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大肠埃希菌PPT课件

大肠埃希菌PPT课件

一、引起疾病症状(致病性、流行病学情况)---3-4 二、基本情况及特征 ---5-12 三、培养特性 ---13-14 四、生化特性 ---15-18 五、抗原特征 ---19-20 六、检验方法(举例阐述检验某一食品、商品中该菌
的详细操作过程)---21-23
精选ppt课件2021
2
一.引起疾病症状
状为发热37.5°~38.5°。腹痛,腹泻,头痛,
恶心,呕吐。腹泻呈水泻便,一般2-3次,最多9 次。经抗菌素治疗2-3天痊愈,无死亡。
精选ppt课件2021
3
大肠艾希氏菌O157
大肠埃希菌(大肠艾希氏菌O157),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肠道中大 量存在的共生微生物. 大肠艾希氏菌O157是肠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菌的一个主要血清群,严 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该菌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腹泻和肠炎,并发溶 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的可致人死亡. 目前,多个国家已将“O157”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予以高度重 视.为防止大肠艾希氏菌O157感染事件的发生,我国于1997年5月建 立了全国性的监测网络,2000年卫生部将大肠艾希氏菌 O157列为 重点监测对象.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 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能发酵多 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大肠埃希菌 的致病物质之一是血浆凝固酶.
精选ppt课件2021
10
2、多数有周身鞭毛, 可运动,但也有无 鞭毛或又失去鞭毛 无动力变异株。
3、有菌毛
普通菌毛 性菌毛
有些菌株还有致病
性菌毛,菌毛与致
病力相关。
精选ppt课件2021
11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细菌

❖ 抵抗力弱,对热、酸敏感,粪便标本立即送检;
对抗生素敏感, 但易形成抗药性。
整理课件
22
整理课件
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 侵袭力(invasion plasmid antigen,IPa)
❖ 内毒素(主要因素) ①发热,中毒性休克; ②破坏肠粘膜—脓血粘液便; ③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腹痛、里急后重。
肠腔.编码毒素的基因位于噬菌体上,可缺失
而不产生。
http://www.xa sg120.c om /fkzl/ http://www.xa sg120.c om /fkzl/lc / /fkzl/wy / /fkzl/y d/ http://www.xa sg120.c om /fkzl/ zgj l/ http://www.xa sg120.c om /fuke / /fuke/fujiany an/ /fuke/gjy / /fuke/ndy / /fuke/pqy / /fuke/y dy / /fuke/zigongneimoy an/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fe ida /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gongj inga i/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m ila n/ http://www.xa sg120.c om /gongj ing/xirou/ /gongjing/y anzheng/ http://www.xa sg120.c om /j bzs/ /jhsy / /jhsy /gwy / /jhsy /jiancha/ /jhsy /shanghuanquhuan/ /jhsy /wtrl/ /jhsy /wutongy inchan/ /jhsy /y aoliu/ /jry uy ue/ http://www.xa sg120.c om /we ic hua ngfuke / /y y hj/ http://www.xa sg120.c om /zhe ngxing/c nm xf/ /zhengxing/xy c zx/ /zhengxing/y djss/ /zhengxing/y dzx/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PPT课件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PPT课件
• 小肠液细菌培养是诊断SIBO的金标准:菌落计数 ≥103(CFU/mL) (北美共识)
在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中,鼻胆引流管经活检道深度十二指肠, 轻吸大约抽取5毫升十二指肠液,将标本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需 氧/厌氧培养,要在报告中写出细菌菌落计数(用CFU/ml来表示)。 尽量减少经口和胃插入十二指肠镜的时间,防止交叉污染。必须戴 上无菌手套,并在注射器上放置无菌帽。但是因抽吸装置的放置和 采集的液体量以及样本处理和随后的培养方法不同导致了缺乏规范 化技术。
• SIBO直接表现:腹胀、腹痛、便秘、腹泻 • 继发肠漏有关:过敏、头痛、疲劳、关节疼痛、
自身免疫、慢性疲劳/纤维肌痛、情绪变化 • 继发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B12缺乏、体重
减轻、非酒精性非肥胖性脂肪肝)
11
ACG临床指南表述
• 超过2/3会出现腹痛、腹胀和腹泻 • 与原发疾病症状重叠问题:
慢性是由共存的SIBO引起 慢性肝病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郑州人民医院消化科 郑州消化疾病研究所
1
肠道正常微生态系统
肠道微生 态
肠道固有菌群
1000个菌种,共约1014个细菌组
成,不同菌群相互制约,维持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稳态
肠上皮细胞
肠道粘膜免疫 系统
第一道肠道防线:完整的肠上 皮细胞+细胞紧密连接
• 自上世纪90年代末,SIBO成为国际胃肠病学界最 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并在SIBO的基础病因、表现 和治疗上达成了普遍共识,但仍有许多方面不清 楚:SIBO与情绪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病、 甲基化受损和基因组学之间的关系。
6
引申概念
•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 • 小肠产甲烷菌过度生长(IMO) • 小肠真菌过度生长 (small intestinal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机制
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肠道菌群紊乱还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治疗建议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时应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用益 生菌、益生元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探索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 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 和粪菌移植等,为疾病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认识,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
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肠 道功能失调的现象。
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还可能引发全 身性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02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的 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与抗生素使用
要点一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缓解肠道菌群紊 乱引起的症状。
要点二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肠道功能,改善 肠道菌群状态。
其他疗法
如按摩、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 。
治疗建议

