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是教育的核心载体。

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课程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一、课程建设的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全面发展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面向未来课程建设要有前瞻性,能够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使学生具备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素质。

4、开放性与融合性课程不应局限于校内的知识体系,而应具有开放性,整合社会资源,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文化成果。

同时,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思路1、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

课程目标应具体、明确、可衡量,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重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要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和组织课程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观念纳入课程体系。

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新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建设 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

课程建设 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

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一、总体思路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以下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1.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3. 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推进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具体计划1. 制定课程建设计划:根据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详细的课程建设计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

2. 优化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3. 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推进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5. 完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完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实验设备等。

三、配套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培养现有师资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 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 加强科研支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5.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依据。

中学学校课程建设思路

中学学校课程建设思路

中学学校课程建设思路在当今社会,中学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人发展。

如何构建合理、有针对性的课程框架,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每所中学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学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全面的学科结构中学学校课程建设的第一个重点是建立全面的学科结构。

传统中学课程以汉字、数学、英语为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可以考虑将其他学科也纳入到核心课程中,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素养的培养上更加全面。

二、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在中学学校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践性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应该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引入实践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中学学校课程建设还需要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伙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强化跨学科教学中学学校课程建设还需要注重跨学科教学。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交叉。

比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学到地理、政治以及文学等相关知识。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此,中学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五、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学校课程建设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情感素质等。

因此,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外,中学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一些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如科技创新、艺术欣赏等。

六、开展实践活动中学学校课程建设还应重视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与技巧

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与技巧

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与技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所设计的一种课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与技巧。

1. 调研学校现状在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之前,学校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

这包括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了解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分析学习成绩和学生反馈等方面的情况。

只有深入了解学校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制定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和策略。

2. 设定目标和方向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学校可以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发展的特点,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例如,可以将校本课程定位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

目标的设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真正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3. 制定课程内容和教材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定位,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同时,学校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开发一些特色的教材和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需要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

可以邀请专家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学团队,共同探讨研究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教学心得。

5. 增加学生参与度学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例如可以开展学生选课和意见征集,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反馈。

通过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校本课程,并能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作用。

6. 推行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

学校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校本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一些科学实验的内容,或者在数学课程中引入一些人文艺术的元素。

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展开讨论,探讨如何通过整体构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是基于对教育目标的深入思考和对学生需求的全方位考量。

教育目标的设定是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整体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学业上和生活中都能有所收获。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多样的学科学习内容,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整体构建过程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也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我们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使学生在评价中能够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不仅是对传统课程模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学生发展需求的一种贴合。

通过整体构建的方式,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整体构建的方式与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校本课程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热点话题。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体系,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构建一个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每个学校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深入了解学校自身情况与特点在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前,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校自身的情况与特点。

包括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情况等。

只有全面了解学校的现状和特色,才能为校本课程构建提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明确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定位明确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定位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

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应与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相衔接,既要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又要符合学校的特色和定位。

只有明确了目标和定位,才能有助于后续教师的具体操作。

三、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多学科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通过将不同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的项目、课程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

四、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过程中,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教学文档、教学案例、教学素材等,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感。

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学生是校本课程体系的核心,因此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课程评价、组织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

六、强化师生互动与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估、教学反思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学校课程整体构建是指通过规划和安排,将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程整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长、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从课程整体构建的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课程整体构建的理论基础课程整体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课程思想、学生中心理念、多元评价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1.课程思想课程思想是指基于教育目标、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2.学生中心理念学生中心理念是指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品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多元评价理念多元评价理念是指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体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开展评价。

4.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是指在课程整体构建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推动全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实践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二、课程整体构建的实践过程课程整体构建的实践过程包括规划、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

1.规划阶段规划阶段是课程整体构建的起点。

在规划阶段,要充分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的办学宗旨,动态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

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实现育人目标

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实现育人目标

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实现育人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而要全面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和成长支持。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建立一个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课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教育目标: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基于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要追求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既要注重学术素养的提升,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2、强化核心任务:在各个学科中,有些内容尤为重要,例如语文要注重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数学要注重逻辑思维、数学思想的发展、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掌握。

