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考试大纲习题(要素的国际流动)【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要素的国际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现值债务率
【考点】现值债务率
【解析】现值债务率是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经济现值债务率和出口现值债务率。前者表示未偿还债务现值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比重,80%为其临界值;后者表示未偿还债务现值占当年出口的比重,20%为其临界值。
2.偿债率
【考点】偿债率
【解析】偿债率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当年所举借外债的还本付息额与其各种出口收入总和之比。偿债率是衡量一国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其临界值为20%,偿债率并不是考察一国外债规模是否适度的唯一指标,还要结合外债结构、币种及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考察。
3.所有权特定优势
【考点】所有权特定优势
【解析】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二、简述题
试说明国际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及其含义。
【考点】国际衡量外债负担主要指标
【解析】(1)静态债务指标为:
①经济债务率:经济债务率的经济含义是当年未偿还外债余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余额与整体经济的关系,其公式为:经济债务率=未偿还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
这一比率一般不应超过30%。
②出口债务率:出口债务率的经济含义是当年未偿还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所欠外债余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出口债务率=未偿还外债余额/出口总收入。
这一比率一般不应超过100%。
③偿债率:偿债率的经济含义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即每年出口收入中有多少被用于偿付到期的本息,其公式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
这一比率一般不应超过20%。
(2)1995年起,世界银行开始采用现值法,即用债务的现值代替债务名义值来衡量债务水平:
①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80%为临界值。
②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20%为临界值;当实际指标超过临界值的60%时,为中等债务国家,以下则为轻度债务国家。
除了一般指标外,还要注意债务结构指标,即债务的币种结构、债务的期限结构、债务
的来源结构以及债务的利率结构。
三、论述题
1.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考点】两缺口模型
【解析】两缺口模型是由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来的。从理论上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1)两缺口模型的内容
①缺口的概念
在宏观经济学中,S=I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便出现了各种缺口(如在储蓄、外汇、政府收入、技术等方面),例如,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就会出现“储蓄缺口”;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就会出现“外汇缺口”。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便成为必要。
②模型推导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缺口。设C为消费,S为储蓄,T为税收,M为进口,X为出口,I为投资。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供给可以得出:总供给Y=C +S+T+M,总需求Y=C+I+G+X。
令税收等于政府支出,即T=G,则有:S+M=I+X或I-S=M-X。
公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
由于投资、储蓄、进口、出口四个变量都是独立可变的,所以这两个缺口不一定能平衡。为使其达到平衡,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调节:
a.不利用外资。当国内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就必须减少投资或者增加储蓄;当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就必须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按照这种方法,除非有可能增加储蓄和出口,否则,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缓。
b.在缺口以外寻找资金,即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利用外资进口机器设备,一方面,这项进口暂时不用出口来抵付;另一方面,这项投资品又不需要国内的储蓄来弥补。可见,利用外资可以同时弥补两个缺口,既可以满足投资需要,又可以减轻支付进口费用的压力,从而保证经济的增长。
(2)两缺口模型的实践意义
两缺口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得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出现、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在引进外部资源时,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如在1970年~1990年,东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通过引进外部资源,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除了储蓄缺口、外汇缺口之外,也还存在着诸如财政缺口、技术缺口等情况。
2.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政策意义。
【考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解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这一理论从国际经济的现实出发,对于资本跨国流动的所有方面均有所涉及,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
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三者结合决定了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较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优势,或者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移来开拓该优势。该理论的具体内容为:
①所有权特定优势。它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和获得产品异质差异的优势,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②内部化。它是指将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实行资源配置,克服不利条件。
③上述两种优势并不能决定企业是否必然实行直接投资(或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让获利),因此区位特定优势很重要,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包括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等等。因此,邓宁的国际折衷理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特定优势+市场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
只有三种优势都具备时,企业才可以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从事国际经济活动。
此后,该理论又有了动态化的发展,加入了投资发展周期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资本流动,尤其是对外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由于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它的上述三个优势会产生动态变化,因此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该国与外部资本的流动也会发生净流入、流入流出并存、净流出等若干阶段,且不同阶段资本的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
(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政策意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为三类,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特定优势。其中,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是跨国公司所有的,但是并不完全决定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这就对东道国政府招商引资提出了要求,东道国政府可以在对外政策方面给与投资方政策上的优惠,从而吸引投资方进行直接投资,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