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官僚士族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e5d1e7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e.png)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逐渐得以壮大,并发展成为能够左右时局的重要力量。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自刘裕建宋后重用寒门,北朝也涌现六镇等冲击阀阅之事,但士族门阀阶层并没有因此消失,自两汉、魏晋发展而来的士族门阀,在南北朝时期依旧颇具影响。
从南北朝时期的寒门子弟出仕所面临的困境,便能够看出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状况。
士族门阀的发展对于士族门阀的发展,大致被认为是自两汉萌发,魏晋时期得以发展壮大,在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
曹魏时期,在察举制基础上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法,利用中正官品评地方人才,评价标准当中包括人才自身才学等要求之外,还把出身家世当做重要品评标准。
在重视家世的选官制度下,士族门阀阶层得以更容易的出仕为官,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比寒门出仕更轻易的情况。
士族子弟往往在九品中正制下,被评定高品进而出仕高官,而寒门子弟则因家世不足,获得中正品评为低品,出仕之后官品也大多低于士族子弟。
此消彼长之下,士族门阀阶层愈加成为左右时局的最为重要力量。
等到两晋时期,士族门阀的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到东晋建立以来,江左政权由士族门阀掌控。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士族门阀,压制司马氏皇权,让士族门阀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东晋这种以门阀为主导的政权当中,官员选拔标准自然也以士族门阀子弟为优先,寒门子弟出仕情况愈加艰难。
刘裕代晋称宋之后,虽然鉴于东晋士族门阀压制皇权的弊端,对士族门阀力量进行压制,大量启用寒门,但却并未改变士族门阀在南朝的地位。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高门士族,依旧是南朝各代保持其地位。
相应的在北朝,孝文帝迁都之后,有“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的八氏、十姓,和“世为部落大人”的三十六族、九十二姓。
这是奠定了北朝门阀制度的发端,北朝选官用人,也多依据姓氏出身选拔人才。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
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1
![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1](https://img.taocdn.com/s3/m/23a3334ff7ec4afe04a1df6e.png)
学校:贵州大学学院:人文学院专业:历史年级:081姓名:孔祥涛学号:080501110109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与国家命运摘要: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政权更迭频繁,但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中门阀士族制度就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
门阀士族制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这一制度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并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门阀制度在这一时期盛行,不仅垄断了经济、政治、军事,同时还垄断了文化,所以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在国家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政权的稳定以及盛衰兴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种制度又需要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的政策以及皇权的发展都会影响这一制度的发展,所以国家的盛衰兴亡、国家政策以及皇权也反过来影响了门阀士族的壮大和缩小。
关键词:门阀士族制度特点发展过程关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特权国家命运影响门阀士族制度正文:特点: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享有世代为官的特权,经济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属、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赋役的特权。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逍遥法外权。
西晋王朝对士族犯罪每从宽惠,不论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标准。
士族犯罪,按照“八议”⑴,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减刑和免刑,或者用金钱来赎罪。
所以后来东晋熊远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⑵谈到门阀士族制度自然不能忘掉这一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即士人分为九等,“中正”是评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因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为士族地主巩固其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
当时,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标准,所谓“计资定品”,就是以门资、官资作为决定品弟的依据。
世家大族利用这一制度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制度不是在魏晋南北朝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8、中国古代史、魏晋与门阀
![8、中国古代史、魏晋与门阀](https://img.taocdn.com/s3/m/891f71d358f5f61fb636660f.png)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 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 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 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 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 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 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 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 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 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 阀政治时期。 ——田余庆
门阀政治
东晋一代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 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王夫之: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
二、门阀政治
