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 气象灾害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气象灾害
【背景资料】
中国气象报报道 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是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之后,我国制定的第二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相配套的气象行政法规。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科学防灾、依法防灾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自然灾害防御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法律保障更加有力,这对于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有效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气象报报道202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召开。

此次座谈会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举办,目的是总结《气象法》实施十年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一步做好《气象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气象法》于1999年10月31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它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全社会气象活动的重要法律,在规范气象工作,促进气象事业发展,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命题分析】(1)复习提纲:
(2)重难点精讲
(一)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物,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件,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应该说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的异常变化会引起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

自然灾害在发生的同时,也带来—定的资源和作用。

(二)自然资源1.气候资源:
概念: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能源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

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具有普遍存在性、数值性、变率性等特征。

性质、利用内容:可再生资源;目前主要利用的是光、热、水、风等。

影响因素:纬度(太阳高度角)、日照时数、天气状况。

我国分布:南北差异小,但西部优于东部。

最高区—青藏高原最低区—四川盆地。

世界分布:各大陆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尤其撒哈拉沙漠地区)较高。

表示方法:气温、积温、无霜期。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热量带: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熟制。

衡量指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全球分布:赤道多,亚热带大陆西岸、内部少,温带多,极地少(二多二少)。

我国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气候资源决定着该地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前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等。

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应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区域内有大气污染的工业企业的布局应考虑风向。

交通:海陆空交通建设应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

其他:旅游、医疗、商业等。

(1)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
水分
(2)陆地资源
(三)自然灾害
(1)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气候异常、影响电离层,导致地面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2)气象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

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往往成为高考的最佳切入点。

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
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

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3)地质灾害
地质地貌灾害是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重点内容,复习地质地貌灾害时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植被破坏、地表崎岖等原因分析,特别是在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一些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a.泥石流爆发的条件: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方面,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 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b.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4)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成因上讲,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4)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A 纬度位置——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B 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气象气候灾害时间分布
气象气候灾害空间分布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相反。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副高的位置与强弱影响着我国的降水的多少与分布:
4—5月南部沿海,6—7月江淮地区,7—8月华北东北地区,9月退到华南地区
【精选试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下图是我国沿海某城市在一次台风天气过程中的风向和风力变化图。

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12级。

读后回答1-2题。

1.在图示天气过程中,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是
A.由东南移西东北
B.由东北移向西南
C.由西北移向东南
D.由西南移向东北
2.南北纬50之间的海洋上很少形成台风,其主要原因是
A.洋面水温较低 B.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
C.地转偏向力太小 D.空气湿度太大
读榆树、云杉、桃金娘、赤杨四种植物生长地l、7月平
均气温分布图,读后回答3-6题。

3.1月份四种植物生长地温差最小的是()
A.赤杨生长地 B.榆树生长地
C.云杉生长地 D.桃金娘生长地
4.图中四种植物若生长在同一海拔地区,其分布纬度较高的两种植物有可能是()
A.榆树、桃金娘 B.桃金娘、赤杨
C.云杉、赤杨 D.赤杨、榆树
5.四种植物同时生长的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最接近()
A.-4℃,l7℃ B.1 ℃,16℃ C.一5℃,20℃ D.-9℃,16℃
6.四种植物生长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赤杨 B.榆树 C.云杉 D.桃金娘
【原创】我国现在在利用“北斗一号”卫星系统作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实时监测系统,从而提高对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效率和预警能力。

本项目建立的了滑坡监测示范区在云南哀牢山。

回答7-9题。

7.在云南省哀牢山建立自然区的原因是()
①哀牢山在地质地貌上是云南省东、西两半部之气候分界线。

②云南省哀牢山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带。

③保护黑长臂猿、绿孔雀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为目的而建立。

④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③
8.“北斗一号”卫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利用了()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卫星地图
9.利用“北斗一号”卫星系统,可以及时对滑坡的受灾情况进行监测,主要是因为()
A、可以为地理环境演变提供伪证,能更好的开展科学研究。

B、随时随地,地面都可以接受到至少三颗或以上的卫星信息。

C、有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可以将滑坡与其它自然灾害准确区分。

D、有相应的硬件、软件和专业化的人员,进行数据模拟分析。

2008年11月2日凌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该市西舍路乡下辖的新华、保甸、岔河、朵苴4个村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其中新华村受灾最为严重。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读图回答10~12题。

A
10.造成这次特大泥石流的原因主要有()
①连续不断的强降雨②楚雄市地形平坦
③特殊的地质条件,松散碎屑物多④人类活动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A地区泥石流强度微弱或无明显分布,其原因是()
A.降水少,且强度小 B.地形较为平坦,坡度小
C.人口稀疏,人类活动影响小 D.人口素质高,环保意识强
12.泥石流分布明显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石漠化②沙漠化③酸雨④水土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 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图8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
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关系示意图,表1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

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年陆面蒸发量数值范围为。

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

(2)指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图8时出现的一处错误,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3)分析乙地某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据此简述该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解析】7.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原因”有效信息。

②讲的是植被类型,跟原因无关。

④讲的是建立自然区的的影响,跟原因无关。

8.我国利用“北斗一号”卫星系统作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实时监测系统,主要利用了遥感技术。

9.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主要”关键词,B、D、c与题意无关。

13.(1)400~500mm 南方年陆面蒸发量大,北方年陆面蒸发量小(或陆面蒸发量自南向北减少)南方年降水量大(雨季较长),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含水量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北方年降水量较小(雨季较短),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含水量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水位应该为下降),由于(自然原因)此时段该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水源不足;同时(人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所以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