程。 提出许多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因素,指出大众传 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传播者和接收者的 形象是相当复杂的,他们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 函数。
马莱茨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传播者 的自我 印象 传播者 的人格 结构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 的自我 印象 接收者 的人格 结构 接收者所 处的受众 群体 接收者 的社会 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 工
传播者 的人员 群体 传播者 的社会 环境 传播者 的组织
媒
C
M
体
来自讯息的制 约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大众传播系统过程 大众传播是一个系统的集合: 首先,大众传播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信 息媒介系统的一个系统; 其次,大众传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第三,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 大众传播具有自组织性: 大众传播是一个既受所在的社会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又具有 自身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系统,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统一。众多性质中 开放性和非线性比较重要 开放性原理:自组织的前提就是对环境开放,目的是减少无 序性,增加有序性。 非线性原理是:在与环境互动中表现出来多值特征。
第二章 大众传播 的过程与要素
大众传播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要素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过程
传播过程研究的意义 模式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模式 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 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 1.描述 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2.过程本身与社 会环境的互动;3.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 动特点和规律。 线性模式 控制论模式 系统传播的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戴维· 伯洛(1960)的“S-MC-R”模式:讯息来源(sender)——讯息 (message)——渠道(channel)——接 受者 (receiver)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 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 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受此观点 影响,许多学者开始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使传播学 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 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 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 对二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 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 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也 是紧密联系着的。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 播作为一个各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考察,具有非常 深远的意义。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 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 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 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 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系统传播模式
这些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 观环境、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 程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播过程研究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 伯洛提出可 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联系,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 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 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的一个 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 分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 传播的,它把传播作为一个各要素密切交织、相 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考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拉斯韦尔模式
谁(Who),说了什么( Says what),通过什 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1948年,哈罗德·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 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 “5w”模式。
贡献:明确了传播的要素;确立了大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 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 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 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 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 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 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
众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缺陷:高估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要素。
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及同事韦弗在研究 信息流通过程时,提出这一模式。原为研究技术 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递问题,被传播学借用。 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 成。“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 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 息传递的干扰。 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 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
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线性模式的缺憾与不足 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 直线,没有信息的反馈;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 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 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 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单向性、孤立性
格伯纳模式文字式
1、某人 2、感知某事 3、并作出反应 4、在某种场合下 5、借助某种工具 6、制作可用的材料 7、于某种形式中 8、和背景中 9、传递某种内容 10、获得某种结果
格伯纳模式图解式
格伯纳模式的例证
传播总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乔治· 格伯纳于1956 年提出,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 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是适用广泛。它既可以描述人的传 播过程,也能够描述机器如电脑的传播过程或人 与机器的混合传播。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根据韦斯特利-麦克莱恩1957年文章绘制。 此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意义重大,一是它指 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而且这种选择是 经过若干阶段进行的,这说明了大众传播过程中 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二是它指出了反馈的重 要性; 不足之处有:它认为过程中的参与者之间是平衡 的、互利的、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事实上, 传播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是很少平衡的,它夸大了 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而现实中,每一方 都会追求各自的不同的目标,它过分强调了传播 者对社会的独立性。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首创,施拉姆1954年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 的模式;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 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 际传播; 缺陷在于,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 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 平等相出入。
该模式只是对单向线性模式的改进,仍然
缺乏对传播活动中反馈和双向性的描述, 这是其不足之处。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源
控制论模式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控制论传播 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纽科姆的平衡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丹斯的螺旋模式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译 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
大量同一的 讯息
个人从属于群体、在群 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 或加工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根据施拉姆1954年文章绘制。 明确地提出了反馈; 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 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 反馈;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 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译码就是将符号 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 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分属于各个 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 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 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 组成部分的趋向。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要素与特征
大众传播的要素
施拉姆的观点 显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 反馈 隐含要素
大众传播过程的特征
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 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 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 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 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