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 心理疲劳和过度训练

合集下载

心理训练和心理疲劳(改)

心理训练和心理疲劳(改)

运动员刘翔赛前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
NBA球员赛前听音乐,安定情绪
3.1.5表象重现法 是指运动员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在头脑中会回忆出的 动作、比赛或表情情景、身体感觉和情绪状态,强化运动技 能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这对提高运动成绩和心理调节是有 帮助的。 注意事项: A、放松是有效的前提。 B、表象的生动性对表象的有效性起决定性作用。 C、表象训练要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相结合。 D、表象练习时,内部表象象与外部表象两者结合。 E、表象训练的效果也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 F、进行表象训练时,要激发起获得成功时的情感体验。
例如:把破纪录的高度和重量,训练中预报为有把握跳过或
举起的高度或重量,当运动员完成后再进行实际测量,能帮 助运动员树立信心,预防产生异常的心理变化。又如,在跨 栏训练中,采用阶梯式的方法,逐个升高栏的高度。进行练 习时可以减轻甚至消除这种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
3.1.4心理诱导法 A、赛前安定训练 保证充分睡眠,转移注意力 ,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的 刺激物上去,使运动员的心理获得放松。 B、安定比赛时的情绪训练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及心理疲劳 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龚雨玲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410014)
主要内容
1. 心理训练的含义
2 .心理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3 .心理训练的分类和任务
4 .心理疲劳的含义
5 .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心理训练的含义
广义: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和
2 .心理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2.1心理训练的意义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传 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运 动训练的完整体系。
因为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运动员不仅要消耗巨大的身 体能量,而且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运动员缺乏专 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便不能顺 利完成训练任务,更难以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当参赛双方 在身体和技、战术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能量的发挥水平, 往往成为决定胜败的重要条件。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手段研究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手段研究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手段研究作者:郑克强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2摘要随着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疲劳与恢复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回顾过去,关于疲劳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理疲劳,对于在长时间的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之下造成的心理疲劳问题,目前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否有效地消除运动员的疲劳,尤其是心理疲劳,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

所以,有必要对运动员心理疲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心理疲劳手段康复一、运动员心理疲劳概述运动员心理疲劳是指,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活动水平。

它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轻者会影响运动员的动机和热情,使运动成绩下降,可在短期内消除;重者可能产生身体的症状反应,严重地影响运动参与,即使很长时间也未必康复;其表现形式也多样,有主观体验(烦躁、劳累等)、行为表现(抵触、逃避等)以及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等)。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它们都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和运动效率的降低、动作的准确性下降和错误率增加等。

尽管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之间联系很密切,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方面,心理疲劳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主观感受上,而不是生理指标上;另一方面,它们可能同时产生,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也可能不同时产生,表现出不一致性。

良好的生理状态是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充分提高训练与比赛效果的必要条件;运动员的心理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但影响正常的训练与比赛,而且还会诱发生理疲劳,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二、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一)训练因素1.目标设置不科学。

《运动实践与分析》习题与答案

《运动实践与分析》习题与答案

《运动实践与分析》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实践:运动实践是指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以提升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的实践活动。

2. 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进行各种运动时,能够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使身体各部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保证运动的顺利进行。

3. 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一定强度和时间内持续工作的能力,包括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两种类型。

4. 心肺适能:心肺适能是指心脏和肺部为身体提供足够氧气的能力,是评价个体体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5. 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外力、技术动作错误、身体疲劳等原因导致的身体组织(如肌肉、骨骼、韧带等)损伤。

二、填空题:1. 运动实践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__________三个方面。

(休闲体育)2. 在运动实践中,常见的能量供应系统有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__________系统。

(有氧氧化)3. _________是评价运动员技术动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动作效率)4. 运动后的恢复措施主要包括营养补充、休息和__________。

(适度拉伸)5.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动机、运动情绪、__________和运动表现等。

(运动认知)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运动实践的主要领域?(D)A. 竞技体育B. 健身体育C. 休闲体育D. 医疗体育2. 下列哪种能量供应系统主要负责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A)A. 磷酸原系统B. 糖酵解系统C. 有氧氧化系统D. 都可以3. 关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A. 充分热身和拉伸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B. 正确的技术动作可以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C. 只要身体强壮,就无需担心运动损伤。

