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86b94b7505087632311212cc.png)
• 4、 肌肉、关节疼痛 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 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关节疼痛多发生于大关 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 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滑囊液中可以 分离出布氏杆菌。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 炎。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 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可有滑囊炎、 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布病的诊断标准
•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 告。
2.诊断依据
• 2.1流行病史 •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
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 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 2.2临床表现 • 2.2.1出现持续数日乃至发热(包括低热),多 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 2.2.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 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 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 害。
• ( 2 )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
• ( 3 )原布氏菌培养阳性者,两次细菌培养转 阴。
3.好转
• 上述三项指标达到两项者,或一、二项指 标比治疗前有好转。
4.无效
• (1)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或无变化者。
• (2)治疗后有短期症状改善,但停药两周 又复发者。
二、远期(1年以上)疗效判定
1.治愈 近期治愈的三个指标维持一年以上 而无复发者。
4.诊断标准
• 4.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2.1、2.2和2.3.1 中任一项阳性者。
• 4.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 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 4.3隐性感染:符合2.1和2.3.2或2.3.3中任 何一种方法阳性但不具备2.2者。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https://img.taocdn.com/s3/m/f03590866137ee06eff9187f.png)
介质名称 生存时间
土壤 粪 畜舍及周围 皮毛 酸乳 腌肉 干燥胎膜
4天-4个月 8天-4个月
4天-5个月以上 45天-4个月 2天-1个月 20-45天
4个月
人间布病的传染源
人间布病发病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氏菌的羊和牛
羊:意义更大:症状重,感染率高(达42.12%),患病率高(达 7.71%),由羊所致的布病占到80%-90%,
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 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 大汗多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出现,汗味酸臭,浸湿衣裤 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
布病临床表现-乏力
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常被称为 “懒汉病”、“爬床病”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饲养放牧病畜;接生、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检查牲畜;接触 病畜的尿、粪及其污染的棚圈等;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 畜奶制品;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 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
对紫外线敏感
直射日光数分钟-4小时,散射日光7-8天 直射紫外线5-20分钟,斜射紫外线10-30分钟
对热非常敏感,尤其对湿热敏感。
不同温度对布鲁氏菌的影响
温 度 布氏杆菌生存时间
温 度 布氏杆菌生存时间
湿热55℃ 60分钟
干热60-70℃ 60-75分钟
湿热60℃ 15-30分钟
干热80℃
牛:虽然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症状者少(仅为 0.3~0.5%),且症状轻微。
其它:猪、鹿、犬等偶见。
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虽然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鲁氏菌 已得到细菌学证实。但无证据证明通过患者而传染引起的病例, 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归口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4f58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7.png)
如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应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抗菌治疗
1 2
选用敏感抗生素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 素进行治疗。
用药途径及剂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用药途径和剂 量。
3
疗程
治疗布鲁氏菌病的疗程一般较长,需要持续数周 甚至数月,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 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明确报告病种
布鲁氏菌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 室确诊病例和隐性感染者。
报告时限
及时报告
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布鲁氏菌病病 例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在24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特殊情况,如重大疫情或其 他突发事件,应按照相关规定及 时报告,并遵照卫生行政部门的 要求进行紧急处置。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报告及 归口管理
contents
目录
• 诊断 • 治疗 • 报告 • 归口管理
01 诊断
临床诊断
症状观察
01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症状,以
及是否伴随其他相关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
02
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职业、接触史等信息,以判断是否与布
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相符。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归口管理
组织管理
建立专门机构
设立布鲁氏菌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防治计划和措施,并组 织实施。
配备专业人员
选拔具备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团队, 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治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 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f116d21c102de2bd97058811.png)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 2 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 1∶50 ++及以上 ,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 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 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 4 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 — 2007 ),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分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发病3 个月以3-6 个月 6 个月以上时间主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寒战,要多汗,头痛,乏力,神经痛,临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床表节肿大,软组织肿胀,睾丸现疼痛肿胀,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布病血清试管凝集实验滴度为 1 ∶学100++及以上检验低热,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寒乏力,关节疼痛、沉重感、活动战,多汗,头痛,乏力,神经痛,障碍,低热,精神萎靡,表情淡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肿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潮湿大,软组织肿胀,睾丸疼痛肿胀,多汗,肝脾肿大,心悸等。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a81fc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7.png)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一、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布鲁氏菌病(ICD-10编码:A23.901),且为慢性期。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2007年)2.病类诊断急性期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协作组制定的“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临床常见证候: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协作组制定的“布鲁氏菌病( 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布鲁氏菌病(慢性期)的患者。
