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导学案(含答案)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导学案(含答案)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学习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识记杰出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的路线。

3.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自主突破】一、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1.根本原因:随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____________日趋发达。

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______________。

2.社会因素: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商品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

意大利人____________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激起欧洲人对________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当时亚洲的商品到达欧洲,要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的层层转手。

15世纪中期,__________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并要求缴纳________。

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科技条件(1)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_______。

(2)中国人发明的_______用于“________”导航技术。

(3)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1、迪亚士: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到达非洲的__________。

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第 五 元单 步入近代2、达.伽马:1497年,达,伽马从面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南非洲东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________西海岸。

3、哥伦布: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哥伦布瓦多岛,此后又“发现"了________ 和________。

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因此把当地人称为“________”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1、麦哲伦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第15课《梅岭三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5课《梅岭三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5)梅岭三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2.写作背景: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3.重难字词:莽.( mǎng )旌.旗( jīng )阎.罗( yán )4.词语解释旌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

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知识小练】1.文学常识填空。

《梅岭三章》是_____于1936年在_____写的,当时作者正处于被敌人围困、九死一生的险境。

“留衣底”表明作者为_____献身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下列句子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取义成人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B.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绕、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C.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需向国门悬。

3.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诗三首留衣底得:完成B.旋围解旋:不久、随即C.断头今日意如何意:意思D.虑不得脱虑:估计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身革命/即/为家B.血雨腥风/应/有涯C.取义/成仁/今日/事D.人间遍种/自由/花5.小文同学对下面语段中的加粗词语进行了赏析,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西山山脉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苍翠,庄严的建队仪式在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举行。

人教九年级上册(部编)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上册(部编)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课题15.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时间助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曲折的情节,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对反映主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对反映主题的作用。

难点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学习过程学(教)记录【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1、走近莫泊桑: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诧异()牡蛎()别墅()皱纹()褴褛()阔绰()女婿()嘟哝()3、划线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挣钱挣扎挣脱挣开B、煞白煞有介事煞风景恶煞C、蛋壳蛎壳金蝉脱壳地壳D、万象更新变更新旧更替4、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线字有误的一项是()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5、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①、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1、跳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阅读“我看了看他的手……以免再遇见他”,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是:2、母亲的性格特征是:3、选文倒数第二段属于描写,作用是4、菲利普夫人没有再往下说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预习-15《诫子书》导学案

预习-15《诫子书》导学案

第15课《诫子书》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遂.成枯落( )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诫子书素养目标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课文,领会作者观点,汲取精神养分。

第1课时◎重点: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经常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即提出“联吴抗曹”策略,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后,拜他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曹魏,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

诸葛亮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着自己的子孙。

他“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情境预设营造良好家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傅雷家书》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感受他的高风亮节,聆听他对子孙的谆谆教诲吧!【预习导学】【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在后世极受尊崇,成为后世的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1.重点字音。

夫.()君子之行淫.()慢则不能励精遂.()成枯.()落险躁.()则不能治性拓展:文中“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与“”中的“夫”读音相同,表示感叹。

它的另一个字音读“”,组词为“”。

2.重点词语。

(1)淡泊:(2)明志:(3)致远:(4)淫慢:(5)励精:(6)险躁:(7)治性:(8)驰:(9.)枯落:(10)穷庐:3.填空。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班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造纸术,认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及他们各自在医学上的成就。

3.识记《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主要史实。

学习过程一、导入: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67-72页。

1.我国古代哪个朝代,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的重大贡献是什么?他的发明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2.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贡献分别是什么?人们是怎么称呼他们的?3.西汉时期哪一杰出的史学家著成了《史记》一书,成就了“史家之绝唱”?这一部史书叙述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是一部什么体裁的史书?4.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产生于何时?由谁创立?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是何时通过何路径传入我国的?佛教的传人有何影响?三、合作探究1.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同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具有哪些优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有什么样的影响?2.阅读司马迁故事:司马迁,西汉时期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的太史令。

司马迁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就很爱阅读和思考。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大以后,他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他继任父亲的太史令职务,又阅读了大量皇家藏书,为他写作史书打下就在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历史编纂工作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

当时,将军李陵触怒了汉武帝而获罪。

司马迁觉得对李陵的定罪不合适,为李陵辩护了几句,谁知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不仅不接受,反而认为司马迁是李陵同党,将他处以宫刑。

