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动机、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3. 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课堂观察、测验、实验、咨询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育心理学概述(10课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学习动机(10课时)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策略3. 记忆与思维(10课时)记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记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记忆与思维能力的策略4. 情感与学习(10课时)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效果5. 个体差异与教学(15课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20课时)课堂观察与评估的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咨询与干预技术的运用7. 实践环节(20课时)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5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50%):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情况。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资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时学分:51学时,每周3学时编写单位:编写人:审定人:编写时间: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又要研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该课程主要阐述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对将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等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四、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1.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知识,了解相关教学要求,并且熟悉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能够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2年以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幼儿园等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幼儿园一级以上职称。

(二)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育心理学》,尚金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应具有校企融合的多家幼儿园可供师生进行考察与实地研究;教材需配备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标准等方便教学。

(四)其它条件教学条件:应配备多媒体、幼儿园仿真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教学设施。

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

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

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小学心理学课程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标准是对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指导,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社会行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需要特别重视。

因此,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应当深入研究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确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制定具体的心理学课程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心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健康心理的要求。

再次,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控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协调、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要求。

最后,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方法。

小学生心理学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实施。

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应当明确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心理辅导、心理测评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总之,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充分重视小学心理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研究和实践,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教育心理学》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认知领域、运动技术领域、感神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详尽心理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本质应用能力,是一门拥有必然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授课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既是心理学、教育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为学生学习授课论、心理咨询学等课程供应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系统。

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系统。

掌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见解、原理和理论见解,有利于理解其他详尽的事实和知识,且可使学习单纯化。

研究方法。

学习本课程应养成敬爱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获得可靠事实的科学方法,将理论思虑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解析教育问题的思虑方式。

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亲近联系教育本质和生活本质。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亲近联系学校的教育授课实践,可经过接触中小学工作本质,或利用录像或网络资源,学会利用本课程中学得的见解和知识,解析学校教育中的实责问题;二是亲近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授课改革供应理论支持;三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本质,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提高个人学习的见效,改进自己的综合素质。

问题意识。

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授课内容可公布不同样建议,注意认识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采集资料,睁开研究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

阅读与练习。

系统阅读教科书,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源,扩大所学内容。

教材配有练习题,学习中可独立完成这些练习,并从参照答案中获得反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适用对象:普高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制(修)定时间:2022.05.23课程代码:360118 二级学院(部):公共管理学院学分:3 学时:48学时合作企业:先修课程:幼儿卫生与保育后续课程: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园班级管理制定人:批准人:二、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本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包括24学时的理论教学和24学时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完成。

本课程适用于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专业(群),让学生在先修幼儿卫生与保育等课程的基础上,为学习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等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形成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对幼儿园相关工作任务的学习提升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等方法,使学生形成探索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职业素质。

实施课程思政。

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具体目标及要求(1)专业能力目标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关键能力目标1)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决实际问题。

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1]•1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

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1. 科普性质的讲座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1]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

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1.科普性质的讲座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心理学课程代码:020403课程类型:公共课学时/学分:66/4.5适用专业:美术教育专业修订时间:2012年3月5日课程负责人:郑军课标审批人:李秀梅课程团队:姜晓燕、陈瑶、王学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心理学》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基于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培养其组织和实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从教能力。

教师通过教学、观摩、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熟知小学儿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小学儿童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小学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自我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课程设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基础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的日常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背景,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出发,关注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今后教育教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儿童心理现象,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科学的基础。

