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f9c4518584868762caaed5ce.png)
一
、
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 , 运用文字 、 录音 、 录像 、 数字化多媒体等 各种方式 , 对遗产 进行真实 、 系统和全 面的记 录 , 全 面了解 和 掌握我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的种类 、 数量 、 分 布状况 、 生存 环境 、 保护现状及存 在问题 , 摸清家底 , 运用现代科 技手段建 立档案和数据库 , 从而加强对其进 行研究 、 认定 、 保存 和传 播 , 建立国家级和省 、 市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代表作名 录体 系 , 形成 科学有效的传 承机制 。 ( 二) 加 强非 物质 文化遗产 的研究 、 认定 、 保存和传播 。要 鼓励全市各类文化单位 、 科研机构 、 大专 院校 以及专家学者加 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 的研究 。各级公共文化 机构以及经政府 文化 主管部 门授权 的有关单位 ,可 以征集非 物质文化遗 产实 物、 资料 , 并予 以妥善保管 。( 三) 建立科学有 效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传承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期延 续 、 发展 的保证。 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 表作要 采取命名 、 授予称号 、 表彰奖励 、 资助扶持 等方式 , 鼓励 代表作 传承人( 团体) 进行传承活动 。 通过社会 教育 、 学校教育 , 使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 的传承后继有人 。要加强非物质文 化遗产 知识产权 的保护 。 利用命 名民间艺术之乡 、 传统老字号 等措施 ,积极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村落或特定 区域进 行动态保护 的有效途径 。 是全力保护传承人 。 专业文化工作者要 向老艺人学习 ,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的“ 标本 ” 。 同时, 可引导 民间艺术接 轨市场 , 让传人主动学。 二是利用集市 、 庙会 、 节庆活动 , 繁荣、 活跃民间传统文化 。 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 , 开 展多种形式 的艺术培训活动 。 二、 积极做好非物质 文化 遗产的开发 、 利用工作 要 充分 发掘非 物质文 化遗产 的优 秀文化 价值 和科 技价 值, 合 理有度地开发 、 利用 , 使之服务 于建 设社会主义先 进文 化 的伟 大实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的市场化开发 、 利用 , 可与旅游业 、 音像业 、 娱乐业等 行业的开发结合起来 , 通 过切 实可行 的市场运作 ,实现文化保护发展和产业经济效益的 良 性循环互动 。 可利用当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丰富节庆文 化、 广场文化 、 社 区文化 、 旅游文化 的内容和形式 , 依托非物质 文化遗产进行文化 、 旅游产 品的开发 , 促进 文化产业发展 。 三、 建立健全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障机制 是资金投入机制 。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 投入 。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基金 , 广泛吸纳 民间捐赠等形 式, 调动社会团体 、 企业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 极性 。 在政府宏观指导下 , 采取市场化运作 的手段 , 依 靠民力 , 启 动民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研究 、 保护和开发。二是法律保 护机制 。 建立 以知识产权为核 心 的保护制度 , 明确规定保护 的主体 、 内容等。三是责任追究 制。 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 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 制, 推进保 护工作 的科学化和 民主化 。 总之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的今天 , 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 , 处理好 申报与保护 、 保护 与传承 、 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 , 非物质 文化遗产将会 不断 注入生机和活力 , 在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 加 强对外文化交 流等 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
深入挖掘龙州历史文化资源 全面促进文化统战工作
![深入挖掘龙州历史文化资源 全面促进文化统战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2fe6fa4b2b160b4e767fcfc5.png)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促进文化统战工作摘要:龙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其中又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
与龙州民族文化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龙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还未能层层深入。
挖掘与开发龙州历史文化资源,要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培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这也正是龙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挖掘龙州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促进文化统战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和谐稳定。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统战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化统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思想基础,寻求对文化的认同,实现社会各界民众的最广泛的联合与团结为内容的一种统战工作手段,其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龙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其中又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
在龙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一座宝库。
以下就围绕如何深挖龙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培育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推动龙州文化统战工作的开展来做出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龙州历史文化资源及开发情况。
龙州县,一座具有1290多年历史的边关商贸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因左江便利的交通及地缘优势,成为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贸易交往的重要门户,素有“边陲重镇”、“小香港”之称。
龙州县城三江汇集,左江贯穿县城而过,从县城至响水河段,分布有左江岩画、悬棺崖、紫霞洞、人间仙境等景观,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龙州壮族天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蕴含着浓厚的壮族文化风情,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除了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外,龙州历史文化资源也尤其丰富。
龙州起义纪念馆、红八军军部旧址、胡志明展馆、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小连城、陆荣廷故居、苏保德衣冠冢、伏波庙、班夫人庙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使龙州县成为中央确定的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
![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7367e952767f5acfa1c7cd8b.png)
城
溧 阳 市 武进 区 新 北 区
