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感学习课堂教学四环节操作要领解读

社会情感学习课堂教学四环节操作要领解读
社会情感学习课堂教学四环节操作要领解读

社会情感学习课堂教学四环节操作要领解读

我国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简称SEL课程),目前采

用的教学用书是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 项目国家级专家团队及北京师范大学项目团队以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习行为研究中心(NCfLB,Northampton UK )提供的该国相关项目教材为蓝本改编而来,目前为止尚未公开出版。该套教材包括小学1—6年级的教学用书,按照每个年级七大专题、每个专题下设数量不等的几个主题来结构课程内容,七大专题在 6 个年级不断往复,课程内容呈现出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多重螺旋上升(每个专题内部几个主题之间,七大专题之间,同一专题不同年级之间)的结构特点。经过第一周期的探索和实验,项目组将SEL课程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稳定下来,以活动教学为主,设

计了热身活动、主题导航、探究与体验、总结与反思四个基本教学环节。下面笔者就SEL课程教学四环节操作要领展开解读。一、热身活动:打开身心,铺垫情绪

SEL课程以热身活动为开端,旨在用热身活动帮助学生打开身心,做好主题学习的情绪铺垫。热身活动是课堂氛围的“催化剂”,倡导基于学生年龄和性格特点,设计游戏、故事、图片、舞蹈、画图、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本环节操作要领:厘清理据,准确把握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和时长。

1.厘清理据。热身活动的内容须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这是设计活动内容的基本理据。由于“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我国仍处于实验阶段,项目组还没有及时推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对教材中各个教学活动设计的理据没能一一说明,这就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扰。有些热身活动的理据比较明显,与后面的教学内容名实匹配明显,比如《我的小组》主题的热身活动“那就是我”,从寻找小组中的个体“我”的特点出发,再延伸到小组其他组员特点,从自我认知到他人认知,再到集体认知,铺垫过渡自然;有些热身活动的理据则比较隐晦,隐含着相对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操作技术,亟需专家解读帮助厘清,比如《做一个有效的学习者》主题的热身活动是让学生画出他们喜欢的植物和动物,之后学生说明画这些动植物的原因,该活动的理据是运用心理学投射原理,通过分析学生作品去“发现”学生的优秀品质,为后续主题导航和探究与体验活动探讨“学习者的优秀品质”做好前期准备。在教师一时不能明白教材热身活动基本理据的情况下,项目组允许教师自主开发热身活动,但开发的前提是,必须厘清活动设计的基本理据,使活动内容与后续的教学主题相关联。

2.以“热身”“热心”为活动目标。热身活动的目的是将学生从课堂的准备状态引到上课状态,同时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展开进行心理预热,因此,“热身”“热心”是它的两大活动目标。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我们所设计的多数热身活动看上

去都比较热闹,因此便有教师误以为热身活动是越热闹越好,于

是在去年6月全国各项目县的SEL课程展示交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教师自由创造的热身活动,徒有热闹之表,却偏离了“热心”的目标。

3.把控好热身活动的时长。热身活动特别容易“嗨过头” ,就其在一节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一般应控制在 5 分钟以内,以便把更多时间留给后续环节。二、主题导航:承上启下,精讲点拨

主题导航指的是自然承接热身活动,引出与本主题相关的社会情感学习内容,具体包括主题的导入与引出两个重要环节。

本环节操作要领:主题导入方法灵活;主题引出语言简洁,过程自

然而然。

1.主题导入的方法可灵活多样。主题导航的时间最好控制在

5 分钟以内,通常用谈话导入、情景剧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实物(道具)导入、辩论导入、回忆导入等方式;导入的内容,要么聚焦热身活动体验,要么预习后续故事材料,要么汇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学生个性化体验,旨在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后续的探究与体验环节。如四年级《熄灭愤怒》的主题导航就是解读愤怒,教师出示爆竹的图片,用爆竹点燃过程比喻愤怒的爆发,让学生思考爆竹的各个部分代表了愤怒的哪些阶段。