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掌握并会结合实际科学解释和应用心理学中的主要术语、概念、观点和基本原理,又能在学习中通过谈话、小组讨论、实践探究等形式,科学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了解并解释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具备教育反思的基本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增强对专业的情感,对儿童的了解与热爱,逐步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本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用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的能力;以应用为目标,学生学习从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探索和学习心理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2课程总学时:36周学时数: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其做好学前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必要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课程教学要求:(一)知识目标:着重掌握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过程的特点及相关理论知识,全面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研究学前儿童和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其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具有科学的儿童发展观以及浓厚的观察和研究幼儿的兴趣;有较完善的心理素养和个性品质。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4.实验法5.问卷法6.测验法(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生物因素2.社会因素(四)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3.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4.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5.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6.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7.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8.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9.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10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4.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教学重点:1.学前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2.观察法3.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4.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儿童观教学难点: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2.皮亚杰的儿童观第二单元胎儿期的发育教学内容:(一)遗传和环境1.遗传基础2.进化论观点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胎儿发育1胎儿发育过程4.产前问题5.畸胎诊断教学要求:1.了解胎儿发育的过程与潜在危险2.理解遗传对胎儿发展的意义3.能够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发展4.掌握分娩的过程教学重点:1.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发展教学难点:遗传基因第三单元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教学内容:(一)认识感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2.感知觉的分类3.感知觉的规律(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4.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H)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1.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2.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及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要求:1.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特征与意义2.领会感知觉规律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3.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方法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的特征2.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方法教学难点:感知觉规律第四单元学前儿童的注意教学内容:(一)认识注意1.注意及其外部表现2.注意的种类(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2.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1.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2.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3.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教学要求:1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表现及其特点4.理解并掌握注意的概念、分类5.初步学会分析学前儿童活动中的注意及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2.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策略教学难点:1.注意发展的“客体永久性”2.“注意分散”第五单元学前儿童的记忆教学内容:(一)认识记忆1.记忆的概念2.记忆的分类3.保持与遗忘(二)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1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4.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1.记忆敏捷性的培养2.记忆持久性的培养3.记忆准确性的培养4.记忆准备性的培养教学要求:1.掌握保持与遗忘规律2.了解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3.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培养措施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的记忆的特点2.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措施教学难点:遗忘规律第六单元学前儿童的想象教学内容:(一)认识想象1.想象的概念2.想象的分类3.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2.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3.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4.在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想象力5.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想象教学要求:1.理解并掌握想象的概念及分类2.了解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3.运用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有关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2.通过日常生活和活动训练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教学难点:1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3.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第七单元学前儿童的思维教学内容:(一)认识思维1.思维的概念与特点2.思维的过程3.思维的基本形式4.思维水平的评定与智力测验(二)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1.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措施教学要求:1.了解思维的含义以及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和发展规律3.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思维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2.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思维教学难点: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思维第八单元学前儿童的言语教学内容:(一)认识言语1.语言和言语的概念2.言语的分类3.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4.语言获得理论(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5.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6.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7.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三)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1.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措施教学要求:1了解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3.掌握语言获得理论4.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5.掌握并能运用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策略教学重点:1.语言获得理论2.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3.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策略教学难点:1.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策略第九单元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教学内容:(一)认识情绪与情感1.情绪与情感的概述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3.情绪的功能(二)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1.三岁前儿童情感的发生和发展2.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和发展(三)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培养1.学前儿童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2.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的防止途径和方法教学要求:1.理解并掌握情绪情感的概念、分类和功能2.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3.探究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教学重点:1.情绪情感的概念2.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3.学前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的培养教学难点:情绪与情感的区别第十单元学前儿童的意志教学内容:(一)认识意志1.意志的概念2.意志行动过程3.意志的品质(二)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1.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2.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1.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措施教学要求:1.掌握意志的概念、特征2.了解意志的过程及品质3.掌握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和发展4.掌握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和措施教学重点:1.意志的概念、特征2.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3.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措施教学难点:1.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2.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第H■"一单元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与师幼交往1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3.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4.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及其发展(二)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1.儿童社会交往的缘起2.同伴关系的概念及特点3.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培养1.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措施教学要求:1.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概念2.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3.探索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教学重点:1.亲子交往、依恋的概念2.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的发展3.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措施教学难点: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第十二单元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一)认识个性1.个性的概念2.个性的心理结构3.个性的特征4.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二)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的概念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生3.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的气质1.认识气质2.学前儿童的气质3.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四)学前儿童的性格1.认识性格2.学前儿童的性格教学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学前儿童个性结构中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运用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各种个性特征体现的行为特教学重点:1个性、自我意识、气质、性格的概念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1.气质的概念2.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3.运用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各种个性特征体现的行为特点。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教育心理学》是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它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同时也探讨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

此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结合了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解析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3. 实践联系: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并为授课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4. 个人发展: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1. 理论系统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系统。

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见解、原理和理论。

2. 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关注获得可靠事实的科学方法。

结合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

3. 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会利用本课程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联系个人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心理学基础。

难点: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困难的理解与应对。

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将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质量、小组讨论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教育心理学》(根据具体选用的教材填写)参考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期刊、教育心理学专业书籍、相关研究报告等。

