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犯的十大语文错误

合集下载

2008年国人最常犯的十大语文差错

2008年国人最常犯的十大语文差错
“ 震憾 ”
闽南 话 的流播 不 只在 闽南地 区 。早 已超 过省 界 和 国界 , 在外 省 传播 闽南话 最广 的是 台湾 , 台湾 岛上 。 了高 山族 地 区外 , 不多都 通行 着近 于漳 除 差
州腔 和 泉州腔 的 闽南话 。 计没有 语 青天赋 的人 , 估
就 是在 福 建 待 上一 辈 子 可 能都 听 不懂 闽南 话 , 闽 南话 是汉 语七 大方 言 中语言 现象最 复杂 。内部分
温州 话 .可 以说 当时 的温州人 就像 美 国大片 中 的 风语 者一 样 , 为抗 战胜利 起到 了相 当大作用 。 以 所 说鬼 话并 不是说 温 州人说 的话 是鬼 话 .而是 日本 鬼子 听不懂 的话 。通过这 个我 们就 可 以了解 到温 州话 有多 么难懂 。
收到的存 款的一部分 。 作为“ 存款准备金” 缴存到
了保 证客 户提现 和 资金清 算 .按 照规 定必 须将 吸
并不 是侮 辱 温州人 的意 思 , 说在抗 日战争 中 , 据 八 路军 部 队相互 之 间联 系 由于保 密需 要 .都是 派两 个 温州人 , 行 电话或 者步话 机联 系 , 日本 鬼子 进 而 的情 报部 门 ,总是 也 翻译不 出这 发音极 其复 杂 的
六 、 会机 构 称谓 中容 易 混 淆 的 词 是 : N/ 社 营
盈 利 。营利 ” “ 是指 主观 上谋取 利润 ,盈 利” 指客 “ 是
观上获得 利润 。
七、 出版物 上容 易用错 的词 是 : 间 。“ 间 ” 期 期
前 面必须 有修饰 语 。 明具 体 的某段 时 间 , 能够 指 才 充 当句子 成分 。这个 词是 不能单 独放 在句 首 做状
三春 昔 日农 历 以正月 为孟 春 。 月为 仲春 . 二 三月 为季春 , 称 “ 合 三春 ”孟 郊就 有 “ 言寸 草心 , 。 谁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以下是2022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及其解析:
1. “原年人”改为“元年来人”。

2. “引以为戒”误为“引以为鉴”。

3. “连花清瘟胶囊”误为“莲花清瘟胶囊”。

4. “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

5.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误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6. “终止”误为“中止”。

7. “二三其意”写成“二三其德”,“发扬”误为“发杨”。

8. “通货膨胀”写成“通货彭胀”,“泄洪”误为“泻洪”。

9. “核酸阳性”误为“核赛阳性”,“德尔塔毒株”写成“德尔塔毒株”,“抗原检测”误为“染原检测”。

10. “针鼹”误为“针眼”,“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说成“长江三角洲一
体化示范区”,“蒋介石故居”说成“蒋介石故园”。

以上差错都是媒体和出版物中常见的,如果您在写作或编辑时犯下这些错误,可以查阅字典或咨询语文老师进行修正。

2016—2018年《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

2016—2018年《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

2016—2018年《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一、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

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一些媒体的播音员把“载人飞行”的“载”读作了zǎi。

“载”是个多音字,既可读zɑì也可读zɑǐ。

读zɑì,意思是装乘、携带;读zǎi,意思是记载、刊登。

“载人飞行”即飞行器承载人的飞行,其“载”应读作zài而不是zǎi。

二、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一篮子货币。

不少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将“一篮子货币”说成了“一揽子货币”。

货币篮子(Currency basket)或称一篮子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设定汇率时作为参考而选择一组外币,入选者在组合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该外币在本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为基准,是由多种货币按不同的比重所构成的货币组合。

“一揽子”指对各种事物不加选择地包揽在一起,如一揽子计划、一揽子交易等等。

“一篮子货币”中的货币恰恰需要精心选择,不能“一揽子”都进来。

三、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任”误为“届”。

2016年11月,唐纳德·特兰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45届总统,也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58届总统。

