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世代划分

合集下载

稻飞虱

稻飞虱

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偶发、常发、重发区示意
(胡国文等,1997)
褐飞虱在四会大沙一年发生8个世代。根据 广东省褐飞虱越冬调查结果,四会大沙(位于北 纬23°19')正处于褐飞虱不稳定过冬区,暖冬年 份可在再生稻、落谷稻上存活,有少量褐飞虱越 冬,成为早春第一代的虫源。第二代于5月上旬 起,长翅型成虫从外地迁入,主要虫源来自中南 半岛(越南中部、泰国、老挝等地)。第三代是 大发生代,短翅型成虫大量产卵,若虫数量激增; 首先严重为害早插田,早熟种,继而为害中熟种。 第四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出,若虫盛期在7月上、 中旬,为害中熟和迟熟田水稻。第六代成虫于9 月上旬大量进入晚稻本田,经过这一代的增殖, 第七代成为晚稻的大发生代。
9月下旬~10月下旬 9月底~10月初 10月中旬~11月中 旬 10月中旬
褐飞虱各虫态分为卵、若虫(1~5龄)和成 虫,而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分化。各虫态历期 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在一定的适合温度范围内, 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在23~26℃时,平 均历期为 9~10天;在27~31℃时,历期缩短为 6~8天。若虫在23~25℃时,平均历期为16~19 天;在26~31℃时,历期缩短为12~17天,一般 雄虫发育历期较雌虫短1~3天。雌成虫的产卵前 期在19℃时,一般为3~10天;在24~30℃时,2~ 6 天。长翅型雌虫产卵前期较短翅型长2~5天。成 虫寿命一般为15~25天,最长可达两个多月。
F1 代 长 翅 、 短 翅 型 的 百 分 率 ( % )
120 100 80 60 40 20 0 B♀×B♂ B♀×M♂ M♀×B♂ M♀×M♂
短翅型 长翅型
亲本 组 合

双亲翅型对子代(F1)翅型的遗传效应
(王群等,1997)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56.3
剥查取样稻株,并镜检卵条和卵粒,记录未孵化有效卵粒数、寄生卵数、孵化卵粒数以及卵胚胎发育进度。结果记入附录A表A5。
寄生卵和卵的发育进度按照附录C(规范性附录)识别。
57
57.1
主害前一代二、三龄若虫盛期普查一次,主害代防治前和防治10d后各普查一次,共查3次。
57.2
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面积不少于1hm2。每块田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5~10)点,每点2丛。
4灯光诱测…………………………………………………………………………3
5田间虫量系统调查……………………………………………………………3
6田间卵量系统调查……………………………………………………………4
7大田虫情普查……………………………………………………………………4
8主要天敌调查……………………………………………………………………5
各地稻飞虱世代划分参考附录D。
510.2
510.2.1
分5级,以加权平均发生量确定各发生程度级别。
510.2.2
发生程度分级见附录E。
计算公式:
S = ………………………………………………………………(1)
式中:
S——加权平均百丛虫量;
Ci——各虫量数字段平均虫量;
Ti——所调查的各虫量数字段对应田块数;
52.2
越冬区hibernatingarea
稻飞虱能安全度过冬天的地区称为稻飞虱越冬区。通常指在北纬23°以南,冬季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持续天数常年不超过10天,且有水稻或再生稻、落粒自生稻生长的地区。
52.3
落粒自生稻spontaneous rice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是一种过飞性害虫,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迁入危害,只有掌握稻飞虱的发生规律,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

一、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控制稻飞虱发生危害,在管理上稻田采取排灌方便,降低地下水层,及时排水晒田。

合理施肥,控制分蘖盛期和叶色转赤,使叶片变硬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土壤湿度。

二、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

文山地区稻飞虱发生危害较重是第二代和第三代。

5月上中旬是外地迁入危害秧田,第三代是6月中下旬水稻处于分蘖盛期;从80年代以来,水稻稻飞虱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较重的是第三代,由于田间水稻群体过大,稻飞虱虫态复杂,难以防治。

多年来各地采取多种防治对策,抓住第二代,压住第三代,狠抓大发生的前一代成、若虫防治,控制大发生的出现,重点挑治大发生的前一代虫口密度,因为虫态比较整齐,面积小,好防治。

