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运动技术原理

跳跃运动技术原理
跳跃运动技术原理

跳的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跳跃项目属于非周期性运动项目。按其用力特点,则属于速度-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和爆发性用力的能力,对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跳跃项目分为两类:一类为克服垂直障碍的高度项目,如跳高和撑竿跳高;另一类为克服水平障碍的远度项目,如跳远和三级跳远。所有的跳跃项目,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一、跳跃高度和远度的构成

跳跃是克服障碍的一种运动形式,目的是腾越尽可能高的高度和尽可能远的远

由于跳跃项目不同,它们的高度和远度的构成也不同,因此了解影响高度和远度值的各种因素,对取得优异成绩是十分重要的。

(一)跳跃高度的构成

跳跃的高度项目是以越过横杆的垂直高度计量运动成绩的,这一高度可以看做由三个分高度构成,即H=H1+H2-H3。从图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应尽可能地增大H1和H2的值,同时缩短H3的距离。

在跳高项目中,H1为起跳结束瞬间身体重心离地面的高度,它的值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起跳结束瞬间的身体位置,以及完成起跳动作的充分程度。H3为身体重心最高点与横杆的距离,它的值与运动员过杆的身体姿势和补偿动作的合理性有关。H2为身体重心实际腾起的高度,它的值的大小,对于跳高总高度的构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它是随着技术的改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即可以通过训练使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加大H2值是提高跳高运动成绩的主要方向。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

第一节 人的运动规律--走路 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图001)。 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图002)。 脚的局部变化(图003)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 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走姿: 正常的走姿(图004)

昂首阔步的走(图005) 蹑手蹑脚的走(图006) 垂头丧气的走(图007) 踮着脚走的走(图008) 跃步(图009) 在动画镜头中,走的过程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向前走,一种是原地循环走。直接向前走(图010)时,背景不动,角色按照既定的方向直接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出画面。 原地循环走(图011)时,角色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变,背景向后拉动,从而产生向前走的效果。

画一套循环走(图012)的原动画可以反复使用,用来表现角色长时间的走动(图013)。 作业一: 1、临摹“正常的走姿”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二: 1、临摹“昂首阔步”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三: 1、临摹“蹑手蹑脚”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四: 1、临摹“垂头丧气”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五: 1、临摹“踮着脚走”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六: 1、临摹“跃步”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

运动力学(有答案)

一选择题: 1根据人体重心和支撑点的位置关系,手倒立属于哪种支撑平衡?(B) A 上支撑平衡 B 下支撑平衡 C 混合支撑平衡 D 稳定支撑平衡 2 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要用力摆臂摆腿,这是因为(C) A 能带动重心,超越较高的横杆 B 把动量传递到起跳腿上,带动起跳腿向上 C 改变支撑反作用力,能增加起跳腿的蹬地力量 D 上述答案都不对 3 人体平衡时的稳定角是(B) A 重心的倾斜角 B 重心垂线与重心到支撑面边缘的相应点连线的夹角 C 重心与支撑面边缘相应连线的夹角 D 重心垂线与重心到支撑面中心连线的夹角 4跟腱附着点的跟骨骨折,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的强力收缩对跟骨产生异常大的(B)引起的。 A、剪切载荷 B、拉伸载荷 C、压缩载荷 D、复合载荷 5乒乓球静止放于球桌上,球与桌面之间存在着弹力,弹力的大小(B) A、大于球的重力 B、等于球的重力 C、小于球的重力 D、没有弹力 6人体的骨杠杆系统包括:(ABC) A 省力杠杆 B 平衡杠杆 C 速度杠杆 D 力量杠杆 7影响物体转动惯量的因素包括:(ACD) A质量 B 物体的转动速度 C质量的分布 D转动轴的位置

8水对人体的阻力包括:(ABCD) A 摩擦阻力 B 形状阻力 C 兴波阻力 D 碎破阻力 9下列方法“不属于”运动学研究方法的是:(ABC) A 三维测力 B 表面肌电测试 C 身体成分测试 D 平面图像解析 10 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是:(ABCD) A改进运动技术 B改善训练手段 C改革运动器材 D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 11撑杆跳属于(C)动作系统. A周期性 B非周期性 C混合性 D不固定 12 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要用力摆臂摆腿,这是因为(C) A 能带动重心,超越较高的横杆 B 把动量传递到起跳腿上,带动起跳腿向上 C 改变支撑反作用力,能增加起跳腿的蹬地力量 D 上述答案都不对 13 人体平衡时的稳定角是( B ) A 重心的倾斜角 B 重心垂线与重心到支撑面边缘的相应点连线的夹角 C 重心与支撑面边缘相应连线的夹角 D 重心垂线与重心到支撑面中心连线的夹角 14转动惯量是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B) A、平动 B、转动 C、静止 D、扭动 15 体育运动中的动作系统大体可分为:(ABCD) A周期性动作系统

