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与都江堰2-2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宝桢(1820—1886年),字 稚璜,贵州省平远县人,咸丰三 年(1853年)为进士,先后任岳 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 布政使、山东巡抚。光绪二年 (1876年)任四川总督,光绪十
二年(1886年)死于任所。主蜀 十年,整肃吏治,重视教育、发 展实业,改革盐政,为民治水, 政绩卓著。
1
1.4 都江堰大修工程概况
经朝廷批准后,都江堰大修工程于光绪三年(1877年)
十二月动工,次年三月中旬竣工,共耗资银十二万九千四
百四十余两,由成绵龙茂道丁士彬、灌县知县陆葆德具体 负责施工,部分工程将 “笼石”改为“砌石”。
1.5 人字堤遭水毁
不幸的是大修工程竣工后仅仅两月,五月中旬,岷江大水,部分大修工程遭 水毁,主要为飞沙堰以后的人字堤,冲毁堤身三十七丈有奇(约合124米)。七月 初八,丁宝桢向朝廷奏报岷江大水的雨情、水情与灾情,称“下游省城及各属民 田毫无损坏”,朝廷难以凭信,派员入川调查。
城(指成都市)及各属民田毫无损坏”。
八月十二日朝廷谕:“兹览该督所奏情形,是都江堰泛涨异常,与朝 廷所闻无异。为水势高过堤身,浊流汹涌,历时将及一月。沿江田庐, 必多淹没。且从前盛涨,下游已成泽国。此次水大于前,据称沿江民田 均无冲损,殊难凭信”。“丁宝桢当严饬丁士彬,认真履勘,据实禀报 ,再行详细奏闻,不准稍有粉饰”。 是不是丁宝桢有意隐瞒灾情,欺骗朝廷呢?辨析如下。
九十区,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顷“。 ——后晋〃张昭远、贾纬《旧唐书· 五行志》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例8〃前蜀王建通正元年(916年)成都大雨水。
“成都大霖雨,祷于奇相之庙”。奇相庙即江渎池。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
例9〃前蜀王衍乾德五年(923年)成都大雨水。
乾德五年四月十九日,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自浣 花溪至万里桥,绵亘十里,游人仕女,珠翠夹岸。日方午, 暴风起,须叟,雷电晦冥,有白鱼自江心跃起,腾空而去, 溺者数千人。
宫保鸡丁
的尊称。丁宝桢生活简朴,常
常是一盘花生米下酒。还把剩 余的花生米、葱节节、干海椒 混在一起炒鸡丁,香嫩可口, 后来传到街市餐馆里,就把这 道菜称为“宫保鸡丁”。
故事之二:丁宝桢杀一个太监
张 兰 德 安德海
A、李莲英
B、安德海 (小安子)
C、张兰德 (小德张)
故事之三:丁宝桢与一只船队
丁宝桢路过三 峡,见急流恶浪冲 翻行船、吞噬人命。 回济南后,将多年
归咎于“ 擅改祖制,易笼为石。”
1.7 丁宝桢等三人受处分
朝廷同意恩承、童华的调查结论,是年二月十二日,朝廷谕:
“丁宝桢办理堰工事务,又值经费支绌之时,宜如何尽心区划,
谨慎兴办。乃凭听丁士彬之言,并不详细考察,率更成法,发帑 兴工,以致被水冲刷……实属办理乖方。” 并责成吏部议处。 “吏部”研究后提出处分意见,光绪五年二月经朝廷批准,丁宝 桢降三级留用;丁士彬与陆葆德革职(撤职),并赔偿人字堤工
——丁宝桢奏折(光绪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今堰工修理已经两年,堤无冲缺,
田无被淹,年丰谷贱,迥异从前,田家
者流,毫无异议”。
——丁宝桢奏折(光绪六年四月十六日)
1.11 朝廷为都江堰大修是非争议划上句号
光绪六年五月一日朝廷谕军机大臣等:“堤堰保卫民 田,大利大害,关系甚重。该署督惟当实力实心,认真经 理,以期经久可行。固不可忧谗畏饥,稍易初念;亦不可
丁 宝 桢 与 都 江 堰
陈渭忠主讲
2014年2月
开篇语:四个小故事
丁宝桢与一道川菜
丁宝桢杀一个太监
丁宝桢建一支船队
