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温_蓝色狂想曲_的拼贴式结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琳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格什温创作的《蓝色狂想曲》的曲式结构较自由松散,引起众多争议,认为它是随意拼凑组合的。有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说,《蓝色狂想曲》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品。众多音乐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可以有若干种解释:可以在不影响作品整体的情况下削减部分段落使作品变得简短;也可删除一些固定在一起的片段,作品仍然像改动之前一样令人震撼;可以调整一些片段的顺序,这似乎也没有任何影响;甚至可以补充新的华彩段。这部作品既可以和任何乐器组合演奏,也可以单独用钢琴演奏;《蓝色狂想曲》可以是一个5分钟的片段,6分钟的片段,也可以是12分钟的片段,它仍然是《蓝色狂想曲》。如今,已有演奏者在尝试这样演奏。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也同意这一说法:它“只是把一连串个别的段落用很稀的浆糊粘在一起。”③这个说法似乎与20世纪70年代前后风靡起来的“拼贴”手法相接近。以格什温《蓝色狂想曲》钢琴与乐队的总谱为范本,通过对作品的结构分析后,笔者不完全赞同以上说法。该作品的结构类似“拼贴式”,而非“拼贴”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但其原始结构并非可以随意删减,全曲段落的衔接有其合理性。
一、关于拼贴
拼贴——
—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视觉艺术,是指“将各种不同的材料,如报纸碎片、布块、糊墙纸等粘贴在一起,有时还与绘画相结合。”④在音乐中对拼贴的理解为“出乎意料的和不协调的”成分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成分通常引自西方其他音乐作品。⑤关于“拼贴”的问题,库斯特卡分得较细:即引用(Quotation)、改编(Arrangement)和意译(Paraphrase)。这三者的
区别主要是对原有音乐的变形程度⑥。
笔者认为,
“拼贴”的直接来源就是流行音乐元素——
—“插入”(break)。通过某乐器的即兴华彩演奏将音乐推向一个新高潮,而这个插入的华彩乐段因人而异,可以是抒情或欢快的;可以是激动或婉约的;可以长,也可以短,甚至可以是脱离作品的主题自由发挥。这一切都由当时演奏者的心情和技术水平决定。因此,这种带有爵士乐特征的“旋律+华彩”的随机性演奏手法充当了桥梁的角色,连接几个毫无关系的段落,把旋律拼凑成一个整体,所以才会有上述的评论。这里提到的“华彩乐段”区别于传统协奏曲的“华彩乐段”:古典或浪漫派作品中的华彩段通常在展开部的结尾处只出现一次,爵士乐中的break无论在出现次数或位置方面都没有规律。格什温在《蓝色狂想曲》中先后四次采用了钢琴华彩段,所用小节数逐次递增。因此,从即兴的演奏方式和流行音乐创作手法这两个视角上可以认为爵士乐中的“break”直接催生了“拼贴”这个名词的出现。因此,“格什温被认为是以‘拼贴’为主要创作手法的20世纪‘第三潮流’的开山祖”⑦。“第三潮流”就是将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两种成分平等结合的创作流派。
二、速度对拼贴的影响
如今,除可以通过调式调性变化、主题风格等角度来研究作品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外,速度对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不同段落中旋律在速度上的张弛、缓冲都能使音乐产生变化,构成结构上的对比。由于速度变化对拼贴结构有很大影响,笔者在本节集中对《蓝色狂想曲》中的速度标识加以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作品中速度对结构的形成已经起了相当的作用。
摘要:乔治·格什温是20世纪美国享誉盛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经久不衰归功于他对流行音乐和交
响音乐的领悟。格什温短暂的职业生涯跨越了一个文化区,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领域。弗吉尔·汤姆
森(Thomson,Virgil)①称格什温音乐中的主题表达了一个白人对黑人生命观的赞赏,解读格什温的音
乐让人愉快,因为他有一颗纯洁的心,所写的旋律是那么可爱。②
关键词:格什温;蓝色狂想曲;曲式结构;拼贴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3-0113-04
收稿日期:2011-02-15