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突遭这样残酷的惩处,无异于被宣判了死刑。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宣判自己的死刑。

身体遭受了摧残,意志却更加坚定!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自已的人生理想——写出一本流传后世的史书。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导学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导学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女娲补天》,是《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15课。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女娲的敬仰和赞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明白女娲补天的重要意义。

2.学习体会女娲为人类付出的精神,培养孩子们勇敢、坚韧的品格。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女娲补天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女娲为人类付出的精神和其背后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及教学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作业。

3.相关女娲补天的动画视频或图片。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讲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女娲补天可能代表的意义。

第二步:课文学习(15分钟)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或讲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第三步:情感体会(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女娲为人类付出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女娲补天故事的内涵和symbolism。

第五步:思考拓展(1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女娲的行为对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六、课后作业完成《女娲补天》课文习题,对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下作业和思考拓展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女娲补天》故事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以上内容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5《女娲补天》教学导学案》的教学大纲。

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提供帮助,祝教学顺利!。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腐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名篇《白杨礼赞》等。

2.了解背景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作者应邀赴新疆讲学,194 0年,又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深受鼓舞,到重庆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锤.炼()主宰.()倦怠.()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②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③美而高。

颀,高。

()④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⑤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⑥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⑧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班级:学生姓名:学习小组:评价等级:学习目标:1.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2.联系现实谈体会,赏析拓展警句。

3.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熟读文章成诵,熟读文章成诵学习重难点:重点:熟读文章成诵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个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的干扰就没办法达成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无法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那时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合作探究】感悟精彩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巩固提升】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2.把握文章主旨翻译重点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导学单【学习目标】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流程】一、导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二、学程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

曾革新连弩,能同是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第一学程识字辨音读准节奏主问题: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补充】文言文断句技巧1.找虚词。

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

“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5.白杨礼赞素养目标 1.利用语言标志(反复出现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法指引象征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托意于物,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要注意的是,象征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作用: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作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2.背景简介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1940年5月,茅盾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讲学,在此期间,茅盾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皖南事变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讴歌北方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黄的是土,未k āi kěn()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2)黄与绿zhǔ z ǎi()着,无边无垠。

(3)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 àn d ài(),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 án zī àn zh ǎnɡ()了—— “单调”!(4)它所有的yāzh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ɡ yì xié chū()。

(5)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 jiàng()挺立的一种树!(6)它没有pó s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zhī()。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找出文章中的三个“故乡”,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会梳理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自学活动:一、课前自学课本:1.自主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标注自然段,圈画重点词语并识记、积累。

二、知识链接:1.复习回顾小说的有关知识。

2.复习巩固鲁迅的相关资料。

3.结合《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了解闰土少年与中年的变化。

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猹.( ) 獾.( ) 五行.缺土( ) 祭祀.( ) 弶.( ) 脚踝.( ) 潮汛.( ) 髀.间( ) 愕.然( ) 瑟.索( ) 廿.( ) 深黛.( ) 恣睢..( ) 2、词语解释:阴晦:萧索:无端:伶仃:鄙夷:瑟索:恣睢:自学质疑:我的问题(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焦问题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是怎样描写“故乡”的,有何作用?2.小说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研究分享【探究活动一】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是怎样描写“故乡”的,有何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探究)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画出它们之间转换的语句。

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个“故乡”?2.请学生朗读(1---6)自然段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进行环境描写的,有何作用?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课前自学 课上研学【探究活动二】细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1.小说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2.文章每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深度构建当堂检测:①选出下列各组中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萧索(sù)阴晦(huì)篷隙(xì)寓所(yù)B.刺猹(zhā)闰土(rùn)祭器(jì)獾猪(huān)C.鹁鸪(ɡū)玲俐(línɡ)潮汛(xùn)脚踝(huái)D.鄙夷(bǐ)嗤笑(chī)愕然(è)髀间(bì)②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统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统编版)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

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重点难点】1.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体会文章主旨,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识作者、知文体1.作者名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诫子书》只有86个字,为什么把它称为“书”呢?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信;又称“尺牍”“信札”,多记事陈情。

