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的大众审美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正以一种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尤其对青少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大众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吸收与利用大众文化,摒弃其中的不利效应,从而推进大众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大众文化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影响极其深刻。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利与弊,以及我们今后应如何正确合理地规范与引领中国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1.打破了文化等级秩序,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

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单一文化格局,使文化呈现多元化。

文化不再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独占,大众也可以尽情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轻松。

大众文化对于占绝大多数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群众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形式,文化脱去神圣的光环,以平民化的面孔使大众亲近,它对娱乐功能的强调则大大舒展了人们的生命张力,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2.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质量。

大众文化以其蕴含的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开放意识、自主参与意识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冲击着传统社会里的各种消极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填补了社会转型期文化需求的巨大空缺;大众文化与现代化同步,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和批判,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企盼和推动;大众文化体现了平民意识;体现了民主化,是对民主的促进和推动。

3.弘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权威、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解放。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中 图 分类 号 : 84 4 B 3 .
文章 编 号 :0 8— 7X(0 0 0 0 2 0 10 7 7 2 1 )5— 0 0— 4
文献标识码 : A
2 0世 纪 9 0年 代 , 大众 审美文 化 迅速 发 展 , 性 人 世俗 欲望 的诉 求是 其 兴 起 的基 础 , 子媒 介 为 其插 电 上 了翅 膀 , 场经济 为其提 供成 长的沃 土 。随后 , 市 大
念的形成 , 有大 学发展 历史 上原创 性 的成 分 , 既 也有
根据 已有 理念 再创 造 的部分 , 还有 借 鉴外 部 先进 理
念的成分 , 继承 、 习 、 是 学 借鉴 和创造 的结果 , 当下 的
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 、 商品性 、 视像性、 复制性等 特征, 以不可 阻挡之势 影 响并 冲击着 大学 审美文 化 。
人 文性 主要 表现 为 自大学创建 之 时就 以育人 作 为根本 宗 旨; 以关 注 人 的具体 生 存 、 示 人生 意 义 、 启 引导 人 去 追 求 人 性 完 满 的特 性 为 根 本 目标 。《 大 学》 开篇 便讲 : 大学 之 道 , 明 明 德 , “ 在 在亲 ( ) , 新 民

2 ・ 0
件, 大学校 训是 大 学 美 文化 人 文 性 理 念 得 以传 承
的形式 载体 , 学审 美 教 育 是 大 学 审 美 文 化 人 文 性 大 理 念得 以传 承 的根本 方法 途径 。人文 性是 大 学审 美 文 化 的灵 魂 , 是大 学独 特 价值 的表 现 。 引领 性 是指 由大 学本 身 的特性 所决 定 的对 社会 在经 济 、 神 、 精 人才 方 面 的引领 作用 。从 知 识 的角度
0t 0O c .2 l V0. 3 No 5 11 .

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

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

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当代社会正处于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审美标准也趋于多样化。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方式,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需要注重培养人们的个性化审美观和多元化审美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

首先,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应鼓励个性化审美观。

个性化审美观是指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审美教育应该尊重和鼓励个体对于美的个性化追求。

不同的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和文化形式也不尽相同。

在审美教育中,应该鼓励人们以自己的感受去审视和欣赏艺术作品,而不是强加于人一种统一的审美标准。

其次,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应培养多元化的审美视角。

多元化审美视角是指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表达。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导致了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的互相渗透。

在这样的背景下,审美教育需要帮助人们走出自己的文化框架,开阔视野,培养多元化的审美视角。

人们应该能够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中汲取灵感,欣赏和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

只有拥有多元化的审美视角,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艺术表达,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

最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需要重塑审美价值观。

当代社会的大众文化普遍流行着以商业化和流行性为导向的审美观念,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理解多以娱乐性为主导。

这种审美价值观的流行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素养和品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审美教育中,应该重视培养人们对于经典艺术和高雅文化的欣赏和理解。

经典艺术和高雅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和艺术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应该让人们认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鼓励人们去理解和欣赏那些具有真正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文化建设在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当前思想文化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价值观念多样性、娱乐至上、创新困境和缺乏跨文化交流四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价值观念多样性问题在当今社会,人们拥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道德标准的多元化。

这导致了一部分人追求物质利益而牺牲道德原则,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此外,由于信息爆炸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谣言、假新闻等虚假信息屡次蔓延,并对公众的价值判断产生了误导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系统的力量。

通过全面启蒙教育和信息传播技术培训,提高公众理性判断的能力,增强道德教育的影响力。

另外,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媒体的监管,加强对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打击,建立可信、公正的新闻传播机制。