2.合并严重脑膜炎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凝集试验;(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3)血常规、尿常规;(4)CRP;(5)胸片;(6)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病原菌培养、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骨关节影像学、便常规。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2)气阴亏虚证: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3)瘀血阻络证: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2)中药熏洗疗法(3)中药离子透入治疗4.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痛疼、头痛、睾丸肿痛等症状有所改善。
布病的治疗方案
![布病的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de18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9.png)
布病的治疗方案引言布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物,如病兽或其分泌物,引起人类感染。
布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病报道,并且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治疗布病的方案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药敏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布病治疗方案,并提供一些治疗建议。
治疗方案布病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布病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等。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完成疗程。
2.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布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包括解热、止痛、补液、调节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医生会制定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
3. 隔离措施由于布鲁氏菌具有高度传染性,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隔离措施,以避免对他人的传播。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住院隔离,病室要保持清洁卫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
4. 饮食调理布病的治疗过程中,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和摄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治疗建议在治疗布病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按医嘱用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中断治疗。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疗效,患者应保持耐心并坚持治疗。
2. 定期复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监测疾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
同时,患者应保持和医生的良好沟通,及时向医生反映自身病情变化。
3. 强调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于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和传播至他人至关重要。
患者应经常洗手,保持衣物和床上用品清洁,避免与他人分享日常用品,如牙刷、毛巾等。
4. 注意休息和调节心理状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https://img.taocdn.com/s3/m/473e3c5bbed5b9f3f90f1c7a.png)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1.疑似病例(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484567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b.png)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正文:----------------------------------------------------------------------------------------------------------------------------------------------------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1988年10月25日)一、诊断方法和标准(一)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1.人的布病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
(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仅供初诊用)。
凡具备(1)、(2)项和第(3)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
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效价高低,皮内变态反应强弱仅供参考。
2.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1)病源分离:检出布鲁氏菌。
(2)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
(3)补体结合试验:1∶10(++)及以上。
(4)抗人球蛋白试验:1∶400(++)及以上。
(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毫升,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6)皮内变态反应:皮试后24、48小时分别各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5×2.5厘米及以上(或6.25平方厘米及以上)。
(二)畜间布病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1.家畜布病的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史(2)临床症状(3)实验检查:A、病源分离B、血清学及其他试验a、初筛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牛)、皮内变态反应(羊)、任选一种或多种进行初筛。
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2df45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8.png)
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简介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可以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包括肺部、肝脏、脾脏、神经系统等。
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布鲁氏菌病最常用的药物,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阿霉素(Gentamicin):单次给药100mg,每日2次,持续2至3周。
•利福平(Doxycycline):每次给药100mg,每日2次,持续6至8周。
•强力霉素(Streptomycin):单次给药1g,每日2次,持续2至3周。
•双氯环素(Tetracycline):每次给药500mg,每日2次,持续6至8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进行调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联合治疗布鲁氏菌病对某些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推荐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