牛顿运动定律优秀教案教学提纲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 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 公共汽车急剎车, 一位男士踩到了一位女士, 女士很生气说:”瞧你这德性.”男士回答:”不是德性, 是惯性.”老师提问:”什么是惯性呢?”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 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运动规律-人的奔跑与跳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人的奔跑与跳跃 一、人的跑步 基本规律 1、身体重心前倾,两手自然握拳,手臂略呈弯曲状。 2、奔跑时两臂配合双脚的胯部前后摆动。 3、双脚胯步的幅度较大,膝关节屈伸角度大于走路动作,脚抬得较高, 4、跨步时,头顶高低的波形运动线,相应地也比走路动作明显。(但注意的是奔跑时的头顶波形线与走路时头顶的波形线规律恰好相反。) 5、在奔跑时,双脚几乎没有同时着地的过程,而是完全依靠单脚支撑躯干的重量。 6、奔跑过程中,双脚有一到多格是同时离开地面的状态。◎奔跑时的姿态、节奏、速度以及动作的中间过程,随着目的、情绪、神态以及角色性别、年龄、身份、体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表现情绪慌张、急促,身体起伏和双手摆动的幅度都应加大。◎为了戏剧效果,奔跑时身体有时也处理成向后倾斜。跑步的画法 范例1(快跑)

4张一个单步,8张一个完步范例2(快跑) 这里画的是半个完步 范例3 如果需要比8格循环更快的奔跑,每张动画则需添上几只脚的位置去填满动作的空档,或者把腿画得模糊不清,完全像速度线那样处理。人的奔跑范例人的奔跑范例人的奔跑范例循环跑画法二、人的跳跃基本规律 1、由身体屈缩、蹬腿、腾空、蜷身、着地、还原等几个动作姿态所组成:◎双手自然握拳。◎在起跳时,双臂向前、向上带动身体腾空。◎双腿踏地后,蜷起向前伸。◎在落地这一环节时,双臂从侧前方向下运动,上身压低带动重心前移。 2、人在跳跃的时候,身体的重心不像奔跑时那样简单地向前移位,而是跟随着跳跃运动的不同部分而变化的。 3、从起跳到腾空时重心在身体的前方,从腾空到落地时动作重心在身体后方。 4、在跳跃过程中,运动线呈弧形抛物线状态。这一弧形运动线的幅度,是根据用力的大小和障碍物的高低产生不同的差别。 5、原地跳跃动作(欢呼)的基本动作规律与上面所述的相似,不同的是:蹬腿跳起腾空,然后原地落下,人的身体和双脚只是上下运动,不产生抛物线。人的跳跃范例1 人的跳跃范例2 * * 运动规律 *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精心整理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2008-10-0223:31:54| 分类:动画进化| 标签:动作分解|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1、压缩与伸展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必然产生形体上的压缩和伸展。动画中运用压扁和拉长的手法,夸大这种形体改变的程度,以加强动作上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表达受力对象的质感、重量,以及角色情绪上的变化,例如:惊讶、喜悦、悲伤等。 “压缩与伸展”应注意的几点: 跟随和重迭是一种重要的动画表现技法,它使动画角色的各个动作彼此间产生影响,融混,重迭。移动中的物体或各个部分不会一直同步移动,有些部分先行移动,有些部分随后跟进,并和先行移动的部分重迭的夸张表演。 跟随和重迭往往和压缩和伸展结合在一起运用,能够生动地表现动画角色的情趣和真实感。 6、慢进与慢出 动作的平滑开始和结束是通过放慢开始和结束动作的速度,加快中间动作的速度来实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运动,多呈一个 抛物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

7、圆弧动作 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轨迹,往往表现为圆滑的曲线形式。因此在绘制中间画时,要以圆滑的曲线设定连接主要画面的动作,避免以锐角的曲线设定动作,否则会出现生硬、不自然的感觉。不同的运动轨迹,表达不同的角色特征。例如机械类物体的运动轨迹,往往以直线的形式进行,而生命物体的运动轨迹,则呈现圆滑曲线的运动形式。 8、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可理解为主要动作的辅助动作,它能丰富角色人物的情感表达。但第二动作只能以配合性的动作出现,不能过于独 立或剧烈,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主要动作的清晰度。 生弹力,形变消失时,弹力也随之消失。动画片中处理变形不明显的运动物体时,要运用夸张变形的动漫手法,表现出独特的弹性运动。在表现物体弹性运动时,也要处理好动画速度和节奏间的关系,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动画效果。 3、曲线运动 当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的力的作用时,便形成了曲线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弧形运动、波形运动、s形运动。曲线运动能表现各种细长、轻薄、柔软及富有韧性和弹性的物体的质感。是动画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运动规律,它能使人物或动物的动作以及自然形态的运动产生柔和、圆滑、优美的韵律感和协调感。 1)弧形运动 当物体的运动路线呈弧线、抛物线的行进轨迹时,称为弧形曲线运动。

