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指南(doc 8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18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a680fb2a4afe04a1b171de97.png)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18页)目录一、任务书 (1)二、小组设计分工具体情况 (6)三、第一章总体设计构想 (7)四、第二章方案设计 (8)五、第三章设计计算说明 (10)1、传动装置运动参数的计算 (10)2、轴与轴承部件的设计 (11)3、零件载荷计算 (11)4、机架及附件的设计 (12)六、第四章设计结论与探讨 (13)七、附录 (14)八、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16)《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实践的目的和任务(一)实践目的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在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课堂理论学习后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设计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机械设计训练。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巩固和发展所学到的相关知识。
2.学习和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包括手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经验估算、考虑技术决策、机械CAD 技术等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一次训练,以提高这些技能的水平,并为后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4.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将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知识相结合,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在设计中有工程自觉意识的工业设计师。
(二)实践任务1.完成课程设计题目的方案分析与设计;2.完成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及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3.完成装配图、零件图设计;4.完成方案设计效果图。
5.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二、课程设计题目与要求(一)设计题目选择通用机械的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
设计题目仅给出要求机器实现的功能,由学生自定传动方案设计,学生亦可自选设计题目,但自选题目的难度与工作量应和课程设计要求相适应。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21bc6caf1ffc4ffe47ac24.png)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中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2009-2010学年第3学期
学院:工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生姓名:龙绪安
学号:08328030
起至日期:2010-7-13至2010-8-1
指导教师:高群
目录
A
课程设计任务书 (2)
B
计算过程及计算说明 (5)
一、传动方案拟定 (5)
二、电动机的选择 (5)
三、运动参数的计算 (6)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6)
五、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7)
六、轴的设计计算 (8)
七、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 (10)
八、键的选择计算 (10)
九、联轴器的选择 (11)
十、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11)
十一、箱体设计 (11)
十二、总结 (12)
十三、参考文献 (12)
C
老师批点 (1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70bd9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e.png)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本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完成此课程设计,学生将掌握以下技能:•能够综合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设计与分析;•能够运用 CAD、CAM 等软件进行机械零件与总成的设计及制造工艺的规划;•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操作与高精度机床的应用;•掌握知名机床厂商的各种机床、工具、刀具等制造商的产品,并能有效评估其适用性与可行性等。
2. 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模块一:机械零件的设计1.学习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机械零件设计标准和参数。
2.运用 AutoCAD 和 SolidWorks 等 CAD 软件,绘制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机械零件。
课程设计过程可以得到一定辅导,以帮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设计中的实践问题。
3.进一步优化零件图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零件加工模拟。
模块二:总成的设计1.进一步学习零件设计与组装原理,熟悉组装标准与规范的基本要求。
2.运用 Pro/E 和 SolidWorks 等软件,绘制含有多个零件的总成零件,从原理、结构、装配、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基于模拟,进行总成零件的设计优化和性能测试,包括机械运动和热力学性能等。
模块三:机床的实际操作1.熟悉常见的机床的各个部件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
2.理解机床的加工工艺,熟悉加工工艺的基本要求。
3.熟悉操作各种机床(如车床、铣床、磨床等),并通过实操来加深对工艺流程与安全操作的认知。
模块四:机床的保养和维护1.理解机床保养和维护的必要性,学习机床保养和维护的基本方法。
2.掌握机床日常保养以及部分关键机床部件的检修和维护方法,如主轴、导轨、负载轮等。
3.学习机床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培养基本的机床故障评价和维修能力。
3.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为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来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机械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机械基础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701d7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1.png)
