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f73f0ed524de518964b7dbc.png)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
“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
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8925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6.png)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摘要】: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在了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应该看到理论产生背景与中国自身情况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环境;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引言城市规划的历史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甚至更早。
在西方的文献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记述了以米利都的城市布局为典型的希伯达姆模式,并阐述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这是在西方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有关城市规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也已经详细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并对此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和规划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都可以说明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城市建设活动的规划行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显然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初步形成的。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此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左右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在学术和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地位。
20世纪 20、30 年代,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下,现代城市规划得到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推进,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建立了各自的城市规划制度。
到 20 世纪的 60、70 年代,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城市研究的推进下,对原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无论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完善,架构了当今城市规划的基本范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产生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和启示
![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6f0cdc0a32d7375a51780c2.png)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
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的无序膨胀、过度郊区化产生的内城衰退、经济危机及战争破坏等是引发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西方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2、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城市内部发展的影响,也有来自城市外部的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危机和战争等灾害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等,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筑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必要;
3、城市规划不当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和大规模城市改造而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
4、随着西方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特征,城市规划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ae7f296767f5acfa0c7cdcf.png)
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图 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
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 分成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 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 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 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 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 地区中,布置了学校和教堂。在 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 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 交通非常方便。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7.2沙里宁的有机城市思想与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有组织分散:大城市作为统一整体只能发展到一定限度, 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 局结构的理论。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 来》。
7.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理论
7.1自然主义,分散主义规划师莱特及其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2年出版的《消失中的城市》中写道,未来城市应当是无所不 在又无 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 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 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在 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他 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 想。 广亩城市: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 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 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 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 形式。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33dc5d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9.png)
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一、前言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借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探讨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
二、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针对城市的建设、改造和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定及行动程序的总体规划。
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城市发展潜力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利用和保护。
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城市规划是基于海洋环境的高度分化条件和复杂的水道运输系统,城市规划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水覆盖特征,而日本的城市规划则注重人文特色和空间美感。