D. 合理的训练负荷有助于防止过度疲劳引发的损伤。

4.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有效提高肌肉耐力?(B)A. 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B. 短时间、高强度的力量训练C. 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力量训练D. 高重复次数、低重量的力量训练5. 关于运动心理学,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A.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体育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体育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体育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一、运动心理性疲劳的界定疲劳是人体对外界压力的自然反应,可具体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两类。

心理性疲劳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伴随着机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在体育运动中专家认为,心理性疲劳的运动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经常性的喊累,不想训练,不愿见教练,不愿去训练场甚至每到训练前就找各种理由推脱训练等。

与生理性疲劳所不同的是: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而生理性疲劳多是由身体反应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

二者的区分,主要看疲劳是由心理活动产生的还是由身体反应产生的。

二、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产生疲劳的原因有多种,在生理性疲劳方面出现了很多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疲劳的产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机制为能量耗竭学说,谢产物的堆积、自由基学说,医理论、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离子代谢紊乱、保护性抑制学说,心理因素等等。

心理因素既然可以导致生理性疲劳,那么反过来生理上的疲劳也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懈怠。

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1.为了不切实际的硬指标而盲目的训练,忽略了运动员自身的能力导致运动员超负荷训练从而使运动员产生畏惧的心理。

2.由于运动强度过大,导致精神紧张,超出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范围。

3.对运动项目的厌倦情绪更有可能导致心理性疲劳。

4.不利的环境刺激,对场地的不适应,也都有可能引发心理性疲劳。

5.除此之外,学生或运动员自身的生活家庭环境,也可能产生厌倦怠慢的情绪从而出现心理性疲劳。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长时间从事单调无趣,枯燥乏味的训练所致。

因此怎样才能使训练变的有趣起来,防止运动员出现心理性疲劳业已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话题。

三、运动心理性疲劳的危害体育运动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它不仅会加重运动员的生理疲劳,还会导致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厌倦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影响运动员成绩的进步和提高,更有甚者还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6.唤醒水平的变化与刺激的______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与刺激的______之间的相关性较
1 / 4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小。 【答案】强度;性质
7.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______受到持续威胁下 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
25.运动疲劳的运动员常常具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与无疲劳
4 / 4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运动员相比,疲劳的运动员更为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冷漠;厌倦;急躁
26.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会导致明显的______,当训练刺激增加,______困扰也随之增 加,这些困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的增加,______下降。
32.体育运动中的注意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选择性;强度(阈限性);资源的有限性
33.活动任务的______、______和______决定着注意选择的标准。 【答案】特点;难度;意义
11.Oxendine 认为,高水平的唤醒可促进______的运动技能活动,但会干扰______的 活动。
【答案】粗糙或简单;精细或复杂
12.一般来说,运动技能越复杂,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相对______。
2 / 48
圣才电子书

【答案】越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负性心境;心境状态;沮丧;愤怒;疲劳;精力
27.在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评价行为结果时,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行为结果。以自我 为参照标准评价行为结果主要有______、______以及______三个方面。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心理耗竭
心理耗竭(burnout)是由于应付训练应激 心理耗竭(burnout)是由于应付训练应激 过程中多次不成功努力所导致的一种耗竭 性的心理生理反应。 心理耗竭不仅损害心理健康,而且还会直 接导致运动者中途退出锻炼,应该引起人 们足够的重视。
心理耗竭的生理及心理症状
生理症状
1. 2. 3.
比较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
心理耗竭的名称从字面来看有两点不妥, 心理耗竭的名称从字面来看有两点不妥, 一是过于突 出结果性状态(燃尽) 出结果性状态(燃尽) , 二是只含有消极意义。 相比而言, 相比而言, 心理疲劳似乎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相关现 象, 其理由是 第一,它可以较好的与生理疲劳相对应,分别说明两 类相关但又不同的现象及其交互作用 第二,与生理疲劳一样,它更容易容纳积极作用,表 达疲劳---适应---再疲劳---再适应的适应性意义 达疲劳---适应---再疲劳---再适应的适应性意义 第三,它更容易体现发展过程,而不是仅仅是突出结 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心理疲劳是心理耗竭前的状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心理疲劳是心理耗竭前的状态, 心理疲劳没有得到良好的缓解,就会导致心理耗竭。 心理疲劳没有得到良好的缓解,就会导致心理耗竭。
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因素
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或者说是个人因 素和环境因素。 内部因素:个人的基本特征、个人的人格 特征。 外部因素:比赛压力、训练安排、社会支 持、娱乐时间、经济收入、工作回报等。
内部因素
有研究表明,很多个人的基本特征都与心理疲劳有关。 戴尔和温伯格发现:高心理疲劳水平与领导考虑问题的方 式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同情心、外控性、敏感性、情绪化、敌意 等与心理疲劳呈正相关 学习资源的充分性则与心理疲劳呈负相关 与心理疲劳相关的认知因素包括:个人的角色冲突和角色 模糊、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作为教练员得到的回报以及对 压力的认识。这些因素都与教练员的心理疲劳有关 最近有研究者提出,自我定向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一 个重要因素。根据自我定向理论的两项研究都发现,运动 员的内部动机与心理疲劳呈负相关,动机缺乏与心理疲劳 呈正相关,而外部动机与心理疲劳的关系并不显著

