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精简--仅供参考-
中国政治制度史 打印
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讲人王洪树第一讲导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及其分期⏹1、政治制度⏹什么是制度?⏹【美】诺斯: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
⏹【美】罗尔斯:我要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
⏹【美】亨廷顿: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
2,政治制度的界定⏹亚里士多德:“一个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polis)居民由此分配政治权利(right)的体系”。
《政治学》⏹思考:第一,politics的词根?第二,什么是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结合。
⏹思考: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界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国体与政体的结合,但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分配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的体系。
⏹对比思考: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制度的界定:“一个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的体系。
”4、中国政治制度的分期⏹标准:国体的差异⏹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思考:什么是政体?⏹“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具体分期⏹(1)氏族公社:原始氏族民主制⏹(2)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3)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制政治制度⏹(4)公元前476年-公元1840年:封建制政治制度(军事封建君主制和宗法封建君主制)⏹(5)公元1842-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治制度(半殖民地化的封建君主制、资产阶级民主制、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二、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总体而言)是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亦即历代国体与政体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问题。
⏹(具体而言)国家结构;政策法令;机构运行和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
中国政治制度史总结
1.服内与服外的概念: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
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
服外分成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某些诸侯还需到宗主那里去担任官职,而宗主国则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
2、阶级与阶层的概念:夏代的统治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
夏无常备军,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但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
夏商周三朝,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
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其技术和手法往往在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别人看来,只有他们才具有与神鬼相通的能力,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这些贵族的前身就是一般的部落神巫。
王族、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三者也有交叉,特别是王族往往兼任军事领袖,有时也可以自己占卡。
贵族之下是平民,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由战争掠夺而来的奴隶。
现在难以断定,夏朝是否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否存在有组织的大规模奴隶劳动。
至少在贵族的家庭和官营手工业中,存在着奴隶劳动。
3商朝的官制:大体上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管职,有尹[yǐn]和黄尹;二为宗教事务官职,有巫和史;三为军事宫职,有师、射、戊等。
其中行政官员和宗教官员的权力很大,比如伊尹放太甲的传说,说的是有元老资格、担任尹的伊,在商王不道的情况下,得到强力贵族的支持,竟然可以将王流放,可见权力之大。
而巫这种宗教官员,掌握文字符号,有通天地鬼神的特权,王朝事务往往得通过他们占卜而后行,现今发现的甲骨文,有相当部分就是卜辞,而他们就是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但后来由于史的出现,史掌管档案和记录历史,主持仪式,己经某种程度上分割了传统巫的职能,说明巫的地位比前朝有所下降。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正文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
(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
(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
(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
(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
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
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
省下有道,为监察区。
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
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
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
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
(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
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
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
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
在军队里设有军监。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1、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周代称天子。
2、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治的结合。
1、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2、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子以母贵原则和长子原则。
3、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4、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进京朝觐和缴纳贡品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选管制逐渐代替了“世卿世禄制”。
6、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皇帝制度创建于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2、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3、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太傅,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4、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南北朝政归门下。
5、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6、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7、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8、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转型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纲的主要内容。