这些城市规划的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可以借鉴它们的特色,在规划过程中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
三、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城市交通高效、便捷和安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多采用非机动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车、步行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车辆拥堵,降低污染,还可以鼓励人们锻炼,增强身体健康。
例如,荷兰是自行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挪威的维康城市甚至规定汽车的路权低于自行车、行人。
此外,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也注重交通规划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实施和监督等各个环节。
这样可以保证交通规划既合理又可行,避免造成人力和资源浪费。
这种方法值得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习,不仅可以降低拥堵,还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四、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绿化是指城市内或周边的绿地系统,包括林荫道、公园、花园、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廊道等。
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净化城市空气、降温等,对于年轻人健康成长,老年人调节心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外城市绿化与保护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例如,挪威斯塔万格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日本东京也注重推广屋顶绿化,鼓励企业和市民增加绿化面积。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44c5fb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5.png)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论西方对于理性规划的批判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借鉴
![论西方对于理性规划的批判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884d9a3c33d4b14e842468b6.png)
论西方对于“理性规划”的批判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借鉴?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本身起步就比较晚,仅有三十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的规划实践中,大半时间采用的是苏联的规划理论和发展模式,只是在一些局部的规划方法上借鉴了部分的西方规划思想的,比如“卫星城镇”的建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苏联的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规划发展,所以我国的规划理论也渐渐趋向于西方。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规划的发展,可以从理性规划中汲取重要的思想,使我国的城市规划逐步走向成熟。
(1)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讲究合法性理性规划的特点之一是“讲究合法性,防止快速决断,”规划应该诉诸于法律手段来维护其不可置疑和不可侵犯性。
尽管我国1990年已经颁布了《城市规划法》,但是由于制定的时间和背景不同,部分条款已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些情况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在出现在规划中的诸多问题。
所以,一部完善、全面的规划法规出台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理性规划的一个基本要求。
(2)我国的城市规划应注重“连续性决策”理性规划的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决策”,即每个过程都需经过慎重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拖延”,理性规划,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决策过程的时间,所以遭到了批判。
在这方面,我国的规划实践也一度陷入了一种误区,规划过程繁琐,审批制度冗长,规划还没评审下来而规划期限已过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是,这也不是说理性规划理论一无是处,在我国的规划实践中可以借鉴其中“在过程中慎重选择”的理念,保证规划制定的全面性、规范性,进而促进规划实施的合理性。
(3)我国的城市规划应采用“多元性决策”理性规划中的“多元性决策”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众多利益集团的角度阐述的。
但批判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公共利益”的,整个社会由若干个利益集团组成,各个集团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
但在我国,社会制度不同,理解亦不同。
我们一直说规划是“政府行为”,是由政府制定、审批并由其监督实施,其实这样并不利于规划的正常、合理、有序的发展,因为政府的决策,往往是从整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宏观的把握,这对于总体规划的制定是没有错,但是对于一些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开发,就不是很“人性化”。
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17275c0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1.png)
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内的城市规划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于提升我国城市规划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方式。
国外城市规划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们注重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生态园区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注重人文关怀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另一个启示是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建设,更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国外城市规划注重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他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建设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注重社会参与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第三个启示是注重社会参与。
城市规划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决策,而是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意表达。
国外城市规划注重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设,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例如,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平台,通过征集意见、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居民的声音,提高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1b843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c.png)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英国的城市规划师弗雷德里克·劳奇就提出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
此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发展,包括道路、交通、水源、绿地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二、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1.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骨架。
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布局要以人为本,要求城市布局应该优化城市的交通流线、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使得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也越来越科学合理,进一步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在城市设计中尽量保留自然绿地,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
