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动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能
相伴随的情绪
避害本能
惧怕情感
好斗本能
愤怒情感
拒绝本能
厌恶情感
哺育本能
母爱情感
求偶本能
妒忌情感
求新本能
好奇情感
服从本能
自卑情感
支配本能
自负情感
合群本能
怕孤独情感
求食本能
食欲情感
收集本能
占有欲情感
构造本能
创造欲情感
在麦独孤的理论中有明显的缺陷,有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困难,自1919年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特别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批评本能论缺少自然科学的根据,没有实验的支持,是冥想的结果。有些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还通过实验来否定本能论。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在1930年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把小猫分成四组:第一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不能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二组小猫与母猫一起生活,可以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三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第四组组小猫看到老鼠时就受到电击,形成了逃避老鼠的条件反射。这些小猫长大后,见到老鼠的反应就不一样:第一组无动于衷;第二组表现出捕鼠行为;第三组即使见到别的猫抓老鼠,也不会去模仿;第四组则是猫怕老鼠,见到老鼠就逃跑。这个实验表明,即使是低级动物的本能,也会因为后天的生活条件而改变,人类的“本能”就更加如此了。
(二)劳伦兹的习性论。
劳伦兹指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其习性。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例如幼鹅在其幼年的关键期,会跟随在它们所看到的任何移动的大物体后面,就象跟随母鹅一样。关键期是指动物行为的发育具有阶段,某些行为的发育需要在特定的时期完成。如果在此特定的时期内,外在条件具备,该行为就会出现或者比较容易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该行为就不会出现或者很难出现。人的关键期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
(二)动机的性质和功能
1、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4)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5)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2、动机的功能:(1)激发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2)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3)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二、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介绍几种曾经对动机研究以及心理学体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中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学说。他认为,本能、情绪、情操和意志作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因此,各种本能都有相伴随的情绪。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引起:一是好奇心,对于求知和探索的兴趣。二是好胜心,即胜任工作、表现能力的欲望;三是互惠的内驱力,即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需要。
哈克曼与奥尔德姆认为有五种工作特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一是技能多样性有挑战性;二是任务多样性,即工作内容比较丰富,而不是单调乏味。三是任务重要性,即工作有意义,有影响。四是自主性,即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自己作主,对工作结果负责。五是回馈性,即人们能够及时知道工作的结果。
(三)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例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等。(后面再详细讲)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内在动机。
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老鼠也有自发性的行为,例如在转动的轮子上奔跑,享受运动的乐趣,或者探索有趣的迷宫。
为了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一些学者提出了几点看法:
1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才有这种效果。
2不同的奖励类型有不同的效果。表现性奖励(根据完成任务的质量来奖励)能增加内在动机。
3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作用。让小学生参加旨在让他们专注于内在动机、思想上远离外在诱因的训练,可以保持他们对活动的内在兴趣。
(2)外在刺激。(吃饱了后闻到美味还想吃)
(3)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只是人类简单行为的部分动因,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内驱力。因而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不同于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如饥渴动机和性动机。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得来。如成就动机,因而称为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2)外在动机
相对内在动机而言,即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所引起的动机。
(3)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对人类的行为起作用,但两者并不都是简单相加的关系。存在过度辩护效应。
所谓过度辩护效应是指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格瑞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沙莲香第153页)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1、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决定的。(1)内在的因素包括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指的是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当某些方面失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这种需求,即生理上的困乏就会产生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机。(肚子饿了想吃)
(1)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2)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3)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相伴随的情绪
避害本能
惧怕情感
好斗本能
愤怒情感
拒绝本能
厌恶情感
哺育本能
母爱情感
求偶本能
妒忌情感
求新本能
好奇情感
服从本能
自卑情感
支配本能
自负情感
合群本能
怕孤独情感
求食本能
食欲情感
收集本能
占有欲情感
构造本能
创造欲情感
在麦独孤的理论中有明显的缺陷,有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困难,自1919年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特别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批评本能论缺少自然科学的根据,没有实验的支持,是冥想的结果。有些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还通过实验来否定本能论。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在1930年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把小猫分成四组:第一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不能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二组小猫与母猫一起生活,可以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三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第四组组小猫看到老鼠时就受到电击,形成了逃避老鼠的条件反射。这些小猫长大后,见到老鼠的反应就不一样:第一组无动于衷;第二组表现出捕鼠行为;第三组即使见到别的猫抓老鼠,也不会去模仿;第四组则是猫怕老鼠,见到老鼠就逃跑。这个实验表明,即使是低级动物的本能,也会因为后天的生活条件而改变,人类的“本能”就更加如此了。
(二)劳伦兹的习性论。
劳伦兹指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其习性。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例如幼鹅在其幼年的关键期,会跟随在它们所看到的任何移动的大物体后面,就象跟随母鹅一样。关键期是指动物行为的发育具有阶段,某些行为的发育需要在特定的时期完成。如果在此特定的时期内,外在条件具备,该行为就会出现或者比较容易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该行为就不会出现或者很难出现。人的关键期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
(二)动机的性质和功能
1、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4)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5)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2、动机的功能:(1)激发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2)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3)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二、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介绍几种曾经对动机研究以及心理学体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中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学说。他认为,本能、情绪、情操和意志作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因此,各种本能都有相伴随的情绪。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引起:一是好奇心,对于求知和探索的兴趣。二是好胜心,即胜任工作、表现能力的欲望;三是互惠的内驱力,即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需要。
哈克曼与奥尔德姆认为有五种工作特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一是技能多样性有挑战性;二是任务多样性,即工作内容比较丰富,而不是单调乏味。三是任务重要性,即工作有意义,有影响。四是自主性,即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自己作主,对工作结果负责。五是回馈性,即人们能够及时知道工作的结果。
(三)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例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等。(后面再详细讲)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内在动机。
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老鼠也有自发性的行为,例如在转动的轮子上奔跑,享受运动的乐趣,或者探索有趣的迷宫。
为了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一些学者提出了几点看法:
1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才有这种效果。
2不同的奖励类型有不同的效果。表现性奖励(根据完成任务的质量来奖励)能增加内在动机。
3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作用。让小学生参加旨在让他们专注于内在动机、思想上远离外在诱因的训练,可以保持他们对活动的内在兴趣。
(2)外在刺激。(吃饱了后闻到美味还想吃)
(3)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只是人类简单行为的部分动因,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内驱力。因而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不同于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如饥渴动机和性动机。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得来。如成就动机,因而称为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2)外在动机
相对内在动机而言,即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所引起的动机。
(3)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对人类的行为起作用,但两者并不都是简单相加的关系。存在过度辩护效应。
所谓过度辩护效应是指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格瑞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沙莲香第153页)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1、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决定的。(1)内在的因素包括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指的是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当某些方面失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这种需求,即生理上的困乏就会产生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机。(肚子饿了想吃)
(1)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2)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3)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