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巩晓峰诊断学课件__发热
合集下载
诊断学课件:1-临床诊断学__发热
二、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原
激活
白细胞
产生和释放
内源性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紧张性增高
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
产热增加
2、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2.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3.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骨骼肌收缩 竖毛肌收缩 腺体抑制 血管收缩
高热持续
持 续 时 间
数小时:疟疾 数天:肺炎球菌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数周:伤寒
特 点
头痛 皮肤灼热、潮红 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心率加快
食欲减退、腹胀或便秘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
发热的时相及其特点
分期 体温上升期 (寒战期 )
高峰期 (热稽留期)
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四、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1.低热 37.3~38℃ 2.中等度热 38.1~39 ℃ 3.高热 39.1~41 ℃ 4.超高热 41 ℃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Ċ或以上,如疟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
呼吸困难可分为肺源性、心源性、中 毒性和神经精神性。不同病因特点有异, 应根据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综合分析鉴别。
【思考题】
1)什么是呼吸困难? 2)简述肺源性呼吸困难类型? 3)简述心源性呼吸困难有哪几 种情况?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1.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3.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诊断学发热PPT医学课件
热型 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 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波 状 热
(undulant fever)
热型 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 与无热期规律性交替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回 归 热
(undulant fever)
发
热
一、概述
体温的升高就是发热?
发热(fever):机体在致
生理性体温升高 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体温升高 常值的0.50C。
月经、剧烈运动、应激
病理性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
概述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
般<1℃,下午>上午,运动、
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
五、热型
热型及临床意义 概念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 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 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 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 (形状)称为热型。
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1度 持续数天或数周
热型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的高热期。
稽 留 热 ︵
continued fever)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代谢障碍:
皮肤散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四、临床表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临床表现
2. 发热的临床经过与特点
(1)体温上升期 (2)发热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 (高峰期、热稽留期) (退热期、出汗期)
诊断学课件:发热
发热 Fever
1
定义 definition
•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 ↑↑或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 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 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为发 热
• 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 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15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 感染性发热 占50%-60%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毒、细菌、真菌 等常见。
• 非感染性发热 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 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医学上称之为 非感染性发热。
16
感染性发热
• 细菌性感染 • 病毒感染 • 真菌 • 支原体 • 寄生虫
占43% 6%
8
发热机制febrile mechanism
• “调停点(set point)”学说:下丘脑的体 温调节中枢存在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 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 温水平。
• 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 敏感性降低的结果。
9
致热原pyrogen
• 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 的总称。
• 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于 宿主(host)外部,细菌、病毒、内毒素--G-菌 的脂多糖(endotoxin , lipopolysaccharide)、抗 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等。大多数不 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10
endogenous pyrogen
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 体有关的致热原,如 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外毒素、结核 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 热。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 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 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 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 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1
定义 definition
•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 ↑↑或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 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 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为发 热
• 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 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15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 感染性发热 占50%-60%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毒、细菌、真菌 等常见。
• 非感染性发热 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 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医学上称之为 非感染性发热。
16
感染性发热
• 细菌性感染 • 病毒感染 • 真菌 • 支原体 • 寄生虫
占43% 6%
8
发热机制febrile mechanism
• “调停点(set point)”学说:下丘脑的体 温调节中枢存在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 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 温水平。
• 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 敏感性降低的结果。
9
致热原pyrogen
• 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 的总称。
• 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于 宿主(host)外部,细菌、病毒、内毒素--G-菌 的脂多糖(endotoxin , lipopolysaccharide)、抗 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等。大多数不 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10
endogenous pyrogen
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 体有关的致热原,如 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外毒素、结核 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 热。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 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 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 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 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优选)绪论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九节心悸
熟悉:发热的概念,常见热型的特点与临 床意义;心悸概念、病因。
了解:正常人的体温变化,发热机制;心 悸的发生机制。
重点与难点
发热的原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的临床 意义、问诊要点;
心悸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问诊要点。
常见热型的特点
一、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机体的产热和 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体温保持在相对 恒定的范围内(36℃-37℃)。机体 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 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六、学习诊断学的目的
