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运行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股市的运行规律可以描述为:股市的短期运行趋势受到股市政策、供求状况的影响,股市的中长期运行趋势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是滞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是先行的。当二者方向一致时,股市出现同向的趋势运行;当二者方向不一致时,股市会出现与经济政策方向一致的拐点,等待经济运行态势转向来确认拐点。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是对中国股市运行起方向性的决定作用的。

从上述总结的规律出发,我们可以试着探索方法论,去研究这些规律的变化,继而形成一些固定的指标,用来判断股市变化、牛熊转换的蛛丝马迹。

1政策指标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当二者同为扩张性时,货币供应量增加,流动性增强,企业投资增速加快,居民消费意愿强烈,经济活力旺盛,经济进入景气上升周期,股市形成趋势性的上涨;当二者同为紧缩性时,货币供应量减少,流动性收紧,企业投资减缓,居民消费活动减少,经济活力减弱,经济进入景气下行周期,股市形成趋势性的下跌。产业政策转变对经济运行也具备一定的作用,当产业政策倾向于扶持某一行业时,会改变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的支出结构,引导社会资源向其转移,进而形成结构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行业演变为经济周期的先导性行业,带领宏观经济进入新的景气上升周期。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关的政策将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逐步转变。在此过程中,产业整合促进的优势企业崛起和新兴产业在政策扶持下获得的快速发展将为股市注入更强的预期,从而带来估值溢价,造成结构性的投资机会。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股市政策对股市运行的短期趋势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包括资本市场的基本交易制度的完善,创新制度的设计推出,股市的体制改革,股票供给的调节,资金供给的调节,投资人

队伍的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管力度的加强等等。很大程度上,这些制度调节的都是股市的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是股市短期波动的决定因素。当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大于股票供给时,市场受到资金推动上扬,反过来,当股票供给大于资金供给时,市场因为资金流失而下跌。资金的供给主要包括:国企资金入市,基金、券商、保险、QFII等机构投资人发展,居民储蓄存款转移,大股东增持和上市公司回购等;股票供给主要包括:新股发行,公开、非公开增发等再融资,限售股解禁流通等。除了调节供求关系的股市政策外,针对股市交易的税收政策也会对股市的短期运行造成影响,这主要包括:印花税、红利税、资本利得税等。当股市的税负加重时,会削减股市参与者的投资收益,造成资金流出市场,股市短期下跌;当股市的税负减轻时,会增加股市参与者的投资收益,吸引资金流入市场,股市短期上涨。

2经济指标在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方面,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判断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要看四大指标,第一是经济增长率,即GDP的增长;第二是失业率,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第三是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包括社会物价的总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第四就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对外贸易的收和支是逆差还是顺差。健康的经济体应该具备如下特征:经济平稳增长,失业率较低,通胀水平稳定在低位,外贸适度顺差。这些指标里,经济增长率(GDP)最有指导意义,GDP上升表明经济处于景气上升周期,GDP下降表明经济处于景气下行周期,GDP变化速度加快说明经济周期拐点临近。按照中国股市的历史经验来看,GDP与股指呈现同向波动,CPI与股指呈现反向波动,而失业率和贸易收支对股指影响不大。

3市场指标

从市场的层面看,还有一些指标具有参考意义,包括:流动性、估值水平、收益率、成交量、开户数。这些指标对于判断市场

的运行趋势也至关重要,能够成为上述指标的重要补充。

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市场的货币供应量M1与M2,M1是狭义货币,M2是广义货币。货币供应量一般与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有关,可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货币发行等进行操控。

通过分析各类存款的变动、货币的流向、金融商品的增减、货币流通的周转、银行票据的增减,我们可以判断货币的松紧程度。如果货币供给逐渐增加,表示市场资金逐渐宽松,反之说明市场资金趋于收紧。从M1与M2的关系看,当M1的增长率大于M2时,表示货币供给在由流动性较低的定期存款、金融债券等转向流动性较高的现金、活期存款等。一般来讲,此时的交叉被称为“黄金交叉”,意味着投资者在自由运用存款进行投资,投资标的,如房地产、黄金、股票、债券等,将因资金充裕而趋于上涨。相反,当M1的增长率低于M2时,表示货币供给从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转向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即投资者倾向于定期存款,此时出现的现象为“死亡交叉”,投资标的将可能因为流动性趋紧而下跌。

在我国股市历史上,多次出现过M1增长率上超越M2的“黄金交叉”现象,从1999年10月份到2001年6月份,M1的增长率始终高于M2的增长率,在此期间,我国股市经历了强劲的上涨,在黄金交叉的最后时期,2001年6月份上证指数创下2245点的高位。随后,M1的增长率开始低于M2,形成“死亡交叉”,股市出现趋势性下跌,形成连续4年多的熊市。在此期间,M1的增长率一度与M2形成胶着,但都没有形成趋势性突破,因此,期间股市都是反弹性行情,而没有形成趋势性转折,如2003年下半年与2004年上半年,M1与M2的增长率十分接近,但最终M1都没有形成与M2的黄金交叉。直到2007年初,M1出现强劲增长,增长率高于M2,再次出现“黄金交叉”,推动了中国股市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之后在08年初时,M1的增长率开始低于M2,形成“死亡交叉”,股市处于持续性下跌过程。通过M1、M2的增长率交叉情况,我们可以及时的把握到股市趋势的变化,而对于这种趋势

变化带来的行情级别判断,我们需要参考另外一个指标:定期存款与流通市值比例关系(以下简称存流比),其反映的是一轮行情需要的资金基础。

从市场的投资功能导致的财富转移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当居民储蓄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只要股市表现出赚钱效应、有各种利好相配合,就会有一部分储蓄资金投入股市。由于相对于整个居民储蓄而言,这样的资金只占一小部分,因此,一波行情发展到一定高度,就会把把这些资金消耗完,此时,行情就要结束。等待居民再去积攒储蓄,再积累出愿意投身股市的资金之后,才能启动新一轮行情。从资金量的角度看,积累多少资金就可以启动一轮行情、消耗多少资金行情就可能结束呢,我们可以用存流比指标来对5.19行情和股改行情做下探讨。

先来分析一下股改行情的情况,早在2003年11月到2004年上半年,曾产生了一次较小的行情从1300点涨到1700点,这次行情为什么没有发展成大行情,从存流比的角度来看一下,2003年底股票流通市值1.16万亿元,而定期存款总额6.85万亿元,存流比是5.9倍。这次行情引而未发说明,5倍左右的存流比还太低,仅能吸引少量资金入市,不具备推动一轮大行情的资金基础。行情在2004年上半年夭折之后,股市流通市值继续下挫而定期存款持续上升。到2005年5月,流通市值下降到0.99万亿元,定期存款增长到8.65万亿元,存流比达到8.7倍。到2005年底,居民定期储蓄已经达到9.23万亿元,而股市的流通市值是0.97万亿元,存流比达到9.54倍,于是造就了一波大行情。股改行情说明,存流比维持在8倍以上达到一定时间,就具备了形成一轮大行情的资金基础。现在来看行情结束时的资金基础,2007年底,定期存款10.49万亿元、流通市值9.04万亿元,存流比已经急剧下降到1.16倍。当时沪深股市的月度换手率高达50%,这样的流通市值和换手率意味着,哪怕只想以10%收益率抛售,每个月也需要2500亿元去满足投机者的差价需求,再加上新股发行、印花税、佣金和基金管理费需求,每个月大概需要3500亿元的增量资金入市。虽然当时资金实际流入股市的规模还能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