古代封建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导,国家的统治者被封印为王或皇帝。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天命”和“天子至圣”,意味着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天命而不是人民。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经典工具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下被广泛应用,强调家庭伦理、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这也使得地方政权、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制度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了封建制度,并建立了近代国家政权。
像孙中山和蒋介石这样的领导人致力于建立民主制度,提出了“三民主义”和国民党(Kuomintang)的政治理念。
民主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广,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并实行了普选制度。
然而,由于战乱和内部冲突,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动荡。
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时期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强调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党的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决策会议则是党内决策的最高体现。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与经济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和外国投资。
这也促使政治制度改革的推进,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总结而言,中国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无论是封建制度还是近代民主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都在不断适应着中国的特殊国情并与其经济和社会进步相一致。
政治制度史时间表(考试用)
政治制度史时间表(考试用)
本文档旨在提供政治制度史的时间表参考,以供考试使用。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时间表,涵盖了主要的政治制度演变事件:
- 公元前5000年:原始社会的部落制度形成。
- 公元前3000年:古代封建制度的兴起。
- 公元前206年:秦朝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 公元221年:汉朝建立,继续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实行官僚制度,建立科举制度。
-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继续实行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 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实行蒙古征服者的政治制度。
-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再次实行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 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继续实行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实行民主制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共和国。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上述时间表只是政治制度史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事件和制度变革未能 mention,但希望能为您的考试提供简要的参考资料。
请注意,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并没有详尽阐述每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在考试期间,您应该进一步掌握各个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和相关历史事件。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主要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共和制度。
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原始社会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需要依靠亲戚关系和附庸关系来维持生活和生产。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权力是由君主掌握,君主按照亲属关系和功绩等级将国家分封给亲信和功臣,这些封地成为封建职官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封建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但由于其固化性和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走向衰落。
分封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分封制度在周朝的后期逐渐形成,并达到了最高峰。
在分封制度下,君主按照亲属关系和功臣等级将国家分封给王族和诸侯,形成了众多的封国。
诸侯国在君主统治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需要向君主纳贡和出兵。
分封制度在战国时期遭受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分裂,最终被秦国所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出现的。
秦始皇通过改革和征战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君主的统一权力,通过推行统一的法律、货币和文字等政策,加强了国家的一体化。
但是,中央集权制度也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压迫和苦难,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中央集权制度在隋唐之后再次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常态。
共和制度是在近代出现的政治制度。
以辛亥革命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共和制度时代。
共和制度强调民主和平等的原则,将国家主权归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政府和议会。
共和制度的实行为中国政治制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给予了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
然而,在共和制度下,中国也经历了种种政治动乱和混乱,政治制度不够稳定,社会发展遇到了很多挑战。
总结起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共和制度等多个阶段。
每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受到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政治制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现代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五节清朝的新政(一)概述:自1903年开始的清朝新政,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
1901年至1911年地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自洋务运动之后的又一次自救行动,清政府明白了新政不能够只停留在器物和技术层面,要推行相应的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推行民主宪政。
(二)新政内容:在官制方面,增设改建了新的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首先改革的机构是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
从1903年7月到1905年4月,清政府相继添设了商部、巡警部、学部和财政、练兵、税务三个处,开始以新机构的添置,逐步为取代旧机构做准备。
其机构设置有:1.外务部2.度支部3.民政部4.陆军部5.法部6.农工商部7.邮传部8.学部9.吏部10.礼部,但其实实质上是没有太多变化的。