这种说法不一的情况是因混淆了量词“任”和“届”导致的。

美国实行总统制,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总统任满四年为一届。

如果总统在任期内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视为同一届总统。

如果同一人在不连续的数届总统选举中当选,每当选一次就算一任。

简而言之,“届”是由选举决定的,一次选举即产生一届总统;“任”是由总统的更换来定义的,每更换一次即产生一任总统。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了吗?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了吗?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了吗?近几年,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甚至在接受了多年的专业教育之后,仍然很难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不出现差错,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

因此,《咬文嚼字》编辑部就预计,2022年将会出现十大最常见的中文语言差错,其中将包括:1.语错误:在许多人的语言使用中,频繁使用的成语,会很容易受到异化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反复惊叹”、“古语现象”等等这种错误。

2. 习语错误:考虑到中文习惯用法语言的多样性,有时候会受到“混淆”、“弄反”等习惯用法的影响,从而产生习语错误。

3.语语言转换:由于口语的特殊性,有时候会出现口语方言的混合,从而发生语言转换,产生句子不通的情况。

4.法不当:在文字的书写上,常常会出现疏忽或者自由发挥的情况,比如误写汉字,使用不恰当的字体等等。

5.写错误:在今天的语言使用环境中,拼写错误仍然非常常见,比如把“深度”写成“深矿”,把“综合”写成“综吉”等等。

6. 不合乎规则的标点:标点符号是文字书写的重要部分,然而,对于中文的传统标点使用规则,很多人并不熟悉,因此会有不规范的标点使用,或者在不适当的地方使用标点等等。

7.意模糊:有时候,语言的表达可能会非常模糊,不易理解,从而使得语意模糊,让读者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8.余性:有时,文字表达会非常冗长,比如在一个小句子中使用了很多副词,这些冗余性的文字并不利于文章的连贯性。

9.法错误:语法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基础,如果语法不恰当,不仅会影响文章的流畅程度,同时也会降低文章的理解性。

10.音差错:尤其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受到外国语音的影响,从而导致读音的差错,比如“这是一个兔子”,有些人会说成“这是一根兔子”。

以上是《咬文嚼字》编辑部预计2022年将会出现十大最常见的中文语言差错,有了以上这些预计,我们就可以加强自己的语言素养,减少这些常见的中文语言差错。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中国十大语文错误

中国十大语文错误

中国十大语文错误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

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

…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2009-12-30 21:52:34)转载标签:语文差错文化分类:教育文存新华网上海12月24日专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

“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

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

“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

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

“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

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

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

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

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

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

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

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

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

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
第一,拼写错误:拼写不规范,大小写混用,字母缺省等;
第二,语法错误:标点符号不正确,从句未隔开,位置错误,说话人
口语化,句子没有完整表达意思,重复句式;
第三,句子无逻辑:句子结构不清,前后矛盾,构思不精,句法混乱;
第四,术语搭配错误:搭配词语和句子搭配不当,习惯用法不得当,
词义偏差;
第五,标点使用不规范:“,”、“。

”、“!”等使用不当,漏写
及多写等;
第六,语意不精准:没有使用相应的词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意思
的转换不合理;
第七,重复使用词语:重复使用同一个或几个词语使得句子变得索然
无味;
第八,滥用俗语及简称:使用过多的口头语,成语及简称;
第九,倒装不当:倒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第十,口语习惯使用:口头语使用不当,地道表达缺失,口语习惯难
以识别。