三、药剂防治。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注意保护天敌,如蜘蛛,稻田养鱼,有效控制稻飞虱繁殖危害。

药剂选用:亩用25%稻虱净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6%克虫星乳油等高效杀虫剂兑水60公斤喷雾。

施药时间选择睛天下午3点以后,在防治稻飞虱时,田间要保持浅水层为好,这样防治效果才显著。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情况以及其主要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情况以及其主要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情况以及其主要防治作者:方天萍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稻飞虱是主要害虫之一,这种害虫又称之为厌虫、火蜢子。

生产上危害水稻的稻飞虱主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盖虫雌虫黄褐色,雄虫黑色。

头顶略突出,在头顶上由脊形成凹陷,排成三角形;颜面额区雌雄均为黑色。

雌虫中胸背板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雄虫中胸背板全部黑色,翅半透明,带灰色;前翅后缘中部有一翅斑。

雄性抱握器端部不分叉,如小鸟形,其对水稻危害很大。

能够直接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本文就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发生;防治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因素分析1.水稻稻飞虱是一种具有较快繁殖速度的害虫稻飞虱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

引发水稻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是这种害虫的繁殖速度较快,且繁殖频率较高。

飞虱成虫有趋绿性和趋光性等特征,其产卵都可将水稻叶脉和茎秆以及叶等组织刺伤,并在其中产卵。

一般情况下,随植株老嫩,产卵会转移。

此外,稻飞虱还有趋阴的特征,成虫和若虫经常会在水稻植株的下部取食,且活动范围较为稳定。

稻飞虱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特别是在水稻的抽穗扬花时期以及孕穗期,稻飞虱有更高的繁殖倍数,虫口数量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吸取稻汁、传播病毒,从而引发水稻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水稻稻飞虱的人为影响栽培条件的变化,诱发稻飞虱发生危害增重。

在地少人多,力争高产的需求下,我国的稻田出现了与自然生态系统下完全不同的人工栽培体系。

为稻飞虱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条件。

同时,生产上滥用杀虫剂导致稻飞虱再猖獗危害现象加剧。

滥用杀虫剂,特别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带来了几种严重后果。

一是飞虱抗药性增强。

二是产生抗性的时间缩短。

三是某些农药本身有刺激飞虱产卵及提高若虫和成虫成活率的现象,出现越打药虫越多的再增猖獗现象。

二、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对稻飞虱加以防治要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控,需要对稻飞虱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使稻飞虱的种群生存以及发展受到破坏,并且使稻飞虱基数受到降低,使害虫的繁殖率以及种群数量受到控制。

稻飞虱

稻飞虱

危害中晚稻

早中稻

早稻
没 有
褐飞虱若虫与成虫
若虫
长翅型成虫
褐飞虱在我国的分布
褐飞虱的迁飞与发生世代
迁飞
褐飞虱迁入规律

区域 海南 广西、广东、福建南部 贵州南部、江西南部 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 南部 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 南部、江苏、安徽南部 苏北、皖北、鲁南 世代数 12—13代 8—9代 6—7代 5—6代 4—5代 2—3代 迁入时间 常年繁殖 3—5月 4—6月 5—6月 6—7月上 中旬 7—8月
稻飞虱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曹娟
稻飞虱的分类
褐飞虱
灰飞虱
白背飞虱
飞虱区别
飞 虱 类 型 褐 飞 虱 白 背 飞 虱 灰 飞 虱 危害部位 危害特点 落水态 发生时间 迁 飞 性
稻丛基部,很 田中央密集为害, 两后足呈 少出现在叶片 后逐渐扩大蔓延 “一”字形 上 分布位置比褐 飞虱稍高,水 田中央密集为害, 两后足呈 稻茎秆和叶片 后逐渐扩大蔓延 “八”字形 背面活动 稻丛中上部叶 片 两后足呈 集中田边为害, “八”字形, 后蔓延田中 角度小于白 虱发生与流行规律
• 喜温湿:生长繁殖的适温为20-30℃,最适为26-28℃, 湿度80%以上最适宜。 • 高温繁殖:低于17℃不能繁殖。 • 繁殖快:一只雌虫(短翅型)能产卵300—400粒,一般 7—13天孵化为若虫。 • 爆发先兆:短翅型褐飞虱的出现是爆发的先兆,繁殖快。 • 无休眠或滞育。 • 耐寒能力极差:秋季“寒露风” 直接影响褐飞虱发生为 害的程度。 • 发生条件: 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 秋多雨”是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
暖秋对褐飞虱迁入与爆发的影响