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1.阿霉素和利福平的联合应用。
2.阿霉素和强力霉素的联合应用。
3.利福平和双氯环素的联合应用。
联合治疗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并降低耐药产生的风险。
支持性治疗布鲁氏菌病治疗过程中,支持性治疗也十分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支持性治疗措施:1.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身体的抵抗力。
2.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对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3.精神支持:患者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鼓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注意事项在布鲁氏菌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医生指导下用药: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
2.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肾功等指标,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3.防止复发:患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布鲁氏菌,切勿轻易放松警惕。
结论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
![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d9bb573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67.png)
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正文:---------------------------------------------------------------------------------------------------------------------------------------------------- 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2005年8月30日)一、概述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染疫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
布病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
我国布病疫情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布病疫情有所回升,2003年人间疫情发病率达0.48/10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
为此,必须加强监测工作,以及时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预测疫情发生趋势,为制定全国布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根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和全国布病疫情态势,制定此方案。
二、监测目的1.掌握我国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2.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定义(一)病例定义1.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指南--2016年修订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指南--2016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de7ef338f12d2af90242e6b2.png)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指南(2016年修订)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分别将布病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职业性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颤或畏寒、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及以上。
布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2015.5.20))
![布病的诊断、治疗及疫情处置(2015.5.20))](https://img.taocdn.com/s3/m/e979b92925c52cc58bd6be41.png)
布病临床表现-发热
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多汗 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 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 午后或晚上。
热型 波状热
低热
不规则热
例数 115 307 112
构成比(%) 15.78 42.11 15.36
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体温逐日升高,达 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 数日至2 周后,又发热再起,如此反复 数次。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典型 波状热型已较少见
间歇热 驰张热 稽留热
无热
93
12.78
63
9.33
3
0.41
31
4.25
发热: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 达45天,平均2-3周。
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 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布病症状和体
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的现象为布 征,检测结果也为阳性,但没有发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 及疫情处置
布病基本知识概述 布病的诊断与治疗 布病的疫情概况 布病的疫情处置
发生畜间疫情时 发生人间疫情时
内容
概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 (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疫病。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 布鲁氏菌还被国外列为生物战剂之一。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85%)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
备注
①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复方新诺 明,2片/次,2次/天,6周; ②多西环素100mg/次,2次/天,6周+妥布霉素 肌注1-1.5mg/kg ,8小时1次,1-2周;③利福平 600-900mg/次,1次/天,6周+左氧氟沙星 200mg/次,2次/天,6周; ④利福平600-900mg/次,1次/天,6周+环丙沙 星,750mg/次,2次/天,6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aaa6f3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f.png)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10.08•【文号】卫办医政发[2012]117号•【施行日期】2012.10.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1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诊疗工作,提高我国布病诊疗水平,减轻布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我部组织制定了《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供临床诊疗中参照使用。
附件: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卫生部办公厅2012年10月8日附件: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d3f68ec451e79b89680226d8.png)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甘肃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二)治疗原则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人间布鲁氏菌病实施方案
![人间布鲁氏菌病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d66f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4.png)
人间布鲁氏菌病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人间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人间布鲁氏菌病,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