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 右边的称“阅”。
阀阅,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东汉 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 于是出仕者的阀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当于期 :东晋、南北朝前期
先是中书舍人纪僧真幸于„南齐‟武帝,稍历军校, 容表有士风。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邀 逢圣时,阶荣至此。为儿昏,得荀昭光女,即时无复 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司徒左 长史‟江斆(xiao)、„吏部尚书‟谢瀹(yue),我不 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斆,登榻坐定, 斆便命左右曰:“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 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
门阀对社会之影响
唐代的贞观《氏族志》与显庆《姓氏录》
时许敬宗以„《氏族志》‟不载武后本望,义府亦耻先 世不见叙,更奏删正。委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 才等定其书,以仕唐官至五品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 功进者,悉入书限,更号《姓氏录》,缙绅共嗤靳之, 号曰“勋格”。义府奏悉收前志烧绝之。自魏太和中定 望族,七姓子孙迭为婚姻,后虽益衰,犹相夸尚。义府 为子求婚不得,遂奏一切禁止。
——《宋书》卷八三《宗越传》
魏晋门阀制度
![魏晋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71e97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6.png)
魏晋门阀制度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被称为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指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的家族,他们通过门第、血统和联姻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首先在政治领域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门阀家族们通过建立家族派系、互相联姻等方式来加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他们通过婚配自己的子女与其他有势力的家族联姻,以亲戚关系来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姻形式不仅有助于家族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实力。
此外,门阀制度还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魏晋时期,门阀家族中的许多人担任了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高级军事职位,掌握军队的实际权力。
这些门阀家族通过自己的官职和地位来控制军队,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还通过布衣将领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联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军事体制,使得他们在国家政权里具有重大的决策权和影响力。
除了政治和军事领域,门阀制度还在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个时期,门阀家族都非常注重家族的地位和声望,重视培养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知识水平。
他们会邀请一些知名的文化人士和学者来担任家族的文化指导和顾问,鼓励家族成员研习儒家经典、诗文书法和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
通过这种方式,门阀家族可以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的传承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总的来说,魏晋门阀制度是一种充满特色的政治制度,它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门阀家族通过建立家族派系、联姻、担任高级官职等方式来加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
这种制度为魏晋时期的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政治运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魏晋门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利益之争,并且不利于社会的流动和进步。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9fd58d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5.png)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门阀制最为兴盛和发达的时期。
门
阀制度是指特定的家族宗族,通过世代传承而形成的固定的社会等级
和阶层,其成员担任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导职务,通常形成一种封
闭的社会结构。
门阀制度在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汉晋时期的宗室贵族掌控权力。
汉朝末年,随着宗室贵族的
势力日益壮大,王室逐渐失去了政权的掌控力。
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
和西晋时期更加明显,宗室贵族成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主导力量。
2. 门阀重臣的兴起。
随着王朝逐渐衰落,门阀重臣开始兴起,
门阀制度也开始更加完善。
这些门阀家族,通常以参与历朝政治、法律、军事等事务并获得世卿、郎中等品级官职为代表标志。
他们与王
族贵族一同组成了当时执政的主要力量。
3. 士族的兴起。
在唐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大量的平
民士族开始通过科举和军功加官晋爵等方式逐渐跻身于权力中心,而
非继承官爵。
这种趋势为唐代官僚制度的完善带来了新的动力。
士族
成为政治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引发了土地等经济资源财产的大批量流
通和转移的时期。
总之,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推动了中国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但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阶级
分化、社会不稳定以及官员贪污、等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
障碍。
论魏晋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官僚士族
![论魏晋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官僚士族](https://img.taocdn.com/s3/m/ca2a88ca4028915f804dc21d.png)
魏晋门阀制度及官僚士族研究09060202 09法学2班 XXX摘要门阀士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权阶层。
门阀制度起源于两汉, 在魏晋时期获得了较快发展,经西晋至东晋达到其鼎盛时期, 东晋末便开始转向衰落,到唐中叶以后最终在历史上消失。