1 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 2 掌握诊断的原理; 3 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人体资料; 4 能运用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由表及里,去伪
存真,揭示疾病本质; 5 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的各科课程奠定基础。
七、学习诊断学的方法
课堂学习 观看录像 实验室练习、自身练习、同学互练 学完临床课后复习 临床上通过诊治病人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提高。
症状:在患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 常时病人的主观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 改变。如疼痛、发热。
体征: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 如心脏杂音、肝脾肿大。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诊断疾病是临床医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前提。 在(助理)执业医师基本技能考试中占
⑵抗原抗体复合物: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体温37.5℃-38℃之间。
⑶内分泌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 ⑷皮肤散热减少 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热为主。
三、发生机制
致热源分: 外源性致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xogenous pyrogen):
了解:正常人的体温变化,发热机制;心 悸的发生机制。
重点与难点
发热的原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的临床 意义、问诊要点;
心悸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问诊要点。
常见热型的特点
一、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机体的产热和 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体温保持在相对 恒定的范围内(36℃-37℃)。机体 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 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六、学习诊断学的目的
1 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 2 掌握诊断的原理; 3 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人体资料; 4 能运用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由表及里,去伪
存真,揭示疾病本质; 5 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的各科课程奠定基础。
七、学习诊断学的方法
课堂学习 观看录像 实验室练习、自身练习、同学互练 学完临床课后复习 临床上通过诊治病人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提高。
症状:在患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 常时病人的主观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 改变。如疼痛、发热。
体征: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 如心脏杂音、肝脾肿大。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诊断疾病是临床医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前提。 在(助理)执业医师基本技能考试中占
⑵抗原抗体复合物: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体温37.5℃-38℃之间。
⑶内分泌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 ⑷皮肤散热减少 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热为主。
三、发生机制
致热源分: 外源性致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xogenous pyrogen):
诊断学__发热PPT参考幻灯片共37页文档
诊断学__发热PPT参考幻灯片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诊断学--常见症状-PPT
状
300-500ml(多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扩
、支气管肺癌等)
诊 断
3.颜色和性状:
学
a.鲜红色
肺结核
↓ 常
b.铁锈色 c.砖红色胶冻状 d.暗红色
大叶性肺炎 肺炎杆菌肺炎 二狭肺淤血
见
e.粉红色泡沫血痰 左心衰肺淤血
症
状
病因
出血前症状
出血方式 血的颜色 血中混有物 酸碱反应 出血后改变
四、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学
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药物热、
↓
急性溶血或输血输液反应。
常
(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
见
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症
(3)单纯疱疹:多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
状
(4)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C增多症、
白血病、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白血病
。
诊
(5)肝脾肿大:传染性单核C增多症、肝 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白
疹伤寒、中毒性痢疾;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
出血、巴比妥类中毒。
诊
3.问诊要点
断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频度、
学
诱因;
↓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常
(3)多系统症状;
见
(4)一般情况; (5)诊疗经过;
症
(6)传染病接触史。
状
导入: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 状
诊
第二节 水 肿
断 一、定义
症引起,伴有消瘦,体重减轻等。
↓
2.粘液性水肿
常
非凹陷性水肿,主要由于组织液中粘蛋白增多所
见
致。以颜面、下肢水肿明显,常见于甲状腺功
诊断学--第一篇--常见症状PPT课件
教学内容
诊
1.发热:(1)发热的定义及发热的原
断
因。(2)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
学
不规则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
2.疼痛:
常
3.水肿:
见 症
4.皮肤黏膜出血: 5.呼吸困难: 6.咳嗽与咳痰:
状
7.咯血:(1)咯血的定义。(2)咯血与
呕血的鉴别。(3)咯血的临床表现。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 状
诊
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T波
断
动范围不超过10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学
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
常
见
症
状
诊
(2)驰张热:常>390C,波动幅度>20C
断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学
↓
常
见
症
状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
诊
波动幅度可达数度,间期持续1-数日,
常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
见
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症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 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等
状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脑、斑
疹伤寒、中毒性痢疾;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
出血、巴比妥类中毒。
诊
3.问诊要点
断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频度、
状
脑出血、硬膜下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产热>散热,多为低
热。
诊
断
学
↓
调 定
调 定
常
诊
1.发热:(1)发热的定义及发热的原
断
因。(2)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
学
不规则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
2.疼痛:
常
3.水肿:
见 症
4.皮肤黏膜出血: 5.呼吸困难: 6.咳嗽与咳痰:
状
7.咯血:(1)咯血的定义。(2)咯血与
呕血的鉴别。(3)咯血的临床表现。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 状
诊
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T波
断
动范围不超过10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学
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
常
见
症
状
诊
(2)驰张热:常>390C,波动幅度>20C
断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学
↓
常
见
症
状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
诊
波动幅度可达数度,间期持续1-数日,
常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
见
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症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 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等
状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脑、斑
疹伤寒、中毒性痢疾;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
出血、巴比妥类中毒。
诊
3.问诊要点
断
(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频度、
状
脑出血、硬膜下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产热>散热,多为低
热。
诊
断
学
↓
调 定
调 定
常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可 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 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39℃以
❖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临床分类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
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38.5℃,但急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
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
一定的规律。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脓性炎症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