专题八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专题八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专题八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近些年,竞技体育的热潮不断高涨,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心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运动员长期参加大运动量、大强度的高负荷训练,从而获得高水平的竞技表现和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运动员获得的成就越大,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

过度训练症状的不断出现,导致运动员心理卜也有所变化,出现耗竭倾向。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调整到最高水平,但很多时候,运动员会出现一种不良的反应——应激,当这种不良反应持续发展,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训练之后缺乏足够的恢复,使得身心疲惫;同时,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自信心下降、动机减退、焦躁不安等反应,也因难以置信的训练压力和要求更加凸现出来,导致运动员的表现失常,动作技能自动化的丧失,运动的稳定性不够,甚至出现失误。

可见,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问题已成为体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受到运动员、教练员和学者们的重视。

一、研究进展(—)心理耗竭概述心理耗竭最早是由Bradley(1969)提出的,随后Freudenberger(1974)通过研究服务行业人员极度的心理压力,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随之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出现了大量针对心理耗竭问题的研究。

Maslach(1996)认为心理耗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并且在随后的研究中把心理耗竭的概念扩大化,加入了情感枯竭等概念。

研究发现,过度压力和心理耗竭会导致某些健康问题,特别是心血管问题、药物滥用、酗酒以及事故发生(Hobfoll&Shirom,1993)。

同时,心理耗竭的个体不仅自身行为表现会发生变化,而且也会给其他人,如家庭成员、同事以及相关的成员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体验到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感受到孤独,以及出现各种人际问题(Kahill,1988)。

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及过度训练

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及过度训练
度劳第
、十
恢一

复 过
章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第二节、恢复过程
运第三节、过度训练
程动
及性
练过疲
疲第

一 节
的、

运 动
念性




特运
化不
化不

点动
特同
特同


点运
点代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
01
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从生化角度来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
02
下降;二是肌肉力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
持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时身体变化的特点
01
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03
肌肉疲劳的生化特点
02
主要表现为:ATP、CP减少, 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 增加,导致兴奋过程减弱。
04
主要表现为:能源物质的 大量消耗使专项所需的供 能物质和代谢过程能力下 降;代谢产物堆积使肌肉 中代谢调节能力。
不同代谢类型疲劳的生化特点
疲劳因素
磷酸原代谢 类型
磷酸原代谢 糖酵解类型
糖酵解类型 糖酵解类型、 有氧代谢类 型
有氧代谢类 型
ATP减少% 30
30 不变
CP减少% 65
90以上 50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5.闪光融合频率。心理疲劳时感觉机能下降,对闪光的 分辨能力降低,闪光融合频率值普遍较低。当测得值为 1.0~3.9周波数每秒时,反映为轻度疲劳;当测得值为 4.0~7.9周波数每秒时,反映为中度疲劳;当测得值为8.0 周波数每秒时,反映为重度疲劳。
6.脑电图。心理疲劳时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注意不 集中,甚至厌练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EEG诊断运动疲 劳有56.60%~60.00%的阳性率。另外,判断运动性心 理疲劳的方法还有加算能力等。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现 象比较复杂,表现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采取多指标综 合诊断的方法,还应注意要求运动员学会长期自身对照, 及时反馈给教练员自己的身体,你会把工作带回去继续做完吗? A,是 B,否 12你会经常感冒或者头痛,发烧吗? A,是 B,否 13你很难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吗? A,是 B,否 14当提前说好的事遇到变故,你会容易感到沮丧吗? A,是 B, 否 15你常有消化不良或便秘的时候吗? A,是 B,否 16你有在深夜突然醒来,再也无法入睡的经历吗? A,是 B, 否 17最好的放松地点对你来说是自己的家吗? A,否 B, 是 18你是否喜欢埋头工作而躲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A,否 B, 是 19情绪不好的时候,你会找家人以外的朋友倾诉吗? A,是 B, 否 20从事一项运动或游戏的时候,你会想办法取得胜利吗? A, 否 B是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

