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春节习俗
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
![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d84113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9.png)
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客家人和许多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传统的节日,诸如新年(农历12月25日正月15日)、清明、端午(农历5月5日)、中秋(农历8月15日)等等,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
本文,笔者试图从对赣南地区某一客家聚居县的客家人春节习俗的描述中,来探讨客家的传统文化。
一、相关概念本文要谈到客家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客家人?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本文由wWw.收集整理客家人是我国汉民族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从客家这个群属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客家方言的角度来区分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他们用方言群(group of dialect,or dialectal group)来界定客家。
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归入自己的群属,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对方操有与自己相同的语言客家方言,同样,其他群属之所以把客家人从自己的群书中区分开来,最爱简单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在于客家人在语言上与其他的群属迥然不同。
本文,笔者将用方言群来界定客家人,而不用民系和族群等概念,首先,我认为方言群的概念更能反映客家人的本质特征;其次,我认为方言群这个概念与民系、族群相比,它强调的方言,更加客观和直观。
二、客家人春节习俗客家方言北片的闽西赣南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
笔者的家乡正是客家摇篮地中独具代表意义的于都县。
春节,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的新年,它包括两大重要部分:过年和元宵节。
在笔者所在的赣南客家地区,据我所调查,冬至一到各家各户都开始蒸米酒,过年前半个月,家家户户都会开始晒制香肠和腊肉,打年糕和制作肉丸、鱼丸,同时会准备一些年后招待客人的食品,如煎米果、做烧卷子、亚果子、糖苏等各种特色客家美食,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
客家民俗——赣县云灯
![客家民俗——赣县云灯](https://img.taocdn.com/s3/m/761001d3172ded630a1cb615.png)
客家文化伴我行
客家民俗——赣县云灯
《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从而有了一个名叫“赣县”的地方。
赣县区风景优美,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县”、“客家摇篮”。
赣县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
比如:云灯。
赣县云灯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历史。
主要分布在赣县田村、白鹭、南塘等东河片一带。
,与田村东河戏“凝秀班”有着紧密联系。
每年春节期间,大家都会敲锣打鼓,举着灯笼去拜年。
为了恭候新年,人们拿着写有“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字样的牌子,化妆成“八仙”的模样到各家拜年,深受村民的喜爱。
各姓祠堂每年春节都要邀请戏班唱大戏,按田村的风俗,戏班没有灯彩是不能进祠堂演戏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凝秀班”的老艺人们根据东河戏传统剧目《白蛇传》的“水漫金山”把一场水族舞中的“水旗”变“云牌”,由此“云灯”这一独特的灯彩艺术形式就正式形成。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它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慢慢的走向了衰败。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精神需求更为迫切。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云灯”这一独特的灯彩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今不仅在农村有云灯表演队,凡是喜庆节日、开张庆典、大型节日活动等都有“云灯”表演队的出现,使这一民间灯彩得以发扬光大。
客家人春节年货习俗置办些啥整理
![客家人春节年货习俗置办些啥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b5b7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8.png)
让知识带有温度。
客家人春节年货习俗置办些啥整理年货是在过年前买的一些物品,一般用于(春节)期间的烹饪、款待客人以及拜年送礼。
采办年货是过春节必不行少的一道程序,在物质不富有的年月,下面是我整理的2023客家人春节习俗年货置办些啥,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2023客家人春节习俗年货置办些啥1、甜粄: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渗三成籼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细粉和上油糖,垫豆腐皮和芭蕉叶,用蒸笼蒸之,熟了就成深红色的甜粄。
2、发粄:也就是广府人称“松糕”。
3、煎粄:又叫煎丸、煎堆。
4、酥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样的芝麻豆类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如台北街头常有用机器做的米香相像。
6、艾粄:用艾草做的,大年三十吃能够赶走疾病(部分地方习俗)。
正月十三吃饺子汤圆还是元宵正月十三人们会吃汤圆。
汤圆,别称“汤团”,是汉族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
同时,汤圆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憧憬和期盼。
(传奇),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的明州所兴起的一种新颖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吃起来香甜软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糯,回味无穷。
元宵是传统的美食,煮元宵的五个诀窍是轻轻捏、开水下、文火煮、点冷水、勤换汤。
汤圆象征合家团聚美满,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团团聚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汤圆和元宵区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其切成小块,蘸水后在糯米粉中反复滚圆至大小合适,汤圆的表面是干的。