2.主题的引出要自然而然。SEL课程注重教学中的体验、感悟,主题的引出应是热身活动后水到渠成“开悟”的结果。比如六年级“理解差异”主题的热身活动是“纠缠的网”,其操作要领如下:学生围坐成一个圈,一名学生把手中的毛线球交给与他(她)有联系的同学,同时抓住毛线球的尾端,并说出与该生的联系具体是什么(联系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是彼此的相似点即可,为此学生需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对他人有一定的认知;当每个学生都对自我和他人有了清晰的认知后,才更加有利于集体认知和集体管理),接着往下传递。热身活动之后,教师针对学生彼此间各种相似点相互纠缠的现状,可顺利导出主题:找出同伴彼此的相似?c 不同。

3.主题的点拨要语言简明。围绕着相关素材的展开,主题导航常常寥寥数语便可引出课堂主题。如六年级《停止欺负行为》主题的主题导航是让学生表演受到欺负时的情绪反应。教师陈述:请大家思考一

下,当我们受到欺负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我们该怎么停止欺负呢?主题导航的教师用语要精炼、准确,达到导出主题的目的即可。三、探究与体验:探究要实,体验要深探究与体验是SEL课程的重中之重,通常用时15—20分钟,组织1—2个体验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中的社会情感,指导学生学会理解、表达和管理社会情感。探究与体验环节最能体现SEL课程的生成性、体验性、互动性特点。

本环节操作要领:优选体验活动;探究要真、体验要透、时间要够;关注边缘学生,体现全纳和平等教育理念。

1. 把握学习目标,优选探究与体验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探究与体验要集中呈现SEL课程的学习成果即预期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很容易导致对SEL课程的主旨把握不准,

操作起来容易左右摇摆、似是而非。教师并非生而知之,面对这种全新的课程,完全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或请教专家来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筛选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易于被学生理解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在一节英国专家的SEL示范课中,教师让学生一边说自己曾经感受过的愤怒情绪,一边摇晃可乐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乐瓶积攒的泡沫越来越多,当瓶盖打开的瞬间,可乐液体像被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喷涌而出,学生的情绪体验也达到了顶点。学生将自我情绪宣泄到爆发的过程与可乐液体喷发的过程形象直观地联系在一起,活动的方式和内容设计均令人印象深刻。2. “探究要真,

体验要透,时间要够”(云南师范大学龙登丽老师总结)。SEL 课程主张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探究体验,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发现,再由教师因势利导加以点拨;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再由教师对学生的内在感受给予肯定,体现“全纳”的教学思想。要求活动过程能够带给学生丰富、深刻的内心体验,当学生情感体验不到位时,教师可以等一等,而且允许学生存在体验时长的个体差异。

3.关注被忽略、被边缘的学生。SEL课程倡导全纳和平等理念。当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游离现象导致被忽略、被边缘时,教师应随即变通课堂组织的形式,将学生尽快吸引到活动中来。圆圈活动就是一个特别有效的集体参与组织方式:学生围坐成一个圈(或几个圈),圈中学生可与其他学生进行频繁的眼神接触,并在圆圈游戏中轻松交谈,保持倾听和交流,减少游离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多采用鼓励和接纳性言语,多关注坐在教室角落和后排的学生,特别要关注那些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逐步“走进”集体当中。四、总结与反思:一气呵成,成果提升

总结与反思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主题学习成果,对教学内容做必要的提升,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小结大体相当。该环节一般用时5 分钟,个别主题根据需要可增加到10分钟。

本环节操作要领: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进行自主总结与反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延伸应用相应的学习成果。

1. 重视学生的表达。针对学生的学段特点,支持并鼓励学生采用语言、图画、肢体动作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比