晚稻后期巧治稻飞虱

晚稻后期巧治稻飞虱
晚稻后期巧治稻 飞虱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晚稻稻飞虱发生概况 • 晚稻稻飞虱的防治策略 • 晚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 晚稻稻飞虱的防治实践 • 未来晚稻稻飞虱的防治展望
01
晚稻稻飞虱发生概况
稻飞虱的种类与分布
01
02
03
褐飞虱
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 美洲和澳大利亚等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稻 区发生普遍。
气候影响
02
03
防治时期不当
气候条件对稻飞虱的繁殖和迁徙 有较大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天气 变化,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防治时期的选择对防治效果有很 大影响,需要掌握最佳防治时期 进行防治。
05
未来晚稻稻飞虱的防治展 望
预测未来趋势
数量波动
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预测稻飞虱的数量 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社会共治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稻飞虱 的防治工作。
THANKS
感谢观看
为害高峰
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第3代稻 飞虱大量迁入为害,形成第一个 为害高峰;在破口至抽穗始期, 第4代稻飞虱又大量迁入,形成
第二个为害高峰。
晚稻稻飞虱的为害特点
直接为害
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水稻汁液,导致植株失水干枯,严重时全株枯死,形 成“落窝”现象。
间接为害
稻飞虱取食时分泌的蜜露会滋生霉菌,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水稻减产。同 时,也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良影响。
严格遵守用药量和使用方法
02
按照农药标签上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不得随意更改

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03
在稻飞虱的若虫期和成虫期进行用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

1、比较各组害虫的为害症状的异同答:(1)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2)稻纵卷叶螟和直纹稻苞虫(3)稻瘿蚊和稻秆蝇(4)稻飞虱和稻叶蝉2、在蛀螟类预测方法中,防治枯心苗和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的内容是什么?答: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1)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

根据蛾盛发期和高峰期后,田间卵密度和水稻长势,特别注意长势旺、叶色嫩绿的稻田,具体确定普治对象田和捉枯心团对象田。

(2)查卵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

决定普治1次的对象田,在田间卵孵化高峰期用药。

普治两次的于孵化始盛期用第一次药。

“捉枯心团”的在新枯心刚出现时用药。

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1)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

螟卵盛孵期内大肚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田块是重点防治对象。

按品种和水稻生育期划分类型,每类型查2~3块,用对角线取样,每点查5丛。

(2)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

每天或隔天检查1次对象田的破口露穗情况,逐田落实施药日期。

凡破口已超过50%,而抽穗不足80%,以及在盛孵末期破口不足50%而大肚已超过10%的田块,均应立即施药。

3、如何确定一种害虫有迁飞特性?答:可通过对害虫越冬和同期突发现象的分析,结合高山网捕,飞机和海洋捕捉,标记释放回收,卵巢系统解剖等调查研究,证实害虫是否具有迁飞性。

与非迁飞性害虫相比,迁飞性害虫有其独特的特性:(1)种群数量长期具有季节性“突增”、“突减”现象,并使上下两代间发生数量十分悬殊(2)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种群有“同期突发”现象(3)种群上下两代间的发育进度不符合(4)成虫发生期间,雌虫卵巢发育有不连续现象(5)在高空用高山网或飞机捕捉,海面航捕,可捕到大量有季节性活动的虫源4、如何进行稻飞虱的田间系统调查?答:本田从返青期开始至黄熟期结束,选各类型稻田2块,采用平行多点跳跃法或随机分散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逢五逢十调查。

