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简介
描述喀斯特地貌
描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这个名称来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地表和地下两大类。
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茨维奇(J.Cvijic)借用亚德里亚海北部沿岸喀斯特高原的名称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现象。
卡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 简介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的总称。
由于是水可溶性的岩石形成的地貌,故又称为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包括流水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这个名称原本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因19世纪中叶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对喀斯特的研究较多,喀斯特就由此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等溶蚀岩在雨水等自然水力及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地区,包括中国的桂林山水、中国台湾的花莲七星潭、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法国的普罗旺斯、克罗地亚的普利特维野生公园、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莱纳河谷等地。
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独特的地貌景观,如天坑、岩溶峰林、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石灰岩在水的侵蚀作用下,岩体内的溶解介质溶解掉岩石中的钙质,形成了水溶液,这种水溶液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可以将石灰岩中的钙溶解成离子。
在岩壁上很容易出现亮面痕迹。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些岩石最终被溶解损失,形成了一些天坑。
此外,石灰岩也可以在地下形成洞穴和溶洞。
雨水从地表渗入地下,形成洞穴和溶洞,并通过地下水流将钙溶解成离子,这些离子在水中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下水体,如地下河流、地下湖泊等。
这些地下水体也是喀斯特地貌的标志之一。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天坑,此外还有岩溶峰林、地下溶洞等。
天坑是因为地下溶洞颠覆垮塌而形成的大型地表凹陷,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最深可达数百米,最宽可达一公里以上。
岩溶峰林则是由于石灰岩的不同硬度造成的不同侵蚀速度,形成了像林木一样的奇特地貌景观。
地下溶洞是水侵蚀下形成的地下空间,如纳斯卡平原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溶洞,洞穴内有大量的钟乳石和石笋,形态奇特,颇受游客喜欢。
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由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因此成为了许多旅游胜地。
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游览区和溶洞等。
桂林山水、花莲七星潭、卡尔斯巴德洞穴等景区都是喀斯特地貌旅游的著名景点。
对于游客来说,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美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也需要我们保护好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貌的意义喀斯特地貌的意义较为复杂,它不仅仅是一种地貌景观,更是一种自然环境的综合体现。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其中以石灰岩地区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地下岩层中的溶蚀作用所引起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根离子,这些离子会与石灰岩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溶解的碳酸钙会逐渐沉积,形成洞穴、地下河道等地下空间。
而地表的溶蚀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喀斯特地表的塌陷、溶洞、峡谷等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最显著特点是地下水形成的溶洞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其形成于石灰岩中的溶洞系统是地下水溶蚀作用的产物。
这些溶洞中有的宽敞明亮,有的狭小幽深,还有的洞壁上挂满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石灰岩结构。
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则是由于地下洞穴塌陷或地表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
首先,地质构造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基础,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
其次,地下水条件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是形成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基础。
最后,气候条件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降水量越大、温度越高,溶蚀作用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就越发达。
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还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存在,地下水可以在喀斯特地区进行蓄水和储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洞穴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和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一、喀斯特概念与分类1.喀斯特地貌定义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scape)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石灰岩、石膏等可溶性碳酸盐岩经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