二、娱乐至上问题当前,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大众对于娱乐和消遣活动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过度追求娱乐致使人们逃避现实困境,并产生了“观众化”倾向。

这导致思想文化建设中关注高尚艺术品位和精神修养等内容相对缺失,观众趋势激化,以言情剧为主矛盾愈显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自觉性。

首先要倡导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与内容,培养广大公众正确欣赏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优秀作品的能力。

其次, 通过改进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接触更广泛的文化领域, 能够塑造他们正确看待娱乐和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能力。

三、创新困境问题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引擎。

然而,思想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创新困境。

一方面,部分人群对传统观念固守不放, 抵制现代化改革, 抑制了创新的潜力;另一方面, 高校及研究机构出现以应付任务为主, 忽视原始创作却大量追求“造假”等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推动全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创造性转型,并特别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大众文化审美建构

大众文化审美建构
界也并没有为人们就大众文化 的审美品性提供一条清晰的思
根” 的虚无困境 , 使人 性易于 陷入 物质性与精 神性 、 工具 理 性与价值理性 、人 的现实性 与理想 性的分裂和对立 的纠葛
之 中。“ 人们成为没有记忆 、 有深 度、 。 鉴于此 , 本文试通过精英文化对大众 文化 的审美提升企盼能为探讨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与人的现 代化及 自由发展之 间的关系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思路。 由于我国民众普遍受传统生存方式厚重历史感和沉重 农业 氛围的包围 、 压抑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内在生存方式 上都存在 着封 闭、 保守 、 落后 、 狭隘等缺陷 。具体表现 为 : 生 活 目的指 向填饱 肚子和繁衍 后代的低层 次性和被动 性 ; 生 活模式上祖祖辈辈 简单重复 的单一性 和单调性 ;生活范围 上 固守一隅 的保守封闭性 ;以及生活原则上安 身立命 于血
强、 主体选择性 得 以扩展 、 自我价值得 以唤醒 、 性得 以伸 个
展、 自觉性 开始 复苏 、 参与性开始增强 , 感性需求得 以满足 、
生存感受力变得敏锐 、生活情趣变得多样 ……一 种新 的审
美 情趣 开始包围和 占领人们的 日常生活世界 ,在人们 的生
存 方式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压抑沉重 的生活方式 被轻松愉
的虚无 和生存根基 的沉沦 , 使人陷入被泛感性包 围下的“ 无
过拓宽人们的生活空间 , 丰富了人们 的业余生活 , 了人 愉悦 们的 日常生活 , 了人们 的生活压力 , 了人们生命 的 舒展 增加 价值 ,塑造 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依附型人格的带有现代特点 的大众人格 , 于是对其进行理智的批判。 然而 , 时至今 日, 学
察, 变得空洞虚无。对这一弊病 , 丹尼尔 ・ 贝尔早有所 陈:在 “ 制 造这种断裂并强调绝对现在的 同时 ,艺术家 和观众不得

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

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

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前言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来自电影、音乐、电视剧、游戏等领域的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普遍性,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繁荣,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

比如,一些大众化的文化产品缺乏深入思考和审美精神,出现了许多商业化的陈腐作品。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从审美角度讨论大众文化应该如何发展,切实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流行于社会各个层面并能够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音乐、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文学等。

大众文化源于现代城市化的发展,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崛起。

在这之前,文化产品的生产都是手工制作,由于成本过高,以致无法普遍传播。

而工业革命的爆发也使得文化产品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经济,大众文化得以发展壮大。

大众文化制造了大量的娱乐产品,满足了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消遣需求。

大众文化的美学问题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壮大后,大众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美学问题。

大众文化的美学弱化是指文化产品过分追求受众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审美上的深层要求。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具有强文化消费特征的大众化文化产品上。

比如一些电影、电视剧和游戏等文化产品,因为追求观众的“呼声”,在叙事、情节和造型上都出现了充满套路化的陈旧模式,这种模式弱化了审美上的创新和个性化,使大众在短暂的娱乐消费之后忘记去思考这个产品中潜在的文化内涵,进而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和审美能力。

解决大众文化的美学问题在大众文化美学批判的发展过程中,业界学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解决途径,这些途径包括:强调专业性专业化是提高美学品格以及美学能力的关键,在大众化文化生产中,应该注重培养专业的节目创作者,也应该发掘那些有潜质的青年人,为这些青年人提供创作大众化娱乐文化产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深入探讨这一领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深层意义并实际实践。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城市建设中大众环境审美意识的缺位与文化孕育