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 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胆道炎症等 一天内发热呈两次升降呈双峰热,见于G-菌
热型及临床意义
4、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 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 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转移癌等。
伴随症状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 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 病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
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热型及临床意义
2、驰张热 体温常在39°C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发生机制
调定点学说: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
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 复多次,又称反复发热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结蒂组织病、肿瘤
热型及临床意义
5、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6、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
常,波幅大似城墙状,高热期与无热期数天后 反复规律交替 如:霍奇金病、周期热
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
感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染
性
实体肿瘤
发
理化损伤
热
神经源性发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高热
伴随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胆道炎症、 肾盂炎、流行性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输液 或输血反应等。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C或以上, 常伴寒战,如疟疾、肺炎、肾盂炎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如结核、伤寒、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2)高热期(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加
剧;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出汗 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 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监护,补充水和电解质,尤 其是 在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
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发生机制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神经、体液
产热
散热
正常体温
发生机制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生机制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临床表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乏力、肌痛、皮肤苍白、寒战)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阿托品中毒等
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50%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病因与临床分类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脱水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
口温:36.3~37.2°C 肛温: 36.5~37.7°C 一天中的体温差 <1°C。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下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幼儿脑发育不完善易发热,体温波动大
发生机制
皮质
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优选)巩晓峰诊断学课件__发热
1
概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 抑制细菌生长 创造不利环境。
概述:
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性疾病的重要 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被察觉的,因 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 (肿瘤)的信号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体温: 腋温:36~37°C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体温下降期(皮肤出汗多,潮湿)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大汗 如:疟疾、肺炎、输液反应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风湿热、伤寒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 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为热型
热型及临床意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
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 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胆道炎症等 一天内发热呈两次升降呈双峰热,见于G-菌
热型及临床意义
4、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 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 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转移癌等。
伴随症状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 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 病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
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热型及临床意义
2、驰张热 体温常在39°C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发生机制
调定点学说: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
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 复多次,又称反复发热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结蒂组织病、肿瘤
热型及临床意义
5、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6、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
常,波幅大似城墙状,高热期与无热期数天后 反复规律交替 如:霍奇金病、周期热
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
感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染
性
实体肿瘤
发
理化损伤
热
神经源性发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高热
伴随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胆道炎症、 肾盂炎、流行性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输液 或输血反应等。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C或以上, 常伴寒战,如疟疾、肺炎、肾盂炎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如结核、伤寒、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2)高热期(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加
剧;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出汗 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 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监护,补充水和电解质,尤 其是 在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
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发生机制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神经、体液
产热
散热
正常体温
发生机制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发生机制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临床表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乏力、肌痛、皮肤苍白、寒战)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阿托品中毒等
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50%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病因与临床分类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脱水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
口温:36.3~37.2°C 肛温: 36.5~37.7°C 一天中的体温差 <1°C。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下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幼儿脑发育不完善易发热,体温波动大
发生机制
皮质
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优选)巩晓峰诊断学课件__发热
1
概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 抑制细菌生长 创造不利环境。
概述:
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性疾病的重要 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被察觉的,因 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 (肿瘤)的信号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体温: 腋温:36~37°C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体温下降期(皮肤出汗多,潮湿)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大汗 如:疟疾、肺炎、输液反应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风湿热、伤寒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 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为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