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f佛教带来的词汇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的词语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著,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就是其中的典型: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doc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
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 ”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 (dhata) 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作者:王海英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自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事业的兴盛,佛教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词汇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佛教借词进入到了汉语之中,同时佛教译词也大量增加,汉语的复音化进程加快。
本文试以《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例,简单地论述与佛教有关的一些用语,汉语词汇对佛教词语的译借情况,佛教词语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以及佛教用语和全民汉语词汇的融合情况等。
关键词:佛教文化;汉语;构词法;全民汉语词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文化”。
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代,之后在衰落中延续。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般若和禅宗思想、佛教寺塔、佛经故事题材绘画等,同时,长期、大量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的佛教译借词进入到了汉语词汇之中,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促使汉语很快走上复音化道路。
二、佛教词语在汉语中的体现语言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佛教产自于古印度,佛经是用梵文写成的,而梵文与汉语是属于两种语言体系的文字,“中国佛教文化要依赖汉语来表述自己的教义、传播自己的宗教主张,同时还要依赖汉语来表述佛教特有的各种文化观念。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需要用汉语来表达与佛教有关的教义、制度以及事物名称等,因此,逐渐就形成了用汉语表述的佛教语言。
汉语表达式的佛教文化语言主要表现在佛教教义、人际称呼、礼仪、寺院、佛像等方面。
(一)佛教教义词汇这些词语主要反映有关佛教的一些宗教信念、思想理论等,各自有其特定的内涵。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
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但它在与外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下面,本文将对一般词汇以及熟语中的佛教文化加以探讨。
一、一般词语中的佛教文化在汉语一般词汇中,带有明显佛教色彩的词语莫过于“佛”“僧”“魔”“和尚”“尼姑”“菩萨”“观音”“金刚”“罗汉”了,它们都是佛教人物系统中的一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其中,“佛”“僧”“魔”还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
如“佛”,它随着佛教的传播、佛经的翻译,影响越来越深远、广泛。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涌现,如佛典、佛法、佛光、佛号、佛教、佛经、佛龛、佛口蛇心、佛老、佛门、佛事、佛手、佛寺、佛陀、佛像、佛学、佛牙、佛爷、佛珠、佛祖等。
“僧”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与“僧”有关的词语也有不少,如僧人、僧言、僧衣、僧鞋、僧寺、僧林等。
汉语中本来没有“魔”字,它是梵语mara的对译。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15个带“魔”字头的词语,如:魔法、魔方、魔怪、魔鬼、魔窟、魔力、魔难、魔术、魔王、魔芋、魔掌、魔杖、魔障、魔爪、魔怔等。
另外,“魔”字在后面的还有病魔、妖魔、着魔、入魔、恶魔、邪魔等等。
其它具有鲜明佛教色彩的词语还有许多,如塔、寺庙、檀越、莲花、菩提等。
还有一部分来自佛教的词语由于汉化的程度很深,所以随着使用的日益世俗化,它们已完全溶化在汉语的血液中,使人难以意识到它们所蕴含的佛教文化。
“刹那”表示一念间、一瞬间,是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其实它源于佛教,是佛经中颇为重要的时间词。
“真实”原指法离迷情,绝虚妄。
《法华经·宝塔品》中有“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平等”指无差别、等同,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上没有差别。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摘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一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
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
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
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
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
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
”[1]1.1 佛教专用语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
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
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塔林、塔楼、塔台、塔钟等词。
此类还有禅、佛、僧等。
1.1.2 专有名词一些汉语名词在佛典中表达教义、礼仪和典故时使用,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佛教经典。
如:舍利、比丘、阿鼻、沙门、灌顶、持戒等。
1.2 日常用语与熟语1.2.1 日常用语在日常用语中,频有佛语出现,只是其中很多词的佛教意味在传播过程中被淡化甚至不再为人所知,如:世界,语出《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第一篇: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中国,许多佛教典籍也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让你想不到的是,时⾄今⽇,很多我们⽇常⽣活中朗朗上⼝的词语也都来⾃佛教⽤语。