这种理念已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京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了大片的绿地空间,并且将其分布在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等不同地区,形成了生态都市与宜居城市。
3. 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必须的,但过高的人口密度则可能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因此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城市的人口密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控制。
目前,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密集区域或地区已经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规定相应的建筑高度和总体容积率,以此控制城市的人口密度。
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城市的绿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绿地率得到了提高,城市环境也变得更加生态、宜居。
其次,城市的交通流线得到了科学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ba2b22428ea81c759f57812.png)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
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
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
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
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9d3d64c6ee06eff9aff807e9.png)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1. 引言对于中国而言,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虽然学科范围涉猎内容广泛,但至今未能形成属于自身的理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新问题,在此情况下很难找到符合当代中国相应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城市建设,这就阻滞城市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重视,由于“城市规划”是舶来之物,对于本土的规划理论也就特别匮乏,此时西方规划理论也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是这样也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下,外国的经验是否符合现代中国?西方规划的理论以及城市模式是不是能够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呢?这些问题也就成文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2. 西方规划发展历程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源自于工业化和他带来的城市病。
工业化虽给城市中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和新机遇,但是也因此产生了很多诟病。
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为例,其城市人口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现象给当时英国政府极大的压力,直接导致政府首次对市场进行干预,采用法规来约束社会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应运而生。
城市规划的真正成熟是在二战以后,二站后的欧洲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凯恩斯所主张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成为二战后许多西方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的指南,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为城市规划发展带来了好的契机。
根据以上所列举实例,可以根据西方年代中所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把西方城市规划演变历史可化划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世纪):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并认为当时城市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
并且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則。
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化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了重要作用。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0c0630fff00bed5b9f31d35.png)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的背景下,应客观、正确地估计我国情况借鉴国外城市规划技术的环境,对国外城市规划技术进行目的明确的有选择借鉴,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
关键词: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借鉴1 国外案例中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1.1城市规划理念超前,功能分区定位明确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理念、公众参与理念和集体“回忆”四大理念。
规划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外仅开发总土地面积的23.7%,灌丛、草地、湿地预留达66%,力求以更少的资源满足更多的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注重将生态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其生态保护地区达到了城市面积的四成,未建设土地基本上是规划的郊野公园。
同时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宜人、节能环保的城市。
1.2 城市规划法制健全,法定程序严格以法定规,是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
城市规划法规完善,且注重细节,实际操作性强,规划执行和管理中几乎发生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条文上找到答案。
城市规划法规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既代表了政府意志,又体现了市民意愿。
1.3 指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指标的制定通常是经过前期扎实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有所针对地调整指标,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指标的确定通常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定,指标内容综合了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各方面信息,涉及的内容涵盖物质和社会经济两个层面。
例如,在英国城市规划考虑的因素可以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系统三大方面,涉及到文化、人口、生产、资源、环境的9个类别(表1)。
表1 城市规划系统结构内容环境评价成为指标内容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指标内容日趋完善,内容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从人文、从经济多方面综合考虑。
谈自己对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谈自己对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cf52b1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7.png)
紧急救援数据
智慧安防
紧急救援数据可以收集紧急 救援队伍的出勤情况、救援 时间、救援结果等
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 行优化:以提高紧急救援的 响应速度和效率
图表:紧急救援出动次数柱 状图、救援成比例饼图
4
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
健康数据
健康数据可以通过可穿戴设 备、手机APP等途径收集:以 监测用户的血压、血糖、心 率等健康指标
谈自己对中西方城市 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
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
智慧交通 1 智慧安防 3 智慧教育 5