本文通过研究门阀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官僚士族的代表王谢家族的兴衰,大略的了解门阀政治与官僚士族对社会政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魏晋门阀制度王谢家族兴衰一.魏晋门阀政治的发展史1.魏晋以前的分爵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分封爵位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
据相关资料记载,自禹建立夏朝,开启了奴隶社会的新纪元,就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的爵位。
商朝改设公侯伯三等,及至西周时期,周王分封天下,复设五等爵位。
先秦时期的分爵制基本延续了这一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一般实行赐爵分君制,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就是该项制度的产物。
后秦国统一了六国,实行商鞅变法。
该变法对分封爵位的制度经行了改革,基本废除了原来的五等爵位,新设二十等爵制,意在奖励军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汉朝的特点是大分同姓王,加强家族的统治力。
各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独立征税,发行自己的货币,设立一般等级的官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后来这些王的实力逐渐壮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期又通过实行“推恩令”,再次分封土地,改王为侯,削弱了地方的势力。
从而形成新的封王制度①。
2.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曹魏时期已经正式废除了二十等爵制,转而实行分封列侯制。
后来司马氏能够推翻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士族的支持。
为了维护士族利益,巩固统治,司马氏重新启用五等封爵制,同时通过实行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士族大家的经济政治利益。
这种经济政治的优势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制度——门阀制。
3.门阀制产生发展的条件门阀制在两晋时期发展到顶峰,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两晋时期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设立中正官,对各地的士人的家世,行状进行考察,从而确定任职品级的选官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1d820650b1c59eef8c7b4f9.png)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姓名:班级:历史学院学号:门阀士族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魏晋时期并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曾发展到了顶峰。
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
门阀制度的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第一: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第二: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
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
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
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
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
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
第三: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的兴衰
![门阀士族的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abc5497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b.png)
门阀士族的兴衰如下是有关门阀士族的兴衰:门阀士族是一个高居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层,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
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一)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形成时期魏晋时期的士族是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
如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后期官吏的选拔被士族所把持,西晋继续推行。
经济上西晋时,在占田制上赋予士族占田占田荫客的权利。
在教育上,设立专收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为世家大族提供特殊照顾,至此,士族也有了教育特权。
除此之外,社会等级界限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之外。
(二)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是在南北士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治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导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1.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终东晋一代,一直是王、庚、桓、谢几个大族轮流执政。
东晋实际上形成了皇帝与士族共同掌权的局面。
2.经济上,东晋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门阀士族封山占泽、兼并土地,并荫有大量佃客。
3.社会等级上,士族与寒门界限森严,士族的交友、婚宦都有一定限制,不得逾越规矩;私人修谱之风兴盛,以维护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
(三)从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原因:①士族腐朽。
政治上,虽有高官厚禄,却不理政事,且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经济上,门阀土地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导致了财富分化,削弱了士族本身的经济实力;军事上,士族鄙薄武事,(抛弃了两汉以来武功进取的传统),因而逐渐丧失军权;生活方式上,既奢侈无度又矫揉造作。
②中央集权的加强。
在士族门阀衰落的背景下,中央集权取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有重要变化,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立,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上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枢机构并存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对加强皇权有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392a1202af90242a895e5af.png)
故姓 族之 门不 与王侯 婚 者 ,不 以其 五 品 ( 常)不 和睦 ,闺门不 洁盛耶” 。可 见 仲长统 虽反 对选 士论族 姓 ,却仍 赞
许姓族之 门风。这种 “ 姓族 ” ,王侯 愿 与通婚 ,而它竞加以拒绝 。 士族 制度 的政治基 础是 九 品 中正 制 ,自品官荫 户和 占田制 度这 些对 门 阀地 主至关 重要 的制 度推 行之 后 ,门 阀 势 力 巩 固并 掌握 了政 权 。
学 术 研 究
