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历史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造景的涵义和发展概述

园林植物造景的涵义和发展概述

园林植物造景的涵义和发展概述1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1.1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园林植物造景,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园林植物景观。

1.2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

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获得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可见,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了。

然而,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出现在殷商时期,它是将一定地域加以范围,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以后则发展为以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

在长达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从闻名中外的《诗经》中可知此时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其中桃、李、棠棣、木瓜、梅等已成为众人喜爱的观赏花木。

据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及花木配置已具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已明确提到木兰与菊花已成为观赏植物[4]。

秦汉期间,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园林植物的种与品种都很繁多,引种驯化活动也十分频繁,此时人们对植物是综合利用:观赏、食用及提供生产资料等。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1.园林植物造景的概念园林植物(Landscape Plants),不同于一般的植物,它是指一切应用于园林绿化,具有一定的的观赏功能,可以美化景观的植物材料。

它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木本和草本花卉、草坪和地被植物,不仅指观花植物,也指观果、观叶、观干、观茎、观姿、观形植物等。

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

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就是以园林植物为基本素材而创造的。

“植物造景”的概念,在众多的文献综述中,说法较为一致,现总结如下。

顾名思义,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

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具体来讲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并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

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表达出一定的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景观空间,构成优美的园林风景。

要创作“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是植物造景的一条基本原则。

植物造景的种植设计,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造景的要求;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所以顺洁自然,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

植物造景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物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美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它能创造出适于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

植物景观的发展史

植物景观的发展史

植物景观的发展史一、中国早期的植物造景(古典园林)发展历史进程:1.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挖池筑台,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出现以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

“山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沼池种荷莲蒲草,再杂以奇木”。

讲究意境与配置,是园林发展到成熟的标志之一。

3.全盛期——隋、唐朝(公元589——960年)真正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还是在隋唐之后。

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隋炀帝在洛阳兴筑别苑,以西苑最为合理。

唐明皇宫苑中,讲究造园技术,发展起盆景技术。

唐朝王维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石溪流、堂前小桥亭台,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园林妙境,在园林发展历程中创立了一个典范。

兴起了“写意山水园”。

宋朝元朝造园,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第一章 植物景观设计的起源

第一章 植物景观设计的起源

第一章植物景观设计溯源园林设计的理念是从历史中发展起来的,在设计中植物的使用会影响其发展,植物的应用历史与园林风格的发展是同步的。

了解植物的起源对植物景观设计是有益的,它有利于我们把握传统,寻找文化沉积,使你能够考虑如何加强文化设计的哲学观,如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使植物与当地气候相适宜。

在种植设计中,艺术创造了形式,环境却赋予形式以生命力。

第一节古埃及园林古埃及人是最早具有园林文化的民族之一,他们的国家被可怕的沙漠包围着,被限制在狭窄的河谷地带。

首先,对早期几何学的精通和对直角的喜爱影响了其建筑特色,尼罗河从南到北纵穿其境,居住区相对于尼罗河规则地排列成直角形,借鉴这种领土狭窄伸展形式,古埃及设计理念是沿着有方向性的道路进行一系列线性的布景。

其次,固定的一年一次性的洪水给埃及人一种稳定和永恒的感觉,也预示着死亡之后生命会以同样的方式继续,这种观点使人们开始兴修精美坟墓,他们认为生命在他们的坟墓中可以再生。

浓厚的宗教思想以及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使圣苑园林及陵寝园林应运而生。

1-1-图11-1-图1 陵寝园林与此同时,园林中的动、植物也披上了神圣的宗教色彩。

许多圣苑在棕榈、埃及榕等乔木为主调的圣林间隙中,设有大型水池,驳岸以花岗岩或斑岩砌造,池中栽植荷花和纸莎草,放养着象征神灵的圣特鳄鱼。

埃及园林最初是用来躲避沙漠酷热和风沙的,它提供给人们用于恢复精力的树荫、凉爽的溪流,还有丰富的水果。

在干燥炎热的条件下,阴凉湿润的环境能给人以天堂般的感受。

因此,庇荫成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树木和水体成为园林的最基本要素。

水体既可增加空气湿度,又能提供灌溉水源,水中养殖水禽鱼类、荷花睡莲等,为园林平添无限生机与情趣。

果树在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景致的同时,亦不忘经济实惠的设计。

甬道覆盖着葡萄棚架形成绿廊,桶栽植物通常点缀在园路两旁。

早期园林花木品种较少,亦不鲜艳多彩,主要是因为气候炎热,绿色淡雅的花木能给人以清爽的感受。

当埃及与希腊文化接触之后,花卉装饰才形成一种园林时尚,普遍流行。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系木犀科木犀属植物。

