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摘要:佛教文化与汉语文化原本是两种不同本质的文化,但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和佛教书籍的大量传译,汉语和汉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就以佛教对成语、俗语和歇后语了解下佛教和汉语的结合。
关键词:佛教;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还在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但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已经不甚了解罢了。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出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文化对成语的影响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研究佛教的成语,是我们探讨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基础部分。对于这些佛教成语,我们可以大致的将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1)、凝练故事(源于佛教修行实践的成语)
佛经中有不少故事,特别是在“十二部经”①中的“因缘”“譬喻”“本事”“本生”四大部中,更是大量地收录了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寓言故事,作为“喻体”,附会佛教的教义“本体”,以作解释和宣传。佛陀总喜欢用通俗的语言,对他的信徒讲述那些饶有情趣、富于哲理的故事,多方比喻,“方便说法”。除其宗教意义外,这些故事的另一作用就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
盲人摸象(众盲摸象、瞎子摸象)典出《涅槃经·师子吼品》、《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整个故事用以喻众生无明,以妄想执著故,不能了然见到“佛性”。这个故事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后凝练为“众盲摸象”“盲人摸象”“瞎子摸象”,泛喻察事观物以偏代全者。除了上述这个成语,还有许多类似的由佛教故事凝练而成的成语。例如:天花乱坠、天女散花等。这里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它们的语言生动,情节动人,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是佛教文化的精品。所以在汉语的成语世界里深深的扎下了根。
(2)、概括教义(源于佛教教义理论的成语)
佛经的主要内容是直接说教。将一些精彩凝练、哲理性较强的词语截摘下来,或对一些佛教义理、名相加以概括、改造,就得到了另一类型的佛教成语,比如:不即不离即:接近;离:远离。指既不统一,又不相异。《圆觉经》②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这本是形容佛教中的真性、妄相二者的关系,真性(万有的本体)和妄相(众生及其世界)有别,谓之“不即”;但妄相又是真性的显现,谓之“不离”。后来用指人的关系态度不太亲密,也不疏远,在事情的处理上,分寸恰当。而此类成语亦有不少。如:体现大乘佛教菩萨精神的“大慈大悲”;表现大乘佛法的主要特点之一的“不可思议”;相对“生灭”而言的“不生不灭”;唯心观的基本口号“三界唯心”;
(3)、运用比喻
佛家的语言为了让众生都可以明白,所以善用比喻,决定了佛家通常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比喻,传经说教。故佛典中比喻之多,正所谓“佛典之文,几于无物不比,无比而不
①“十二部经”亦称“十二因缘”,是指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其中第六位“因缘”,记述佛说法教化的因缘,第七为“譬喻”,即经文中的譬喻部分,第八为“本事”,指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第九为“本生”,乃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经文。
②苏军等著.圆觉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07
有言外之意于其间”。③佛经中丰富的比喻,随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被我们所接受,慢慢的,变为了我们需要的成语。恒河沙数:恒河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印度教视为“圣河”,佛教也视为“福水”,谓可洗去“诸罪垢恶”。因此河谓佛生处,佛常到此宣说妙法,故经中常以“恒沙”、“恒河沙”、“恒河沙数”喻数量极多。汉语吸引了这个比喻,也用以喻巨而不可计之数,乃至为成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中少苦众生矣。”梁启超《无名之英雄》:“夫彼之造英雄,运动英雄者,即隐于世界之农夫、职工、役人、商贾、兵卒等恒河沙数之无名英雄也。”
此类,通过形象的事物或常见的现象以喻佛教义理,最后发展而为成语。
二、熟语中的佛教文化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阿弥陀佛”这些熟语世世代代活跃于中国老百姓的口头上,已经绵延承传了近千年,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弃恶行善,逃脱苦难对西方极乐世界追求的观念, 而民众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世界观, 与佛教的影响密不可分。人生在世,既有享受生命的快乐,又有面对死亡的痛苦。死亡,对人来说是森然的恐惧,也是难以超越的归宿,最后的我们都将走向那不变的归宿。佛教对于人生来说是宣传生、老、病、死之说,也让我们感觉到了超脱。因而,形成了一条很常用的成语:“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人生四苦,说的就是生、老、病、死。佛教传入中国后,当朝的统治者也将都教作为统治的工具,宣传这些理性的思想,用佛教的一些语言,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对那些犯了法的人的宣扬。南朝的善慈大士曾经写过一首《四相偶》:“星眼随人转, 朱唇向乳开。览镜容颜改, 登阶气力衰。身似临崖树, 心如念水鬼。妻儿愁不苦, 朋友厌相亲。楚痛抽干脉, 呻吟彻四邻。精魄随生路, 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 不见一人还。宝马空嘶立, 庭花永绝攀。”
他用了这首诗歌很形象的描绘了人生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但对于佛教,另外的四大苦就是“爱别离苦”,这些就是佛教宣扬的人生八苦。这出自于《大般涅槃经》④卷十二:“云何爱别离苦?当只片苦,亦由五相。”在人的一生里,朋友、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我们所担心的,人与人之间还是不免有分离的,造成莫大的痛苦。因此,对于最后,这成语泛指恩爱者相别离的的苦恼。
佛教除了与上述两个方面有关外,还在其他的方面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对新词语的产生,汉词的双音化,日常用语的丰富与发展等,都有很的影响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的意识,但同时也丰富了佛教对汉语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的富有韵味。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方立天选编.佛学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 洪汉鼎.理解的真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 赵泰.太平广记卷三七七[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5] 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6]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俗语佛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③方立天选编.佛学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