作者简介:江琳(1979-),女,硕士,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的拼贴式结构特征
113
A 中速,诙谐地(1-90小节)
第1小节:中等的速度(Molto moderato );第11小节:稍快些(Piu mosso );第16小节:
回原速(a tempo );第21小节:
稍快些(Piu mosso );第24小节:嬉戏的,逗趣的,开玩笑的(Scherzando,commodo);
第30小节:回原速(a tempo );第41小节:
稍快些(Piu mosso );第72小节:适当地回原速(Tempo giusto );B 没有速度变化(91-106小节)A 1
中速(107-137小节)
第115小节:
适当地,中速(Tempo giusto );第130小节:减速(Meno );第136小节:回原速(a tempo );C 稍快,有活力的(138-180小节)第138小节:运动地,稍快的(Con moto );
第158小节:活泼的,有活力的,有精神,快速的(Animato
);A 2
中速(181-259小节)
第181小节:稍慢,诙谐的,生动的(Meno mosso e poco scherzando,slower and marked);
第228小节:稍快些(Piu mosso );C 1炫技,华彩段(260-302小节)第260小节:回原速(a tempo );第297小节:华彩(Cadenza );
D 宽广豪壮,充满激情的(303-460小节)
第303小节:中速,情感洋溢的(Andantino moderato ,con espressione );
第325小节:雄伟豪壮的,但不过分的(Grandioso ma non troppo );
第339小节:逐渐变宽广(Allargando );
第357小节:稍快有动力的,有表现力的(Con moto ,espressive );
第383小节:
轻巧的(Leggiero );第387小节:激动地,神秘的(Agitato e misterioso );第425小节:高兴地,神秘的(Allegro agitato e misterioso );第449小节:非常艰巨的(Molto stentando );A 3有激情的,雄伟壮观的,逐渐变快(461-510小节)第461小节:不宁的,惊慌的,激动地(Agitato );
第487小节:伟大的,雄伟豪壮的(Grandioso (not too slow));
第505小节:很快,逐渐变宽广(Molto allargando,not too slow );
三、结构原型的五种变异及其结果
《蓝色狂想曲》常被认为是一部由多段毫不相关的音乐拼凑在一起的作品,由此,它的结构就可能有多种形式,格什温在众多可选的结构排列形式中以现存的结构模式定稿一定有他的理由。基于理论上的思考,笔者尝试将格什温作品的现行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比较出格什温乐曲结构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作品的原始结构和每一部开头与结尾的调式调性为:
A---B--A 1---C ---A 2---C 1---D---A 3
|降B-C|C |C |
G |
G-降E|G-E|E-G|C-降B|,
假设作曲家按典型的七部回旋曲式结构来安排,能演变
成三种变异:
变异I ,去掉C 1部,整部作品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新的结构图如下:
A----B--A 1--C---A 2----D----A 3
|降B-C|
C |
C |
G |
G-降E|
E-G|
C-降B|,
⑴首先,从调式调性上看,A 2结束在降E 大调上,D 从E 大调开始,从下图中可以看到:
降E 大调和E 大调是重同名调的关系,
相差7个调号,是很远的关系调,音响效果不和谐。因此,衔接会使音乐唐突。
⑵从节奏速度上看,A 2从平稳到活跃的速度与D 宽广和最后激动明快的速度连接是可以成立的。
⑶去掉C1钢琴辉煌壮观的炫技华彩段,音乐缺少精彩的亮点。因此,笔者认为A-B-A 1-C-A 2-D-A 3的结构安排不太理想。
变异II ,第二插部与第三插部的位置对调,作品在衔接上是否自然?新结构图为:
A---B--A 1--D---A 2----C--C 1---A 3
|降B-C|C|
C |E-G|
G-降E|G|G-E|C-降B|
⑴A 1的C 大调接D 的E 大调,是相差了4个调号的同中音调关系,造成刺激的音响效果,转调不自然;A 2-C 是由降E 大调接G 大调,C 1-A 3则是E 大调转C 大调,这两组转调都是同中音调关系,所以连接都不理想。D 结束在G 大调上,恰好A 2延用了G 大调,C-C 1的连接也没有转调,都是G 大调。可见,只有D-A 2、C-C 1在调式调性上的连接没有痕迹。
⑵从速度和节奏的变化上看,A 1和A 2本来就都是主部的再现,变化不大,中间再加上D 部充满抒情柔美的段落,显得乏味。因此,A 1-D -A 2的结构安排没有新意。C-C 1的连接虽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