汤圆馅料有荤有素,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像包饺子一样将馅包入再揉圆。
汤圆的口感比元宵松软舒适。
正月十三吃鸡蛋是什么意思鸡蛋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团聚圆,一家人团聚,正月十三吃蛋象征新的一年一家幸福美满,万事如意,事业兴盛,高就升迁。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c724d2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c.png)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你知道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吗?下面店铺精心整理了客家人的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客家人的春节习俗贴对联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点岁火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
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敬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
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
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
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拜年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
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
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
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
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鞭炮声和打扫声吵醒,因为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大扫除“送穷鬼”的习俗。
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大人、小孩齐上阵,好不热闹。
年初三“送穷鬼”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
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
![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b76d263c281e53a5802ffa3.png)
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导读:本文是关于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朋友你知道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吗?这是大家都愿意了解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客家人很热情好客,客家人的春节也有其不同之处,下面小编就为你整理介绍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的有关内容。
究竟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呢?首先是:正月初一凌晨,客家人开大门时要放鞭炮,现在多以正月初一零时,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霎时鞭炮齐鸣,响彻整个寂静的乡村。
这天起,大家相见都打拱互道:"拜年,拜年!"这天,儿孙们要给长辈拜年。
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洗澡,意为“守财”,不要把财气赶走了。
正月初二是转妹家、走亲戚拜年的日子。
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带着妻子小孩,提着礼物到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
正月初三是“穷鬼日”,初三送“穷鬼”,这天一大早,他们就把家里积存两天(大年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往路边一倒,将装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3根香,放3只鞭炮道:"穷鬼去,富鬼归"。
这表示送掉了穷鬼,家里从此走向富裕。
这天开始也有很多卖“万事顺利”的人登门,一般都回给红包打发他们。
正月初四则是婆婆回娘家的日子,让婆媳二代回娘家的日子错开,才不会家中全无妇人,同时也表显出彼此的伦常观念。
正月初五“出年挂”,新年到此近尾声,转入正常生活生产了。
虽接着而来的还有“正月半”(即元宵节),放烟花、放孔明灯等精彩节目,而出年挂之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开张大吉”了。
以上是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的简单介绍,在欢度春节时,客家人还有许多禁忌: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
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
其实,关于春节的习俗很多,以上只举出了一部分,以供参考。
赣南家乡风俗作文
![赣南家乡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cf1e5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2.png)
赣南家乡风俗作文
哎呀呀,说起我们赣南的家乡风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嘿嘿。
就说过年吧,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就进入了“入年界”,大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年货、打扫房屋。
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帮忙,嘿呀,可热闹了!
到了除夕,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烟花,别提有多开心了!大人们还会给我们发红包,这可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刻呢!
正月初一,我们要穿上新衣,去给长辈拜年,说一些吉祥话,还能拿到好多红包呢!哈哈。
还有打黄元米馃,这可是我们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历史悠久。
打黄元米馃的时候,好多青壮男子围着石臼轮番打,老人、妇女在外圈忙碌,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看热闹。
刚打出的黄元米馃,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就可以吃了,味道好极了!
除了过年,我们还有其他的风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等。
哎呀,说也说不完。
这些风俗都是我们赣南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一直传承下去。
嘿呀!。
这些传承千年的赣南过年习俗,你家还保留着吗?
