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
5.十七年散文
![5.十七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62dc3810a6f524ccbf85ac.png)
这个时期散文在体裁上主要有两类。 (1)抗美援朝题材。 战争爆发以后,许多作家到朝鲜去,写出了一大批 作品。像刘白羽《英雄城——平壤》、菡子《从上甘岭 来》、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魏巍《谁是 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汉江南岸的日日 夜夜》。
从今天的眼光看,当年那些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 散文也有许多局限性。主要是当时框框太多了。许多 东西都不许写。 例如,不能写战争的残酷,(写残酷了,国内征兵 怎么办?)不能写我军的被俘,(志愿军怎么能被俘 呢?),不能写志愿军与朝鲜姑娘的爱情(破坏民族 关系)
2、(1949-1955)特点: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 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 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3、(1955-1968)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 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最大的特点是 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2)散文创作出现了一种诗化倾向。 五十年代中期,杨朔等提出“以诗为文”的主张, 就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在散文中创造诗的意境。 “以诗为文” 的主张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建国初的散文太白太淡了,艺术性较弱。要求作家用 作诗的态度作文,就是要求散文提高艺术性,特别是 创造意境,这是符合散文创作规律的。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当时许多作家都从心里认为形势大好,应当唱赞歌, 但是总起来还较朴实。所写大都是农民入社,或者劳 动的欢娱。比较有名的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沙汀《卢家秀》、柳青《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 在皇甫村》等。
2、第二段(1957-1966年)在50年代末、60 年代初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繁荣期。 较之建国初,此期的进步有这样三点:(1)散文 题材扩大,艺术散文创作比较繁荣。 建国初散文的题材比较狭窄。但是到了50年代末, 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就是散文题材扩大一些,艺术性、 抒情性散文增多。杨朔《荔枝蜜》、刘白羽《日出》、 秦牧《古战场春晓》等。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d295681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8.png)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散文创作实绩。
2.散文随笔体的发展,创作情况。
3.三大散文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大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并比较他们散文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第一节散文随笔创作概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中,我们来谈作为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在建国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很艰难的话题。
但是历史无可回避,中国现代随笔仍然在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两个阶段相比,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滞外,建国后的“十七”年,建国后的“十七”年,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第一次第一次是1956年上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
在1956年第一次随笔“复兴”之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身领教这一场场的文艺政治化的批判场面,犹如惊弓之鸟。
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沉默不语。
那种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随笔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些随笔。
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正面立论,对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而对时政的谏言或批评,那是比较少,而且也相当的谨慎。
而像夏衍的《报喜与报忧》、严秀的《论“数蚊子”》,韩川的《部务会议》、呼加诺的《狗为什么会叫?》等,那种将笔锋针对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随笔杰作,可谓凤毛麟角,委实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1956年上半年。
这一年的四月份,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6月13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0dcf0dcc175527072208ff.png)
散文特点: 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 交织的构思方式,故有人总结为图片连缀 式。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下的生活画面连缀 起来。也记叙事件,也描绘场面,但最主 要的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不是为了给那个年月的动人姿态,作一 点速写画,也不是希望在纸上留下一点当 时的气息,而主要是为了一种感情的冲 击。”
杨朔散文追求诗意,“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 个时期的创作追求。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
●谋篇布局的精巧。
苏州园林式的曲径通幽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锤词炼字的用心 ●诗的意境的营造(托物寄情、物我交融)
●其中最主要的,其实是“从一鳞半爪的侧影,烘 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 式。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 式。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十七年散文中主要是四股散文潮:抒情散 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杂文 一、报告文学: ●建国初期最激动人心的是以魏巍为代表的 朝鲜通讯。魏巍三次入朝,报告文学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谁 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告文学。柳 青的《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穆青 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中国青年报》集体采写的《为了六十一 个阶级兄弟》等。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十七年散文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 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艺术做出贡 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十七 年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 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山 东蓬莱人。 杨朔的散 文在十七年乃至80年 代的一段时间都有非 常大的影响。他的 《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等 都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属于现代婉约派。