2.喀斯特地貌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林、峰林、天生桥、洞穴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洞穴、地下河、溶蚀孔洞等。
二、喀斯特作用与过程1.喀斯特作用原理喀斯特作用是指水溶液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溶解岩石形成溶蚀作用。
这一过程受气候、水文、岩石类型、地形等因素影响。
2.喀斯特过程阶段(1)溶解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溶蚀地貌;(2)沉积作用:溶解物质随水流动,沉积在地表或地下形成沉积地貌;(3)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受水冲刷、风化,加速岩石溶解;(4)化学风化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溶解性碳酸氢钙,使岩石溶解。
三、喀斯特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1)地形起伏大,峰林、石林等景观显著;(2)地表水系发达,河流、瀑布等地貌丰富。
2.地下特征(1)地下洞穴、地下河发育,洞穴内景观奇特;(2)岩溶孔洞、裂缝分布广泛,储水能力强。
四、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与应用1.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喀斯特地貌在资源与应用方面的价值(1)水资源:喀斯特地貌储水量较大,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丰富;(2)矿产资源:喀斯特地区常有矿产伴生,如石膏、芒硝等;(3)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4)农业资源:喀斯特地区土壤贫瘠,但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如喀斯特果园、蔬菜基地等。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资源与应用价值。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喀斯特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是地球表面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形形态的总称。
而喀斯特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地貌类型,其特点是岩溶作用导致地表出现溶洞、地下河、石桥等地形。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以喀斯特地貌为例,介绍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及其相关特征。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依托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当含碳酸盐的石灰岩、石膏岩等溶解性岩层受到地下水的长期侵蚀时,会发生溶洞、地下河、石桥等地形的形成。
具体的形成过程包括:1. 溶蚀作用: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会形成碳酸溶液,进而与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其溶解。
2. 洞穴形成:经过长时间的溶蚀,溶洞开始形成。
水通过裂缝、砂洞等地下通道流动,与岩石发生作用,逐渐形成洞窟。
3. 洞口扩大:地表的溶洞被地下水冲刷,洞口逐渐扩大。
此时,地表的裂缝和溶洞会相互连通,形成地下河。
4. 河谷侵蚀:地下河切割地表,形成峡谷和溶洞孔穴,并且将河谷形态逐渐展现在地表上。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征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形特征而闻名于世。
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1. 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的地下形态,具有独特的地下演化过程和壮丽的景观。
洞内常见钟乳石、石笋等地下沉积物。
2. 地下河:地下河是地表流水经过溶洞连接而形成的地下河道。
地下河发展形成了多处的地下河穿越现象,以及流过喀斯特地表的溶河景观。
3. 石桥:石桥是溶蚀作用的产物,特指通过地下水侵蚀形成的岩层上方残留的由石灰石构成的天然桥梁。
例如中国的庐山石桥。
4. 峰丛林地貌: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中,地表经过雨水的冲蚀、溶蚀而形成的山地以岩溶岩石构成。
其独特的峰丛景象吸引了许多游客。
三、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地区,尤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为主。
下面是一些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情况:1. 中国喀斯特地貌: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省份。
自然地理喀斯特地貌ppt课件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坡立谷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坝子1
云南罗平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乐业“天坑”仰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重庆小寨“天坑”1
深666m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4、水的流动性
◆经常流动的水体,能大大提高水的溶蚀力。 ◆流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 溶蚀岩石所消耗的CO2,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 ◆处于流动状态的水,有时虽然达到饱和,但 当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混合后,可变为不 饱和而重新获得溶蚀能力。 ◆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水流量大、水循环快, 加上气温高及生物作用强,岩溶发育最快。如 亚热带广西碳酸盐岩溶蚀量为0.12~0.3mm/a, 是暖温带的河北(溶蚀量为 0.02~0.03mm/a) 的5~9倍。