浅谈高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浅谈高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要:在高中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渠道, 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和监督作用, 才能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根据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师生之间的互动、情感交流等,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等, 并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从而推动高中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因此, 就情感教育给高中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阐述, 对高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高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促进高中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教学; 情感教育; 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高中教学面临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需要注重高中生的情感教育,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才能真正为高中生营造一个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因此, 对高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不断创新, 最终推动高中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一、情感教育给高中教学带来的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发现, 情感产生的动力可以体现在人的体力上, 也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 进而影响人参加各种活动的主动性。因此, 高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不但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减少学生的极端行为, 并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思维, 从而促进高中生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在实践教学中, 从情感的角度出发,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等, 教师需要做到以情动人, 通过情感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和影响学生,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等。由于高中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范围非常有限。因此,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并对学习内容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与掌握, 对于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有着重要影响[1]。所以, 情感教育是增强师生之间信任度的 重要方式, 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获得相互的尊重, 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由此可见, 高中教师通过情感教育开展教学活动, 不但能从人格、见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触动学生的神经, 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从而增强高中教学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最终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高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1. 认识不到位, 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影响, 高中教学存在着对情感教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部分教师仍然秉承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为本的教学准则, 给情感教育在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1387970.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作者:谢增发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第06期 【摘要】 ;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情感意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获得动力的增加,也能提高做事的效率。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施行情感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思想上的认识。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2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6-081-01 初中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是必修课程,它在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懂得怎样遵守道德,运用和维护法律,并知廉耻、明荣辱的文化课程。但一惯的灌输思想教育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法治知识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很多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认知。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过于侧重应试教育 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受应试教育机制影响,教师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将来的升学率,而未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得一些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甚至形成后期难以改观的人格问题。这样与新课改要求形成背离,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教学方式未能与时俱进 虽然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但是很多学校比较缺乏专门的道德与法律传授的教师人员,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很多教师上课只作简单的书本介绍,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是只通过学生机械化的背诵相关的常识概念和法律条款等,学生难于得到道德与法治的渲染和教育,道德与法治学习氛围不浓,难于发挥高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感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课程教学环节渗透情感教育 想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真正有效的渗透情感教育,教学过程的环节十分关键,教师应在此过程中自然的渗透道德情感。这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更轻松的理解,也能将情感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阿付 一、活动目标: 1、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2、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二、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主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从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古诗中接受教育。 2、时间安排:15天。 其中收集资料10天,整理资料3天,准备恰当的汇报形式1天,成果展示1天。(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成果展示为课内两课时。) 3、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查阅途径,为学生采集信息提供方便。 4、师生协商,制定活动与评价方案。 三、活动实施: 1、制定活动计划。小组长(可4—8人一组)组织本组成员讨论,拟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各自职责,并确定资料搜集的方式,安排好活动时间。教师对各组的活动计划予以及时指导,如有明显不当之处,即与学生一起商讨更正。 2、搜集资料,采集信息。各组按照活动内容,多方面获取第一手资料。 3、处理资料,整合信息。学生将积累的资料分组集中,进行归类筛选。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价值,考察其对学生的适宜度。 4、准备汇报材料,确立汇报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本组所取得的成果,自主设计成果交流的形式。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推选出主持人。然后由各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决定成果汇报形式(如情景表演、演讲、解说、朗诵、展出等,不拘一格)。 5、成果展示交流。主持人准备好台词,编排好展示程序,各组进行成果交流。教师予以点评、小结。 四、成果展示实录: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搜集了大量资料,收获了不少成果。今天,我们将把这个成果展示出来,愿大家在这次交流展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主持人: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首先,大家欢迎第一、二、三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有关热爱祖国、家乡、劳动人民方面的古诗名句。 (1)第一组展示: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

校本研修论文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 一、入画——导之入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

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二、入情——动之以情 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入境——情境交融 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 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

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

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很容易就会抓住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然而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往往找不着头绪,甚至有时忽略了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情感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情感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英语学科中渗透情感目标呢?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张必隐教授在《阅读心理学》中指出:“阅读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从文字符号中获取和提炼“道”“技”“情”是阅读的目的和功能所在。所以,阅读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情感”是贯穿语篇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下面我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熟悉教材内容,注意渗透的随意性 情感目标的渗透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作为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这样教师才能把情感目标自然地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情感的思想性紧密结