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484d2610661ed9ad51f372.png)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 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 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 有《荔枝蜜》、《蓬莱仙境》、《 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 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 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 、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 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 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 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古战场春晓》、《土地》、《潮 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 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 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 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 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 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 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 活和知识根底,这是秦牧有别于 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土地 》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 厚,注重创作诗的意境。他写 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 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 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 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 题的重要手段。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 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初看常有 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 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 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 寻味。
周痩鹃的一批花木园艺小品 文显出性情依然自得其乐的 气韵。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50年代,老作家周痩鹃、周作人曾 发表一些疏离于当时文坛主流的文字 ,这是散文园地中不显眼的两丛。他 们不显眼,却凭借幽兰暗香的韵致入 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在 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真心、抒性灵的 中国现代散文精神。
现当代文学第四讲 十七年散文
![现当代文学第四讲 十七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12e2dc8bddccda38366bafa8.png)
(2)第二次创作高潮 (1961—1964)P66
空前丰收,61年也被称为“散文年”。
以艺术的精致来弥补创作的欠缺,酿 造更美好的生活,出现一批散文佳作。
“散文三大家”:杨朔“以诗为文”、 刘白羽“以情牵论”、秦牧“知识小 品”
3、杂文的创作
(1) 56—57上半年 P64 • 敢于切中时弊,大胆批判生活中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纵情挥洒,激情 澎湃,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多以议论 来抒情。
3、语言绚丽多彩
雄健豪放,抑扬顿挫,气势磅礴 。
时常出现富于哲理的警言:“曙光就在前 面我们应当努力” (《长江三日》) 。
4、 不足:
感情抒发节制不够,议论过多,有 时流于空泛说教,缺乏真情实感。
三、秦牧的散文创作P68
由于政治功利观念的制约,这种诗 的意境追寻,带有明显的人工斧凿 的痕迹。
二、刘白羽的散文 P69
1、热情歌唱时代最强音
热情高昂地歌颂新时代精神,情感热
烈,格调高亢。
(1916-2005)
《长江三日》
2、 表现出壮美豪迈的美学风 格
意象选择:表现千姿百态的长江、浩瀚 无边的大海、苍莽雄伟的长城、旭日、 朝霞等雄奇、壮美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美 好事物,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 术追求。
《雪浪花》 “是叫浪花咬的”
3、“三段式”艺术构架
杨朔散文结构十分讲究,大多不直抒胸臆,而 用曲笔。欲扬先抑的开头,中间转弯,最后点 题、卒章显志的构架。
《荔枝蜜》 运用“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的三段式
结构
诗化散文的不足 P68
这种艺术风格被规范化、模式化, 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追求。也 是对作家苦心追求的艺术独创性的 背离。
高一散文:十七年,我如此存在
![高一散文:十七年,我如此存在](https://img.taocdn.com/s3/m/dc75e8875ef7ba0d4b733b4b.png)
十七年,我如此存在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一散文的十七年,我如此存在,欢迎阅读。
十七岁了,心中泛起一丝涟漪。
有人说:人生最美的年华,莫过于十七岁。
而我,于此,没有丝毫赞同之意,也没有丝毫喜悦之情。
有的只仅仅是一份孤独,一份惆怅,一份害怕与迷茫,这隐匿于我内心深处三份不安的情感,构成了一个多愁善感、与众不同、十七岁的我。
那年匆匆,踏着时光的步伐,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且听风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到了青春的彼岸,踏进了十七岁的雨季。
十七岁,一个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
曾几何时,我无数次描绘过它的模样,是高兴还是迷茫?曾几何时,我从跌倒中爬起,翻山越岭飘洋过海,只为来到你的身旁。
曾几何时,我也幻想过在你短暂的插曲中,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可梦里花凉,在万般憧憬过后,我看清了你的脸庞。
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模样,百草齐行、荆棘丛生、天高地迥、雷雨不息,模糊了昔日的梦想,渐渐的,消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十七岁,你说我变了,变得孤独了。
万籁俱寂的夜,仰空凝视,忆起了昨日的欢声笑语,一道流星划过,象征友情散场。
一人独走,从此天涯。
十七岁,你说我变了,变得惆怅了。
白纸黑字间,记录着最初的梦想。
我没有选择遗忘,因为遗忘真的太痛,苦不堪言。
而是一把火将它烧尽,那一刻,让一向不爱哭的我,流下了真真切切的泪。
在黄色的火焰中,夹杂着我的泪,我的梦,燃烧出了青春最动人的色彩。
十七岁,你说我变了,变得害怕与迷茫了。
行走在春天里,我静观花花草草,闻到了一缕淡淡的清香,因风起舞,不知是要消散在最初的地方,还是要飘向未知的远方。
多么像此刻的我,害怕与迷茫同行,该何去何从……十七岁了。
十七年了。
即使时光改变了我的容颜,岁月磨平了我的棱角,我,安然、依旧,如此存在。
十七年散文概述
![十七年散文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0e2e9ca28ea81c758f57880.png)
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61 年被称为 “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 《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 泼辣。
——《雪浪花》
…… “是叫浪花咬的,” 老渔民慢条斯 理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 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 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 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 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 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 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雪浪花》
