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第七章 岩浆化学作用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34a04c9524de518964b7dbe.png)
2)岩浆不能熔化比自己熔点更高的围岩,只能通过离子交 换反应,改变围岩及捕虏体成分,使之达到平衡。
3)与岩浆相适应的围岩物质可在岩浆中保持稳定,如玄武 岩中的地幔橄榄岩包体。
(3)同化混染作用的鉴别标志:
1)出现的部位:主要出现在大型侵入体的边缘带,与围岩之间 常形成渐变过渡带;
• 环太平洋火山带 —— 中、酸性
•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 —— 基、酸性
• 洋脊火山带
—— 基性
环太平洋火山带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
洋脊火山带
冰岛的火山分布
我国火山分布
我国台湾处于环太平洋带上,有火山十六座 ——活火山 黑龙江德都五大莲池,二百多年前仍有喷发 ——休眠火山 南京江宁方山、六合桂子山(燕山期火山) ——死火山
破火山口:一种在火山顶部的较大的圆形拗陷,其直径往往大 于1英里。通常是岩浆回撤、火山自身塌陷时形成,或浅部岩浆囊 喷发而形成的。大量岩浆的撤退可能是由于其构造支撑的丧失而 造成的。破火山口直径可达8-16公里,而火山口直径通常不超过11.6公里,主要是在火山喷发期间由于爆炸而挖掘出来的。
剥蚀暴露的火山颈, 由玄武岩柱组成 (德国)
2.岩墙:指厚度较稳定,形状较规则、切穿围岩层 理或片理的板状侵入体。 3.岩盆:指侵入层理之间、中央部位微向下凹的盆 状侵入体。
4.岩盖:又称岩盘,指侵入层理之间,上凸下平穹 隆状侵入体。
5.岩脉:指规模小,形状不规则上、厚度变化大且 呈分叉复合现象的脉状侵入体。
(二)深成侵入岩的类型:
1、岩基:出露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深成侵入岩, 与围岩呈不协调接触,平面上呈椭圆形。常由花 岗岩类组成。 2、岩株:出露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深成侵入体。 平面上多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状。岩株与围岩呈不 协调接触,岩株可单独产出,但下部常与岩基相 连。
【精品】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精品】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e795f508762caaedc33d4cd.png)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第一节岩浆作用与岩浆岩目的要求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实质上,岩浆作用就是液态的岩浆与固态的岩石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液态的岩浆转化为固态的岩石,这就是矛盾的暂时统一.我们之所以讨论岩浆作用,研究它的基本规律,目的是为了寻找和开发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资源和热力资源,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性理论奠定基础。
课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岩浆作用的概念二、喷出作用o(一)火山喷发现象与喷发类型o(二)火山喷出作用的产物三、侵入作用o(一)深成侵入体o(二)浅成侵入体四、岩浆岩o(一)岩浆岩的结构构造o(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o(三)岩浆岩的颜色o(四)岩浆岩的分类和分类表的应用重点1.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讲授重点应放在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上,如什么是岩浆作用;岩浆的主要成分;岩浆在地下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岩浆为什么活动;它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会形成什么岩石。
2.人们如何着手对岩浆进行研究。
3.岩浆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的表现特征和产物.搬运作用的方式及不同营力搬运作用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归述岩浆的演化和岩浆作用的时空规律。
教学方法本节课用多媒体以讲解为主,叙述为辅进行讲授.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岩浆作用的概念•人们是如何着手对地下深处的岩浆作用进行研究的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实地考察近代火山现象,研究历史资料。
•二是从已经形成的岩浆岩着手去查明岩浆作用的规律.o(一)岩浆的主要成分o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
其中SiO2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Ai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60%。
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
此外,岩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CO2、H2S、F、Cl等。
o(二)岩浆(magma)o岩浆在地下的温度可能达1300℃左右,压力达数千个大气压.所以岩浆是一种处在高温高压下的,富含挥发组分而且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7第七章 岩浆作用1
![7第七章 岩浆作用1](https://img.taocdn.com/s3/m/70c76a3743323968011c923d.png)
1. 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与其所侵入的围岩之间,在化学成分及
物理状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当岩浆 侵人到围岩中时就会发生种种变化 岩浆熔化围岩,使围岩中某些化学成分通过 化学反应或直接熔融而加人到岩浆中去,使 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同化混染作用 原始岩浆的种类虽是有限的,但通过岩浆的 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会使其发生复杂变 化,它是岩浆岩岩石类型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熔岩流(lava flow):熔浆喷出地面后沿地面流动形成的 流体。熔岩流冷却后称为熔岩,常见的有2种类型: a.枕状熔岩:是水下喷出的基性熔岩,常呈椭圆形似枕头而 得名;它具有柱状节理,平面上常呈六边形,是由于岩浆围绕 等距离中心不断冷凝,结果产生垂直于冷凝面的裂隙。
