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诗歌特点对比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最新年文档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最新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d6b333f76c66137ee0619cd.png)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诗歌是韵律的语言,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的典型形式。
习惯了汉语诗歌的读者如果不懂得英语诗歌格律的特点,也难欣赏其中之美。
我们已习惯了汉语诗歌(尤指律诗,下同)的工整格式和韵律,即便是咬文嚼字还不甚清晰的孩童也能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地吟诵几句经典诗句。
然而,对于英语格律诗,大多数中国人,即便是那些学习了多年英语语言的中国人,似乎也觉得难以发现和欣赏其中的美。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英语诗歌的格律和韵律不甚了解所致。
本文就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在韵律和格律上的差异进行简单探讨。
一、汉语诗歌的格律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先秦时代便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
之后,诗体不断发展。
南朝年间,诗人已经注意到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自觉地把声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到了初唐,在诗歌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诗的格律,出现了按照诗律进行创作的格律诗。
它们讲究韵律,节奏和谐,语言精美,诗意醇厚。
(一)句数唐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近体诗在句数方面有严格规定,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各自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律诗不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是八句;绝句仅四句;十句以上称为排律。
(二)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古人用韵一般是根据当代的语音,依照韵书而为。
韵一般放在句尾,称“韵脚”。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
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三)平仄汉语诗词讲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平仄是声调的分别,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第一声为平,其它三声为仄。
平仄在律诗中交错出现,其规则可以概括为两点: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四)对仗对仗又称“对偶”、“骈偶”。
“诗的对仗是指词语相对,即同一联的两句中位置相同的词要词性相配”。
“律诗一般要在颔联、颈联处对仗,至少颈联要对仗。
中英诗歌对比赏析·中西文化差异
![中英诗歌对比赏析·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fffeddb8bd63186bcebbc5c.png)
思考问题
• 对比两首诗意象和意境?
•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 • 如何体现中西方不同文化?
比较中英诗歌(二)
• 陆游 《卜算子· 咏梅》
• 威廉· 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又名《水仙花》)
陆游
•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 观,号放翁。一生勤学不息,写 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 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 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 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 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 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 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 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 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 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Darkness settles on roofs and walls. But the sea, the sea in the darkness calls; The little waves, with their soft, white hands, Efface the footprints in the sands, And 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 The morning breaks; the steeds in their stalls Stamp and neigh, as the hostler calls; The day returns, but nevermore Returns the traveler to the shore. And 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中英文诗歌特色对比
![中英文诗歌特色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83dd6124431b90d6c85c72e.png)
中英文诗歌的特色《英文诗歌》英语诗歌的韵律dasha英诗节奏(Rhythm)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
在希腊语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
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
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
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
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
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
……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
……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
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
1.音步(Foot):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