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思维的模式化。 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 托物言志的方式,这种方式后来形成 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表达 一定的政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 有独立的意义。
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 事件、政治人物。 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 散文。但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 独立的意义。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 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
2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 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 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 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 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 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 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结合起来。
十七年散文读后感大学生
![十七年散文读后感大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277ab28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8.png)
十七年散文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十七年散文读后感大学生哎呀,说起读这十七年的散文,我这心里头那是五味杂陈啊!你说这十七年,得包含了多少人的喜怒哀乐,多少社会的变迁啊!读着这些散文,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挣扎。
也许有人会觉得,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远了,读这些有啥用?我可不这么想!就像那些描写农村生活的散文,虽然现在农村变化巨大,但那种淳朴的乡情,那种对土地的深深眷恋,难道不是一直都在吗?我觉得啊,这些散文里的文字,有时候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直地戳进你的心窝里,让你疼得不行;有时候又像一阵温暖的风,轻轻拂过你的脸颊,让你心里暖暖的。
比如说,有一篇写知青生活的,那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动,可能会让你感叹:“哎呀妈呀,这日子咋过啊!”可同时,那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精神,又让你不禁竖起大拇指:“牛!真牛!”读着读着,我有时候会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能像他们一样坚强吗?能像他们一样写出这么动人的文字吗?可能,也许,大概……我自己也不知道。
这十七年的散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每次挖掘都能有新的发现。
反正我是越读越上瘾,你们呢?篇二十七年散文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这十七年的散文,那可真是让我感触颇多呀!当我翻开这些散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欢笑,有泪水,有坚持,也有迷茫。
你能想象到吗?那些文字仿佛有魔力,一下子就把我拽了进去。
比如说,有一篇写工人奋斗的散文,那场面描写得,简直让我身临其境。
我仿佛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能看到工人们额头上豆大的汗珠。
这让我不禁感叹:“哇塞,他们可真不容易啊!”不过,读着读着,我也会产生一些疑问。
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放到现在还适用吗?也许适用,也许不适用,谁知道呢?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还有啊,有些散文的描写手法,真是太独特了!比喻、拟人啥的,用得那叫一个妙。
就像把生活比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得多有想象力才能想得出来啊!我觉得自己就像在大海里航行的小船,在这些散文中寻找着方向。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29867c7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3.png)
十七年散文十七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回首过往,我仿佛可以看到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努力与坚持。
十七年前的我,正年少而懵懂,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好奇。
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将会经历怎样的风雨,也不知道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但我一直相信,只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追寻到属于自己的梦想。
记得那时的学校,师长的指导和同学们的陪伴让我渐渐成长。
无论是在教室内还是操场上,我都努力追求卓越。
每天的学习和练习,都让我不断提升自己。
尽管有时会感到疲惫与无力,但我从未放弃过。
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就自己心中的目标。
十七年过去了,我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职场人。
工作中的每一天,都是我成长的见证。
在职场上,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时刻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适应不同的挑战。
工作中的每一次奋斗和付出,都在提醒我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十七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与可贵。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喜怒哀乐,也经历了成功与失败。
但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成长的催化剂,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十七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人。
有些人给予了我力量和鼓励,有些人教会了我谦卑和宽容。
他们在我生命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让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我也学会了乐于助人,回报社会。
十七年,写下了我生命的篇章。
这是一段辛劳与汗水的历程,更是一段丰富与宝贵的经历。
回顾过往,我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懵懂少年。
我变得成熟和坚定,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从现在开始,我将怀着感激和希望,奋力向前,开启新的十七年。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559f878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d.png)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篇一》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就像一场漫长而又五味杂陈的旅程。
这一路走来,真是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去咂摸。
我刚踏入散文创作这片天地的时候,那真叫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
满脑子都是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觉得只要把心里想的一股脑儿倒出来,那就是一篇绝世好文。
就好比我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散文,我把家乡的一草一木、猫猫狗狗都列了个遍,感觉像是在做一个冗长的物品清单。
当时我还挺得意,觉得自己写得特别细致。
可后来才发现,这完全是流水账啊,就像一个没有厨师灵魂的菜单。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特别容易陷入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
写的时候,那情绪高涨得就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