熔岩流和熔岩瀑布
a.枕状熔岩:柱状节理,平面上常呈六边形,是由于岩浆围 绕等距离中心不断冷凝,结果产生垂直于冷凝面的裂隙。
a.枕状熔岩:柱状节理,平面上常呈六边形,是由于岩浆围 绕等距离中心不断冷凝,结果产生垂直于冷凝面的裂隙。
b.结壳熔岩/波状熔岩:基性熔岩表面先冷却形成薄壳,而 下面未完全冷却的岩浆继续流动并拖拽上面的薄壳而形成波状 或绳状结壳。
b.结壳熔岩/波状熔岩:基性熔岩表面先冷却形成薄壳,而 下面未完全冷却的岩浆继续流动并拖拽上面的薄壳而形成波状 或绳状结壳。
42
43
浅成侵入体
浅成侵入体
浅成侵入体
二
深成侵入体
一般形成于地下3~6km以下的深度。特征是(1) 温压高;
(2)冷却慢、结晶程度高/低(?) ,颗粒大/小(?);
(3) 岩体规模大,围岩变质作用强烈。可分为岩基、岩 株两种。 1.岩基(batholith):是侵入体中最大的一类,一般面积大 于100km2 ,最大可达数万km2 ,岩基多半为花岗岩类侵入体。
8 第七章 岩浆化学作用PPT课件
![8 第七章 岩浆化学作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6a9d91aa00b52acfc7cafe.png)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7.1.3 岩浆的性质
3、氧化还原条件 与岩浆的形成环境有关,深源岩浆形成与较还原的环境,生成的岩 浆氧化还原电位较低。 主要标志是变价元素的价态,一般岩石的ω(Fe2+)/ ω(Fe3+) >1,岩浆形成于还原环境, ω(Fe2+)/ ω(Fe3+)<1,形成于氧化 环境。挥发分也可指示岩浆的形成环境: 还原环境:CO、CH4、H2的含量高; 氧化环境:CO2、H2O、SO2含量高。
(2)若火成岩中相容元素(如Ni、 Co、Cr)含量变化小,同时不 相容元素比值[如w(Sr/w(Ba)、w(La)/w(Sm)]变化大,则为部分熔融 形成的。
(3)岩浆的结晶分异演化程度对探讨成岩过程和含矿潜力有重要意 义。
微量元素是否类质同象进入主要造岩矿物晶格,是它们是否能在晚 期及其后的地质作用过程富集成矿的关键。
二、岩浆演化过程元素的行为
2、岩浆演化过程微量元素的行为
按微量元素在岩浆演化过程的类质同象行为差异,微量元素的分类:
(1)主要以类质同象方式进入长石、石英等矿物(K、Na、Ca的铝 硅酸盐矿物,也被称为长英质矿物)的微量元素,这些铝硅酸盐矿物在 岩浆结晶过程属于较晚结晶的矿物,在岩石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属于较易 熔融的相。多为强或较强的不相容元素,半径大,亲氧性突出,成为大 离子亲石元素(LILE)。
7.1.1 岩浆起源与化学组成
花岗岩:陆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玄武岩:起源于上地幔不同深度和不同性质的橄榄质岩石
或者地幔柱; 安山岩:主要产生于俯冲带,具有多源性,(底侵玄武岩
部分熔融); 原生岩浆:由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 岩浆过程:分离结晶、岩浆不混溶、岩浆混溶、同化混染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https://img.taocdn.com/s3/m/8d45c41452d380eb62946d30.png)
36
正在宁静溢流的火山岩浆
喷出作用或火山活
功——岩浆冲破上覆
岩层喷出地表,即喷出
作用或火山活功.这种
作用形成的岩石称喷出
岩,又称火山岩。
熔岩流
绳状熔岩
枕状熔岩
枕状熔岩
• 3.岩浆岩
• 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
形成的岩石。熔融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
又可以分为喷出岩 (火山岩)和侵入岩。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气孔构造:岩浆在压力减小或温度骤然降低条件下,随挥发性 成分不断散失和熔岩迅速冷却凝固在岩石中所留下来的许多圆 形或椭圆型的孔洞。 杏仁构造:岩浆岩气孔被后来的物质填充所形成的一种形状象 杏仁状的构造。
气孔状玄武岩(龙南中侏罗统)
四 岩浆岩的分类
岩浆岩分类的主要根据:
一方面是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 一方面是岩石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火成岩的分类
• 岩浆岩分类
• (1)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 含量分别呈逐减和渐增的趋势,因而岩石颜色逐 渐变浅。
• (2) 就暗色矿物的变化而言,橄榄石只在超基性
岩、基性岩中出现,辉石是基性岩的主要矿物, 角闪石是中性岩的主要矿物,黑云母是酸性岩的 主要矿物。
(3) 长石的种类和含量在各类岩石中很有规律。超基性岩里很
暗 色 矿 物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火成岩 重要造 岩矿物
长石 石英 黑云母 角闪石 辉石 橄榄石
比颜 重色 越越 来来 越越 小浅 ,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1、火成岩的结构
结构 :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 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的形态等所反映 出来的岩石构成上的特点称为结构。
岩浆作用的定义
![岩浆作用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754b3a4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b.png)
岩浆作用的定义岩浆是地球内部高温熔融状态的岩石物质,它在地壳深处形成,并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进入地表。
岩浆作用是指岩浆在地壳中运动和作用的过程,是地球内部热力学和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浆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岩浆生成、岩浆上升、岩浆喷发和岩浆固化几个阶段。
首先,岩浆的生成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有关。
地球内部的高温使得岩石物质熔融,形成岩浆。