分蘖期每田查25点,每点查4丛,共100丛;孕穗至黄熟期,每田查10~20点,每点查1~2丛,共20~40丛。

稻飞虱

稻飞虱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同翅目,飞虱科。

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

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

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

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第一篇: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摘要:稻飞虱俗称蠓虫,在田间常与稻叶蝉混合发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

近几年来全国稻飞虱危害时有发生,少数地区达到大发生程度。

近两年上海市稻飞虱发生也较重,对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2005年“麦莎”和“卡努”台风过后,上海市稻田遭受自[987年以来最严重的稻飞虱虫灾,市政府和全市科技人员展开了一场“虫口夺粮”大战,基本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确保了粮食安全。

2006年8月29日后,受气流影响,大量稻飞虱迁飞至我市.上海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褐飞虱迁入峰,使田间亩虫量、卵量迅速上升。

每年此时我市水稻正值扬花灌浆期。

具有稻飞虱所需的最适食料,大量迁入的稻飞虱如不有效控制.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字: 危害特征稻飞虱水稻生产防治粮食安全扬花灌浆期上海市白背飞虱为害特点: 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

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

严重时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 褐飞虱: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

长翅型体长3.6-4.8mm,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2.5mm,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体色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前者头与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为褐色或黑褐色;后者全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和腹部背面较暗。

卵呈香蕉状,产于叶鞘或叶片中脉组织中,卵粒前端“卵帽”排列成整齐的-行;卵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后前端出现红色眼点,近孵化时淡黄色。

若虫共5龄,腹背斑纹和翅芽也是区分各龄若虫的主要特征;1-2龄若虫腹部背面有淡色“T'’型斑,均无翅芽;1龄若虫后胸后缘平直,2龄若虫后胸两侧略向后伸;3-5龄若虫腹部第四、五节各有-对较大的淡色斑,第七至九节淡色斑呈“山”字型;3龄若虫中后胸开始有明显翅芽,呈“八”字型,但前翅芽末端不达后胸后缘;4龄若虫翅芽更明显,前翅芽末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若虫前翅芽末端伸达腹部第三至四节,前后翅芽末端彼此相接或前翅芽伸过后翅芽;低龄若虫体色淡,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高龄若虫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前者体色灰白,体上斑纹较模糊;后者黄褐色,斑纹清晰。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在夏季,稻飞虱会进行迁飞,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03
稻飞虱的危害及影响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直接造成产量下降
稻飞虱以吸取水稻汁液为生,直接导致水稻植株体内养分流失,从而影响产量 。
诱发水稻病害
稻飞虱的侵害往往容易诱发水稻病毒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进一步加剧了 水稻产量的下降。
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米质下降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法。通过释放褐飞虱的天敌 ,如寄生蜂、寄生蝇等,可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和危害。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治褐飞虱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合理安排水 稻种植,科学管理水肥,可以降低褐飞பைடு நூலகம்的繁殖和危害。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防治方法。使用适当的化学药 剂可以迅速杀死褐飞虱,减少其危害。
稻飞虱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的稻飞虱监测网络,包括定点监测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及时掌握稻飞虱的种群动态和危害情 况。
预警系统建立
根据监测数据,建立稻飞虱预警系统,预测稻飞虱的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为制定应急防治措施提供 支持。
THANK S感谢观看
稻飞虱的生物防治研究
天敌资源发掘
01
寻找稻飞虱的天敌资源,包括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通过保
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生防菌剂研发
02
研发高效、安全的生防菌剂,通过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稻飞虱
的危害。
生物防治技术集成
03
将生物防治技术与其他防治方法进行集成,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白背飞虱的防治实践
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白背飞虱对黄色和蓝色较为敏感,可以利 用这一特性设置色板诱杀。同时,太阳能 杀虫灯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八章 水稻害虫 第二节 稻飞虱 农业昆虫学教学课件