桂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桂花在园林中造景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园林中的桂花造景历史(一)桂花的源起与园林的结缘桂花在中国的历史则难以考证,根据考古资料证实,桂花在我国的生长历史可达到1万年以上。

广西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曾发掘出桂花花粉化石。

但文献中有关桂花的记载,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诗句。

这些记载的桂树植物,当包括桂花在内。

当时桂树还成为美的化身,《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说招摇山的桂树是最美好的东西。

桂花与园林的结缘则是在西汉时期。

《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掏桂十株”;《三辅黄图》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还载甘泉宫以南的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

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之赋句。

可见,在西汉时期桂花就被引种在帝王宫苑。

陕西汉中市南郑县圣水寺院中有株西汉初年相国肖何手植的汉桂,经1980年14C 测定,该树龄为1840年±350年。

以上表明,在西汉时期桂花就与中国传统园林结缘,进入宫苑、庭院,成为观赏之物。

(二)魏晋六朝时期的桂花造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兴盛。

由于政治局势反复无常,当时文人士大夫崇尚清谈高雅、礼佛养性、尊崇自然、反对明教,他们身居闹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水,因之产生了崇尚自然的自然山水园林和寺庙园林。

桂花树是这两种园林造景形式的应用材料之一。

这时期产生“蟾宫折桂”之传说,桂花种植极为普遍。

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史

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史

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史中国传统的植物造景,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道家,崇尚“天道”、“自然”的哲学理念,后人将这些哲学理念赋予到传统的造园风格中,逐渐形成了师法自然,返璞归真的造景形式。

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对自然生长的植物进行塑造便成为传达这些理念的重要手段,花卉、盆景在当时也成为表达理念的主要形式。

实际上,植物造景在我国的园林体系中并没有一个相当明确的定义,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针对当时园林建设中出现较多硬质景观的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园林建设方向要求以软景作为一种独立造景形式来进行园林景观建设。

软景设计中的植物造景,作为一个主要内容被加以明确,包括有植物学、美学等众多学科。

现代植物造景,也被诠释得更加清晰。

简单来讲,植物造景就是利用乔、灌、草等植物作为素材,通过人为方式将这些要素相互搭配组合,形成不同层次、线条、色彩,达到一种近似自然的最观效果。

植物造景在被明确定义之前,一直与传统的古典园林密不可分。

可以说,植物造景伴随着传统的中式园林已经发展演变了几千年。

上世纪7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霞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这是我国最早且可供考证的植物造景雏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造景所用的植物品种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开始逐渐积累和丰富,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地加深和发展。

股商至春秋战圆时期,主要的造园形式为“圈”或“园囿”,主要给皇帝和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早期的皇家园林。

构成园囿的内容跟当时的畜牧和种植业关系密切,因此用于造景的植物也多以花草果木为主,如桃树、车树、瓜果树等,品种比较单一。

直到秦汉年间,造园开始逐断流传到民间,人们开始培育花果类之外的观赏植物,许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造园括动中来,将各种植物品种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内题,用于植物造景中。

例如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松、竹,梅等植物,常常噲意人们坚韧、刚直和孤做的个性。

国外植物造景研究概述

国外植物造景研究概述

国外植物造景研究概述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划时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1900年己达13.6%,而1925年时这个数字己上升到了21%。

城市的快速发展繁荣了经济,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同时期,生物学、博物学等科学迅速掘起,大机器生产对传统手工业和工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

在问题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催生下,19世纪初开始出现了包括植物造景在内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导致了传统植物造景的部分变革。

格特鲁德·杰基尔(Gertrude Jeky Ⅱ 1843~1932)在《花园的色彩》中指出:“我认为只是拥有一定数量的植物,无论植物本身有多好,数量多充足,都不能成为园林,充其量只是收集。

有了植物后,最重要的是精心的选择和有明确的意图……对我来说,我们造园和改善园林所做的就是用植物创造美丽的图画。

”安德森·杰克逊·唐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 1815~1850)是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研究者和植物学家。

在景观设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即是雷普顿和劳顿风格的模仿者,又是美国景观风格的提倡者。

1841年出版了其重要的学术著作《景观园林理论与实践》。

对雷普顿的三项基本设计原则进行了新的阐述,他认为统一是建立设计的主导理念,多样是通过装饰和复杂激发的兴趣,协调是从属于整体布局需要的。

1854年,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了纽约中央公园,此后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园运动,并逐渐影响到了世界其它各地。