然后,岩浆会在地壳中上升。
这是因为岩浆的密度较大,而地壳的密度较小,所以岩浆会向上运动。
在上升过程中,岩浆与地壳中的岩石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化学反应,改变地壳的构造和岩石的性质。
接着,岩浆可能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
岩浆在火山口喷发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形成火山爆发。
最后,喷发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岩石。
岩浆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热量释放和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
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可以带走地壳中的热量,维持地球的热平衡。
同时,岩浆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岩浆作用输送到地表,丰富地壳的物质组成。
其次,岩浆作用是地壳形成和变质作用的重要机制。
岩浆的上升和喷发可以形成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丰富地壳的岩石类型。
岩浆作用还可以改变地壳中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形成新的岩石矿物。
最后,岩浆作用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
岩浆作用引起的地壳运动和地壳变形可以导致地震的发生。
火山喷发是岩浆作用的直接表现,也是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
岩浆作用对地球和人类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地球科学研究来说,深入了解岩浆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对于资源勘探来说,岩浆作用带来的岩石和矿物资源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来源。
对于灾害防治来说,了解岩浆作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防范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高温熔融状态岩石物质在地壳中运动和作用的过程。
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学和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浆作用(精)
![岩浆作用(精)](https://img.taocdn.com/s3/m/f3c2554e763231126edb1157.png)
3 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岩石圈内发生的三种相关的地质作用——岩浆作用(侵入和喷发)、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大都与板块的分裂、俯冲和碰撞有着密切的联系。
3.1 岩浆作用与板块构造地球内部的温压条件与岩浆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关系。
岩浆是一种炽热的,具有极强活动力的熔融体。
通常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岩浆形成时,与周围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但岩石圈一旦发生破裂或产生压力差,平衡被打破,岩浆就会上升。
由于受到上覆地壳的挤压,一部分岩浆在地壳深处缓慢冷却结晶,一部分可以达到离地表较近的浅处较快冷却结晶,或者冲破地壳以火山的方式喷溢出来迅速冷却。
地质学家把这种岩浆的形成(熔融)、运移和冷凝的整个过程中,岩浆自身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过程叫做岩浆作用。
包括有侵入作用和火山作用两种类型。
(1)侵入作用由结晶粗大的矿物组成的花岗岩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花岗岩与周围沉积岩之间截然不同的岩性和不协调的接触关系,以及与花岗岩接触处的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晶程度发生显著的热力烘烤现象,可以证明花岗岩是来自地下深部炽热的熔融物质所形成。
当这些熔融的岩浆上升到离地表不远的深处(3公里以下),由于十分缓慢的冷却,矿物有充分的时间来形成自己的晶形。
最后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基,有时也有规模较小的称为岩株,岩株常在深部与岩基相连。
除了深成的花岗岩之外,岩浆也可以上升到更接近地表的地方(<3km),但规模要小得多,冷却得更快,因此结晶颗粒比深成岩要细,常呈斑状或似斑状结构。
岩体与周围岩石不协调的侵入关系可形成岩墙(岩脉),此外与围岩的协调侵入关系还可形成岩床和岩钟(图5-17)。
陆壳板块内的侵入作用常形成富硅铝的花岗岩,洋壳板块内的侵入作用则形成富含铁镁质的橄榄岩、辉长岩和中性的闪长岩,但规模都远比花岗岩小。
(2)火山作用火山喷发是十分壮观的地球内部能量-物质突然释放事件(图5-18)。
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原子弹爆炸。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e202dc45022aaea998f0fad.png)
• 物理性质
温度高(650°-1400°) 压力大(可达数千个大气压) 粘稠流体(其粘度主要取决于 SiO2的含量和温度。 SiO2含量 越高,粘度也越大,不易流动 ; 岩浆的温度越高,则粘度越小, 越易流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岩浆喷发作用-猛烈式火山喷发
喷出物中气态和 固态物较多 ,喷 发时发生猛烈爆 炸。喷出物主要 为粘度大、温度 低、不易流动的 酸性熔岩。火山 口附近冷凝成陡 峻的火山锥,称 岩穹锥。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岩浆喷发作用-交替式火山喷发
以宁静式和猛烈式交替出现的火山喷发, 并形成由冷凝熔岩和火山碎屑物互层的层 状火山锥。
火 山 颈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岩浆喷发作用-熔岩被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岩浆喷发作用-熔岩被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岩浆喷发作用-火山喷发物质
