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经济知识点
【公基常识考点】八大经济指标
【公基常识】八大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3.基尼系数(1)含义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该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测定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标。
(2)基尼系数的数值基尼系数的数值在0-1之间。
等于0说明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0.2收入高度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6-1收入差距悬殊;等于1说明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4.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5.CPI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6.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即生产价格指数。
生产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7.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终审稿)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经济篇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经济体制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
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
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
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
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
制度经济学从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
制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
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
【公基常识】常识要点考前汇总
【公基常识】常识要点考前汇总1. 金融(1)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3)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4)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6)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7)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8)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9)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
(10)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
(11)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2. 经济(1)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
(3)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4)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5)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6)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7)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8)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9)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10)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11)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3. 外交(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
(2)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主线,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3)我们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当今,全球的经济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各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益深⼊。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率的⾼低是衡量⼀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增长速度的标志,它体现了⼀个国家在⼀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要素。
2、经济增长⽅式及其转换 经济增长⽅式主要有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
粗放型增长,是指在⽣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量⽽实现的经济增长。
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要素投⼊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提⾼⽣产要素效率⽽实现的经济增长。
3、经济周期 任何⼀个国家的经济运⾏都不可能表现为直线式的增长,⽽是呈现⼀定的波动。
在时间序列,⼀国经济总量呈现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变化。
这种经济现象称为经济周期(亦称经济波动、商业循环)。
特征:①不仅表现在个别部门上,⽽是表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上;②可以把⼀个经济周期看成四个⾸尾衔接的阶段;③具有反复性。
机制主要有:①银⾏信⽤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波动;②投资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波动;③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4、经济波动的⾃发性 经济扩张和收缩存在累积效应。
累积效应是由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交织产⽣的。
乘数理论指出:单位⾃发性⽀出的增加会引起⽀出连锁地增加,从⽽使总产出以⼀种放⼤的形式增加。
由于经济波动的⾃发性,完全避免经济波动⼏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政府应可以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
最明显的政策主张有两个: ⼀是凯恩斯的政策,其特征是相机抉择。
⼆是货币主义的政策,其特征是单⼀的货币规则,即通过稳定的货币发⾏使经济保持稳定。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也称为经济萧条。
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1. 经济形态:经济的三大形态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指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服务业经济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经济干系的基本打算和组织方式。
主要的经济制度包括规划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
二、宏观经济学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统计和分析。
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投资等。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控经济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筹办金率、利率等。
三、微观经济学1. 供求干系:供求干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相干系。
供求干系决定着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是指在经济中,商品价格、收入或者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敏感程度。
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观点。
四、经济进步与政策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增长。
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科技进步等。
2.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通过政府行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进步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五、国际贸易与金融1. 贸易保卫主义与自由贸易:贸易保卫主义是指通过增加贸易壁垒来保卫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一种经济政策。
自由贸易则是指打消或缩减贸易壁垒,增进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2. 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金融组织和制度的总称,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是增进国际贸易和金融合作,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以上就是公基经济的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精通这些知识点,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和进步,对于参与公务员、考研等考试都有很大援助。
公基经济学基础知识
公基经济学基础知识1.市场机制主要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
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
2.“看不见的手”由亚当·斯密提出,指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控。
3.“看得见的手”由凯恩斯提出,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4.市场配置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
5.各种市场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6.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7.公司的两种主要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9.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产权清晰是前提和条件,权责明确是核心,政企分开是关键,管理科学是基础。
10.按照市场客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11.市场体系三大支柱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2.市场体系的特点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13.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14.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15.商品需求量与商品自身的价格呈反比,与消费者收入水平呈正比。
16.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需要。
替代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呈正比。
17.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
互补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呈反比。
18.需求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衡量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9.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即富有弹性;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欠敏感,即缺乏弹性。
20.恩格尔系数表示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
21.最高限价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其价格一般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公基常识】常考经济考点24条(划线版)