机械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基础概念,包括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其功能;2. 学习并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如力的合成、分解,简单机械的力矩计算;3. 了解常见机械传动方式,包括齿轮传动、皮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2. 能够进行基本的力学计算,并对简单机械系统进行力的分析;3.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通过模型制作验证其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机械设计任务;3. 强化学生对机械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认识,提高其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分析:本课程为机械基础课程设计,针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但对机械专业知识的了解有限。
课程性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目标具体、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续深入学习机械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概述:包括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以及机械效率的计算。
- 教材章节:第1章 机械概述- 内容列举:机械的基本概念、机械的分类、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力学基础知识:涉及力的合成、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简单机械的力矩计算。
- 教材章节:第2章 力学基础- 内容列举: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矩的计算与应用。
3. 常见机械传动方式:介绍齿轮传动、皮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 机械传动- 内容列举:齿轮传动原理与类型、皮带传动与链传动的工作原理、传动比的计算。
4. 机械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 教材章节:第4章 机械设计- 内容列举: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传动系统设计、模型制作。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1dc8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a.png)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包括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知识目标包括:1. 了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杠杆、轮轴、滑轮等;2. 掌握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如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
技能目标包括:1. 能够分析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2. 能够运用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1.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杠杆、轮轴、滑轮等;2. 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首先,介绍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实例讲解各个部分的原理和作用;其次,讲解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概念;最后,通过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主要包括: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运动原理;2. 讨论法:分组讨论机械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3. 实验法:进行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概念;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理解机械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纪律性,占总分30%;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占总分30%;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成果,占总分4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32页)(正式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32页)(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fc45f3050876323112128d.png)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设计“传动轴突缘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工艺设备设计者:指导教师: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20**.7~20**.8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设计“传动轴突缘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则及工艺装备内容: 1.零件图 1张2.毛坯图 1张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1张4. 夹具结构设计装配图 1张5. 夹具结构设计零件图 1张6. 课程设计说明书 1份谢谢朋友对我文章的赏识,充值后就可以下载说明书。
我这里还有一个压缩包,里面有相应的word 说明书和CAD图纸(零件图、毛坯图、夹具零件图、夹具装配图,机械加工工艺综合卡片)。
需要压缩包的朋友请联系QQ客服:1459919609。
下载后我可以将压缩包免费送给你。
需要其他设计题目直接联系!!!目录一、序言 (4)1. 设计目的2. 设计的要求3. 设计的内容及步骤二、零件的分析 (6)1.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2.零件的工艺分析三、工艺规程设计 (7)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2.基面的选择3.制定工艺路线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四、夹具设计 (19)1.问题的提出2.夹具设计五、心得体会 (21)六、参考资料 (22)一、序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
是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学生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设计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进行了生产实习之后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它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全部课程进行工艺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另外,也为以后作好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文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fb02da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6.png)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文档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机械结构的功能、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学习并掌握机械制图的标准和规范,能够正确阅读和理解机械图纸。