针对这些重点,课程体系应该特别加强,使得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这些核心任务。

3、注重跨学科整合: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

前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4、重视学生兴趣:课程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学科建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适时引导学生开设兴趣课程,如科技创新、体育训练等,以期学生可以全方位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实现方法实现课程体系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点:1、关注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专业的教师配合,因此在课程体系实现中,应该注重教师培训。

培训教师不仅应熟悉课程体系的内容,还应掌握教育心理、知识传授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细化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清晰明了的规划各个学科的内容。

这种规划应该是细致的,把每一个学科贯穿起来,用不同手段讲解,并考虑难易程度和理解深度。

3、开设多元课程:为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提高课程体系实施效率,在各个领域中,需开设多种课程,以满足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个性和需求。

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和措施: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课程建设的初期,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水平。

这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保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需要选择符合目标的教学内容。

这需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相适应,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到有趣和挑战。

3. 教学方法的设计: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这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 评价方式的确定: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价方式,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的来说,课程建设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一、前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既涉及到课程设置,又牵涉到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体系等方方面面。

构建一套符合学校特色和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实践要点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校课程整体构建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理论基础1. 理念导向学校课程的构建应该始于教育理念的明确。

学校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使课程反映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2. 教育目标课程的构建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

教育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

学校应该明确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的教育目标,将这些目标贯穿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明确方向,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 教学方法课程的构建要以教学方法为支撑。

好的课程需要配备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合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评价体系课程的构建需要支持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展示,也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要点1. 结合国情学校课程的构建要与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相契合。

学校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国情,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发展等因素,使课程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2. 整体规划学校课程的构建需要综合规划。

学校在构建课程时,应该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各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避免各个学科之间的割裂,使课程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强。

3. 运用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学校课程构建的一种新趋势。

学校课程建设总体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总体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总体方案•相关推荐学校课程建设总体方案(通用12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课程建设总体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课程建设总体方案篇1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了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英语专业决定将语音、国际贸易函电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

具体建设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

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校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成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的精品课程。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需要具备系统的逻辑,包括教育哲学、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架构和课程实施与制度保障。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了课程整体构建的基础。

在顶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分科教学的割裂,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通过厘清顶层设计的系统逻辑,可以确保课程目标的贯彻落实,达到最大化的教育效果。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统整核心素养是指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创新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学校课程构建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形成有机的学科体系。

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多元选择的课程实施方式学校课程构建的实施方式需要多元化,包括选修课程、兴趣课程、实践课程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

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课程的实施效果。

总之,学校课程整体构建需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统整和多元选择的课程实施方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学校需要将育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确保课程的设计与目标的实现相一致。

然而,由于学校传统的分科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需要以核心素养培育为重构课程的契机,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作为逻辑起点,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课程设计需要以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学校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而不是基于分学科的知识与内容。

这需要学校重新审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课程方案与课时分配,以及重新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实现素养导向的课程重构。

课程设计构建思路与方法

课程设计构建思路与方法

课程设计构建思路与方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和沟通。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意识到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学科的应用和前沿动态。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学科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

2.第二部分:XX学科的应用领域,介绍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3.第三部分:学科的前沿动态,介绍当前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摘要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探讨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从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估与调整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通过合理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一、引言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能够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文将从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估与调整等方面,探讨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二、目标设定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设定,明确教育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

目标设定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具体明确:目标要具体而明确,能够明确指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 可测量性:目标应该具备可以测量和评价的特点,以便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

3. 适应性:目标应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4. 渐进性:目标应该具备渐进性,能够按照学生的年级、能力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

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3.1 定位和层次结构课程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定位和层次结构。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育需求,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等多个层次。

通过合理的层次结构,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丰富的学科学习资源。

3.2 内容和目标明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任务。

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知识点、技能和能力培养内容。

目标要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3.3 教材选择和教材编写合适的教材对于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教材应该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相匹配,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实践案例。

同时,针对某些特殊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写适合本学校和学生群体的教材。

3.4 教学活动和课堂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和课堂设计。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学校教育的课程构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如何构建贴合学生发展需求、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体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和完善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新时代下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实践路径。

