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由于原发疾病、基础疾病、手术麻 醉应缴、手术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及手术后 严重并发症等因素,可通过影响小血管功能、 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凝血/抗凝机制及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等几个止血机制,造成出血或血栓形 成。所以,对出凝血功能的评价及临床与实验 室监测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章主要介绍出凝血异常的临床监测、实验室 监测以及出凝血监测的临床应用。
沈阳性病医院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一、止血机制 血管因素 血小板因素 凝血因素
(一)血管因素
血管收缩
血管损伤 胶原暴露
组织因子释放 因子Ⅻ激活
出血
5-HT TXA2
血流缓慢
血小板粘附 聚集 释放
内外源性凝血 系统激活
出血部位 皮肤、粘膜(口腔、鼻腔)、肌肉、消化道、泌尿道、关 节
出血状况 出血的时间、频度、严重性,自发或外伤出血,拨牙后或手术 后出血
出血诱因 出血与食物、接触物、药物等关系
过敏史 发生紫癜、出血的同时,是否伴荨麻疹及低血压状态等
职业史 是否从事与重金属、有毒化学物品、有毒气体接触的职业
VIIa.III.IV
PF3
PL
X Xa
APTT
Xa (凝血活酶)
II
Xa.V.Ca2+
PT(prothrombin time)
PL
TT ( ) thrombin time
凝血酶
I
纤维蛋白单体
多聚体 Ca2+ XIIIa XIII
不可溶性 多聚体
(二)抗凝系统
1.抗凝因子 AT-III(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III) 肝素(Heparin) 低分子肝素(Nadroparin) 蛋白C
血或轻微创伤引起的出血不止;C 同时有多个部位出 血;D 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E 伴有易引起出 血的全身性疾病,如严重肝病、尿毒症。
(二)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环节分析
根据不同的临床出血特点,可从以下几个环节 进行分析:
1、血管因素 2、血小板计数异常或功能缺陷:A 原发或继
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B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C 血 小板功能缺陷 3、凝血因子缺乏 4、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FDP>20mg/L D-二聚体(+)
E D-二聚体
3P(+)


临床监测 :为实验室监测提供线索


实验室监测: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一、临床监测
主要包括详细了解出血史、出血倾向、诱因、 过敏史、职业史、家族史以及完善的体格检查。
详见下表:
出血病人的临床监测
项日
具体内容
出血情况 出血点、瘀斑、咳血、呕血、便血、血尿
凝血系统,形成白色血栓为核心的纤维蛋白网。 4、在血栓收缩蛋白作用下,红细胞、白细胞
阻留于纤维蛋白网,形成红色血栓,紧贴血管 壁,堵住伤口,达到止血。
二、凝血机制
(一).正常凝血机制
1.凝血因子:
凝血酶
因子:I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A、B肽
Ca2+
纤维蛋白聚合体
纤维蛋白单体
II (凝血酶原)
(一)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的实验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指皮肤被刺破后 出血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可粗略估计血管壁 和血小板的功能。结果与操作者有关,可重复性差, 与临床观察到的围手术期止血情况无相关性,目前已 少用。
(三)病情动态监测
病情动态监测包括: ①出血部位的监测:皮肤、粘膜、伤口、消化
道、泌尿道、鼻咽部等; ②凝血功能实验指标监测; ③生命体征的监测; ④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二、实验室监测
由于机体的止血/凝血机制十分复杂, 参与止血/凝血反应的因子极多,所 以反映止血/凝血功能的监测项目也 很多。不同的监测项目从不同的侧面 反映止血/凝血功能的变化,但与围 手术期关系密切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XI (血浆凝血致活酶前体) XII (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XIIa
XII
PK
激肽释放酶
XIIa
2. 凝血途径
内原性: XII XIIa
XI XIa
IX IXa
外: 组织损伤 VII
IXa.IV.VIII
X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Fra Baidu bibliotek
肽段F 1+2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不稳定因子)
AT-III 蛋白C
蛋白S
VII(稳定因子) a.决定PT(prothrombin time)值 b. V-k 肝功能 c.输注新鲜血浆可纠正 VII VIII (血友病甲因子) IX(血小板复合因子II) X(stuart-prower因子)
血小板血栓 止血血栓
血管外 血肿压迫
止血
(二)血小板因素
血管损伤 血小板聚集 白色血栓
磷脂酶
血小板膜磷脂 花生四稀酸
血栓烷 (TXA2)
血小板聚集 血管收缩 止血
(三)凝血因素
1、聚集变形的血小板膜磷脂重排提供了凝血 过程所需的磷脂表面PF3。
2、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 3、因子Ⅻ与胶原纤维接触,启动内、外源性
出凝血监测
危重病医学教研室
第一节 概述
生理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一方面 必须保持流体状态下不发生凝固;另一方面, 一旦发生创伤,即可通过正常止血机制达到止 血目的。
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 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平衡失调即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灭活
AT-III 凝血酶,Ⅻa,XIa,IXa,Xa,PK
肝素
蛋白C
灭活
激活态PC
Va,VIIIa
增强纤溶活性
2.纤维蛋白分解 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 activator)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多聚体 碎片 X Y
多肽 A、B、C D D
鱼精蛋白+FDP(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
用药史 解热镇痛药、抗癌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血浆代用品、止 血药
家族史 家族中有无类似出血情况
既往史 尿毒症、肝病、感染、恶性病史
体检 生命体征,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 部、胸部体征等
(一)出血的原因
主要有两大类: 1、局部原因引起的出血 如术中止血不全、外伤、皮肤粘膜糜烂等。 2、出凝血机制异常引起的出血 A 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来解释的出血;B 自发性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