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⑴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歌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赏析及翻译《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注释:、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翻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月夜忆舍弟》赏析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日夜忆舍弟古诗杜甫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作品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思想感情】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怀人五言律诗。
整首诗的核心是“忆”,以一个“忆”字贯彻全诗,句句不离“忆”字,紧紧围绕“忆”这个主题,首先写景,透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烘托出战争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面咱来聊聊这首诗的译文哈。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天的边塞一只孤雁在鸣叫。
想象一下,在那寂静的夜晚,戍鼓突然响起,本来还有些行人的道路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这时候一只大雁孤独地叫着飞过,是不是有种凄凉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次在乡下过中秋,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鼓声,虽然不是戍鼓,但也让热闹的氛围有了那么一瞬间的停顿,就像诗里说的那种突然的安静,让人心里莫名一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这句诗真的太妙啦!其实露水哪里都一样,月亮也只有一个,可在诗人心里,就是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就好比我有次出差在外地,晚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怎么看都觉得没有家乡的圆,心里头那个想念啊,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这种亲人离散、生死未卜的感觉太让人揪心了。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出去玩,结果走散了,我到处找他们,那种焦急和担心,真的难以形容,就像诗人担心自己的弟弟们一样。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在古代,通信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一封信寄出去能不能收到全看运气。
现在咱们有手机、有网络,随时都能联系到亲人朋友,真的太幸福了。
总的来说,杜甫的这首《月夜忆舍弟》,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以及对兄弟分散、音信不通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每一句诗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让人读了不禁为之动容。
希望咱们通过对这首诗原文和译文的解读,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心情,也能更加珍惜咱们现在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月夜忆舍弟》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2023年文学_《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
2023年《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2023年《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1《月夜忆舍弟》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2023年《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2月夜忆舍弟的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的意思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月夜忆舍弟赏析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023年《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3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注释】[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
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
一雁:即孤雁。
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语文网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三、《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与自己的弟弟们分散在各地,音信不通,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饱含思念与忧虑的诗篇。
111 诗句解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荒凉景象,烘托出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人们的不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融入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这体现了诗人对兄弟命运的担忧和无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进一步强调了通信的困难和战争的残酷。
12 诗歌翻译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只孤雁的叫声。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分散各处,已经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达,何况战乱频繁还未停止。
121 翻译技巧与难点在翻译这首诗时,需要准确传达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戍鼓”“边秋”“露”“月”等词汇要翻译得恰当,同时要注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在于如何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兄弟的牵挂在翻译中充分体现出来。
13 诗歌赏析131 情感表达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
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的秋景和自己与兄弟的离散,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32 艺术特色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人心中都有的对故乡的深情。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注释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注释《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之一,全诗内容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戍鼓断人行”,戍楼上的更鼓响起,道路上就不再有行人走动了。
“戍鼓”指的是边防驻军的鼓声,其作用多为报时或警示。
鼓声一响,人们便停止活动,可见当时局势的紧张和不安。
“边秋一雁声”,边地的秋天,一只孤雁的叫声传来。
这里的“边秋”点明了时节和地点,秋天本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何况是在这荒凉的边疆。
那一只孤雁的叫声,更增添了孤寂和凄凉之感。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天气渐凉,露水渐多。
这句诗表面上在说节气的变化,实际上也在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
诗人身处他乡,看到的月亮却觉得不如故乡的明亮,其实并非月亮本身有差别,而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使得故乡的一切在心中都变得无比美好。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兄弟都分散在各地,没有家可以打听他们的生死情况。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兄弟的牵挂和担忧,由于战乱,亲人们流离失所,生死未卜,这种不确定性让诗人内心备受煎熬。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出去的书信常常不能送达,何况如今战乱还没有停止。
在古代,通信不便,加上战乱的影响,书信难以传递,诗人与亲人失去联系,无法得知他们的状况,这种无奈和痛苦可想而知。
整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和自己对兄弟的思念,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杜甫的诗歌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人文关怀,这首《月夜忆舍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生命和亲情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而诗人用真挚的笔触,将这种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月夜忆舍弟》
《⽉夜忆舍弟》《⽉夜忆舍弟》 引导语:《⽉夜忆舍弟》由杜甫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这⾸诗是乾元⼆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全诗如下: 《⽉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戌⿎断⼈⾏,秋边⼀雁声。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舍弟:对他⼈称呼⾃⼰的弟弟。
2.戍⿎:军⿎。
3.断⼈⾏:指⿎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指⽩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家问⽣死:弟兄分散,家园⽆存,互相间都⽆从得知死⽣的消息。
7.长:⼀直,⽼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韵译】 戌楼响过更⿎,路上断了⾏⼈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正是⽩露,忽然想起远⽅兄弟,望⽉怀思,觉得故乡⽉⼉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东西海⾓天涯,有家若⽆,是死是⽣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法到达,更何况烽⽕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翻译】 戍楼上的更⿎声隔断了⼈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了⽩露节⽓,⽉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法探问⽣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
【写作背景】 这⾸诗是759年(乾元⼆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安史之乱,安禄⼭、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个弟弟正分散在这⼀带,由于战事阻隔,⾳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离散,杳⽆⾳信。
在异乡的戍⿎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杜甫,看到⼭河破碎,思念不知⽣死的兄弟,更为国家⽽悲痛。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1《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杜甫《月夜忆舍弟》意境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意境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意境赏析导语:《月夜忆舍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下面是学习时间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月夜忆舍弟》的原文及赏析两篇,希望本文对你们有帮助。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赏析一】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信息
杜甫注重练字,他说过“为人性僻耽 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律 诗:《江村》《春夜喜雨》《旅夜书 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杨伦 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 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 《秋兴八首》。
作者信息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春望》《北征》《忆昔》 《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 《哀王孙》《羌村三首》《前出塞九 首》《奉赠书左丞》《赠卫八处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文概貌
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 shè shù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文翻译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 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恰逢白露 时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 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 离散,人各东西,已经无法打听到 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 往何处,何况天下依旧战乱频繁, 不能太平。
作者信息
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对联赏析
世上苍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作者信息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义人,唐代现 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晋朝 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 名诗人。因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曾做过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 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 与李白合称“李杜”。
作者信息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 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 诗史的涵义有两个方面:有史的认识价 值;形象的历史生活画面。杜诗可以用 四个字“民胞物与”来概括。民胞指所 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的是一切 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 有《杜少陵集》。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长律)三
种,其中每句有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
有七个字的称为七律。通常律诗都有八句,
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
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
是对偶句。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 主旨。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 境美、音韵美。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 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3.通过设疑、点拨,引导学生,激发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国学常识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 苏味道、崔融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 张旭、包融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 1979年版)。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 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 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 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 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 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诵读提示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 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更鼓响过,行人 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白露既降,天气 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诗人的思绪乘着 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 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 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 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 “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 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文体知识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 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 (1)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 (2)律诗,每首八句。 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
格而得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