这时期植物造景在形式上虽然主要是沿袭自然式风景园的外貌,但在设计思想和植物群落结构上明显己有了更多生态的意识和相应的措施。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植物造景在形式上有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如英国园林设计师鲁滨逊(William Robinson 1838~1935)主张简化烦琐的维多利亚花园,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任其自然生长。

园林植物培育学

园林植物培育学

园林植物培育学一、园林植物(landscape plants)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地位与作用1.造园四要素,植物不可或缺。

植物、山石、建筑、水体四要素的结合2.植物造景--城市景观营造的主手法3.植物的芳香、姿态、色彩构成亮丽的景观4.植物的生态效益(ecological benefit)在城市环境中起重要作用二、园林植物栽培简史●出现于宗教祭祀场的植物,可看作园林植物栽培的起源。

●从公元前27世纪的埃及金字塔中的壁画和镌刻反映神圣丛林。

●公元前23世纪,两河流域开始出现塔庙,种植着乔木和葡萄。

●公元前12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塔庙种植雪松、黄杨、各种果树、灌木还有没药等芳香植物。

●中国园林植物栽培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我国历代王朝都在宫苑、寺庙、陵墓种植花木,尤以社木为常见。

●公元前600多年就有了栽植行道树(street trees)的做法。

●西汉时期已总结了培育部分南方植物的科学方法。

●唐代是我国园林和花卉发展的繁盛期,出现了各种奇花异草、名花珍品,说明当时的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三、园林植物栽培的现状1.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农用材料,推动了园林植物栽培技术的进步。

•塑料大棚和温室的覆盖材料•叶面肥、商品有机肥和中量元素肥料等新型肥料•新型农药的使用使园林植物栽培朝向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进步。

•抗蒸腾剂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阔叶树种带叶移栽的成活率2.新型栽培设施设备的出现,促进了园林植物培育学的大发展。

•温室增温系统、灌溉系统、遮荫系统不断得到改进•移动花床、自动播种机、上盆机,还有应用于切花生产的各种栽培设备使得栽培学得到极大发展。

•在园林绿化及养护管理方面一些新型的机械设备也不断出现3.不断发展的生物技术,为园林植物培育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分子生物学、转基因、花期调控生理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被应用于园林植物培育。

•有许多种属被发现,并成功的引种驯化有很多相关部门正在从事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

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造景手法
造景手法
园林植物造景的手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巧:
造景手法
1、搭配:根据植物的色彩、形态和质感等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以创造出层 次丰富、色彩斑斓的景观。
造景手法
2、组合:将不同种类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同时满足 不同的生态和景观需求。
造景手法
3、布置:根据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合理安排植物的位置和种植方式, 使植物与硬质景观相协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现代实践
2、失败案例:一些城市在园林植物造景中过于追求短期的视觉效果和经济利 益,导致植物配置不科学、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例如,一些道路绿化为了追求 即时效果,采用大规格的成品苗木进行栽植,虽然初期效果较好,但后期管护难 度大,且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结论
园林植物造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 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加和重视园林植物造景的价值与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 设计,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功能,为人们创造一个宜居、宜游的美 好环境。加强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 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01 引言
03 植物选择
目录
02 历史沿革 04 造景手法
05 文化内涵
07 结论
目录
06 现代实践 08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园林植物造景是指在园林设计中,运用植物的配置和组合来创造优美的景观。 这种手法在古今中外的园林设计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对 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本次演示将从历史沿革、植物选 择、造景手法、文化内涵和现代实践等方面,探讨园林植物造景的重要性和价值。

园林植物造景方法

园林植物造景方法

园林植物造景方法园林植物造景办法1.园林植物造景历史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历史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所制造的生态效益最高。

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浮现在殷商时期,挖池筑台,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后则进展为以种植欣赏花木为主的园苑。

设计者从丰盛多彩的自然群落的组成、结构中借鉴,并以一定地域范围,加以逻辑,将植物造景中应尽量多用群落栽培,并遵循自然群落的进展。

因此才干在科学性、艺术性上获得胜利。

宋、元、清初为我国园林造景造园最具有代表成熟时期,园林植物造景是在园林造景艺术指导下,在满足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园林植物,造园时非常注重利用绚丽多彩、乔木、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植物等)作为主要构千姿百态的植物,对植物的挑选栽植,充分发挥植物本身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形体、线条、颜色等自然美,且注重一年四季的不同欣赏效果,造园时临水材料,以建造、山石、水体为点缀协作,通过设计、选材、配置,建用,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利用园林植物造景,不仅起绿化作用,更多的是注重欣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造出符合总体规划的景观,以达到发挥其不同功能,供人们欣赏。