城市建设中大众环境审美意识的缺位与文化孕育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 c i a l 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 a b s e n c e o f p u b l i c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a e s t h e t i c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i o n
Aut ho r: Zh a o Yue q i n g
Ab s t r a c t :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mo r e a n d mo r e i mp o  ̄ a n c e h a s b e e n a t t a c h e d t o a e s t h e t i c s t u d i e s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mo d a l i t y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Hu ma n i s t i c h e i r t a g e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i ma g e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美特 性 ( 包 括 隐性 的 ) , 另一 方 面 , 观 赏 者 内部 必 须产生 一种 对环 境 的审美 需 求 , 而这 种精 神需 求
护 和发 展 的? 当我们 检视 四周 , 常 发现 环境 中的 设施 、 景观 以及绿 化遭 人 践踏 , 这是 “ 大 众公 德 意 识 的缺失 ” 还是 “ 大 众环 境 审美意 识 的缺位 ” ?显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带来的大众审美观念的变革的调研的个人心得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带来的大众审美观念的变革的调研的个人心得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带来的大众审美观念的变革的调
研的个人心得
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生活现象,作为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感性形式,它在传播意义上拥有最广泛的社会成员的普遍接受与参与:在价值层面上,则是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敏感部位与深层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大众审美生活的繁荣景观与活联状态是显而易见的。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秩序的巨大变革,大众事情生活的进程也得以扩展和延伸。

大众审美趋向的日益崛起,实用美学的普遍繁荣,审美生活的广泛化与通俗化,人们感性文化消费欲望的空前高涨,都得以表明,新的社会文化新型已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审美的神秘色彩,促使中国文化与美学更加真实地贴近大众的生活与实践。

这种转型,一方面深刻体现出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变革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已客观构成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误区与障碍,有必要予以思考和辨析。

当前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大众文化传播、社会审美行为、青少年的审美追求和文艺创作领域诸方面。

其表现特征为:
大众文化传播中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趋间与商业化倾间。

大众文化传播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十分巨大。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传播以其巨大的辐射力和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在社会舆论宣传、价值观念更新、文化心理变革及审美生活繁荣诸方面曾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作者:陈元龙商智茹来源:《魅力湖南·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01期【论文摘要】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

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诉求是其兴起的基础,电子媒介为其插上了翅膀,市场经济为其提供成长的沃土。

随后,大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是在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

然而,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颠覆,所以,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传统审美文化中优良部分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构建新的审美理念与价值。

一、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是大学人在总结长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人经过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对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判断和看法。

[1](P332)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学发展历史上原创性的成分,也有根据已有理念再创造的部分,还有借鉴外部先进理念的成分,是继承、学习、借鉴和创造的结果,当下的大学审美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领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现为自大学创建之时就以育人作为根本宗旨;以关注人的具体生存、启示人生意义、引导人去追求人性完满的特性为根本目标。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研究

研究2023-10-30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内涵与特点•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实践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当前,中国大众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急需价值引领以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通过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现状、问题及原因,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中国大众文化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快速发展,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通过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实践意义通过分析现实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寻找有效的价值引领路径和方法,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策略和建议。

社会意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02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03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发展历程0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从兴起、发展到逐渐成熟,经历了多个阶段。

02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以流行歌曲、电视剧和电影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始逐渐崛起。

现状分析中国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大众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进行创新和发展。

01020303大众文化价值引领的内涵与特点大众文化价值引领是指通过大众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众文化的审美阐释应具有中国特色