反而在其他方面的改革影响和成效更大些。
文教方面,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废除科举、推行新的学制。
对中国影响甚远的科举制度就此被结束。
学制更改后,全国新式学堂数量猛增。
在经济方便,颁布《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展实业。
在军事方面,为了提高军队素质,清政府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在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目的是为了加强法制建设。
在社会习俗方面,提倡新风易旧俗,以期在社会风貌上有所改变。
经过这次改制,中央行政机构由原来的六部和各个监寺,变为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大理12个部院,基本上有了现代行政的形式。
无论是新建各部还是原来的部,不仅长官配属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满汉双轨、多头负责的格局,而且内部机构也按照现代行政要求进行了改造。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作为立宪的前奏,清朝政府成立责任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和国务大臣,国务大臣由各部大臣担任,与总理、协理一道组成内阁。
内阁成立后,原来的各部隶属于内阁,原来的内阁、军机处被撤销,结果反而失掉了人心,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多种表现方式,除了国家的政治制度,还有封地的政治制度,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自己整理中国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1、宋枢密院p202宋朝军政权由枢密院、三衙、兵部等三方分掌。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长官称枢密使,由文官担任,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
名以上与宰相对掌文武,但他只掌管天下兵籍和调动军队的符契,无指挥军队的权力。
2、明司礼监 p113随着宦官势力的增强,明内宫建立起完善严密的组织机构,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
其中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便成为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明中期以后,因内外章程众多,皇帝往往应接不暇,其余多令太监分批,因此司礼监既有批阅奏本、传宣旨意的双重重任,自然成为皇帝的代表和内阁的领导。
3、清秘密建储制度(雍正开始)p106雍正为防止皇子争储、兄弟相残而带来的政治动荡,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由皇帝秘密写定皇位继承人,一式两份,一份带在身边,另一份藏在匣内,置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皇帝驾崩后,再由亲王和大臣共同拆封,宣布继承人选。
4、唐中书门下之印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
有鉴于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
5、嫡长子继位制度 p104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长子,其大宗和小宗的地位是相对的。
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种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6、军机处 p127在清雍正年间开始设置,一开始设置的目的是为处理西北军务,但西北战事结束之后军机处并未被撤销,反而其权力日益扩大,后来逐渐演变成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第二单元 政治制度史
第五节 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第六节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 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戊戌变法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终以 失败告终。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民大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和长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个核心关键词:
民主政治
和平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章 政治制度史
分享者:王达会 mail:330697026@
第一节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祖国统一大业
第四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制度
古罗马法制建设
第四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的法制建设:
公元2世纪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 法律体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 国的《人权宣言》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制度朝代中央地方选官监察秦郡县制:春秋战国出现,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长官由皇,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三公九卿制:以皇权为中心,体现“家天下”特点。
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意与分封制联系起来)中外朝制度,频繁更换丞相御史大夫(官僚政治皇帝任免(西周;XXX,春秋战国:的确立监察制度出军功授爵,养士之风。
)现的重要原因)西汉郡国并行制。
后因七国之乱,XXX颁布“推恩令”察举制,重视德才。
解决王国问题。
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
刺史。
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魏晋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XXX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有封驳权,XXX执行。
三省分工是在皇权至上的前提下。
科举制:打破世卿世禄制,打击士族门阀势力;考试选拔,具有公平公正择优的特点;有利于进步官员文化素质和扩大统治基础,官员选拔权力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重视才学,忽视道德。
御史台和谏院。
宋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作副相,XXX掌兵,三司管财。
相权减弱。
科举制:录取名额增多;形成乡试、省路州县三级。
文官任知州。
试、殿试三级考试;考试程序严格,实行糊名法;元中书省。
既是中心领袖机关,又兼管中心政务。
是XXX:是中书省的派出机科举制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趋势下相权的一次反弹。
构,行驶权力受中央制约。
明废丞相、设内阁。
1、XXX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只备顾问,不得参与决策。
2、XXX,设内阁,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
3、明宣宗,内阁有票拟权。
但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和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
XXX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颠峰。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受皇帝委派,可处理政务,掌管司法刑狱。
但无决策权。
八股取士,禁锢人的思想XXX、西厂、XXX。
这些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也是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悠久而丰富,有着独特的演进路径和文化背景。
从封建时代的帝制,到近现代的民主化进程,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演化。
本文将从封建时代、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变迁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内容。
一、封建时代的帝制在封建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帝制。
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掌握全局;在他的统治下,各级官员则依据字号级别上下级关系,组成了严密的行政体系。