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
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
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
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qpThe lard | or leanAnd clean? (Herrick)2.韵律(Metre):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
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L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4f94ec8d5bbfd0a7956734e.png)
中、英诗歌中的美女对比这里仅就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一诗说说英诗与中国古诗的一点区别。
只谈一点,就是英诗与汉诗中美女的对比,不及其余。
英语里面有个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的概念,说的是“体魄健全和精神健全”的关系,“灵与肉”的矛盾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础命题。
但西方文化讲究平等,英诗(乃至整个文学)里面的女人也多被赋予独立人格。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古诗里面的女人多半都是男性的附属,思念、哀叹、被选择,被恩宠,被抛弃,鲜有独立选择权。
这当然是当时的制度造成的,跟农耕文明的家长制有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不发达造成的。
农耕社会中是家长(或族长)一个人独霸大权,然后一层一层排下来,等级森严,最没有背景、最没有财势、最没有力气的那个人压在最底下,永无出头之日(当时的科举制度在此暂且不谈)。
西方文明呢,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说得好听是“海洋文化”,实则无非海盗文化:大家都是刀头子舔血拼出来的,老子怕谁?公平合理还则罢了,不讲理还想压服我?没门!我定然跟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大不了头掉了碗大一个疤。
进入现代文明后,动辄械斗、杀人也不像样子,便坐下来,平等地谈判,谓之民主。
“民主”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身份、平等权利和平等话语权。
妇女也一样。
即如She Walks in Beauty这首诗,认真读一读就会感到,里面的女郎美则美矣,却也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仅仅从纤弱、柔媚、娇羞等角度来描写,这一点同中国古诗有很大区别。
当然,你要是想追也可,那就要看你的手段了。
叶芝有首诗《当你老了》,说的不也是有个美人他“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叶芝睡不着,便写了那首诗去劝人家后悔。
大文豪莎士比亚也一样。
他被美女拒绝后便走回家里,作诗,作很多诗,说些奉承话,倾诉衷肠,试图打动人家。
大约可以说,中国诗歌里面怨妇多,而英诗里面“怨男”多。
英语诗歌对比评析
![英语诗歌对比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985ab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6.png)
英语诗歌对比评析第一篇:英语诗歌对比评析Dingyu Wang(5***)Vy100 Professor Thorpe 11.22.2015I Prefer Poets: Poets Can Do More than Barking In November 2011, Notch officially completed work on Minecraft 1.0, “an open world game that has no specific goals for the player to accomplish”(Gallegos), which turned out to be a huge success(McCarthy).McCarthy first regards its success as a mystery since it’s only an indie game without any advertising but he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success is just because players“have free rein to build, build, build”(par.18).People do enjoythe freedom to think and create.In effect, the situation is analogical when people encounter poems.“Who Is a Poet” and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are two poems that both take advantages of audience’s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convey its message.However, “Who Is a Poet” provides more freedom for audience to understand and to imagine, thus giving a more effective argument, wh ile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restricts audience’s imagination in the author’s world by giving a detailed imaginary scene.The detailed reasons why “Who Is a Poet” is better than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will be gradually revealed by analyzing the logos, ethos, and pathos in those poems.Billy Collinswrites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in an imaginarily narrative way, encouraging people to seek joy amidst sorrow.In the poem, the neighbors’ dog keeps barking which almost drives the speaker craze.Then he falls into his imaginary world where the annoying dog becomes a soloist.The story that the speaker usesimagination to make an irritating dog so funny tells people not to be stuck by little annoyance and try to make life happier.Wang2Alternatively, Tadeusz Różewicz writes “Who Is a Poe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o is a poet.His argument is that poets are hard to define-anyone can be a poe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Therefore, he actually gives a “vacant” definition of poets, and leaves the work to the audience who are guided to define their own poets.This kind of argument seems ridiculous but actually is a more effective way to argue such ill-defined items-it has no complete argument in the poem itself, but it has a unique argument once a reader start to read it.It’s the reader who completes the other half of the argument.Although the story in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is quite interesting, it can only offer a very limited extent.