3. 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力学性能及加工工艺,能够合理选型和设计机械零件。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装置设计。
2. 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机械图纸的绘制和修改。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零件加工和组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实践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对机械设计有较高的兴趣,动手实践能力较强。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设计流程,以课本第二章内容为基础,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机械结构功能分析- 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2. 机械制图:依据课本第三章,教授机械制图的标准和规范,使学生能够正确阅读和理解机械图纸。
- 机械制图基本知识- 视图表达方法- 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3. 机械零件设计:结合课本第四章,介绍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力学性能及加工工艺,指导学生进行合理选型和设计。
- 零件材料及力学性能- 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 加工工艺及装配4. 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课本第五章内容,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机械设计的技能。
- CAD软件基本操作- 机械图纸绘制与修改5. 设计实践:根据前述章节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含内容和排版简要说明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含内容和排版简要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6be00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d.png)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含内容和排
版简要说明
内容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
以下是本课程设计指导书的内容概要:
1. 引言
- 介绍机械设计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课程概述
- 概述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目标
3. 设计原理
- 阐述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力学、材料力学和运动学等
4. 零件设计
- 讲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设计方法
5. 连接件设计
- 分析不同类型连接件的设计原理和选用方法
6. 传动装置设计
- 探讨各种传动装置的设计原理和选型技巧
7. 设计案例分析
- 提供一些机械设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8. 总结与展望
- 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并展望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排版简要说明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本课程的内容,本设计指导书的排版风格简洁清晰,采用以下排版要点:
- 使用清晰易读的字体和字号,确保文字清晰可辨
- 通过分级标题和编号,层次清晰地呈现各节内容
- 使用适当的插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和方法
- 使用合适的文本和图像间距,使内容布局整齐有序
以上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的内容和排版简要说明。
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辅导,请随时与授课教师联系。
《机械基础》教学指南
![《机械基础》教学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ea419bcbcd126fff7050bcc.png)
《机械基础》教学指南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提要、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1.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2.一般机械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机械的概念与组成。
(2)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承载能力,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要求。
(3)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要求。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机械。
3.教学重点机械的概念及组成。
4.教学难点机械与机构、构件与零件的区别。
第1章杆件的静力分析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2.力矩、力偶、力的平移;3.约束、约束力、力系和受力图的应用;4.*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力向一点平移的结果。
(3)了解约束、约束力和力系,能作杆件的受力图。
(4.)会分析平面力系,会建立平衡方程并计算未知力。
2.能力目标(1)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2)解决平面力系问题的基本计算能力3.教学重点受力分析4.教学难点建立平衡方程并计算未知力第2章直杆的基本变形教学内容1.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2.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分析;3.材料的力学性能;4.*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5.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6.圆轴扭转7.直梁弯曲8.*组合变形9.*交变应力与疲劳强度10.*压杆稳定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
2.会分析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内力;了解应力、变形、应变的概念。
《 机械设计基础 》 ( 80 学时) 课程学习指南
![《 机械设计基础 》 ( 80 学时) 课程学习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e432bcab7360b4c2f3f6489.png)
教学日历《机械设计基础》(80 学时)课程学习指南一、基本情况1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英文译名:MACHINE DESIGN BASIS2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机械设计基础》,宋宝玉主编,哈工大出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王连明主编,哈工大。
《机械设计作业指导》,陈铁鸣、王连明主编,哈工大教材科。
《机械基础实验教材》,哈工大教材科3 、教学时数80 学时(讲课:68 学时、习题课:2 学时、实验10 学时)4 、考核方式及记分办法:平时作业10 分实验10 分随堂测试10 分期末考试70 分二、作业与实验1、每章后的习题与作业各主要章的课后习题作业有:第一章:P3 :1-1 题。
第二章:P48~49 :2-14 ,2-24 ( a )(c),2-25 题。
第三章:P67 :3-10 ,3-12 ,3-15 题。
第四章:P83 :4-9 题。
第五章:P103 :5-9 题。
第六章:P136 :6-12 ,6-13 ,6-14 ,6-15 题。