◇19世纪末,南斯拉夫的司威治(J.Cvijic) 研究了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Karst)石灰 岩高原,并于1893年正式用“Karst”来概括 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 年2月,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 词,并把它作为Karst的汉语同义语。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概述:高考中,地理科目中的自然地理部分通常会涉及到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地貌类型,其形成于含有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的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汇总高考中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内容。
1.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溶蚀性岩石地区由于溶蚀、沉积和风化等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地表石灰岩溶蚀、岩溶地表下掏空、岩溶塌陷、断裂沉降和喀斯特植物等。
其中,干流式喀斯特地貌和湿地式喀斯特地貌是两种常见类型。
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岩溶溶蚀、地下水蚀溶、地表沉降和地下溶洞等过程。
首先,雨水和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盐,使其变得容易溶解。
随后,溶蚀作用逐渐形成地表的不规则坑穴、喀斯特塌陷和裂洞等地貌特征。
最后,地下水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下岩溶系统,包括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流等。
3.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喀斯特地貌可以根据地表形态和地貌发育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喀斯特凹地、喀斯特盆地和喀斯特丘陵等;根据地貌发育程度,可以分为初级喀斯特地貌、中级喀斯特地貌和成熟喀斯特地貌等。
4.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岩溶地区,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喀斯特地貌也广泛分布于多个大陆,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地貌。
5. 喀斯特地貌的经济意义:喀斯特地貌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溶洞和地下河流,为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供应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源也是独特的饮水来源,提供了清澈纯净的水质。
同时,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点还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
结论: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对于高考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喀斯特地貌是指在石灰岩、大理石等溶蚀岩地区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
其形态规模宏大,景观壮美,独特而引人入胜,被誉为地壳上最具特色的地貌类型之一。
五种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包括岩溶、溶洞、地下河、湖泊和峡谷,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每种地貌。
首先,岩溶是指由于岩石中的溶蚀作用,使地表岩石中的溶解过程引起岩层的溶蚀变形,形成山地地表的低凹盆地。
喀斯特岩溶地貌具有典型的突出的地形界限和河流水系,其中包括许多河谷、峡谷和下凹平原等。
这种地貌特征常出现在石灰岩或大理石等岩石构成的山区地带,形成众多岩柱、圆锥、塌陷坑、溶洞等壮观景观。
其次,溶洞是一种形态独特的地下景观,指由地下溶蚀形成的空洞或岩洞。
喀斯特溶洞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其内部常常有各种奇特的岩石或矿石构造,形成了独特的地球景观。
溶洞内部常有丰富的地下河流、石笋、石幔、石柱等地貌景观,其中的钟乳石和石筒石笋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第三,地下河是指地下水系统中的河流,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下河可能是地下水通过岩石裂隙而形成的地下水道,或是通过岩石内部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通道。
地下河流经常出现在石灰岩和大理石中,形成河谷、溶洞和地下深潭等景观。
在一些地下河中,还可以看到地下瀑布和地下暗湖等壮观景点。
第四,湖泊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另一种重要景观形式。
湖泊在喀斯特地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层中的溶洞或地下水流通道坍塌,形成洞底下陷造成。
这种地貌特征在中国的喀斯特区常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贵州的黄果树、龙宫等景点。
这些湖泊的水质清澈,周围环境优美,是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最后,峡谷是喀斯特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形之一。
喀斯特峡谷通常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地表溶解岩层内部的岩溶空洞或裂缝进一步被侵蚀形成。
这些峡谷一般形成窄长而陡峭的地貌景观,两侧常常是悬崖峭壁,给人一种壮丽而险峻的感觉。
中国的钟乳石峡谷、柞水峡谷等都是喀斯特峡谷的典型景点。
总之,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岩石溶蚀作用和地形特征,形成了多样而壮观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科学家的关注。
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
它得名于巴尔干半岛的喀斯特高原,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贵州喀斯特地貌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环境下,喀斯特作用强度大,速度快,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
地面显得崎岖不平,地下则形成广大的洞穴系统,具有“逢山必有洞”的地貌特征。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喀斯特地貌典型
发育地区,以奇山、奇水、奇洞、奇石的秀丽风景著称于世。
...
...