丁宝桢微服赴任
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
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
A、宫爆鸡丁
B、宫宝鸡丁 C、宫保鸡丁
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
丁宝桢文武双全,同治皇 帝赏赐一品花翎,加封太子少 保衔。“宫保”是对太子少保
2.4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二:区间暴雨洪水
暴雨主要集中在成都
平原,从而导致江河泛 滥,平原积水,形成严 重洪涝灾害。区间暴雨 型洪水,出现频繁,危
害严重。受灾地区为成
都平原各县。
例7〃唐总章二年(669年)成都大雨水。
“总章二年,益州六月十三日降雨至二十日,水深
五尺;其夜暴雨,水深一丈以上。坏屋一万四千三百
流自行畅利。故民田只受灌溉之益,而绝无冲没之
患也”。“现在秋收已毕,成属实计八分有余,米 价自七月中旬至今,较六月以前,减落十分之四”。
——丁宝桢奏折( 光绪四年九月初八)
都江堰大修后,各堰层层消纳, “但有灌溉
之利,绝无泛滥之患。非但各州县并未报灾,即
向来久经淹没之二十余万亩,并有涸复播种之
处”。“合计去今两年从前被淹之田,已涸复八 万二千九百余亩”。“由此以观,今日堰工,比 较前数十年,利害悬殊,似有成效”。
例3:光绪十三年(1887年)岷江洪水,民间称为“
水打草坡”。
丁亥初秋,霖潦大涨,向之长虹亘空者,荡然无存。
——朱饧莹《重修安澜桥碑》 不料于光绪丁亥七月十日,因降滂沱之雨,至天崩地裂, 溪水泛滥。
——草坡河口路碑
例4 〃光绪十六年(1890年)岷江洪水,该年发生 泥石流山洪,民间称为“水打桃关”。
1.6 军机大臣恩承、童华赴川调查及结论
光绪四年十二月朝廷派军机大臣恩承、童华赴川调查。光绪五 年正月将调查结果上奏朝廷,称:“笼石一法,我朝二百余年,从未 有更易者。惟此次大修都江堰,卷载系将旧铺笼堤透底揭去,改用石
工,先将河身挖深数尺,加桩填石,贯铁漫灰,并加宽加厚。”“石
工壁立,逼水激冲,遂将新堤一百三十丈冲刷过半”。将人字堤冲毁
积蓄的万两白银捐
献川鄂 两省,组 建红船队,抢险救 人。
故事之四:丁宝桢微服赴任
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由山
东巡抚迁任四川总督。由龙泉驿乘小轿,
便装简从,微服赴任,让齐聚牛市口恭
迎总督的文武百官落空而回。
丁宝桢印象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好善乐施 生活简朴 勇于改革 敢于负责
执政为民的好官
丁宝桢简历
——《清宫档案〃锡良遗稿》 十二月辛未(二十七日),四川总督锡良奏:成都府属 都江大堰,岁久失修,冲决成灾,拟筹款修复,以弭水 患。下部知之。
——《清德宗实录》
例6〃1964年岷江特大洪水
1964年7月22日岷江特大洪水,为紫坪铺水文站建站70 多年实测最大洪水,《都江堰志》记为6400立方米/秒, 省水利院洪水调查为7700立方米/秒。金马河沿线11.55万 亩农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以上。与此同时,临 近的湔江流域大洪水,洪峰流量3920立方米/秒,彭县29 个乡(镇)受淹,4.8万亩农田受灾。暴雨集中在岷江及 湔江龙门山区,成都平原降雨较少,灾害很轻,望江楼 水文站洪峰流量仅332立方米/秒。
例1〃前蜀武成三年(910年)岷江洪水。
蜀朝庚午夏,岷江泛涨,大堰移数百丈。是时,新嘉眉 水害尤多,而京江(指府河、南河)不加溢。 ——前蜀〃杜光庭《录异记》
例2〃宋开宝五年(972年)岷江洪水。
开宝五年王申秋八月,岷江暴涨,惊波怒涛,声如雷吼
,都江堰水入新津江(金马河),时嘉眉州漂溺至甚, 而府江(府河)不溢。 ——宋黄休复《茅亭客话》
——清〃嘉庆《成都县志》
例10〃宋绍兴七年(1137年),成都大雨水。
后三十年,(席)益添世官,以春末视事,夏暴雨,城
桢等人的责任?该不该受惩罚?