气态喷出物:主要为水蒸气,其次为CO2、N2、SO2、CO、 H2、F2、S2、Cl2
液态喷出物:火山的液态喷出物就是熔融状态的熔岩 (浆),熔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根据熔浆中SiO2 含量将其 分为基性熔浆(SiO2 45-52%)、中性熔浆(SiO2 52-65 %)、酸性熔浆(SiO2 >65%) 。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岩浆喷出作用
• 火山喷发是一种极 为壮观而又令人生 畏的自然现象,自 古以来就给人们留 下极其深刻的 印象。 “火山”一词源于 罗马神话中火神所 居住的一座喷火冒 烟的山——武尔卡诺 (Vulcano)的名称。
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岩浆喷出作用-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
7 岩浆作用
![7 岩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eaf6c60c22590102029dea.png)
第七章岩浆作用喷发式火山熔岩火山裂隙式火山火山碎屑岩是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是介于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岩石类型,兼有两者的特点,又与两者相互过渡。
在沉积岩系中它属于碎屑沉积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地壳深处的局部地段和软流圈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由硅酸盐及部分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和挥发组分组成的熔融物质,即岩浆(magma)。
在1000℃左右甚至更高温度和巨大压力下具有极大的潜在膨胀力。
一旦由于构造运动破坏了地下平衡或使局部压力降低时,这种物质就会向着压力减小的地方(如隆起、破裂)流动,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在运动过程中岩浆与围岩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围岩与自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
岩浆作用(magmatism)这种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根据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分为两种活动方式:侵入作用: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达到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过程叫侵入作用(intrusion),冷凝后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喷出作用:岩浆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到空中,这种作用过程叫喷出作用(extrusion)或火山作用(volcanism)。
熔浆(lava)冷却后所形成的岩石叫熔岩或喷出岩(extrusive rock)。
第一节喷出作用一、火山概述火山:岩浆沿地壳某些通道喷出地表的现象,称为火山(volcano)。
(见下页图)习惯上把火山分为:活火山——现在仍继续活动的火山;休眠火山——人类历史上喷发过近代处于相对稳定的火山;死火山——没有活动能力的火山,这些火山在人类历史前喷发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再喷发的记载,只保留有火山形态和遗迹。
一个典型的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三部分:火山锥火山喷发的固态和液态物质常堆积成圆锥形火山。
火山喉管物质从地下涌出地面的通道。
火山颈火山颈喉管中充填的是由岩浆冷凝成的柱状岩体。
火山口火山物质溢出地面的位置。
第七章 岩浆作用及其产物
![第七章 岩浆作用及其产物](https://img.taocdn.com/s3/m/b3081e26bcd126fff7050b8e.png)
1. 一元论
——美国岩石学家鲍文
鲍文反应序列的意义: (1) 鲍文反应由于提供了矿物的结晶顺序,因而也可用来 判断各种矿物的结晶程度.一般来说,越先结晶者,自形 程度亦越高,晚晶出的矿物大都为半自形晶或他形晶; (2) 橄榄石和石英这两种矿物具有指示作用; (3) 解释矿物的一般规律;
(4) 说明了矿物的组合情况与结晶顺序→岩石结构的概况。
3. 多元论
近年来,通过全球构造学、岩相学、实验岩石学、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的研究,多元论的观点逐渐为 人们所接受。 理论基础:原生岩浆的组成取决于源区岩石的物质 成分,温度、压力、熔融程度以及源区的构造条件 等。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超基性(橄榄)岩浆,基 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 岩浆均可为原生岩浆。这几种原生岩浆是上地幔和 地壳底部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 (重熔)产生的。
溶透式喷发
形成“枕状”熔岩
裂隙式喷发:洋脊火龙
中心式喷发
爆发前期
爆发期
爆发后期
宁静式,基性岩浆以宁静无爆炸的方式溢出地表
暴烈式,酸性岩浆以猛烈 爆炸的方式喷出地表
递变式,介于前两者之间, 有事宁静,有时剧烈, 以中基性岩浆为主
二、 岩浆的喷出作用及其产物
3. 火山喷出的产物 气态, 60-90%为H2O,N, O, H, H2S, CO2, CO, F, 氨气、 甲烷等 液态,熔岩 固态,火山集块(>64mm)(火山弹)、火山角砾(264mm)、火山灰(<2mm)
岩浆及岩浆作用
基本概念 岩浆的喷出作用及其产物 岩浆的侵入作用及侵入体形态 岩浆的活动规律
岩浆的成因与演化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一、 基本概念
1. 岩浆,是地下富含挥发分的高温熔融体,喷 出地表的岩浆称之为熔浆。绝大多数为硅酸 盐熔融体。 成分 温度 粘度
07岩浆作用
![07岩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7b4d16de80d4d8d15a4f45.png)
第一节 岩浆与岩浆活动 第二节 火山作用 第三节 侵入作用
第一节 岩浆和岩浆活动
• 岩浆:岩浆是 具有硅酸盐矿 物化学成分的 高温混合物。 包括液态、固 态和气 态物质 。 • 岩石圈或地幔 的岩石在放射 线元素蜕变热 的影响下发生 熔融形成岩 浆。.