目录
2 智慧环保 4 智慧医疗 6 智慧社区
谈自己对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以下是一份智慧 城市的应用图表, 涵盖了智慧城市 的主要应用领域 以及相应的数据 和图表
1
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
数据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处 理和分析:以实现健康状况 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以及提 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图表:血压折线图、血糖柱 状图
医疗资源数据
医疗资源数据可以收集医院 、医生、药品等医疗资源的 数量和质量
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 行优化:以提高医疗资源的 利用效率和公平性
图表:医院数量柱状图、医 生资质饼图
图表:公共交通客流量折线 图、公交车班次数柱状图
2
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
环境质量数据
环境质量数据可以通过安装 传感器和设备进行收集:以 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 等环境指标
数据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处 理和分析:以实现环境质量 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图表:PM2.5折线图、水质柱 状图
智慧环保
垃圾分类数据
垃圾分类数据可以收集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以促 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解读《规划理论的结构和争论》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解读《规划理论的结构和争论》](https://img.taocdn.com/s3/m/608c5c99daef5ef7ba0d3c8c.png)
。
划 理 论 研 究 中最 有代表 性 意 义 的东 西 也 正 是 这 些 争 论
。
会关 系 前 者 选 择社 会 革 新 后 者 选 择 社 会革 命
, ,
。
推动 了 规划 理 论研 究 的发 展
1
“
.
。
第 作 者批 判 了传 统 城 市规 划
。
论 调 认 为清楚 的认 识 历 史 不 仅 可 以 帮 助 我 们认 识 推 动
,
规划被 当作
”
一
种 防 止 市 场失效 促 进 经 济发 展 的
、
, 、 “
规划 发展 的力 量 而 且 能使规 划 师真 正 认 识 自己
。
。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随 着 系统 分析 政府科 学 和 等学 科 的发 展
,
。
个 和 谐 的社 会 ;另
,
一
种 是 无 政府 主 义 和 历 史 唯
,
第 三 部分 是全 文 的重 点 论 述 了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研 究
的 六 个关 键 问题 这 六 个 问 题 的 争 论 是 作 者 所 认 为 的 规
。
物 主 义 理 论 倡 导 改变权 力 关 系 以 强 大 的 工 业 资产 阶
6
。
“
.
。
该 文 分 为 三 个 部分 :
公 众 利 益 的问题 作 者 指 出 公众利 益 是 阐明规
。
, 。
”
第
一
部分 论 述 了 城市 规 划 理 论 的 特 点 和 作 用 作者
,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6e1980e700abb68a882fbd3.png)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从先驱者的思想到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从先驱者的思想到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6077034647d27284b7351af.png)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从先驱者的思想到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2010年10月第13卷?第5期宿州教育学院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从先驱者的思想到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庞明理(宿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研究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将西方理论本土化,形成适合于指导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土生土长的理论,来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促使城市规划学科逐步走向成熟.【关键词】城市化规划理论先驱者本土化【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0)05—0168-03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由于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至今为止,它的理论大都源自于相关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等,并没有形成自身的一整套理论.因此在目前中国的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很难找到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城市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阻碍城市发展的步伐,甚至会导致城市发展的无序性.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重砚,由于在我国土生土长的规划理论非常匮乏,两方的规划理论自然就受到了额外的关注.这样必然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该是有很大差异的.西方的规划理论以及他们城市发展的模式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是否有借鉴意义?这就是大家经常谈到的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如何做到外来理论真正的本土化?如何从西方的城市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如何将西方的规划理论科学的指导当前的城市建设?这些也就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一,当今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一)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由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建设理论指导,再加上城市管理的滞后,城市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城中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面貌雷同等等.虽然我们国家有各个层面的规划,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编制及审批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这点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经常出现某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刚经批准,而城市人口邗用地规模已经超过规划期限上的数据,于是政府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这样一来前一轮的总体规划就失去了它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往往成为政府"圈地"的利器, 而规划本身的科学性与否并没有得到重视. (二)城市规】理论混乱中国当前城市规划理论的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分强调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利用,而对我国特有的国情,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不够.未能形成我们自身规划建设的一套理论;盲目求新,在追赶世界新的规划理念的同时,混淆了应用与研究,探索与推广的差别,最终导致引进的规划理论与我们当前的现状不符;矫枉过正,过分强调规划的综合性,否定物质规划,设计,忽视了城市规划的核心.造成城市规划学科本体的动摇.二,理论研究工作的必要性米[收稿日期]2010-5—10[作者简介]庞明理(1976一),男,安徽宿州人,安徽省宿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168第13卷?第5期2010年10月宿州教育学院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该学科的理论水平,而对于城市规划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而言,理论是否系统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而在不同时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指导城市发展的理论必然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当前中国所特有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指导城市建设的规划理论自然就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规划理论.而应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套理论.