第七章:P149 :7-9 ,7-10 题。
第八章:P160~161 :8-5 ,8-10 题。
第九章:P170 :9-4 题。
第十章:P194 :10-13 ,10-14 ,10-15 题。
第十一章:P211~212 :11-5 ,11-9 ,11-11 题。
第十二章:P230 :12-1 ,12-4 ,12-5 题。
第十三章:P247 :13-5 题。
第十四章:P256 :14-4 题。
第十五章:P267 :15-1 题。
2、设计性大作业• 平面四杆机构设计• 盘形凸轮机构设计• 齿轮传动设计• 螺旋起重器设计• 轴系部件设计共五个设计性大作业,每个大作业都包括设计图纸一X和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3、实验①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2h );②齿轮X成实验(2h );③带传动实验(2h );④轴承部件拆装测绘实验(4h );每个实验项目都有实验指导书。
机械基础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基础基础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b7297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15.png)
机械基础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2. 学习并掌握机械零件的分类、功能及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3.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培养学生对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运用图示、计算和实验等方法,对机械系统进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展示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机械领域奥秘的欲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机械工程在国家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课程预期成果,并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基本概念:力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质、机械原理;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概述、第二章 力学基础、第三章 材料力学。
2. 机械零件及其应用:各类常见机械零件的构造、功能、工作原理;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零件、第五章 常用机械零件。
3.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创新设计方法;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设计概述、第七章 机械设计原则、第八章 创新设计。
4. 实践操作: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材章节:第九章 机械零件的拆装与测绘、第十章 机械系统设计实例。
5. 机械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章节:第十一章 机械工程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分配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教学内容,为达到课程目标奠定基础。
机械基础课程方案设计模板
![机械基础课程方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d2f1f8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6.png)
一、课程名称机械基础课程二、课程背景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3. 熟悉机械维修的基本知识;4.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3)使学生熟悉机械维修的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机械零件设计;(3)机械传动系统设计;(4)机械系统设计。
2. 机械制造工艺(1)金属切削加工;(2)铸造;(3)焊接;(4)表面处理。
3. 机械维修(1)机械故障诊断;(2)机械维修工艺;(3)维修管理。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机械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的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的基本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4. 课程设计: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课程实施计划1. 第1-4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布置相关作业。
2. 第5-8周:讲解机械制造工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第9-12周:讲解机械维修知识,布置相关作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一)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一)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7fb6995ec3a87c24128c403.png)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班级学号时间年月指导教师第一章概论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继机械原理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之后,面向学生设置的一项实践性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以机械制图、数学、物理、理论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语言等先修课和金工实习为基础,在机械原理课程所探讨的常用机构的分析、综合基本理论方法指导下,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整部机器的运动和动力学设计的训练,以期达到下述几项主要目的:1)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理论,进行机器工作原理设计,机构选型和机器总体设计的能力。
2)提高学生在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方面的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能力。
4)让学生接触机械设计方面的感性知识,使他们对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步骤有初步的了解。