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据推测,这封信是诸葛亮写给自己的孩子诸葛瞻的。

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年纪已经很大了,诸葛亮给他的哥哥写信时,曾经这么评价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意思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但心性早熟,恐怕成不了大器。

所以诸葛亮在儿子8岁时写了这封信。

★任务二:初读文、练朗读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朗读指导“诫子书”的“诫”是劝解、告诫的意思,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全文,读出父亲对八岁的孩子劝诫的语气。

(1)发语词读重音:夫/君子之行夫/学须静也(2)表品格的实词读重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才/须学也(3)否定词读重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把握反问句的深情语调: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探究案★任务三:疏通文、知晓意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学习目标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了解《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

2.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的原因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雅尔塔会议二战的性质难点:二战的影响三、自主学习1、法西斯同盟:1940年,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柏林签署了,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2、原因:(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2)直接原因: 1929—1933经济危机的影响;英法等国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形成两个欧亚战争策源地3、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主要战场:出现了欧洲、北非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

5、初期战况:(1)1940年4月,进攻。

不久,荷兰、比利时投降(2)5月,突入法国北部,打败法国,意大利对法宣战(3)德军对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6、战争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向发动突然进攻7、最大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2)时间、地点:(3)标志:的签署(4)内容: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绝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5)意义:《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正式形成。

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9、转折:战役10、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1、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12、开罗会议:1943年,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

发表。

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13、雅尔塔会议:(1)目的:为协调,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知识导航鸦片战争(1840-1842)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发动战争。

2、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过程:1840年6月,英国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1842年,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

战败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实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落后③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通商等(2)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

1844年,清政府与美、法分别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影响: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1842-1860)原因:(1)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2)根本: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3)直接: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过程:(1)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2)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3)1859年,英、法借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清军反击(4)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结果:(1)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九龙司地方一区)、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2)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洋务运动和外交近代化)开眼看世界1.背景:到鸦片战争的冲击,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觉醒。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意蕴”等十个生词,和“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3.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和记忆“意蕴”等十个生词,以及“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为理解文章奠定语言基础。

同时,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观点的关键。

学生需要理解“无言之美”如何在文章中被定义、阐述和应用。

2.学生需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包括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材料、例子和论证来支持的。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被视为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文题解读“无言之美”中的“无言”是指含蓄、留白,言不尽意;“美”是“无言”的美学特点。

标题暗含了论点。

一、基础积累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

他的《谈文学》《谈美》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①正音正字意蕴.(yùn)缥缈.(miǎo)譬.如(pì)颦.(pín)娥.眉(é)寂寥.(liáo)宏.壮(hóng)谚.语(yàn)顷.刻(qǐng)擒.住(qín)铢.两悉称(zhū)心旷神怡.(yí)惟妙惟肖.(xiào)栩栩.如生(xǔ)信手拈.来(niān)②理解词义: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茅盾 (198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

回到重庆后,他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开垦.()主宰.()倦怠.()坦荡如砥.()丫.枝()倔强.()婆娑..()潜.滋暗长()虬.枝()伟岸.()傲.然()恹.恹欲睡()宛.然()秀颀.()鄙.视()旁逸.斜出()晕.圈()楠.木()锤炼.()不折不挠.()理解词义:锤炼:婆娑:秀颀: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礼赞脉落1.解读文题朗读课题,揣摩文题的含义。

2.理清脉落(1)速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三年级书法上册导学案《第15课 横折弯和竖弯》西泠版

三年级书法上册导学案《第15课 横折弯和竖弯》西泠版

三年级书法上册导学案《第15课横折弯和竖弯》西泠版一、学习目标1.掌握横折弯和竖弯的基本笔法;2.练习横折弯和竖弯的结构组合和变化;3.了解横折弯和竖弯在不同书体中的运用。

二、课前准备1.铅笔、橡皮、练字纸、翰墨、毛笔;2.阅读教材《三年级书法上册》第15课,了解笔画结构和组合;3.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正确的书法姿势和写字方法。

三、课堂学习1. 理论学习横折弯和竖弯是常用的书法笔画,具有严格的结构要求和变化规律。

需要掌握横折弯和竖弯的基本笔法,和不同字形中它们的运用。

1.1 横折弯的基本笔法横折弯是由横折、斜钩和细钩组成的符号。

它的基本笔法如下:1.横折:先写一横,再向上稍微弯曲,再向右斜折,线条要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书写;2.斜钩:在横折下部向右斜写一个钩,向右伸出1/3到1/2个笔画长度,线条要斜向右上写;3.细钩:在斜钩顶部向右再写一个小钩,长度大约是2/3个笔画长度。