XUE s H U Y AN 羽 U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的门阀制 度
中牟县教师进修 学校
摘
朱松琴
要 :魏晋 南北朝 时期是 中国历 史上最动 荡不安的时期 ,也是 门阀制度盛行 的时代 ,形成 了士族权利 和皇权 两股并行的力量。但 由于
士族 自身的腐朽 ,士族制度最终消亡。
之意 。 “ 伐 阅一 语 ,就是 蔑历 一语 的 变异” 。中 国中古 的门阀制度 ,整 体看 来 ,最主要 的特 征在 于按 门第 高 下选
东 晋 时 土族 制 度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进入 鼎盛 阶段 。原 因是 东晋 王朝依 靠
南北 士族 的支 持才得 以存 在 。东晋 政 权是 司 马氏皇权 和 以王 、庾 、桓 、谢 诸大 姓为代 表 的北方 土族 以及 处于 非 主流地位 的江南吴姓土族 的联 合专政 , 这种 政 治 格局 一 直 延续 到 东 晋末 年 ,
日圣童 ” 。 ( ( 群书治要》 卷 四五引 《 昌
说得 更清 楚 ,王侯 子弟 “ 生 长于 骄 溢之 处 ……其行 比于 禽兽 也 。 ……
度 时代 ,形成 士族 权力 和皇 权两 股并 行 的力量 ,士族 的权力来 源于其 自身 , 皇帝 没有 绝对 的政 治权 利 ,士族 结成 群体 ,轮 流执 政 。从 历史 上 看 ,土族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cf959d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4.png)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一、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曹魏时,曹丕创立。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通典·选举》),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
这样,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考虑此人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作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东汉以来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曹操曾经打击过不肯归顺自己的世家大族,但是他也网罗了一批名门大姓作为依靠。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
特别是曹魏后期以来,中正一般都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最初,还比较注意评议本人才德的“状”,后来,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品”成为选官任人的唯一标准。
这样,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含义、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选官制度。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
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
3、评定标准的沿革:初创时,家世、才能并重;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轻视才能。
4、评价: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
封建社会作为私有制的社会,从法理上讲属于身份社会,既然如此,就会需要森严的等级来确立社会秩序,官员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央集权,使得政令畅通,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建立起了不平等的关系。
但正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权力架构中的两极一样,士族的形成表面上即是这一制度造成,却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6f8e5f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7b.png)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家天下的传统,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门阀制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这种制度前后延续近五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这几百年恰恰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在门阀制度消失后,南北文化逐渐融合统一,华夏文明迎来了新的时代,但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一言难尽,而这一切还要从门阀制度的诞生说起。
什么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从何而来门阀一词,由来已久。
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后汉书》载:“声荣无晖於门阀”。
可见在东汉,已有这个词汇了。
然而门阀制度并非空洞的字眼,其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内容也很繁杂。
1、门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门阀制,就是一切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凡官运仕途,婚姻嫁娶,社会交际,人情世故等项,均以出身为重,才干居其次。
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往往享有各种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
如《宋书》记载:“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
可见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和下层百姓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虽同处一个国家之内,却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样。
其实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期贵族绝非后世可比。
《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可见上古帝王,亲自耕种,与民同乐并非虚谈。
可到了后世,不要说帝王之家,就是高门大户,也早就视贫寒人家为异类。
这种对比真是云泥之别,探究门阀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尤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孕育了这种制度的萌芽。
2、门阀制度从何时产生门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众所周知,东汉的衰落,是因为戚宦争权所至。
宦官的祸害虽大,究竟难成大害。
相比之下,外戚掌权所产生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以桓帝灵帝为例,十常侍虽然可恶,却并未形成大的气候。
反倒是以何皇后为首的外戚,对汉室的危害更大一些。
由于皇帝暗弱,何氏家族迅速崛起,何皇后的两个哥哥何进和何苗,都手握大权,官至大将军。
何氏家族短暂得势便告覆灭,却让其他望族虎视眈眈。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ec8b9e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b.png)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指的是在东汉中后期到隋唐时期在社会上总有特殊政治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它主要经历了从兴起到发展然后到兴盛最后走向消亡等几个阶段。