这样看来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城市的建设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规划理论的研究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促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学科逐步走向成熟.三,先驱者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一)先驱者的思想为了便于理解这些先驱们的思想.将这些思想家分为两派:英美派和欧洲大陆派.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同,从而导致他们看待城市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最终也就形成两派解决城市问题的指导思想.英美派,主要是指产生于1860年代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开始扩展之时,英美的规划先驱者提出来的规划思想.从1860年开始,这些城市的中产阶级开始由拥挤的城市中心区向建设密度为每英亩10~12户的带私人花园的独户住宅迁移.美国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进程,不同的是其进程被大量移民拖延.在这个进程中,英美规划者包括霍华德,沙里宁,赖特等提出来的规划思想,都是以解决城市在向外扩展时所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也就是说他们要解决的是在城市扩展的同时如何保证城市健康有序的成长.然而在欧洲大陆则是另外一回事.城市受到工业化和郊区农民大量涌入的冲击,他们的城市没有扩展到英国那种程度,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和几乎全部的工人阶级,住在实际上是步行距离以内的,高密度的市区.欧洲大陆的典型城市是拥有多栋高层公寓组成的街坊,街坊中间是被房屋围成的一块空地. 在中产阶级住宅区,这片空地可能是一块赏心悦目的公共绿地,而在工人居住区.这块空地却是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开发.这也就是2O世纪初期欧洲大陆城市中大片的贫民区.这种城市发展的形式与英国不同,人口高度密集,城市集中发展.因此当欧洲大陆的规划者们想要解决城市问题时,就会很自然地选V0I.13.NO.5Ocl_2O10择在城市内部建设高密度公寓的居住形式.也就是城市集中发展的模式一(二)两派思想给我们的启示英美派和欧洲大陆派的规划者们均是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出发,以各自生活的城市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出发点来思考城市规划的.这也告诉我们要解决好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只有在充分了解我们自身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用的解决方法.而且在当前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复杂,对规划工作也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我们的规划师要放弃那种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在套用外来理论之前必须彻底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并且在充分分析我们的现状之后,最终极有可能学习的是他们那种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或者是选择性地引进一些思想. 四,理论的本土化过程本土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在各个行业中可能都会提到,对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而言.它所强调的仍然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而言,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规划学科仍然在建设之中.理论水平还在不断完善.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个时期.做好理论研究工作,最终使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得以逐步完善,从而保证我们的城市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一)外来理论本土化的前提对于外来理论而言,包括西方的规划理论和国内其它城市取得的经验,我们都必须辩证地加以接受,再好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也未必好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有效的理论都是在其特有的时代背景和地方现状等基础之上产生的,所以对于外来理论的本土化,首先必须挖掘该理论产生的根源. 否则对它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看不到隐藏在其背后最为本质的东西.另外我们也必须对自身的现状了解清楚,城市规划理论必须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载体的,只有在充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之后,才能找到适合城市发展的理论,最终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二)历史上成功的案例和应用到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在历史上,大伦敦规划是比较成功的,最大的成就在于它把从霍华德,格迪斯到翁温的思想溶合在了一起,这个规划要求达到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是霍1692010年10月第13卷?第5期宿州教育学院华德的:"就是有计划地从过度拥挤的城市疏散几十万人口.把他们安置到经过规划的新城去".规划方法基本上是格迪斯的:"进行地区调查.包括历史上可以看到的发展趋向,接着是对问题的系统分析.然后是方案制定".然而在这些基础上,汇其研究之总成,最终形成的独特而清澈的规划思想,则基本上是艾伯克隆比的.总之,大伦敦规划就是一个将外来理论与自身特有空间相结合的非常成功的案例,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研究的.当然大伦敦规划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在于它最终成为了一项政治活动,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加以引导,并且经过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而最终促使该规划得到实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也有不少西方的规划理论得到了运用,比如英国的新城,玛塔的带型城市,新城市主义,新区域主义思想以及BRT,TOD, 1fNT模式等均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应用.然而前提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先驱者的思想与当今城市的结合点,并将其转化为适合于指导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土生土长的理论.当然最大的可能是某种发展模式里有部分思想对我们是适用的,例如从古埃及的那种强调建筑之问的协调,保持有机秩序的原则,到当前区域发展中所强调的区域协涮,以及新区域主义中提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学习西方规划理论的同时我们要善于结合自身的实际.在中国的土地上孕育出一套符合我们发展实际的城市规划理论.五,结语上面所谈到的关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摆在中国的规划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而要做好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总体上来说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总结出一套符合自身城市发展实际的规划理论不是少数人的努力所能达到的,需要整个规划界携手完成.在做好理论研究的同时,对于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也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规划师重视的. 中国的政治体制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必须作为一项政治活动.然而在很多时候,规划与行政区划之间都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当前编制较多的经济区划规划就涉及到地方,区域之间的利益平衡.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加以引导,这样的规划是很难得到实施的.理论是先行的,指导城市建设的理论很重要.然而再好的理论不符合自身发展实际也毫无意义.科学的理论是做好规划的前提.而规划能否得到实施同样也很重要,再好的规划得不到实施也是枉然.参考文献:【1】(英)P.霍尔着,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美)E?沙里宁着,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1张京祥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1.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14K立华.q-国城市规划理论应当立足国情U】.城市规划学刊,2005,(6)[5】杨帆.论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U】.城市规划学刊,2005,(6).[6]孙施文.中国城市规划理性思维的困境Ⅱ】.