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

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

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日益增长,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严重。当下中国的城市规划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起步早于我国,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对解决城市问题的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100多年来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研究,对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有所启示。

而对于现在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面临的问题已经逐渐从上层向底层转移,可以说是社会在进步,但是城市的问题更加的极端化和细致化,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能找到出路,西方的规划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的变通的思路。

笔者希望通过对于西方的广亩城市以及紧缩城市两大理论的研究,透过其背后的逻辑关系,找到对于中国现状发展的改良的措施。

1.广亩城市

这绝对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想法。这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他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他的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是:希望保持他自己所熟悉的,19世纪90年代左右在威斯康星州那种拥有自己宅地的移民们的庄园生活。在他所描述的“广亩城市”里,每个独户家庭的四周有一英亩土地,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加油站设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可以说这是个英雄梦想,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这绝对是有吸引力的。这样的一个状态似乎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都能的看到。可以说这样的理论是处于美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之中,从人的感觉和文化意蕴中体验着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不满和对工业化之前的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状态的怀念情绪,他于1932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从而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这种主张分散布局的规划思想同勒•柯布西耶主张集中布局的“现代城市”设想是对立的。这样的对立今天依旧存在,在城市建设中大讨论依旧在进行。在二十世纪的50~60年代,在美国的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而现在的美国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广亩城的思想虽然没有完全的实施,但是早已是渗入美国人的血液中了。

而广亩城的理论基本思路是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他要创造一种新、分散的文明形式,它在小汽车大量普及的条件下已成为可能。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其中赖特在书写道,“这将是一种与犬齿劳动态度册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1]。赖特甚至认为这个的活动是必然会发生的。

但是实际上我认为作为理论,其最大的意义是给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可以值得参考的依据,一个分散的依据,分散是可能的,是理想的,是美国人的文化能允许的,而现实是技术是达不到的,分散的条件是很高的,分散的活动不是可控的。总之这样的理论在我的认识中可以说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指导性的意见,如果理论成为实践手册一定是错误的。而且就是赖特也承认他的理论是不具有操作性的,尽管他认为这个的规划的结构应该是城市最终的状态

2.紧缩城市

实际上,紧缩城市不是某一个城市规划师提出的一种理论而是城市规划的理论界对于城市发展的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实际紧缩城市是一本论文集,书中编者对这样的第一这一本书的“以紧缩城市这一概念为主要线索,对发大国家面对的主要的

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将是这本书的主题” [2]我认为这样的一种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观点,我们甚至从这样的一本论文集的副标题可以看出:A Sustainable Urban From?

[3]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似乎编纂这本书的人对于紧缩甚至也不能确定。

但是总体上我们可以把紧缩城市的主要观点按照较为系统甚至认为的理论框架展开论述,我归纳了紧缩城市在规划层面涉及的主要方面,

1遏制城市扩张为前提的,依据紧缩城市理论是针对城市环境不断的恶化、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以及郊区化、逆城市化等为题提出的,是以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综合利用,有效地减少交通距离、废气排放量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减少空闲、废弃用地;减少城市用地无休止的蔓延(这点欧美国家与中国情况有所不同,欧美一部分人认为城市发展已趋于饱和,中国则处于增长阶段);可以对城市进行最好的设计,改善城市活力;通过紧缩城市降低了交通需求,从而降低燃料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减少交通是其理论的焦点。

3.分散和集中的对抗

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中,二十世纪初的由霍华德、赖特和柯布西耶分别形成的田园城市、广亩城市以及现代城市形成了城市规划理论基石,“靠秩序带来自由”[4]实际学界认为其实这个的三大理论流派实际分别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集中式分散式和折衷式的定位。

我们具体看过了分散和集中的理论机制,而霍华德的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实际更像是向这个两个极端的妥协和调和的产物。

紧缩和分散的终极矛盾在于技术,而不是城市形态或者城市空间身:

从紧缩城市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研究的数据被罗列去证明更集中的城市有助于城市对于环境改善有利于城市人群活动。但是分散派的也会举出大量的实际研究的数据去反驳集中派的观点,实际城市的过度集中本没有带来预期的更低的能耗,更加便捷的生活。甚至赖特的广亩城市的理念的基础小汽车的使用被证明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肯能都会被更加清洁快捷的交通工具代替的时候,实际紧缩已经成为是在技术条件限制下所不得已或者是说一种不可选择的无奈的探究。

4.中国的紧缩城市

对于中国实际在近千年的发展中来看,紧缩城市还是广亩城市实际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中国的城市似乎从来不是广亩的。

中国的城市理论实际早于西方,在西方城市自由发展的时候中国城市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体系,但是无论是从宗教文化还是城市综合布局的考虑,似乎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城墙建设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可以说在中国城市总是在紧缩,并且在紧缩中发展。

当然,当城市逐渐突破城墙的约束在人口爆棚的今天,逐渐成为一个不断扩张的生命体。中国的千年的农业国家的背景,面对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我们真的是很无助。当我们的城市突破城墙的界限的那一刻起,实际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广亩城市的到来,而是一种更加紧缩的城市形态。这带来的问题包括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现在面对的比较棘手的城中村的问题。

所以现在来看实际我们需要做的事解决紧缩城市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对于城市功能的最优化的配置。

5.对于中国城市启示

城市规划人士经常用“摊大饼”来描述城市布局的形态,以此来阐释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摊大饼”在大多数学者的认识中是负面的、消极的,还通常被认为是城市病的缘由。

而且这也是“城市病”主要指,城市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等等。

但是我认为城市发展出现这样的形式实际情况是规划的无力。如果一个高度发达紧缩的城市规划,不可能带来城市在空间上的蔓延,反之应该是城市在空间上的更加集中,更加的高效。

有学者就对于中国西南重要城市成都进行了城市的蔓延的研究。

成都市在最近二三十年里的城市发展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GDP为导向的城市发展

中国的官员的考核主要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官员片面追求数量,而未全面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的可持性发展。再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导向使城市蔓延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成都市具体表现为投资兴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大学城。

2.以外延式的扩展为主的城市空间格局

成都的城市围绕旧城中心以环形状向外高速地扩张,成都发展经济的需要与中央政策战略规划的引导,使外围新区不断被开发。最近建设部同意的成都市总体规划,成都将要建设成“一主七卫”式的大都市圈,成都的市区面积出现跳跃式增长。从先前的598平方公里到建成后的3681平方公里,区面积将近增长了5倍左右。

3.道路建设引起的城市空间扩张

成都市近几年小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的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然而,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首先是增加道路设施的供给量。实际城市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往往是城市外延的道路的增加,而这样的增长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城市中心城区的交通问题依旧存在,新增道路刺激了道路周边的房地产市场的活跃,以及私家车的需求量的逐年上升。

总体来说城市的扩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规划层面的研究以及中国政治体制因素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西方的理论在中国不是不适应而是涉及太多利益无法真正的体现其真正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