二、当前学校课程存在的问题1. 课程内容单一当前,很多学校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以应试教育为主导,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这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2. 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很多学校的课程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这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3.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单一也是当前学校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固守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思考: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理念1. 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和兴趣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理念应当是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2. 多元课程设置学校课程整体构建应该立足于提供多元的课程设置,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 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学校课程整体构建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增强学习主体性和自主性。

1. 制定课程理念学校要制定贴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学科知识目标,使得学校的课程建设有的放矢。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别对学校课程整体构建进行思考和探讨。

理论层面上,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相结合。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合理设置课程,使之既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发展角度出发。

课程设置应该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社交能力等。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校课程应该设计出一些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评价要与课程目标一致。

课程评价要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目标来设计,评价内容和形式要与课程目标相匹配,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质量。

实践层面上,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应该经过以下几个具体的步骤。

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

学校应该与师生共同商讨,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使全体师生都对课程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制定课程规划。

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规划,确保每个学段和学科的内容合理有序、条件配套、适合学生的学习发展。

编写教材和教辅材料。

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师资和教育专家编写教材和教辅材料,确保教材内容科学、教学设计合理,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还可以引入校本教材,以满足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发展。

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整。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反馈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质量。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学校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质量。

学校还应该与社会、家长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建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课程。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是指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有机组织和协调,形成一套有序、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

这个过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还要兼顾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需要考虑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赖,例如数学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在课程构建过程中,需要将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要兼顾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生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在课程构建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在小学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中学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活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还要考虑到社会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课程构建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技能和素质。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学校课程应结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需要根据教育部门的指导意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可以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参与,形成共识,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还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好课程整合的思路和实践

做好课程整合的思路和实践

课程整合的思路:
1. 明确目标: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这将为之后的实施提供方向。

2. 建立学习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学习体系,包括课前准备、上课内容、作业题目及考核方式。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3. 精心规划:在制定学习体系时要注意对所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加以优化,使之能够得到最大化发挥。

4. 运用信息技术工具: 在整合课程时应尽量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我们加快工作流程并提升教学水平。

5. 针对性调整: 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课堂内容,使之能够得到有针对性地传递,避免出现“一刀切”式的情况出现。

6. 学生参与: 有意识地将学生牵扯进来,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而不是单独去理解;
7. 追随新发展: 随时注意新发展,如新出版物、新闻事件或者团队協作中遭遇问题;
8. 精心测评: 在上好一门课前要注意测量学生水平,然后根据测量情况来进行相应課前課後調製;
9 . 教师跟进 : 教師要隔天或者隔周去看看學生是如何理解所上課內容 ,然後依此來保留與傳遞 ;
10 . 課後回顧 : 有意地就上課內容舉行回顧 ,使之能够牢牢緊緊圫留圫人心中 ;
11 . 答閤 : 有機會就難易度與考核方。

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相关推荐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通用5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1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1、学生兴趣和需求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几年来借读学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75%,生源大多是外地来秦打工人员的子女,他们的家长做小买卖的居多,其中有父母离异的,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还有的干脆就花钱寄养在别人家,一周才能见到一次父母。

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不能对孩子尽到应有的监护责任。

他们租住的多是平房或下房,孩子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每天上学的时候,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一到星期天或放假,他们就更可怜了,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还要自己煮饭吃。

这群特殊的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地带,家庭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在思索:我们的学生最需要什么教育?我们的学生家长最需要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校本课程应补充什么,才能成为对学生“真正有意义”的课程。

尽管我们的学生也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需求,渴望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的养成,但他们更需要的是安全健康的成长。

所以我们以“安全、质量、发展”为学校教育主线,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护自救、互救的技能,作为提高生命质量,谋求发展的基石。

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确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美好的生命,基于这种定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决定把孩子们最需要的《安全伴我行》作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在一至六年级开设,由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随着中小学课程自主权的扩大,学校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但一些问题也日益突显,如校本课程虚假繁荣,重开发、轻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学校课程分块割裂,缺乏核心理念和系统设计;核心素养与课程实施“两张皮”;等等。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校缺乏课程整体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就是要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内容、作为学习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多维视角有机搭建,通过以育人目标为统领的整体规划、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统整、以多元选择为方式的实施等,形成基于学校教育哲学、符合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科认知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一以贯之的顶层设计让目标落地科学一体化的全方位顶层设计是学校课程构建的指南针与路线图,即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绘制清晰的育人目标,并构建兼顾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科体系特点的课程体系,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

