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型纳米二氧化钛/聚合物复合粒子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壳型纳米二氧化钛/聚合物复合粒子研究进展
综简述了核壳型纳米二氧化钛/聚合物复合粒子的形成机理,重点对纳米TiO2-核/聚合物-壳和聚合物-核/纳米TiO2-壳这2种复合粒子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标签:核壳型;纳米TiO2;复合粒子;进展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越来越活跃[1~4]。这类材料不仅有聚合物优异的成膜能力和柔韧性,还具备无机纳米粒子的热稳定性、高机械强度、催化性能以及光学性能等。
纳米TiO2除了具有和普通纳米材料一样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还具有特殊的光催化能力[5]。纳米TiO2原料来源广泛、无毒、化学性质稳定,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空气净化器、化妆品等领域。利用纳米TiO2对聚合物进行改性,使复合材料具备分解小分子污染物[6]、杀菌、除臭等能力[7],从而在建筑材料、医疗、服装等行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纳米TiO2/聚合物复合粒子可以直接通过有机相和无机相的简单共混制得[8],但是由于2相间的不相容性,难以确保无机组分不发生团聚且分散均匀。因此,需要使有机相与无机相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以确保2相能够在纳米尺度上进行复合。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机相和无机相间存在物理或者化学作用力,与共混相比稳定性和分散性都更优[9],并且能通过设计不同的试验条件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调控。
本文简述了核壳型纳米TiO2/聚合物复合粒子的形成机理,详细介绍了纳米TiO2-核/聚合物-壳和聚合物-核/纳米TiO2-壳这2种复合粒子的研究进展,对其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1 石核壳型纳米TiO2/聚合物复合粒子的形成机理
1.1 化学键机理
纳米TiO2粒子在溶液中发生水合作用使表面富含羟基,为制备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提供了有效媒介。纳米TiO2的羟基有2种途径与聚合物相互作用,一是直接与聚合物链上所带基团(如羧基、醚基、氨基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达到纳米尺度的复合;二是引入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磷酸酯偶联剂(常用的偶联剂如表1所示)以及表面活性剂等,它们与羟基反应后能使纳米TiO2粒子表面生成亲有机端,使其与有机单体更好的相容,进而使纳米TiO2被聚合物包覆形成核壳结构[10,11]。改性后的纳米TiO2还能增加粒子间的距离,大大减弱分散中的团聚现象[12,13]。Zou等[14,15]利用硅烷偶联剂γ-MPS对纳米TiO2粒子进行改性,将改性后的纳米TiO2、单体和紫外光稳定剂原位聚合,制备了耐紫外线的复合乳液,复合粒子具有较高的接枝率
与优良的稳定性。Guo等[16]利用可聚合乳化剂OP-10改性纳米TiO2,以PS微球为模版,制备出具有纳米TiO2为壳、PS为核的复合粒子。
1.2 静电力机理
纳米TiO2表面的羟基离解会使其表面带上电荷,通过改变体系的pH值可以使其表面电荷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引发剂分解碎片(例如APS分解得SO42-)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都可以使乳胶粒带上电荷。当纳米TiO2和聚合物表面的电荷相反时,可以通过静电吸引自组装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17]。Ai等[18]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得了聚丙烯酸酯-核/纳米TiO2-壳复合乳液,发现乳胶粒表面带负电的纳米TiO2和聚合物末端的阴离子基团(APS分解后的SO42-)能产生协同效应,共同维持体系的稳定,并且,pH值对能否形成致密的壳层的复合粒子有重要的影响。
1.3 吸附机理
吸附机理是指用水溶性的物质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处理,使其表面覆盖一层有机吸附层,提高了无机颗粒和有机物质的相容性,从而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常用的吸附介质有表面活性剂和短链极性物质。在制备核壳结构复合粒子时,表面活性剂不仅可以作为有机吸附层,还可以作为乳液聚合的乳化剂使用;极性短链聚合物则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米TiO2的亲油性,使体系更稳定。Choi等[19]用聚乙烯醇作为吸附介质,制备了核壳结构纳米TiO2/聚苯乙烯复合粒子,发现当聚乙烯醇含量为8%时,复合粒子的分散性好,粒子大小均一。
2 加2类核壳型复合粒子研究进展
2.1 纳米TiO2-核/聚合物-壳复合粒子
