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危机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摘要: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社会现状、机遇2008年的这个多事之秋,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全球金融市场也在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原因当前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借贷性消费、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1.从制度层面来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6页)当前经济危机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多年来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的。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者实际购买力下降。
2.从理论政策层面来看,是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金融霸权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恶果。
从美国国内来看,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从美国投资银行的演变过程中可见一斑。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
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
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经济危机是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经济危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解释。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生产过剩、市场饱和和利润率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经济体系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周期性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
在繁荣阶段,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资本积累迅速,经济活动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张和资本的过度投资,经济泡沫不断积聚,最终引发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期间,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下降,资本投资受阻,导致经济体系陷入深度萧条。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缩工人的工资待遇,导致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随着消费需求的下降,市场无法有效释放,经济增长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强调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问题。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短期的利润追求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下是他关于经济危机的一些核心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会导致经济危机。
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但这种适应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中包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2.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资本的积累,相对不变资本(如机器和设备)的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
这使得资本家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削弱了长期的利润潜力。
3.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马克思强调了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工人的相对贫困和剥削,市场上的需求不能充分消化生产的商品,导致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4.周期性的经济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核心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这一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不平衡的发展,经济会经历周期性的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
5.金融资本的角色:马克思关注了金融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他认为金融领域的资本运作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总体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展开。
他的理论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在学术界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的观点仅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用马克思主义分析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
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
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次贷危机”的“次贷”指的是风险较高的抵押贷款,或者叫无抵押贷款也不为过。
抵押贷款是一个合约,问题是无抵押贷款就是一个没有还款保障的合约。
银行的存款不论是储户的还是银行家的从马克思的角度看都是劳动积累,这些累积的劳动被银行贷出去去收不回来,从“剩余价值论”的“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角度看是贷款者无偿占有了储户或者银行家的劳动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说只要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意味着经济的衰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经济危机。
还从马克思的角度理解,该不该救市不是重点,而是这“救”应该避免新的剩余价值的产生。
“不救”的意思是说经过协商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大家自认倒霉,如此最好。
“救”则要搞清楚怎么救救多少算完,问题是合约之间错综复杂,搞清楚实在是难于登天,纳税人的钱都是劳动所得,救到最后如果没有效果岂不是劳动又被无偿占有导致了新的剩余价值产生。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分析,被归结为马克思崛起的里程碑。
在他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他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出发,对危机的发生进行了科学分析。
他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产品价值形成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是不断加剧危机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五个基本要素:资本的投资、生产的技术进步、资本的积累、市场的扩张和劳动力的拆分。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投资和生产的技术进步,使生产力提高,使资本家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大量生产商品,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推动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的积累又会推动市场的扩张,劳动力的拆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
但是,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的积累,使得资本家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他们会把资本投入到更加赚钱的行业中,从而使得投资和生产的技术进步减缓,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
此外,当资本家们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之后,他们会把资本投入到更多的行业中,不仅会加剧生产力的提高,也会加剧劳动力的拆分,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从而导致市场的扩张也减缓,从而进一步加剧危机。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产品价值形成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是不断加剧危机的过程,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中出现的双重矛盾。
马克思的科学分析,给了人们一个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普遍性的根据,也为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西方现代所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做出的分析,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批判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指出了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
从马克思的角度给出了经济危机的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以及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上与新自由主义的相似性。
【关键词】现代西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曾有深入的研究。
他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出发去寻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存在的根源。