动画运动规律教案

课程名称:动画运动规律 教学课时:48课时 教学对象:动画专业一年级 教学要求:通过对动画基本运动规律时的学习,增强对动画制作技能的感性认识,了解动画运动和基本原理及一般力学运动规律,学习并提高把握动画时间控制的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动画设计的时间把握及预备动作、追随动作。 教学难点:预备动作、追随动作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 一、时间 所谓“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需的时间长度,这一动作所占胶片的长度(片格的多少)。这一动作所需的时间长,其所占片格的数量就多;动作所需的时间短,其所占的片格数量就少。 由于动画片中的动作节奏比较快,镜头比较短(一部放映十分钟的动画片大约分切为100~200个镜头),因此在计算一个镜头或一个动作的时间(长度)时,要求更精确一些,除了以秒(呎)为单位外,往外还要以“格”为单位(1秒=24格,1呎=16格)。 动画片计算时间使用的工具是秒表。在想好动作后,自己一面做动作,一面用秒表测时间;也可以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测时间。对于有些无法做出的动作,如孙悟空在空中翻筋斗,雄鹰在高空翱翔或是大雪纷飞乌云翻滚等,往往用手势做些比拟动作,同时用秒表测时间,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脑子默算的办法确定这类动作所需的时间。对于有些自己不太熟

跳跃的运动规律教案

跳跃的运动规律教案 第一节原地跳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运动。如跑步、走路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的自然的身体反应,而我们在动画中用来刻画各个角色时所需要借助的运动规律也都来源于人们的自然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运动——跳跃。 首先,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见过别人跳跃,自己也一定经历过跳跃。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个简单的跃运动——原地跳跃,在动画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例1: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动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它的特有的预备和缓冲。由此可以知道,在这一运动中的7帧原画里,第1帧:是人物正常的站姿,而第3帧是人物起跳,那么在人物跳起之前,我们就必须要预备。也就是第2帧<下蹲>,这时的身体是压缩的。好,回到第3帧,这一帧是跳跃运动中最夸张的一帧,根据前面我们分析过的球的运动原理,就可以知道,第3帧是很夸张的一帧。那么,人物的身体会拉长。到此为止,这3帧是人物起跳的过程。这时,人物的重心在前面,身体是前倾的。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我们又能知道,由于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当人物于第3帧,跳起来之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物会达到一个最高点,也就是第4帧<腾空>。这时,人物是绻缩着身体的。同样,由于人物受到引力的作用,那他在达到最高点之后,便会下落。如第5帧,人物开始下落,此时人物的身体处于拉伸状态。接下来的第6帧是这一运动中又一很关键的一个地方——缓冲。人物在下落时,受到地面的阻止,他必须停留在地面上,这时他不能够完全的停下来,那么他就需要做一个缓冲,原后停下来,第6帧便就是这个运动中的缓冲。第7帧,人物还原到了人物第1帧时的直立状态。(以上共2课时)

运动力学原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131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131-04 运动力学原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探讨 张生芳 王志勇 (河西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 要:从肌肉力学和运动过程特征等方面,对运动力学原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运动力学原理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的局限性,是由于人体运动的特征性造成的,它不影响运动力学原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运动力学原理;局限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体育运动是以人的身体运动为基本活动特征的,无论是以身体运动为指标判断运动成绩,还是以器械运动效果为指标判断运动成绩。力是人体或器械运动的充要条件。在实践中,人们为了正确的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把物理学中的运动力学引入到体育运动技术的研究中,运用物理学中的运动力学原理,为科学地探索和揭示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对体育运动技术的改进、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体育基础理论中,技术过程的运动力学分析是研究和认识运动技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技术;(二)应用运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地设计和完善人体运动的形式(运动技术);(三)通过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实现发挥人体(或器械)运动最大的力学效果。所以,运动力学原理是体育运动技术训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运动力学原理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适宜性。本文从肌肉力学、运动力学等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旨在为运动力学原理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二、结果与分析 1. 体育运动的分类 运动效果、运动形式和力是体育运动技术过程的基本因素,同时它们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效果指标。不同的运动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运动效果,反过来不同运动效果,规定了人体的运动形式。运动形式不同,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和关节的配备和组合不同,用力特征不同。相反,不同的肌肉和关节的配备和组合,也决定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体育运动中,有些项目是以追求运动形式为目的的,而有些项目是以追求运动效果为目的的。由于我们讨论的是力、运动形式和效果的关系问题,根据运动目标效果和人体肌肉用力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体育运动划分为两大类。 (1)以追求合理的运动形式为目的的运动 这类运动的主要特征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运动环节必需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动态位置。这就要求人体的肌肉产生的收缩力和肢体的运动必需维持一定身体姿位,它不要求各部位肌肉收缩力达到最大,而要求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实现控制肢体按要求去运动。也就是说力的大小和方向上都必需保持在一个规定的运动形式和状态。如体操中的大多数动作、篮球中的投篮动作要求的是人体和器械按照一定的要求运动轨迹运动。 (2)以追求最大力学效应为目的的运动 这类运动主要特征是发挥肌肉的最大力,以实 收稿日期:2012-11-17 作者简介:张生芳(1964—),男,陕西宝鸡人,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田径教学、训 练与研究工作。

