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素质教育:

①、一定与应试教育对应?

②、素质教育好,考试也不差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的要求,以面向权益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波、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2、艺术思维:

①、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数学与哲学思维方式不同)

②、国家轻视,但他很重要,与之对应的是诗性思维

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他们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与特性思维相似,艺术思维也注重情感,意会和想象。教育上的艺术思维可以很集中的体现在对艺术生的教育上。他们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浪漫思想以及浓烈的艺术思维。

3、判断力教育:

多元化时代急需判断力教育

是一种擦亮眼睛,驱逐黑暗,朝向真、善、美的强的意志活动。它是一种崇尚质疑、辩驳和探究的教育活动。一个人的判断力即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选择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一个人“知-情-意-行”的逻辑一致性,标示着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水平,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认识实践的结果。

4、新教育实验:(名词解释或简答)

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逐步构建了以“五大观点-六大行动-四大改变”为行动逻辑的实践模式。

“五大观点”: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师生与类崇高精神对话。

“六大行动”: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四大模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师的科研方式。

5、全面发展教育:

①、理论结合实际

②、回归实际、生活

③、书本知识、个体经验结合

④、如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

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

养的教育活动的总和。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具体包含哪些,现在并无统一意见。不过,从实际来看,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6、情境教育:

①、李吉林老师:把它渗透到不同学科

②、与自身认识、强调个人经验的关系

③、核心思想、区别于实践教育:在工厂的教育

由李吉林老师主持的“情境教育”是一项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行动研究。是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图画,音乐,表演,实物为手段创设情境,将知识,文化,情感,艺术等诸多要素融合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情境教育讲究“真”、追求“美”、注重“情”、突出“思”。

7、学习共同体:(概念)

即所谓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基础学校是一个负有明确而又重要的使命的大家庭。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这一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学校的各个教室因这一共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学校里的风气是正派的,这里的人是守纪律的,相互关心的,而且还时常举行一些庆祝活动。

8、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轨迹)

①、2001年义务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颁布的不同学科,谁推动的)

2004年高中阶段

②、历史脉络,颁布文件

以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教育管理具有中央集权性质,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显的表征为行政模式。先后出台的“两个决定”和“一个纲要”才是“十年课改”的根本依据。这里的“两个决定”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两个纲要”是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此三者不但高瞻远瞩、连贯一致地描绘了课改的时代背景,标示了课改的必要性、迫切性,而且确立了改革的方向、策略和原则等。

回顾“七年课改”,特别重视吸纳国外最新课程思想,特别强调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策划与引领作用,特别注意课改的专家队伍建设。这其中包括开展或内调研与国际比较研究,承担课改文本的研制工作,参与三级(通识、课标、教材)培训。“十年课改”的实践路径:一般认为,由各级政府行政推动,由专家学者策划引领,由一线教师贯彻执行,是“十年课改”的基本路径,其间不免存在一些落差和失误。就一线教师而言,他们不但主动或被动地习得了新理念,而且通过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对既定的课改方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具体成效:出版新教材、构筑新课堂、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发展性、过程性评价等,是“十年课改”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文化建设:重构学校文化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本质特征,历绘“十年课改”的传播和实践后,开放学校、解放儿童、回归生活、以及打造学习共同体,将学校建成“学习型社区大家庭”等理念,已经上升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

评价制度:就课改与考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高考必须顺应课改,以新课程为导向才能发挥考试之于课改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高考也应该发挥促教、促学、促课改的调控与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