“Who Is a Poet” does a much better job in offering chances for audience to think deeply.As a result, the latter one is superior to the former on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ets and audience, which makes it a better argument.The logos,or the width of a poem’s context may wellconstrain the width of audience’s thoughts, thu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n argument.The objects are very limited in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just the neighbors’ barking dog and the fictional dog sol oist.Although that“dog” is likely to be a represent of all the annoyance, which provides a little more extent, the poem is far more restricted in comparison with “Who Is a Poet”.In “Who Is a Poet”,Różewicz covers both abstract and figurative parts about poets.Thanks to its complex context, readers are able to think over it in severallevels, thus obtaining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hat comes from thinking deeply.Generally, thewidth of poems’ contexts provides objective condition for readers to think freely.The ethos,or the reading process of a poem, does matter a lot with respect to the effect of the argument.Collins’s story starts from a narrative of the actual barking dog and then turns into a narrative of a fictional dog soloist using a transitional sentenc e “and now I can see him sittingWang3in the orchestra”(Collins).The transitional sentence is a signal and it’s so clear and obvious that people jump into that particular scene without any other thoughts.However, the literal meaning of “Who Is a Poet” is somehow contradictory-Różewicz states a poet can be both one who writes verses and one who doesn’t write verse(Różewicz).The literal contradiction can lead audience into deeper thoughts, thus being capable of sending more messages which are not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em.This kind of sentence-pairs also appear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Tale of Two Cities-“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Dickens 8), which are a recognized ex traordinary opening that constructs a solemn atmosphere.Such atmosphere helps people think deeply.The pathos isthe choice ofperson in poems.“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uses the first person which constrains the thoughts of readers, whi le “Who Is a Poet” is in the third person so that it can free the readers’ ing the first person is known to be a good method to tell stories, though;it’s not a good idea to apply the first person in an argument.The use of “I” will absorb readers into the story and trap them within the story.Notice that although poems using the first person can take advantages ofaudience’s imagination,this kind of imagination is limitedwithin the author’s imagination.That is to say, the audience could at most imagine in the way the author imagines, being not able to go out of the author’s imagination.