第八章 水稻害虫 第二节 稻飞虱  农业昆虫学教学课件

▪ 适温高湿,水稻分蘖期到孕穗抽穗期食料丰富, 短翅型发育多;高温干旱,水稻移栽不久或成
熟期,食料不足,长翅型发生多。
▪ 虫口密度大时,长翅型虫数多;虫口密度小时 则多产短翅型。
▪ 16小时光照70~80%为长翅型,10小时,短翅 型明显增加。
▪ 短翅型成虫♀性比例高,发育快,产卵前期短, 产卵量高,故在适宜条件下,增殖迅速,短期
▪ 卵期:
▪ 寄生性——稻虱缨小蜂、拟稻虱缨小蜂、褐腰
赤眼蜂和柄翅小蜂。
▪ 稻虱缨小蜂是优势种,一般寄生率达5~15%,
高的达80%以上。被寄生卵后期卵壳呈橙红色。
▪ 捕食性——黑肩绿盲蝽,成虫、若虫一生可食
飞虱卵200粒。
▪ 若虫和成虫期:
▪ 寄生性——有稻虱螯蜂、线虫等。
▪ 捕食性——印度长颈步甲、黑尾长颈步甲、青
条斑,卵条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粒
数看不清)。
▪ 七、天气条件
▪ 最适温度为22~28℃,RH80~90%。
▪ 迁入:初夏盛行西南气流,梅雨期长有
内能大量发生。
2020/10/10
13
▪ 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气候条件 ▪ 适温范围在20~30℃,最适温度为26~28℃,
RH>80%。“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 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灾变的气候条件。
▪ 2、栽培制度 ▪ 亚洲热带稻区:推广了矮杆早熟品种、两季
改三季;
▪ 南方稻区:扩大双季稻和山区单季稻的面积; ▪ 北方:旱改水。
虫口密度(头/ 穴)
乳熟期
200
全株枯死(较早)
100
全株枯死(较晚)
平均减产 (%) 51.3
36.6
60
叶片全部发黄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扬子晚报
(2006-Ⅸ-1)
15
目前我国飞虱类害虫的研究,除3种稻飞虱外, 还有:
荻叉飞虱Garaga miscanthi 于1990年曾在湖南省 澧县、津市、安乡、常德等市、县芦苇场大发生,发 生面积约0.47万公顷,受害重的损失50%以上,个别 地块几乎绝收。 甘蔗扁飞虱Eoeurysa flavocapitata在华南危害甘 蔗。 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在南方各省危 害茭白。
的严重性超过直接的刺吸危害。危害水稻的飞虱还能
加重水稻纹枯病和小球菌核病的发生。分泌的蜜露易
招致烟煤病的滋生。
17
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害
飞虱种类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病 名
水稻草状矮缩病 水稻齿叶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 玉米粗缩病 水稻 水稻


同灰飞虱
同灰飞虱
同灰飞虱
同灰飞虱 玉米、大麦、燕麦、杂草 同灰飞虱 穇子 同玉米花翅飞虱 同灰飞虱 同叉额飞虱 同上 玉米、高粱、苏丹草 玉米、大麦、高粱
同灰飞虱
同灰飞虱 瑞典 同灰飞虱 印度 同玉米花翅飞虱 同灰飞虱 瑞士、芬兰、瑞典等 同上 世界热带区、夏威夷 东非、美国、秘鲁、 委内瑞拉
玉米粗缩病 稗飞虱 Sogatella vibix (Haupt) 爪哇酒曲病害弹状病毒 烟翅白背飞虱Sogatella kolophon (Kirkaldy) 古北飞虱Javesella pellucida (Fabricius) 暗古北飞虱Javesella obscurella (Boheman) 马唐条点病毒病 玉米粗缩病 燕麦不孕矮缩病 燕麦不孕矮缩病 玉米花叶病 玉米花翅飞虱 Peregrinus maidis (Ashmead) 玉米条斑病

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也是我省水稻上的首要害虫。

六十年代以前较少大面积成灾,七十年代以来大发生频率上升,发生面积扩大,全国常年发生2亿亩左右,每年损失稻谷约10亿公斤。

一、分布与为害飞虱属于同翅目(Homoptera)、头喙亚目(Auchen orrhyncha)、蜡蝉总科(Fulgoroidea)中的飞虱科(Delphacidae)。