![这些传承千年的赣南过年习俗,你家还保留着吗?](https://img.taocdn.com/s3/m/b6efaf8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8.png)
这些传承千年的赣南过年习俗,你家还保留着吗?在赣南,临近春节的时候,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
立冬后,每家每户都开始腊香肠、猪肝、猪肉、板鸭、鱼、蒸制糯米酒...农历十二月中旬起炸馃子、做糖爆、炒花生、瓜子、黄元米馃...十二月下旬,人们开置办年货,去商店购买过年所需的物品和食品。
南康县志记云:“十二月下旬,天天逢圩日,圩上人山人海、卖土产、置办年货”。
小年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
这天是赣南客家人过小年,就是送灶神。
在赣南客家人中,灶神也称为灶神娘娘,因为她能往返天庭与人间,能操纵人们的平安功禄,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就是客家的女神。
在小年这天,赣南客家人几乎每家每户男子都会奉上三牲、糖酒等来祭拜这位“南方火德之帝”,祈求她能在天帝面前说好话,让她给我们带来福祉。
南康县志记云:“解放前,晚上还要点烛焚香放鞭爆送灶神上天,求其‘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
可以反映出南康人民对吉祥生活的祈盼。
上犹县志记云:“官署封印,诸生散馆,远人还家;还账目,送节礼,抹什物,蒸糕点;治祭品,摆贡献。
厅堂高悬祖宗遗相,设供案”。
小年那天,我们当地县里各级行政部门放假一天,在远方工作的人们也陆续赶回家。
如果某人欠有账目,也会在小年前还清。
要是谁家的过年糕点和年货还没置办的,小年那天都会忙碌着置办。
有些家庭会在厅堂挂上始祖的遗像,在神台上点上香烛,敬拜祖宗。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除去房顶上的尘土,通沟排水,所有的生活用具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等都要擦洗一遍,这就是客家人俗称的“扫家”。
过了小年更为忙忙碌,买年画、写春联、理头发、做豆腐、做米馃、赶新衣等等,呈现出欢乐、忙碌的气氛。
除夕除夕,俗称年三十。
崇义当地有扫墓的习俗。
午后点烛、焚香、鸣鞭炮、祭祖敬神。
家家贴春联、放爆竹。
除夕那天必须沐浴换上新衣服,烧香点烛,敬神祀祖后,晚上吃团圆饭,宴席丰盛,气氛欢乐。
整个房屋灯火通明,名为“照年光”,长辈给小孩压岁钱,有些人“守岁”,敲锣打鼓,通宵不寐。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aadd6cb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1.png)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
一、年货准备,在春节来临之际,客家人会提前准备年货,包
括各种食材、年糕、瓜子、花生、糖果等,以及一些日常用品和装
饰品。
年货准备是春节前的重要活动,也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做
好准备。
二、扫尘除旧,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客家人会
进行大扫除,清洁家园,以除旧迎新,寓意着新的一年迎来新的气象,也寓意着扫除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三、守岁习俗,在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然后守岁迎新年。
在守岁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燃一盏红灯笼,一直守到次日凌晨,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四、贴对联、挂灯笼,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挂灯笼,对联上写着吉祥话语,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吉祥如意,灯笼则
象征着辞旧迎新,给家里增添喜庆的氛围。
五、拜年走亲访友,春节期间,客家人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
送上祝福和红包,增进感情,传递新年的祝福。
六、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客家人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以上就是客家人过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客家人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也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全面地回答你的问题。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_春节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_春节](https://img.taocdn.com/s3/m/d5d7300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c.png)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那么,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过年风俗一、吃岁饭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橘、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客家人过年风俗二、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客家人过年风俗三、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