动画运动规律

1.在动画运动规律技巧方面美国与日本动画的区别 在技巧方面,非常充分的运用了传统的动画表现手法,展现各类物体的物理现象,我们常常称其为运动规律。弹性运动,曲线运动,预备和缓冲运动。美国动画片被当做艺术品和经典作品来完成,多为电影大片,制作周期长,品质优良。在运动规律方面,日本动画制作张数仅为美国动画的五分之一。常常“停格”。因此,日本动画大量运用大量摄影技巧来弥补运动方面的不足,日本动画多为电视动画,周期短,产量大。 2.什么是动画设计稿 设计师根据分镜头台本的构图人物造型比例以及场景样稿画设计稿,设计稿最主要的任务是统一背景和人物的透视。 3.什么是动漫 动漫是由“cartoon”包括两方面内容,动画和漫画,静止不动的称为漫画,像电影一样会动的称之为动画 4.视觉残留(名词解释) 物体在移动前其影像在人眼的视网膜上会有八分之一秒左右的停留,如果这个物体形象的动作每三格动一下,观者看到的就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运动的画面。 4.画运动规律的专用设备叫“透台”又叫“拷贝台” 5.动画专用纸有三个定位孔,叫做“动画纸”用“定位尺”来固定 6.动画线条绘制标准“准,挺,匀,活” 7.日文的“中割”也称之为“动画”,即运动物体关键动态之间呈渐变过程的,已构成一个形体的画,对一个单一的动作而言,两头极限的两张叫做原画,中间的画面就叫做中间画8.动画中有哪几种变形 主要有四类变形(1)荒诞变形(2)弹性运动变形(3)预备和缓冲变形(4)阻力变形 9.什么是弹性运动变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物理学上称之为弹性,当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时就成生了变形,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想,当形变消失时,弹力也随之消失10.预备和缓冲变形 预备动作是指动画角色在同某一方向运动前呈现的一个反方向动作,加了物体的夸张,缓冲室物体受到惯性的影响,一时止不住而产生的物理现象,也会引起物体的变形,预备和缓冲引起的变形和夸张是动画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技巧,目的是使动画片更具有戏剧性。 11.阻力变形 物体受到阻力和离心力时也会变形,阻力变形会使动作充满力度 12.什么是转面 转面就是绘制角色或物体的朝向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运动规律中最基本的技法 13.头部转面要点 用十字线(眼线和中线)表示头部的朝向,用一个圆球概括头部形状来绘制转面,首先要注意角色自身的结构,在转面过程中基本保持角色结构不变。同时要注意两种透视关系:即切割的距离和造型的透视。 14.自然转面法 绘制转面时,还有一些技巧需要注意,才能使转面过程自然生动,称为自然转面法,如果眼神与头部同步运动,那么画出的效果就很机械,绘制转面时,可以让眼神先与头部运动,或者滞后,同时配合抬头——低头的过程,使转面呈现出弧线效果,都是自然转面常用的技巧。 15.表情绘制 表情主要通过口型和五官运动来表示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 第一章人的运动规律 一、本部分课堂教学参考学时:20学时 在动画片中,人物的表演是非常关键的,掌握人物动作的基本运动规律是设计与表演的基础。人物的动作复杂多变,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在本部分中,我们以人物常见的走跑跳等为主,展开教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走路 第二节跑步 第三节跳动 第四节表情 第五节口型 三、学习顺序与方法: 请先浏览各部分文本框中的教学内容。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人物正常行走、跑步、跳动的关键动作、加中间画的要领,掌握表情线的特点,掌握口型与脸型的关系。 2、难点:人在各种运动过程中不同风格的造型与时间、节奏的关系。 五、作业与练习: 本部分各小节均有作业练习,点击界面左下方的“作业练习”键,即可进入本小节的作业练习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列有当前小节的相应练习,点击文中出现的彩色热字,即出现相应的示范画面,供学员学习、临摹。 作业要求:临摹并熟记示范画面中的造型与顺序,并能熟练地画出来。 工具:笔:B—2B的铅笔纸:铅画纸、打印纸、复印纸均可。橡皮:软质橡皮 第一节人的运动规律--走路 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图001)。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图002)。 脚的局部变化(图003)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 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走姿: 正常的走姿(图004) 昂首阔步的走(图005) 蹑手蹑脚的走(图006) 垂头丧气的走(图007) 踮着脚走的走(图008) 跃步(图009) 在动画镜头中,走的过程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向前走,一种是原地循环走。直接向前走(图010)时,背景不动,角色按照既定的方向直接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出画面。原地循环走(图011)时,角色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变,背景向后拉动,从而产生向前走的效果。 画一套循环走(图012)的原动画可以反复使用,用来表现角色长时间的走动(图013)。本节作业与练习:( 本节作业范图从网络课程下载,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112124120.html,/ )