16、个人获取收人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①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②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 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③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④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 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 17、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这是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 距的根本性措施; 18、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 本同步 19、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有,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 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 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20、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强化税收调节。 21、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22、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 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23、必须坚持消除贫困。 24、商业保险分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类。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公基常识】常考经济考点 24 条(划线版)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2、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 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4、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6、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增加产量,消费者减少需求;商品供求平 衡 7、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减少产量,消费者增加需求;商品供求平 衡 8、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①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②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 9、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宏观调控) 10、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即 产业政策) 11、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即市场 监管) 12、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公共服务) 13、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具有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不足。 14、怎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 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 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15、按劳分配的实行范围是在公有制经济中;
公基--经济常识
一、目 ......................................................23 二、答案及解析 ...............................................25
目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一、研究对象 ..................................................1 二、商品.......................................................2 三、货币.......................................................6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 ............................................9
(注: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 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它表明怎样劳动,什么劳 动的问题;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形成性质相同的价值,它表明劳动多少,劳动 时间多长的问题。如:教师上课的具体劳动是采用集体或个体、讲授或讨论;抽 象劳动是上了多长时间的课、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
1
它是进行生产的客观条件。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个人进行的,而是以团体的形式来进
行的,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的时候,不仅要与自然发生关系, 而且相互之间也不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有人们 对自然的关系。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2.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4.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1)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经济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类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营自主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2)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
(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利益刺激功能。
(2)自动导向功能。
(3)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4)调节供求功能。
(5)优胜劣汰功能。
(6)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7)传递信息功能。
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现实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非竞争性(2)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
(3)市场无法克服外部不经济。
(4)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信息和理性的不完备性。
(5)市场难以克服失业、通货膨胀和市场失衡。
(6)市场无法克服收入分配的非公平性。
4、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5、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具有自觉性、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运用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实行劳动政策、物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达到劳动平衡、产品平衡、货币平衡、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内外总供求平衡。
(2)法律手段。
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和政府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法律手段具有超前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使一切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行政手段。
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点一、需求及其相关理论1、需求规律: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2、影响需求的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3、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和消费合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4、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二、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四个局部:税、利、债、费。
其中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置,涉及各种工程,包括购置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工程的支出等。
3、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购置本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而作的货币性支付。
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缺乏,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
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即: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减少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做法那么相反,即:即减少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税收。
公共基础知识的经济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的经济知识总结经济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与家庭的经济决策,到公司组织的运营管理,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公共基础知识的经济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经济原理。
1. 市场与供求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础。
供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供求关系如果处于平衡状态,价格将会稳定,供需失衡则会导致价格波动。
2. 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劳动力市场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价格或者说工资水平。
供给劳动力的人口数量和提供的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都会影响到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3. 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物货币总值在一定时间内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或资源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提高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4. 货币与货币市场货币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市场是指货币交易发生的地方,包括银行、证券市场等。
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市场的活跃程度也影响到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利率水平和信贷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和控制通货膨胀。
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
国际贸易有利于国家或地区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讲义)
第一部分市场经济第一节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和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
经济体制的要素包括:产权组织形式,经济运行机制,收入分配方式,经济决策结构,经济管理组织,政府调控手段等。
根据以上要素,可将当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分为四种主要类型:(1)自由市场经济;(2)社会市场经济;(3)政府导向市场经济;(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制度体系的总和,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从广义上讲,经济学也根据人类谋生的不同方式,对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进行以下划分:(1)以生产方法为标准,分为渔猎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
(2)以交换方式为标准,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电子经济。
(3)以交换范围为标准,分为家庭经济、城市经济、国家经济、区域经济、世界经济(全球经济)。
(4)以生产要素为标准,分为资源密集型经济、劳动密集型经济、资本密集型经济、技术密集型经济、碉识密集型经济。