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
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
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客家人过年风俗四、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客家人过年风俗五、过大年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客家人过年风俗六、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扛花子酒知识
![扛花子酒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bed946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2.png)
扛花子酒知识
“花子酒”即“丁酒”、“添丁酒”。
“扛花子酒”是一种扛着大红花装饰的族谱、添丁酒在乡村巡游、继而在祠堂聚族宴饮的大型民俗活动。
该民俗主要流传于赣南南康客家。
该民俗活动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五前数日,年初一“扛花子酒”的,可以南康市朱坊乡桥头村客家为代表。
按客家旧俗,凡族中生了男孩的人家,次年正月期间都要备齐酒菜、茶果,参加在祠堂举行的类似“扛花子酒”性质的亲族聚会活动。
各地客家对摆“添丁酒”活动的日期、称谓并不一致,时间上从年初一开始,最迟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有称作“灯会”的(赣南客家多俗称“样灯”),有称作“上灯”、“上丁”的。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有哪些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8ef91c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2.png)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有哪些禁忌是人们出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基于某些经验、观念和情感而形成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上的自我限制。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客家人的民间禁忌,希望各位会喜欢!客家人的民间禁忌 1、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
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
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
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
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
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
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
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客家人的民间禁忌2、数字禁忌。
客家民间旧时禁忌四、六、七、八及初五、十四、二十三(旧称月忌日)。
幼儿四岁,称两双岁,“四”与“死”谐音,故忌而讳之。
客家人对数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
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是麻烦的意思。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于“七“的忌讳。
赣南客家人过年的习俗
![赣南客家人过年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4f05e3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2.png)
赣南客家人过年的习俗我的家乡在江西省赣南客家地区的信丰县。
客家是历史上中原汉民族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如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赣南客家人的年节民俗却在久远的时光沉淀中历久弥新。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赣南客家人过年是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结束,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忙忙碌碌准备年货。
每逢春节前,有师傅挑着手摇爆米花机到每个村镇,家家户户用袋子装来大米,请师傅用手摇爆米花机将大米制成“米炮”(爆米花),加入花生、芝麻等,以熬制好的红糖液搅拌,经压制、切片成米炮糖。
还有炸果子也是春节前每家必做的客家风味小吃,炸果子是用糯米添加适量粘米打粉再加糖水做成,中空而圆,经油一炸就鼓涨起来,做好后放在油缸里,几个月都不会变质。
炸果子香甜可口,可做成多种形状。
花两三天时间准备好年货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重要的年节活动扫尘,即每家每户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这个时候,会把家里的座椅、茶几等物件搬出屋外,甚至还会卸下门板,用温热的水将这些家具擦拭干净,以示除旧迎新。
除夕这天又称大年,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全家团聚的习俗,家人身处他乡,也要设法赶回家中团聚,一起饮酒、吃年夜饭、喜迎新的一年。