觉得自己写的每一个字都是金科玉律,容不得别人半点质疑。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小的写作交流,我把自己写的一篇洋洋洒洒的散文拿出来分享,那里面充满了我自认为很高级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
结果呢,大家听得是一头雾水,就像听天书一样。
有个小伙伴直接就说:“你这写得太绕了,感觉像是在故意显摆学问。
”我当时心里那叫一个不服气啊,心想:“你们这些人不懂欣赏。
”可后来静下心来想想,也许人家说的有道理呢。
散文不应该是故作高深,而是要让人能读得懂,能产生共鸣。
再说说结构方面的问题吧。
我以前写散文,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完全没有个章法。
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跑到十万八千里外去了。
就像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散文,写着写着就开始大谈特谈我喜欢的美食了,这两者之间有啥关系呢?我还美其名曰“创新”。
可这哪是什么创新啊,纯粹是思维混乱。
也许这就是年轻时候的一种冲动和盲目吧,总觉得打破常规就是好的,可是却忽略了散文也是需要一定的结构框架的,就像盖房子,你得有个地基和框架,不能乱搭乱建啊。
而且,我发现我在描写的时候,总是不够生动。
就说描写人物吧,我只会简单地说这个人长得高或者矮,胖或者瘦,完全没有把人物写活。
这就好比是画一幅画,只画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没有色彩,没有神韵。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cc326b0b1c59eef8c7b4ef.png)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虽然这篇手记仅仅是作家在病中的“呓 语狂言”,但它富有象征意味地记录了 一部分失意的知识分子在大转型时代里 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病中的沈 从文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世界 在动,一切在动”。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人民日报》开设“长短录”的杂文专 栏 • 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五人 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2、后期:批判性杂文 • 《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 专栏 •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这部家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儿 子学习和生活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二是发 表自己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艺问题以及时 局的看法。施蛰存在《纪念傅雷》一文中说: “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 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步的了解傅雷。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热烈。 他要把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 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 然而傅雷成功了。”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 沈从文用一种奇异的手记形式,写下了 这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7章:十七年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7章:十七年散文与报告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fa26665a45177232f60a293.png)
第七章十七年散文和报告文学一、发展脉络(一)第一个时期(49—56)1、通讯报告抗美援朝: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平建设:秦兆阳《王永淮》华山《童话的时代》2、散文与杂文抒情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杂文马铁丁《思想杂谈》巴人《况钟的笔》(1956)(二)第二个时期(57—66)反右——大跃进——调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吴伯箫《菜园小记》碧野《天山景物记》冰心《一只木屐》(《樱花赞》)杨朔《雪浪花》秦牧《土地》刘白羽《长江三日》2、报告文学刘白羽《万炮震金门》陈广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3、史传文学革命回忆录和“三史”写作《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陶承《我的一家》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
4、杂文及小品文《北京晚报》“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马南邨)《前线》杂志“三家村札记”(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人民日报》“长短录”杂文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邓拓杂文A. 深刻的思想性;《事事关心》B. 强烈的现实性;《说大话的故事》C. 于知识中见思想,在议论中藏情趣,文学与史学交融。
《一个鸡蛋的家当》徐懋庸杂文对“鲁迅式”杂文文体的继承和发展。
以杂文为消炎药和手术刀,具有现实的敏感性和批判性。
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特权思想。
《不要怕民主》《宋士杰这个人》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黄秋耘《犬儒的刺》二、审美追求1、着眼于国家大事,反映生活面貌,追求“时代精神”。
2、“诗化”的艺术特征。
3、“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
六十年代初期,萧云儒提出。
“形散”指运笔自如,清淡自然;“神不散”指中心明确,单纯和谐。
三、散文三大家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情意绵绵。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妙趣横生。
刘白羽:战士,雄浑刚健、鲜明飘逸,气势磅礴。
(一)杨朔(1913—1968)1、内容国内题材:通过新旧对比写新生活,歌颂普通劳动者。
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2eba4333687e21af45a960.png)
杨朔散文分析记得以前学过的一篇散文叫《荔枝蜜》,现在对于它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更没有注意到它的作者是谁,直到最近学习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散文”,才对这篇散文的作者杨朔有所了解。
首先“十七年散文”,指的是以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间的这十七年中,作家创作的类型为散文的文学文本的总和。
而在这其中,处于公开发表状态下的散文又是十七年散文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中,以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较为出色与成功。
而这其中,又以杨朔的散文成就最高且自成一体。
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
杨朔的散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抨击国民党。
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
作品回避自我,很少写到自己的感情。
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第二阶段,(1949-1955)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第三阶段,(1955-1968)是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他的最大的特点是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所以要了解杨朔的文章就要了解他在1955年—1968年所创作的散文,首先这段时期杨朔的题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迅速及时反映朝鲜战争的通讯特写,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的;二、赞美与抒写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崭新风貌与普通劳动者平凡但却伟大的精神境界;三、叙写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美景,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斗争,歌颂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d9ad57f01dc281e53af003.png)