第一:门阀制度的兴起。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是通过察举和征辟出仕做官,那些被察举和被征辟的人成为了举主与府主的门生故吏。
他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惜趋炎附势,贿赂官僚,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东汉后期以后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以东汉时期选仕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因此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中得到特殊照顾,甚至当朝外戚与宦官都要同他们联合与周旋,门阀大族在地方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拥有了地方州郡的统治权。
第二:门阀制度的发展。
在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在魏晋时期被称为士族,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政治上与士族结合在一起。
由于曹操出身于宦官家族并不被世家大族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选用那些出身不好但有治国大才的人。
虽然曹操“唯才是举”,但是他并没有否定世家大族所强调的道德标准,而且还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根据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世家大族垄断选仕的局面。
第三:门阀士族的兴盛与巅峰。
虽然西晋仍然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并不能起到选择人才的作用,只注意被评定者的封爵与官位,以至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非但没有改变世家大族垄断入仕的局面,反而成为了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的优越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
西晋灭亡以后,宗室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的拥立下建立东晋王朝,但在统治阶级内部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东晋的皇帝更多的是个象征,在东晋建立初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
在整个东晋王朝,门阀士族始终占据者主导地位,桓温甚至可以直接废立皇帝,他的儿子桓玄一度自立为帝建立了桓楚政权,后兵败被杀。
士族门阀政治
![士族门阀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965c74481eb91a37f1115c47.png)
第二讲士族门阀政治一、东汉魏晋的士族发展1、士族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士族门阀阶级,他们几百年既垄断政治权利又垄断文化,构成了此期历史的突出现象。
本讲把士族门阀阶级的兴起、特征及没落作为主题,同时也要了解皇权、贵族、官僚之间的关系。
周代的政治形态是贵族政治,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化的社会,社会制度比传统社会自由传统得多,因此我们对贵族政治比较陌生。
传统社会,身份和财富政治地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高贵的身份。
周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等级之间的凝滞性相当之强。
周代各个阶级之间礼制和婚姻上的不平等。
如婚姻上,勾践向吴求降: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比如饮食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綌;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
”这种情况到了秦汉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秦汉社会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尽管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和贫富的差距依然非常悬殊,但是身份的流动性非常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士族门阀政治,官僚开始出现贵族化,我们固可以认为这是历史的倒转,或者说贵族政治的回潮,这是历史早期或者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
唐宋明清,官僚政治在此复兴。
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官僚政治是选贤任能的,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使得社会重新获得了流动性,给普通知识分子提供上升的渠道。
科举制繁荣起来的时候,门阀政治衰落了。
清代郭某赠官僚蒋心余一副对联以阿谀拍马:一代翰林风月手,六朝兰锜谢王家。
兰锜是兵器架,是高官才配享受的一种摆设。
六朝有若干大士族,最著名的就是王谢,这两家不光世代冠冕而且文采风流几百年不衰,号称七代人人有集,直到六朝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仍然为后人所向往。
学者毛汉光收集了中古士族称谓,他发现在这个时期,这些词大量出现在典籍之中:高门、门户、门地、门第、门望、膏腴、高粱、甲族、华侪、贵游、势族、势家、贵势、世家、世胄、门胄、世族、门阀、阀阅、名族、士流、冠冕、高门大族等。
魏晋门阀制度
![魏晋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46159d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1.png)
魏晋门阀制度一、背景介绍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门阀制度逐渐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门阀制度指的是以官僚集团为核心,通过家族势力和世袭地位来控制政治权力,实行世袭官职和封爵的制度。
二、门阀家族的兴起在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许多豪强地主纷纷建立自己的势力,并通过与皇室婚姻联姻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些豪强地主逐渐形成了庞大而强大的门阀家族。
这些门阀家族通常以某个家族成员在朝廷担任高官或重要职位为依托,通过互相结盟、控制土地和财富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们之间常常通过婚姻联姻来加强联系,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网。
三、门阀家族的特点1.世袭制度:门阀家族内部的官职和封爵通常是世袭的,这样能够确保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以延续。
2.家族势力:门阀家族通过控制土地、财富和人脉等资源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3.联姻关系:门阀家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来加强联系,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网。
这种联姻关系不仅可以增加自身势力,还能够获取更多资源和支持。
4.拥兵权:门阀家族通常拥有一定数量的私兵,用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对抗其他门阀家族。
这使得他们在政治斗争中更具优势。
四、门阀制度的影响1.政治稳定:门阀制度为朝廷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方式。
官员由有经验和背景的家族成员继任,政策连续性得到保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社会不公:门阀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官职和封爵通常是世袭的,普通百姓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3.制约皇权:门阀家族通过掌握重要职位和权力,形成了对皇权的制约。