七、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责任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大纲,组织并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及时给予反馈。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完成作业和实践任务,主动寻求和提供帮助,尊重教师和同学。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1]目录1基本内容1 基本内容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

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1. 科普性质的讲座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是用以指导课堂实践的一门课程,是让心理学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会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围绕心理健康标准的多个方面、通过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使中小学生获得对自己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的认识、帮助摆脱中小学生摆脱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惑、学会独立自主地、妥善地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创造性、良好适应性。

本课程是心理教育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重点是使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学会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二、课程目标1.知道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及其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2.理解与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3.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等内容的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各种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其形成的原因、条件、发展的规律性与阶段性等。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能设计相应的课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智能训练第三章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根据院系“教学计划”的规定,本门课用一学期的时间学完,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3课时,共48课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1.采用班级授课制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2.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讨论,采用问题教学、阅读指导、案例分析等方法,尤其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的声像呈示,提供给学生原始的课堂实录,或者是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性。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丶课程总目标 (5)二、课程具体目标 (5)三、课程学段目标 (6)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9)一、小学低年级(1-2年级) (9)二、小学中年级(3-4年级) (10)三、小学高年级(5-6年级) (11)四、初中(7-9年级) (12)五、高中(10-12年级) (13)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18一、教学建议 (18)二、评价建议 (21)三、教材编写建议 (23)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4)附表 (26)第一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心理健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以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为指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范、有序地开展,有效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为此,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精神,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样例分析及培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样例分析及培训

原则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往往要求旗帜鲜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代替当事人做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学生理清事实,澄清矛盾,培养其抉择能力,由学生自己作合理的判断。
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激化矛盾,展开思想斗争;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却可以采取引导宣泄、缓解心理紧张与冲突的作法。
思想工作中鼓励学生有勇气公开承认错误;心理健康教育却强调要为当事人保密,以保护其自尊。
3.体系框架
本教材分年级编写,1-9年级每个年级各一册,各年级容量均为16课时,分为4个单元排列, 每个单元4课。 整套教材以学段为经、单元为纬,学习内容呈螺旋式排列。在各学段与年级之间,各单元在内容编排上体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教学内容整体上体现出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在年级间的螺旋上升,心理健康教育同一领域的教学主题和深度在单元间的螺旋上升。
目的不同 二者的总目标一致,但具体目标上又各有差异。 德育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注意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外,还特别关注学生求善、向上的自主追求,重视个人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德育侧重把学生放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去考察和培养,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去行动;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把学生放到人际关系层面上去考虑,要求学生与周围环境、与他人保持心理上的适应。 德育致力于解决学生的社会倾向问题,解决政治方向、思想倾向等高层次的社会定向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与否、健康与否的问题,并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与改变不能单纯依靠知识掌握,所以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特别关注反思、选择、模仿、体验、练习、践行、潜移默化和真情实感的作用。
第一章
教材内容设计凸显湖北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72,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科)开设学期:第1学期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课程性质:《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有着自身理论体系与方法的应用学科,因此教育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为学生学习教育学、教学论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将来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课程目标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掌握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具体包括:第一,学习本门课程之后,使学生能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掌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观点,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同时能够合理分析教学行为,并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第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机激发、知识学习、问题解决、记忆保持、技能形成和规范获得的基本学习规律,并能运用有关学习规律自觉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第四,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教学测评、课堂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能明确这些策略与方法的学习理论与学习规律基础,并能初步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为今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共6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和理解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2.了解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3.掌握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种类及实施要求。

(二)教学内容1.1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1.1 什么是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1.2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1.3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1.2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2.1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2.2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3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1.3.2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3.3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难点: 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第二章小学儿童认知发展(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了解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规律;2.掌握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3.掌握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教学内容2.1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1.1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1.2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2.1.3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2 小学儿童感知觉与记忆的发展2.2.1 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2.2.2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2.3 小学儿童思维与想像的发展2.3.1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2.3.2 小学儿童想像的发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3.信息加恭喜力学的认知发展理论。

难点:1.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本质;2.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章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共10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和理解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2.了解影响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3.理解并掌握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3.1 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理论3.1.1 弗洛伊德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3.1.2 艾里克森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3.2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3.2.1 自我意识的本质3.2.2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3.3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3.1 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3.3.2 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3.3.3 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四)重点与难点重点: 1.弗洛伊德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2.艾里克森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