蜡蝉总科分为21种,中国记载的为16种,飞虱科同Asche1985年报道,全世界记载的飞虱种类为283种属1845种,迄今初步估计超过300属和近2000种。

我国的种类数可望超过250种,约占全世界种类八分之一,其中有经济意义的有约20~30种。

稻田发生的飞虱主要是褐飞虱和白飞虱。

每种昆虫都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稻飞虱的地理分布区,严格说来是在其周年发生与能过冬的热带地区,在其不能过冬的温带或亚热带地区,虽然由于虫源季节性迁入而成为发生为害区,但严格说来仅属于临时栖息地,而不完全是它们的分布区。

白背飞虱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埃及、大洋洲及太平洋诸岛。

我国除新疆南部外,其余稻区均有发生。

六、七十年代白背飞虱仅在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和福建北面及北方稻区发生较多,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白背飞虱在全国各稻区均有所上升,全国1983、1987、1991年最为严重。

我省七十年代以来,1972、1978、1979、1981、1985、1986、1990年、1995年大发生,造成很大损失。

褐飞虱分布也很广泛,南亚、东南亚、东亚、南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均有发生,我国除西北干燥区单季稻区未见分布发生报道外,其余稻区与华北单季稻区为我国主产稻区,该区占全国稻田面积与稻谷产量的90%,这些稻区也是我国褐飞虱主要发生为害区,其中尤以华中单季稻区常年发生为害损失惨重。

1967年以前褐飞虱仅在南方稻区如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发生严重,主要为害晚稻,个别年份早稻亦有发生,1968年以后发生地区扩大,为害加重,七十年代以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几乎连年受害。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稻飞虱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稻飞虱
防治指标:大发生当代每百丛水稻有虫800头以上时开 始施药。
防治适期:抓准在低(二、三)龄若虫盛期。
防治药剂:4%叶蝉散颗粒剂、5%丙硫克百威等。
课后练习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稻飞虱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为害,以刺吸式口器刺
吸叶鞘和茎秆的汁液,将卵产在叶鞘组织内,使叶鞘出现褐
4.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遇 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离。卵多产在稻丛下部叶鞘内 ,抽穗后或产卵于穗颈部内
5.褐飞虱的成虫有长型又称定居型, 不能飞翔,它的大量出现与食料密切相关,故又称 营养型。
6.稻飞虱的发生与迁入虫量、气候、水稻品种和生育 期、栽培管理技术、天敌有密切关系。
二、形态特征
俗名蠓子虫。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 飞虱和灰飞虱三种。
褐飞虱褐长飞翅虱型短翅型灰飞虱白成背虫飞虱成虫
三、生活习性
1.是一种季节性迁飞性昆虫。 2.发生代数多,繁殖率高。褐飞虱的
发生世代数自北向南有2~12代。 3.稻飞虱成、若虫均喜欢生活在阴湿
的环境中,对生长嫩绿、茂密稻田有 趋性。
三、简答题
1.简答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2.保护利用天敌。 3.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大发生当代每百丛水稻有虫800头以上时开 始施药。
防治适期:抓准在低(二、三)龄若虫盛期。
防治药剂:4%叶蝉散颗粒剂、5%丙硫克百威等。
四、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虫高产优质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浅水灌溉,合理施肥,重施基肥, 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等。 2.保护利用天敌。稻飞虱在稻田中能被多种天敌捕食或寄生。如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ppt课件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ppt课件

稻飞虱危害特点
• 稻飞虱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 食水稻液,呵斥水稻植株碳 氮失调,干扰光协作用产物 的正常分配,导致保送到根 系的光合产物减少,扰乱根 系的生理活动,加速稻叶衰 老。稻飞虱是群居性的一旦 发生危害数量都特别多。稻 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如 今三个方面:〔1〕直接刺吸 危害 〔2〕 产卵危害 〔3〕 间接危害
稻飞虱分布区域
• 稻飞虱在中国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 区)发生较烈。在湖南省主要稻区均发生严重。而长沙县 在黄兴镇、春华镇、安沙镇、北山镇、青山铺镇尤为严重。
稻飞虱的发生世代及流行要素
• 1、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六个世代 :
• 〔1〕第一代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
• 〔2〕第二代6月上中旬。 • 〔3〕第三代7月上中旬。 • 〔4〕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 • 〔5〕第五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 • 〔6〕飞虱为害时呵斥大量伤 口,也有利于水稻纹枯 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 危害.取食后排泄的“蜜 露〞富含各种糖类、氨 基酸类,覆盖在稻株上, 容易招致煤烟病的繁殖, 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 虫的取食,添加产卵量。
稻飞虱的危害性
• 具有迸发生、危害大特点,轻那么使稻株变黄,严重 枯死,呵斥穿顶死苗,甚至颗粒无收 。
稻飞虱的生活习性以及种类
• 1、生活环境:稻飞虱生长 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 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 度80%以上。
• 2、生活习性:〔1〕稻飞虱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 性。〔2〕栖息在稻丛下部 叶鞘产卵和取食。
• 3、稻飞虱种类:褐飞虱、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成虫分 为长翅飞虱和短翅飞虱。
• 2、流行要素:
• 〔1〕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稻 飞虱的起飞时自动的,迁移是被动 的,降落也是被动的当遇锋雨那么 下降,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多, 那么发生量大。