常用错别字——精选推荐

常用错别字——精选推荐

十大差错分别是: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

“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

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

“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

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

“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

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

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

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

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

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

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

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

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

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

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

“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咬文嚼字》:100例《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易混字1.哀(唉)声叹气2.按(安)装3.金壁(碧)辉煌4.针贬(砭)5.惨(残)忍6.璀灿(璨)7.检察(查)作业8.为人所不耻(齿)9.一愁(筹)莫展10.精萃(粹)11.看的(得)上眼12.提心掉(吊)胆13.迭(跌)宕起伏14.重迭(叠)15.渡(度)假村16.防犯(范)17.防(妨)碍18.入不付(敷)出19.扶(抚)慰20.一幅(副)对联21.重蹈复(覆)辙22.竹杆(竿)23.卑恭(躬)屈膝24.鬼斧神功(工)25.勾(沟)通信息26.悬梁刺骨(股)27.全神灌(贯)注28.贵(桂)冠29.貌和(合)神离30.迫不急(及)待31.挖墙角(脚)32.不径(胫)而走33.巨(剧)烈34.中恳(肯)35.馈(匮)乏36.兰(蓝)天37.泛烂(滥)成灾38.发楞(愣)39.变本加利(厉)40.再接再励(厉)41.鼎立(力)相助42.权利(力)斗争43.厉(利)害关系44.姐妹俩(两)个45.了(瞭)望46.假期邻(临)近47.另(零)乱48.年令(龄)49.罗(啰)唆50.蛛丝蚂(马)迹51.揭开迷(谜)底52.神密(秘)53.观摹(摩)54.磨(摩)肩接踵55.买那(哪)个好呢56.批(披)露57.水蒸汽(气)58.欠(歉)收59.亲(青)睐60.一肚子委曲(屈)61.鸦鹊(雀)无声62.冰雪熔(融)化63.水乳交溶(融)64.垂头伤(丧)气65.善(擅)自处理66.伸(申)请67.出身(生)在晚上68.寻物启示(事)69.受(授)予奖状70.金榜提(题)名71.品位(味)老师的话72.情况相象(像)73.肖(萧)条74.歪风斜(邪)气75.模形(型)76.反醒(省)77.生活必须(需)品78.弦(旋)律79.眩(炫)耀80.报仇血(雪)恨81.循(徇)私舞弊82.天崖(涯)海角83.沿(延)伸84.流光异(溢)彩85.心心相映(印)86.反应(映)意见87.生死悠(攸)关88.记忆尤(犹)新89.怨天忧(尤)人90.始终不逾(渝)91.世外桃园(源)92.渊(源)远流长93.震(振)奋人心94.截止(至)年底95.因地治(制)宜96.置(质)疑的勇气97.德高望众(重)98.九洲(州)大地《咬文嚼字》公布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记者赵兰英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16日公布了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2011年中国十大语文差错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12月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

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

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

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

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

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

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

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语文十大差错

语文十大差错

语文十大差错
以下是常见的十大语文差错:
1. 拼音错误:拼写字词时出现错误,如“香蕉”写成“香蔻”。

2. 词义混淆:使用词语时混淆了其正确的意思,例如将“偷”和“盗”使用错误。

3. 句子结构混乱:句子结构不清晰,导致表达不准确或含义模糊。

4. 标点符号错误:使用标点符号时出现错误,如句子末尾缺少句号或逗号使用错误等。

5. 语法错误:使用词性、时态、语序等方面出现错误,导致句子语法不正确。

6. 主谓一致错误: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数等方面不一致,导致句子语法错误。

7. 语气错误:使用错了语气,如将陈述句写成疑问句。

8. 冗长和啰嗦:句子过于冗长,使用了多余的修饰语,导致表达不清晰。

9. 没有逻辑连接词:句子之间缺少逻辑连接词,导致句子关系不清楚。

10. 用词不当:使用词语时不准确,或者使用了不符合句子语境的词汇。

以上是语文的十大差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容 易用 错 的成语 是 : 当其 冲 。所 谓 “ 首 首 当其 冲 ” 意 为 首先 受 到 冲击 , 遇 灾难 与 不 , 遭
幸, 不能 理解 为 “ 冲锋 在前 ” 。 经 常误 用 的量 词 是 : 。 “ ” 是 一 个 位 位 不

》 谁译 得更好
普 通 的量 词 , 含有 敬 重 意 味 。 但有 些 媒 体 它 却用 其表 达 “ 一位 罪犯 ” “ 位贪 官 ” 位 ” 或 一 。“
有 “ 林 啄木鸟” 称的《 文嚼字》 语 之 咬 编
辑 部 .4 日公 布 了 2 0 2 0 9年 中 国 出现 频 率 最
高、 覆盖 面最 广 的十 大常 犯语 文差 错 。
十 大差错 分别 是 :
经 常混 淆 的概 念 是:祖 国” “ 中国 ” “ 和 新 。 20 0 9年是 新 中 国建 立 6 0周 年 .在 相关 纪 念 活 动 和媒 体报 道 中 , 祖 国 6 “ 0岁生 日”频 频
引 文 容易 张 冠李 戴 的是 : 以铜 为 镜 , “ 可 以 正 衣 冠 ; 古 为 镜 , 以 知 兴 替 ; 人 为 以 可 以
卡秋 莎站在 峻 峭 的河 岸上 .
歌 声好 像 明媚 的春 光 …… 《 秋 莎 》 支 歌 , 国 五 、 十 年 代 的 喀 这 我 六 青年 人 都 熟悉 , 多人 会 唱 . 唱 。现 在 , 许 爱 他 们 已经 是 老 人 了 . 听 到 这 支 歌 , 会 浮 想 但 还 联翩 , 引起 亲 切 的怀 旧之 情 。即 便是 现 里 ” 号 甚 至 相 互对 簿 为 故 称
公 堂 。其 实 ,故里 ” 的是故 乡 、 “ 指 家乡 。住过 的 地方 应 称 “ 地 ” 故 ,住 过 的居 室应 称 “ 故

