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合集下载

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农民群众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农村是我国的重要基础,农民是国家的主体力量。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尊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农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而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培养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总要求和总目标,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基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乡村情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投入和力度,不断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镇统战部年终工作总结: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镇统战部年终工作总结: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镇统战部年终工作总结: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镇统战部年终工作总结: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23年,镇统战部圆满完成了一年的工作任务,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统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以下具体成果:一、政策引领,强化宣传我们主动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以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引领,深入推进统战宣传。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宣传讲座、开展示范示教活动等形式,深化了广大农村人民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营造了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涉农政策的研究和掌握,积极引导农民走向现代化农业,鼓励和支持农村创新创业。

二、深化调研,精准施策我们认真分析了乡村振兴、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加强了深入调研,广泛收集信息和意见。

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了“百日攻坚行动计划”,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村经济为重点,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推动了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发展的各项工作。

三、挖掘资源,积极引导我们加强了对乡村各方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开发,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带领乡村干部、农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深入实地了解了乡村情况和需求,积极寻找资源,搭建平台,引导各类人才和资本向乡村倾斜,帮助农民将家门口的产品、文化资源落地实现。

四、注重培养,提高素质我们注重培养与提高统战干部的素质,加强过硬党性教育和统战工作专业化培训。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了统战干部的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

同时,注重激励和奖励,对业绩突出、表现突出的统战干部进行及时表彰,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联系,贯彻落实我们以实际行动贯彻了中央、省、市、县的方针政策,认真履行优质服务的职责,加强与各层级政府和各基层党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向上级反映各项工作的进展,接受各方面的指导和检查,做到工作既有计划,也有实际有效的落实。

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5篇

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5篇

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农民素质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我市农民素质教育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素质教育的政策文件,明确了农民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同时,市财政也加大了对农民素质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农民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我市积极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农民夜校、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

这些机构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培训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民学习需求。

3. 教育培训内容与形式我市农民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

教育培训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教育培训效果通过农民素质教育的开展,我市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的农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尽管我市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教育培训体系,但仍然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 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在设置课程时未能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还影响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3. 农民参与度不高部分农民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对新型的教育培训模式存在抵触情绪。

四、建议与对策1. 加大资源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民素质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素质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格局。

2. 优化教育培训内容与形式教育培训机构应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优化教育培训内容与形式。

关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和谐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和谐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要 素 作用 外, 在 于人 力资本 的不 断积 累0 还 。农 民主 体素质 的提 素质是 在先天 的生 理基础 上 , 在一 定的 社会环 境 , 要是 农村这 主
高, 能够 促使 农民根 据市场 的需求 , 及时 的调整农 业产业 结构, 并

特定环 境 的影响 下, 通过环 境和 教育 的影 响, 业生 产、 在农 经营
按 照标 准化 的要 求生 产 , 出高效 、 色、 质 的农 产 品, 到增 和 农村 生活 中所形成 和发 展起来 的稳 固 的性质0 产 绿 优 达 。
加 农产 品 的产量 和提 高质 量 的双重 目标 。
《 民科 学素质行 动计划 纲要》 出: 全 提 实施 “ 民科 学素质 ” 农 术 和管理方 法 , 发展 农业生产 、 进行 生产管 理和农 产品经 营 , 实现

提高 农 民的 主体素 质 , 于构 建和谐 农村 的重要 意义 对
( ) 高农 民主 体素质 , 一 提 是增加 农 民收入 , 小城 乡差距 , 缩 提 性 , 并可促 使他们 自觉 的改变 不 良的卫 生习惯 , 促进 农村 生态文 高农 民生活质 量 的要 求
我 国 目前 农 村经 济发 展缓慢 , 乡收入差 距不 断扩大 , 富 城 贫
力: 三是崇 尚科学 、 反对愚 昧、 移风 易俗 、 明生活 的能 力: 文 四是珍
然 资源 和破 坏环 境 为代价 , 形成 了投入 多 、 收益 少 的模式 。提高 惜 资源 、 约能源 、 节 保护环 境 、 治污染 、 展循环 农业 、 防 发 建设 生态
。 农 民的素质 , 增加 农业 中科 技含 量 , 促使 农村经 济 发展模式 转化 家园 的能力0 ( ) 一 科技 文化 素质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经济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经济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经济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题目: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经济学分析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乡村振兴战略也被提上了日程。

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改善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经济学分析作为研究主题,旨在探讨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及其中的经济学机制,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内容:1.农民素质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的构建。

2.探讨农民素质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1) 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2)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消费和投资的增长;(3)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4)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

3.分析农民素质提高对农村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1) 提高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3)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以了解农民素质提高的相关研究进展。