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者:赵艳丽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就危害我省水稻害虫稻飞虱的种类、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逐一做了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飞虱危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稻飞虱,别名稻浮尘子,属同翅目,飞虱科,是重要的迁飞性害虫。

主要危害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甘蔗、茭白等。

该虫害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南方稻区以褐飞虱为主,其次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而东北最为常见的则是灰飞虱与白背飞虱。

一、危害症状灰飞虱与白背飞虱除了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危害禾本科类杂草。

稻飞虱以成虫、若虫用刺吸式口器吸吮水稻汁液,使之造成损伤,同时所分泌出的毒素致水稻中毒枯萎,最后导致水稻死亡。

灰飞虱又可传播病毒,从而引发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及玉米矮缩病、小麦丛矮病。

由于灰飞虱与白背飞虱均为不完全变态昆虫,所以成虫与若虫都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危害特征,并大部分聚集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位啃食茎秆与叶片。

成株期受害的水稻茎秆,表面会呈现一些长条形状的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整个植株生长缓慢,明显变矮。

同时还会造成一部分水稻不完全抽穗,即使抽穗也大部分是白穗,结实率十分低。

受害较严重的稻株下部逐渐变黑,结果造成倒伏腐烂枯死。

如果虫害发生早,成虫数量大,在稻飞虱产卵时,其产卵器就会划破幼苗叶片和茎秆,造成植株失水,严重时可使稻株幼苗枯萎死亡。

二、形态特征稻飞虱为同翅目,飞虱科。

灰飞虱与白背飞虱均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危害虫态为成虫与若虫。

1 灰飞虱若虫若虫体长约2.7毫米左右,体呈灰黄色或黄褐色,腹部中间颜色较浅,两则颜色较重,在三、四节各有一对“八”字形浅色斑纹。

2 灰飞虱成虫属长翅型,连同双翅体长3.7毫米左右,体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头顶突出。

雌成虫,小盾片中央呈淡褐色,两头暗褐色,胸及腹部呈黄褐色。

雄成虫,小盾片和胸腹部全部为黑褐色。

来安县近年来稻飞虱发生规律和监测技术初探

来安县近年来稻飞虱发生规律和监测技术初探
2 田间各代发生的基本规律
一般年份发生 3~4 代,三(1)代主要在早栽水稻轻发, 四(2)代田间低龄若虫高峰期前峰为 7 月中旬前期,后峰在 7 月下旬。五(3)代为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前峰在 8 月上 旬前期,后峰为 8 月 15~25 日。六(4)代早发年在 8 月底 9 月 初、迟发年 9 月中旬为低龄若虫高峰期。七(5)代一般不发 生,少数可在瓜茬稻、粳稻等晚熟稻田发生。四(2)代有 1~
8/19~25
7/29~8/3 897
7/22~24 1410 8/5
956
7/16 1660 8/11 2536 9/17
虫量 7271 1962 586
1233
3 影响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子
3.1 迁入期和迁入量 3.1.1 灯光诱测成虫情况
(1)初迁期。年度间差异大,白背飞虱一般在 6/16~18 (示月/日~日,下同),迟发年在 7/1~8;褐飞虱多于 7 月中旬 末、7 月下旬末或 8 月中旬末,早发年在 7 月上旬。褐飞虱初 迁期较白背飞虱晚一个月左右。
表 1 2005-2012 年主害代发生期和发生量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月/日 虫量 月/日 虫量 月/日
7/28 1273 8/5~9 926
8/9
1070 8/22 5331 8/27~9/1
8/6
1900 8/15~16 1698 8/20
2 个若虫高峰,一般年份少见防治达标田,有的年份有一定 的防治达标田。五(3)代年度间差异大,可出现 1~3 个若虫 高峰期,达标田比例为 12%~30%。六(4)代一般 1 个若虫高 峰,一般年份少见防治达标田,个别重发年有 10%~20%的 防治达标田。