合,学生也易于接受,从而达到知识的讲授与情感的教育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是“水滴石穿”和“滴水功”,教师切不可生拉硬扯,如果把情感教育象贴标签一样贴到某一学科的教学中去,既显得牵强,也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形象性 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情感目标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是各不同的。这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多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并且注意披文入情,以言感人。如: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作者传神描写、精美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对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想象,使学生潜滋暗长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藤野先生》,通过对鲁迅的“弃医从文”行动的体会,让学生真心感受作者坚贞不渝的爱国之情;历史课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充分进行教育,如讲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讲詹天佑、郭沫若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激起学生振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我们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了一项教学任务——情感教育。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呢?这里我谈谈个人的体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英语教学富含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又是英语教学的先导。 ①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为实施情感教育,一些老师就搞成了刻意的去寻求“情感点”,效果是适得其反。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情感教育的强调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做好“情感”教育呢? 首先,我认为不应该把“情感”教育作为刻意追求的一种教学手段或一个教学过程,而应该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 ②谈到教师作为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教学组织者,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榜样,其情感的力量有时比知识本身的传播更能影响学生。记得在原来的教材中,初三年级Have a good time 这部分的教学中,讲到了我们国家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作为著名的旅游圣地,它的民族、人口、名胜、景观等各方面的内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专门上网找到了海瑞、东山岭、万泉河、海南的少数民族等方面的图片,让我们那些几乎没有去过海南的学生大开了眼界,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可是我总觉得还是不够,应该再给学生拓展更高层次的认识着眼点,我找来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海南岛。学生不经意间,很自然的,我的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达到了。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宾语从句也再次呈现。 再者,我认为情感教育在现行的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每个话题都隐含着相应的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在每节课上,随时展开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其实,情感教育的内容就是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语。但就是那画龙点睛的一句话,会令那些情商越来越低的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课堂表演过后有更深的情感体会。因为情感因素除了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也是影响学习效果和成功程度的重要因素。 ③情感教学原则体系中的核心原则就是寓教于乐。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使学生在快乐兴趣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教师让学生在“乐中学”到“学中乐”的情感转化体验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这学期我们学八年级(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许多男孩子对科幻很着迷的,我让他们下去查

分析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分析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比较丰富的阶段,在小学音乐中,情感因素是具有很大的作用。对音乐而言,听音乐就是一种审美的体现也是一种对情感很有效的调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提升音乐素养,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的思想内涵,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标签:小学音乐;情感教育;对策 情感教育实际上是精神教育,其授课方式为在实际授课中适当的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情感变化,从而加强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态度,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感受到音乐课或者聆听音乐的快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将对于物质的追求逐渐转化为对精神的追求,随之,教育界刮起了一阵新课程改革风。在新课程改革下,不仅仅是单纯的追求高成绩,而是在追求成绩下,更高的要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不仅要单一的提高智商而且要提高情商。对于小学教学中,课程比较单一,继而小学音乐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课堂,这样既培养学生兴趣还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1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因 1.1 社会要求,时代呼唤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追求高质量课堂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教育,智商情商两者都不可缺失,同时,受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培养情商、对情感教育应从小学抓起,从音乐教学的课堂抓起。在小学阶段,学生情感类型比较丰富,并且小学生学习具有随性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说学习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只有感情的到迸发才会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知识,所以要想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就必须让情感先得到丰富和提高。依据目前来看,社会竞争力不断被提高,小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是不可小觑,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量的压力。另外,为提高学生自身技能家长也会给孩子报名各类补习班,兴趣班这样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压迫,压榨学生娱乐时间,使学生情感低落,对各类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日益下滑。正是因为这类现象,小学音乐教育情感才更为重要,通过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变化得到改善,从而逐渐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促进个人身心发展。 1.2 小学学校情感教育的缺失 小学教育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设置音乐课程是符合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改革趋势的。小学课程比较少,小学音乐课不仅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生活乐趣还会以听音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提高作用。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由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渗透 《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中明确提出:“优秀教师要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而我们要达到培养广大青少年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来实现。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动力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于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使其更好地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不可忽视的。由传授知识向情感渗透是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由之路。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情感渗透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要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一切为了孩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具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最好不要当教师。还要作风正派、一身正气,宽以