2.实证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等方式,对不同地区农民素质提高对于农业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3.政策分析法:对提高农民素质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实施路径。

五、预期成果及意义:1.明确农民素质提高的内涵和重要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揭示农民素质提高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及其中的经济学机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

3.提出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4.认识到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一项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综合问题,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农村工作的农民文体活动与社会和谐

农村工作的农民文体活动与社会和谐

农村工作的农民文体活动与社会和谐农村工作是农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民文体活动则是农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民文体活动除了满足农民的娱乐需求,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民文体活动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一、丰富农民生活农民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民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精神享受。

在农村,农民工作辛苦,生活简单,缺乏休闲娱乐的机会。

而通过组织农民文体活动,农民可以参与各种体育、文化、艺术等活动,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

这些活动不仅让农民们放松身心,还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农民的社交能力。

二、传承乡土文化农民文体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

在农村,有着悠久的乡土文化传统,包括诗词、歌谣、舞蹈、戏曲等。

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可以给农民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参与表演、创作等方式,将乡土文化传承下去。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以让乡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三、增进社区凝聚力农民文体活动有助于增进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

在农村,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社区意识往往比城市弱。

而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可以让农民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这不仅可以增进农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还可以让农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关爱。

同时,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农民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习惯,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文体活动对农村经济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可以带动消费需求,促进农村商业的发展。

例如,举办农民运动会,可以吸引大量农民前来观赛,增加就餐、住宿等相关产业的收入。

另一方面,一些文体活动,如乡村演唱会、农民艺术展等,也可以打造农村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带动当地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此,文体活动不仅是农村生活的一种享受,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五、提升农民素质农民文体活动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素质水平。

村里小组长谈话:提高群众自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村里小组长谈话:提高群众自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村里小组长谈话:提高群众自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23年,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社会素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中,村里小组长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是联系农村基层、组织调度普通农民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时代的今天,村里小组长谈话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让村里的农民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的发展。

提高群众自治意识是村里小组长谈话的一个重要主题。

村里小组长需要引导农民更好的去组织自己的生产生活,建立起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其他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利可寻。

通过谈话和沟通,村里小组长可以将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传达给农民,教育他们如何去遵守这些制度和规定,并自觉地为社区秩序和谐做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引导农民了解和认识自身利益,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从而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要提高群众自治意识,村里小组长还需要做好农民教育的工作。

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农民的生活环保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都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

通过村庄广播、讲座、家访等方式,村里小组长可以提高农民的健康和环境教育水平,向他们传递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农民养成节约用水、环境保护和健康饮食的好习惯,从而建立起一个环保、健康的和谐社区。

除了提高群众自治意识,村里小组长还要鼓励和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农民的道德素质和群众意识,引导他们养成尊重知识、学习先进的习惯,弘扬崇德向善、互帮互助的精神,建立起共同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

通过联系村庄居民、创新村计划,村里小组长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村里小组长还应积极发挥其领导作用,坚决打击不良习惯和行为,引导农民爱惜公共设施和护理环境,减少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等现象。

小组长还应积极配合村委会、村组织和政府的工作,及时反映民情民意,为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也做出努力。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对提高农村社会水平的作用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对提高农村社会水平的作用

害社会 和他 人 利益 的行为 ,推 动社会 综合治 理 的成效 与持 久。
2 、加 强思想 道德 教育 ,有效 化解 社会矛 盾纠 纷 。 化解 农 村矛 盾纠 纷 是农村 社 会管 理 的重 要任 务 ,只有 在加 强法 制 教育 的同 时加强 对农 民进行 思 想道 德 的教 育 ,才 能让全 社会 形 成 团结友 爱 、互 帮 互助 、明礼诚 信 、遵 纪 守法 、共 创 和 谐 社会 的氛 围 。
质 ,进 而实 现工 农 业现 代 化和 建设 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具 有 决定 性 意义 。因此 ,道 德 在规 范 社会 行 为 、维护社 会 秩 序 中发挥 着 持 久性 的基础 作用 。加强 农 村思 想 道德 教育 对 加强 农村 社 会管 理 有着 重要 的推 动作用 。 1 、加 强 思想 道 德 教 育 ,消 除 损 害 社 会 和 他 人 利 益 的 行
为。
懂 、操 作 性强 的村 规 民约 、村 民守则 ,引 导广 大农 民崇 尚健 康
向上 、科 学文 明生活 方式 。 2 、切 实加 强道德 “ 硬 件” 的建设 社 会思 想道 德虽 然 依靠 教育 灌输 、舆 论维 护 、示范 引导 , 但 要使 其 真正 实现 向实 践 的转 化 ,形成 对人 们 道德行 为有效 的 制 约力 ,必须加 强 道德 规 范本 身 的基本 建 设和 道德 规 范约束 机 制 的 建 立 与完 善 。一 要 针 对 目前 农 村 道 德体 系不 规 范 、不 完 善 、不 适应 的 问题 ,应 组织 专 门力 量 ,制定 出一 系列 推 动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 及 和谐 社会 建 设 的道德 规 范。其 中包 括 “ 乡 规 民约” 、 “ 村规 民约 ” 以及 个 人 的 、家 庭 的各项 规约 ,使广 大 农 民有 章 可循 ,有 约可 依 ,并 通过 宣传 教 育使 各种 规 范 内化 为 每个 农 民的 自觉 行 动 。二要 在 规范 建设 中 ,要 突 出社 会 公德 、 职业 道 德 、家庭 美德 、个人 品德 的建设 。要 通过 社会 公 德规 范 的建 设 ,在 农村 倡 导文 明礼 貌 、助 人为 乐 、爱护 公物 、保护 环 境 、遵 纪守法 的道德 风 尚; 要 通过 职业 道 德规范 的建 设 ,在农 村