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在大门上贴春联,不仅在住宅大门上,还有卧房、祖屋、祠堂、杂物间、粮仓甚至厕所都是满堂红,春联寓意喜庆吉祥,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的美好愿望,因而各家各户春联上书写的文字内容也不尽相同。
不同年龄阶层也有诸多讲究。
老人的房门上会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吉祥语,而小孩的房门则会贴上学业有成、大展宏图等寄语。
除了贴春联,赣南客家人在除夕这天,还会用大木甑(zèng)来蒸岁饭,以供奉先祖神灵,保家国平安。
岁饭亦称隔年饭,放在祖屋的供案上时,隔年饭上要插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会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
客家人的春节
![客家人的春节](https://img.taocdn.com/s3/m/ff12c55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6.png)
客家人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对于客家人来说,这个节日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最庄严的节日,也被视为家庭团圆的时刻。
在客家人的家庭中,过年前几天就是忙碌的时间。
他们会打扫卫生、彻底清洁房屋,以驱散一年的晦气,并为新年的到来做好准备。
同时,客家人也会准备一些传统的年货,如年糕、饺子等,以备招待亲友。
除夕之夜,整个家庭将在一起守岁。
客家人会燃放鞭炮,驱除邪气,而家人们则团聚在一起,共同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这一晚上,客家人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供祖先享用,并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正月初一,是客家人迎接新年的第一天。
在这一天,他们会穿上新衣服,戴上红色的帽子和鞋子,以示吉祥。
随后,家人们会一起拜神、拜祖,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除了家庭聚会,客家人还会参加一些传统的庙会和民俗活动。
他们会去拜访亲朋好友,互赠红包,并相互祝福。
在这个节日里,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每个客家人的生活中。
总的来说,客家人的春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区并无太大差别,但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个节日,客家人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展示着自己的家风家训。
对于客家人来说,春节是他们重要的节日,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正月初八民俗:迎灯祭祖
![客家正月初八民俗:迎灯祭祖](https://img.taocdn.com/s3/m/b8c23fd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5.png)
客家正⽉初⼋民俗:迎灯祭祖“灯”是客家⼈新春正⽉期间最亮丽的民俗事象。
且不说载歌载舞的客家花灯是如何歌舞升平,吉庆有余,但就客家添丁的“迎灯”、“上灯”、“赏灯”、“暖灯”系列活动,就可以知道勤劳本分的客家⼈,原来是多么地热爱⽣活。
客家⼈⾟苦但很快乐,客家⼈艰难但很豁达。
赣南客家正⽉初⼀“扛花⼦酒”、正⽉初⼆“烧添丁炮”是客家喜庆“添丁”的⼀种民俗⽂化表现,梅州⼤埔客家正⽉初⼋所揭开的“迎灯”、“上灯”序幕,呈现的⼜是另⼀种客家“添丁”⽂化。
受“⼴府⼈”粤⽂化的影响,粤东客家也认为“⼋”即“发”,正⽉初⼋迎灯祭祖不仅是对祖先恩泽的报答,同时还有祈愿、祝福的民俗意义。
正⽉初⼋迎灯,不仅有“发”⼤财的意头,更有男丁发达、世代荣昌的寓意。
“迎灯”也称作“接灯”,有迎、有接便有送,所以“迎灯”民俗也蕴含着“送灯”。
赣南客家习俗,“送灯”的是娘家外公外婆、舅舅。
⽽粤东客家似乎没有“送灯”的习俗,所谓“迎灯”,即“请灯”,就是由添丁⼈家⾃⼰买花灯或⾃⼰制作花灯。
⽤以庆贺添丁的客家花灯,⼀般⽤圆形⽵蔑做灯框,上下为四⾓、六⾓或⼋⾓柱形,圆形花灯则⽐较少见。
客家花灯外层糊贴花纸或⼿⼯描绘花鸟鱼⾍、神话⼈物、⼭川美景,并饰以剪纸⼯艺以及⼤红流苏,造型庞⼤⽽华丽。
客家花灯⽂化是汉族花灯⽂化的⼀部分,它源于中原,与客家民系的流迁和形成⼀样,经⾃北⽽南,辗转上千年,既沿袭了中原古风,⼜与当地畲、瑶民族及其他古越族先民后裔形成地区性⽂化环境融合,并且受到迁徒途中各民族、各族群花灯民俗的影响,逐渐演化为具有浓郁地域特⾊和民系个性的客家花灯⽂化。
因此,粤东梅州、赣南及闽西龙岩、宁化等地的客家花灯,都各具地⽅特⾊。
客家花灯作为客家民俗、客家⽂化的⼀种积淀和载体,在其创造、继承、发展和流传中承载了形形⾊⾊的⽂化事象。
通过花灯题材的透视,能够观察到祖地客家⼈在⽣产、⽣活、信仰习俗等⽅⾯的特有⽂化。
如祈愿⼈丁兴旺、家族发达、⾹⽕延续不断,男⼥结婚后,娘家有送灯求⼦、催⽣的预祝习俗。
客家人的迎春纳福——添丁炮
![客家人的迎春纳福——添丁炮](https://img.taocdn.com/s3/m/41c08d1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6.png)
客家人重“丁”甚于重“财”,认为“丁”本身就是“财”,有“丁”则有“财”,“添丁”则意味着“人财两盛”。
“添丁”作为客家人最重要的礼俗,其庆祝活动往往融入在客家岁时民俗之中,给客家人和美的岁时生活带来更多、更亮丽的色彩。
客家人新年正月庆祝添丁的民俗活动形式繁多,持续时间长,从大年初一的“扛花子酒”,到正月十五元宵夜的舞龙、舞灯,狂欢的民间氛围有增无减。
“添丁炮”,是赣南客家独有的岁时共同庆祝宗族丁财两旺的民俗活动。
“人丁兴旺”寓意家族繁荣、香火兴旺,是客家人的喜中之喜,“添丁”已成为赣南客家著名的民俗品牌。
“添丁炮”的民俗,遍及整个赣南客家。
新春时节正是赣南客家到处洋溢着喝“添丁酒”、放添丁炮的红火时刻。
异彩纷呈的年俗,是赣南客家人的盛事。
每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民俗研究学者相约赣南,不辞劳累,游走在赣南的围屋、乡村田园,寻觅独特的客家年俗,而独特的客家“添丁炮”场景我更是不会错过。