一般而言,这些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而不是来自于选举或其他民主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权利的分配,主要是基于皇帝所授的命令而来。
皇帝是最高的权利和最终的裁决者,并且有着对国家的所有资源和权利的控制权。
二、民国时期的民主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革命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随之演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新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开始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领导人毛泽东赞扬了西方先进国家的制度,尤其是民主制度。
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提倡“人民民主最广泛、最坚决、最深入”的民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拥有集体所有和直接的政治权利。
国家机构的选举是通过群众的投票和其他民主机制来实现的,政治权利也实现了高度的分权。
然而,随着毛泽东时代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遭遇了挫折。
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诸多的经济和科技成就,但是对民主制度的改革却依然滞缓。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954年,毛泽东宣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一级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体系。
新中国的官员从重新申请入党到接受组织的考核,并从中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
这些代表大会成为国家的议会机构和行政机构,负责制定和审议法规和政策。
此外,新中国还建立了工人民主和农民民主。
在农民民主中,农村居民被分为地主、富农和农民的三种阶级。
地主和富农被剥夺了土地和权利,而农民则成为了农业互助社或合作社的成员。
专题一_中国古代政治规章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形成:战国。
①非子“集权”思想;②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朝。
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律。
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西汉。
政治上: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有改革官制,设外朝,加强皇权;推行察举制,以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刺史制度,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在军事上主要有北击匈奴,南攻越族。
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法制。
完善: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加强:北宋。
①集中军权:.解除朝将兵权,削减节度使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置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行更戍法;精编禁军,且分住两地,形成“强干弱枝”,“外相制”局面。
②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在地方:文臣知州,设立通判。
二者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③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管赋税运输,以削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④集中司法权。
中央派文官管地方司法,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以下是部分时期的政治制度:
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2.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发展。
在汉朝初期实行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汉武帝时期推行了刺史制度和“推恩令”,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3.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相结合的制度,同时推行了科举制度。
4.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并推行了科举制度。
5.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
6.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发展。
在明朝初期实行了三司制和都司制相结合的制度,后期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和厂卫制度。
7.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发展。
在清朝初期实行了南书房和军机处等机构,加强了皇权。
以上是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内容,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发展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夏的国家形态:夏应该属于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夏的统治者是各个方国的共主。
2.夏代的统治层:军事贵族、王族、宗教贵族。
3.分封的两种形式:同姓诸侯,属于商王的子弟,一般分封在王畿周围,以拱卫王室。
异性诸侯,多为商的同盟者或者征服对象。
4.严整的宗法制度: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3.宗法体系: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4.宗庙祭祀: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即是宗庙所在。
5.分封制特点:①严格按照宗法制度所确立的等级身份进行分封。
②封地不可转让,不可买卖。
③责任和义务关系:受封者承认宗主的统治权,承担定期交纳贡赋、为王室服役(担任官职)和提供军事力量的义务;王室有责任维护诸侯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保护诸侯不受外敌侵扰。
6.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三种表现:(1)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掌控,诸侯相互攻杀兼并。
(2)礼乐制度紊乱。
(3)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
7.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①春秋战国是一个旧秩序消亡、新秩序渐生的时代,时代不仅为各种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空间,而且提供了足够的压力与温床。
虽然各家各派的学说往往以综合性的文化面貌出现,但政治表达毕竟是它们中多数的最核心的成分。
②在战国时期进行的政治改革,基本上遵循的都是法家思路。
应该承认,在那个时代法家学说由于具有冲决过去道德束缚的朝气,所以体现了相当的政治活力,但其政治主张透出的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特色,也给中国政治的发展打上了阴冷的印记,使政治文化充斥了阴谋色彩。
8.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是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
9.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①废除世卿世禄。
铲平贵族政治的举措,从商鞅变法时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爵位不再世袭,一切以军功和农业生产的业绩为准。
②旧贵族平民化。
旧贵族被强行迁徙到秦地,从而使其失去财富和社会根基,化为平民。
10.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1.官僚制:职业官僚,官僚制内的官吏设置,主要是根据职务的需要安排的,相应的职务具有相应的俸禄和待遇,担任相应的职位,就有相应的俸禄和待遇,不担任就失去这一切。
12.“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①以商鞅变法为起点,秦国在社会基本层面已经开始实行什伍编制、相互连坐、鼓励告发的治理方式。
②应对严刑峻法的治理方式的缺陷,秦朝统治者的办法是彻底的愚民和思想禁锢政策,以期从根本上泯灭人们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
推行文化禁锢政策,以吏为师。
③以吏为师的意义是,基本上除了文吏以外,整个社会没有有文字能力的人,所有的人,包括文吏在内,要学只能学习朝廷的法令,人们看到的文字,也只有朝廷的法令。
13.郡县制的最终确立①进入文景时代,同姓王国成了最大的麻烦。