禅宗不⽴⽂字,以⼼印⼼刹那梵语“Ksana”的⾳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常短的时间。
“刹那⽆常”、“刹那⽣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语。
现在⼈们还常⽤“⼀刹那”、“刹那间”等词。
现⾝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讲说佛法,是为现⾝说法。
后来指以亲⾝经历为例证,对⼈进⾏解说或劝导。
现⾝的意思已经由显现⼈⾝变为亲⾝经历。
抖擞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修持的⼀种苦⾏。
修苦⾏的僧⼈,能断除对饮⾷、⾐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服上的灰尘⼀样。
⼼⽆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语,指内⼼没有任何牵挂。
⽞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有:“⼼⽆挂碍:⽆挂碍故,⽆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与魔王的⽃争,事实上就是与“⾃我”、与“⼼”的⽃争。
战胜⾃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佛陀做到了。
⼤彻⼤悟彻底的觉悟,达到“不⽣不灭”的地步,属于⼤菩萨的境界。
现在连我们凡⼈也可以使⽤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历年间,禅僧元览在⽵上题诗:“⼤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表达了禅宗⾃由⾃在的⼴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
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有幸前因后果因是能⽣,果为所⽣。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缚⾃因⾃果。
苦果、逆境,都是⾃⼰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
⾃作⾃受⾃⼰造下的业因,由⾃⼰承担后果。
早知今⽇,悔不当初今⽇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懊悔。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5篇)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5篇)第一篇: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尤为明显。
本文词义的角度,探究佛教对词根、常用语、熟语等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①。
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时至今日,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许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
一、佛教对汉语基本词及词根的影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有不少多音节的音译佛教词在音节上简化,可作单词用,如“魔”、“塔”、“僧”、“禅”、“佛”、“刹”等,又可作为根词,构成大批新词。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②。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其中21个节译成单音节词者,如“禅”组成的词语就有87个,“僧”组成的词语(以上专有名词均除外)有85个。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
“投机”: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机谓之投机。
“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
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
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顽石点头”:指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音译词,意为“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
先比喻奥妙之处。
“法宝”:佛教用语,指佛说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
“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
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
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
日本作为风俗画、版画的名称。
“小品”:本属佛教用语。
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
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
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智慧”: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
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真心”:佛教用语。
谓真实无妄之心。
(文:佚名)。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一、名词术语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5、阿罗汉:是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6、菩提: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
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
(有情是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11、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13、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16、三乘: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又叫做三无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摘要:佛教文化与汉语文化原本是两种不同本质的文化,但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和佛教书籍的大量传译,汉语和汉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就以佛教对成语、俗语和歇后语了解下佛教和汉语的结合。
关键词:佛教;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还在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但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已经不甚了解罢了。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出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文化对成语的影响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