大众文化的审美阐释应具有中国特色
意义 。
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 增加文化内涵 , 重视文化格调 坚持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 着很大的影响力。 我们不能抛弃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一味地 崇尚西方文明。要将现代文明中的文化精髓与我们优秀的 民族文化相结合 ,展示属于我们 自己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
内涵。
回观国产电视剧,近几年来国产剧反映现代生活的一 直以涉案剧为主流 , 要么就是历史剧 、 战争剧 , 而尤 以清宫 戏居多, 荧幕上充斥的全都是脑后拖着长长的鞭子的皇上 、 阿哥。题材的单一化极易使观众产生收视上的疲劳。 不得不承认我们国产电视剧比早些时候成熟了不少 , 也出了不少优秀的电视剧 , 比如《 大宅门》《 、永不膜 目》《 、汉 武大帝》《 、中国式离婚》 但反映现代生活的家庭剧却 比 等, 较少, 即使拍出来的也都承载着过多的悲情与眼泪, 内容不 外是离婚、 复婚、 第三者, 缺少一种平实的真情。 要增强国产电视剧的市场竞争力 , 吸引观众的眼球 , 我
13 4
2 . 借鉴优秀影视作品的成功因素 充分借鉴取得成功的优秀影视作品的长处, 找出我们的 不足和差距 , 取长补短, 从而制作出更为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目 前,国产电视剧反映现代人生活的状态以及矛盾复 杂心理的作品就很少, 韩剧之所以能风靡, 其中一部分原因 也是因为它填补了这个空白。 要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 观众 需要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 真实 、 深沉而细腻的故事来满足 自己情感的宣泄和坚持正确的道德判断。 3 . 注重培养优秀剧作人才 电视剧就是在给人们讲故事 ,只有故事好看了才会吸 引观众, 所以编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要非常注重优秀影 视人才的培养, 鼓励人才交流, 组织国家间的合作。只有高
理论在大众文化的研究 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后现代在解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众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发现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就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1. 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当今社会,随着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却呈现出同质化严重的特点。

在电视节目、影视剧和音乐作品中,内容和风格趋同,缺乏新意和创新,导致群众文化消费呈现出机械化、单一化的趋势。

2. 缺乏原创性和高质量文化产品在大众文化市场中,缺乏原创性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文化产品都是模仿、抄袭或者低水平的产物,缺乏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创作品,导致群众文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极大的制约。

3. 文化消费呈现低俗化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文化从业者为了吸引眼球和迎合市场需求,选择了低俗化的方式来制作文化产品。

这种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审美观念,使得文化消费呈现出了低俗化的趋势,影响了广大群众的文化品位和素质。

4. 文化教育的不足在当今社会,文化教育的不足也是一个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问题。

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缺乏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得群众在审美和文化消费上缺乏足够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二、发展对策1. 加大对原创性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针对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和缺乏原创性的问题,可以加大对原创性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对原创性文化产品进行补贴或者奖励,鼓励文化从业者创作具有独特风格和高质量的作品。

也可以建立一些艺术基金或者文化创意孵化基地,为原创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2. 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品位为了改变文化产品低俗化的趋势,可以通过加强文化产品的艺术教育和监管来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品位。

谈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谈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南 方论刊 ・ 0 1 第1 期 21年 1
科 学 发 展
谈谈 当代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杜展屏
( 肇庆 市委党校 四会分校 ຫໍສະໝຸດ 东肇庆 5 6 2 ) 200
【 摘要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它的兴起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众文
化的发展繁 荣 已成 为中国重要 的文化现 象 ,并 引起 了社会 各界特别是 学术界 的广泛 关注 。因此, 范大众文化市场 ,优化 规 其生存发展 的外部 环境 ,凭借 文化的 多元化, 文化 资源的 多元整合 ,大力发展 社会文化 产业 ,拉动 大众 文化 消 费,消 促进 解精英文化与 大众 文化 间的隔膜 ,重视 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 中的作 用,是促进 当代 中国大众 文化健康发展 的根本途径 。

消费导 向和消费 时尚 。大众文化 的特 点是 : ( )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 1
产品大 量生产和 大量销 售 ,大众 文化 活动属 于一种伴 随商 品买卖 关系的消 费行为 ; ( )通俗性 ,即通俗易懂 , 2 轻松 活泼 ,群 众喜闻乐见 ; ( 3)流行 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 ,呈忽 起忽落 的变化趋势 ; ( 娱 乐性 ,即 4) 集 文化消费和休 闲娱乐于一体 ; ( ) 5 大众传媒 的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 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 、 发展和变化 的 ,没有大 众传媒 ,也就 没有大众文 化 。在这个意义上 ,大众文化也是一种 传媒文化 。 1 3 大 众 文 化 的 审 美 价 值 趋 向 . 性 。 大众文化虽然是较浅层次 的文化 形 态 ,但 并不等于所 有内容都 没有审 美价 值 。健 康 、优 秀的大众 文化有助 于 弘扬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和社会 主旋 律 。能 够启迪人 们智慧 、引导人 们 进步 、 进人们 身心健康 的内容 。 促 比如 ,曾 经 热 播 的 《 望 》 、 《 渴 亮 剑 》等影视 剧 ,入选 全 国百 首爱 国歌 曲的 《 了谁 》等 ,都蕴含丰 富的教 为 育资源 ,具 有陶冶情 操 、提升 境界 的 功能 ,从一个侧 面弘扬 了真善 美 、唱 响 了主旋律 ,深 受广大 群众 的喜爱 。 庸俗 、低劣 的大众文化 容易消解 人们 的理想信念和审美情趣。大众文化作 为市 场经济 的产物 ,追求点击 率 、收 视 率 、畅销度和 经济效益 ,容 易把 崇 高 当作落伍 、 出格 当作新潮 、 低 把 把 俗 当作流行 。特 别是那 些只求 当下快 乐 的低 俗文化作 品 ,会对 沉迷其 中的 人 的精神 和心理 产生麻醉 腐化作 用 ,