“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
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客家人的迎春纳福——添丁炮■ 文 姜彩萍“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
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迎兴旺,也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6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迎兴旺,也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
人们燃放“添丁炮”,更多要表达的是对国富民强、兴旺发达、迎春接福的喜悦之情。
“添丁炮”,这一传统民俗,正在以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响彻赣南的村落,被人们寄予着希望与幸福。
农历大年初二这天,早上8时左右,当车子还没到达田心村时,田心围里已经传来了断断续续的鞭炮声。
赣南家乡风俗作文
![赣南家乡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aaca0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3.png)
赣南家乡风俗作文
在江西老家过年,是非常热闹有趣的。
年三十夜,大人们除了贴对联,最重要的就是准备年三十的各种美食,其中我最爱看他们做的就是炸丸子和打燃杷,这两样都是我最爱吃的,所以每次我都美滋滋地在旁边看着。
炸丸子很简单,在江西几平家家户户都会炸丸子,丸子种类很多,有糯米丸子,红薯丸子,最多的是炸肉丸子。
年三十炸好一盆黄灿灿香喷喷的肉丸子,过年期间可以打火锅吃,也可以做红烧丸子。
那圆圆的丸子,象征着一年中生活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更寄托着家人之间美好的愿望与祝福。
但是打糍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糯米需要提前两三天浸泡好,一直泡到手指轻轻一捏糯米粒就断了的程度。
浸泡好的糯米放在火上蒸熟,等糯米的香味四溢,而且越来越浓时,就是蒸熟了。
妈妈总是随手捏一个糯米饭团塞进我嘴里,我大口大口地嚼起来,那糯米饭团,米粒颗颗晶莹剔透,像颗颗珍珠般,瞬间激活了我的味蕾。
大人们将糯米饭倒进耙槽,开始打鞍杷了。
一人双手紧握把锤,一人握着把柄,两人拉锯似的,先将糯米捣碎,然后,握着把锤开始打起粒把来。
打粒肥可是力气活儿,抡锤的人一边打一边喊着号子我和旁边围观的孩子们也跟着附和着,好不热闹!咚咚咚,随着着把锤声声,香香甜甜的粒把也打好了。
香甜的粒粕,浓浓的年味,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赣州民间节日风俗
![赣州民间节日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45039dc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8.png)
赣州民间节日风俗赣州民间节日风俗赣州的民间风俗源远流长,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反映着赣州人的勤劳、聪慧、朴实、好客、讲卫生等优良的性格特征。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赣州民间节日风俗,希望有所帮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称“过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夜,长者通宵不眠,谓之“守岁”。
到初一零点,家家鸣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辈拜尊长,尊长给小孩压岁钱。
旧习,这天不串门、禁扫地,忌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后,不出门和禁扫地习俗渐除,市区居民串家走户,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各级领导亲临生产第一线走访坚持工作的人们。
旧习初二始,走访亲友,登门拜年。
说“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主人随即用腊味、糖果招待来客,陪客饮酒喝茶。
从初一开始每日鸣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灯彩,什么龙灯、鲤鱼灯、车子灯、跑蚤灯、抢泡龙、摆字灯,各色各样彩灯昼夜玩耍,直至元宵节。
十五日元宵节更是热闹、各色灯彩、高跷、狮舞在各处街巷村镇翩翩起舞,爆竹轰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旧时玩龙灯,谓能驱邪降福、大吉大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灯队来时,无论机关商店都争相鸣爆迎接,高喊“龙来龙来,恭禧发财”、“龙灯到府上,四季保兴旺”、“龙灯转个身,今年赚万金”等,以示吉祥,然后主人请吃茶喝酒或赠送红包。
农村花灯游村过屋,灯笼火把划破长空,更是热闹非常。
立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谓之“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以示庆贺。
这一习俗自古不衰。
它反映了赣州人对春的向往和挚爱。
清明旧称“三月节”。
宋元以清明出游为“踏青”,故又称“踏青节”。
这天家家户户多用三牲(猪、鸡、鱼)、米酒、香烛纸箔进行基祭。
乡村还有插柳技劝“三月三草”于门前之习俗。
解放后,每逢清明节,各机关、团体、学校还组织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缅怀烈士功绩;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也有沿袭古时踏青习俗,组织青少年去郊外游览者,渭之“春游”。
客家人过年习俗真多,不愧是纯正华夏文化传承者!