提升农民人文素质的路径

提升农民人文素质的路径

提升农民人文素质的路径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这不仅制约了他们个体的发展,也对农村社会进步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提升农民的人文素质成为当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育、文化传承、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提升农民人文素质的路径。

第一,加强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是提升农民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同时,发挥新技术手段在农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多线上教学资源,促进农民的学习和知识获取。

此外,还应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二,加强乡村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是农民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农民提供更多参与和了解乡村文化的机会。

可以组织各种乡村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乡村书画展等,增加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收集和整理有价值的乡村文化遗产,确保其传承不断。

第三,促进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提升农民人文素质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建设和谐的农村社区。

可以引入社区自治的理念,加强居民自治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农民都能在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个人价值。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社、农民互助组织等形式,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促进资源共享和经济发展。

第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提升农民人文素质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力度,建设美丽乡村。

可以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工作,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便利化。

第五,推动农村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是提升农民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创业培训和政策支持。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下大 气力、创造 条件提 高农民素 质是至 关重 要的。 11提高农 民素质 。 . 是加快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的根本 所在
工程 , 体现在农村就要 求我 们扎实推进社会主 义新 农村 建设 。农 民是农 村的 主人 , 社会 是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 民的素质高低直接 农 影响 到社 会和 谐的进程 。因此 , 高农 民素 提
社 会主义和 谐社会 建设的 内在要 求。 而工业 化 、城镇化 、市场 化又 无一不 对提高农 民素 质提 出 了要 求 。据 劳动和 社会保 障部在北 京 等 2 个 大 中城 市的调查 , 4 目前企业 大都 对 民
Z uu ,年
Hale Waihona Puke ¨ 朋 人 文社会 研 究
‘。。
。 。
r 。a’u i 。 。。 。 ‘ — e i u。。 n— l。。‘g a 。 ’ z 。 n’ l n ‘ 。。 。 。 。  ̄ 。 ‘
提 高农 民素质 , 促进社会和谐④
朱光明 刘美玲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 4 3 11 ) 5
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 农村人 口占绝大 城 市发 展和现 代 市场经 济发 展的需 要 。 是 多数( 按户籍算 , 2 7 %的人 I是农村 户籍 , = l 按居 住地来算 , 也有 5 .% 居在 乡村 ) 85 。正确认识 2当前农民素质影响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 和处 理农民问题 , 始终是决定 我们 事业胜 利发 谐社会的不和谐现象与原因分 析 进 入新 世纪 新阶 段以 来 , “ 在 三农 ”问 展的 根本 问题 。坚 持以 人 为本 , 高度 重视 、
从总体 上讲 , 改革开放 农民的科技 文化素 质不断 提高 , 目前仍 1 偏低 , 但 日 尤其是在 农业 生产方面的科技 含量 , 已经低到 成为实现 中国 农 业现 代化 的 重要 制约 因素 。据 调查 显示 , 目前我 国农业科技 进步贡献率超过 4 %, 8 农业 科研成果转化率 只有 3 %, O 分别比发达国家低 约 3 和 4 个百分 点。在国外发达 国家 , 0 0 各类 高科技早 已应用 于农业中去 , 我国农业仍处 而 于粗放经营状态 , 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 中的贡 献份额和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率较低 , 导致农业

农村文化教育培养农民文明素养

农村文化教育培养农民文明素养

农村文化教育培养农民文明素养农村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农民的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一、农村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