1. 提高人们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降低感染风险;2. 加强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3. 提高医疗机构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4. 有效控制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减少疾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宣传、健康教育手册、宣传栏等,向公众普及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2. 加强监测和报告。
建立健全的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网络,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3. 提高诊疗水平。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
4. 控制传播途径。
加强对饲养动物的管理和监督,减少人畜接触;加强对食品和饮用水的监测,确保其安全卫生。
5.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人间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共同应对跨国传播的风险。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2. 加强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3. 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4.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诊疗水平;5. 加强对传播途径的控制和管理;6.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展防控工作。
五、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方案,预计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提高医疗水平,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降低病死率,减少疾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六、总结。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90c8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e.png)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 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清发生。
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病原学布鲁氏菌属是—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
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
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0.6µm,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Sµm。
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U齿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0e55c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3.png)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一、临床表现二、实验室检查诊断布鲁氏菌病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培养、骨髓培养、淋巴结培养、关节液培养等。
同时,还可以检测布鲁氏菌的特异性抗体,包括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三、治疗方案1.常规治疗方案盖帕妥:每日口服100mg两次,连续6周。
力奇霉素:每日口服450mg一次,连续6周。
链霉素:每日肌肉注射1g两次,连续3周。
2.替代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对盖帕妥过敏或无法耐受,可以使用替代药物如环孢霉素(co-trimoxazole)或利奈唑胺(levofloxacin)。
环孢霉素:每日口服960mg两次,连续6周。
利奈唑胺:每日口服500mg一次,连续6周。
四、治疗监测在开始治疗前,应进行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追踪观察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长期追踪观察,以避免复发和慢性感染。
追踪观察期一般为1年,包括月度随访和半年度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六、预防措施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关键是防止人畜接触,包括减少生活在疫区的人与动物的接触,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同时对动物实施有效的防疫措施。
总结起来,布鲁氏菌病的诊疗指南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治疗监测、追踪观察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这些指南将有助于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布鲁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布鲁菌病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51a75b3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1.png)
四、临床表现与分期
约30%布鲁菌病患者会出现局部感染病灶,并可累及全身任意器 官或系统。其中以骨关节累及最为常见,特别是骶髂关节炎,关 节疼痛常累及骶髂、髋、膝、肩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刺痛。其余 表现还包括脊椎炎、周围关节炎、骨髓炎等。累及生殖泌尿系统 占所有病例的2%~20%,如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肾小球肾 炎、肾脓肿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占2%~7%,包括周围神经病、 脑膜脑炎、精神症状、颅神经、舞蹈症等。
二、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
布鲁杆菌是胞内生长的革兰阴性多形球状杆菌,无芽孢形成。对 光、热、酸以及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 min、湿热60℃10~20 min,3%含氯石灰(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 即可将其杀灭。布鲁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能力较强,在4 ℃奶 油中可存活6周,冰冻奶制品中30 d,新鲜奶酪中50~100 d,在 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 5 d至4个月。
二、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
该病亦可通过与病畜密切接触传播。病畜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 环境后,细菌也可经消化道、体表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传播至人。 而在城市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食用病畜的乳制品或肉制品。人 与人间水平传播罕见。
人群对布鲁杆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多见。与家畜接触频繁的 职业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农民、牧民、屠夫、兽医等。实验 室人员培养布鲁杆菌时防护措施不当也容易感染。故给动物接生 或接触过程中需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做好动物预防接种工作。
三、发病机制
布鲁杆菌自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中性粒细胞聚集以杀灭细菌。 存活的菌体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免疫力和菌体的 数量及毒力的不同,可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繁殖生长并形 成感染灶,增殖达到一定数量后,即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 循环,人体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急性症状。进入血液循环的病 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形成新的感 染灶,后者中的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症状加重,使发 热呈波浪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甘肃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一)、临床分期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4.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治疗反应,而且有治疗方法简便,药源广等优点。
特别是对于慢性期病人的治疗,可以得到西医所起不到的治疗效果,深受病人欢迎。
(三)治疗方法1、急性期治疗抗生素治疗:选择使用针对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的能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包括利福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推荐使用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磺胺类等,一般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