城市规划学刊,2007,(2).『71周珂,王雅娟.全球知识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本土化--JohnFriedmann教授访谈Ⅱ].城市规划学刊,2007,(5).(上接第150页)性.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进行递增式教学,从而达到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中采用"分段递增教学法",既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自主性的特征,同时又能够兼顾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的课程理念,是170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学生潜能,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参考文献:【1】李安成.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初探[『】.体育教学,1999,67(4):9-10.[2]夏立君.远度简易考核法Ⅱ】.田径,2000,133(2):38.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统计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1d97d92daef5ef7ba0d3c2e.png)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摘要:本文分别阐述了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和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并通过其变迁过程总结归纳出其的共性,即认为城市规划运用的多重学科思想主要归结为“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和“权力主义”三大思潮的冲突与协同,从而得出中西方城市规划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内在联系The Comment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Changes and ImplicationAbstract:This article on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changes and western thoughts, and through the transition process has its review of the universal attributes of that town planning to use the main subject of much thought to the humanism transformation "and" ecosystem "and" power of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ig ideas clash and co-ordination and planning to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Keywords:Both Chinese and western;Urban planning theories;Development;Implication1引言城市规划思想是以认识城市和改造城市为起始和终结,对城市规划的对象、内容、作用及具体方法进行综合认识,并通过城市规划实践引导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2fb3ac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4f.png)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进程及相互影响【摘要】:千年历史,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过各种思想的演变和方式的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在政治、伦理和经史书籍中。
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几经演变。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
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传承后世。
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以及筑城与攻守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既有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在城市建设上提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自然至上理念,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ede18d2240c844769eaeeb8.png)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流变》这本书系统的叙述了1945年也就是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主要是以英国为例来说明的。
从这本书中感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如此多的变化,从中也看到了城市规划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脚步。
整个发展历程是一个提出理论——批评——理论——批评——理论……的过程。
二战后形成保守和激进两种规划思想的倾向。
保守派强调社会稳定和和谐抵抗新事物,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反对城市化,提倡复古。
而激进派则认为要抛弃原有破败的城市,建立新的城市。
不难想象这两种思想的形成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首先如同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政权可能是几场战役后就可以确立的,但是思想却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因而形成了保守派的复古思想。
激进派思想的形成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二战后人们抱有很强的乐观心理,当时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人们对重建家园有很大的信心和很高的热情,普遍认为城市、社会的发展要向前看,不能停留在过去。
虽然分为保守派和激进派两种,但是当时的主流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城乡规划关心的是物质空间环境,与社会、经济规划相区别。
由于工人生活条件差,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规划方面开始考虑改善城市生活条件。
于是出现了乌托邦理想城市,乌托邦主义在当时影响深刻。
霍华德田园都市和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这两种设想也是这一时期产生的。
乌托邦理想城指出新建城市,而新建田园城市还是阳光城市是当时的焦点。
田园城市一方面体现了保守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城市这种形式,只是限制了其规模。
这一时期的新建思想和将规划看做完全的设计工作忽视其与社会、经济的影响,这两点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混乱拥挤的城市不能满足居住等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希望重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不太现实,因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重建城市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战后城市实在不是首选,改建扩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比较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日益增长,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严重。
当下中国的城市规划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起步早于我国,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对解决城市问题的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100多年来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研究,对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有所启示。
而对于现在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面临的问题已经逐渐从上层向底层转移,可以说是社会在进步,但是城市的问题更加的极端化和细致化,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能找到出路,西方的规划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的变通的思路。
笔者希望通过对于西方的广亩城市以及紧缩城市两大理论的研究,透过其背后的逻辑关系,找到对于中国现状发展的改良的措施。
1.广亩城市这绝对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想法。
这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