1.主观体验和行为表现。当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主观感觉乏力, 进而对训练和比赛的兴趣减退,运动动机水平下降,训练热情降低, 烦躁易怒,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从而以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应付 训练。
2.情绪性抑制反应。研究表明,抑郁是心理疲劳的征兆,产生心理 疲劳后,运动员不仅运动能力下降,而且情绪不稳定,意志减弱,不喜 欢和人交流,对自己的训练进展和比赛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下降。 3.适应性反应。产生运动疲劳后,如果运动员得不到恢复或恢复不 足时,心理疲劳持续积累,一旦超过某一临界点,便开始对运动员的 运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致使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适应能力明显 下降。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方面。

2. 心理技能训练: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运动员提高其在比赛中的注意力集中、情绪调节、自我激励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3. 竞技焦虑:竞技焦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紧张、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反应,它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比赛结果。

4.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它是影响运动员动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的重要因素。

5. 比赛压力:比赛压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压力源,包括比赛成绩的压力、对手的压力、观众的压力和自我期望的压力等。

二、填空题:1.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______(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

2. 竞技焦虑可分为认知焦虑和______(躯体焦虑)两种类型。

3.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人经验、______(观察学习)和言语说服等因素的影响。

4. 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______(心理准备)和放松训练等方式来降低比赛压力。

5.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竞技体育、______(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等领域。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营养与恢复2.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能力?(A)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3.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情绪调节能力?(B)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4.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决策能力?(C)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5.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激励能力?(D)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BC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2. 下列哪些是影响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ABC)A. 个人经验B. 观察学习C. 言语说服D. 生理状态3. 下列哪些是运动员应对比赛压力的策略?(ABCD)A. 心理准备B. 放松训练C. 自我暗示D. 目标设定4.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ABCD)A. 竞技体育B. 学校体育C. 大众健身D. 运动损伤康复5. 下列哪些是竞技焦虑的表现形式?(AC)A. 认知焦虑B. 身体疲劳C. 躯体焦虑D. 技术失误五、判断题:1.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1)区别三门学科分别对应于不同研究领域,因此其各自研究的目标、对象和侧重点不尽相同。

①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研究内容包括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②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③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2)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②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③研究方法相同。

2.体育心理学概述(1)概念的界定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即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①学科性质体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②研究任务a.理论任务第一,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二,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b.实践任务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③学习目的a.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时的生理表现。

b.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

3.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

其优点在于可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观察,且可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疲劳是反复受到刺激或者长时间后机体能力下降,不能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

运动疲劳探索的过程是由单一的生理学取向朝生理、心理、社会学多方向开展的,心理疲劳却因长久性和外显性不明显,被人们无视,研究停步于回忆以往生理方面。

后来发现心理疲劳所导致的心理机能下降现象同样属于疲劳的重要组成局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根底。

1.1 疲劳和过度疲劳在国际生物化学1982年的年会上运动疲劳被定义为: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将疲劳定义成因为过度练习所引发的一种生理状态,疲劳的外显性特征是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

凭借发生的部位差异,将疲劳分成三类:外周疲劳、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

如果三种机能失调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恢复,疲劳就会不断的累积,从而引发过度疲劳的出现,对运发动的.成绩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1.2 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研究说明,在运动中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相互影响的过程都在运动性疲劳之中。

运动性生理疲劳指由身体或肌肉活动引发的暂时性运动能力下降。

通常采用心率、每分钟摄氧量、血乳酸、心指数等指标来评价人体在运动时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从而对运动性生理疲劳进展评定。

2.1 主观感受和行为表现心理疲劳时主观感觉全身无力且沉重,动机水平降低难以兴奋,神经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更会因为对单个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缺乏自我认为应有的认知能力时就会突然产生非常强烈的运动厌倦感,导致整个训练以一种被动的状态渡过,降低了训练质量。