![客家人过年习俗真多,不愧是纯正华夏文化传承者!](https://img.taocdn.com/s3/m/049ad50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e.png)
客家人过年习俗真多,不愧是纯正华夏文化传承者!过年是中国人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传递着同样的寓意关于客家人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春节前,客家人都会做腊味和炙娘酒有烟!有火!这是数百年来传承的酿造方法,为过年招待亲朋好友做准备。
挥春是重要的迎春年俗,写一副心仪的对联,将表达对美好家园的期盼。
过去,年前各家各户都会蒸酵粄(发粄),以讨个新年大发兴旺发达好兆头。
做灯笼。
春节到来了,在祠堂门口或自家大门上都会挂上写着自己堂名姓氏的客家竹灯笼或大红灯笼。
年前的最后一个圩日(集市)叫年前圩,是最热闹非凡的,大家都忙着在这一天采购办年货。
年前,男士们都会理发,用新的面貌迎新年。
客家俗语:年二十七八,三刨二刮。
选年画。
打扫卫生后用新年画装饰扮靓屋家,以满足人们除旧布新、喜庆祈年的美好心愿。
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
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
除夕祭祖。
客家人年三十都会到各家祠堂敬祖公,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年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大年三十晚歺的年夜饭又叫团圆饭,是春节过年的重头戏。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除了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吃年夜饭过新年,老人还会给小孩发红包压岁钱。
春节期间,少不了舞龙、舞狮、放鞭炮、闹锣鼓。
还会有“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木偶戏”等民间文艺表演,载歌载舞,增添节日气氛。
新春祈福是开春的主要民俗活动,年初三的大埔“花萼楼”祈福和百侯“太平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埔西河的迎白马和大麻的迎姑婆,都是热闹非凡的特色民俗活动。
丰顺的跳火堆和烧火龙,都是很有特色的新春民俗活动,烧火龙每年都吸引上万人观看,人山人海。
春节期间,客家人还会到公王庙拜公王等和举行扛公王巡游的民俗活动。
民俗文化学者曾祥裕向你介绍赣州客家人过年家宴一道菜:荷包胙
![民俗文化学者曾祥裕向你介绍赣州客家人过年家宴一道菜:荷包胙](https://img.taocdn.com/s3/m/8576d03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e.png)
民俗文化学者曾祥裕向你介绍赣州客家人过年家宴一道菜:荷包胙曾祥裕曾海亮弟子王思源老家是南康,他知我爱吃荷包胙,除夕前给我送来几个荷包胙,又名荷包扎。
我之所以爱吃荷包胙,喜欢它端上桌时静静呆在盘子上,一打开热气腾腾,荷香与肉香味弥漫开来,勾起食欲,用筷子夹上一块肉,入口肥而不油、甜而不腻的感觉真爽!荷包胙是赣南传统名菜,属客家菜系,是逢喜事办酒席、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其中又以南康的最具代表性。
记得我在南康做风水时,吃饭时餐桌上会摆上荷包胙,东家说,这是我们南康人招待客人必上的一道荤菜。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时我去南康吃婚宴,见人不动荷包胙,不好意思先动手,后来酒席散时,见同桌的客人纷纷掏出袋子分荷包胙和其他菜。
我当时纳闷,怎么有这种作法吃酒席?后来朋友解释说,南康地少人多,在物质贫乏岁月里,家人外出应酬碰上吃好的,也情系着家中亲人,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有此常规动作。
也许,当下南康人富起来了,不再有这种吃酒席分菜的习惯。
说起荷包胙,大余戴家人说是他们老祖宗发明的。
相传是乾隆年间,戴家先贤戴衢亨,1778年戊戌殿试一甲一名,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回乡里大摆酒席,厨师们就用本地的荷叶把经过料理后的猪肉包成“状元帽”的形状,经蒸熟后,就成了一道色泽浅黄、香味纯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腻的菜肴。
后经演变,加入各种调料,形成了今天的荷包胙,其形状各地也有所差别,有的是元宝形状,有的又是帽子形状,不管外形怎么变幻,其内质是一样的,味道也是一样美味。
所以,大余人管叫荷包胙为状元肉。
从赣南名菜荷包胙我想起在湖南和广东吃过的荷叶包饭。
清代《羊城竹枝词》有诗云:泮塘十里尽荷塘,姊妹朝来采摘忙。
不摘荷花摘荷叶,饭包荷叶比花香。