他们可以通过联合行动来影响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并保护自己的利益。
4.文化繁荣:由于门阀家族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赞助,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艺术和思想上的繁荣。
这些门阀家族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士 族
![士 族](https://img.taocdn.com/s3/m/ed1950bab14e852459fb573c.png)
士族:1、概念: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
2、发展历程:萌芽---东汉(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盛行,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壮大,为后来士族制度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形成---曹魏(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对世家地主的纵容与笼络);鼎盛---东晋(东晋王朝依赖南北士族才能存在,其表现是‘王与马共天下’);衰落---南朝(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其它原因有: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侯景之乱中受到打击;随南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庶族势力得到发展,望寒力量发生变化。
等);消亡---唐末(原因①隋唐科举制的实施摧垮了其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②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③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④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
)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经济上:通过占田荫客制,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庶族(中小地主)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3、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3经济保障:西晋的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势力提供了经济保障。
4、影响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0c817e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f.png)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严重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特征。
门阀制度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对于社会的阶层化、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是一种阶层性、血缘性、遗传性的制度。
这种制度将人们按照家族血缘和社会地位分成各种阶层,而上层阶层的人和下层阶层的人之间则有较为严重的差别。
门阀制度最初出现在西周,后经历了战国、秦汉之后,逐渐发展为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门户制度,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影响。
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县、州、郡的官职继承,二是官僚集团的形成,三是士族家族的形成。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对于县、州、郡的官职继承有很大的影响。
在那个时期,门阀制度是地方军官和贵族的继承制度,只有有着特定家族背景的人才能够进入地方军官和贵族的圈子。
因此,大部分地方官员都是一个家族的人,很少会出现新鲜血液的注入。
这就使得这些地方官员固守成规,极难推行新的政策和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的限制。
其次,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促进了官僚集团的形成。
这个时期,官员都是由世家名门的子弟来担任,这些官员都还在一个家族的旗帜下隶属于同一个官僚集团。
这种集团活动的特点在于,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和地位,联合对立集团并减少和消除外来干扰。
最后,门阀制度对于士族家族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地位较高的家族只有在拥有充足的财富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政治上的领导,而这种财富主要来自于土地。
因此,家族在地方上多半拥有比较丰厚的土地,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地方士族家族。
这些士族家族大都在政治上占有比较显著的地位,能够掌握大量的权力,对于地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影响主要在于县、州、郡的官职继承、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士族家族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b67c44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d.png)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是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
门阀是指由同姓氏、同族群、同乡里、同籍贯的人组成的一种社会团体。
门阀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家族组织形式,其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门阀制度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在汉朝后期,官僚集团逐渐形成,并掌握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核心资源。
为了巩固其地位和利益,这些官僚们通过婚姻、互相推荐和联姻等方式,组成了门阀。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门阀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门阀成员通过互相推荐和联合,可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互相扶持,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权力网络。
这些门阀的成员可以通过门阀之间的联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且可以通过互相提拔、推荐和任用等方式,进入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要领域。
然而,门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门阀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利益共同体,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
此外,门阀制度也制约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家族组织形式。