他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他的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是:希望保持他自己所熟悉的,19世纪90年代左右在威斯康星州那种拥有自己宅地的移民们的庄园生活。
在他所描述的“广亩城市”里,每个独户家庭的四周有一英亩土地,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加油站设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
可以说这是个英雄梦想,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这绝对是有吸引力的。
这样的一个状态似乎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都能的看到。
可以说这样的理论是处于美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之中,从人的感觉和文化意蕴中体验着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不满和对工业化之前的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状态的怀念情绪,他于1932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从而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这种主张分散布局的规划思想同勒•柯布西耶主张集中布局的“现代城市”设想是对立的。
这样的对立今天依旧存在,在城市建设中大讨论依旧在进行。
在二十世纪的50~60年代,在美国的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
而现在的美国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广亩城的思想虽然没有完全的实施,但是早已是渗入美国人的血液中了。
而广亩城的理论基本思路是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
他要创造一种新、分散的文明形式,它在小汽车大量普及的条件下已成为可能。
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其中赖特在书写道,“这将是一种与犬齿劳动态度册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1]。
赖特甚至认为这个的活动是必然会发生的。
但是实际上我认为作为理论,其最大的意义是给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可以值得参考的依据,一个分散的依据,分散是可能的,是理想的,是美国人的文化能允许的,而现实是技术是达不到的,分散的条件是很高的,分散的活动不是可控的。
总之这样的理论在我的认识中可以说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指导性的意见,如果理论成为实践手册一定是错误的。
而且就是赖特也承认他的理论是不具有操作性的,尽管他认为这个的规划的结构应该是城市最终的状态2.紧缩城市实际上,紧缩城市不是某一个城市规划师提出的一种理论而是城市规划的理论界对于城市发展的一种探索性的研究。
实际紧缩城市是一本论文集,书中编者对这样的第一这一本书的“以紧缩城市这一概念为主要线索,对发大国家面对的主要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将是这本书的主题” [2]我认为这样的一种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观点,我们甚至从这样的一本论文集的副标题可以看出:A Sustainable Urban From?[3]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似乎编纂这本书的人对于紧缩甚至也不能确定。
但是总体上我们可以把紧缩城市的主要观点按照较为系统甚至认为的理论框架展开论述,我归纳了紧缩城市在规划层面涉及的主要方面,1遏制城市扩张为前提的,依据紧缩城市理论是针对城市环境不断的恶化、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以及郊区化、逆城市化等为题提出的,是以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综合利用,有效地减少交通距离、废气排放量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减少空闲、废弃用地;减少城市用地无休止的蔓延(这点欧美国家与中国情况有所不同,欧美一部分人认为城市发展已趋于饱和,中国则处于增长阶段);可以对城市进行最好的设计,改善城市活力;通过紧缩城市降低了交通需求,从而降低燃料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中减少交通是其理论的焦点。
3.分散和集中的对抗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中,二十世纪初的由霍华德、赖特和柯布西耶分别形成的田园城市、广亩城市以及现代城市形成了城市规划理论基石,“靠秩序带来自由”[4]实际学界认为其实这个的三大理论流派实际分别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集中式分散式和折衷式的定位。
我们具体看过了分散和集中的理论机制,而霍华德的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实际更像是向这个两个极端的妥协和调和的产物。
紧缩和分散的终极矛盾在于技术,而不是城市形态或者城市空间身:从紧缩城市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研究的数据被罗列去证明更集中的城市有助于城市对于环境改善有利于城市人群活动。
但是分散派的也会举出大量的实际研究的数据去反驳集中派的观点,实际城市的过度集中本没有带来预期的更低的能耗,更加便捷的生活。
甚至赖特的广亩城市的理念的基础小汽车的使用被证明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肯能都会被更加清洁快捷的交通工具代替的时候,实际紧缩已经成为是在技术条件限制下所不得已或者是说一种不可选择的无奈的探究。
4.中国的紧缩城市对于中国实际在近千年的发展中来看,紧缩城市还是广亩城市实际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似乎从来不是广亩的。
中国的城市理论实际早于西方,在西方城市自由发展的时候中国城市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体系,但是无论是从宗教文化还是城市综合布局的考虑,似乎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城墙建设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可以说在中国城市总是在紧缩,并且在紧缩中发展。
当然,当城市逐渐突破城墙的约束在人口爆棚的今天,逐渐成为一个不断扩张的生命体。
中国的千年的农业国家的背景,面对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我们真的是很无助。
当我们的城市突破城墙的界限的那一刻起,实际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广亩城市的到来,而是一种更加紧缩的城市形态。
这带来的问题包括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现在面对的比较棘手的城中村的问题。
所以现在来看实际我们需要做的事解决紧缩城市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对于城市功能的最优化的配置。
5.对于中国城市启示城市规划人士经常用“摊大饼”来描述城市布局的形态,以此来阐释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摊大饼”在大多数学者的认识中是负面的、消极的,还通常被认为是城市病的缘由。
而且这也是“城市病”主要指,城市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等等。
但是我认为城市发展出现这样的形式实际情况是规划的无力。
如果一个高度发达紧缩的城市规划,不可能带来城市在空间上的蔓延,反之应该是城市在空间上的更加集中,更加的高效。
有学者就对于中国西南重要城市成都进行了城市的蔓延的研究。
成都市在最近二三十年里的城市发展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GDP为导向的城市发展中国的官员的考核主要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官员片面追求数量,而未全面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的可持性发展。
再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导向使城市蔓延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成都市具体表现为投资兴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大学城。
2.以外延式的扩展为主的城市空间格局成都的城市围绕旧城中心以环形状向外高速地扩张,成都发展经济的需要与中央政策战略规划的引导,使外围新区不断被开发。
最近建设部同意的成都市总体规划,成都将要建设成“一主七卫”式的大都市圈,成都的市区面积出现跳跃式增长。
从先前的598平方公里到建成后的3681平方公里,区面积将近增长了5倍左右。
3.道路建设引起的城市空间扩张成都市近几年小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的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然而,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首先是增加道路设施的供给量。
实际城市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往往是城市外延的道路的增加,而这样的增长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城市中心城区的交通问题依旧存在,新增道路刺激了道路周边的房地产市场的活跃,以及私家车的需求量的逐年上升。
总体来说城市的扩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规划层面的研究以及中国政治体制因素的影响。
所以笔者认为,西方的理论在中国不是不适应而是涉及太多利益无法真正的体现其真正的核心的内容。
最终导致的是中国的城市在形态不断的扩张,而公共资源的分配是相对紧缩的,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