桂林象鼻山
溶洞
溶洞是主要的岩溶现象之一。
溶洞的发育,受岩性、
地质构造及水流动力条件的控制。
水流沿裂隙、断层、
岩层层面等发生溶蚀,使孔隙、裂隙等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洞穴。
溶洞规模与形态极为复杂多样。
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有重碳酸钙等成分的水,当温度、压力条件改变时,
逸出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钙等沉积,形成石灰华。
岩溶洞顶渗滴水流常形成各种乳状、管状石灰华沉积,通称石钟乳类;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碳酸钙逐渐沉积而形成的,它形似竹笋,
称石笋。
滴水至洞底形成笋状、塔状石灰华沉积,通称石笋类;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形成石柱。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以岩溶作用为主要形成过程。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喀斯特地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
1.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含有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等)的地区发生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水通过渗透、流动和溶解作用,溶解岩石中的溶质,形成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等地貌特征。
2. 喀斯特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地表塌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盆地等。
其中,溶蚀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形成于地下溶蚀作用,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
3. 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石灰岩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中国喀斯特之乡。
4. 喀斯特地貌的资源价值: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丰富的资源价值。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供应了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富含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土矿等,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 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由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地理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在喀斯特地区,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与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喀斯特地貌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简述喀斯特地貌
简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
地表崎岖,沟谷纵横,山高坡陡;石芽、溶沟、石林到处都是,形成一片喀斯特的景象。
这种地貌多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在我国分布广泛。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最为发育。
它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交界地带,称为云贵高原岩溶区,素有“岩溶博物馆”之称。
其他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省市区也有不同规模的发育。
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育最为典型,已命名的各种类型有200多处,总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10。
其他省区发育也很典型,只是类型上有所变化而已。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峰林地形等地质现象在全世界分布极广,故国外学者称之为“喀斯特地形”或“岩溶地形”。
1。
景观2。
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既是自然遗产,又是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是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的良好场所,还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喀斯特景观优美,如果与周围环境协调,并配以合适的科学解说牌、宣传牌,就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兴旅游项目。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喀斯特风光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喀斯特景观也将逐步为人们所欣赏和接受。
因此,发展喀斯特旅游,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喀斯特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资源和现代旅游设施,特别要加强交通、电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尽量开辟航空、水路旅游线路,努力把宜林荒山开辟为森林公园。
旅游经营部门要利用大企业集团的优势,统筹规划旅游线路和服务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简述喀斯特地貌
简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自然地貌学家们所定义的一种地形质地,指的是在新空间地貌中,混杂着许多复杂线条形状差异的岩石类型。
这种岩石类型在某些地区被称为“峡谷”,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峡谷,而是一种
受构造活动及自然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斜面。
喀斯特地貌是由各种地质构造所形成,类型多种多样,强度及形态也各有不同。
在英国被称为丘陵地貌的喀斯特地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柔和的地表,由板岩、泥岩组成,表层覆盖有黑土、砂砾;沿着断层线或火山口、泥火山、溶洞等地此形成分布着多种斜坡;地表有许多小河流和山涧;地表有许多悬岩、突出岩石、溶洞、岩柱等;地表有大量的崖壁和洞穴。
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历史可追溯到上新世时期,当时有着许多新的地貌构造迅速形成,如深山峡谷、悬崖峭壁、悬挂桥等。
在构造活动的影响下,一些块状地貌特征慢慢塑造成尖峭、悬崖、断崖等形状,模拟出自然的神秘和风景秀丽。
此外,受气候变化影响,古代湖泊、河道、洞穴等也在喀斯特地貌中得到了延续。
喀斯特地貌有着独特的负责景观,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英国的北海岸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给游客带来无尽的惊喜,陡峭的山崖、悬崖峻壁、峡谷等景色使其更加壮观美丽。
在撒切尔湖,常见的悬崖地貌使湖畔变得非常有韵味,湖水清澈见底,分布着数不清的小岛,更显得神秘而诡异。
总之,喀斯特地貌是自然现象的精华,它不仅给游客带来无尽的视觉享受,也是科学家们观察自然现象的宝贵理论材料。
喀斯特
亚热带
喀斯特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 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 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 部较多。
地带特征
热带 亚热带
干旱地区 寒冻高原
热带
喀斯特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 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 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 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 特征。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 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 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喀斯特
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
01 地貌类型
03 中国
目录
02 形成原因 04 地带特征
05 开发利用
07 相关新闻
目录
06 旅游景点 08 地貌区