岩浆作用:岩浆的形成、运移、冷凝固结成岩浆 岩的全过程称岩浆作用。岩浆通过侵入作用和喷 出作用(火山作用)形成岩浆岩。
• 岩浆的侵入 作用:岩浆 侵入到地壳 一定深度内, 缓慢冷凝固 结形成侵入 岩(花岗岩 须1Ma)。
• 侵入作 用位于 地下深 处,岩 浆缓慢 冷凝结 晶出各 种矿物。
侵入岩的产状:岩基(batholith) 岩株(stock) 岩床(sill) 岩墙(dike) 岩(laccolith)
• • • • • •
宁静式 玄武质岩浆沿火 山口缓慢流出, 常形成盾状火山 锥。危险性小。
爆破式 • 递变式 火山以猛烈的爆 • 火山喷发以宁静 炸喷发,将火山 式和爆破式交替 碎屑、火山灰、 出现,形成复式 火山锥。 熔浆抛出,堆积 成火山渣锥。
夏威夷72年火山爆发形成的熔岩流
爆 破 式 火 山 爆 发
盾状火山
火山渣锥
复式火山
• • • • •
规模巨大,夏威 夷火山高约8000 米,宽数百公里。 由大洋玄武岩组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规模小,高100- • 规模中等,高 数千米,宽数 300米,宽度于 公里,由熔岩 1公里,由火碎 和火山碎屑组 屑、火山灰、火 成,自然界最 山弹堆积而成。 为常见。
第三节 侵入作用
第二节 火山作用
城市边缘的火山喷发。
• 岩浆的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沿坡流动, 迅速冷凝固结形成喷出岩。
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92563231126edb6f1a109f.png)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第一节岩浆作用通过对火山的观察、岩浆岩的研究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认为,在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局部地段中存在一种炽热的、粘度较大并且富含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物质。
这种处在1 000度左右高温下的物质在常压下将呈液态,但在几千兆帕斯卡的压力下很可能处于潜柔状态,具有极大的潜在膨胀力。
一旦构造运动破坏了地下平衡使局部压力降低时,炽热物质立刻转变为液态,同时体积膨胀形成岩浆。
可见,岩浆(magma)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翁挥发分的熔融体。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
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magmatism),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magmanc rock)。
根据岩浆是侵入地壳之中或是喷出地表,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相应地,所形成的岩石分别称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或火山岩)。
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52%~65%)、基性岩浆(45%~52%)和超基性岩浆(<45 %)。
随着Si02含量减少,岩浆中MgO、FeO含量增多,岩浆的颜色加深,相对密度增大,粘度变小。
一、喷出作用(-)火山喷发现象与喷发类型喷出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volcanism)。
火山喷发过程极为复杂,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岩浆作用阶段,所喷出的物质和喷发类型备不相同。
有的喷发很平静,岩浆沿裂隙通道上升,缓慢地流出地表,边流动边冷凝;有的非常强烈,岩浆喷出时具有猛烈的爆炸现象,可将大量的气体、岩浆团块和固体碎屑喷射到火山口以外,在火山口上空形成巨大烟柱。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托马利省一座沉睡了400年的内瓦多德尔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周围几个城镇被七八米厚的岩浆、石块和火山灰掩埋,造成两万多名居民死亡。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a3a913d3968011ca300911e.png)
在火山锥顶部常有低洼的部位,略呈 圆形,边缘很陡,称为火山口。 火山再次喷发时可以将原有的火山 口炸掉一部分,使火山口顶部扩大,成 为更大的洼地,叫破火山口。 与火山口相连的岩浆通道叫火山颈
海南琼北火山锥
长白山天池
美国西部 的火山颈
(2)熔岩被 火山喷发溢出的熔浆沿山坡或 河谷向下流动,有的呈狭长的带状 ,有的呈宽阔平缓的舌状,冷却固 结后称为熔岩流。 当熔岩流遇到陡崖时可形成熔岩 流瀑布。 当喷发量很大时,熔浆可铺成 一大片,被覆在地面上,而后冷凝 ,称为熔岩被。
岩浆分异作用
岩浆在向上运移和冷却过程中, 由于重力作用或物理、化学条件的 影响,由成分比较均一的岩浆分化 为几种成分不同的岩浆,进而冷凝 成不同的岩浆岩的过程称为岩浆分 异作用。
同 化 作 用:岩浆在向上运移过程 中以较高的温度使周围岩石熔化, 并使其逐渐趋向于变成岩浆一部分 的作用称为同化作用 混 染 作 用:由于不断熔化各种围 岩,使岩浆本身的成分发生了变化, 这种作用称为混染作用。
(二)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
1、重结晶作用
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 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 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并未形成新矿物。 例如,石灰岩
隐晶
大理岩
显晶
2、变质结晶作用 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 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 的情况下(挥发分除外),原有矿 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 物组合的作用。
岩浆岩常见的结构有:
全晶质结构(粒状结构、似斑状结 构等)
隐晶质结构(包括斑状结构等) 半晶质结构
侵入体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 均较高,岩浆冷凝缓慢,岩 石多为全晶质中粗粒结构。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
普通地质学-03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普通地质学-03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https://img.taocdn.com/s3/m/2fe49c8583c4bb4cf6ecd104.png)
目前认为地下岩浆是由于局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 变化(如压力减小、热能积累等),从而导致部分 固态原岩转变为熔融状态,形成岩浆。由于岩浆的 温度很高,富含挥发组分,又处于高压作用下,所 以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即具有巨大的动能、热能和 化学能。因此,岩浆可以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 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最后 冷凝结晶为岩石。我们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 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 另一个影响岩浆粘性的重要因素就是温度。 岩浆的温度越高,粘性就越小;岩浆,气泡多者粘性大,气泡少者粘性小。
• 粘性的大小直接影响至火山爆发的猛烈程 度,火山喷发物的类型与特征及喷发物的 数量。
岩浆的温度往往随岩浆的成分而变化。 酸性岩浆的温度约为 700—900℃ 中性岩浆的温度约为 900—1000℃ 基性岩浆的温度约为 1000—1200℃。 岩浆的温度可以低到650℃,最高可达1400℃。 综上所述,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 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 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石记录了过去发生的地质事件。要探讨地球的 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岩石是最重要的客观依据;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 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岩 石中含有各种矿产资源,有些岩石本身就是重要矿 产,一定的矿产都与一定的岩石相联系。由此可见, 研究岩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 岩和变质岩。
第一节 岩浆、岩浆作用 和岩浆岩的概念
目前,一般认为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结晶形成的 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形成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它主要由两部 分组成:一部分是以硅酸盐熔浆为主体,一部分是 挥发组分,主要是水蒸汽和其它气态物质。前者在 一定条件下冷凝结晶后形成各种岩浆岩,后者在岩 浆上升、压力减小时可以从岩浆中逸出形成热水溶 液,热水溶液对于成矿有很重要作用。也有极少数 岩浆是以碳酸盐和氧化物为主的。
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二)
![第七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二)](https://img.taocdn.com/s3/m/218336c65fbfc77da269b16a.png)
魏 刚 锋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本次课堂内容
变质作用的概念 变质作用的因素和方式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沉积岩、岩浆岩与变质岩
岩石的演变
变质作用
——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 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 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为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一般包括基体与脉体两部分:基体是变质岩; 脉体是热液通过充填或交代的产物。
思 考 题
(一)基本概念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 接触变质岩
(二)区分以下每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
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与交代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与动力变质作用。
3 交代作用: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外来流体(热气、 热液)的加入,与岩石中的某种组分起化学反应, 发生置换,使岩石中出现新矿物。 如含Na+的流体与钾长石反应置换出K+,而形成新 矿物钠长石。
变质作用的方式
交代作用的特点是:
①在固态下进行;
②交代前后岩石总体积不变;