《大肠埃希氏菌》课件

《大肠埃希氏菌》课件
病率。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加强公众对大肠埃希氏菌的认 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保障食品安全
对食品进行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 权益。
控制疫情爆发
及时发现并控制大肠埃希氏菌 疫情爆发,减少社会恐慌和损
失。
PART 04
大肠埃希氏菌的基因组学 研究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基因组结构
大肠埃希氏菌基因组由单条环状 染色体组成,包含约4.6×10⁶个 碱基对,编码约2000个基因。
总结词
大肠埃希氏菌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等。
详细描述
大肠埃希氏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作 为碳源。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红色菌落。此外,大肠埃希氏菌还具有 抗原构造和抵抗力等特点。
发现历史
总结词
大肠埃希氏菌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自那时以来,人们对这种细菌的认 识不断深入。
开发多价疫苗
针对大肠埃希氏菌的不同血清型,开发多价疫苗,以提高疫苗的 保护范围和效果。
新型疫苗技术
研究新型疫苗技术,如基于mRNA的疫苗和DNA疫苗,以提供 更安全、有效的免疫保护。
疫苗接种策略
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疫苗接种策略,以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 效果。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监测与控制
加强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和防控,及时发现和遏制疫情爆发,以 保护公众健康。
PART 02
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
致病机制
01
02
03
粘附机制
大肠埃希氏菌通过粘附素 粘附在肠道上皮细胞上, 进而侵入细胞内或细胞下 组织。
毒素产生
某些大肠埃希氏菌能产生 肠毒素,引起肠道分泌增 加,导致腹泻等症状。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通用课件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通用课件

肠道菌群能够合成维生素和矿 物质,如维生素K、维生素B12 等,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营养物 质吸收障碍,引发营养不良、 贫血等疾病。
对激素代谢的影响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人体激素的合 成和分泌,如胰岛素、胰高血糖
素等。
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吲 哚、酚等,可以影响激素的生物 活性,进而调节人体的代谢过程
肠道菌群监测与评估
未来可以通过定期监测个体的肠道菌群状况,评 估其代谢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代谢 性疾病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调节方法
适量运动
控制药物使用
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有利 于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建议每天进 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
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破坏肠道菌 群平衡,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 平衡,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
06
未来展望
糖尿病的肠道菌群特征
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中,某些细菌如梭状芽胞杆菌、肠球菌和拟杆菌的丰度增加,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丰 度减少。这些细菌可能通过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吸收和炎症反应等途径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预防糖尿病 。
肥胖与肠道菌群的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有助于控制体重 和预防肥胖。
糖尿病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厚壁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丰度减少。 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影响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导致糖尿病。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PPT课件