(3)如何评价丁宝桢对都江堰工程结构的改革?“笼石”与 “砌石”孰优?孰劣?
2
• 光绪四年的洪水属哪种类型的 洪水? • 光绪四年岷江洪水很大,成都 平原灾害何以很轻? • 丁宝桢是不是隐瞒灾情,欺骗 朝廷?
2.1 丁宝桢是否隐瞒灾情,欺骗朝廷?
光绪四年五月,岷江特大洪水后,七月初八日丁宝桢奏称:“下游省
1.3 丁宝桢奏请大修都江堰
光绪二年冬,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光绪 三年春,亲历“索水事件”,亲闻治水 呼声;九月,轻骑简从,率成绵龙茂道 丁士彬,随带熟悉水利之员,亲赴灌县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十一月二十八日, 以“为勘明成都府属之都江堰关系十数 州县水利,频年江流泛溢,冲毁农田, 现拟筹款修理事”为题,上奏朝廷,请 求大修都江堰。
龙门凿后大河通,告锡元圭报德崇。
别导江流分内外,全将地力遍西东。 蜀人庙祀由来久,秦代山川尚此同。
善创何人能善述,兴怀救弊恨无穷。
1.13 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是非之争的三个焦点问题
光绪三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遭水毁后,是非之争延续两年,焦 点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 (1)光绪四年岷江上游特大洪水,成都平原何以灾情很轻?是 不是丁宝桢有意隐瞒灾情,欺骗朝廷? (2)人字堤垮塌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该不该追究丁宝
程实支银2万2千3百两,限两年交清。
1.8 清朝承办河工罚赔规定
按清朝旧例,凡修办堤工,宝瓶口水则在16画以上水毁者,
属自然灾害,免予罚赔;水则在16画以内水毁者,属质量 事故,由承办官员及工头罚赔。光绪四年的洪水,水则达 22画,(属特大洪水),理应免赔,但因“易笼为石,改 变祖制,”仍然罚赔。
大不幸,光绪庚寅岁五月十二日寅卯刻天降洪水孽龙出 ,五六百尺之峰源头走,数年之墓尽赴江中。 ——桃关沟山中墓碑
年逢庚寅匝地起波涛,鱼鳖登床蛙上灶,把足足的一千 余人断送与蛟龙饱。
——董湘琴《松游小喝》
例5〃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岷江洪水
光绪三十年夏,岷沱来源会发,上涨漫溢,内江九州县 田亩几遭淹没。因水力迅猛,由人字堤冲裂数十丈,湃 入外江,于是崇庆、温江、双流等州县全罹水灾,冲刷 田庐无算。
侵,国库空缺,经费紧张,自道光七年(1827年)都江
堰大修以后,至光绪二年(1876年),已半个世纪再未 大修。
1.2 民众“索水事件”频繁发生
由于都江堰年久失修,渠道垮塌淤塞,灌溉用水困难,洪水
冲毁农田,民众向官署衙门的“索水事件”频繁发生。丁宝桢在 光绪三年给给朝廷的奏折中称:“成属十数州县,向于三、四、
刚愎偏徇,自护已非。朝廷实事求是,丁宝桢将来功罪,
总以有无成效为断,不在此时之剖辩也,懔之慎之”。 谕旨言简意赅,既是对大修都江堰的肯定,又是对丁宝 桢的勉励。 为持续两年的争议画上句号。
1.12 丁宝桢登二王庙咏怀
丁宝桢如释重负,豁然开朗,登上
二王庙,遥望滚滚东流的江水,写 下《二王庙抒怀》。诗中最后一句 意味深长,既有改革济世之慷慨, 又有坎坷艰险之感叹! 二王庙咏怀
水 则
转绘自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灌县志》
1.10 大修都江堰效益显现
光绪三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后,经光绪四年、五年的实践检验, 效益逐渐显现:一是灌溉效益,二是防洪效益,三是复耕效益。下
面是丁宝桢的三道奏折。