③原矿物的成分被置换与新矿物的形成同时。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1 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 上,是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流体引起的变质作用。是 一种低压高温的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晕示意图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2 动力变质作用: 是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 这种变质由于动力作用的时间短暂,又可能多次 叠加,结果使岩石发生破碎。其变质程度由岩石的 破裂程度表现出来,这种岩石称为碎裂岩。如果由 大小不等的岩块嵌在一起时,叫断层角砾岩。在韧 性条件下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叫糜棱岩。 这种作用常出现在断层带上,多伴有重晶作用和 变晶作用(如出现绿泥石、绿帘石、兰晶石等), 有时出现构造透镜体。
7第七章岩浆作用及其产物7-1
![7第七章岩浆作用及其产物7-1](https://img.taocdn.com/s3/m/742c636ab9d528ea80c77953.png)
侵入岩的相
(二)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入体
A 不整合侵入体:侵入体与为围岩的接触面切穿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岩基:出露面积大于100km2,在平面上多呈长圆形或条带状; 岩株:出露面积小于100km2,平面上多近圆形或不规则; 岩墙:产状陡立且厚度稳定的板状侵入体; 岩脉:厚度不大且很不规则的小型侵入体;
(一)浅成侵入体和深成侵入体
生成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侵入岩和岩体的总的外 貌和特征。
浅成(相)岩体:0-3km,岩石多细晶,隐晶质 或斑状结构,流动或角砾状构造,一般是小型侵 入体;
中深成(相)岩体:3-10km,岩石中粗粒或似斑 状结构,块状构造,多为岩株或岩基;
深成(相)岩体:大于10km,岩石中粗粒结构, 块状构造,多以大型岩基产出;
B 温度:浆的温度一般在700-1300℃之间,温度与 SiO2含量有关。温度的获取是通过模拟、地质温度 计得出的。
C 粘度:与温度,压力和SiO2,Al2O3,挥发份的含量 有关。
温度越高,粘度越小;压力增大,粘度增大;
SiO2,Al2O3含量越大,粘度越大; 挥发份越多,粘度越小
(二)岩浆作用的概念
• 侵入岩体(侵入体):岩浆在地壳不同层次中冷凝后, 则形成各种形态的岩浆岩体。
• 侵入岩:由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 • 围岩:指侵入岩周围的岩石。
侵入岩的产状
• 侵入岩的产状:指的是侵入体的形状,大小与围岩 的关系等特征。
• 按照侵入体与围岩的关系,侵入体可以分为: –整合的侵入体-与围岩的层面相平行的 –不整合的侵入体 -与围岩的层面相交切的
火山喷发产物
1.气态火山喷出物
§.气态喷出物:以水蒸气为 主(70-90%)
§.其次为N2、O2 、H2、 CO2、 SO2、H2S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二、岩浆演化过程元源自的行为1、岩浆演化过程主量元素的行为
在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随着硅氧络阴离子团聚合程度增高(岛状→ 单链→双链→层状和架状),配离子之间公用氧的数目不断增加,配离子 中氧的有效电价逐渐降低,吸引自由阳离子的能力逐渐减弱,这决定了不 同聚合程度的硅氧络合阴离子与不同阳离子相结合的稳定性。 析出顺序:Mg→Fe→Ca→Na(K)
16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7.1.3 岩浆的性质
3、氧化还原条件 与岩浆的形成环境有关,深源岩浆形成与较还原的环境,生成的岩 浆氧化还原电位较低。 主要标志是变价元素的价态,一般岩石的ω(Fe2+)/ ω(Fe3+) >1,岩浆形成于还原环境, ω(Fe2+)/ ω(Fe3+)<1,形成于氧化 环境。挥发分也可指示岩浆的形成环境: 还原环境:CO、CH4、H2的含量高; 氧化环境:CO2、H2O、SO2含量高。 3Fe2O3+CO→2Fe3O4+CO2 3Fe2O3+H2→2Fe3O4+H2O
32
二、岩浆演化过程元素的行为
在岩浆作用过程中,主量元素进入岩浆或从岩浆中晶出的 顺序主要受结晶相-熔浆相的相平衡条件控制(热力学控 制);微量元素在结晶相-熔浆相间的分配主要受类质同象 规律控制(化学规律控制),间接受结晶相-熔浆相的相平 衡控制。 不同成分的原岩体系发生部分熔融(岩浆结晶)时,熔出 (结晶)的矿物相可以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中 微量元素在两相的分配系数(相容/不相容性的强弱)可能会 有一定变化,但总的特征是一致的。
连接,表示为M-O-M(图7.1)。
熔体中桥氧的比例越高,熔体的聚合程度也越高。
8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7.1.2 岩浆熔体结构
(3)阳离子的种类对硅酸盐熔体的结构有重大影响。 阳离子的电负性和电离势直接影响非桥氧的生成焓及熔体的混合自由 能,影响三种结构态氧在熔体中的比例和分布状态,从而影响熔体的聚合 程度。根据阳离子对聚合作用的贡献,可将它们分为两类: ①成网阳离子,位于Si-O四面体中心,在熔体中一般呈四次配位,起 着形成网络、增强聚合程度的作用。如Si、Ti,一部分Al和Fe,以及当Al、 Si间发生置换时起平衡电荷作用的Na、K等离子; ②变网阳离子,与非桥氧和自由氧联结的阳离子,与氧呈六次或更高 次配位,位于Si(Ti)-O四面体之间,起着降低聚合程度的作用。如Fe、 Mn、Mg、Ca及一部分Al、Fe、Na、K等。
前提:构造运动和构造环境起着沟通岩浆物源、约束过程发生的场 所和运移的途径、制约热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条件等的作用。 不同构造环境中的热力学和物理化学条件不相同,会影响源岩的部 分熔融程度和熔浆成分的演化。 消减带组分(SZC):岩浆中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大离子亲 石元素(LILE)亏损。 同位素的母体与子体相容性不同会造成相对分离,所以不同构造环 境的同位素初始值不同,其演化曲线也不一样。
7.1.1 岩浆起源与化学组成
花岗岩:陆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玄武岩:起源于上地幔不同深度和不同性质的橄榄质岩石 或者地幔柱; 安山岩:主要产生于俯冲带,具有多源性,(底侵玄武岩 部分熔融);
原生岩浆:由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
岩浆过程:分离结晶、岩浆不混溶、岩浆混溶、同化混染