“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is actually an interesting poem with wild imagination, but after reading it, people only get the interesting idea of the barking dog and then little thing else.Alternatively, “Who Is a Poet” keeps in the third person and provides an insight of poets by offering a distance between readers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poem.As a result, “Who Is a Poet” is also superior to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according to the pathos.Wang4“The message of the poem was defined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 often linked to theme but encompassing more than that.It involves analyzing of unfolding what that would mean to the reader”(Patel).That’s true.Therefore, in order to “have something to be unfolded”, poems need some extra space that is left to readers, as opposed to proses, which are designed to instill the text into readers’ brain thus providing no extra space for readers.People prefer play games rather than watch television, for the former activity provides the freedom to think and create and Minecraft made a huge impact just by providing freedom for players.Not surprised, the poem “Who Is a Poet” which possesse san expansive width, a guidance of in-depth reading process, and the solemn use of the third person is superior to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for the former one has a higher degree of freedom provided for audience.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exploration, in which humanbeings try again and again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limit of nature, humanbeings do pursue freedom, and do enjoy freedom, even when they are reading a poem.Wang5Works citedCollins, Billy.“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Dickens, Charles.T ale of Two Cities.London, GBR: ElecBook, 2001.ProQuest ebrary.Web.23 November 2015.Gallegos, Anthony.“Minecraft Review —PC Review at IGN.” IGN.Web.26 Nov.2015.McCracken, Harry.“The Mystery of Minecraft.” Time 181.21(2013): 40.Academic Search Complete.Web.23 Nov.2015.Patel, Pooja, and Leslie ud.“Poetry Feedback That Feeds Forward.” Middle School Journal 46.4(2015): 24-31.ERIC.Web.22 Nov.2015.Różewicz, Tadeusz.“Who Is a Poet.”第二篇:大学语文诗歌对比(精选)二者各有千秋,不能单纯的去说谁更有深度。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aac1e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f.png)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英浪漫主义诗歌对比
![中英浪漫主义诗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2f8938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1.png)
中英浪漫主义诗歌对比浪漫主义诗歌,这个词一听就让人想起月光下的诗人、飘动的衣袍和醉人的爱情。
嗯,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老套,但你要是细细想想,浪漫主义诗歌的确有那种迷人的魔力。
你看,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和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在文化背景上差异挺大,可它们的内涵其实很相似。
说到这个,咱们就得从它们的情感表达说起了。
西方的浪漫主义,像是一场激烈的心灵风暴,诗人们通过文字宣泄自己的情感,常常是把自己摔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找那些藏在树木、风云、山川中的神秘力量。
而中国的浪漫主义,虽然少了那种爆发性的冲动,但却在诗歌里涌动着无尽的柔情。
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同样让人感到那种“心跳加速”的诗意。
说到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咱们得提一提拜伦、雪莱和济慈这些诗人。
你要知道,这些诗人都可不是等着诗句自己跑出来的那种人。
他们写诗那可真是拼了命。
比如拜伦,他可不是什么绅士,典型的“我行我素”的人物,总是带着点桀骜不驯的气质。
你读他的《唐璜》,你会发现他就像个狂热的年轻人,把爱情、冒险和生命的无常都揉成了一团。
而雪莱呢,他的诗歌就像是从一片沸腾的火山里跳出来的,总是充满了对理想、自由和人类未来的渴望。
你知道嘛,他在《西风颂》中几乎把自己当成了风,想要通过风的力量,来唤醒沉睡的大地。
你看这豪情,那种对生命与自由的无畏,简直让人都想跳起来呐喊一声“我也要这么活!”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没有那种“冲破天际”的火爆感,但它却带着一种温柔的气息。
比如唐代的李白,你要是读他的诗,可能会被那种豪放的情感给感染到。
你看他写的《将进酒》,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气概,简直让人忍不住想举杯痛饮。
李白的浪漫不仅仅是写美景、抒发豪情,他更像是把自己融入了自然的每一个细节中。
就像他常常在山川之间徜徉,似乎周围的每一片云,每一座山都在和他低语。
而他对自由的渴望,也让他如同西方浪漫主义的诗人一样,把内心的激情和对世界的想法,毫不保留地倾诉出来。
但说实话,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那种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细水长流。
浅谈中英文诗词各自的表达特点
![浅谈中英文诗词各自的表达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e84c014431b90d6d85c706.png)
浅谈中英文诗词各自的表达特点作者:廖梦月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1期摘要:对于中英文诗词的比较一直以来都是很多钻研中英文诗词的专家学者广泛讨论的问题,文章就中英文诗词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惯用技巧点并结合相关资料来初步谈谈中英文诗词各自的表达特点。