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的历史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克服是以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其真正消除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而如果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讨论的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是无法避免的。
这是因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含4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而其中危机阶段是必经的阶段。
西方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直试图寻求克服经济危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法,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显然是相悖的,历史上诸多经济危机的结果也显示了其理论缺陷。
一、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缺陷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是基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的,其主要手段是将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深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起源于1929-1933年发生的大萧条,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 M. Keynes)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罗斯福总统采纳了这种方法,推行“新政”化解了经济危机。
然而,凯恩斯的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西方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1,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负相关的指标同时大幅度升高。
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浅谈金融危机.doc
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浅谈金融危机21世纪充满机遇和挑战,在跨世纪的新纪元征程中,向种种社会现象和前沿问题挑战已成为衡量跨世纪人才的标准和尺度。
这些年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很多人开始了解GDP,开始关心CPI。
从亚洲金融风暴到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以至于这一段时间的CPI持续上涨,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不断蔓延的国际经济危机,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危机,进而想知道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于劳动者有效需求的过剩。
导致危机的最深刻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的。
在这一制度中,资本与劳动存在着根本对立。
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一方面不断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尽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
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普通劳动者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需求增长经常赶不上生产增长,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的社会化使各个企业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紧密,要求资源在它们之间的分配或配置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同时,整个社会经济的运动却受私人利益支配和市场竞争调节。
这样就产生了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无组织性的矛盾,经济发展中的正常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
这是产生危机的重要条件。
信用和股份制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杠杆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使生产和消费可以超出自有资金的限制而获得跳跃式的增长。
但是,它们也创造出了巨大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大量的虚假需求。
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这一方面使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导致劳动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使单位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率出现下降趋势,导致资本过剩。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分析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理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分析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强烈冲击了全球。
寻找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才是防范危机的最好的办法。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指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那么,经济危机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竭力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金融,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系统的心脏,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入世,一旦金融业出了问题,马上会把冲击扩散至整个经济系统,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宣布倒闭为标志的世界金融危机,已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总的来说,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1)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非均衡发展;(2)没有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3)国家干预主义可能“东山再起”;(4)实体经济发展止步不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5)美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不适应性。
经济危机甚至金融危机都是具有周期性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必然会存在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制度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亡的。
所以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去看问题,以科学辨证的态度去看待金融危机,相信通过全球共同合作,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更好的面对和处理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周期性地发生危机的趋势,这种危机不仅仅是经济波动或周期性衰退,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的问题,从而引发经济周期性的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资本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积累更多的资本。
然而,市场并非是无限的,当市场需求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无人购买的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此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少数大资本家通过兼并和垄断形成了垄断地位,控制了生产和市场,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垄断地位使得大资本家倾向于压低劳动力成本,导致工人的收入下降,市场需求减少,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暴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突出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发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必然结果。
要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的利润追求和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
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 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
其次,马克思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生产过剩是固有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经济危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19世纪60年代,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的重点放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揭示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两种形式;其次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一问题,揭示了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几个前提,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克思主义原理,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失业现象
我观世界经济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失业现象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下的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和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正文:这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开始尝试着用他们的哲学观点来看待世界,分析问题。