待人、严以律己,不计名利、志比天高。具备以上几点,教师于三尺讲台之上尽显人格魅力。 其次,教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得以升华。教师要入情、入境,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应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动出动人的乐章。教师还应对文本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计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把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历史的进程,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等都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 再次,教师要注意情感的融入。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时,课堂教学效果就很好。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对学生充满关心和尊重,充满温暖和期待,充满激励和鼓舞,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成功的决心。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教学中的目光接触,问答中的语言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情感交流,把对学生的关爱、期待和信任也随之融入其中。心理学家认为从教师言行中流露出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生前与学生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他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和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关怀,并注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瑞士教育家装斯塔洛奇始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他曾说过,学生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学生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他认为教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拥有正确的情感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同时,开展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总结后丰富自身的情感,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欣赏美术作品,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小学生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播放音乐或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充分放松心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积累美术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延伸和补充教材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多媒体可以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重视培养学

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将图片和音乐等有机结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创作欲望和灵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二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不同的作品能够传递给人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各类富有特色的作品,使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懂得不同作品具有的时代特色以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如,教师在播放可爱的卡通形象时,学生常常会表现得很激动、很喜爱。而在播放类似《三毛流浪记》的图片时,学生表现出的情绪往往很复杂,有的同情,有的悲伤。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不同人物、场景、时代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三是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美术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其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如,在上“我的新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黏土,让学生亲手制作出自己的新朋友,这个朋友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其作品也各有特色,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浓厚的情感。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制作的如果是人物,可以鼓励学生送给人物本人,加深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果是动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大家讲述自己与新朋友间的趣事,锻炼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情感。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作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学生的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正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克勒沟学区新地小学--朱艳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了,这就告诫我们广大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认知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心”施教,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从而进一步努力使数学教学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括动的一种反应。情感教育,是在教学情镜中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摘要】情感教育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情感教育,对教育教学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师生合作交流情感教育开展的基础”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用与方法,值得教学一线教师借鉴。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渗透; 情感交流; 教育渗透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于人的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态度的真实体验,是人们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助推剂。记得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就是说,好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满意、愉快、高兴、欢乐,相反,就会感到郁闷、痛苦、愤懑和憎恨。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好好把握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1师生合作交流是情感教育开展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也受情感因素的制约。因为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其微妙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令人叹为观止。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又是师生情感交流沟通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更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那么,怎样去做呢?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马明曾说过:“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就必须了解你所教的学生。首先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发光点”,帮助其树立好学习信心。其次,要主动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学生打成一片。三是通过心理交往去影响学生,铺垫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用“情”与“理”去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这样,我们的教学措施才有针对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信心和持久动力。 2情感教育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它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学习,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已得到了充分证明。因为良好的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可推动学生发奋努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到极致。反之,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一线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还应注重他们学习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的表现,研究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方面的情感因素的发展。如好多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科现象非常厉害,有的爱好语文,有的爱好数学,还有的喜欢文体艺术等。面对此类现象,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灵活把握契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注入的影子,如:“你的智力很好,有学好数学的天赋将来一定有所成就”,“你提出的问题很好,很有见地”,“你的语言很精彩、精辟,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等,激起学习信心,增强学习活力。 3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实施策略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实施策略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观察到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感情变化。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此,本文在简单阐述情感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出相应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要明确情感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各类情感正处于萌发状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最贴近学生心理情感的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融人情感教育对小学生来讲,最合适不过。而情感教育对指导小学生情感的正确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对促进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目前情况下,虽然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仍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为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小学生情感教育刻不容缓。 一、情感教育的界定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提高学生的对于课堂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阅读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施行情感教育,则要求小学语文老师与小学生站在同一情感高度,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在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隋感指导,这样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修养 作为为人师表的典范,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效实施的情感教育,首先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情

18浅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丁勇华 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 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要求党团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人觉得对政治老师和班主任应该花大力气,还有人感到这意味着学校要更为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所有这些,对于落实德育首位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研究学科教学的教育性,探索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和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 社会主义德育涵盖比较广,大家的提法也不尽一致,概括起来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几个大的方面,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觉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某种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

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德育渗透的途径 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讲水资源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