关键词:中文诗歌;表达特点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承载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表达习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概而论地辨析那种语言对于诗词的表达更美显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其既定的表达特点却有规可循,也是我们研究中英文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中文诗歌语言表达习惯和韵律的对比研究外国语文学的人肯定发现,不少外国语言表达习惯和动宾结构是跟汉语不同的,有的甚至相反,比如韩国。
所以,不同的表达顺序对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评析诗歌的优劣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文诗歌注重内容的整体和谐,即使是个别句式措辞比较奇怪的,也是为了整体情感的一个大和谐埋下伏笔,作者往往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其要表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描写空间的,往往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描写人文的,往往是从众到寡,由外向内,这种慢慢抽丝剥茧,深化主题的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此外,中文诗歌讲究简洁凝练,意犹未尽,感悟性的思维习惯客观上要求汉语语言以意统形,即意合法,语言简洁而灵活,句式像流水一样,给人诗歌的流畅和优雅之美。
英文诗歌从句式表达上就跟中文有很大差别,可能是受浪漫情怀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英文诗歌的表达要较中文直接许多,作者想用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即使是追求言外之意的诗歌,语言也通常是非常与中心表达意象息息相关的,其内容偏于分析原则,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
因此,与中文诗歌不同,英美人的空间认知心里感知模式是“先局部到整体”,空间位置排列顺序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
其特点是由主到次,由因到果,由小到大等,这种思维模式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也是可以从无数的英文诗歌文献中捕捉的相关信息。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75c9d3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5.png)
内容——爱情
再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可是,我敢指天发誓, 我的爱侣, 胜似任何捧作天仙的美女。
足以见得,西方爱情诗歌表露更加直白 ,情感的对象也较为不羁。
内容——爱情
除了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在类型上 ,中西方爱情诗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爱情诗除了对自己妻子的爱情 ,还有一部分是对青楼女子的情感,而这 一部分更加浪漫和热烈,表达相对奔放并 不会太过萧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词语——叠词运用
再如李白的《秋浦歌》: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唐著名诗人王建的《宛转词》: 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 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莫莫离人家。
内容差异的原因
古代西方文明产生于爱琴海沿岸的多山地带 ,土地贫瘠,生存环境狭小,这注定了他们要形 成靠海上捕捞和海上贸易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文 明。在广阔的海洋上漂泊,与风浪搏击磨砺了他 们过人的胆识和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而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个人的胆识魄力和智慧技巧往 往决定着事情成败,因此他们形成了个人主义的 民族精神。而在生存空间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 调和之时,他们就发动战争,夺取土地、财富、 美女、奴隶和牲畜。古代西方的社会政治关系本 质上是一种赤裸裸建立在私有财产上的非血缘性 的单纯的契约关系,因此战争与血缘道德毫无关 系,不受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加之民族性格中 的勇武尚力因素的存在,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对战 争和英雄人物阳刚之美的无节制的渲染。
音律
这首诗是Shakespeare的十四行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由于英语是拼音 文字, 整首诗虽然韵脚按abab, cdcd, efef, gg 排列, 读 起来朗朗上口,但做不到整首诗一韵到底,也没严 格地押行内韵和头韵。
中英诗歌比较
![中英诗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074d29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0.png)
中英诗歌比较——从诗歌角度看文化差异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主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并能让他人能同样限度地理解和感受到它。
中国的诗歌历来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为其标志特征,西方(这里主要讲英国)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
中西的诗歌在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对于学习诗歌的人来说不可以把自己的视野放得太狭窄,在横向和纵向中不断的比较从而完善自己。
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中英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诗人,如胡适、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曾译介过雪莱、济慈(John Keats)和惠特曼(Walt Whitman)等诗人的作品,并受其启发,于“五四”新文学时期,兴起新诗运动,极大地深化了中国新诗的思想内涵。
如当代中国的朦胧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的意象派的影响。
相似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e2d1d7f705cc175527095e.png)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作者:杨萌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8期意象派诗以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审美价值,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中英意象诗歌流派发展入手,以意象派代表诗歌《红色手推车》与《天净沙·秋思》为例,就中英意象派诗中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分析探讨中西方意象诗歌的不同之处,及中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