纳米TiO2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都很大,非常容易团聚,而团聚现象会大大降低其纳米效应[20]。用聚合物包覆纳米TiO2可以防止其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从而防止团聚现象的发生。同时,以聚合物作为基材,使复合材料具有可塑性和易加工性,大大拓宽了纳米TiO2的使用范围。由于聚合物和无机纳米粒子间存在着极性差异,很难进行直接包覆,所以就需要先对纳米TiO2表面进行改性处理。聚合物壳形成的关键是在聚合反应的初期使纳米TiO2表面能成功形成一层疏水的聚合物层,提高2相间的结合力和相容性,同时还需保持纳米TiO2的分散性。
表面活性剂、两亲性的嵌段共聚物等均可用来形成疏水层,它们一方面可以作为乳液聚合的乳化剂,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防止纳米TiO2团聚的作用。Che 等[21]首先利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丙烯酸羟乙酯(HEA)、二羟甲基丁酸(DMBA)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作为原材料制备聚氨酯(PU)大分子,再与用S-1-丁烷基-S’-(α-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BCSPA)修饰过的纳米TiO2进行复合,制得具有纳米TiO2为核、PU为壳的复合粒子,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得到明显提高。Zhang等[22]利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来修饰纳米TiO2,在pH值=8~10的条件下,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纳米TiO2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聚合物壳的复合粒子。
当然,表面活性剂和两亲的嵌段共聚物与纳米TiO2之间只是形成了比较微弱的作用,它们容易被粒子表面吸附,也容易从粒子表面脱落。因此,与纳米TiO2能发生共价键作用的可聚合物质参加反应能增强纳米TiO2与聚合物之间的作用,使核壳复合粒子更稳定,利用偶联剂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是最常用的方法。Yang等[23]先用钛酸丁酯(TBOT)在纳米SiO2表面的水解制备具有SiO2-核/TiO2-壳的复合粒子,再用KH-550对复合粒子表面改性,使其表面具有-NH2基团,从而与聚氨酯尾端的-NCO发生共价键作用,最终制备了聚氨酯外壳的3层核壳复合粒子。Li等[24]用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基)丙酯(MPS)对纳米TiO2做表面处理后,通过2步反应制备了纳米TiO2-核/聚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壳复合粒子。除了偶联剂外,能与纳米TiO2反应的可聚合乳化剂也可用来增加2相间的结合力。Ma等[25]首先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表面处理纳米TiO2,再利用处理过的纳米TiO2、可聚合乳化剂1-烯丙氧基-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DNS-86)、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原位聚合得到聚合物包裹纳米TiO2的复合粒子,纳米TiO2的加入使得复合乳胶膜的耐水性明显提高。
2.2 聚合物-核/纳米TiO2-壳复合粒子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利用纳米TiO2为壳、聚合物为核的复合粒子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纳米TiO2为壳层时极易相互团聚,不仅不易得到核壳型的复合粒子,甚至影响到乳液本身的稳定性。聚合物外壳的复合材料稳定性、分散性和韧性都较好,而无机粒子外壳的复合材料则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和催化性能,同时,聚合物-核/纳米TiO2-壳复合粒子还可以通过煅烧和腐蚀制备空心纳米TiO2微球,因此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制备聚合物-核/纳米TiO2-壳复合粒子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聚合物微球为模版,利用聚合物所带电荷与纳米TiO2相反,使纳米TiO2积沉在聚合物表面形成纳米TiO2外壳。Fang等[26]利用阳离子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使PS微球表面带上正电,然后在PS乳液中用原位溶胶-凝胶法,使钛酸丁酯(TBT)积沉在PS微球表面,形成的核壳结构复合粒子可以在超声波中不发生相分离。Shi等[27]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St和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聚合得到阳离子PS微球,在特制的反应器中以TBT 为钛源,使用气相水解法制备了锐钛矿型纳米TiO2外壳的复合粒子,该复合粒子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Peng等[28]利用KPS使纳米TiO2与PS微球间产生静电引力使TiO2包裹PS微球,然后利用APS修饰纳米TiO2壳层,使复合粒子表面带上氨基,再原位聚合脲醛树脂(UF),得到PS/TiO2/UF 3层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
除了利用静电力使2相产生作用外,利用偶联剂使2相间产生共价键作用使纳米TiO2外壳更加稳定也是常用的方法。Wang等[29]利用α-烯烃磺酸钠(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