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园林建设的根本精髓。

植物在园林中有构成柔美环境,渲染气氛,映衬主景的作用,能制造出弥漫生机的绿色自然景观。

植物的自然生长逻辑,形成了“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特定景观。

堆积了许多丰盛的阅历。

2.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进展趋势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互相沟通与渗透,现代园林中草坪、花卉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一个进展趋势,而且新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植物配置合理,如古建造格相协调,对植物的形态、颜色都要仔细考虑。

这种差别变得愈来愈小,也更符合人们的观赏水平。

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浮现,人们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也是愈加考究,传统的一石一木、诗情画意己不适合人们的观赏口味,现代园林的使用者为广阔人民群众,开阔的疏林草地、城市广场、森林公园等一种公共空间,则越发受到现代人的爱慕。

盆景起源和历史

盆景起源和历史

盆景起源和历史盆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在小空间内栽培和塑造植物,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

它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盆景起源的传说、历史发展以及现代盆景艺术的状况。

一、传说与起源关于盆景的起源,有着一些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始于汉代的古老传说。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洛阳张的庄园主,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有一次,他在园中种植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小树苗的枝干,他很担心破坏了树的美丽。

为了弥补他的过失,他决定将它移植到一个小水池旁,用精心雕刻的石头作为树的背景。

不知不觉中,这棵树渐渐变得宜人,它的枝叶形状变得更加迷人,观赏价值也更高。

这个故事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从而形成了盆景的艺术形式。

二、历史发展盆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早期的盆景注重自然景观的模拟,以山、水、云等元素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

而在唐代,盆景开始出现在皇宫和贵族庭院中,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宋代时,盆景艺术开始向民间传播,成为寻常百姓也能欣赏和参与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盆景进一步发展,技艺达到了高峰。

同时,盆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与诗画、书法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现代盆景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现代盆景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现代盆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加注重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艺术理念。

一些艺术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盆景作品,例如利用光影效果、音乐等元素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此外,在盆景艺术的推广和传承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和举措。

例如,盆景艺术展览、比赛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逐渐增多,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总结盆景作为一种独特的植物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说中的洛阳张,为盆景的起源提供了寓意深远的故事。

0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发展脉络

0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园林 植物文化的发展脉络
• 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从园林开始出现便 成为园林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主要体现为景点题名、楹联匾额 等形式,通过植物景观的营造、景题的点题,直接反映造园主 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1.以植物命名的景点梳理
• 在园林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时,植物便以人们赋予其特殊的 文化寓意开始登场。
2.3 观赏焦点
• 由以植物为造景主题的景点题名可以窥探古人对植物的观赏焦 点的变化:外观→特性→人格内涵
2.4 小结
• 从先秦到魏晋,植物文化发展较为缓慢,植物审美仍处于较低 水平。
• 唐代为转折时期,植物造景开始讲究诗意,并注重植物与周围 环境的结合。
• 由宋到明清,已开始注重比德思想,追求植物的人格内涵,造 景讲究意境。
• 如《诗经》中 •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
1.以植物命名的景点梳理
时期
先秦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明、清初 清中叶、清末
植物景点
代表园林
采香径
姑苏台 馆娃宫
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棠梨宫、青梧观、细柳观、椒唐观等
上林苑
桑梓苑、竹林堂
邺城石虎、华林园
葡萄园、樱桃园,松林宫、枫林宫,苑林区,芙蓉园、粉梅坛、石榴园、西瓜园、椒园,文 杏馆、斤竹岭、木兰柴、宫槐陌(守宫槐)、茱萸片(山茱萸花)、竹里馆、柳浪(垂柳)、 辛夷坞(即紫玉兰)、漆园(漆树)、椒园(椒树)等
感观谢看
避暑山庄
远香堂(荷花)、荷风四面亭(荷花)、松风亭(松树)、梧竹幽居(慈孝竹、梧桐)、雪 香云蔚亭(梅花)、海棠春坞(海棠)、听雨轩(芭蕉)、留听阁(荷花)、得真亭(圆柏)

植物景观的发展史

植物景观的发展史

植物景观的发展史一、中国早期的植物造景(古典园林)发展历史进程:1.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挖池筑台,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出现以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

