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归纳之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讲解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85a547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6.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腐败、经济危机、农民起义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太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农民起义、明朝皇帝等历史事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明朝灭亡的历史歌曲《明日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4.教师讲授: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因:腐败、经济危机、农民起义等过程:明朝后期,腐败日益严重,经济危机不断加剧。
农民起义爆发,推翻了明朝统治。
意义:明朝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43a7d40029bd64793e2c02.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9ff4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d.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标题:第 17 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本节课的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成立于 1368 年,灭亡于 1644 年。
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万里长城、紫禁城和北京故宫等建筑物就是在明朝时期建造的。
然而,明朝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们贪污腐败,对人民剥削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此外,明朝还面临着外部的威胁。
清朝的崛起、蒙古族的复兴以及外部列强的入侵都使明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最终,明朝在 1644 年灭亡,其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事失利和人民反抗等。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明朝的灭亡原因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拓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灭亡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灭亡后,清朝取代了明朝的地位,成为中国的统治朝代。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紫禁城和北京故宫等建筑物就是在清朝时期建造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清朝时期的中国电影、文学和音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文学作品都是在清朝时期创作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清朝时期,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的了解和交往也逐渐增多。
清朝时期,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强国,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总之,明朝的灭亡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灭亡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5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5](https://img.taocdn.com/s3/m/a1f281d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1.png)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第17课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深入了解,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包括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二是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包括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三是清朝的建立,包括清军的入关和顺治帝的登基。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明朝相关内容,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其次,学生对于农民起义和清朝的建立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
最后,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包括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
2.知道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了解清朝的建立,包括清军的入关和顺治帝的登基。
4.通过对明朝灭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设定为:1.重难点一: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兼并问题。
2.重难点二: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重难点三:清朝的建立,包括清军的入关和顺治帝的登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说课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说课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a2f3e1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5.png)
教学效果与反思
我在本课的讲授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在 课堂教学中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做铺垫,讲解适可而 止。如果把所有问题都讲尽讲透,就打消了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懒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要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 明白事理,掌握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就需要从 教师的讲授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时间和实践。
同学们看课本84-85页,
思考: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和影响。
【设计意图】 教师设置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带 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参与课堂。初步培养学生 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读图说史
政治腐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看图说史的能力,学 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研读史料
满清军队进入山海关内、攻占北京这,一开环节始的统设治置中可国以充。分贯彻落实新
课改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
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意图: 设置思维导图进行小结,使学生对 本课知识有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对 课堂中学生想法与表现加以肯定和 表扬,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社会动荡不安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
课堂练习
题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
难点,通过当堂练习,不仅
固了所学基础知识,而且使
1、下A.列重有文关轻明武朝,灭军亡事原弱因的叙述B不.正大确臣的、是宦(官结A)党生 为 提的 教 供营学 师 依私习 制 据效 定 。果 下得 节课以的及教时学反计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件(2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件(2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eae425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4.png)
新知预习 导学
重点直击 导析
素养达标 导练
6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1616年,__努__尔_哈__赤___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 史称__后__金__。 (2)1635年,__皇__太_极___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__大__清__。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明军将领__吴__三__桂__降清,引清军入关,并 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 最后失败。
史解释、史料实证)
新知预习 导学
重点直击 导析
素养达标 导练
3
知识梳理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 (1)概况:_明__代___中__后__期__,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2)表现 ①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②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17
能力提升
6.明朝末年,陕西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剥树皮而食……树皮 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于是 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为盗”。材料反映明末( A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府机构瘫痪 C.边防危机四起 D.大臣结党营私 7.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 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该民族曾建 立的政权是( D ) A.辽朝、清朝 B.金朝、元朝 C.辽朝、元朝 D.金朝、清朝
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C )
A.自然灾害
B.农民起义
C.土地兼并
D.皇室内乱
新知预习 导学
重点直击 导析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708e36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0.png)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各位恭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灭绝》。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办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头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明朝的灭绝》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班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明朝灭绝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本课对于同学学习清朝的建立和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化分析、讨论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化的把握。
初一班级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布满了强烈的奇怪心,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控制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学问,但是深化、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情,注重因材施教,实行多种方式加强对同学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动身点和依据,按照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缘由,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知道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办法】通过小组研究,分析明朝灭绝的缘由,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探索的能力;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提高识图认图能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
明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推进了历史的前进。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缘由。
五、说教学办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胜利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9296c8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2.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7d3e40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0.png)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明朝的灭亡”在历史课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历史周期性的关键篇章。
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过程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明朝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重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内容包括:明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政权的更迭,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变迁。
(三)教学要点1. 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矛盾尖锐等。
2. 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对明朝灭亡的影响。
3. 明朝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李自成起义、南明政权建立等。
4. 清朝的建立及其对明朝灭亡的最终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掌握其主要原因。
2. 认识农民起义在明朝灭亡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其历史意义。