虽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种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门阀士族的发展及兴衰原因
![门阀士族的发展及兴衰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e4285beb52acfc788ebc946.png)
门阀士族的发展及兴衰原因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门阀士族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1)兴起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
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荐者的门生、故吏。
大官僚通过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这样到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门阀大族,是指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上述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能够得以优先。
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2)发展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魏时期。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逐渐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3)兴盛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因此并不能起到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出现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西晋规定高官显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并在全国范围内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
虽然法令规定免除国家租税、徭役的户数,但在占有大量田地情况下,高官显爵者必然拥有更多超过法令规定的从事劳动的依附人口。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4)巅峰西晋亡后,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但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层、皇室司马氏与侨姓大族、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门阀制度及官僚士族研究09060202 09法学2班鲍琼芳摘要门阀士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权阶层。
门阀制度起源于两汉, 在魏晋时期获得了较快发展,经西晋至东晋达到其鼎盛时期, 东晋末便开始转向衰落,到唐中叶以后最终在历史上消失。
本文通过研究门阀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官僚士族的代表王谢家族的兴衰,大略的了解门阀政治与官僚士族对社会政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魏晋门阀制度王谢家族兴衰一.魏晋门阀政治的发展史1.魏晋以前的分爵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分封爵位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
据相关资料记载,自禹建立夏朝,开启了奴隶社会的新纪元,就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的爵位。
商朝改设公侯伯三等,及至西周时期,周王分封天下,复设五等爵位。
先秦时期的分爵制基本延续了这一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一般实行赐爵分君制,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就是该项制度的产物。
后秦国统一了六国,实行商鞅变法。
该变法对分封爵位的制度经行了改革,基本废除了原来的五等爵位,新设二十等爵制,意在奖励军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汉朝的特点是大分同姓王,加强家族的统治力。
各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独立征税,发行自己的货币,设立一般等级的官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后来这些王的实力逐渐壮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期又通过实行“推恩令”,再次分封土地,改王为侯,削弱了地方的势力。
从而形成新的封王制度①。
2.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曹魏时期已经正式废除了二十等爵制,转而实行分封列侯制。
后来司马氏能够推翻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士族的支持。
为了维护士族利益,巩固统治,司马氏重新启用五等封爵制,同时通过实行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士族大家的经济政治利益。
这种经济政治的优势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制度——门阀制。
3.门阀制产生发展的条件门阀制在两晋时期发展到顶峰,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两晋时期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设立中正官,对各地的士人的家世,行状进行考察,从而确定任职品级的选官制度。
它是察举①《晋代分爵制及其与门阀士族地主的关系》,倪春莉,大同高专学报制的延续与发展。
但是在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却偏离了其本来公正选拔人才的初衷,主要通过家世来确定品级。
通过这种方式,门阀士族逐渐占据了高等品级的官位,而寒门出生的人即使有才学也不能够被提拔到较高的位置。
社会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②。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西晋实行了“占田制”,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
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
世家大族在政府的保护下, 享有免赋、免役和占田权,经济权势显赫。
③士族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为门阀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此外,门阀制度得以发展还依赖于士族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管理水平。
两晋时期,流行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清谈。
士族交往交流往往使用极为高深的理论进行辩论。
这是一种文化素养的比较,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士族门阀在文化方面自成一派,获得了文化上的优越感,与庶族的文化格格不入。
这种独特文化也是门阀制度形成的一种特色。
除了上述的几点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因素促进门阀制度的发展。
其中一项就是互通婚姻。
门阀士族对其他的庶族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坚持“士庶不婚”原则。
以婚姻为纽带,将几个士族之间紧紧捆绑在一起。
所以,婚姻,主要目的是“结两姓之好”。
任何妄图脱离这一原则的婚姻都被视为对门阀士族的背叛。
士族还重视家族后继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地提拔家族后辈,在政治上形成本家族的势力。