1 引言意象派(Imagism),流行于1909年至1917年,由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分支意象主义运动发展而来。
当时的西方世界经过了一战战前对战争的疯狂追捧,转向战后人们的苦难和绝望。
二者转变之间造成的极大落差反映到文学,则是对传统诗歌创作的大背离。
以埃兹拉·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厌烦了因循守旧,汲取东方古典诗歌鲜明简约的意象,发展成为意象派。
2 具象和抽象20世纪意象派诗是美国现代新诗的一个标志,促进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
意象派诗歌凝缩简练,强调意象的组合方式,形式上不受传统诗歌的节拍约束。
庞德曾定义“意象”为“在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T·E·休姆则坚持句子和词组被视作意义的单位。
W·C·Williams對于语言运用则要求“不要用冗余的词,……不要沾抽象的边”。
由此可见,意象派强调“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一瞬间的意象中。
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红色手推车》,诗人以十几个词便描绘出一幅清新鲜艳的雨后农家小院图。
其描述的画面具体形象,直观可见,色彩丰富,动静相宜,读来仿佛眼前便浮现出那台把手已被磨得光滑的手推车,车身上覆盖的雨水在阳光照耀下淋漓发亮,几只白色雏鸡在一旁嬉戏觅食。
画面虽简单却具体,好似素描,一笔一动勾勒出的皆为细腻平铺的具象,令人对细节过目不忘。
反观中国自《周易》提出“意象”概念开始,后在庄子《外物》中加以阐说。
想要精确巧妙地表达出意思,则必须忘记语言,将表达手法、语言技巧抛却不顾,专注于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用客观的物象辅助主观情感的表达,以求能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1ad068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8.png)
中英诗歌对比中英诗歌一直是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观点。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中英诗歌对比成为了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英诗歌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下诗歌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首先,中英诗歌在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诗歌多使用五言、七言古体诗的形式,注重平仄韵律的对仗关系。
诗人通过写景、咏物和抒发情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英文诗歌则更为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自由诗、押韵诗或者无韵诗等不同形式。
英文诗歌更加注重音韵与节奏感,使用富有韵律美的句子结构和押韵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其次,中英诗歌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文化注重“咏史抒怀”,以古代文人骚客的视角向读者传达道德伦理、人生哲学和社会议题。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写景叙事,表达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思考。
而英文诗歌更加开放和多元,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社会、政治等。
英诗通过表现个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思考来触动读者的感知与思考。
此外,中英诗歌还存在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中文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而闻名,更加注重思辨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礼仪、道德和孝道,这些价值观也贯穿于诗歌创作中。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并融入了儒家的忠诚和感恩情怀。
而英文诗歌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英诗鼓励诗人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追求独特性和创新。
最后,中英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文字的端庄和言简意赅,采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的塑造。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中,他通过写秋夜的景观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英文诗歌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致和生动,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来塑造意象和情感。
英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中英诗歌在形式、主题、文化价值观、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
![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bb6d94f33687e21ae45a904.png)
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从非格律角度出发摘要:诗歌在中英文学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席位,但两国诗歌无论是在选材、格律、立意还是描写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今天我们就从语言层面(除去格律方面)谈谈中英诗歌差异。
关键词:表达方式;意向选择;表达量化;选材偏好一、表达方式的差异:含蓄和直白The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归,举头闻鹊喜。
——冯延已《谒金门》译文(母语译者)1. All day long, she expects him.But, somehow, he is not back.She raises her head upward,Hearing the magpie’s chick-chack.译文(外语译者)2. 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Raising my head, I’m glad to hear magpies.这首词通过写景,以象征的手法巧妙地揭示出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从抒情的角度来看,由于身居深闺的上层妇女长期受“温柔敦厚”之类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在涉及男女爱情这类心理活动时,感情宣泄较含蓄,起伏也较微弱。