“山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沼池种荷莲蒲草,再杂以奇木”。

讲究意境与配置,是园林发展到成熟的标志之一。

3.全盛期——隋、唐朝(公元589——960年)真正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还是在隋唐之后。

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隋炀帝在洛阳兴筑别苑,以西苑最为合理。

唐明皇宫苑中,讲究造园技术,发展起盆景技术。

唐朝王维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石溪流、堂前小桥亭台,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园林妙境,在园林发展历程中创立了一个典范。

兴起了“写意山水园”。

宋朝元朝造园,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西方植物造景史

西方植物造景史

Tag2:埃及的地理、气候条件:
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 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 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 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 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 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 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
作为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区的希腊半岛,其中部和南部以港湾众多、海峡连绵 著称,为希腊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的自然条件。就希腊陆地而言,则是山多 土薄的贫瘠地区。无数的山脉和丘陵将希腊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地区,陆 路交通的极为不便和地域的分割,是促成希腊难以统一、城邦小国林立局面 的重要因素。就地理整体上看,希腊世界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中心地理距离很近,易于接受两大文明的积极影响。从 气候来看,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赋予了古希腊比较适宜的农业条件,而多 山的地形又促使当地人更多的发展采矿业与林牧业。
科技进步影响到园林布局
二、古巴比伦园林植物造景
Tag1:古巴比伦的地理、气候条件:
古巴比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 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 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 这个地区没有天然险阻可以抵挡入侵者,所以有着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美索不达 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Tag3:古巴比伦的地理、气候条件:

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发展史

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发展史

植物景观设计第一章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发展史第一节概述一、相关概念及解释(一)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境域。

在这期间也有如庭院、园池、别业、山庄等叫法古代园林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拥有和使用的园林,或建于自然郊野,或建于城中一隅。

现代园林则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公园、游园、花园、绿地、风景名胜区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园林”一词一直成为该学科、该行业通用的名词。

它涵盖了当时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等领域的工作范围。

(二)风景园林⏹“风景园林”是20世纪80年代由学者孙筱祥先生提出的。

当时主要是针对”园林”一词内涵与外延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是对”园林”内涵与外延的丰富与发展。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性质与研究领域与国外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建筑学)是相同和接近的。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学科已经超越了原来传统园林的范畴与界限,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三)景观(Landscape)景观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的描述。

这时的“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 ”,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都与景观有关系,都是景观。

我们留给后人的是历史景观,正在体验的是现代生活景观。

”(俞孔坚)景观设计学在国外发展历史比较长,但在国内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国内与景观设计相近的专业也在从事景观设计的项目,比如建筑、园林、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专业。

但是专注于理论研究和教育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可以说是引导中国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的一个开始。

公园植物建设发展历程

公园植物建设发展历程

公园植物建设发展历程
公园植物建设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公共空间中种植植物的重要性。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公园被认为是居民们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植物被用来增加景观美感。

然而,公园植物建设真正开始迸发是在19世纪。

随着城市化
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

在欧洲,巴黎的草坪、花圃和行道树成为标志性的公园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绿色的避风港。

而在美国,公园植物建设则受到强烈的英式花园设计的影响。

大量的花卉和灌木被用来创造优美的景观,并提供乐趣和娱乐活动。

纽约的中央公园和旧金山的金门公园就是很好的例子。

到了20世纪,公园植物建设成为了一个更加科学和专业的领域。

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和推广各种适应性强、易于维护的植物品种,以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需求。

同时,公园植物也开始被用于解决环境问题,如净化空气、改善水质和保护生态系统等。

今天,公园植物建设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现代公园不仅种植各种花卉和树木,还引入了垂直绿化、水景、景观雕塑等元素,以丰富景观的层次感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公园植物建设经历了从简单的装饰性到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转变。

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推
动了公园植物建设的发展,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也为公园景观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

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

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我国植物造景现状及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及手法关键词:植物造景1 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1.1 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园林植物造景,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园林植物景观。

1.2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

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

上世纪70 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获得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可见,早在7000 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了。

然而,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出现在殷商时期,它是将一定地域加以范围,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以后则发展为以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

在长达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从闻名中外的《诗经》中可知此时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其中桃、李、棠棣、木瓜、梅等已成为众人喜爱的观赏花木。

据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及花木配置已具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已明确提到木兰与菊花已成为观赏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的植物造景,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道家,崇尚“天道”、“自然”的哲学理念,后人将这些哲学理念赋予到传统的造园风格中,逐渐形成了师法自然,返璞归真的造景形式。