稻飞虱世代划分

稻飞虱世代划分

稻飞虱世代划分
稻飞虱世代划分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D1
稻飞虱属迁飞性昆虫,世代划分从成虫开始,经卵、1龄、2龄、3龄、4龄、5龄若虫发育到下一代成虫的过程为一个世代。

为便于监测预报,根据发生特点,将全国稻飞虱发生划分为以下八个代次。

第一代 4月中旬以前的成虫;
第二代 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成虫;
第四代 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成虫;
第五代 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成虫;
第六代 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成虫;
第七代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成虫;
第八代 10月下旬以后的成虫。

全国植保总站根据我国稻飞虱发生规律,将大陆地区发生的稻飞虱统一划分为8个世代,世代的划分起点为成虫,4月中旬以前发生的为第一代,发后从4月下旬起,每月下旬到下月中旬为一个世代,即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第二代,以此类推,10月下旬以后以生的为长八代。

由于稻飞虱是以迁入虫源为主,其个体产卵期长,所以在田间群体的孵化期拉得较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总以低龄若虫为主,这在大发生年尤为明显,测报上称为低龄若虫期,也是对农药反应的敏感期,预测低龄若虫盛期对指导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低龄若虫盛期与每年主迁入虫峰关系密切,一般以灯诱虫量来分析迁飞动态。

迁入虫峰的确定是灯诱成虫突增日起到高峰后突减日为一个峰期,峰期中虫量最多的一天为高峰日,两峰之间相距3天以内(含3天)则计入同一个峰期,当迁入峰垮过划分世代的界限,则看峰的偏向,偏在20日前的算前一个世代,偏在20日后的算下一个世代。

田间调查中,虫量出现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高峰日前虫量突增
至高峰日后虫时稳定的这一时期称为高峰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飞虱世代划分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D1 稻飞虱发生世代划分
稻飞虱属迁飞性昆虫,世代划分从成虫开始,经卵、1龄、2龄、3龄、4龄、5龄若虫发育到下一代成虫的过程为一个世代。

为便于监测预报,根据发生特点,将全国稻飞虱发生划分为以下八个代次。

第一代 4月中旬以前的成虫;
第二代 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成虫;
第四代 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成虫;
第五代 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成虫;
第六代 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成虫;
第七代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成虫;
第八代 10月下旬以后的成虫
全国植保总站根据我国稻飞虱发生规律,将大陆地区发生的稻飞虱统一划分为8个世代,世代的划分起点为成虫,4月中旬以前发生的为第一代,发后从4月下旬起,每月下旬到下月中旬为一个世代,即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第二代,以此类推,10月下旬以后以生的为长八代。

由于稻飞虱是以迁入虫源为主,其个体产卵期长,所以在田间群体的孵化期拉得较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总以低龄若虫为主,这在大发生年尤为明显,测报上称为低龄若虫期,也是对农药反应的敏感期,预测低龄若虫盛期对指导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低龄若虫盛期与每年主迁入虫峰关系密切,一般以灯诱虫量来分析迁飞动态。

迁入虫峰的确定是灯诱成虫突增日起到高峰后突减日为一个峰期,峰期中虫量最多的一天为高峰日,两峰之间相距3天以内(含3天)则计入同一个峰期,当迁入峰垮过划分世代的界限,则看峰的偏向,偏在20日前的算前一个世代,偏在20日后的算下一个世代。

田间调查中,虫量出现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高峰日前虫量突增至高峰日后虫时稳定的这一时期称为高峰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