跳跃的运动规律

跳跃的运动规律 第一节原地跳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运动。如跑步、走路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的自然的身体反应,而我们在动画中用来刻画各个角色时所需要借助的运动规律也都来源于人们的自然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运动——跳跃。 首先,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见过别人跳跃,自己也一定经历过跳跃。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个简单的跃运动——原地跳跃,在动画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例1: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动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它的特有的预备和缓冲。由此可以知道,在这一运动中的7个关键帧动画里,第1个关键帧:是人物正常的站姿,而第3个关键帧是人物起跳,那么在人物跳起之前,我们就必须要预备。也就是第2个关键帧<下蹲>,这时的身体是压缩的。好,回到第3个关键帧,这一帧是跳跃运动中最夸张的一帧,根据前面我们分析过的球的运动原理,就可以知道,第3个关键帧是很夸张的一帧。那么,人物的身体会拉长。到此为止,这3个关键帧是人物起跳的过程。这时,人物的重心在前面,身体是前倾的。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我们又能知道,由于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当人物于第3个关键帧,跳起来之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物会达到一个最高点,也就是第4个关键帧<腾空>。这时,人物是绻缩着身体的。同样,由于人物受到引力的作用,那他在达到最高点之后,便会下落。如第5个关键帧,人物开始下落,此时人物的身体处于拉伸状态。接下来的第6个关键帧是这一运动中又一很关键的一个地方——缓冲。人物在下落时,受到地面的阻止,他必须停留在地面上,这时他不能够完全的停下来,那么他就需要做一个缓冲,原后停下来,第6个关键帧便就是这个运动中的缓冲。第7个关键帧,人物还原到了人物第1个关键帧时的直立状态。

动画运动规律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①在《埃及王子》、《人缘泰山》、《小马王》等几部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动画片影片问世之后,人们加强了运动规律是动画影片的技术支撑的认识,不再把它作为二维动画独有的技术知识。尤其是《小马王》这不影片,它是在三维技术环境中完成的,在制作中吸收了大量的二维动画运动规律的经验。动作表演的完成基本上是在原画设计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当影片最终以二维动画的画面形式出现的时候,人们几乎感觉不到三维制作的痕迹,这时,影片中角色动作表演的感染力就更强大了,可见,运动规律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修养。就像演员的表演素质一样,它不是机械的数据理论。它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而调整工作方式或研究方法,哪怕就是在动作捕捉技术发明、推广之后,人们依然需要根据运动规律的知识来提高动作表演的质量。 ②原动画运动规律的经验包括:基本的运动规律和个性化的动作设计。在运动规律这门课程中,我们要讲解的就是常见动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围绕这些基本规律展开的常见的个性化表演,同时学会研究和总结运动规律的方式方法。因为运动规律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它除了要求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通过不断地实验操作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运用,在练习和创作中不断积累新的运动状态的规律和表现经验。通过对运动规律基础知识的分析,让学习者掌握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我们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样才能具备真正的原动画制作和原动画动作设计的能力。 第二章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 动画的概念: ①在这门课程中,必须准备以下工具: ⑴动画用纸张打孔机 ⑵动画用定位尺 ⑶拷贝箱 ⑷黑色铅笔和彩色铅笔 ⑸一面镜子和一支秒表 ②动画的工作流程: ⑴前期工作 ⑵中期制作 ⑶后期制作 ⑴前期工作包括:企划、剧本编写、形象设计、场景画面风格设计和分镜头剧本的绘制。 ⑵中期制作包括:镜头规格设计、原动画制作、背景制作和色处理。 ⑶后期制作包括:镜头合成、音效、特技处理和后期编辑。 ③工作进度表,是一部动画片进入实际制作后的时间进程安排与计划。 ④动画作品在制作的时候缺乏一般绘画创作的随意性,而是要求极其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动画制作中的时间概念: ①所谓“动画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

运动力学有答案)