译文1通过“喜鹊”的文化继承性意义——喜鹊报喜——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以象征的手法精心营造的氛围,这般处理符合词中主人公情感的宣泄方式,真可谓意在言外,且又意藏词中。
相形之下,译文2就显得稍稍直露了些,把那种可通过“喜鹊”这一形象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自然化解了。
由此可见中文诗歌以含蓄、微妙胜,而英诗的直率和铺陈也可以从以下一首诗窥见一二。
中英诗歌特点对比
![中英诗歌特点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7568f92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c.png)
校园英语 /中英诗歌特点对比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刘路伟【摘要】本文从中英诗歌在意象选择、象征意义、宗教元素、回文性等方面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并简要的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同时通过对中英诗歌这些特点的对比,使读者对中英诗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古诗 英诗 意象选择 象征意义 宗教元素 诗歌是书写人类生活及情感的一种特殊工具,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出现,是中西文学中起源最早且相当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本文将对中英诗歌特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中英诗歌意象选择上的差异在网上流传着一本所谓的“宋词宝典”,有位网友用技术手段统计出宋词中频率最高的意象词汇,只要熟记这些词汇,任何随机的词汇组合都可创作一首意境唯美的宋词。
我们姑且不论这其中是否有真正意义的文学内涵,但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汉字是象形文字,很容易由字及形,见字犹如见画,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由此可见,汉字含义丰富,一字即一世界。
以汉语写成的诗歌,含蓄简练,意象可直接拼合,字与字间的关联可由读者凭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来填补。
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在诗中排列众多的意象。
如元剧作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二十八字排列着十种视觉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再来看英语诗歌使用意象的情况。
英诗中像这样拼接使用视觉意象的情况并不多,多是采用多种意象使诗歌更为连贯紧凑。
如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e,1567-1602)的一首诗(以第一节为例)Spring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Then blooms each thing,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Cold doth not s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the sweet spring是味觉意象,the year’s pleasant king属抽象意象;blooms each thing是视觉意象,cold doth not sting是触觉意象,the pretty birds do sing是听觉意象。
通过十四行诗分析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的异同
![通过十四行诗分析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bf1bb1b6fd0a79563c1e72e0.png)
由意大利式十四行演化来的英式十四行诗分成三个 四旬 ,每 四句各有 独立 的韵式 ,最 后 是一个 押韵 的
对 句 。其韵式 为 a b a b ,c d c d ,e f e f . g g 。
因此 可见无论 中国诗歌还 是英 文诗歌 ,在 诗 歌 的写作上都要具备这几个特点。 1 . 概括性 :即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深刻 ;诗 歌 的语言不 同于小 说与戏 剧可 以用大量 篇 幅来描 写 各种场景 ,而是必须用相对短小精准的文字来表达 十 四行诗 的格律分 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情感 , 这就要求诗歌的语言必须 十 四行 诗 :顾 名恩义 ,十 四行 诗是 一组 只有十 精 练 。 四行 ,并且有正式韵律的抒情诗,几百年来大诗人 2 . 节奏 性 :即每旬有 一定 的节奏 。 中西方 诗 歌 直喜欢用这种诗体写诗。 都有押韵之说 ,且都有押韵诗与无韵诗 ,在节奏的 英 语 中十 四行 诗 主要 有两 种格 式 ,一 种为意 大 表达上中国汉字 有平仄之分 ,而英文则有重读轻 利式 ( 也 称彼特 拉克 体) 十 四行诗 ,另一 种 为英 国 读 ,即语音上的轻重之分。利用不 同语言的不同特 式 ( 也称 莎士 比亚体 )十 四行诗 。意大 利式 十 四行 点 ,达到诗 歌有节奏 美 ,读 起来 朗 朗上 口。这 种特 诗源于意大利民歌 , 并在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手中 点西 方诗 歌与 中国诗歌有 异 曲同工之 妙 。在诗 歌押 达 到艺术 顶峰 。S i r T h o m a s Wy a t t ,H e n r y H o w a r d和 韵 上 中西方 诗歌 的创作 者们可 以说是 心有灵犀 的 。 E a r l o f S u r r e y 这 三个 人将 这种具 有 意大 利传 统特 色 中国古体诗词历来讲究韵律 ,而西方也大致一样 , 的诗歌形式引入的英格兰。 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 用 意大利式十四行诗一般包括两部分 ,一个起首 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 最典型的就是 八行 称 为 o c t a v e o r e i g h t — l i n e s t a n z a o在加 上一个 后 s o n n e t 和h e r o i c c o u p l e t 。 六 行称 为 s e s t e t o r s i x — l i n e s t a n z a o前 八 句谈 一 件事 3 . 形象 的思维性 :这点不单单是要求语言形 情 ,或 问一个 问题 ,或表示 一种 紧张 的情绪 ,而 后 象 ,而 且要 求 诗 歌 的 作 者 要运 用 联 想 、想 象 等 方 六 句解 决 ,回答这 个 问题 ,或缓 和 紧张 的情 绪 。十 法 ,将诗人要表达 的概念 ,具体 地呈现在读者 眼 四行诗在英语中是韵律要求最严格的诗体 ,有时候 前 ,这一 点中西方诗 歌的作者 也是相通 的 。 诗人们为了押韵 ,往往会忽略语法结构。意大利式 4 . 抒情性 : 无论 中国诗歌还是西方诗歌 , 最终 十四行也是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一般前八句固定为 着 力点都在 一个 “ 情 ”字上 ,诗 歌所要 表 达 的就是 a b b a ,a b b a ,而后 六 句则 有 三 种 押 韵 形 式 . c d e c d e , 不同的 “ 情”字 ,爱情 、亲情 、友情 、爱 国之情 、 c d c d c d, c d e d c e o 郁 郁之情 甚至愤 怒之情 ,尽 管在诗歌 中抒 发情 感 的 然 后 就是 英 国式 也 就 是莎 士 比亚 式 十 四行诗 , 方式中西方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抒情的主题却是一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2ae72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a.png)