然而,农民作为社会的基础,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农村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农民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同时,它还可以拓宽农民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教育的途径1. 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农村地区可以建立图书馆,并充实各类图书、报刊和期刊,供农民学习和阅读。

此举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知识需求,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2. 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农民的娱乐选择,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不仅可以使农民享受到艺术的美,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

3. 传统文化传承农村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需要加以传承和发扬。

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节日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4. 教育培训项目农村地区可以引入相关教育培训项目,提供职业培训和学习机会,让农民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三、农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农民的文明素养,对于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农民作为社会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形象。

文明素养可以使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度。

农民文明素养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个具备文明素养的农民,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详细描述
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缺乏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使得他们在农业 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缺乏进取心,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 时,保守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农民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
02
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2 3
增强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农民更好地掌 握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 现代化发展。
提升农村社会的文化水平
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村社会的文化水平,增强农村 社会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促进农村社会的科技创新
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激发农村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推 动农村社会的科技进步。
提升农民生民的健康教育,使农民更加注重健康生活,养成健 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一些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新技术和新 事物持怀疑态度,这阻碍了他们接受新知 识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对策建议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引导观念转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开展各类 培训项目,包括农业技术、市场营销、法 律法规等课程,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 专业技能。
建设更多的图书馆、科技馆等设施,方便 农民获取知识和信息。同时,加强农村网 络建设,使农民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外部信 息。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农民教 育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 量和覆盖面,满足农民对 各类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 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为 提高农民素质创造良好的 环境和条件。
激发农民积极性
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农民 参与素质提升的积极性, 让农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 质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农村,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可以增强农民对家乡的认同感,也能够提升农村社会的凝聚力。

传统的农耕文化、民间艺术等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项目,可以让农民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培育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农民的道德水平密不可分。

农村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农民的道德行为,培养农民的道德素养,从而提升农村社会的道德风尚。

比如,可以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励志故事分享等形式,让农民了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提供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生活,增强幸福感农村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举办文化节、民俗展演、体育比赛等活动,既可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又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归属感。

在这些活动中,农民能够放松心情,忘记困难,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增强对社会的信任和认同感,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推动乡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文化建设应当注重推动乡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乡村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农村孩子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措施:1. 文化教育普及: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可以组织图书馆、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扩大农民的文化视野,增加乐趣和知识,促进个人成长和精神充实。

2.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倡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保留乡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

这有助于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和农村乡风文明。

3. 建设文化设施和场所: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文化广场、剧场、博物馆、艺术学校等。

这些设施可以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区融合和社交交流。

4. 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宣传推广等。

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农村就业,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5. 加强文艺宣传和娱乐活动: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比赛等,满足农村群众的娱乐需求。

这些活动可以增加社区凝聚力,促进邻里交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6. 加强志愿服务和社区参与: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推动农村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

通过志愿者活动和社区参与,增强农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共享和互助的文化理念。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

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努力,形成持续的文化建设机制,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交流平台,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农村社会的融洽和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广南县财政局副局长袁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变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

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

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五篇)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必须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心得体会篇1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

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

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

农村社会组织发展

农村社会组织发展

农村社会组织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

农村社会组织是指在农村地区由农民自主组织或者依法组织成立,具有一定规模、明确目标和任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力量。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作用、发展现状以及促进其发展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俱乐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互助组织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成、平等自愿参加、风险和利益共担的经济组织。

乡村俱乐部是农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农民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平台。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组织,旨在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互助组织是农民在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民自主参与决策、管理和服务的平台,能够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

其次,农村社会组织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再次,农村社会组织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稳定。

此外,农村社会组织还能够为农民提供各类服务,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较为突出,成为农民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乡村俱乐部的建设不断推进,为农民提供了文化娱乐和社交交流的空间。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互助组织在部分地区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然而,农村社会组织在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组织规模较小、资源有限、人才匮乏等。

四、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措施为促进农村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社会组织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保障。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支持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支持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在促进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素质、增进农村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要保障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必须依法进行管理和支持。

本文将从立法、政策、法律保护等方面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支持。

一、立法保障立法是法律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首要环节。

国家应出台明确规定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和法规,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立法内容应当包括农村社会组织的注册和登记程序、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组织自主性和自治权等方面的保障。

立法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农村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确保其合法权益的平等和公正。

二、政策倾斜政策倾斜是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该在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农村社会组织相应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对于注册并符合条件的农村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扶持资金,开展培训和研究,为其提供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

此外,政府还应设立相应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三、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的权益保护机制,是保障农村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国家应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打击任何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干扰、阻挠和侵害行为。