对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对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承 载风 俗教 化 ,传 递着 共 同 的价 值观 念 和行 为准 则 ,推 动着 文化 少 认真研 究 。在 文化 工 作 中忽视 群众 文化 ,就 会严 重 削弱 文化 建
群众 文 化是 一切 文 化生 产 的基础 。群众 文化 是一 切 文化 成果 十七 届六 中全会 从尊 重人 民的文 化主 体地 位和 首创 精 神 出发 ,明
当今 时代 ,人 民群众 通过 群众 文 化来 实现 “ 我 的文 化 我做 主 ” 已 化 主 张 还有 些人 由于缺 少对 当今 时代 文化 发 展新 趋势 的准 确把
经蔚 为潮 流 。推 动社 会 主义 文化 发展 繁荣 ,重 要 的是 从根 本上 认 握 ,不 了解 当下群 众文 化呈 现 的新 气象 、新 特 征 ,对 群 众文 化 的
始 、通 俗 、简 朴 的特 征 ,但 是 ,没有 群 众文 化 的深厚 基 础 ,就没 有 经 典文 化 的座座 高 峰 。群 众 文化 和专 业创 作 的源 流 、本末 之序
三 、加强 群众 文化建 设 的措施
加 强群 众文 化 建设 ,树 立 以群众 文 化为 主体 的 文化 建设 新理
大 众 文 艺
・ 群文论坛 ・
对当代群众文化建设 的认识和思 考
周先 智 ( 广 州市 白云 区文化馆 音 乐部 广 东广 州 5 1 0 0 0 0)
摘要 :城 市群 众文化 建设是城 市文化 建设的重要 内容 ,加 强城
二 、当今 群众 文化 开展 的现状 今 天 ,许 多人对 群众 文化 仍 然存 有不 同程 度地 片 面 的理解 和
事 实上 ,人 民群众 的文 化 需求 发生 了深 刻变 化 ,文 化主 体意 方 面接 受 文化 转变 为主 动参 与和 创 造文 化 ,热情 表达 着 自己的 文

现代视域下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审美

现代视域下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审美

作者简 介 : 陈佳琳( 9 1 )女 , 17 一 , 硕士 , 渤海大学学报 编辑部 副编审 , 事编辑 学与经济学研 究。 从
中 国 的大 众 文 化 崛 起 于2 世 纪 后 半 叶 , 0 伴 随着 改 革开 放 的春 风 , 众 文化 迅 速 发 展壮 大 , 大 甚 至 与来 自官方 的主 流文 化 和 来 自学 界 的精英
发展改变 了生活 , 于是盲 目地追求经济效益 , 甚 至 以畸 形 的心 态 去追 名 逐利 。 “ 山寨 ” 文化 的 出 现就 是一个 典 型的例子 。 会大众 利用 各种 高科 社
被 市场经 济 中的既 得利益牵 着 鼻子走 。l I 被 这种 最短的时间 、 最少的付出 , 赚取最大的“ 眼球经 动 的文化 选 择 , 它既 不是 时 代 的产 物 , 不能 体 更 济” 。这 种高效 率 让 渤海大学掌报 哲 再学的盈 利 , 当下的追 随者盛行 。 现 时代文 化在生 活 中的沉 淀和折 射 。与其投 入精 学 版 此 同时 ,经济 的发 展带 来 了物 质 的相 对 力 去追 随稍纵 即逝 的文化流 星 , 如冷 静下来 引 不
造力 。 由此可 见 , 化 的发展 旨在表 达其 审美趣 ” 文

大 众文化盛行是客观必然
世界格局 的转变 ,使现代大众文化应运而 生。 在全球“ 一体化” 的进程中 , 各种思潮大量涌 入 ,各种文化在相互融合与碰撞 中形成了一种
多元 文 化 态 势 。文 化 的多 样 性促 进 了不 同文 化 之 间 的相 互对 话 、 互 作用 , 而使 各 种文 化 得 相 从