03
肠道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
肠道感染病毒对肠道黏膜的损伤
肠道黏膜损伤机制
肠道感染病毒通过吸附和侵入肠道上 皮细胞,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肠 道通透性增加,使肠道内的细菌和毒 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感染。
细胞病变效应
肠道感染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 可引起细胞病变效应,导致细胞死亡 和组织损伤。
肠道感染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
免疫抑制
肠道感染病毒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使机体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炎症反应
肠道感染病毒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外并发 症的发生。
肠道感染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协同作用
细菌协同感染
肠道感染病毒可与肠道内的细菌共同作用,导致更严重的肠道感染和全身性感 染。
混合感染
肠道感染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等的混合感染,可相互促进,加重 病情。
04
肠道感染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临床诊断方法
80%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泻、腹痛、发 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和持续时间。
100%
体征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 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腹部是否 有压痛、反跳痛等症状。
80%
粪便检查
通过收集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 显微镜检查和培养,以确定是否 存在肠道感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之肠道感染病毒 ppt课件

CONTENCT

• 肠道感染病毒概述 • 肠道感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肠道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 • 肠道感染病毒的诊断与检测 • 肠道感染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 肠道感染病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肠道感染病毒概述
肠道感染病毒的定义与分类

《大肠杆菌》PPT课件

《大肠杆菌》PPT课件
1)粘附性菌毛:在1990年Bertsching等首次报道,从 致猪水肿病的大肠杆菌分离出F18,是猪水肿病的 SLTEC菌株的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它有助于细菌 在猪肠黏膜上皮细胞定居和繁殖。
2)致水肿病2型类志贺毒素 (SLT-2e或SLT-2v):系引 起猪水肿病的SLTEC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性细胞毒 素。
兽医生物制品学-分论
大肠杆菌
小组成员:余兆鸿 罗洪瑶 胡国帅 黄荣浩
精选ppt课件
1
第一章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少数为病原菌。
精选ppt课件
2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埃希菌属有5个种,其中最重要的 是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E.coli), 是最常见的临床分离菌。
高达数万种。
精选ppt课件
11
鞭毛抗原(H) K或Vi抗原 菌体抗原(O)
精选ppt课件
12
血清型的表示:
根据对大肠杆菌抗原的鉴定,可用O:K:H排列 表示其血清型(抗原结构式)。
如O8:K23(L):Hl9,即表示该菌具有O抗原8, L型K抗原23,H抗原为19。对含有蛋白质性黏附 素抗原的菌株,其黏附素抗原应并列K抗原之后。 如O8:K87,K88:Hl9中K88即为黏附素抗原F4。
于断奶后仔猪,生长快,体况健壮的仔猪常见。
精选ppt课件
23
羔羊大肠杆菌病
流行特点
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 其次是通过脐部感染,也有 部分是通过呼吸道感染。
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
羔羊发生一种以口鼻流沫、呼吸困难和胸膜肺炎为 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的羔羊据统计有121只,病羊多为 4~20日龄的羔羊,死亡54只,死亡率约44.6%,病程短, 如不及时治疗,约30min到数小时便死亡。发病的羔羊在 刚开始时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委顿,食欲不振, 腹部胀气,继之出现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口流白沫, 鼻流黏液,运动失调,卧地磨牙,头弯向一侧,最后在 昏迷中死亡,很少见有腹泻病羔。

《肠道菌群失调》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
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营养不良等。
其他症状
过敏、免疫功能低下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01
02
03
04
饮食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高糖、 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肠
道菌群失衡。
疾病因素
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 肿瘤等疾病会影响肠道菌群的
平衡。
药物因素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联
01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进一步揭示肠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
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0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探讨肠道菌群如何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影响免疫
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03
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进
一步揭示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探索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1 2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发与应用
深入研究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 制,开发针对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疾病的益生菌和 益生元产品。
肠道菌群移植技术
优化肠道菌群移植技术,提高移植效果和安全性 ,为肠道菌群失调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健 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环境。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 的食品,减少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的 风险。
加强锻炼与免疫力
坚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提 高肠道抵抗力,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与健康ppt课件