3. 掌握明朝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理解清朝的建立。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使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2. 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 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明朝灭亡的原因及过程。
2. 农民起义在明朝灭亡中的作用。
3. 明朝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
(二)难点1.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
2. 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 历史周期性:封建社会的兴衰更迭。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通过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1be64b1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a.png)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从、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明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同时,通过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示了明朝灭亡的历程。
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对于学生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明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过程和原因,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明朝灭亡的历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落,与、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明朝的灭亡》PPT教学课件
![《明朝的灭亡》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63220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0.png)
材料:“是时(崇祯),秦地所征曰新饷,曰均输,曰间架 ,其目日增,吏因缘为奸,民大困。
——清张廷玉等《明史.流贼列传》
辽饷+剿 饷+练饷
“加派三饷520 万两,超过全国 总赋额的1\3。
——七下历史教参
土地兼并
明神宗 时期 (爷爷)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 之家占地7万顷
——《陕西通志》卷八六
“闯王”
姓名:李自成
籍贯:陕北米脂人 生卒:1606年—1645年
原职业:驿站马卒
主要社会经历
童年:给地主放牛 长大后:当兵
性格爱好:
善骑射,不好酒色,与其下同甘苦
明朝官府 支持起义军 李自成起义军
政治腐败
均田免赋
土地兼并
广大人民 发放钱粮
朕自登基十七载,上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 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首······勿坏 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_2_7_6__年
陕西起义 进军_河__南___ 攻克_西__安___
攻克__北__京___ 明朝灭亡
爆发原因: ①政治腐败,赋税严重(根本) ②陕北连年干旱(直接)
史书中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蓬尽 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 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 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明清史料》甲编
明熹宗 时期 (哥哥)
一次赐给瑞王、惠 王、桂王田地每人 以万计,魏忠贤占
(皇帝昏庸;宦官专权)
政治腐败 促使 加速
地万顷以上
土地兼并
明崇祯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 时期 以上,占云南耕地 (自己) 的1/3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17d76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a.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公开课说课稿】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明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明朝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并能够分析确定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2.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腐败、外部侵袭以及战争和动乱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荣光和辉煌时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述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明朝晚期的内外问题、农民起义和战乱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要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4.展示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所提出的原因,并共同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总结文章,并附上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和建议。
五、说板书设计黑板上记录以下内容:主题: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六、说教具准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6d047d29e314332396893c0.png)
说课稿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d975137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6.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包括李自成起义、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外患等,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这段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但学生可能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事件和原因还不够了解,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对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和衰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灭亡原因。
2.讲解: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李自成起义、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外患等。
3.分析: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明朝灭亡原因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李自成起义2.明朝内部的腐败3.李自成攻占北京4.明朝灭亡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b8d084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1.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明朝的灭亡》,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说教材: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明朝是如何灭亡的,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三、清军入关: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明朝的灭亡》一课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谢谢大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d35d84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7.png)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和明朝的灭亡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明朝的灭亡和南明抗清斗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农民起义的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掌握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等农民起义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件(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件(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924cac01f69e3142329476.png)
材料中,当时受灾百姓生存状况怎样?
答:因天灾人祸,百姓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2.起义经过
结合书本内容和起义形势图,说一说李自成起义经过(85-86)
经过
陕北起义 进军中原: 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得到百姓拥护,
队伍100万人。
“均田免赋”:反映广大农民“平均土地,减免赋税”迫切愿望,因此得到广大 农民的热烈拥护。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个传说中 的木匠皇帝。在他执政期间, 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 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但他依 然不务正业,把朝政交给宦官 魏忠贤,一心只想做木匠,从 而致使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 “九千岁”。
我承认我是一个好木匠, 不是个好皇帝.
阅读书本P85内容及下图 ,请归纳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的表现。
社会动荡表现:
①朝政混乱,造成____中__央_对__社__会_的__控_制__力__不_断__下_降___, 法纪松弛,各级__官__吏_贪__赃__枉_法__,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__兼__并_土__地__, 肆意侵占民田,致使__大__量_农__民_流__离__失_所___。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巩固练习:下列各项,哪些与明亡有直接关系,请在□内画√。(P87)
□√ 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 土地兼并严重 □√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社会动荡
明
七年级历史(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三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9d84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a.png)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是一节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资料和生动的插图,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结果。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和思考,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的提问和思考,小组的讨论和合作,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明朝灭亡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明朝知识,激发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
3.提问与讨论: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知识梳理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5bfb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7.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知识梳理
一、明朝灭亡的原因
1.根本原因: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宦官专权,迫害忠良;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赋税苛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外患:满洲兴起,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
3.自然灾害严重;
4.李自成起义,攻陷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二、李自成起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苛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②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③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经过
1.陕北起义
2.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均田免赋:即是平均地权,减免赋税;“均田免赋”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农民斗争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
3.1643年,攻克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4.1644年,攻入北京
5.1644年,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明朝统治长达276 年)
四、广大人民群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1.明朝政府腐败,赋税苛重,民心尽失。
2.李自成英勇善战,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的部队军纪严明,并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五、满清兴起与清军的入关: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该名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历史知识点归纳之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明朝灭亡的原因:
1、根本原因: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宦官专权,迫害忠良;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各级官员贪赃枉法,盘剥百姓;土地兼并极为严重,人民流离失所。
2、直接原因:李自成起义,攻陷北京;满清兴起与入关,消灭明朝残余势力。
二、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饥民遍野。
三、广大民众为什么拥护起义的农民军?
1、明朝政府腐败,赋税沉重,民心尽失。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的部队军纪严明,并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四、满清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该名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