(5)以经济成长为标准,分为传统农业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碉量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依存,经济制度都有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也都反映一定的经济制度。
一般来说,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但反过来经济体制也制约经济制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决定作用。
同一经济制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实现形式也可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
二、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即以国家计划为中心,用行政指令的办法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经济资源分配。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即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重要考点(一)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重要考点(一)公共基础知识经济重要什么是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是指广泛适用于不同领域和行业,并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基础的知识。
为什么公共基础知识对经济重要?1.提高劳动力素质: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公共基础知识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石。
具备公共基础知识的人才更容易进行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3.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公共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4.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公共基础知识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人们通过学习公共基础知识,更容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变职业方向,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点教育与培训•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和传授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
课程设置应注重公共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教学能力。
•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机构应注重培养学员的公共基础知识,使其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政府支持•教育政策:政府应设立相关政策,支持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传播。
•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基础知识教育的资金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社会意识•公众认知:社会应加强对公共基础知识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公众对其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力:个体应提高对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的动力和意识,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
结论•公共基础知识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公共基础知识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只有通过提升公共基础知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重要什么是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是指广泛适用于不同领域和行业,并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基础的知识。
为什么公共基础知识对经济重要?1.提高劳动力素质: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常识
公务员公共基础——经济常识在公务员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里的经济常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解和掌握这些经济常识,对于我们应对考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商品和货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货币则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商品价格上升。
这看似简单的关系,却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地发挥着作用。
例如,在农产品市场上,如果某一年某种农产品大丰收,供应量大增,而需求相对稳定,那么价格往往会下降,这可能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反,如果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某种农产品减产,供应减少,而需求不变或增加,价格就会上涨。
再说说宏观经济的一些重要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通货膨胀则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与之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经济衰退。
在经济政策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运行。
公基常考常识总结
公基常考常识总结一、政治常识1. 国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国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作由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 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关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4. 国家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为天安门城楼和五星。
二、经济常识1. GDP•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指标,是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 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生产和消费中特定商品征收的税。
3. 国民经济行业结构•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
三、历史常识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中国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四、法律常识1.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
2. 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事责任。
3. 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了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合同关系。
五、文化常识1.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被称为中国四大发明。
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颐和园、长城、西湖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为公基常考常识的总结,重点包括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历史常识、法律常识和文化常识。
这些都是公共基础知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多加总结,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
【公基常识】常考经济学名词汇总
【公基常识】常考经济学名词汇总效用: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边际效用:指最后一个消费单位即边际单位的最小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
边际产量递减:也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或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品产量增加,但当这种要素投入量达到一定限度以后,增加该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收入效应:指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下降),而引起实际收入减少(增加)导致需求量减少(增加)的现象。
替代效应: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
这种由于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其他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取代的现象就是替代效应。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凯恩斯定律:在需求出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供给)增加。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计算时通货膨胀率预期等于通货膨胀率)。
拉弗曲线: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增高在增高,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
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
经济知识第一章需求、供给一、需求1. 含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
2. 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1)商品本身价格。
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需求越多。
(2)收入水平。
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减少需求量。
(3)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
如牛肉和羊肉是替代品,牛肉价格上升,人们转而购买羊肉,羊肉需求量上升。
互补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求,如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汽油价格上升,人们减少对汽车的购买。
(4)消费者的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
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二、供给及其决定1. 含义: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2. 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2)厂商能生产的相关商品价格。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
(3)生产的成本。
(4)技术水平。
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
(5)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6)政府的税收和扶持政策。
第二章宏观经济一、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知识指导之微观经济一、消费者理论1、效用和边际效用边效的指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效用。
2、需求和供给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的供应自发调节而形成的,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3、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4、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解释和差异曲线序数效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的购买受到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的约束,这种约束可以用消费者可能线或消费者预算线描述。
把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结合,它们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点。
二、生产者理论1、利润与成本短期成本包括①不变成本;②可变成本;③边际成本(注意重点掌握);④平均成本;⑤平均不变成本;⑥平均可变成本;⑦总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也就是MC=△TC/△Q。
2、边际产量递减与规模报酬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断地追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后追加的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将越来越小。