建议静脉滴注用药时间为14天左右,重症患者可适当延长静脉用药时间。
口服用药21日为一疗程,用药时间一般为2-4个疗程。
对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高热、有时忽冷忽热兼有寒战,全身不适、脉搏增快、食欲丧失,关节肌肉疼痛、头痛、盗汗、贫血等症状。
精神方面烦躁不安、意识不清、谵妄以至昏迷。
皮肤及粘膜瘀点、瘀斑,肝脾增大等)严重的、有睾丸炎、附睾炎者,可配合使用激素。
注意应用激素以短期使用为宜,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治疗期间可适当选择免疫调节剂,如雷公藤多甙片、左旋咪唑等,调节免疫功能到正常水平。
中医治疗:(一)肌肤型:临床表现为: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
治则:轻宣解肌,疏利透达方药:加味达原饮杏仁10克,白寇10克,柴胡7.5克,葛根1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知母7.5克,通草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克,竹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二)湿热型: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解,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
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
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方药:黄芩滑石汤加减黄芩12克,滑石30克,栀子12克,茯苓皮12克,白寇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三)经络型: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药:加减活血解毒汤双花24克,银翘24克,当归尾6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10克,青蒿7.5克加减:睾丸肿大加川栋子12克,龙胆草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30克,柴胡6克肌体关节疼痛加穿山龙15克(四)脏腑型:临床表现为:全身衰弱,乏力,倦怠自汗盗汗,午后发热,腰、髋、骶、膝等关节酸痛。
或见身有绵纹,或睾丸肿痛,叹息,烦躁等。
脉细数或虚大,舌红少苔,或苔黄。
治则:养阴清络,宣痹止痛方药:秦艽鳖甲散加减鳖甲30克,秦艽10克,知母12克,当归10克,青蒿7.5克,沙参30克,白芍16克,丹参30克,穿山龙15克,连翘15克加减:腰膝疼痛加杜仲16克,牛膝15克关节肿胀加防已12克,鸡血藤16克低热盗汗加地骨皮12克,生地12克2、慢性期治疗慢性布病病情复杂,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布病多采用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并用四环素类或磺胺类,一般以口服为主,21日为一疗程,治疗时间一般为4-6个疗程。
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一)寒湿涸结型:临床表现为:乏力,或有汗出,四肢发凉,形寒怕冷,筋脉拘急,肌肉酸麻,腰、脊、髋、骶、膝等关节疼痛,屈伸艰难,得热痛减,或大便溏稀,小便频或清长,舌体胖大,舌质淡黯红,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治则:温阳散寒,除湿止痛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味炙甘草10克,炮附子1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杭芍16克,木瓜30克,穿山龙15克,鸡血藤12克,黄芪15克加减:关节疼痛较甚加附子15-30克(先煎)腰腿疼痛加杜仲12克,狗脊12克肢体酸麻加当归12克,地龙10克(二)阴血亏虚型:临床表现为:乏力,盗汗或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头昏眩晕,五心烦热,腰膝等关节或肌肉酸痛,或游走不定,肢体麻木,消瘦,或妇女少经等。
舌质淡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滋阴养血,舒经活络方药:小营煎加味生地12克,当归10克,杭芍16克,女贞子12克,枸杞10克,红花10克,桑枝15克,穿山龙15克,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加减:阴虚火旺,盗汗加地骨皮12克,五味子10克心悸怔忡加酸枣仁15克,龙骨30克头昏眩晕加菊花10克,钩藤10克(三)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为:乏力较著,自汗盗汗,食欲不振,面无华色,头疼头晕,气短心悸,倦怠喜卧,或午后热甚,肌肉酸麻,关节疼痛,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无力或虚浮治则:益气养阴,扶正祛邪方药:加味生脉散党参1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白术12克,五加皮10克,穿山龙12克,甘草6克加减:阴虚身热,耳鸣加黄精12克,枸杞10克脾虚纳呆加焦三仙各12克腰膝疼痛加牛膝15克,川段12克(四)血瘀脉络型:临床表现为:乏力,精神不振,关节肌肉疼痛如刺,或痛有定处,或游走窜痛,或见肿胀,肢体麻木,活动受限,或见皮下紫色斑纹,面色晦暗,或妇女痛经。
舌质黯红,苔白,脉沉细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丹参30克,香附6克,秦艽12克,穿山龙12克,甘草6克加减:寒胜肢体关节冷痛加桂枝10克湿胜关节肿痛加防已12克,炒苍术10克气虚乏力加黄芪30克慢性布病急性发作,慢性布病病人出现发烧、多汗、关节疼痛等急性期症状,血清抗体滴度较高,参照急性期布病治疗。
急慢性期患者在治疗前、中、后均应开展肝功能检查,监测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及影响,便于运用护肝药物增强肝脏的保护。
3、病人护理和支持急性期病人应做好护理工作,一般不需隔离治疗。
一般在门诊治疗即可,对于行动不便的重症病人可设立家庭病床进行诊治。
病人应注意休息,避免在治疗期间过度劳累,严禁饮酒,适当增加营养,应吃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保证足够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
成人每日进水3000ml,有出汗过多或脱水表现者,需由静脉适量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溶液。
症状严重者,可对症处理,如头痛或失眠者,可口服止痛剂或镇静剂;高热持续不退者,可采用物理方法降温或服退烧药;关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5%~10%硫酸镁,局部湿热敷,每日2~3次;关节积液时,可进行关节穿刺,注入链霉素。
(四)疗效判定1、治愈(1)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正常,肌肉关节疼痛消失,无头痛、神经痛,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疼痛肿胀消失等。
(2)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
2、好转(1)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体温基本正常,其他部分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
(2)体力和劳动能力较治疗前提高。
注:布病血清学检验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四、诊断治疗流程五、患者诊疗与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明确布病的诊断治疗流程,对布病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与工作范围如下:(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1、发现有疑似布病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及时向当地旗县级疾控中心上报,并将患者转诊到当地旗县级疾控机构进行诊断。
2、疾控机构对确诊、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诊到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站、中心),按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
3、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建立病人健康档案。
(二)疾控机构1、对接诊的或转诊的疑似布病病例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并做血清学检查,对试管阳性者由本级疾控机构结合病史和流行病学接触史作出初步诊断或确诊。
2、对确诊的急性布病病人,由当地有资质的疾控机构布病门诊进行规范化治疗;对在疾控机构经过3—5天治疗的病人,病情稳定后可转诊到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站、中心),按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
3、对不符合诊断标准的布病患者,由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将患者转诊至当地市或省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4、对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的布病患者,则转诊至当地县级或上级医疗机构治疗。
5、各级疾控机构对确诊的布病患者,按照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程序,通过网络进行报告。
6、各级疾控机构应设专人进行布病患者病案管理,督促病人全程规范用药和愈后随访,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逐级上报。
(三)医疗机构1、各级医疗机构对确诊的慢性病人进行治疗;2、对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的急性期布病病人进行治疗;3、各地根据实际可设布病定点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