肠道与健康ppt课件
人体大约70%的毒素都是靠肠道排出的,我们的 肠道就像一根排污管,如果管子老化或者堵塞, 排污效果一定不畅,就会引发疾病。
18
人体95%以上的营养是靠肠道吸收的 长期营养不良,会容易贫血,缺乏维生素,抵抗力 下降,影响器官的健康,人体也和容易被细菌入侵。
19
1.6 肠龄—人体第三年龄
肠道还有年龄?没错!
人体70%以上的免疫细胞都位于肠粘膜上,使肠道构成了一道 免疫屏障,对抵御细菌、病毒,以及维持肠内环境稳定有重 要的作用,所以说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负责着人 体70%以上的免疫力,是身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线。
17
正常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除人体必需吸收的 营养之外,其余都变成粪便。如果肠道健康的 话,粪便就会顺利的排出体外,从而避免生病。
35
中医有种说法,宿便中所含的毒素是百病之源。 人体大便中至少有60%是各种杂菌和致病菌,如 果长时间不排出,就能繁殖出2兆以上的病菌。 宿便的大量积聚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严重 者还可能诱发多种疾病。
美食
牙齿的研磨 食道的推送 胃的摇摆均匀 小肠的分解细化 大肠的压榨挤干
便便
欲无病 肠无9渣
欲无病 肠无10渣
1.2 肠道 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排毒器官。
包括:小肠,大肠、肛门、肠液、肠道菌群5部分
欲无病 肠无11渣
1.3 认识小肠—营养吸收器
食物在胃中完成初步消化后,就会进入小肠。 食物在小肠会被消化分解,大部分营养物质也 是通过小肠吸收的,进而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所以小肠被称为是人体的“营养吸收器”
医学专家提出:人体除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 还有第三年龄——肠道年龄
保持肠道年轻,直接关乎人的健康乃至寿命。
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它是有智慧的,人体95%以上的营养和70% 毒素要靠它吸收和排出,它还控制着人体70%的免疫细胞,肠道与人体“生 老病死”息息相关。

《大肠杆菌》课件

《大肠杆菌》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食物中毒通常发生在食用被污染 的肉类、奶制品、蔬菜等食品后 ,因此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
卫生控制至关重要。
抗生素抗性与超级细菌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
大肠杆菌等细菌在长期接触抗生素的过程中,会逐渐适应并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形 成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对全球公共卫生 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致病性或提高其生物合成能力,为工业生产和医疗应入探究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抗 菌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跨学科合作
加强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利用新 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大肠杆菌研究的创新发展。
提高应用价值
将大肠杆菌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医疗实践中,提 高其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需要关注伦理和安全问 题,确保研究工作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多样,包 括动物-人传播、人-人传播和食物-人 传播。
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食物、水或 接触污染表面进入人体,导致腹泻、 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 致休克和死亡。
食物中毒与感染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致病性大 肠杆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
中毒性疾病。
感染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 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
05
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大肠杆 菌基因组进行全面解析,发现新 的基因和基因变异,为研究其生 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提供基础。
蛋白质组学技术
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大肠杆 菌的蛋白质表达和功能,揭示其在 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机制和调控机制 。

菌群与肠道疾病PPT课件

菌群与肠道疾病PPT课件

肠道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减少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餐具清洁等,预防肠道 感染。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容易破坏肠道菌群平 衡,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肠道疾病,采取合适的治疗 方法,避免病情恶化。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将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提高公众对肠道菌群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肠道菌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 发育和功能起着重要作 用。
02
肠道菌群可刺激免疫细 胞成熟和分化,提高免 疫力。
03
肠道菌群可调节免疫反 应,维持肠道内环境的 稳定。
04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免 疫系统功能紊乱,增加 感染和过敏的风险。
04 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肠道疾病的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培养 等方法,检测肠道感染、炎症
肠道菌群的作用
消化食物
营养吸收
免疫调节
肠道菌群帮助分解复杂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
脂肪。
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 维生素B等人体必需营养
素。
肠道菌群刺激免疫系统 发育,提高免疫力。
生物拮抗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维 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性
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
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肥胖ppt课件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肥胖ppt课件