5)提高学生计算、绘图、使用技术资料和计算机的熟练程度;锻炼他们独立工作,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为培养具有独立设计能力的人才创造条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机械传动方案的选择与设计;机械的运动分析与设计;机械的动力分析与设计三个方面,所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选题应当注意到: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应包括三种基本机构(如连杆机械、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的分析与综合;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应具有多个执行机构的运动配合关系,包括运动循环图的分析与设计;一定程度的深度和广度——应较全面而综合地应用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使学生在机械设计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方面受到初步实践性的训练。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设计的方法原则上可分为两大类:(1)图解法运用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用图解的方法将其结果确定出来,并清晰地以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纸上,有直观、简单、可检查解析计算正确与否等特点,对于简单机构的分析与综合问题,其优点更为明显。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DOC32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DOC32页)](https://img.taocdn.com/s3/m/8585774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7.png)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设计根底课程设计计算讲明书设计题目系〔院〕班级设计者指导教师年月日名目1:课程设计任务书。
12:课程设计方案选择。
23:电动机的选择。
34: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
45: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56:减速器传动零件的设计与计算(1)V带的设计与计算。
8(2)齿轮的设计与计算。
13 (3)轴的设计与计算。
177:键的选择与校核。
268:联轴器的设计。
289:润滑和密封。
2910:铸铁减速器箱体要紧结构设计。
30 11:感想与参考文献。
32 一、设计任务书①设计条件设计带式输送机的传动系统,采纳带传动和一级圆柱出论减速器②原始数据输送带有效拉力F=5000N输送带工作速度V=m/s输送带滚筒直径d=450mm③工作条件两班制工作,空载起动载荷平稳,常温下连续〔单向〕运转,工作环境多尘;三相交流电源,电压为380/220V。
④使用期限及检修间隔工作期限:8年,大修期限:4年。
二.传功方案的选择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方案如如下面图:〔画方案图〕带式输送机由电动机驱动。
电动机1将动力传到带传动2,再由带传动传进一级减速器3,再经联轴器4将动力传至输送机滚筒5,带动输送带6工作。
传动系统中采纳带传动及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采纳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三.计算及讲明计算及讲明计算结果⑴电动机的选择①电动机类型与结构形式的选择对一般的机械运输,选用Y 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 安装形式为卧式,机座带底足,电压380V 。
②电动机型号的选择 ⒈电动机的功率依据条件由计算得知工作机所需有效功率44610610 1.772.19450w w V n D ππ===⨯⨯⨯⨯⨯r/min 72.19w n =因:0.94w η=,那么5000 1.79.0410*******.94w w w w F V p η⨯===⨯kwr/min 设:η1-联轴器效率=0.98〔由表1-7〕;9.04w p = ηkw η ηη-传动装置的总效率 P w -工作机所需输进功率由电动机至运输带的传动总效率为那么工作机实际需要的电动机输出功率为010.11P =09.0410.110.894wP P KW η===kw计算及讲明计算结果依据P 0选取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 m ,使()01~1.310.11~13.14m P P ==kw⒉电动机的转速44610610 1.772.19450w w V n D ππ===⨯⨯⨯⨯⨯r/min 72.19w n =因为V 带传动比b i 2~4=,齿轮传动比i 3~5g =,那么r/min(6~20)(433.14~1443.8)m w b g w w in i i n n n ====kw由上述P m ,n m 查表12-1得:选用P m =11kw ,n m =970r/minY160L-6 电动机的型号为:Y160L-6型电动机 ⑵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① 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 n m :电动机的满载转速 n w :工作机的转速 ② 分配各级传动比 依据设计要求:i b <i g 故取i b =3.5,那么i b =⑶传动系统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传动装置从电动机到工作机有三轴,分不为Ⅰ、 Ⅱ、Ⅲ、Ⅳ轴,传动系统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计 计算及讲明计算结果 算如下:① Ⅰ轴〔电动机轴〕 ② Ⅱ轴〔减速器高速轴〕 ③ Ⅲ轴〔减速器低速轴〕 ④Ⅳ轴〔输送机滚筒轴〕将计算结果和传动比及传动效率汇总如表1-1表1-1传动系统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及讲明计算结果⑷减速器传动零件的设计与计算 ① V 带的设计与计算 ⒈计算功率P C1.21113.2c A k p p ==⨯=kwK A :工况系数,查表的K A = P :电动机额定功率⒉选取V 带型号依据13.2c p =kw 和小带轮转速1970/min n r =,由 图8-10可知,工作点处于B,C 型相邻区域,取 C 型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南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62bf42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c.png)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
2. 学习并掌握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传动方式、连接方式和机械零部件的选用原则。
3.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备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运动学、动力学基本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结构设计,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能力。
2. 能够分析机械系统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模拟和优化。
3. 能够查阅相关技术资料,进行机械设计方案的比较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面对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使学生具备对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机械设计实践尚缺乏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概述、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重点讲解设计过程中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试制试验等环节。
教材章节:第1章 机械设计概述,第2章 机械设计方法。
2. 机械设计常用材料及零部件:介绍常用机械工程材料、传动系统、连接方式、轴承和机械密封等零部件的选用原则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3章 机械工程材料,第4章 机械传动,第5章 机械连接。
3. 机械设备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讲解机械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e123de35e009581b6ad9eb41.png)
第一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1.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性质、地位1)必修的实践环节。
2)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到的各门知识,综合解决设计、制造和管理中问题。
3)对指定的产品的制造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和机床选择等综合考虑后,进行制造工艺设计。
4)要求学生用计算机机进行绘图和编程。