《咬文嚼字》公布2012年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公布2012年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6日公布了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一、容易被写错的汉字数字:“二〇一二年”经常被误为“二零一二年”。

二、容易被写错的书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三、容易纠缠不清的法律词语是:“酒驾”和“醉驾”。

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四、经常被写错的引语是“兄弟阋于墙”。

这句古语出自《诗经》,一般用于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

“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

五、容易被滥用的网络词语是“某某哥”。

“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原本含有亲热调侃的味道,眼下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

例如,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有媒体就将其称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显得很不得体。

六、新闻报道中容易读错的词是“发酵”。

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读jiào。

七、法制新闻报道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囵”。

“囹圄”意思是监狱,而“囫囵”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常见成语是“囫囵吞枣”。

八、“皇后”不能被写成“皇後”。

“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九、女性常用错的称谓是“贱内”。

“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男人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不宜用作当下时尚现代女性的自称。

十、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经常把“潟湖”误为“泻湖”。

“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据新华社。

《咬文嚼字》10年来100个“年度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10年来100个“年度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10年来100个“年度语文差错”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每年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目前为止,公布了10次,词条总数正好100个。

公布差错旨在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

[2015年]01.“生理学或医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错用“或”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便有获奖资格。

因此,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

02.“抗战胜利纪念日”“日本投降日”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把1945年9月3日说成“日本投降日”,这是错误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

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03.罄竹难书”“磬竹难书”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回忆抗战历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报道中,“罄竹难书”常被误成“磬竹难书”。

“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尽;古人用竹简书写,“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

而“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

04.“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说法。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其中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体。

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语文是中国人每天所必须面对的一门学科,虽然有许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和应用语文,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一些语文学习上的误区和错误。

下面,就来一一介绍语文学习中的“十大错误”。

一、妄图凭借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不可能凭借死记硬背来掌握,要正确理解文言文,需要经过一定步骤的思考,以及运用一些语言、文学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够搞定的。

二、养成拼音读诗的坏习惯。

有些学生容易把汉语拼音用来读诗,这是一种坏习惯,读诗应该把重点放在把字词及句子读出真正的语义和实际意义上,而不是节奏和单音节的表达上。

三、孤注一掷,与考题无关。

有些学生在练习语文题时,往往考虑与考题无关的事情,例如同学之间的友谊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正确地解决语文题目上。

四、把篇章视为字句。

有些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字句上,忽略了篇章之间的关系,从而无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五、孤立学习偏读熟读。

有些学生只把重点放在新课文上,而忽视了历年来旧课文的学习,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新课文时,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新课文的含义。

六、把翻译当做语文学习的一切。

有的学生以为学习语文只需要翻译,把翻译当做是一切,然而实际上,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联想、分析,而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翻译上。

七、不能正确运用语法。

有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知识,但是在语文写作时,却不能正确地运用语法,但是没有一定的语法功底,语文写作也是无从谈起的。

八、不注重拼音和声调。

拼音和声调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有些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忽视了拼音和声调的学习,只是把重点放在字词的掌握上,这样就无法正确地朗读课文。

九、缺乏反思意识。

有些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缺乏反思意识,他们更倾向于新旧资料的记忆、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理解、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导致最终对语文学习的结果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十、不重视演讲能力。

有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演讲能力的提升,只把重点放在练习试题上,而不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很难把学到的知识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展示出来。

“语林啄木鸟”再立新功——《咬文嚼字》“咬”出2012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语林啄木鸟”再立新功——《咬文嚼字》“咬”出2012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语林啄木鸟”再立新功——《咬文嚼字》“咬”出2012
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薛秋影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2012年12月26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据悉.这“十大语文差错”是经过了读者“票选”.再由火眼金睛的语文专家识别、甄选出来的.带有年度特色,在社会语文生活中意义尤其重大.影响我们社会语言环境的健康。