3500+种
9个
1:1
100倍
人体细菌种类
细菌菌门
细菌数/人体细胞数 细菌基因数/人体基因数
• 体内细菌/自身细胞比例约为1:1*, • 人体中微生物有1/3具有普遍性,而2/3具有特异性。
人与肠道菌群休戚与共的一生
“无菌 体”
顺产 剖宫产 母乳喂养 奶粉喂养
转换到固 体食物
微生物丰 度↑
性别特异 性的微生 物群落
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菌 肠道菌群中占比约10%-48% 参与多糖代谢、胆汁酸和类固醇代
谢 其中多形拟杆菌、卵形拟杆菌可降
解人体不能降解的多糖,向宿主提 供其中10-15%的能量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兼性厌氧菌 生理情况下肠道菌群中占比<
1% 多数变形菌均属于致病菌,如常
中草药及功能食品的潜在益生作用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DOI: 10.3389/fmicb.2017.02146
槲皮素+白藜芦醇 调节大鼠肠道菌群
槲皮素与白藜芦 醇(CQR)调节 肠道菌群组成, 相比于HFD组, 显著减低毛螺菌 科等与肥胖相关 的菌科的丰度, 增加Akk菌等与缓 解肥胖相关的菌 科/菌属的丰度。
尼古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尼古丁干预的雄性小鼠中,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差异性改变与较低的体重增加一致; 氧化应激反应和DNA修复基因也在这些小鼠肠道菌群中特异性富集在雌性和雄性小鼠中,尼 古丁造成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存在差异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DOI:10.1021/acs.chemrestox.7b00162
• 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 与高水平的有益菌相关

大肠杆菌PPT医学课件

大肠杆菌PPT医学课件

5、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


2.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 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 大肠杆菌粘附素的特点是具有高特异性。 3.外毒素:大肠杆菌能产多种的外毒素,包括:志贺毒 素〡和〢;耐热肠毒素〡和〢;不耐热肠毒素〡和〢。 此外,溶血素A在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中有重 要作用。
2、大肠杆菌的常见种类


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 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 腹泻和成人肋膜炎。 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 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采 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 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5.其他:脂胞壁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 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5、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


大肠杆菌O157:H7是大肠杆菌的其中一个类型,该种病 菌常见于牛只等温血动物的肠内。这一型的大肠杆菌 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 状,如带血腹泻。 美国在1982、1984、1993年曾三次发生O157:H7的爆发 性流行;日本曾在1996年爆发过一次波及9000多人的 大流行。O157:H7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正是出血性腹泻, 严重者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危及生命。由 于O157:H7危害较大,且可经食物和饮用水在人群中广 泛传播。此次在德国肆虐的O104也是一种EHEC,感染 症状类似O157:H7,且毒力更为猛烈。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 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 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 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 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 粒转移而获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
参与其他代谢性疾病
肠 道
促进代谢性疾病的机制

生 物
肠道微生物区系与炎症



肠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肠道微生物区系影响代谢编程吗?
-
14
一、肠道微生物区系参与其他代谢性疾病
肥胖个体中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了肥胖的发病机制, 而肥胖与一些综合征有关,例如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因此,肠道微生物区 系也可能参与了其他代谢性疾病。一些研究显示了,肠道 微生物区系可能与一些代谢性疾病有关。
肥胖与肠道微生物区系
四、引起肥胖的直接参 与
以上几点表明了在肥胖人群中肠 道微生物区系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 区分原因和后果,即是肠道微生物区 系促进了肥胖的发病机制呢?还是肠 道微生物区系的改变仅仅是肥胖的一 个后果?通过将肥胖小鼠与正常对照 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定植到无菌 受体中,获得了肥胖个体的肠道微生 物区系促进肥胖发病机制的直接证据 。因此,肥胖表型能够通过微生物区 系在生物之间移植。
在肥胖人的微生物组中,增加了有利于能量提取和那些 参与降解碳水化合物的基因,这使从富含碳水化合物饮食中 获取营养物的能力和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增加,短链脂肪酸可 用作糖异生作用和脂肪生成的底物。
宏基因组的研究还需要去证明,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人 中微生物组是怎样改变的。
-
12
三、肥胖手术与肠道微 生物
外科手术的方法,胃旁路手术指一 系列类似的、用于治疗肥胖症的外科手 术,其共同特征为重新排列小肠的位置 ,改变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途径,减缓胃 排空速度,缩短小肠,降低吸收。胃旁 路手术引起长期的重量减少,时间甚至 可以超过15年。最近研究已经表明了胃 旁路术的确显著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因此,肥胖手术一些有利的影响可能 归因于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改变。
胆固醇 代谢
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的特定细菌表明,肠 道微生物区系可能调节胆固醇代谢,影响宿 主的脂质代谢。
-
16
二、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代谢性疾病的机制
与人体的其他器官相比,肠道微生物区系是一个有活力 的“器官”,对于饮食的改变,它可迅速改变其细胞组成和 基因转录网络。最近数据显示,肠道微生物区系和热量密度 之间具有相互的影响。
-
15
一、肠道微生物区系参与其他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
与变形菌的增加和厚壁菌门的减少有关,尤 其与梭状芽孢杆菌类的减少有关。在2型糖 尿病病人中微生物区系的改变可能促进了病 情的恶化。
动脉粥 样硬化
一些研究显示,在口腔或肠道中的微生物区 系可能转运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从而促 进了炎症,这可能增加了斑块破裂的风险。
6
人 体 肠 道 微 生 物 区 系 的 组 成
-
7
二、宿主对微生物定植的反应
定义
微生物定植: 各种微生物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 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的现象。
早期肠道对微生物定植反应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动物模 型中获得。无菌小鼠有细长和更薄的肠绒毛,然而,细长的 绒毛结构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一个正常肠道微生物区系 定植后,绒毛缩短变粗,细胞的组成明显改变。
肠道微生物组,也就是肠道微生物的共同基因 组,编码了至少超过我们基因组的150倍的基因, 这些都很好的表明了肠道微生物区系在人体健康上 的潜在影响。
-
3
人体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