五、秦牧的散文
秦 牧 ( 1919—— 1993 ) : 原 名 林 觉 夫 ,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五、秦牧的散文
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 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 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 义强盗还处在壮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 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有一种被规定的投 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 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为了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 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呵!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 道想方设法的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 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 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 育自己的母亲。 ——《土地》
七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1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杨朔杨朔诗人气质诗人气质散文散文诗诗刘白羽刘白羽战士战士散文散文武器武器秦牧秦牧学者学者散文散文无所不谈无所不谈七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2从艺术手法来看1选材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十七年散文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2005):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在散文、报 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 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 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 《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 《刘白羽散文选》。
六、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 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d5c7eae009581b6bd9eb96.png)
六十年代初:当代散文创作高潮。 理论探讨活跃,散文创作繁荣。 1961年:“散文年”。
报告文学: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大寨英雄谱》 《小丫扛大旗》
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歌颂 新社会、新人。 2、构思精巧。长于从日常生 活中捕捉典型对象,挖掘象征意义, 赋予时代精神。 3、注重意境,追求诗意。
秦牧 代表作: 《土地》、《社稷坛抒情》、 《古战场春晓》
艺术特点:题材广泛,知识丰 富;富于趣味性、哲理性。 灯、船、社稷坛、古战场、土 地等意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革命回忆录: 《志愿军英雄传》、《高玉宝》、 《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 《黄继光》、《王若飞在狱中》 大型丛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代 表了“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最高成 就。
杨朔
代表作: 《荔枝蜜》 《雪浪花》 《茶花赋》 《泰山极顶》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缺失 1、回避矛盾。不能真诚面对 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较多看到积 极因素,不愿反映矛盾和缺陷。 2、“非我化”。真实的个人 感受和生命体验在散文中缺位。 3、模式化。
十七年散文发展历程
![十七年散文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c9e1b4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5.png)
十七年散文发展历程十七年的散文发展历程是一部风云变幻的历史。
在这十七年的时间里,散文经历了飞速发展和日趋成熟的过程,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2000年到2005年,可以说是散文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散文的形式和风格还相对单一,大多数作品都沿袭着文学经典的传统。
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一些作家开始注重描写生活细节,将普通人的生活变得平凡中见美。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感受与思考,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进入到2005年到2010年,散文开始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变革。
这段时间内,市场对于散文的需求不断增加,作家们也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散文的题材也愈发多样化,涉及到更加广泛的社会议题和人生关怀。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现实主义,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关注社会问题。
进入到2010年到2015年,散文开始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散文作品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感受与思考,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历史跌宕、人性百态等方面。
无论是叙述手法还是表现手法,都呈现出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特点。
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散文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
进入到2015年至今,散文开始走向国际化和多元化。
全球化的影响下,散文作品延展出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作者们开始关注全球问题,并通过个人视角去展现。
同时,散文作品的体裁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个人散文、社会散文、文化散文等等,涉及到的领域和主题更加丰富。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体验分享,不再纠结于文字的规范和形式,强调感受和共鸣。
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作家对于生活的触动和思索。
在过去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中,散文经历了从形式简单到形式多样、从风格单一到风格多元的转变。
它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为读者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思考和感受。
未来,散文的发展历程还将继续,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面貌,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思考问题的一把利器。
【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1ca60a79563c1ec5da71a2.png)
• 从一九四九年一月起,沈从文陷入“精神失常”。1949年 1月,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学生,发起了对他的激烈批判, 一幅幅大标语从教学楼上挂下来,上面醒目地写着“打倒 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并全文抄 录了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在校内张贴,一切都那样的 触目惊心。