中英爱情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具
体的对比:
1. 主题与风格:中文爱情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强调情感和意境的细腻表达。
相比之下,英语爱情诗歌更倾
向于直白、热烈的表达方式。
2. 语言与修辞:中文爱情诗歌常常使用象征、隐喻等修
辞手法,语言优美且含蓄。
而英语爱情诗歌则更注重节奏和
韵律,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段如排比、反复等。
3. 情感表达:中文爱情诗歌中,情感表达通常较为内敛,强调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深度。
而英语爱情诗歌则更倾向于
直接抒发情感,表达热烈而直白。
4. 文化背景: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爱情诗歌
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文诗歌更注重自然
与人的和谐,而英语诗歌则更强调个体情感的表达。
5. 传统与创新:中文爱情诗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也有对现代情感的表达。
而英
语爱情诗歌则更加开放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总的来说,中英爱情诗歌在主题、风格、语言、情感表达
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
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诗歌,感受其中所蕴含
的丰富情感和美好意境。
中西诗歌 特点 比较
![中西诗歌 特点 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56deb49cf84b9d528ea7a72.png)
❤多林·布鲁克斯的《我们真酷》: We real cool. We Left School. We Lurk late. We Strike straight. We Sing sin. We Thin gin. We Jazz June. We Die soon. ❤这首诗的单词非常简单,但倘若将这些简单的单词全翻译成 中文词,那么原诗的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的使用 重于其表达的内容,因为其模仿出的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 气比其真正说出的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 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的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 不可能翻译出原诗的语气,因为译作汉语的内容在英文中完 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的语气重说一遍。
在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 基础的西方语言中,词 语都具有严格的词性划 分,如主、谓、宾等。 他们产生了对语言、对 “定义”的热望“希望 把词语的意义固定下来, 以便控制词语。” 所以西方的诗歌写作者 们总是试图将自己要表 达的东西说清说明说尽 说完,他们认为自己制 作出来的作品像他们严 格的语法一样构成了先 验逻辑的自洽系统。
❤介词的省略。比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中的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 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 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 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而原句之所 以佳妙,也正是因为其高浓度地凝结了多种 意含。
❤然后是时间状语的问题。 因为汉语的动词不具备 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 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的 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 示时间的成分(或将不 同的时间并置在一起) 来打破线性逻辑。如 《锦瑟》中的“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诗人同时置身 于经历这段爱情的时刻 (第一句)和他认为在 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 情的时刻(第二句), 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 是否真的发生过 。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35a4bb30242a8956bece4c7.png)
中、英诗歌中的美女对比这里仅就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一诗说说英诗与中国古诗的一点区别。
只谈一点,就是英诗与汉诗中美女的对比,不及其余。
英语里面有个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的概念,说的是“体魄健全和精神健全”的关系,“灵与肉”的矛盾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础命题。
但西方文化讲究平等,英诗(乃至整个文学)里面的女人也多被赋予独立人格。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古诗里面的女人多半都是男性的附属,思念、哀叹、被选择,被恩宠,被抛弃,鲜有独立选择权。
这当然是当时的制度造成的,跟农耕文明的家长制有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不发达造成的。
农耕社会中是家长(或族长)一个人独霸大权,然后一层一层排下来,等级森严,最没有背景、最没有财势、最没有力气的那个人压在最底下,永无出头之日(当时的科举制度在此暂且不谈)。
西方文明呢,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说得好听是“海洋文化”,实则无非海盗文化:大家都是刀头子舔血拼出来的,老子怕谁?公平合理还则罢了,不讲理还想压服我?没门!我定然跟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大不了头掉了碗大一个疤。
进入现代文明后,动辄械斗、杀人也不像样子,便坐下来,平等地谈判,谓之民主。
“民主”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身份、平等权利和平等话语权。
妇女也一样。
即如She Walks in Beauty这首诗,认真读一读就会感到,里面的女郎美则美矣,却也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仅仅从纤弱、柔媚、娇羞等角度来描写,这一点同中国古诗有很大区别。
当然,你要是想追也可,那就要看你的手段了。
叶芝有首诗《当你老了》,说的不也是有个美人他“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叶芝睡不着,便写了那首诗去劝人家后悔。
大文豪莎士比亚也一样。
他被美女拒绝后便走回家里,作诗,作很多诗,说些奉承话,倾诉衷肠,试图打动人家。
大约可以说,中国诗歌里面怨妇多,而英诗里面“怨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