此次大修,一面挑深江身,“一面将挑出江身之 大小碎石,即以培修堤岸”。“江身既无淤塞,水
五、六等月,必有数次向督署及成绵道署索水,他署并不过问。
其索水情状,则皆聚众至千余人,哄堂塞署,任意叫嚣。官吏出 而劝导,辄加殴辱。即总督、道员、亦只忍受不敢出问”。“臣
从未睹此横暴情形,深为骇异。及询之地方文武,始悉此风,数
十年来,积贯如此”。“臣既见百姓要水之凶横,又闻离堆之危 险,若再仍前膜视,何堪自问”。
2.2 成都平原的洪水类型
岷江上游暴雨洪水 区间暴雨洪水 岷江上游洪水与区间暴雨洪水相遇 融雪洪水(桃汛) 堰塞湖溃决突发洪水
2.3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一:岷江上游洪水
岷江上游汶川至都江堰
河段(含杂谷脑河)地处鹿
头山暴雨区,岷江上游洪水 主要由此区间暴雨形成。由 于都江堰渠首有分水、泄水、 节制的功能,进入宝瓶口的 水量有限,故岷江上游洪水 主要受灾区域是金马河沿线, 而不是成都平原。
1.1 都江堰年久失修
都江堰创建至今已2270年,都江堰长盛不衰的主要 经 验有两条,一是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是常年的维修制度。 都江堰管理制度:分官堰及民堰、干渠(干河)由政 府管理称官堰,支渠及以下各级渠道由民间管理称民堰。
都江堰维修制度:分岁修及大修,每年一度的小修,
称“岁修”,若干年一次的大规模整修,称“大修”。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屡遭列强入
1.9 关于“水则”
什么叫“水则”?水则就是刻于宝瓶口离堆崖石上
的水尺(见渠首图),是古代简易水位观测站。都 江堰水位观测可上溯至建堰初期,相传李冰作三石
人立于水中,并与水神相约:“水枯不低于石人足,
水大不超过石人肩”。离堆崖石上刻立水则的文字 记载始见于《宋史、河渠志〃岷江》,一尺为一画, 宋朝的水则仅10画,元代为11画,清末已达22画, 民国增至24画。16画为洪水警戒水位。
二年(1886年)死于任所。主蜀 十年,整肃吏治,重视教育、发 展实业,改革盐政,为民治水, 政绩卓著。
1
1.4 都江堰大修工程概况
经朝廷批准后,都江堰大修工程于光绪三年(1877年)
十二月动工,次年三月中旬竣工,共耗资银十二万九千四
百四十余两,由成绵龙茂道丁士彬、灌县知县陆葆德具体 负责施工,部分工程将 “笼石”改为“砌石”。
1.5 人字堤遭水毁
不幸的是大修工程竣工后仅仅两月,五月中旬,岷江大水,部分大修工程遭 水毁,主要为飞沙堰以后的人字堤,冲毁堤身三十七丈有奇(约合124米)。七月 初八,丁宝桢向朝廷奏报岷江大水的雨情、水情与灾情,称“下游省城及各属民 田毫无损坏”,朝廷难以凭信,派员入川调查。
城(指成都市)及各属民田毫无损坏”。
八月十二日朝廷谕:“兹览该督所奏情形,是都江堰泛涨异常,与朝 廷所闻无异。为水势高过堤身,浊流汹涌,历时将及一月。沿江田庐, 必多淹没。且从前盛涨,下游已成泽国。此次水大于前,据称沿江民田 均无冲损,殊难凭信”。“丁宝桢当严饬丁士彬,认真履勘,据实禀报 ,再行详细奏闻,不准稍有粉饰”。 是不是丁宝桢有意隐瞒灾情,欺骗朝廷呢?辨析如下。
九十区,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顷“。 ——后晋〃张昭远、贾纬《旧唐书· 五行志》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例8〃前蜀王建通正元年(916年)成都大雨水。
“成都大霖雨,祷于奇相之庙”。奇相庙即江渎池。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
例9〃前蜀王衍乾德五年(923年)成都大雨水。
乾德五年四月十九日,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自浣 花溪至万里桥,绵亘十里,游人仕女,珠翠夹岸。日方午, 暴风起,须叟,雷电晦冥,有白鱼自江心跃起,腾空而去, 溺者数千人。