2.2 情绪性抑制反映心理疲劳发生后运发动的意识中不再承受某些冲动和欲望,从而运发动出现机械性心理排斥的病症,表现出错误的、扭曲的举止,如情绪波动大,厌倦交流,运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下降,并且对训练的进展情况产生自我疑心,比赛时自信心缺失导致的迷失自我。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表现为:情绪耗竭 乏人 性化和丧失个人成就感。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员 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 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不 断被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 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 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 机能下降的现象;
表现在情绪 认知、动机、 行为和生理等方面的改变上。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展如果没有得到适当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授 课 人:王宁一
主要内容
一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 二、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 三、如何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 四、如何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
一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
你有过疲劳的感觉吗 表现有哪些?
• 浑身酸痛;就要散架了 • 打不起精神,烦躁 • 放弃训练 • 看见教练 训练场就反感 • 期待下雨,逃避训练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 心问题之一;成为体育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关注 的焦点; 是运动员长时间或反复受到刺激后而 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包括心理疲劳 和生理疲劳。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都是训练 疲劳、恢 复疲劳的消除、再训练的循环过程,在实际训 练工作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必然的,同时 也是提高运动成绩所必要的。
三 如何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诊断有两大类指标
心理 指标
生理 指标
心理指标
一自陈量表
是一种自我评定问卷;施测时请被调查者就一些测 试题或问句选择合适的答案,以了解其心理特征; 包括:
心理状态量表POMS 马斯拉克心理疲劳量表 伊德斯运动员心理耗竭量表 运动员心理耗竭问卷 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1
心理负荷与 生理负荷
负荷是指载体所承受的刺激或压力
训练负荷
生理负荷

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2.心理耗竭在体育运动中的定义 2.心理耗竭在体育运动中的定义
由此可见 心理耗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运动应激症状, 它是指运动者在运动中因长期无法应付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 性心理生理反应,它与运动者的认知因素直接相关。有研究者认为, 心理耗竭是一种综合症,是体力和情感被耗尽、运动被贬值和运动表 现不佳的综合表现。心理耗竭不仅损害心理健康,而且往往会直接导 致运动者中途退出锻炼。其主要症状如下:失去活动的欲望;失眠; 躯体和心理上的精疲力竭;消极的自我意识;头痛;心境变化;药物 滥用;价值观和信念的变化;孤立感;焦虑等。 最为广泛应用的心理耗竭测量工具是Maslack心理耗竭量表,它主要 最为广泛应用的心理耗竭测量工具是Maslack心理耗竭量表,它主要 用来测量自我报告的疲劳感的频率和强度。该量表主要测量心理耗竭 的三个成分: (1)情绪耗竭:自我感觉精疲力竭。 (2)去人性化:消极的自我意识和一种对生活、工作、他人的消 极态度。这是一种对人疏远的感觉和宛如行尸走肉般的经验。 (3)个人成就感:是一个人具有胜任能力和成功愿望的感觉。疲 劳者常常会感到低成就感,这通常是由于自己感到缺乏控制情境的能 力。
3.导致心理耗竭的因素 3.导致心理耗竭的因素
造成心理耗竭的原因主要有:训练动机的丧失、体育训练 与比赛的复杂性和紧张性、训练内容的单调性和恢复措施 的局限性等(颜军,2000)。 的局限性等(颜军,2000)。 有研究(王长生,2000)指出,体育训练导致心理耗 有研究(王长生,2000)指出,体育训练导致心理耗 竭的主要因素有: (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指气候和生理机制方面) 和社会环境(主要指人际关系方面); (2)行为因素:主观因素(对练习的态度、行动方 式、人格因素)和客观因素(对场地、器材的不适应,行 为目标过高等); (3)动机因素:内在动机(建立在运动员自身需要 与兴趣的基础上,表现为训练意向和训练愿望,一旦丧失 就容易产生主观体验的倦态)和外在动机(受外部环境影 响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心理耗竭的主要原因是高心理压力, 形成的过程较长,结果较严重,有明显的 行业特点。
心理耗竭与过度训练
对训练应激 的积极适应
获得训 练效益