2.本课程的前置课程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完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微机技术等、CAD/CAM 课程。
相关课程.3.时间和学时安排学时:两周安排:四年级上学期进行。
4.基本要求1.选择刀具和确定切削用量的能力;2.掌握分析机床的基本知识,具有选择和使用机床的能力;3. 掌握机械加工和装配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选择零件加工方法和产品装配方法的能力;4 掌握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产品工艺规程的方法和步骤,具有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业规程的能力;5.具有运用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过程中一般工艺问题的初步能力。
5. 设计的任务6.填写工艺文件。
填写要求是:内容完整,层次清楚,语言精练,字迹清晰。
对工艺文件填写作如下规定: (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中的工时定额可不填。
(2)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中的工序图。
图中主视图应处于加工位置,用细实线将零件的主要轮廓画出来;用粗实线给出加工表面;用定位符号表示定位基准;用夹紧符号表示出夹紧表面;并标出本工序加工表面位置,注上工序尺寸与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有关的其他技术要求。
(3)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中,工时定额只填写基本时间,工人技术等级此项不填。
(1) 分析、了解产品性能、用途;(2) 了解制造规模、方式,生产条件(3) 制订制造方案;(4) 编写工艺(主要任务) ;(5) 设计工装(可以在其他课程设计中进行) 。
(6) 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7) 所有设计资料文挡拷贝电子版一份上交。
《机械综合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doc 8页)
![《机械综合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doc 8页)](https://img.taocdn.com/s3/m/6c20900749649b6649d74779.png)
《机械综合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MACH2003A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学时:120 学分:一、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机械综合技术基础及应用》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目的在于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以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知识, 掌握常用机械零部件的测绘方法及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仿制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机械工程、机电产品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机械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机械综合技术基础及应用》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比较系统地掌握通用传动装置和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测绘及仿制设计的方法。
初步具有常用机械的测绘及仿制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手工及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公差配合知识具体应用的能力及装拆工具、测量工具使用技能,同时也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实践环节(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1、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AutoCAD、机械制造基础。
2、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数控技术等(五)教学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1、《机械综合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是考查课。
2、成绩计算:①平时成绩:出勤: 10%,作业: 25%②实验成绩:5%③试卷成绩:60%④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5% + 实验成绩×5% + 试卷成绩×6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机械综合技术基础及应用》,马锡琪主编,西安思源学院出版社, 2007年2、参考书:《AutoCAD2006机械制图实例教程》,张宪立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指导》,王少岩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机器测绘的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机器测绘的概念。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指南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e8b85ddff00bed5b8f31d12.png)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指南-----------------------作者:-----------------------日期: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指导老师:素连一、课程设计的目的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提高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等,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设计的步骤及任务课程设计的步骤:课程设计一般可按以下顺序进行,设计准备工作——总体设计——传动件的设计计算——装配图草图的绘制(校核轴、轴承等)————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1.设计准备工作(1)熟悉任务书,明确设计的容和要求;(2)熟悉相关资料、图纸等;(3)观看减速器装拆实验,了解减速器的结构特点。
2.总体设计(1)确定传动方案;(2)选择电动机;(3)计算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分配各级传动比;(4)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3.传动件的设计计算(1)计算齿轮传动、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2)计算各传动件上的作用力4.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容包括所有的计算,并附有必要的简图,说明书用16K纸书写,标出页码、编好目录、做好封面,最后装订成册。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主要容大致包括:(1)目录(标题及页码);(2)设计任务书(含传动方案简图);(3)传动方案的分析;(4)电动机的选择;(5)传动装置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6)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7)轴的计算;(8)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9)键联接的选择和计算;(10)联轴器的选择;(11)润滑方式、润滑油牌号及密封装置的选择;(12)参考资料。