的传统格局 , 使文化呈现多元化态势 , 极大地丰 富了国民对精神生活的不 同的需求 。 但是 , 在以 “ 济 建 设 为 中心 ” 观 念 的感 召下 , 经 的 当前 的 大 众文化越来越乐 于向经济靠拢 ,甚至为 了谋求 经 济 利益 而 主动 迎 合一 些 低 级 趣 味 ,更 多 地显 现 了文化 的娱乐 性 、 行性 和通 俗 性 , 现 为一 流 呈 种 肤 浅 的文 化形 态 。由此 引 发 的多 重 社 会 效应 思考它的价值 、 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 2 1年3 1 日 , 0 月 4 国务 院总 理温 家 宝 在 回答 1 中外 记 者提 出的 问题 时 明确 指 出 ,一 个 国家 的 “ 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 ,而且表现在国民素质 、 文化 发展 和道德 情操 上 。 在此 之前 , ” 温家 宝总理 3 5 月 日在 十一 届 全 国人 大 四次会 议 上 作 政府 工 作报告时也明确提出 ,要更好地满足人 民群众 “ 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发挥文化引导社会 、 教 育人民 、 推动 发 展 的功 能 , 强 民族 凝 聚 力 和创 增

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要正视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1. 教育内容简化:目前,学校教育普遍注重考试成绩,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却相对薄弱。

优秀传统文化被削弱甚至忽视,导致学生缺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商业娱乐泛滥:市场经济下,商业娱乐产业如电影、音乐、综艺节目等繁荣发展,但其中夹杂了过度商业化与低俗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形象模糊,并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三、单一审美倾向与文化消费陷阱1. 唯流行主义:网络时代使得信息爆炸性增长,年轻人在面对多样选择时,更容易被流行审美所主导。

这种趋势催生了“同质化”现象,缺乏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优劣的能力。

2. 消费文化泛滥: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物质消费成为人们追求的核心。

但过度的消费使得社会价值偏向功利与享乐主义,对于真正内涵丰富、有建设性及启发作用的文艺作品关注不够。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1. 公共空间匮乏: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不足,难以满足大众需求。

特别是一些基层地区,传统文化资源配置有限,市民接触优秀文化作品的机会严重受限。

2. 文化评价标准模糊:当前多数媒体侧重商业价值导向,忽视对传统文化和创新艺术的推广与宣传。

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科学规范的统一标准。

五、文化创意产业亟需创新支持1. 缺少科技结合: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应用探索还不够深入,科技创新对于文化建设的推动力仍有待提高。

2. 版权保护缺失: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易受侵权侵犯。

缺少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限制了艺术家和创作者们真正发挥自身才华。

六、结语总体而言,我国文化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并且倡导多元审美。

同时,在公共服务上完善基础设施,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以促进艺术和创造力的发展。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王一川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

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

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

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然而,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在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已陆续有学者开始正眼打量它了,尽管这打量还远不及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速度。

本文正是想从我个人的视角加入到这种打量之中,就大众文化谈点浅见,并尝试提出建立中国大众文化学的初步设想。

在我看来,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确实已经需要进展到中国大众文化学了。

1、大众文化的定义探讨大众文化,总会遭遇基本的概念问题:什么是大众文化?这个词历来众说纷纭,不可能找到最后的公认正确的答案,不过却不妨对这个概念提出一种约略的操作性界说。

我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是英文popular culture 的对译形态(有人也用mass culture一词)。

即便是在英语世界,这个词也有种种不同用法。

这里可以列出它的六种不同定义。

1)大众文化是为许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这个定义强调受众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没有考虑价值判断。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后所剩余的文化。

这里注重它与高雅文化的明显区别,但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新文化运动提倡大众化文化,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提倡大众化文化,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提倡大众化文化,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一场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国际化。

由于它的特殊背景和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已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场运动中,提倡大众化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旨在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广泛普及奠定基础。

对于新文化运动来说,许多学者、思想家和文化人都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试图通过推广通俗文化、改良文艺形式、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达到大众化文化的目的。

首先,新文化运动提倡通俗文化的普及。

在旧社会,文化的普及大多只限于几个特权阶层或城市市民,无法惠及广大农民和低层群众。

因此,新文化运动倡导通俗文化的创造和推广,使文化形成来自群众的需求并服务于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接受和传承文化。

其次,新文化运动提倡文艺形式的改良。

在旧社会,文艺形式束缚严格,仅限于传统审美标准,难以吸引年轻人和新兴阶层。

为此,新文化运动推广新的文艺形式和思潮,使文艺更加丰富多样,并且能表现青年人的思想和感情。

流行的新文艺产品比如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都吸引了大批青年人的关注和喜爱,使他们获得了新的精神享受和文化启示。