6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7.1.2 岩浆熔体结构
23
CO2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据Papale,1997)
在1323K流纹岩中CO2溶解度随 压力的变化 (据Papale,1997)
挥发分在不同岩浆类型中的溶解度
霞石
24
夏威夷夏玄武岩
白榴石岩 霞石 碱性玄武岩 橄榄粗安岩
歪长粗面岩 粗面岩
CO2在不同岩浆类型中的溶解度(据Papale;1999)
本章内容
1.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2.岩浆演化过程元素的行为 3.岩浆源区和构造环境的判别
4.岩浆的演化机制与岩浆成矿
3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岩浆起源与化学组成 岩浆熔体结构
岩浆的性质
岩浆中的挥发分
4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7.1.1 岩浆起源与化学组成
当地壳或地幔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时,由于由SiO2、Na2O、K2O、Al2O3等
31
二、岩浆演化过程元素的行为
2、岩浆演化过程微量元素的行为
按微量元素在岩浆演化过程的类质同象行为差异,微量元素的分类:
(1)主要以类质同象方式进入长石、石英等矿物(K、Na、Ca的铝 硅酸盐矿物,也被称为长英质矿物)的微量元素,这些铝硅酸盐矿物在 岩浆结晶过程属于较晚结晶的矿物,在岩石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属于较易 熔融的相。多为强或较强的不相容元素,半径大,亲氧性突出,成为大 离子亲石元素(LILE)。 (2)主要以类质同象方式进入橄榄石、辉石等(Mg、Fe的硅酸盐 矿物,也被称为镁铁质矿物)的微量元素,如Ni、Co等,为较强的相容 元素。 (3)主要进入副矿物(如金红石、锆石、铌钽矿物)的微量元素, 如Ti、Nb、Ta、Zr等。半径小,电价高,称为高场强元素(HFSE)。 岩浆形成过程属于相容元素,结晶过程属于不相容元素。
1
第七章 岩浆化学作用
在部分熔融过程中,较早被熔融的组分称为易熔组分,较难被熔融的
组分称为难熔(耐熔)组分。 新产生的熔浆相中优先富集的元素,称为不相容元素,在残余固相中
相对富集的元素,称为相容元素。
岩浆地球化学不仅研究岩浆形成和演化的化学过程,而且 关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元素的化学行为。
2
第七章 岩浆化学作用
15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7.1.3 岩浆的性质
2、岩浆的酸碱度 在岩浆系统中,酸碱度用[O2-]来衡量, [O2-]高时岩浆的碱 度强,酸碱度影响结晶相的结晶顺序和元素的迁移能力。例如: (1) [O2-]高时,发生如下反应: 2K++O2-→K2O;SiO2+O2- →SiO32- 在发生上述反应时,碱性组分将提前结晶。 (2)两性元素(如Be、Al)在酸性条件下是变网阳离子,在碱性 条件下成为成网阳离子,可发生如下反应: BeO+3O2- →[BeO4]6- Al2O3+5O2-→2[AlO4]5-
岩浆中的成分按其含量高低可以划分为:
(1)基本组分(WB>1%):如SiO2 、Na2O、K2O、Al2O3 、 MgO、 FeO、CaO等; (2)次要组分(WB为1%~0.1%):如TiO2、P2O5、MnO、CO2、SO2
(3)微量组分(WB<0.1%):除上述元素之外的其它元素。
5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25
2、岩浆与热液
26
二、岩浆演化过程元素的行为
1、岩浆演化过程主量元素的行为
主量元素:Si、Al、Fe、Ca、Mg、Na、K8种元素,占岩浆质量的 90%。 熔融度较低时, Na、K、 Si、Al的矿物被熔融; 熔融度较大时,Fe、Ca、Mg的矿物开始被熔融,熔浆的碱度和 SiO2含量降低。 应用部分熔融过程主要量元素的行为可以判断原岩的部分熔融程度: 富K、Na的碱性玄武岩是地幔岩熔融程度小于5%的产物; 当地幔岩石部分熔融程度达到10~30%时形成钙碱性玄武岩; F超过40~50%时将产生科马提岩。
11
12
13
岩浆中的二氧化碳
岩浆中CO2的分子结构 (据Kubicki和Stolper,1995)
岩浆网状碳酸盐结构图 (据Kubicki和Stolper,1995)
14
一、岩浆的成分与性质
7.1.3 岩浆的性质
1、岩浆的粘度 岩浆的粘度是由岩浆的结构决定的,而岩浆的结构与岩浆的组成有 关。 通常,酸性岩>基性(碱性)岩;其它离子增加或Si含量相对降低时, 岩浆的粘度下降。 岩浆的粘度影响岩浆分异和元素的迁移。
(2)若火成岩中相容元素(如Ni、 Co、Cr)含量变化小,同时不 相容元素比值[如w(Sr/w(Ba)、w(La)/w(Sm)]变化大,则为部分熔融 形成的。 (3)岩浆的结晶分异演化程度对探讨成岩过程和含矿潜力有重要意 义。
微量元素是否类质同象进入主要造岩矿物晶格,是它们是否能在晚 期及其后的地质作用过程富集成矿的关键。
10
水在硅酸盐中可能存在的形式
关于水在硅酸盐熔体中的存在形式目前有三种观点 (Stolper,1982): ①认为聚合的铝硅酸盐网被破坏形成非桥氧; ②认为通过H+对变网离子(Na,K)的置换而使水溶解在铝硅酸盐熔 体中; ③认为水在铝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机理取决于总的水含量,当熔 体中含水量低于30mol%时,分子水与成网离子Al3+ 反应形成Al-(OH) 及少量Si-(OH)键;当含水量高于30mo1%时,熔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分子水,而且是在平衡电价的位置上H+置换Na+并生成NaOH分子或水 的复合物Na+(H2O)n。
40
41
图 面 上 H2O 含量据相应岩石中 高压熔体包裹体测 定。H2O来自下伏 消减板片,全岩微 量元素丰度变化是 地幔楔湿熔融结果。 H2O 含 量 与 HFSE ( 特 别 是 Nb ) 呈 负相关,与LILE、 LREE正 相 关 , 因 此大部分低LILE、 LREE 、 高 HFSE 的基性岩是未修饰 的地幔减压熔融的 结果(Cervantes & Wallace, 2003, Geology, 31, 235~8)
28
鲍文反应系列
29
二、岩浆演化过程元素的行为
2、岩浆演化过程微量元素的行为
30
二、岩浆演化过程元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