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内驱力 打造有效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学生内驱力打造有效课堂

学习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自我形象和心理状态。而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又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知道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因此,可以说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学习,全面地发展,就必须注意研究其学习动机,并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是学习者要达到的结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这里的目标,既指教师告知学生每节课的目的和意义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也指教师帮助学生制订具体、明确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讲到: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教师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之前,先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期望,引导学生形成切合自身需要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订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即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订当中来,通过学生自己的行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让他们形成一种责任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但是,制订目标必须有层次性,既要有学生发展需要的总方向大目标,又要有适合学生当前学习的小目标。

所以,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将目标逐层分解,如同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靠近学习的顶峰。另外,目标必须与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制订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难度要适中,不能逾越学生的现有水平,同时也应有一定的难度,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兴趣更多的是指对学习活动自身的兴趣,只有对学习活动本身,对所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有强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新颖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

“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实践也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中学思想品德课上,先给出一个故事从中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四、领悟学习意义

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例如,讲思想品德课《好习

惯受用一生》,结合学生一天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并发现的确如此,好习惯受用一生,我们要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自觉学习本课的相关内容。

五、反馈学习结果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这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效果总会存在一种期待,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并有了逐层分解的学习目标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如果能够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会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比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过后,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测试过后,要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成果,并给予准确、具体的指导,这样便能使学生不断地意识到自己在进步,从中受到鼓舞。

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着发动、推进、维持的作用,缺乏动机,则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习,学习行为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不能维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动机的强度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而动机过

强,不论是内部的抱负和期望过高,还是外部的奖惩诱因过强,都会使学生专注于自己的抱负和外部的奖惩,而不能专注于学习。同时,在学习动机过于强烈的状况下,个人的注意力与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容易产生焦虑,这样反而限制了正常的学习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阻碍了学习。这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维持恰当的动机水平,以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实验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