一选择题:1根据人体重心和支撑点的位置关系,手倒立属于哪种支撑平衡?(B) A 上支撑平衡 B 下支撑平衡 C 混合支撑平衡 D 稳定支撑平衡 2 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要用力摆臂摆腿,这是因为(C) A 能带动重心,超越较高的横杆 B 把动量传递到起跳腿上,带动起跳腿向上 C 改变支撑反作用力,能增加起跳腿的蹬地力量 D 上述答案都不对 3 人体平衡时的稳定角是(B) A 重心的倾斜角 B 重心垂线与重心到支撑面边缘的相应点连线的夹角 C 重心与支撑面边缘相应连线的夹角 D 重心垂线与重心到支撑面中心连线的夹角 4跟腱附着点的跟骨骨折,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的强力收缩对跟骨产生异常大的(B)引起的。 A、剪切载荷 B、拉伸载荷 C、压缩载荷

D、复合载荷 5乒乓球静止放于球桌上,球与桌面之间存在着弹力,弹力的大小(B) A、大于球的重力 B、等于球的重力 C、小于球的重力 D、没有弹力 6人体的骨杠杆系统包括:(ABC) A 省力杠杆 B 平衡杠杆 C 速度杠杆 D 力量杠杆 7影响物体转动惯量的因素包括:(ACD) A质量 B 物体的转动速度 C质量的分布 D转动轴的位置 8水对人体的阻力包括:(ABCD) A 摩擦阻力 B 形状阻力 C 兴波阻力

D 碎破阻力 9下列方法“不属于”运动学研究方法的是:(ABC) A 三维测力 B 表面肌电测试 C 身体成分测试 D 平面图像解析 10 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是:(ABCD) A改进运动技术 B改善训练手段 C改革运动器材 D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 11撑杆跳属于(C)动作系统. A周期性 B非周期性 C混合性 D不固定 12 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要用力摆臂摆腿,这是因为(C) A 能带动重心,超越较高的横杆 B 把动量传递到起跳腿上,带动起跳腿向上 C 改变支撑反作用力,能增加起跳腿的蹬地力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优质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全章概述 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实践。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厚,实验效果很好。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后两节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新课程学习 4.1 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设计.docx

第一章 人的运动规律 一、本部分课堂教学参考 在动画片中,人物的表演是非常关键的,掌握人物动作的基本运动规律是设计与表演的 基础。人物的动作复杂多变,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在本部分中,我们以人物常见的走跑跳等为主,展开教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走路第二节跑步 第三节跳动第四节表情 第五节口型 三、学习顺序与方法: 请先浏览各部分文本框中的教学内容。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人物正常行走、跑步、跳动的关键动作、加中间画的要领,掌握表 情线的特点,掌握口型与脸型的关系。 2、难点:人在各种运动过程中不同风格的造型与时间、节奏的关系。 五、作业与练习: 本部分各小节均有作业练习,点击界面左下方的“作业练习”键,即可进入本小节的 作业练习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列有当前小节的相应练习,点击文中出现的彩色热字,即出现相应的示范画面,供学员学习、临摹。 作业要求:临摹并熟记示范画面中的造型与顺序,并能熟练地画出来。 工具:笔: B— 2B 的铅笔纸:铅画纸、打印纸、复印纸均可。橡皮:软质橡皮

第一节 人的运动规律 -- 走路 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图1)。 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 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图002 )。 脚的局部变化(图003 )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 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

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走姿: 正常的走姿(图004 ) 昂首阔步的走(图005 ) 蹑手蹑脚的走(图006 ) 垂头丧气的走(图007 ) 踮着脚走的走(图008 )