基本信息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 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 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名词解释喀斯特
名词解释喀斯特摘要:一、喀斯特概念简介二、喀斯特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四、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与应用五、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六、应对喀斯特地貌挑战的措施正文:一、喀斯特概念简介喀斯特(Karst)是一种地貌类型,源于波斯语“kars”,意为“石头”。
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岩石受到地下水溶解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成为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喀斯特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地表起伏较大,山势险峻,峰林、峰洞、峰谷等地貌常见。
2.地下特征:地下发育有庞大的洞穴系统,隧道、溶洞等地貌丰富。
3.水域特征: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形成丰富的水文景观。
三、喀斯特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岩溶、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
气候条件决定了地下水的生成与补给,岩溶作用使岩石溶解,生物活动则加速了岩石的侵蚀。
喀斯特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沉积阶段、溶解阶段、地下水动力阶段和地表风化阶段。
四、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与应用我国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均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在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洞穴可用于储藏、旅游开发等。
五、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1.生态价值: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2.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优美,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应对喀斯特地貌挑战的措施1.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地貌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
3.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喀斯特地貌名词解释
喀斯特地貌名词解释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喀斯特地貌最早由斯洛文尼亚地质学家科特尼克在1893年首次提出,以斯洛文尼亚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和地表溶蚀作用的共同作用。
地下溶蚀作用是指地下水通过溶解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形成溶洞、地下河道等地下空洞。
地表溶蚀作用则是指地表水通过岩石裂缝、孔隙等,与可溶性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表面溶解,形成裂缝、溶槽、溶壑等地表凹陷。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地勢平坦,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貌地貌形态,比如溶洞、地下河道、天坑、喀斯特凹地等。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貌形态之一,是由地下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洞穴。
地下河道则是指地下水侵蚀地表融合形成的河道,通常位于溶洞中。
天坑是指岩石表面塌陷形成的地表凹陷,由于地下溶洞或溶洞顶部崩塌而形成。
喀斯特凹地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凹地,通常是由于岩石表面溶洞扩大而形成。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喀斯特地貌的存在。
而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最为有名,有着许多独特的地貌景观。
比如黄果树瀑布、青岩洞、龙宫等等,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潜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灌溉条件好、土地肥沃等特点,适合农业发展。
总之,喀斯特地貌是由地下溶蚀作用和地表溶蚀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它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等特点,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大自然的风景总是美丽的,鬼斧神工。
那你知道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吗?你知道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吗?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奔的地方。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形成原理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拓展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在石灰岩等溶蚀岩中形成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丰富多彩,涵盖了洞穴、岩溶塔、溶洞湖、地下河等众多自然景观。
在这里,我们将了解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景观。
一、基本概念1.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喀斯特地貌是指由酸性水体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根据地表形态和溶洞分布情况等不同特征,喀斯特地貌可分为洼地型、岩溶尖峰型、岩溶洞穴型、峡谷峭壁型等多种类型。
二、形成原理1. 石灰岩的溶解石灰岩中含有大量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等可溶性物质,而地下水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溶液,反复渗透到石灰岩中,加速其溶解和糜化。
2. 溶解和沉积的平衡当岩石的溶解速度和沉积速度达到一定平衡时,就会出现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态。
三、喀斯特地貌的发展过程1. 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阶段在最初的阶段,地表会出现众多小型陷洼,地下水一般通过小缝隙或是沿着石灰岩层面流动而形成。
2. 喀斯特地貌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地下水开始形成大型的洞穴和洞室,形成地下河道,营造出壮观的溶洞景观,同时,地表的凹陷也逐渐变得更加明显。
3. 喀斯特地貌的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洞穴、地下河道、露天洼地和丘陵、峡谷和山峰等各种地形景观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喀斯特世界。
四、相关的自然现象和景观1. 喀斯特地下河喀斯特地下河是指在岩溶区形成的地下水河道。
2. 喀斯特溶洞喀斯特溶洞是由地下水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中溶解形成的大型空洞。
3. 喀斯特溶洞中的石笋石柱喀斯特溶洞中的石笋石柱是由地下水在溶洞内沿着洞顶或洞壁滴落形成的石柱状的物体。
4. 喀斯特岩溶塔喀斯特岩溶塔是由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溶蚀形成的尖峰状的地形。
五、总结综合来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貌类型,具有形态多样、地貌风貌奇特、景观壮观、科学价值高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喀斯特主要分布于广西、淇东,贵州、湘西、鄂西、山西等省区,此地处于我国第二地貌阶梯的东部,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所以自古以来喀斯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五一四世纪就出现有关喀斯特的记录,),为世界上喀斯特记载最早的国家。
明代徐宏祖所著的《徐霞客道记》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区域特征。
记载了洞穴形态、气象和水文情况,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喀斯特著作〔幻。