训练应激综合症


对训练应激 的消极适应
训练效 益滞后
疲惫
过度 训练
心理 耗竭
退缩
相比而言,心理疲劳似乎能够更加 准确的描述相关现象,其理由是
第一,它可以较好的与生理疲劳相对应, 分别说明两类相关但又不同的现象及其交 互作用
(一)自陈量表
是一种自我评定问卷,施测时请被调查者就一些 测试题或问句选择合适的答案,以了解其心理特 征。包括:
心理状态量表 马斯拉克心理疲劳量表 伊德斯运动员心理耗竭量表 运动员心理耗竭问卷 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
(二)反应时、两点阈、闪光融合频率
反应时:从刺激呈现到个体表现出反应的一段时间 两点阈:在皮肤上的两点承受触压时,能辨别为两点所需
上述四个理论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运动员 (包括锻炼者)心理耗竭的原因。这些模型的共 同点可能是:都认为应激与心理耗竭之间有着十 分密切的关系,是否产生心理耗竭取决于个人的 认知评估
其不同点或许在于:认知评估的内容和角度有所不 同,有人主张从训练学角度,有人主张从经济学 角度,也有人主张从社会学角度经行评估
在运动训练中,心理负荷常表现出与训练负荷 和生理负荷的不一致,从而造成了它的特殊性, 其具体表现是:
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很小时,心理负荷可能很 大。
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很大时,心理负荷可能很 小。
这种不一致导致 了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的重要 区别
二、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有何不同
心理耗竭也称身心耗竭或崩溃,它由于经 常不能(或完全不能,或者基本上不能) 有效适应训练或比赛应激的要求而产生的 一种耗竭性的心理生理反应
马斯拉克等人提出的匹配理论给了我们新 的提示,她们认为心理疲劳是由于个体与 工作不匹配导致的,不匹配程度越高,个 体体验的心理疲劳就越严重
第三节 如何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诊断有两大类指标:一 是心理指标,二是生理指标
如何用心理指标进行监测 如何用生理指标进行监测
一. 如何用心理指标进行监测
一、各种理论模型是如何概括的 二、可以进行更为简化的区分吗
一、各种理论模型的概括
(一)认知---情感应激模型 史密斯提出了一个四个阶段、以应激为基
础的心理耗竭模型,叫做认知---情感应激模 型
在该模型中,心理耗竭被理解为对长期的 应激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为运动员在心理 上、情感上乃至身体上不愿再从事先前从 事和喜爱的运动。
与心理疲劳相关的认知因素包括:个人的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感知到的社会支持、 作为教练员得到的回报以及对压力的认识。 这些因素都与教练员的心理疲劳有关
最近有研究者提出,自我定向是影响运动 员心理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自我定 向理论的两项研究都发现,运动员的内部 动机与心理疲劳呈负相关,动机缺乏与心 理疲劳呈正相关,而外部动机与心理疲劳 的关系并不显著
1.心境状态紊乱
2.生理,精神和情 绪的疲劳感增加 3.自尊心下降
4.人际关系质量的 消极变化(玩世不 恭,冷酷无情,丧 失人格)
5.对日常应激的反 应延长并消极堆积
1.情绪耗竭 2.去人性化
3.个人成就感降 低
四、运动性心理疲劳定义
心理疲劳定义问题目前为止仍是心理学家争论的 的焦点之一。戴尔和温伯格曾经针对心理学界对 心理疲劳所下的定义进行过一个小结,认为这些 定义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第二,与生理疲劳一样,它更容易容纳积 极作用,表达疲劳---适应---再疲劳---再适应 的适应性意义
第三,它更容易体现发展过程,而不是仅 仅是突出结果
三、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哪些表现
心理疲劳会伴有诸多生理症状,但主要表 现为心理症状。运动员发生心理疲劳(自 己判断为心理疲劳)时常见的现象包括心 理症状,行为症状,动机下降,消极情绪 和消极评价5个方面。
在这个模型中,疲惫、过度训练和心理耗 竭合称为训练应激综合症。而训练应激综 合症是导致运动员退缩的直接原因。
(三)投入模型
史密特和斯坦恩曾提出了一个关于“心理耗竭和 退出运动的投入模型”
这个模型简单的说,就是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投 入和所得的评价,可以分别用来预参与者究竟是 继续参与这项运动还是感到心理耗竭乃至退出。 具体的说,运动员是根据对5个因素的评价来决定 自己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看法。
文森特等对学校教练员压力源的时间和性别效应 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教练员的主要压力来 自于学术和经济方面,而且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 段压力会有和韦斯的研究表明,教练员更多的 训练指导和社会支持、积极的反馈、民主 决策和较少的专制的执教风格,与运动员 心理疲劳呈负相关。
一、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有何不同
负荷:是指载体所承受的刺激或压力。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可将运动负荷分为训练负荷、生理负荷 和心理负荷。 在这三个方面互有联系、互有影响但互又不相同。 生理疲劳的直接来源是生理负荷或训练负荷,心理疲劳的来 源是心理负荷。 心理负荷是指在人的活动中,客观事件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 的刺激,这种刺激同人的主观状态相互作用后通过人的行为 表现、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反应出来。
心理耗竭产生过程可分为4阶段
情境要求 认知评估 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 史密斯还认为,个人的人格和动机因素对