1.2 竖弯的基本笔法竖弯是由竖钩和勾组成的符号。

它的基本笔法如下:1.竖钩:用毛笔从上向下书写竖钩,长度为1-2个笔画长度,笔画应由粗到细,顶端应向右上倾斜10°左右;2.勾:在竖钩下部向右再勾一个小弯,向右伸出1/3到1/2个笔画长度,朝向右上。

2. 实践训练2.1 练习横折弯的结构组合和变化1.练习横折弯的结构组合。

可以先练习两个笔画结构的横折弯,练习过后再将两个笔画结构组合成四个笔画结构。

要注意横折弯的上下相连要流畅自然。

2.练习横折弯的变化。

横折弯可以结合圆弯、竖弯、撇、捺等多种笔画结构变化,形成丰富的组合。

2.2 练习竖弯的结构组合和变化1.练习竖弯的结构组合。

可以先练习两个笔画结构的竖弯,练习过后再将两个笔画结构组合成四个笔画结构。

要注意竖弯的形状要优美流畅。

2.练习竖弯的变化。

竖弯可以结合横折、捺、撇、提、点等多种笔画结构变化,形成丰富的组合。

3. 考试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书写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导学案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导学案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导学案学习目标1、阐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2、能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三角贸易难点: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和野蛮性自主学习(边读、边写、边划、边记忆)一、罪恶的“三角贸易”1、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活动首先从开始,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是和。

2、“贩卖人类血肉”的黑奴贸易的起因是因为美洲的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严重缺乏劳动力。

这一活动首先始于(国家),18世纪初,国凭借海上霸权排挤竞争对手,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3(“三角贸易”路线示意图(2)概述三角贸易的影响。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1、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它相继打败了、和,到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国家,号称“”。

2、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始于,负责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的工具是。

侵略印度的殖民头子率军队抢占了,把当地洗劫一空。

合作探究:1、简述“三角贸易”的过程,分析“三角贸易”给欧洲、非洲、美洲带来的影响。

2、印度当时是南亚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无论从武力还是其他方面,力量非常有限。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种大国家被小公司征服的情况堪称殖民历史上的奇特现象。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精讲点拨:1、充满血腥气味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近代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前后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殖民者凭借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了异常残酷的殖民征服。

西方国家在殖民活动中获取了巨大利益,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亚非拉地区遭受侵略和奴役,民族灾难深重,人民不断抗争。

与此同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亚非拉各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2、贩卖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持续了400多年,使非洲丧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了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经济社会的倒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请同学们阅读“土地革命”内容,整理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的形成、内
容、实质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⑴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的斗争》等
⑵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参见概念阐述)
②实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理论指导实践及成就
⑴到1930年,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⑵武装斗争:1930年底—1931
⑶根据地建设 A
B
2、学会了吗?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主要取决于()
A.革命任务 B.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C.群众基础 D.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
(三)红军的长征
1、学什么?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
⑵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
军事上: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肯定毛的正确主张
组织上:毛为政治局常委,撤销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
意义:生死攸关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4)两次会师: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最终胜利)
⑸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围剿”、使革命转危为安;
②中共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火种。

3、学会了吗?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D.肯定了毛泽东正确主张,由其负责军事指挥
【合作探究】
一、南昌起义
探究点一:
1结合教材分析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二、土地革命
探究点二: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结论性表述。

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

中共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
三、红军长征
探究点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问:(1)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2)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什么是长征精神?
【当堂检测】
1、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国共两党合作 D.农村包围城市
2、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共产国际的指示B苏俄的革命经验 C中国的特殊国情D毛泽东思想
3.某旅行社组团从江西出发开展“重走长征路”旅游探险活动,下列长征重要景点参观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4.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

下图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注:三铲除封建势力;四镇压反动势力;五消来反动武装;六实行土
地改革;……九巩固与建立苏维埃政权)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开辟井冈山道路
知识盘点
【小资料】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途中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牺牲,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

★:核心概念: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和全国胜利。

2、“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学习心得及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