掌握该规律对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
(要学会用此规律分析问题)3、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
4、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我们称能够获得最大限量利润的产量称为均衡产量。
均衡产量应该是使边际收益等边际成本的产量,即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边际收益。
三、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现代企业组织和制度从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看,企业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业主制企业;②合伙制企业;③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的社会化和量化)。
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它是股东行使权力、表达意志的场所。
董事会作为公司法人,具有对公司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重大经营决策权,但不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直接负责经营管理的是由董事会任命的总经理。
监事会是同股东大会选出的公司监察机构。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偏离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主要主要三种:①销售收入最大化;②经理效用最大化;③内部人控制。
经济知识指导之宏观经济一、经济总量和总需求、总供给1、宏观经济总量指标1936年英国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的建立。
主要指标:①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②国民生产净值(NNP)由国民生产总值减占生产中固定资产的消耗得到的国民生产净值;③国民收入(NI)这里的国民收入是狭义的,指全部要素的收入,在数量上等NNP减去政府的间接税;④个人收入(PI)是经过再分配的国民收入,在数量上等国民收入减去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加上政府的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等;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I)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个人收入减支所得税。
居民用它进行消费和储蓄。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总产出减去政府的税收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⑥GNP价格矫正指数。
它是名义GNP对实际GNP的比率。
是衡量一国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程度。
⑦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
2、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对一国总产业的意愿总购买。
在封闭经济中,总需求包括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需求。
如果考虑开放经济,则需要考虑加上出口需求。
3、总供给总供给是指一国全部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总产出量。
在封闭经济中,总供给等消费加储蓄加税收之和,如果考虑开放经济,则要加上进口。
总供给的问题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
它受到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4、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在市场经济中,总需求是决定总供给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曾经把个别商品的出售形象地比喻为“惊险的跳跃”。
二、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要素。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
粗放型增长,是指在生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3、经济周期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可能表现为直线式的增长,而是呈现一定的波动。
在时间序列,一国经济总量呈现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变化。
这种经济现象称为经济周期(亦称经济波动、商业循环)。
特征:①不仅表现在个别部门上,而是表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上;②可以把一个经济周期看成四个首尾衔接的阶段;③具有反复性。
机制主要有:①银行信用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波动;②投资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波动;③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4、经济波动的自发性经济扩张和收缩存在累积效应。
累积效应是由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交织产生的。
乘数理论指出:单位自发性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支出连锁地增加,从而使总产出以一种放大的形式增加。
由于经济波动的自发性,完全避免经济波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政府应可以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
最明显的政策主张有两个:一是凯恩斯的政策,其特征是相机抉择。
二是货币主义的政策,其特征是单一的货币规则,即通过稳定的货币发行使经济保持稳定。
三、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也称为经济萧条。
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滞胀: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的并存。
通货膨胀有以下效应:①再分配效应;②产出效应;③投机效应。
四、宏观调控(鉴于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考生应把此部分内容作为2009年的重要考点进行复习)1、财政政策效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对总需求、总产出施加影响,促使宏观经济运行优化。
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收都会使总需求扩张,所以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则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总产出的政策。
增加货币量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加扩张性货币政策。
也称双松政策。
影响:使总产出有较大的增加,而对利息影响较小。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
也称双紧政策。
影响:对抑制总需求有很好的效果,对利息影响较小。
③扩张性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
影响:对总需求、总产出影响较小,而使利息显著提高。
④紧缩性财政政策加扩张性货币政策。
影响:对总需求、总产出影响较小,而使利息显著下降。
(注意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4、收入政策效应。
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的时候,政府往往采用限制物价和工资上涨的政策。
这种政策称为收入政策。
经济知识指导之国际经济一、国际经济贸易和WTO1、经济国际化的趋势经济国际化有如下表现:①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和广阔方向迅速发展;②国际贸易在克服保护主义障碍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③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更加频繁,突出表现在资本流动异常活跃,资本流动已经替代国际贸易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的的推动力量;④区域一体化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2、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和利益3、国际贸易服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
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即相对于有形贸易的一切无形贸易,它除了包含狭义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的所有内容外,还包括海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
4、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5、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WTO)关贸总协定的最基本的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市场开放原则。
1993年,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乌拉圭回合谈判顺利结束,决定成立WTO。
6、WTO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基本原则:①国民待遇原则;(与本国相比)②最惠国待遇;(与其他国相比,注意二者的区别);③透明原则;④自由贸易原则;⑤公平贸易原则。
运行机制:部长级会议是WTO的最高决策机构。
7、对外开放的战略模式选择①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
这种战略模式强调发展中国家以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发本国盛产的农、矿、特产等初级产品,出口创汇,然后用外汇进口制成品。
②进口替代型。
是指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替代进口。
③出口导向型。
也称出口主导。
其中对原来实行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模式的国家,则称为出口替代,即用加工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并以此推动本国的工业化。
(重要考点,注意区别)二、国际金融1、国际收入与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入平衡表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帐户:经常性帐户、资本项目账户、平衡项目帐户。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①季节性和偶然性的失衡;②周期性的失衡;③结构性失衡;④货币性失衡;⑤不稳定的投机与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
自动调节机制分为三类:①汇率调节机制;②收入调节机制;③货币调节机制。
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性措施:①外汇缓冲政策;②汇率调整政策;③需求管理政策;④直接管制政策。
2、外汇与外汇市场3、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要掌握汇率对进口贸易、国内物价、国内生产、就业水平、产业结构和国际关系的影响)4、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按结构分,跨国公司可分为:横向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
经济知识指导之金融经济金融经济一、金融工具1、货币及其形态货币的四大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功能、价值贮藏手段。
2、金融工具⑴信用及信用形式。
信用是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所谓信用形式,就是表现借贷关系特征的形式。
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商业信用——赊销商品,预付货款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信用形式。
其在现代经济信用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占有主导作用。
国家信用——国债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其形式多种多样。
⑵金融工具和信用工具。
金融工具包括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仅有股票一种)。
金融工具按金融市场交易偿还期划分,可分为长期金融工具和短期金融工具。
短期的金融工具又称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包括本票、汇票、支票、大额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政府公债等;长期金融工具是指资本市场上的的金融工具,包括中长期政府公债和股票。
(易出选择题,记往资本市场的比较少的两个,其余就是短期的)3、利息和利率了解利率的分类。
引起利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变动、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
了解利率变动对经济运行发生的调节和杠杆作用。
特别要注意利率对物价的影响。
利率变动和物价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价格和利率的反向变化。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导致物价和利率的同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