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再以我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一下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和失业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
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
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即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规律,包括其中的金融运行机制以及可能引发的危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观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金融危机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金融资本的运作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金融领域的投机行为和资本过度集中使得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中金融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往往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受到重视。
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全面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认为,金融危机不仅是金融领域的问题,更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爆发。
因此,对于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规律的分析。
在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制度的根本性解决。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要解决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资本的运行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内在矛盾的存在,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与经济波动将会是其固有特征。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内在的矛盾,因此保持经济稳定需要深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
这一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学眼中的经济危机(王智超)
马克思经济学眼中的经济危机从1792年美国第一场金融崩盘和1825年发生于英国的第一场新兴危机,经济危机开始了周期性的爆发,英国经济甚至是按照10年发生一次危机的规则运作。
各个经济流派,不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曾发表过有关经济危机的理论,本文将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浅谈经济危机发生的本质和根源、周期性以及我对经济危机的看法。
一、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若干年发生的生产过剩危机,这里的过剩指的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并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大涌流。
同时马克思还论述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势之间的矛盾,矛盾表现为两方面。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之间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一般包括危机、复苏、高涨和萧条四个阶段。
其周期性的基础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加速复苏和高涨阶段的搞来准备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次危机阶段的来了创造了物质前提。
三、我对经济危机的看法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核心看法为货币的作用及资本的趋利性。
因为货币的出现,使买和卖的分离,同时产生了支付的连锁效应,这些都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资本的趋利性使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虽然在历史趋势中资本的有机组成不断提升使资本利润率逐渐下降,但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绝对量是逐渐增加的。
资本家追逐理论的同时,相对过剩人口也在逐渐增加,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这就注定了生产过剩的产生。
而资本主义本身的问题是难以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解决,即使国家垄断主义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减小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只是在掩盖资本主义趋利性的本质,并不能解决问题。
马克思论经济危机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展开的表现, 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
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笔者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如下几个原因:1.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当前全球性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的结果,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暴露无疑。
2.根本原因:生产过剩。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这个根本原因引起的。
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使得社会需求的增长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经济危机有力地表明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也由此可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奉行新自由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减少,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使得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这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资本主义制度会加剧虚拟经济的发展,会使之慢慢脱离实体经济。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
虚拟经济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才能创造财富,虚拟经济一旦背离了实体经济,就会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掏空资金,经济泡沫就会越来越大,当这个泡沫破灭后,就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金融危机
据媒体报道,全球金融危机促使许多德国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读卡尔·马克思撰写于19世纪的《资本论》 。正当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马克思的有些经济学原理需要发展之际,国际社会却突然注意到,尽管《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不仅仅是物,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人生产商品的耗费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商品的价值量。这样一来,马克思不仅明确了西方经济学迄今也没有明确的商品的价值量,而且能够透过个人或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比较来解释为什么追逐价值的资本家会采用先进技术和机器来降低单个商品的价值。而这一点也是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的。
首先,广泛宣传《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既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例如,“一个棉纺织厂的工人是不是只生产棉织品呢?不是,他生产资本。他生产重新供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劳动并通过他的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价值。” 那么,除非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否则无产阶级是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来获得自身的解放的。
迄今为止,只有剩余价值理论能够解释货币何以转化为资本的问题;也只有剩余价值理论道破了工人失业的真正秘密: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进,花费越来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这个规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为: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对他们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因而他们的生存条件,即为增加他人财富或为资本自行增殖而出卖自己的力气,也就越没有保障。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比生产人口增长得快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下却相反地表现为:工人人口总是比资本的增殖需要增长得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
(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
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 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既 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关系,又有在此经济制度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大工业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 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理论联系