难点:1.小学儿童自尊感的发展和自我理解的发展。

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品德的定义、任务以及与道德的关系;2.理解品德的系统结构管和国内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3.了解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4.掌握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和品德形成与培养的心理过程。

(二)教学内容4.1 品德的实质4.1.1 品德的概念4.1.2 品德的结构4.2 品德发展的研究与理论4.2.1 国内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4.2.2 国外品德发展理论4.3 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培养4.3.1 影响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4.3.2 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培养4.3.3 品德不良儿童的转化(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品德形成与培养的心理过程;2.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难点:1.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的心理过程;2.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第五章小学儿童学习理论(共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学习的概念、分类和学生学习的特征;2.理解小学儿童学习行为的理论和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3.理解和掌握认知发现说和有意义言语学习说的学习理论。

(二)教学内容5.1 小学儿童学习的实质5.1.1 学习的实质5.1.2 学习的分类5.2 小学儿童学习行为理论5.2.1 桑代克的失误说5.2.2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5.2.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5.3 小学儿童学习认知理论5.3.1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5.3.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5.3.3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学习的概念、学生学习的特征;2.强化的概念;3.人只发现说的基本观点;4.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实质和方法。

难点: 1.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2.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实质。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和理解什么是学习动机;2.了解动机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3.熟悉有关的动机理论;4.能灵活运用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6.1 学习动机概述6.1.1 动机及其分类6.1.2 学习动机及其分类6.2 学习动机的理论6.2.1 学习动机的行为主义理论6.2.2 学习动机的人本主义理论6.2.3 学习动机的社会学习理论6.2.4 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6.3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6.3.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6.3.2 及时反馈和适当评价相结合6.3.3 运用适当的强化方式6.3.4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6.3.5 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6.3.6 合理地开展竞赛活动6.3.7 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6.3.8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动机理论;2.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难点:1.动机的认知理论和动机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七章小学儿童学习的迁移(共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学习迁移的定义、作用;2.理解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当代的学习迁移理论;3.掌握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条件。

(二)教学内容7.1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实质7.1.1 学习迁移的定义7.1.2 学习迁移的分类7.1.3 学习迁移的作用7.2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理论7.2.1 早期的迁移理论7.2.2 当代主要的迁移理论7.3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7.3.1 相似性7.3.2 学习的定势7.3.3 原有知识经验(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 学习迁移的定义、作用;2.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条件;3.教学目标的制定;4.教学模式的类型。

难点:1.当代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产生式迁移理论。

第八章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共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和理解什么是学习策略;2.熟悉几种主要的学习策略;3.了解如何训练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内容8.1 学习策略的实质8.1.1 什么是学习策略8.1.2 学习策略的分类8.1.3 学习策略的结构8.1.4 小学儿童掌握学习策略的意义8.2 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8.2.1 认知策略8.2.2 元认知策略8.2.3 资源管理策略8.3 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掌握8.3.1 影响小学儿童掌握学习策略的因素8.3.2 小学学习策略教学(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学习策略的定义;2.小学儿童几种主要的学习策略。

难点:1.如何训练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第九章小学教学设计(共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小学教学设计的概念;2.掌握小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3.掌握小学教学内容的分析技术;4.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

(二)教学内容9.1 小学教学设计概述9.1.1 小学教学设计的含义9.1.2 教学设计的原则9.1.3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9.1.4 教学设计的系统模式9.2 小学教学目标的设计9.2.1 教学目标的含义和作用9.2.2 教学目标的分类9.2.3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9.3 小学教学分析9.3.1 小学生特征分析9.3.2 小学教学内容分析9.4 小学教学决策9.4.1 教学模式9.4.2 教学方法9.4.3 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小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及一般模式;2.小学生特征的分析及小学教学内容分析;3.教学目标的制定;4.教学模式的类型。

难点:1.小学生学习特征分析方法;2.小学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第十章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掌握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2.了解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和方法;3.掌握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和原则;4.根据小学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二)教学内容10.1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质10.1.1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及特点10.1.2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10.1.3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别10.1.4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10.2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0.2.1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程序10.2.2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表示方法10.3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技术10.3.1 根据知识目标、领会目标进行评价10.3.2 根据运用目标、分析目标进行评价10.3.3 根据综合目标、评价目标进行评价(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特点;2.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