18世纪末J9世纪初近代科学兴起,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喀…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
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
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石林景区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气势大度恢弘,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各具特色。
全区可分为八个旅游片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飞龙瀑(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
其中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
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
彝文记录的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改编成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名扬天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传统的节日,摔跤、斗牛、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贵州荔波: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壤。
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1 285公顷。
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
茂兰喀斯特森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吸引了一些国外的探险者和旅行者,但却很少为国人所知,穿越它至今仍然充满挑战。
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中,贵州荔波击败了众多“资深”的名山胜地,以“榜眼”的身份获得网络人气奖,摘得“中国最美的森林”桂冠。
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
它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空间,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都是石头上长出的森林。
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奇迹。
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类型的组合,可将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类。
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其树木密集,四周群山封闭,底部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状若深邃的巨大绿色窝穴。
漏斗底至锥峰顶一般高差150—300米,人迹罕至,万物都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特色。
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
田园镶嵌在绿色峰丛之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边缓缓流出,清澈透明,构成山清水秀的田园森林风光。
布依族人民古朴的木板房、吊脚楼、小桥、流水,为洼地森林增添了诗情画意。
盆地森林,为森林覆盖较广的喀斯特盆地(谷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丛巍然耸立。
盆地开阔平坦,良田纵横,地下河时出时没。
上下一片碧绿,形成了尉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观。
槽谷森林为森林浓密覆盖的喀斯特槽谷。
谷中浓阴蔽日,两旁绿色喀斯特峰丛高耸,谷底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满藤萝树木。
槽谷中多有地下河露出,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形成神秘而静谧的景色。
“水在石上淌,树在石上长”,这是荔波县又一大奇观———水上森林,其树木“年纪”多在百岁以上,根系祼露水中,紧抱巨石,任水冲击仍郁郁葱葱。
小七孔的水上森林,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那里,森林长在碧水中,碧水在林中流淌,水中荡舟,丛林对抱成荫,一堆堆茂密的双扇蕨争相涌出。
更有屹立水中的参天大树,傲然挺立,直指苍穹,根部紧紧抱住岩石,居然不被洪水冲走。
在小七孔鸳鸯湖700多米长的“水上林荫道”放舟,水中低垂的树枝不时碰着船头,四周湖水绿如蓝,幽静极了。
重庆武隆:峡谷立体喀斯特世界独有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距重庆市区170公里,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
武隆的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全长2400米,洞体高大,宽高多在30至50米之间,其中辉煌大厅底面积在1.1万平方米以上。
洞内各种次生化学沉积形态(即钟乳石类)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其中大多数种类分布之广泛,质地之纯净,形态之完美,在国内发现中多属少见。
尤其是正在形成中的池中珊瑚状和犬牙状方解石晶花,洞壁上各种姿态的卷曲石、方解石和石膏晶花更是国内稀有,世界罕见。
按规划开发三大景区,主要景点约30处,其中十多处在国内外均可堪称最佳景点。
武隆天生桥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景区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
天生三桥地处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与武隆县之间。
天龙桥即天生一桥,桥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顶天立地之势而得名。
一桥桥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宫,既壮观又神奇。
青龙桥即天生二桥,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桥。
桥高350米,宽150米,跨度400米,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故名青龙桥。
黑龙桥即天生三桥,桥孔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藏身于此。
黑龙桥景色以其流态各异的“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四眼宝泉而独具特色。
后坪天坑群位于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三峡腹地的武隆后坪乡境内,属武陵山系,距武隆县城88公里。
后坪天坑群曾吸引中、英、美洞穴联合科考队和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多次进行考察。
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5个天坑,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天坑周围绝壁万丈,天坑下面是地洞,地洞中隐藏着更大的天坑。
5个天坑的口径和深度均在300米左右,并呈圆桶形状,附近还有1.5万亩成片的原始森林和3万亩左右的石林、水库等,极具科考价值且富有神秘感。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
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线25°40′。
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
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
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
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
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
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
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
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
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
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湖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
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
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③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
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