宫保鸡丁
的尊称。丁宝桢生活简朴,常
常是一盘花生米下酒。还把剩 余的花生米、葱节节、干海椒 混在一起炒鸡丁,香嫩可口, 后来传到街市餐馆里,就把这 道菜称为“宫保鸡丁”。
故事之二:丁宝桢杀一个太监
张 兰 德 安德海
A、李莲英
B、安德海 (小安子)
C、张兰德 (小德张)
故事之三:丁宝桢与一只船队
丁宝桢路过三 峡,见急流恶浪冲 翻行船、吞噬人命。 回济南后,将多年
归咎于“ 擅改祖制,易笼为石。”
1.7 丁宝桢等三人受处分
朝廷同意恩承、童华的调查结论,是年二月十二日,朝廷谕:
“丁宝桢办理堰工事务,又值经费支绌之时,宜如何尽心区划,
谨慎兴办。乃凭听丁士彬之言,并不详细考察,率更成法,发帑 兴工,以致被水冲刷……实属办理乖方。” 并责成吏部议处。 “吏部”研究后提出处分意见,光绪五年二月经朝廷批准,丁宝 桢降三级留用;丁士彬与陆葆德革职(撤职),并赔偿人字堤工
——丁宝桢奏折(光绪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今堰工修理已经两年,堤无冲缺,
田无被淹,年丰谷贱,迥异从前,田家
者流,毫无异议”。
——丁宝桢奏折(光绪六年四月十六日)
1.11 朝廷为都江堰大修是非争议划上句号
光绪六年五月一日朝廷谕军机大臣等:“堤堰保卫民 田,大利大害,关系甚重。该署督惟当实力实心,认真经 理,以期经久可行。固不可忧谗畏饥,稍易初念;亦不可
丁 宝 桢 与 都 江 堰
陈渭忠主讲
2014年2月
开篇语:四个小故事
丁宝桢与一道川菜
丁宝桢杀一个太监
丁宝桢建一支船队
丁宝桢微服赴任
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
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
A、宫爆鸡丁
B、宫宝鸡丁 C、宫保鸡丁
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
丁宝桢文武双全,同治皇 帝赏赐一品花翎,加封太子少 保衔。“宫保”是对太子少保
2.4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二:区间暴雨洪水
暴雨主要集中在成都
平原,从而导致江河泛 滥,平原积水,形成严 重洪涝灾害。区间暴雨 型洪水,出现频繁,危
害严重。受灾地区为成
都平原各县。
例7〃唐总章二年(669年)成都大雨水。
“总章二年,益州六月十三日降雨至二十日,水深
五尺;其夜暴雨,水深一丈以上。坏屋一万四千三百
流自行畅利。故民田只受灌溉之益,而绝无冲没之
患也”。“现在秋收已毕,成属实计八分有余,米 价自七月中旬至今,较六月以前,减落十分之四”。
——丁宝桢奏折( 光绪四年九月初八)
都江堰大修后,各堰层层消纳, “但有灌溉
之利,绝无泛滥之患。非但各州县并未报灾,即
向来久经淹没之二十余万亩,并有涸复播种之
处”。“合计去今两年从前被淹之田,已涸复八 万二千九百余亩”。“由此以观,今日堰工,比 较前数十年,利害悬殊,似有成效”。
例3:光绪十三年(1887年)岷江洪水,民间称为“
水打草坡”。
丁亥初秋,霖潦大涨,向之长虹亘空者,荡然无存。
——朱饧莹《重修安澜桥碑》 不料于光绪丁亥七月十日,因降滂沱之雨,至天崩地裂, 溪水泛滥。
——草坡河口路碑
例4 〃光绪十六年(1890年)岷江洪水,该年发生 泥石流山洪,民间称为“水打桃关”。
1.6 军机大臣恩承、童华赴川调查及结论
光绪四年十二月朝廷派军机大臣恩承、童华赴川调查。光绪五 年正月将调查结果上奏朝廷,称:“笼石一法,我朝二百余年,从未 有更易者。惟此次大修都江堰,卷载系将旧铺笼堤透底揭去,改用石
工,先将河身挖深数尺,加桩填石,贯铁漫灰,并加宽加厚。”“石
工壁立,逼水激冲,遂将新堤一百三十丈冲刷过半”。将人字堤冲毁
积蓄的万两白银捐
献川鄂 两省,组 建红船队,抢险救 人。
故事之四:丁宝桢微服赴任