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对自然生长的植物进行塑造便成为传达这些理念的重要手段,花卉、盆景在当时也成为表达理念的主要形式。

实际上,植物造景在我国的园林体系中并没有一个相当明确的定义,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针对当时园林建设中出现较多硬质景观的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园林建设方向要求以软景作为一种独立造景形式来进行园林景观建设。

软景设计中的植物造景,作为一个主要内容被加以明确,包括有植物学、美学等众多学科。

现代植物造景,也被诠释得更加清晰。

简单来讲,植物造景就是利用乔、灌、草等植物作为素材,通过人为方式将这些要素相互搭配组合,形成不同层次、线条、色彩,达到一种近似自然的最观效果。

植物造景在被明确定义之前,一直与传统的古典园林密不可分。

可以说,植物造景伴随着传统的中式园林已经发展演变了几千年。

上世纪7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霞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这是我国最早且可供考证的植物造景雏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造景所用的植物品种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开始逐渐积累和丰富,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地加深和发展。

股商至春秋战圆时期,主要的造园形式为“圈”或“园囿”,主要给皇帝和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早期的皇家园林。

构成园囿的内容跟当时的畜牧和种植业关系密切,因此用于造景的植物也多以花草果木为主,如桃树、车树、瓜果树等,品种比较单一。

直到秦汉年间,造园开始逐断流传到民间,人们开始培育花果类之外的观赏植物,许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造园括动中来,将各种植物品种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内题,用于植物造景中。

例如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松、竹,梅等植物,常常噲意人们坚韧、刚直和孤做的个性。

民间开始大兴造园运动,也逐渐形成了古典园林中一个新的体系——私家园林。

笔者认为,其中扈家园林的植物造景基本保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脉相承,千年而变化甚微。

由于其特殊的功能性,植物造景也以当时本土环境下的植被为主,具有很好的原生态性。

中国各个朝代主要是在北方修建都城,北方植被多以落叶树种为主,如针叶类,杉科、银杏科植物,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色彩变化。

人们在林间修砌马道、亭阁、楼宇,隐于色彩万千的山林之中,正体现了中式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精髓所在。

以这种造景形式修建的皇家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有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但是真正堪称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巅峰之作的,正是已经消失了的圆明园。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修建的历史上最雄伟的皇家园林之一,其中不光将中式园林的植物造景运用到极致,还首次将自然式造景与欧式造景相互结合,开创了中西园艺造景文化交融的先河,只可惜后人只能在那些残垣断壁之中去遐想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中式园林在隋唐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开始结合城池、市街的建设来得到发展。

面在秦代,也第一次正式出现了。

具有规模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市政园林”作为一个主流园林形式发展起来。

例如唐代,长安城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以上,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城市,而政府对城池周边、市街的植物造景也相当重视,当时流行栽植的行道树甚至沿用至今,例如榆树、柳树、梧桐等。

继清代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后,近现代时期的中式园林,星一度以欧式风格为主,植物造景的手法也越来越丰富,如将中式盆栽植入具有欧式风格的器皿、小晶之中;大量运用各种花卉灌木、整型覆木和地被植物等,同时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植物品种。

植物造景也不再使用单一的自然式,而是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手法。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开始向新的城市大园林系统发展。

由于现代建筑理念的改变,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传统的植物造景已经无法再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绿地系统开始在城市当中形成,造景手法也开始规模化、多样化。

园林景观的发展与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是由于城市格局大同小异,其植物造景除了植物品种选择上,其造景形式鲜有变化;如今的城市无论从布局、建筑形式、道路系统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功能性也越来越复杂,利用植物背造的景观氛围也开始有所不同。

现代植物造景开始以满足城市功能性为主要目标,例如城市市政园林多以行道绿化为主,植物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季节变化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北方主要选用耐寒的落叶乔木为主,南方则主要选用耐荫常绿乔木为主;厂区、校区需要选用耐火、降低噪音的防护林树种;居住区既要考虑各种大中小乔木组团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性,又要考虑植物规格不会对消防产生影响:不同风格的建筑,周边的植物造景要与其进行良好的协调融合,所营造的意境也要与建筑产生呼应。

总的来说,植物造景一直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其历史变迁,可以看到园林景观也在开枝散叶,朝更加专精、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植物造景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整个景观的质量,特别是现代植物造景,其景观性和功能性已经得到更加细致的明确和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