最后,新文化运动提倡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人们认知、理解、感受文化的能力和素质。

新文化运动认为,大众化文化的推广必须要先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使人们拥有对文化的发现和感受能力。

因此,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们要关注知识和尊重科学,提出了“白话文字运动”、“新字体运动”、“普及教育”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人们文化的认知和素质。

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为提倡大众化文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文化建设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众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广生命教育、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等领域,将文化普及化、大众化,使文化成为每个人都能够学习、体验和感受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前的大众审美文化建设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的进程不断的推进,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日常的生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广大的人民的生活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包括大众审美文化的意识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前的大众的审美文化得到了转变,也就是随着过去的主要追求高雅的、经典的审美的文化,逐渐的转向大众的、世俗性的审美的文化,或者是利用目前的理论界的比较时髦的说法,也可以将其说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从目前的大众审美文化的方式来看,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来实现的,在大众的审美的观念上,我们比较偏向于迎合市民的社会性的一些世俗性的文化。

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确定,随着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领域逐渐的变为最受人瞩目的一种文化也就是大众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中出现,改变了原来存在的文化的秩序,对于当代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来说产生了一些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目前的一些大众的审美的文化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的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

因此,从哲学的一些角度来看,进而能够进一步的去推动中国的大众文化的健康的发展,但是对于中国的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个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当前的、大众审美、文化建设引言 (1)第一章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合理建构 (2)1.1 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1.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1.1.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1.2 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 (3)1.2.2 贴近现实生活 (3)第二章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合理性 (3)2.1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 (3)2.2 丰富了当前中国的文化 (3)2.3 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2.4 推动国家的政治建设 (3)第三章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4)3.1 没有骨干力量,内容无法创新 (4)3.2 只追求数量,同时还按照统一的标准 (4)3.3 对社会大众的强迫化 (5)3.4 社会意识的弱化 (6)第四章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途径以及建议 (7)4.1 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途径 (7)4.1.1 继承传统与创新 (7)4.1.2 借鉴与批判外来文化 (7)4.2 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建议 (8)4.2.1 建设高水平的创造队伍 (8)4.2.2 给予强大的经济支持 (8)结束语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随着社会主义的市场的经济体制的不断的确立,很多的大众审美的文化正在悄然的发展,到了现在为止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中国的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种变化就能够使得中国的文化的结构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逐渐代替过去的一些大众审美的文化,主流的文化以及很多文化并存的文化,对于现在的大众的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以被轻易忽视的现象,它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内容都已经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现实的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审美文化包围。

只要是能够细心的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就能够感受到通俗的一些文字以及一些流行的歌曲等等的大众的文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时代。

中国的大众性的文化一旦产生,就很快的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的文化的市场,以此满足了文化上的一些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群众的一些文化的生活。

然而,对于不同的文化的大众性的商品性、娱乐性以及世俗的性能等等的推动之下,他的主要的内容是庸俗的、生产的标准化以及对我们国家的主要的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局限性逐渐的体现出来了,同时给当代的大众审美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影子。

因此,我们怎么样正确的认识大众文化,怎么样理性的分析大众的审美的文化,我们究竟要建设一种什么样大众审美的文化以及如何建设,这已经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1.1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准确的掌握大众文化的发展的规律,应该积极的推进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使得能够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任务,这是我们研究的当代的中国的大众的审美的文化遗迹构建中国大众文化的总体性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明确的构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基本的原则,只有基本的原则明确了,我们所构建的大众审美文化才能够健康的发展,才能够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总体来说,我认为构建大众审美的文化应该要坚持以下的原则: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的理论的指导,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1.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目前的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的理论指导,以此来保证大众文化的发展的方向的确定,这些理论上的知识不仅仅能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上的一些本质上的理论的方式以及理论,文化生产的方式以及理论,还包括毛泽东的一些主要的大众文化的理论以及邓小平的理论中的社会的精神文明的一些建设。

马克思认为,文化与劳动是息息相关的,劳动是文化的一切的基础,文化是社会的劳动的一切的成果,劳动只有能够成为一般的社会的劳动,才是整个财富以及文化的源泉。

1.1.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目前的大众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既能够反映英雄主义的文化的观念,也同时要对大众的文化的观点提供一切的文化的定位,不管是在西方或者是在国内,同时也存在着一切的高端的文化的观念,这种文化主要认为,只有对高雅的文化以及精英的文化不断的宣传的文化才是真正正确的文化。