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常识

人體運動力學基本常識 1. 研究人體運動力學之目的: 主要是研究人體如何運動能達至最佳的效果。 2. 人體能夠運動之原因: 解剖學把人的胳膊稱作為上肢,把兩條腿稱為下肢,把人的身體部分稱軀幹。肩關節連結上肢與軀幹;下肢與軀幹相連結的部位叫作髖關節。而上肢又分上臂、前臂及手,是由肘關節和腕關節將它們連結起來的。下肢由膝關節及踝關節把大、小腿及足連結起來。 上、下肢及軀幹上均稱地佈滿肌肉,而且每塊肌肉都跨過一個或兩個以上關節,並附著於與關節相連的骨上。肌肉收縮時所產生的力量,能牽引它所附著的骨,使其在關節部位產生活動。關節周圍的肌肉是對稱分佈的。比如關節的屈、伸肌,內收、外展肌,旋前、旋後肌等。這些相應肌肉的收縮,就可以使關節產生屈、伸,內收、外展,旋前及旋後活動。比如肘關節的屈肌收縮,可以使前臂向上移動。手向上提起重物就是由肘關節屈曲活動完成的。肘關節的伸肌收縮時,使肘關節產生伸直動作。 譬如肩上投籃的動作,是肘關節參與伸的活動完成的。髖關節的屈肌收縮,則使大腿完成向前抬起的動作。 肌肉收縮產生的力是人體的內力,它可以引起各關節的運動,從而產生人體各部位間的相對運動,但不能使整個人體產生運動,正如人不能抓著自己的頭髮把整個身體提起來一樣。那麼,整個人體的運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都知道,做引體向上時,必須上肢用力向下拉單槓;而在跑或跳時,則必須下肢用力蹬地。可見,只有當人體與外界相互作用時,才能使整個人體運動。根據力學原理:甲物體給乙物體以作用力,乙物體將同時給甲物體以反作力,反作用力與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牛頓第三定律)。人向下拉單槓,單槓則給人體向上的反作用力,使人體上升;人向下蹬地,地面則給人體向上的反作用力(稱為支撐反作用力),使人向上跳起;而當人向後下方蹬地時,地面的支撐反作用力是向前上方的,它使人向前上方騰起。器械、地面等外界物體對人體的作用力稱為人體的外力,正是外力作用於人體後,才產生了整個人體的運動。 綜上所述,人的肌肉收縮直接引起各關節的運動,而當它使人體與外界發生相互作用時,又將引起整個人體的運動。肌肉收縮是受人的大腦支配和控制的,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因此跑步、跳躍、空翻等各種體育運動都是在大腦指揮下由肌肉收縮來完成的。 3. 在體育運動中,如何合理使用力量: 在觀看體育比賽時,我們時常聽到觀眾贊賞某個運動員的技術。這常常是因為運動員在完成技術動作時,能合理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各項技術動作都是由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來完成的。力是完成技術動作的根本,反過來,合理的技術動作又能使人體充分發揮力量和合理地使用力量。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 a.用力的方向要合理 b.用力的時間要恰當 c.身體各部分要協調配合 d.肌肉要及時放鬆

运动规律

运动规律 名词解释 1、汽车的夸张的惯性运动 答:汽车快速行驶时,突然刹车,由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车身继续向前惯性运动而造成的挤压力,会使轮胎变为椭圆形变形比较明显;车身由于惯性,虽然也略微向前倾斜,但变形不明显。 2、曲线运动的三个类型: 答:弧形曲线运动、波形曲线运动、S行曲线运动 3、人走路的基本规律: 答:(1)前进时整个身躯呈波浪式前进,步子跨开时身体最低,一腿直立垂直支撑时身体最高。 (2)两脚交替时和两手交替时的动作是相反方向的运动。因此,肩部和盆骨也是相反的倾斜运动。 (3)手的摆动以肩胛骨为轴心做弧线摆动。 (4)一脚作支撑,另一脚提起迈步,循环交替,支撑力随着身体前进的重心而变化,脚踝与地面成呈弧线运动规律往前运动。 4、鸡的走路运动规律 答:(1)双脚前后交替运动,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 (2)走步时,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头和脚互相配合运动 5、鸭鹅划水运动规律 答:(1)双脚前后交替划水,动作柔和 (2)左脚逆水向后划水时,脚蹼张开,形成外弧线运动,动作有

力;右脚与此同时向上收回,脚蹼缩紧,成内弧线运动,动作柔和,以减小水的阻力 (3)身体的尾部,随着脚在水中后划和前收的运动,会略向左右摆动。 6、有足类运动规律: 答:爬行时四肢前后交替运动,有尾巴的随着身体运动左右摇摆,保持平衡。 7、无足类运动规律: 答:身体向两旁做S形曲线运动。 简答题 1、四足动物两只脚接触地面的顺序: 答:左后脚、左前脚、右后脚、右前脚 2、四足动物的正确走路方式: 答:如果右前腿先向前开步,对角线的左后腿就会跟着往先走,接着是左前腿向前走,再就是右后腿跟着想向前走。 3、四足动物的后脚形态可分为哪两类: 答:“趾”行和“蹄”行 4、人的跳跃运动规律: 答:由身体屈缩、蹬腿、腾空、蜷身、着地、还原等几个动作姿态所组成 (1)双手自然握拳。 (2)在起跳时,双臂向前、向上带动身体腾空。双腿踏地后,蜷起

动画运动规律-教案

动画运动规律-教案

安徽新华学院 教案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动画运动规律 授课班级: 13数媒(网络)本 1班主讲教师:王珊珊 院系(部):动漫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教案首页课程 名称 动画运动规律 课程 类型 专业核心课程 使用 教材 《动画运动规律》主编:张庆春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学时分配总计:48 学时;理论:24 学时;实验:24 学时;其它:0 学时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结合学习了解动态设计的情节表达,角色造型原理,运动规律及编辑合成等几大要素,只要掌握动态设计中角色的运动规律及特点,为以后的动画设计制作打好基础。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动画运动的几大规律以及动画运动规律对形象表演艺术语言的作用,从实际练习和创作实践中体验和进一步认识动画运动规律,使所学的动画设计知识得到更好的运用与开发。 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动画时间的掌握》,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编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动画运动规律》王亦飞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