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由山
东巡抚迁任四川总督。由龙泉驿乘小轿,
便装简从,微服赴任,让齐聚牛市口恭
迎总督的文武百官落空而回。
丁宝桢印象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好善乐施 生活简朴 勇于改革 敢于负责
执政为民的好官
丁宝桢简历
——《清宫档案〃锡良遗稿》 十二月辛未(二十七日),四川总督锡良奏:成都府属 都江大堰,岁久失修,冲决成灾,拟筹款修复,以弭水 患。下部知之。
——《清德宗实录》
例6〃1964年岷江特大洪水
1964年7月22日岷江特大洪水,为紫坪铺水文站建站70 多年实测最大洪水,《都江堰志》记为6400立方米/秒, 省水利院洪水调查为7700立方米/秒。金马河沿线11.55万 亩农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以上。与此同时,临 近的湔江流域大洪水,洪峰流量3920立方米/秒,彭县29 个乡(镇)受淹,4.8万亩农田受灾。暴雨集中在岷江及 湔江龙门山区,成都平原降雨较少,灾害很轻,望江楼 水文站洪峰流量仅332立方米/秒。
例1〃前蜀武成三年(910年)岷江洪水。
蜀朝庚午夏,岷江泛涨,大堰移数百丈。是时,新嘉眉 水害尤多,而京江(指府河、南河)不加溢。 ——前蜀〃杜光庭《录异记》
例2〃宋开宝五年(972年)岷江洪水。
开宝五年王申秋八月,岷江暴涨,惊波怒涛,声如雷吼
,都江堰水入新津江(金马河),时嘉眉州漂溺至甚, 而府江(府河)不溢。 ——宋黄休复《茅亭客话》
——清〃嘉庆《成都县志》
例10〃宋绍兴七年(1137年),成都大雨水。
后三十年,(席)益添世官,以春末视事,夏暴雨,城
桢等人的责任?该不该受惩罚?
(3)如何评价丁宝桢对都江堰工程结构的改革?“笼石”与 “砌石”孰优?孰劣?
2
• 光绪四年的洪水属哪种类型的 洪水? • 光绪四年岷江洪水很大,成都 平原灾害何以很轻? • 丁宝桢是不是隐瞒灾情,欺骗 朝廷?
2.1 丁宝桢是否隐瞒灾情,欺骗朝廷?
光绪四年五月,岷江特大洪水后,七月初八日丁宝桢奏称:“下游省
1.3 丁宝桢奏请大修都江堰
光绪二年冬,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光绪 三年春,亲历“索水事件”,亲闻治水 呼声;九月,轻骑简从,率成绵龙茂道 丁士彬,随带熟悉水利之员,亲赴灌县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十一月二十八日, 以“为勘明成都府属之都江堰关系十数 州县水利,频年江流泛溢,冲毁农田, 现拟筹款修理事”为题,上奏朝廷,请 求大修都江堰。
龙门凿后大河通,告锡元圭报德崇。
别导江流分内外,全将地力遍西东。 蜀人庙祀由来久,秦代山川尚此同。
善创何人能善述,兴怀救弊恨无穷。
1.13 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是非之争的三个焦点问题
光绪三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遭水毁后,是非之争延续两年,焦 点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 (1)光绪四年岷江上游特大洪水,成都平原何以灾情很轻?是 不是丁宝桢有意隐瞒灾情,欺骗朝廷? (2)人字堤垮塌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该不该追究丁宝
程实支银2万2千3百两,限两年交清。
1.8 清朝承办河工罚赔规定
按清朝旧例,凡修办堤工,宝瓶口水则在16画以上水毁者,
属自然灾害,免予罚赔;水则在16画以内水毁者,属质量 事故,由承办官员及工头罚赔。光绪四年的洪水,水则达 22画,(属特大洪水),理应免赔,但因“易笼为石,改 变祖制,”仍然罚赔。