马克思一、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他认 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 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 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心理上的 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 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 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他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 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率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 流动偏好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谢谢观看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学理论
01 经济背景
03 理论联系
目录
02 系统剖析 04 相关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由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危机的产物,它 将随着经济危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解释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实际论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纲要》末尾,经过对剩余价值实际的探求,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迸发缘由和结果的预见马克思以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内在于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即消费的社会化和消费资料的资本主义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一般企业消费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消费的无政府形状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消费具有有限扩展的趋向与休息人民有支付才干的需求相对增加之间的矛盾。
当这两种矛盾开展到尖利的水平,使社会再消费的完成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迸发的方式。
迄今为止,经济危机有古典和现代两种表现方式。
古典危机的发生流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缺乏—消费相对过剩—经济危机—销毁财富、淘汰过剩消费才干—回到终点;当代危机的发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缺乏—消费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消费才干—回到终点。
1929年的大危机招致了凯恩斯革命,即政府干预投资和抚慰团体消费,实质是推进政府和团体共同消费,以化解有效需求缺乏的矛盾。
当下应对“次贷危机”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有化等措施与凯恩斯时期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什么实质不同,甚至成效还有下降。
这一切显示,不论是团体还是政府“透支消费”,都不能根治“有效需求缺乏”。
在资本统治的制度框架内,任何举措都不能够根除消费相对过剩危机。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基本的缘由,总不外乎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消费却不顾这种状况而力图开展消费力。
”列宁也曾指出:“危机是什么?是消费过剩,消费的商品不能完成,找不到需求。
”可见,经济危机是一种市场销售危机,一种消费片面过剩的危机。
当然,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过剩,其实质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相关于社会有支付才干的需求而言的过剩,而不是社会产品的相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迸发的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社会再生产理论解释经济危机 ——对金融、经济危机的分析 刘海川 41301029
一、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 经济危机的解释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是有组织的,而 整个社会的生产由于处在无政府管制的状 态下,因此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制扩大和劳动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求相对缩小。
Ⅱ:Ⅱ(c+△c+v+△v+m/x)=Ⅰ (v+△v+m/x)+Ⅱ(v+△v+m/x)
加入第Ⅲ部类的情况,首先假设第Ⅲ部类 并不进行扩大再生产,即第Ⅲ部类的资本 总量保持不变。初始情况如下:
Ⅰ:Ⅰ(c+v+m)=Ⅰc+Ⅱc
Ⅱ:Ⅱ(c+v+m)=Ⅰ(v+m)+Ⅱ (v+m)+Ⅲ(v+m)
Ⅲ:e=v+m
在第一轮,未获取回报,也未向他人支付 回报:
流入= s1+e=i1+v=流出 流入=s1+e=i1+v+m=流出 m仅由金融从业人员产生,被金融家占有
第二轮时,获取回报,支付利息、分红等: 流入=s2+e+r·i1=o·s1+v+m+i2=流出
第N轮由此递推可得出。
(三)在第Ⅲ部类不扩张的情况下, 第Ⅰ、Ⅱ、Ⅲ部类同时正常运行时 的条件
(二)第Ⅲ部类的简单再生产
第Ⅲ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就是收支 相抵。
第Ⅲ部类主要的资金来源有s(储蓄)、e (初始的自有资产Equity Fund)、i·r(r是 向他人注资后收取资金的回报率,对于银 行也就是贷款利息率);资金支出的方式 有i(投资)、s·o(o是向储户支付的存款 利息率、回报率)、v(可变资本,这里指 从业人员的工资)。
Ⅰ:Ⅰ(c’+v’ +m’/x)=Ⅰ(c’)+Ⅱ(c’)
Ⅱ:Ⅱ(c’ +v’ +m’/x)=Ⅰ(v ’+m’/x)+Ⅱ (v’ +m’/x)+Ⅲ(v’+m’)
Ⅲ:s2+e+r·i1=o·s1+v+m+i2
(四)第Ⅲ部类中i·r和s·o的来源
Ⅰ(m’-m’/x)+Ⅱ(m’-m’/x)= i1(1+r)
Ⅱ:Ⅱ(c+△c+v+△v+m/x)=Ⅰ(v+△v+m/x)+Ⅱ (v+△v+m/x)+Ⅲ(v+ m)
Ⅲ:s1+e=i1+v+m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Ⅰ(△c+△v)+Ⅱ(△c+△v)不 再等于总的m-m/x,而是等于Ⅰ(m-m/x)+Ⅱ(mm/x)+i1,因为第Ⅰ、Ⅱ部类从第Ⅲ部类得到了资金。
当企业扩张融资阶段结束后,经过一个阶段的生 产,之后就进入了偿还阶段,这一阶段,企业必 须偿还向第Ⅲ部类申请的款项,并且支付利息等, 假设此时企业停止扩张:
二、当前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的三个 关键问题
1.雇佣劳动制度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 2.信用制度导致的资本流动性泛滥。 3. 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
以上的三个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 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三、对经济危机的新解:引入新部 类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
马克思阐述社会再生产理论时,将社会生产分为 两大部类,即第Ⅰ部类(生产资料)和第Ⅱ部类 (消费资料)。这里,我将引入一个新的部类来 论述有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我将这一新加入的 部类称为第Ⅲ部类,其定义为从事金融活动的部 门。
社会上的闲置资金s1有一部分集中到第Ⅲ部类,假如第Ⅰ、 Ⅱ部类希望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却无法从产生的m中得 到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那么,他们便可以向第Ⅲ部类申 请贷款或投资等,这个过程称为企业扩张融资阶段,此阶 段第Ⅰ、Ⅱ部类从第Ⅲ部类获得资金:
Ⅰ:Ⅰ(c+△c+v+△v+m/x)=Ⅰ(c+△c)+Ⅱ (c+△c)
Ⅱ(c+△c+v+△v+m/x)>Ⅰ(v+△v+m/x) +Ⅱ(v+△v+m/x)+Ⅲ(v+m)
即此时供给大于消费,这样第Ⅱ部类只能选择减 产,而这对第Ⅰ部类影响极大。我们知道Ⅰ (v+△v+m/x)=Ⅱ(c+△c),由于第Ⅱ部类 减产,致使Ⅱ(c+△c)减小:
Ⅰ(c+△c+v+△v+m/x)>Ⅰ(c+△c)+Ⅱ (c+△c)
四、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导致的金融 危机的产生
第三部分中构建了含有第Ⅲ部类的社会再 生产模型,可以看出,要维持第Ⅲ部类的 长期均衡,必须要满足 s2+e+r·i1=o·s1+v+m+i2
由于资本主义的弊病—生产过剩是无法消灭的, 因此,对于第Ⅰ、Ⅱ部类而言,盲目的扩大再生 产会导致资金无法正常循环。先考虑直接与消费 者相关的第Ⅱ部类:
由于滞销而导致的资金周转变慢,甚至企 业亏损会减少剩余价值的产生,对于第Ⅲ 部类而言,就意味着i·(1+r)的减小,致 使第Ⅲ部类出现:
s2+e+r·i1<o·s1+v+m+i2
第Ⅲ部类的流入资金小于流出资金,这无 疑会引起市场的恐慌,原本的储户、股东 等将资金从第Ⅲ部类的资金中提出,进一 步扩大了流入与流出的差额,当到达某一 限度时,第Ⅲ部类功能丧失,金融危机爆 发。
五、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导致的经 济危机
要讨论虚拟资本的膨胀,我们必须修改一 个假设前提:第Ⅲ部类进行扩大的再生产。 s2+e+r·i1>o·s1+v+m+i2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当第Ⅲ部类的发展速 度与其他区实体经济的部类保持一致时, 这样的情况可以维持,一旦第Ⅲ部类部类 虚拟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实体经济,这种 情况就难以继续了。
在没有第Ⅲ部类参加生产的情况下,根据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Ⅰ、Ⅱ 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时,有:
Ⅰ:Ⅰ(c+v+m)=Ⅰc+Ⅱc
Ⅱ:Ⅱ(c+v+m)=Ⅰ(v+m)+Ⅱ (v+m)
当第Ⅰ、Ⅱ部类进行扩大的再生产时,等 式可以改写为:
Ⅰ:Ⅰ(c+△c+v+△v+m/x)=Ⅰ (c+△c)+Ⅱ(c+△c)
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在市场中生存,比如: 贷款、投资等等。这一部类的代表有:银行、投 资银行(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等。
(一)第Ⅲ部类的职能
第Ⅲ部类的业务很大一部分涉及虚拟资本,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虚 拟资本是指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 通资金。(参考P150)
在分析金融危机时,我们将虚拟资本的主 要用途当作是正常的投资,即为企业提供 贷款等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因此,第Ⅲ 部类的职能可表述为:为第Ⅰ部类和第Ⅱ 部类提供资金支持,并由此获得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