备注 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NO:1)授课内 容 弹性运动课时安排 4 教学目 的要求 学习弹性运动的规律,并注意其中的弹性变形在动画片中的夸张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皮球弹跳的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不同材质的物体夸张变形的形态以及细节上的创新表现。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语、讲课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弹性运动? 导入语: 事物的一般运动规律是从物体的运动中发现、理解、提炼 和总结出来的。动画运动规律有其自身的夸张性,动画运动实 质不是去夸张物体的重量,而是去夸张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力 的作用下,所呈现的趋向和特征。(5分钟) 主要内容: 一、弹性运动。(20分钟) 1、什么是弹性运动? 2、通过实例的讲解使同学们明白什么是弹性运动?(P3图 1-1) 二、弹性变形。(20分钟) 1、通过实例讲解什么是弹性变形。 三、弹性变形中的细节完善。(25分钟) 四、弹性变形的状态。(20分钟)五、练习。(90分钟) 讲解 + 示范 + 讨论 + 练习 + 指导 作业/思考题: 弹性动画练习(小球弹跳练习)。

药代动力学原理(哈佛大学)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Carol Walsh博士 药代动力学原理 学习目标: 1.描述经肠内和肠外给药后影响药物的吸收、体内分布、消除路径和机制的理化及生 理因素。 2.解释在单剂量服药后,剂量、生物利用度、吸收率、表观分布容积、总体清除率、 消除半衰期如何影响血浆药物浓度。 3.描述输液或多次给药后,决定全身药物累积曲线的因素 I.药物的吸收 A.跨膜转运 1.被动扩散 a.经溶膜作用通过脂质细胞膜;速度取决于药物的浓度梯度和油/水分配系数; 弱电解质药物未解离形式的转运速率明显高,因为与离子化形式相比,未解 离形式的亲脂性较高;遵从一级动力学(转运速率与转运位点的浓度梯度成 正比) 。 b.通过细胞膜内和细胞间质的水通道滤过。 2.主动转运 a.通过能源依赖型膜载体机制促进转运,这种转运可对抗浓度梯度;载体包括 ATP依赖性蛋白质家族,如 z多药耐药P-糖蛋白(两性阳离子及中性酶作用物,170KD, mdr (多药耐 药) 基因产物,对维拉帕米敏感) z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1 - 6 ,有机阴离子酶作用物, 190KD,对丙磺

舒敏感) b.具有结构选择性,饱和性,与结构类似物之间有竞争性,以及具有遗传变异 性 c.体内分布位点有:肠粘膜(腔-细胞) , 脑和睾丸的毛细血管内皮(血液-细胞) , 脉络丛(血脑-脊液)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血液-尿液) ,肝细胞(血液-胆管) , 肿瘤细胞(外排泵) d.服从米曼氏动力学:如果药物浓度高到足以使转运体达饱和,则为零级动力 学(转运速率不变) 3.内吞作用 a.经细胞内陷进入细胞. b.对微粒子及高分子量化合物,如蛋白质来说是重要机制. B.给药途径 1.吸收率的一般决定因素 a.药物在吸收部位随溶液中的溶解度、脂溶性、浓度梯度、血流量、吸收面积 b.限制速率过程的重要性 2.口服给药 a.固体及液体药物的方便途径 b.另外可能会影响吸收的速度和程度的变量,包括固体的裂解度和溶出度,胃 酸度,胃排空率,宿主或细菌酶在肠腔内或粘膜内的生物转化,饮食,是否 服用其他药物 c.首过效应:吸收的药物经门脉循环,通过肝脏可清除相当大的一部分,从而 降低生物利用度(药物到达体循环的剂量百分比) 3.注射给药 a.皮下(s.c.)和肌肉注射(i.m.)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更广泛地吸收高分子量, 极性分子药物,经淋巴循环;吸收率可由药物制剂控制,例如:水溶性的吸 收快,混悬液或悬浮固体颗粒吸收慢.

平抛运动教学教案设计(.doc

平抛运动 齐市八中栾艳敏 设计思路 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经历,构建关于平抛运动模型的新知识,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规律以及处理方法。本课将以探究为主线充分重视情景、问题、体验、合作、自主、交流,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的过程。还要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的规律,既有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又有教师的演示过程,实验手段上既传统的仪器演示实验,又有自制仪器。 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这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平抛运动比直线运动复杂,不容易直接研究它的速度、位移等的变化规律,需要将它分解成较简单的运动来研究。学情分析 本节为高中新课程物理必修②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需要探究内容多方法较全面,结合了理论推理和实验证实双方面。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规律和运动合成与分解之后的具体应用实例,也是这些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

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3.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 2.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并进行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以此渗透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点 1.学会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体验平抛运动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2.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具准备:平抛运动演示仪、平抛竖落仪、平抛水平分解仪、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