•
1949年3月,沈从文试图切脉自杀,被人发现后送往医 院抢救,幸而不死。病愈后,他去了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政 治,学习“毕业”后,经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及北大副 教授兼历史博物馆代馆长韩寿萱介绍,正式调往历史博物 馆。
• 冯乃超的《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说“地主阶级的弄 臣沈从文,为了慰娱他没落的主子,也为了以缅怀过去来 欺慰自己,才写出这样的作品来,然而这正是今天中国典 型地主阶级的文艺,也是最反动的文艺。”;
• 而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对沈从文的文学活动作了更 为“全面”的批判: 沈从文不仅是‚桃红色‛的代表,‚作文字上的裸体画, 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更为严重的是,‚特别是沈从文, 他一直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在抗战初期全民族 对日寇争生死存亡的时候,他高唱着‘与抗战无关论’; 在抗战后期作家们加强团结,争取民主的时候,他又喊出 ‘反对作家从政’;今天人民正‘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 战争’,也正是凤凰毁灭自己,从火中再生的时候,他又 装起一个悲天悯人的面孔,谥之为‘民族自杀的悲剧’, 把我们的爱国青年学生斥之为‘比醉人酒徒还难招架的冲 撞大群中小猴儿心性的十万道童’,而企图在‘报纸副刊’ 上进行其和革命游离的新第三方面,所谓‘第四组织’。‛
• 左翼文化人的激烈批判使沈从文心怀忧惧,忧惧的主要还 不是这种批判本身,而是这种批判背后日益强大的政治力 量的威胁。一九四九年沈从文的“疯狂”,这些因素都是 直接的。同时他感受到的在周围人事中的隔绝无援,对他 却成为一种排斥的力量,陷到完全孤立无助情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二、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
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
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小结: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
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
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
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
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
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
“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三、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本期散文在6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创作高峰。
这个创作高峰中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主要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标志。
他们的散文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
(一)杨朔的散文
A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
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
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
文革中杨朔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
B杨朔散文的特征:
1
注视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从他们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绘。
(1)写平凡的人物及其平凡的生活,发掘其美好的心灵世界,给以亲切动人的表现,使人物都具有令人崇敬的精神气质。
(2)他不详尽写人,而是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因此人物不太显著、工整,但意韵深涵,韵味无穷。
2
(1)他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广阔的时代特色。
(2)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
3
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调。
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
(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景中表现出来。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3)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
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
——《京城漫步》
4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
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幽远,引人入胜。
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
(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
(2)
5
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C杨朔散文的弊端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从艺术格调上看,他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称为“颂
黑格尔曾经指出:意识对现事物的肯定性思维表现为“善”(即与现实的认同),而它的否定性形式表现为“恶”(即与现实的对立)。
在现实存在中,恶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直接情感判断就是忧患意识,善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就是祝福意识。
2、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三段式)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
D杨朔的散文追求诗化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情感的变化谋篇布局、组织结构,使散文的抒情也具有诗一样的韵律。
2、在散文中营造诗的意境,使散文也具有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3、注重字句的锤炼,使散文的语言也具有诗一样的蕴涵。
(二)刘白羽的散文
A刘白羽(1916-):现代著名作家,北京通州人。
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
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
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B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C刘白羽的散文的哲理化抒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1、情感空间的广阔。
2、哲理思索的深邃。
3、整体的象征和豪放的风格。
(三)秦牧的散文
A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以散文著称于文坛。
《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B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
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
如《土地》。
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5)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C不足: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D秦牧的散文的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的“综合”
2、对材料的“点化”
3、对文体的讲究
三、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气势雄浑。
2、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
(4)抒情
一座园林
一团烈火
一座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