②削藩与七国之乱③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
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④附益法:诸侯过限曰附益。
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
14.东宫制度:东宫制度就是皇帝预先确定继承人,即预立太子、配备官属的制度。
东宫制度的核心是皇位的继承。
预立太子,确立东宫制度,用当时人的话来说,主要是为了宗庙社稷,稳固国本。
东宫制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继承原则,二是师保体系,三是东宫属官。
15.察举: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每郡岁举一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
定期:举孝廉:由各个郡国按人口比例每年向朝廷推荐一定数额的孝廉,主要选拔道德质量好的贤士,不过后来还要附加经学和写作方面的考试。
不定期:特科:根据治国需要或皇帝意愿,选拔有相应才干的士人。
16.征辟:指自上而下的选拔。
所谓天子的选拔叫做“征”,公卿二千石的选拔叫做“辟”。
17.汉代选举制度的影响:其一,催生了士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既负载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
其二,汉代的选举制度,主要是辟除制度,导致了官僚性质的门阀的产生。
18.汉代的监察制度①帝国时代的监察制度是秦朝创立的。
监察制度与行政司法制度、军事制度一样,是支撑皇权的三大支柱之一。
这三者恰好构成了皇权之下的结构制衡。
皇权之下的权力制衡,是帝国体制的基本原则,而监察制度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②汉代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
③官卑而权重,是监察官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④监察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
二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
三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这是根本性的功能。
19.汉朝的兵制1.符节制度:汉朝的军队指挥权在皇帝手里,军队调动,都得经过皇帝亲自批准。
军队调动实行符节制度,凡独立的统兵将领,都持有虎符的一半,而另一半在皇帝手里。
凡发兵,由皇帝派遣使节,使节持有特制的“节”,并带着另一半的虎符前往征调的部队。
将领只认符节不认人。
节相当于使节的身份证明,而虎符则是发兵的调令。
2. 中央军体系:西汉的中央军是皇家禁卫军,分为护卫皇宫的南军和卫戍京师的北军。
3. 地方军系统:郡国兵和边防兵。
4. 兵役与军队编制:兵役与军队编制汉代的兵役制度类似秦朝,采用的是一种义务制的劳役和兵役混合体制。
汉朝军队的兵种以步兵和骑兵为主,兼有少量的车兵和船兵。
军队的编制是部曲制。
20.九品中正制①九品中正制目的: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②具体方法: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评。
③问题: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公正性丧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④结果:九品中正制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阀政治的催化剂。
21.士族政治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通过土地兼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2.西晋之所以大封皇族,主要是想以人为的方式培育起一大批更大的却跟传统士族不同的贵族来,让这些皇族对抗贵族门阀。
西晋还以五等爵大封士族和功臣。
只是给予的封地既小,又与士族们原来的势力范围不一致。
不过是力图削弱士族门阀。
23.隋朝的创制首先,恢复并且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其次,隋朝整理了魏晋以来混乱的地方区划,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其三,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的最大转变之一。
其四,隋朝完善了府兵制,建立健全了掌管与训练府兵的折冲府。
最后,隋朝还开始着手重建礼制,清除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痕迹,比如恢复汉姓,恢复汉族文化习俗。
24.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②平衡君权: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
此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③集思广益: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会议政事的制度。
通过集体议政,不单只解决互相间之争执,而且审慎稳重,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以弥补帝皇才干之不足。
25.科举制是一种以考察对于儒家知识和观念的了解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
26.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①在整个科举制度的历史上,唐代的科举效果是最好的。
②推行科举制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世族的势力。
③科举制的推行,还在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面貌。
④科举对中国文化的改造,还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上。
⑤科举制也对官场风尚的变化有某种影响。
⑥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和文章写作。
以后随着明清八股取士实行,考试内容更加狭窄。
自然知识、生产知识等其他领域的知识能力日益被忽视,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中国科学技术的逐渐落后。
27.科举制的意义:①改革了选拔人才方式②增强了社会流动③对官僚结构的改变④儒家的制度化28.安史之乱背景简介:1.疆域扩大与边疆控制;2.节度使雄踞;3.外重内轻;4.玄宗怠政;5.民族矛盾29.安史之乱影响:藩镇崛起;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分封节度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
其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
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经济中心的转移30.宦官专权特点:宦官队伍逐渐的官僚化。
(内侍省)唐朝宦官专权逐渐合法化。
原因:皇权的消长、藩镇势力(宦官监军制度)31.乡村的地位: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巩固的基础、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治理模式:官民共治、“王权”和“族权”的结合、国家权力不轻易下沉到乡村、国家利用民间力量管理乡村治理目标:1摄取乡村资源: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管理户籍;2教化民众;3降低治理成本32.乡绅政治地位:承担朝廷、官府政令在乡村社会贯通与执行;充当乡村社会的政治首领或政治代言人;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与裁判。
33.乡村自治的困境:(1)村民自治的一种异化:沦为乡镇的附庸。
1.对村干部的考核与评优2.政治录用的优先权3.村账镇管4.财政扶持项目(2)村务自治的另一种异化:能人控制。
村霸的统治、少数利益团体的控制34.乡村自治困境的原因:1. 缺乏完善的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2. 乡村自治行政化;3. 村民参与不足;政治参与的几种方式:自动参与、动员参与、消极参与。
35.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①“分权”定支出,是划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相应确定财政支出范围。
②“分税”定收入,是按税种划分各自的财政收入范围,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③“分机构”建体系,是将原一套税务机构分设为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别负责征收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地方财税工作体系。
④国税局系统。
⑤地税局系统。
36.分税制对地方利益的影响:①经营城市“找补”钱袋子;②跑部前进与驻京办;③一放就乱与一收就死的循环37.明朝监督制度的特点:(1)监察系统组织严密:1、中央监察系统,揽全国监察事务。
2、地方监察系统,每个行政区内设立的提刑按察使司,是明代地方的最高监察机关,巡抚和总督制度。
3、厂卫系统,明朝的厂包括有东厂、西厂和内行厂,为宦官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