(13)致。
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要求在2周时间完成以下的任务:(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不少于5000字。
(2)减速器的装配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指南(doc 8页)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指导老师:陶素连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提高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等,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设计的步骤及任务
课程设计的步骤:课程设计一般可按以下顺序进行,设计准备工作——总体设计——传动件的设计计算——装配图草图的绘制(校核轴、轴承等)————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1.设计准备工作
(1)熟悉任务书,明确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熟悉相关资料、图纸等;
(3)观看减速器装拆实验,了解减速器的结构特点。
2.总体设计
(1)确定传动方案;
(2)选择电动机;
(3)计算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分配各级传动比;(4)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3.传动件的设计计算
(1)计算齿轮传动、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2)计算各传动件上的作用力
4.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内容包括所有的计算,并附有必要的简图,说明书用16K纸书写,标出页码、编好目录、做好封面,最后装订成册。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
(1)目录(标题及页码);
(2)设计任务书(含传动方案简图);
(3)传动方案的分析;
(4)电动机的选择;
(5)传动装置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
(6)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7)轴的计算;
(8)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
(9)键联接的选择和计算;
(10)联轴器的选择;
(11)润滑方式、润滑油牌号及密封装置的选择;(12)参考资料。
(13)致谢。
课程设计的任务
课程设计要求在2周时间内完成以下的任务:(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不少于5000字。
(2)减速器的装配图。
三、课程设计传动方案
四、进度安排
1.设计准备0.5天
2.传动装置总体设计及计算0.5天
3.传动零件设计计算 3 天
5.零件图、装配图绘制3 天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 天
总计10天
五、成绩评定
根据设计水平60%、说明书的正确性20%、平时表现20%(含纪律、学习态度)综合评定成绩。
六、设计指导
(一).拟定传动方案(传动方案题中已给出)(二).电动机选择
1.确定工作机所需的有效功率为:P w =Fv/1000 KW 电动机所需的功率(输出功率)为P d = P w /ηKW
η为传动装置的总效率,η=η带.η2轴承.η齿轮.η联轴器.η滚筒.η滚筒轴承
η带=0.94~0.97 (0.96)
η齿轮传动的轴承=0.98~0.995 (0.99)
η齿轮传动=0.96~0.99 (0.97)
η联轴器=η弹性联轴器(0.99~0.995)(0.993)×η具有中间可动元件的联轴器
(0.97~0.99)(0.98)=0.97
η滚筒轴的轴承(0.97~0.99)(0.98)
η滚筒=0.96
η=0.96×0.992×0.97×0.97×0.98×0.96=0.83
所以:P d = P w /η= Fv/1000η=……
2.确定电动机的转速:
(1)滚筒轴的工作转速为:
n W=60×1000V/πD(r/min)=……
式中:V-----皮带输送机的带速
D----滚筒的直径
按推荐的合理传动比范围,取V带传动的传动比i1ˊ=2~4,i2ˊ=3~5,则合理的总传动比的范围为i =6~20,故电动机转速的可选范围为:
n dˊ=i n W= (6~20)×n W
常用机械传动效率附表1
机械传动类型传动效率
圆柱齿轮传动闭式传动0.96—0.98(7-9级精度)开式传动0.94—0.96
带传动平型带传动 0.95—0.98
V型带传动 0.94—0.97
滚动轴承(一对) 0.98—0.995
联轴器 0.99-0.995
常用机械传动比范围附表2传动
类型
选用指标
平型带三角带齿轮传动
功率(KW)小(20)中(≤100)大(最大可达50000)
单级传动比(常用值) 2---42---4圆柱
3---5
最大值 6 15 10
(三)、总传动比的计算及传动比的分配
(1)传动装置总传动比
i=n m/n W (n m为电动机的满载转速)
(2)分配传动装置各级传动比
i=i1·i2·i3····i n
式中:i1、i2、i3····i n从附表2中选值
(四)、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
1、各轴的功率计算:
PⅠ=P dη带 = …………
PⅡ= PⅠ·η轴承·η齿轮= P dη带·η轴承·η齿轮 = …………
PⅢ= PⅡ·η轴承·η联轴器= P dη带·η轴承·η齿轮·η轴承·η联轴器= …………
2、各轴的转速计算:
(1)高速轴(Ⅰ轴)转速nⅠ= n m /i1 (r/min)
(2)低速轴(Ⅱ轴)转速nⅡ= n m /(i1·i2)(r/min)
(3)卷筒轴转速n w= nⅡ(r/min)
3、各轴扭矩的计算:T K=9.55×106×P K/n K (N.mm)
电动机轴的输出转矩:T d=9.55×106×P d/n m= …………
(N.mm)
(1)高速轴(Ⅰ轴)转矩TⅠ= T d·i1·η带= ………… (N.mm)
(2)低速轴(Ⅱ轴)转矩TⅡ= TⅠ·i2·η轴承·η齿轮= …………
(N.mm)
(3)卷筒轴转矩TⅢ= TⅡ·η轴承·η滚筒= ………… (N.mm)
(五)、V带传动设计
1、选择V带型号;
2、选择带轮的基准直径,并验算带速(5m/s≤V≤25m/s);
3、确定中心距和带长,验算小轮包角;(α1≥120°)
4、按许用功率计算带的根数;
5、确定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6、确定带轮的结构和尺寸(只要求绘制大带轮的零件图);
(六)、齿轮传动设计
1、参考教材步骤设计这一对齿轮的尺寸(只要求绘制大齿轮的零件图);
2、选择齿轮传动的润滑油粘度、润滑方式;
(七)、轴的设计参考教材的附加内容的例子及设计步骤进行设计,要求低速轴和高速轴的设计并绘制高
速轴和低速轴的零件图。
(八)、滚动轴承的选择按教材选择步骤进行滚动轴承的选择,并确定润滑方式。
(九)、键的选择及强度校核,键的尺寸选择可参照《公差与配合》教材的相关章节。
(十)、联轴器的选择(低速轴),参考书本。
主要检验它的转速和转矩。
联轴器的类型选择可参照《机
械设计手册》
(十一)、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说明书内容参照前面要求)
撰写说明书要求:
(1)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论述清楚,文字精炼,计算正确。
(2)说明书一律采用A4纸按一定格式打印,装订成册,封面格式可参照图1,说明书格式可参照图2。
(3)说明书中应附有必要的插图。
(4)计算中所引用的公式和数据应有根据,并注明其来源(如由资料[ ]p.×式(×-×)等)。
(5)说明书中每一自成单元的内容,应有大小标题,使其醒目便于查阅。
(6)计算过程应层次分明。
一般可列出计算内容,写出计算公式,然后代入数据,略去具体验算过程,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并写上结论性用语,如“合格”、“安全”、“强度足够”等。
对技术计算出的数据,需圆整的应予圆整,属于精确计算的不得随意圆整。
参考图例附后
建议参考文献:
1.赵冬梅主编,《机械设计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陈立德主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少岩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指导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吴宗泽罗圣国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