宿主对微生物定植的反应


肠道微生物区系的代谢功能
-
4
一、人体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
人体肠道微生物区系对饮食结构的改变是具有 活力和敏感的。胎儿在子宫内是无菌的,出生时会 迅速定植环境中的细菌。人体最初的微生物区系低 多样性,之后会变得更多样性。
肠道微生 物区系
影响 调节
热量 密度
-
17
二、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代谢性疾病的机制
肠道微生物区系通过几个途径促进肥胖: 1、肠道微生物的存在由一个尚不明确的机制,促进了 小肠中葡萄糖摄取的增加,从而增加脂肪生成。 2、肠道微生物区系抑制了肠道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Angptl4)的表达,导致甘油三酯在脂肪组织中储存。
此外,肠道的定植也促进小肠免疫细胞的补充和肠道相 关淋巴组织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最近研究已经证实,先天 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互相补充来维持宿主和微生物区系的 共生。
-
8
三、肠道微生物区系的代谢功能
肠道微生物区系处在饮食 和宿主基因组之间的交叉点, 因此其对食物的加工和制造, 为宿主提供了营养物质具有重 要意义。此外,肠道微生物区 系也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是一 种重要的外源化合物“解毒 剂”。一些研究表明无菌状态 相似热量摄入限制,抑制形成 肥胖。而抑制饮食引起的肥胖 取决于特定饮食微生物区系的 相互作用。
Programming of Host Metabolism by the Gut Microbiota
-
1
综述内容
1
相关介绍
2
阐述肠道微生物区系与肥胖的关系
3
论述肠道微生物区系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4
结论与展望
-
2
▪ 前言
人体肠道内藏着一个与人类宿主共同进化的复 杂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区系。细菌组成人体肠 道微生物区系的绝大部分,但也存在古细菌、病毒 和原生动物。
-
9
肥胖个体中的微生物区系肥胖 Nhomakorabea与
宏基因组与肥胖


微 生
肥胖手术与肠道微生物区系



肠道微生物区系直接参与引起肥胖
-
10
一、肥胖个体中的微生物区系
肠道微生物区系可能是调节肥胖的一种环境因素,这个发现促使了 研究去测试肠道微生物区系在肥胖个体中是否改变。一些研究显示:
1
2
肥胖与微生物多样 化降低有关。
炎性肠道疾病和肥 胖之间可能存在一 些共同的病因学。
在肥胖个体中拟杆 菌门的细菌减少。
但拟杆菌门的水平 和肥胖没有直接相 关,而与能量摄入 有关。
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健康的个体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普拉梭 菌数量的提高有关。
-
11
二、宏基因组与肥胖
宏基因组,是指特定环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 和。
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炎性肠道疾病患者的肠 道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降低。
-
5
一、人体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
成人微生物区系
积极选择机制:
可能是宿主的因素, 允许特定的细菌粘 附。 例如上皮细胞的糖 脂或宿主粘液中的 特定聚糖。
-
消极选择机制:
如饮食对于肠道微 生物区系的形成是 一个重要因素。 宿主的免疫系统通 过杀死特定的细菌 群体,也可能改变 肠道微生物群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