大不幸,光绪庚寅岁五月十二日寅卯刻天降洪水孽龙出 ,五六百尺之峰源头走,数年之墓尽赴江中。 ——桃关沟山中墓碑
年逢庚寅匝地起波涛,鱼鳖登床蛙上灶,把足足的一千 余人断送与蛟龙饱。
——董湘琴《松游小喝》
例5〃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岷江洪水
光绪三十年夏,岷沱来源会发,上涨漫溢,内江九州县 田亩几遭淹没。因水力迅猛,由人字堤冲裂数十丈,湃 入外江,于是崇庆、温江、双流等州县全罹水灾,冲刷 田庐无算。
侵,国库空缺,经费紧张,自道光七年(1827年)都江
堰大修以后,至光绪二年(1876年),已半个世纪再未 大修。
1.2 民众“索水事件”频繁发生
由于都江堰年久失修,渠道垮塌淤塞,灌溉用水困难,洪水
冲毁农田,民众向官署衙门的“索水事件”频繁发生。丁宝桢在 光绪三年给给朝廷的奏折中称:“成属十数州县,向于三、四、
刚愎偏徇,自护已非。朝廷实事求是,丁宝桢将来功罪,
总以有无成效为断,不在此时之剖辩也,懔之慎之”。 谕旨言简意赅,既是对大修都江堰的肯定,又是对丁宝 桢的勉励。 为持续两年的争议画上句号。
1.12 丁宝桢登二王庙咏怀
丁宝桢如释重负,豁然开朗,登上
二王庙,遥望滚滚东流的江水,写 下《二王庙抒怀》。诗中最后一句 意味深长,既有改革济世之慷慨, 又有坎坷艰险之感叹! 二王庙咏怀
水 则
转绘自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灌县志》
1.10 大修都江堰效益显现
光绪三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后,经光绪四年、五年的实践检验, 效益逐渐显现:一是灌溉效益,二是防洪效益,三是复耕效益。下
面是丁宝桢的三道奏折。
此次大修,一面挑深江身,“一面将挑出江身之 大小碎石,即以培修堤岸”。“江身既无淤塞,水
五、六等月,必有数次向督署及成绵道署索水,他署并不过问。
其索水情状,则皆聚众至千余人,哄堂塞署,任意叫嚣。官吏出 而劝导,辄加殴辱。即总督、道员、亦只忍受不敢出问”。“臣
从未睹此横暴情形,深为骇异。及询之地方文武,始悉此风,数
十年来,积贯如此”。“臣既见百姓要水之凶横,又闻离堆之危 险,若再仍前膜视,何堪自问”。
2.2 成都平原的洪水类型
岷江上游暴雨洪水 区间暴雨洪水 岷江上游洪水与区间暴雨洪水相遇 融雪洪水(桃汛) 堰塞湖溃决突发洪水
2.3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一:岷江上游洪水
岷江上游汶川至都江堰
河段(含杂谷脑河)地处鹿
头山暴雨区,岷江上游洪水 主要由此区间暴雨形成。由 于都江堰渠首有分水、泄水、 节制的功能,进入宝瓶口的 水量有限,故岷江上游洪水 主要受灾区域是金马河沿线, 而不是成都平原。
1.1 都江堰年久失修
都江堰创建至今已2270年,都江堰长盛不衰的主要 经 验有两条,一是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是常年的维修制度。 都江堰管理制度:分官堰及民堰、干渠(干河)由政 府管理称官堰,支渠及以下各级渠道由民间管理称民堰。
都江堰维修制度:分岁修及大修,每年一度的小修,
称“岁修”,若干年一次的大规模整修,称“大修”。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屡遭列强入
1.9 关于“水则”
什么叫“水则”?水则就是刻于宝瓶口离堆崖石上
的水尺(见渠首图),是古代简易水位观测站。都 江堰水位观测可上溯至建堰初期,相传李冰作三石
人立于水中,并与水神相约:“水枯不低于石人足,
水大不超过石人肩”。离堆崖石上刻立水则的文字 记载始见于《宋史、河渠志〃岷江》,一尺为一画, 宋朝的水则仅10画,元代为11画,清末已达22画, 民国增至24画。16画为洪水警戒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