1.明确课程构建的方向在变化迅速的现代多元社会,统一的课程目标模式已经无法继续存在下去,学校必须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建立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的教育哲学。

[1]教育哲学是学校共同体的教育信仰,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育人目标等内容组成。

[2]一所好的学校通常有自身对教育独特的理解与追求,对学校发展的愿景定位,对培养人的目标与方式的理解把握,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校的顶层设计,也成为学校的教育哲学。

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应以校情分析为基,以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为魂,以课程体系架构为骨,以课程实施与制度保障为血肉。

[3]因此,对学校教育哲学的梳理和廓清是学校课程构建的关键和灵魂,也是课程构建的第一步。

2.厘清顶层设计的系统逻辑在廓清学校教育哲学、明确课程构建方向的过程中,学校往往会出现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育人目标等众多概念的交叉混乱,以及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的相互脱节问题,因此,厘清学校顶层设计系统的内部逻辑关系尤为必要。

如图1所示,学校顶层设计系统的第一级是办学宗旨,处于学校教育哲学的顶端,其内涵是一所学校所确立的办学方向,即要做什么样的教育,完成什么样的教育使命;第二级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解决用什么思想指导办学的问题;第三级是育人目标,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办学宗旨的主要内容与主体呈现;第四级是课程体系,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办学理念的主要体现。

四个级别自上而下成为“决定”和“落实”下一级的前提和评估标准,自下而上成为“支撑”和“达成”上一级的基础以及评估达成度所需考察的内容。

由此,基于教育哲学的顶层设计让课程构建有的放矢,一以贯之的课程构建让育人目标全面覆盖、扎实落地。

图1:基于教育哲学的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二、素养导向的课程重构,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将学校课程统一在学校的育人目标下,让目标真正落地而非浮于学校顶层设计是较为困难的,正如核心素养难于落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学校传统的分科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先天矛盾。

现有的学校课程逻辑起点是基于分学科的知识与内容,课程方案是基于分学科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也是基于学科背景与专业发展现状开展分科教学。

这一严谨的体系让超越学科、以人的能力为逻辑起点的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无法真正融入其中、直接对接。

1.以核心素养培育为重构课程的契机进入“素养时代”,众多研究将核心素养视为课程发展的DNA。

[4]对于课程发展来说,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科固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学科素养”的提炼,有助于学科边界的软化以及“学科群”或“跨学科”的勾连,有助于学科教育学的重建,也可能为一线教师整体地把握学校课程、打破分科主义、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灌输提供视野和机会。

[5]可以说,核心素养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要实现核心素养之于课程发展的意义,从纵向上,需要课程体系的各环节系统对接,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发展中可把握的教育目标实体、课程目标来源、内容处理与教学实施的GPS、学习质量评价的参照;[6]从横向上,需要建立学科之间的新联系,不仅解决学科间知识交叉重复、学习低效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科割裂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非割裂发展相矛盾的问题。

2.以学习领域的划分带动课程的整合融通学科的整合、融通是学校课程建设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有效路径。

作为整体规划,学校可以将原有的学科统整为相应的学习领域,领域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逻辑依据,可以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进行设计,也可以按照不同类别的素养建立自己的课程逻辑,如人文素养、科技素养、身心修养、实践素养等。

“课程领域并没有硬性的数量规定,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具体划分,关键在于能够清晰界定和区分各课程领域的边界。

”[7]学习领域对学科的整合是以素养为导向,基于学科特点,更是基于学生协调、完整发展的需要,整合体现在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方法的整合、教研的整合和资源的整合上。

基于素养的学科整合的关键是明确整合后的学习领域的育人价值,不同学科要共同遵循所在领域的宗旨,共同培养学生该学习领域的素养。

三、变革课程内部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1.“多元可选择”:构建更适合的课程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在以素养为导向、确保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的基础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课程。

多种类、多层次才能有选择,可选择才能更适合。

多元可选择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杠杆,即以课程结构变革改变教育的供给方式,提升教育品质。