同时,要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的法律责任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和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农村社会组织在执法过程中的权益。

四、促进交流合作农村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应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建立健全的交流平台,组织定期的研讨会议、学术交流活动等,促进经验共享和资源共享,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五、加强培训与人才支持培训是培养农村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国家应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开展农村社会组织管理、项目筹划、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同时,加大对农村社会组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通过设立奖学金、派遣专家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文化下乡宣传活动总结(3篇)

文化下乡宣传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本次文化下乡宣传活动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现将活动总结如下:二、活动背景1.政策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2.社会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农村文化设施相对滞后,文化活动相对匮乏,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有助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三、活动目标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情,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通过文化下乡活动,增进城乡文化交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活动内容1.文艺演出组织文艺团体深入农村,为农民群众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歌舞、戏剧、小品等。

2.电影放映利用农村电影放映队,为农民放映优秀电影,丰富农民业余生活。

3.书画展览组织书画家到农村举办书画展览,展示我国传统文化魅力。

4.科普讲座邀请专家到农村开展科普讲座,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农村展示传统技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6.读书活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优秀图书,鼓励农民阅读。

五、活动实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文化下乡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制定活动方案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3.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文化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参与度。

4.开展活动按照活动方案,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确保活动质量。

农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点在哪里

农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点在哪里

农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点在哪里农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农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呢?首先,人才是农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在农村,文化人才的匮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发展机会有限,很多有文化、有才华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

这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新鲜血液和创新力量。

因此,要实现农村文化振兴,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

另一方面,要吸引城市的文化人才到农村扎根,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为农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其次,文化传承是农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

农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农村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农民的智慧和情感。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对濒危的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

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民俗活动、建设文化展馆等,让农村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此外,还要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者,创新是农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源泉。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模式和内容上,必须要创新。

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农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同时,要鼓励农民进行文化创作,创作出具有农村特色、反映农民生活的优秀作品。

通过创新,让农村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人类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前我们务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本文着重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首先论述了提高农民素质对促进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进而通过对当前农民素质中存在的不和谐表现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路。

编辑。

和谐社会是自然、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对立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正确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的全面部署,坚持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合乎时宜。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在农村就要求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进程。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1 提高农民素质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按户籍算,72%的人口是农村户籍,按居住地来算,也有58.5%居在乡村)。

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们事业胜利发展的根本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1.1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这些年来,我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对农业农村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关注和重视得还不够。

而事实上,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建设,对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才是更为根本、更为有效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也大力倡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他明确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有了新技术,还必须有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人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的发展。

1.
2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农民素质与其收入密切相关。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1.
3 提高农民素质,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融入现代社会文明的客观需要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又无一不对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要求。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等24个大中城市的调查,目前企业大都对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

低素质的农民很难适应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当前农民素质影响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现象与原因分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在“三农”问题上,有两个不和谐的事实:一个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题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从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04、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1号文件,到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到关注农民工利益,等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个是“三农”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三农”及由“三农”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从粮食增产难、农民增收难到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地区差距继续扩大,从部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到较为普遍的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问题,从一些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到农民工受歧视、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等等,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认为,我们必须
抓住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来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2.1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

据统计,我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我国农民素质提高还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

农民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农业很难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

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2.2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缺乏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目前仍旧偏低,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含量,已经低到成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8%,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低约30和40个百分点。

在国外发达国家,各类高科技早已应用于农业中去,而我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

2.3 农民的心理素质保守僵化,道德缺失现象严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多数农民基本上对数千年来形成的视土地为命根子、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变,但仍然存在着保守、落后的文化心理和观念意识。

我国农民受封建思想影响太重,传统的家族观念和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仍充斥大多数农民头脑。

一些农民存在小偷小摸、赡养老人、不供子女上学、重男轻女等问题突出。

这些丑恶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进取精神,导致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相左,更与我们所弘扬的“八荣八耻”相悖,明显的不适应和谐社会的建设。

2.4 农民的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小农思想仍然作祟一些农民集体意识差,只顾自家利益,轻视集体和他人利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行为时有发生。

更为重要的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亟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主导,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和经营意识淡薄,其视野打不开,没有“科技兴农”的思想和意识,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思维,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2.5 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落后,民主法制意识不强我国的民主法治观念非常淡薄,尤其是在农村的选举问题上。

尽管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经全部制定了关于村委会选举的地方法规,使村民选举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但是在农村知法违法、无视民主的情况严重。

同时农民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利的气候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农民由于不懂法,自己犯了法还不知道;不少农民在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知道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寻求解决,而是要么托人情、找关系,要么漫骂、械斗或无原则忍让,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私了、干部解决的情况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