作为中学生,对于这“十大语文差错”.更是不可不知。

【总页数】2页(P60,55)
【作者】薛秋影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褚兰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咬文嚼字》公布2011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J],
2.《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J],
3.《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J],
4.《咬文嚼字》公布2012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J],
5.《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常犯的十大语文错误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6年始公布每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分别是: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发。

如:‘美容美发中心’。

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发’也不能写作‘美发’。

‘发’音fā,是‘出发’的‘发’;‘发’音fà,是‘头发’的‘发’。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堪称社会语文运用中的顽疾。

”另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宣布,其主办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为时一年,16日在上海落幕。

10万多名观众积极参与,找出2万多条差错。

与图书、杂志、报纸相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电视是最差的,差错率最高。

这次被检查的有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等12家电视台。

主办方将一家电视台一个月的节目,全部录像刻盘,对读者指认的差错,皆复看原节目,进行核实,随后聘请语文专家进行核定,最后选择主要的差错反馈给相关电视台。

10万多名观众通过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参与了这项活动。

经过专家审核,观众指认的2万多条差错,有3551条确认无疑。

由此推算,12家电视台在一个月中出现的差错,近300条之多。

这些差错主要为语音差错、文字差错、词语差错、文史差错等等。

如中央电视台《幸运52》中,主持人将白居易诗“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拨”字,念成“拔”字,将“豆蔻年华”解释为“十三十四岁的少男少女”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电视剧及电视广告中的差错,占了荧屏差错的三分之二强。

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家父”、“无间道”、“戴上紧箍咒”、“九洲”、“娈童”、“海上升明月”、“碳烧咖啡”、“吋”、“权力”/“权利”、“唇枪舌战”。

公布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这10条差错是从集中收集的500条差错中选出来的,最带有年度特色的、在社会语文生活中意义尤其重大的,很多来自于媒体。

《咬文嚼字》杂志还透露,它们将在全国设立100个监测点,监测全国媒体。

比如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这个差错最典型的案例是朱军在《艺术人生》中的那次主持节目出错,其实许多文化名人的文章中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随着电影《无间道》迅速走红的佛教词语“无间道”。

现在诸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的用法比比皆是。

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来,“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

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

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报章上常见的搭配错误还有:“戴上紧箍咒”。

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另外,地名中特别容易混淆的字:州/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

“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洲”来加以区别。

“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比如:娈童。

“娈童”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女性玩弄的美少年,其实“娈”是形容词,指“美好的样子”,而在“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等新闻中,“娈”字一律被误解为了“侵犯、猥亵”等动词含义。

还有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

“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

“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

如:“52吋液晶电视”。

“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还有,权力/权利;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剑”误为“唇枪舌战”。

2008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

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lè误读成了yuè。

2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

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

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生僻词汇“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户晓。

“氰胺”应读qíng"àn,但国人普遍将其误读为qīng"ān。

今年高考,许多中学生使用“震憾”一词形容汶川大地震,正确用词应该是“震撼”。

“撼”为手旁,意思是以手摇物。

“憾”为心旁,意思是心有缺失。

两者形近而义殊。

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

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等标题频频出现于报纸、网络上,其实这里的“狙击”应写为“阻击”。

“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才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旅游景点爱用繁体字书写名人故居的说明牌,却往往将“故里”误写为“故裏”。

“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社会机构称谓中,“非营利机构”常被误写为“非盈利机构”。

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

“期间”不能单独放在句首使用,应该写成“其间”。

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和“望尘莫及”。

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后者表示相差悬殊。

一些著名作家的笔下,竟然也会出现“只能望其项背”这样的病句。

财经术语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有时会被新闻媒体混为一谈。

前者是指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近年来《红楼梦》被影视剧屡屡翻拍,“红学”登上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

但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一再被讲坛学者们误称为“索引派”。

“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

而“索引”专指图书检索。

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郝明鉴还表示,2009年,该杂志将集中精力,对《士兵突击》、《五星大饭店》等一批高收视率优秀电视剧的字幕进行“纠错”。

09年度十大差错出炉: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

“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丑年”的“丑”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丑”,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丑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首当其冲”“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位”“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

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

“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

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

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

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

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

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

“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菜名是“宫爆鸡丁”,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宫保鸡丁”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

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