同时大众文化不是正确的文化甚至是一种文化的等级,这种文化的主要的等级的观念的深层的层次就是一种固有的方式。

1.2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反映的是实践的发展,也是当代的中国人民发展的最大的任务就是能够建设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因此,对于当代的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必须要围绕整个根本性的任务来完成。

1.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当代中国的大众的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所引导的,他是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市场的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进而能够反映我们国家的大众的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活动,同时还要借助传统的大众的传媒的广播,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的大众的品味,还能够为当代大众接受,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的重要的组成的部分。

当代的中国的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也能够保证社会科学的不断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不断的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的方向。

因此, 也是正常的属于社会主义的一些性质的文化的类型。

1.2.2贴近现实生活当代的中国的大众性质的文化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同时还要反映社会大众的生活,满足人民的一切文化的需要,同时还要鼓励人民群众去参加这些活动。

所以,他必须是能够贴近人民群众的大众类型的文化,也是能够被广大人们群众所接受的。

我们所构建的大众型的文化能够被大众型的文化所接受,只有能够被大众型的文化所接受,他才是唯物主义的核心。

在文化的基础上由社会上的少数人不断的创造的,这些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的观念来创造的。

人民大众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大众的文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于大众文化的创作的过程中。

2.1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的完善以及不断的建立,社会各界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强,这使得人们必须快速的提高经济上的利益来加快生活的一些节奏,最终能够导致人们的身体以及精神都变得十分的紧张,人们迫切的需要去缓解这些压力,同时随着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深化,整个社会都会面临一些转变,这些能够给很多的人带来一定的生存的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变得很脆弱。

大众审美文化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几个方面的需求,人们能够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不必进行严肃的思考,也没有必要进行价值观的选择。

2.2丰富了当前中国的文化当代的大众的文化丰富了文化的一切的形式以及功能,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文化同时还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的学者还认为文化还应该分为主流性的文化、精英的文化以及大众的文化等等的类型,在中国人的传统的观念中过分的注重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以及所产生的一些革命性的文化带有很沉重的文化的色彩。

2.3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审美文化的不断的发展,也需要能够在市场上真正实现相应的价值,我们国家虽然还没有进入一些西方的学者的具体的描述,但是市场的经济也同样将人们的具体的消费的欲望逐渐的带动了起来,这种主要重视大自然的一些状况具体的文化的知识。

在大众的文化的带动之下,社会大众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消费的方式以及原则,主要是以大众文化的宣传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参照,还能够不断的将自己的生活带入一些大众审美文化之中,于是消费结构就发生了变化。

2.4推动国家的政治建设民主是一个国家的一种形态。

因此,他像世界上的任何的一个国家一样,也有自己的特色以及组织。

这只是一个方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民主也就意味着人们承认自己在法律上是公平的。

民主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实践,同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的形态以及权力性的组织。

在我们国家的目前的民主的政治建设之中,大众审美文化对于这些事情都有着自己的重要的推动的作用。

3.1没有骨干力量,内容无法创新迁就迎合观众的观点,同时为了暂时的商业的效益,不惜牺牲自己崇高的责任,大众审美的文化的产生以及市场的运作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所以一定会牵涉到具体的利益,虽然我们国家的大众审美的文化有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形态作为引导,但是大众的审美的文化的市场型的经济同时还远远的超过了这种控制的力度,内容没有创新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众的审美文化的主要的内容是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的形式来的,比如说能够通过大量的审美的载体来传播。

3.2只追求数量,同时还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知识追求要有一定的数量以及批量,他们认为的大众的审美的文化主要是由文化来创造出来的,这种具体的工业化的生产能够文化的艺术品批量的生产出来,使得大众的文化丧失了艺术的本质,同时还是去了艺术的一些个性,无法引入大量的创新的东西在里面。

3.3对社会大众的强迫化人们认为,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能够创造出客体也就是能够创造出社会的文化,另外一个方面,人们也有权利对整个社会文化进行有选择的进行接受,这才是一个最民主的社会应该具有的一些品质。

但是,大众文化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己的独立性是不太有可能的。

3.4社会意识的弱化大众型的文化的主要的世俗性的文化即使得到了普及以及推广,但是他的意识形态的薄弱仍然值得我们关注,也正是因为这些世俗化的内容也弱化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意识的主流的形态。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也是主动的、积极性的文化,能够号召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同时也能够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社会的理想,实现社会的整体的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