这也是稳定门阀政治的一个重要方式。
4.门阀制度的衰弱门阀制度自东晋末期开始衰弱,南北朝时期出现颓势。
主要是因为门阀士族全面垄断社会各个部门的局面被打破。
士族与庶族的区别界限渐渐模糊。
虽然士族依靠祖上的庇荫仍然享有权力,但不可否认这时候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势力已经转移到庶族手里。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士族多年来养尊处优,空有纸上谈兵之勇。
而每一个朝代的掌权都是建立在战争拼杀的基础上的。
并且,在朝代更替中,士族间的政治立场发生分歧,内部斗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力量。
因此,寒门出生的人通过军功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授以官职,登上政治舞台。
士族门阀制度走向下坡路。
隋文帝时期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彻底宣告按门第高低划分权力、财富的士族门阀制度的终结④。
唐朝推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任人唯贤,使得部分庶族通过官场的升迁获得士族身份,从而进一步打击了没落的门阀旧族,加强了庶族地主的力量, 有利于皇权的巩固。
二.琅琊王氏家族的兴衰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琅邪王氏、颖川庚氏、谯国桓氏、陈留谢氏、太原王氏五大家族。
这些门阀士族基本就代表了魏晋时期门阀的构成。
谯国桓氏代表的是东汉贵族的高门士族,政治地位尊崇。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则与东汉的士族存在政治渊源,根基不深。
至于颍川庾氏和陈留谢氏,则是魏晋时②《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以上来自维基百科④《浅谈士族门阀制度》,徐培泽,青年园地杂志期方才兴旺崛起的新兴士族。
但是这些家族中,尤以琅琊王氏和陈留谢氏对魏晋政治的影响力最为深刻。
1.琅琊王氏的起源琅琊王氏最早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王元,迁于琅琊。
后徙临沂”⑤,其后家族势力不断壮大,渐渐形成了王氏家族。
魏晋时期, 王样、王览、王雄官位均高, 后世子孙有很多担任朝廷重臣,发展成为成为世族大家。
2.王氏家族的兴衰及代表人物司马睿南渡后, 王氏家族家族搬迁,势力有所削弱。
但东晋政权建立后,琅琊王氏又重新获得了权力。
琅琊王氏在东晋的代表人物王导是东晋政权中具有特殊影响和作用的人物。
司马睿在江东建立政权的整个过程中, 王导不仅是主演之一, 而且还承担了整体策划和指挥的角色。
东晋政权建立后,王导担任宰相一职,同时由其兄长王敦把持军事大权。
此种情况下,东晋政权实际上已经处在王家的控制之下。
皇帝司马睿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朝堂之上,逐渐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司马睿为了摆脱王氏的控制,开始采取夺权措施。
他启用亲信分封王氏的军政大权,但很快以失败告终。
后来,王敦野心膨胀,企图取而代之。
结果却遭到了皇权与士族门阀的一致反抗,最终王敦兵败被诛。
即使如此,琅琊王氏的权势也没有受到冲击。
王氏在王导的领导之下,依然风光无限。
王导积极发展壮大王氏家族的扩充和巩固,对王氏家族的子弟予以栽培和提拔。
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王羲之和王彪之。
前者才华横溢,却无庙堂之志,只是寄情于山水之间,拒绝了王导的提拔。
而王彪之则是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升至廷尉之职。
并最终担任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
王导本人的嫡系子弟也获得了很快的升迁。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 琅琊王氏建立了一种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
这种权力网络已经较为稳定。
东晋末期各种政权更替,在这种乱世,王氏家族的势力虽有所影响,但并没有撼动根本。
一方面固然是上述王氏权力网稳固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于王氏族人善于审时度势,深谙“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及时改变政治立场,最终得以保全整个家族。
宋齐梁陈政权再怎么变化,王氏始终积极参与其中,获得重用。
三.陈留谢氏家族的兴衰对陈留谢氏家族的研究也将按照以上两个方面进行。
1.陈留谢氏的起源谢氏起源于陈郡阳夏,根据谢灵运的诗文记载,谢氏为谢瓒的后人⑥。
东晋之初, 谢氏家族尚不为人所重视, 只是一般的士族。
直到谢安入仕,在政坛上掌有大权,谢氏家族才真正地迈入到一等士族的行列。
谢尚、谢弈、谢万连任豫州刺史十余年, 树立了谢氏家族的威望和势力, 所以豫州应当是谢氏的事业发展地。
2.陈留谢氏的兴衰及代表人物陈留谢氏自谢安入仕开始兴旺发达。
在谢安入仕之前, 兄长谢奕, 弟弟谢万均已入仕。
谢万官至豫州刺史. 领淮南太守,同时掌握了四州军事。
可以说是谢氏的撑门人物。
但是由于谢万在一次北伐战争中,指挥失当,最后溃败而逃。
犯下了重罪,被非为庶人,谢氏一门受到了重大影响。
与之前提到的王敦之乱,王⑤《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研究》,王汝涛,临沂师专学报⑥来自百度百科家没有受到冲击相比,谢氏毕竟根基不稳。
在谢氏危急的情况下,一直醉心文学,无心仕途的谢安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谢安一开始是担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他很快就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干,凭借原先积累的名望,赢得了桓温赏识,短短几年就官至吏部尚书。
桓温死后,谢安担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并兼管中书省⑦。
谢安与尚书令王彪之共同合作,举贤不避亲,启用侄子谢玄。
谢玄不服众望,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干,设计挫败了前秦几十万军队的进攻, 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
这一胜利将谢氏的名望推到了顶峰。
与王导有所不同的是,谢安并没有利用这一机会去扩充和巩固谢氏家族的势力,反而约束自己子弟, 激流勇退,以避嫌疑。
谢安因军功本可以升任荆、江二州刺史。
但是谢安却以“以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 又惧桓氏失职,乃以桓石民为荆州, 改桓伊于中流,石虔为豫州”⑧拒绝了。
尽管谢安努力躲避官场的斗争,但仍然有人诋毁他,使得孝武帝对其渐渐疏远。
这种逃避的性格乃是本性所致,谢安始终不喜朝堂的斗争,寄情于山水田园。
谢安因病去世后,其嫡系子孙先后遇害,谢氏失了顶梁柱,摇摇欲坠。
谢氏旁系以谢玄为英雄人物,可惜也不得长久。
及至南朝朝代更替之际,谢氏依然比不上王氏。
谢氏采取一贯的消极避让法,躲避党派之争,为当权者所不喜。
谢氏此时的著名人物是谢混、谢晦,以及谢灵运,皆是当世风云人物,但他们最终被掌权者杀害。
自此,谢氏一脉走向没落。
四.结语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之下,应运而生。
由此产生的门阀士族虽然较为孤高,不与庶族相容。
但是这种士族文化却培养出了众多洒脱不羁的贵族文人,才学气度皆为上乘,是为魏晋风骨。
然这种门阀制度毕竟影响了皇权的统治,威胁到君主专政,所以必然走向消亡。
参考书目(1)《世说新语精粹解读》,范子烨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与传统政治文化》,刘汉东,《探索与争鸣》杂志;(3)《东晋南朝王谢两大侨姓士族盛衰探析》,张兆凯,湘潭师范学院学报;(4)《论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学报;(5)《浅谈士族门阀制度》,徐培泽,青年园地杂志;(6)《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研究》,王汝涛,临沂师专学报;(7)《从考古资料看六朝谢氏家族的兴衰》,罗宗真,《东南文化》;(8)《晋代分爵制及其与门阀士族地主的关系》,倪春莉,大同高专学报。
⑦《东晋南朝王谢两大侨姓士族盛衰探析》,张兆凯,湘潭师范学院学报⑧《晋书谢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