学校的校本课程以不同种类、可选择为主实施,国家课程以学科内部多元板块、多种层次并行实施,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以及自主选择的权利,促进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发展。

2.“选择·补充·拓展”:着力完善国家课程内部学习结构多元可选择不仅要体现在学校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中,更需要体现在学校课程占比最大的国家课程中,通过整体变革学科课程的内部学习结构,增加选择、补充与拓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

在学习领域育人价值的统领下,学校可将该领域内的课程进一步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国家课程的结构变革为例,必修课程主要承担传统学科课程的功能,不同的是需要精选和压缩学习内容,通过高效课堂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由此留出的课时分配给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可选择性,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细化学生学习目标,选取贴近学生的学习素材,活用学校、社区等资源,实现国家课程内容的补充夯实和拓展延伸,提升课程的宽度与厚度。

四、因时因需把握教育契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以人为本是学校课程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校课程建设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时间坐标轴纵向设计教育路径,让课程随着儿童的成长而生长,为不同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把握每一个关键时刻的教育契机,为学生创造最及时的成长脚手架。

纵向的课程阶梯,为学生的顺畅自主、全面而综合的发展搭建平台。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学校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在一、二年级实施融合课程,即在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上打破学科壁垒,基于学生视角,以课标为基准,以多样主题为线索,以学生的全人健康成长为目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整合与内容重组。

针对三至五年级学生,学校设置必修和可选择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着重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能力。

针对六年级学生,学校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规划、自主成长”为目标,设置了由“曾经的我们(总结成长的足迹)”“明天的我们(探秘中学)”和“未来的我们(职业体验、调查与规划)”三大板块构成的“走向未来的我们”毕业课程。

毕业课程体现了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动态变化,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空间扩大延展,旨在实现学生能力从总结归纳到探究规划的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合作、探究中,认识自我、感恩他人、规划未来。

由此,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时间坐标轴纵向设计的课程,总体上呈现了“融合→多样→综合”的变化特点,低年级融合课程重在基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养成;中高年级选修课程着重发现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发展;毕业年级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综合性毕业课程,对学科学习进行综合、深化和灵活应用。

五、主动吸纳积极构建,延展课程生命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地、开放地、主动地看待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元素,并有计划地以课程视角将其积极吸纳成为课程体系的有益组成部分。

1.活动课程化,让学校课程走向真实生活学校课程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实践课程,还包括与这些显性课程相对的隐性课程。

活动、环境、文化等皆可为课程,这些元素的课程化建构更有利于提升其育人功能的实效。

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的活动课程化探索效果显著。

最初,学校利用校园内开辟的半亩棉田,让孩子们接触自然、科学观察、感受生命,后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孩子参与其中创生内容,并将活动内容融入学科课程,如谷雨节气播种、美术课的植物画、数学课的棉苗测量、音乐课的创编《棉田之歌》,多学科共创的情景剧《半亩棉田与魔法故事》,以及采棉织布、融入非遗技艺制作土布书皮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真实经历了“一粒棉籽到土布书皮的华丽转身”。

学校和教师日益意识到这半亩棉田对于激发学生活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合作实践能力、培养劳动意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等丰富的育人价值,构建了“半亩棉田课程”,对零散的围绕棉田开展的活动进行科学系统的课程化统整。

首先,明确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性质,明晰课程育人价值,确立“了解与感知”“理解与掌握”“探索与发现”等低中高学段分段目标。

其次,尊重自然现象规律,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线索,以二十四节气为关键节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并实施。

最后,尊重学习认知规律,以“格致论”的“体→造→用→化”的结构维度安排活动内容,让学生系统地认识,并通过感知、理解、探索、创造的过程深化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对育人价值以及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进行有目的的规划和设计,才能使活动真正课程化。

活动课程化不仅使学校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厚实,也加速了课程走出教科书、走进真实世界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活动育人的规划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综合素质。

2.开放共建,让学校课程走向动态创新教育时间空间的打开与贯通,教育资源的拓展与联结,让教育的张力前所未有地得以延展。

整合人力资源、拓展课程资源,让我们的课程不断找到新的增长点,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源。

今天的教育,教室成为起点,世界成为学材,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个体都参与到教育发展中来,合作形成课程创新的共同体和教育发展的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