运动情境的应激反应具有调节作用。也就 是说,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和内部动机常常 决定他是否会产生心理耗竭
(二)消极训练应急反应模型
席瓦尔提出的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认为, 对训练应激的消极反应,是产生心理耗竭 的原因。
拉迪克和史密斯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社会 支持满意感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缓解有积 极作用
古尔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运动性心 理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认为与运 动性心理疲劳有关的因素包括情景需求。 对情景的认知评估、运动者的心理、生理 反应、运动者的人格和动机因素等
林岭对125种不同项目的健将级以上的运动 员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则发现影响运动员 系咩黎疲劳的主要因素包括训练因素、环 境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个人认知因素。
外部因素:比赛压力、训练安排、社会支 持、娱乐时间、经济收入、工作回报等。
(一)内部因素
有研究表明,很多个人的基本特征都与心 理疲劳有关。
戴尔和温伯格发现:高心理疲劳水平与领 导考虑问题的方式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同情心、外控性、敏感性、 情绪化、敌意等与心理疲劳呈正相关
学习资源的充分性则与心理疲劳呈负相关
表1 心理疲劳的生理与心理症状
考克斯总结的心理 马斯拉克等总结
考克斯总结的生理症状 症状
的心理症状
1.安静与锻炼时心率增高 2.安静时收缩压增高
3.肌肉疼痛增加和长期肌 肉疲劳
4.血液中的应激生化指标 增高 5.失眠 6.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增加 7.体重减轻 8.最大有氧功率下降 9.肌糖原下降 10.消化功能下降
第一,心理疲劳中包含一种耗竭感,包括身体的、心理的 以及情感的。
第二,这种耗竭感会导致个体对他人反应的消极变化,如 冷嘲热讽,缺乏人性化,缺乏精力和同情心等。
第三,心理耗竭具有成就感降低的特点,这会导致运动成 绩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使自尊降低进而产生退出念头
第四,心理耗竭是对持续压力的慢性反应,这与剧烈压力 下的偶然应激状态不同。
柯克利将心理耗竭做了如下定义:“一种 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运 动员通过这种关系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已 成为他们个人发展的死胡同,他们因此而 变得无所适从
在单一认同发展和外部控制模型中,心理 耗竭的产生有两个社会原因
一是运动员发展体育运动意外的才能的愿 望无法实现
二是运动员感到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权几 乎都被训练和竞赛所控制
的最短距离 闪光融合频率:也称临界闪烁频率,指刚刚产生闪光融合
感觉的闪光频率
二、如何用生理指标进行监测
(一)脑波超慢涨落技术
神经介质与突触后电位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
(二)情绪的生理化指标
几乎所有的心理疲劳都会发生情绪变化,而且应激也是所 有心理疲劳的共同诱因
检测原则: 1综合运用多维检测方法可能比只用一种检测方法更好 2检测和评定应该是长期进行的,以便掌握动态发展趋势 3评定主要是个人化的,对测试结果的评定应与自身对照
这两个原因很可能导致他们心理衰竭,最 终退出运动场
有些运动员并不感到疲惫的可能原因有三:
第一,运动员的生活机会很少,他们不可 能想象其他比体育运动更诱人的职业
第二,运动员由于参加体育比赛而获得了 许多其他人无法得到的机会
第三,取得成功的运动员会得到更高的奖 励,因而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他们并未意 识到其他更诱人的选择。
为主
第四节 如何控制能动性心理疲劳
一、变换训练方式 二、变换休息方式 三、设置短期目标 四、社会支持 五、悦纳自我 六、营养补充
我们认为,在竞按技运动领域,运动性心 理疲劳是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 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 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 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机能 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情绪维度、动力 维度、认知维度、行为维度和生理维度的 改变上。
第二节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
第十三章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本章内容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是什么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 如何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
第一节 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是什么
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有何不同 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有何不同 运动性心理疲劳有那些表现 如何为运动性心理疲劳下定义
(二)外部因素
卡培尔就心理疲劳的压力源问题对教练员进行调 查,发现超时工作、工资低、提升机会小、工作 条件艰苦、工作满意度低以及同事不和等因素也 于心理疲劳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