研究佛教的成语,是我们探讨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基础部分。
对于这些佛教成语,我们可以大致的将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1)、凝练故事(源于佛教修行实践的成语)
佛经中有不少故事,特别是在“十二部经”①中的“因缘”“譬喻”“本事”“本生”四大部中,更是大量地收录了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寓言故事,作为“喻体”,附会佛教的教义“本体”,以作解释和宣传。
佛陀总喜欢用通俗的语言,对他的信徒讲述那些饶有情趣、富于哲理的故事,多方比喻,“方便说法”。
除其宗教意义外,这些故事的另一作用就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
盲人摸象(众盲摸象、瞎子摸象)典出《涅槃经·师子吼品》、《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
整个故事用以喻众生无明,以妄想执著故,不能了然见到“佛性”。
这个故事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后凝练为“众盲摸象”“盲人摸象”“瞎子摸象”,泛喻察事观物以偏代全者。
除了上述这个成语,还有许多类似的由佛教故事凝练而成的成语。
例如:天花乱坠、天女散花等。
这里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它们的语言生动,情节动人,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是佛教文化的精品。
所以在汉语的成语世界里深深的扎下了根。
(2)、概括教义(源于佛教教义理论的成语)
佛经的主要内容是直接说教。
将一些精彩凝练、哲理性较强的词语截摘下来,或对一些佛教义理、名相加以概括、改造,就得到了另一类型的佛教成语,比如:不即不离即:接近;离:远离。
指既不统一,又不相异。
《圆觉经》②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这本是形容佛教中的真性、妄相二者的关系,真性(万有的本体)和妄相(众生及其世界)有别,谓之“不即”;但妄相又是真性的显现,谓之“不离”。
后来用指人的关系态度不太亲密,也不疏远,在事情的处理上,分寸恰当。
而此类成语亦有不少。
如:体现大乘佛教菩萨精神的“大慈大悲”;表现大乘佛法的主要特点之一的“不可思议”;相对“生灭”而言的“不生不灭”;唯心观的基本口号“三界唯心”;
(3)、运用比喻
佛家的语言为了让众生都可以明白,所以善用比喻,决定了佛家通常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比喻,传经说教。
故佛典中比喻之多,正所谓“佛典之文,几于无物不比,无比而不
①“十二部经”亦称“十二因缘”,是指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其中第六位“因缘”,记述佛说法教化的因缘,第七为“譬喻”,即经文中的譬喻部分,第八为“本事”,指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第九为“本生”,乃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经文。
②苏军等著.圆觉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07
有言外之意于其间”。
③佛经中丰富的比喻,随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被我们所接受,慢慢的,变为了我们需要的成语。
恒河沙数:恒河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
印度教视为“圣河”,佛教也视为“福水”,谓可洗去“诸罪垢恶”。
因此河谓佛生处,佛常到此宣说妙法,故经中常以“恒沙”、“恒河沙”、“恒河沙数”喻数量极多。
汉语吸引了这个比喻,也用以喻巨而不可计之数,乃至为成语。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中少苦众生矣。
”梁启超《无名之英雄》:“夫彼之造英雄,运动英雄者,即隐于世界之农夫、职工、役人、商贾、兵卒等恒河沙数之无名英雄也。
”
此类,通过形象的事物或常见的现象以喻佛教义理,最后发展而为成语。
二、熟语中的佛教文化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阿弥陀佛”这些熟语世世代代活跃于中国老百姓的口头上,已经绵延承传了近千年,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弃恶行善,逃脱苦难对西方极乐世界追求的观念, 而民众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世界观, 与佛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人生在世,既有享受生命的快乐,又有面对死亡的痛苦。
死亡,对人来说是森然的恐惧,也是难以超越的归宿,最后的我们都将走向那不变的归宿。
佛教对于人生来说是宣传生、老、病、死之说,也让我们感觉到了超脱。
因而,形成了一条很常用的成语:“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人生四苦,说的就是生、老、病、死。
佛教传入中国后,当朝的统治者也将都教作为统治的工具,宣传这些理性的思想,用佛教的一些语言,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对那些犯了法的人的宣扬。
南朝的善慈大士曾经写过一首《四相偶》:“星眼随人转, 朱唇向乳开。
览镜容颜改, 登阶气力衰。
身似临崖树, 心如念水鬼。
妻儿愁不苦, 朋友厌相亲。
楚痛抽干脉, 呻吟彻四邻。
精魄随生路, 游魂入死关。
只闻千万去, 不见一人还。
宝马空嘶立, 庭花永绝攀。
”
他用了这首诗歌很形象的描绘了人生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但对于佛教,另外的四大苦就是“爱别离苦”,这些就是佛教宣扬的人生八苦。
这出自于《大般涅槃经》④卷十二:“云何爱别离苦?当只片苦,亦由五相。
”在人的一生里,朋友、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我们所担心的,人与人之间还是不免有分离的,造成莫大的痛苦。
因此,对于最后,这成语泛指恩爱者相别离的的苦恼。
佛教除了与上述两个方面有关外,还在其他的方面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对新词语的产生,汉词的双音化,日常用语的丰富与发展等,都有很的影响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的意识,但同时也丰富了佛教对汉语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使汉语更加的富有韵味。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方立天选编.佛学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 洪汉鼎.理解的真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 赵泰.太平广记卷三七七[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5] 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6]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俗语佛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③方立天选编.佛学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