荷叶包饭的外包装荷叶,本身清香宜人,还有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随息居饮食谱》、《中国药茶配方大全》等古今药(食)学典籍认为:莲芯及荷叶具有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以及清热养神、降压利尿、敛液止汗、止血固精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春节习俗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而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赣南客家人的年节民俗却在久远的时光沉淀中历久弥新。
忙碌的年前准备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赣南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结束,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准备年货。
记得小时候每临近年关,母亲就会穿着围裙,在灶台上做豆腐、炸油豆腐、炒粉皮,做各类如糖圆、芋头条等农家小吃,其中糖圆是糯米添加适量粘米打粉再加糖水做成,中空而圆,经油一炸就鼓涨起来,做好后放在油缸里,几个月都不会变质,是每家必做的,也是独具风味的客家小吃。
在做这些食物前,母亲会先在灶台前给灶君上一炷香,祈求做出的食物美味可口,等食物出炉后,会请临近的亲友来品尝。
当母亲在家做年节小吃时,父亲就在外赶圩置买其他物件,香烛、鞭炮,还有各类杂货,都会在除夕前买回来。
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花两三天时间准备好年货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重要的年节活动扫尘,即每家每户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这个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的座椅、茶几等物什搬出屋外,甚至还会卸下门板,用温热的水将这些家具擦拭干净,以示除旧迎新。
临近除夕,每个客家村落都浸润在节日喜庆的氛围中,传承悠久的年俗根植乡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在忙碌中感受到丝丝温情。
全家团聚的除夕
除夕这天又称大年,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全家团聚的习俗,家人身处他乡,也要设法赶回家中团聚,一起饮酒、吃年夜饭、喜迎新的一年。
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在大门上贴春联,不仅住宅大门上,卧房、乡村祖屋、祠堂、杂物间、粮仓甚至厕所和猪圈都是满堂红,春联寓意喜庆吉祥,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的美好愿望,因而各家各户春联上书写的文字内容也不尽想同。
不同年龄阶层也有诸多讲究。
老人的房门上会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吉祥语,而小孩的房门则会贴上学业有成、大展宏图等寄语,连猪牛棚、鸡鸭圈外都会贴上六畜兴旺、鸡鸭成群等红条幅,而很多用具上还会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在这一天,擅长书法的父亲是最忙的,方圆百里的乡邻都会拿着长长短短的红纸请他帮忙写春联。
用母亲的话说,只要父亲在家过年,整个村子的人都不需要在市场买春联了。
除了贴春联,赣南客家人在除夕这天,还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以供奉先祖神灵,保家国平安。
岁饭亦称隔年饭,放在供案上时,隔年饭上要插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会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
隔年饭要在厅堂的祖先祭牌前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再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除夕的年夜饭,客家人吃得特别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一直吃到傍晚。
在开饭前,焚香祭祖、放鞭炮,并在桌上多放几副碗筷,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这顿年夜饭菜肴丰盛,经常有十几甚至几十个菜式。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
饭后,大人包红包给小孩压岁,庆祝孩子们长大一岁,而年轻人也会给老人们包红包贺添岁。
晚饭结束后,全家进行祭灶,迎灶神,这时候母亲带领大家动手打扫厨房,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用开水烫过,清除油荤腥味,俗称净斋。
晚上睡觉时,家中所有大小房间都点上明灯,以示守岁。
晚上零时,人们争先恐后开大门放鞭炮,迎接新年。
轻松玩乐的正月
正月初一清晨,大家早早起来穿新衣,拜祭完祖宗后,就去附近的一家寺庙里给菩萨拜年,祈求一年平安顺利,然后才回家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