天 宁 区 钟楼 区
1 1 1 5 4
6 3
2
市 文 脉
度保护和开发。
戚 墅堰 区 合 计
3 4 7
4
2 1 隧
f
-
物在常州生活、战斗 、学 习留下 的遗址、踪迹 ;具有特 定 时代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及设施 ;已经或者 尚未挂 牌
红色文化 资源作为文化资源 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 当今
红色文化 资源包括物质 资源、非物质资源两类。物
人们精神 的塑造 ,理想信念 的重建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质资源表现为遗物 、遗址、遗迹等革命历史遗存 与纪念 观 的培育 ,中华 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特殊 场所等;非物质资源表现为红色革命精神 ,如常州三杰
坡
纪 念 设施
中共早期 组织成立及 活动地 药王庙 、逸 1 5 仙 中学旧址 天 宁区中山路 小学内
重要 历史事件和 重要机构 旧址
1 6 瞿秋 白、张 太雷读 书地 1 7 红庙 1 8 张太雷 纪念馆 1 9 史良故居
表 二 :常 州 市 红 色 遗 址 、 遗 迹 一 览 表 序 号 名 称 地 址 性 质
1 新 四军江南指挥部 纪念馆
2 溧阳市西山烈士陵 园
溧阳市竹箦镇水 西村
溧阳市溧城镇 西郊 西山
纪念设施
纪念设施
3 新 四军竹箦桥会议 纪念碑
4 新四军一支队政 治部 旧址纪念碑
扫 荔
沪 利用 和开发
◎ 李 亚雄 华 岩 陈 娜
意
为进 一步挖掘 和保 护常州 红色文 化资源 ,推 动红
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bc84a5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7.png)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软实力——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的记忆和灵魂,是城市文化价值和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我市明确提出,“修缮恢复一批文物建筑,综合提升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利用好一批重点历史片区”。
近期,我围绕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本市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1万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
本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围绕“四条主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深入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不断完善。
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编制工作,通过了住建部专家审查,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完成了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和《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规划》等规划,制定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166+N”项目库。
各类保护规划的编制,明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特征,明确了重点保护区域的控制要求,为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2.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不断拓展。
深入开展历史建筑与文物普查,完成了五批次历史建筑认定工作和多批次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
目前,本市已划定了几处历史城区,18处历史风貌区,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包括3处世界文化遗产)、省级78处、市级161处;历史建筑162处(302栋);3个历史文化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1项工业遗产、196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的商业老字号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示体系。
3.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本市围绕建设城市特色文化,从文物修缮与发掘、历史建筑主体抢救性修缮、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历史片区更新利用四个方面分步骤地推进相关工作。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3a225fde4afe04a1b071dea4.png)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商丘市为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张超指导教师谭放摘要: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成为闻名遐尔的旅游热点城市,但在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资源的文化内涵缺失,特色不浓,人力资源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等。
本文从文化市场学、文化资源学等学科角度分析,并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加强名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加大宣传力度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随着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生活需求将占据生活指数的很大比重。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名城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
文化生活特别是旅游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大众所接受。
近年来,步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游客量大增,不仅北京、西安、杭州、桂林这些历史旅游城市游客量大增,而且位于云南边陲地区的丽江古城和位于中原地区的山西平遥以及江南水乡古镇同样能引发旅游热。
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骄人成绩,说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没有达到资源利用的效果最大化。
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指文化历史悠久,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其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城市风貌,原始选址多位于自然区位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风光秀丽,易于防守之处,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建议
![关于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8c8d7760029bd64783e2ceb.png)
关于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建议本文是历史专业学生在教师和地方史专家的指导下,对齐齐哈尔主要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进行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是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实践过程,更重要的是外地学子从比较客观的角度,表达对地方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的关注,期望有所裨益。
标签: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齐齐哈尔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齐齐哈尔大学历史系科研和学生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多年来,历史系在市社科院、文物管理站及各县区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史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参观和考察活动,本研究课题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本文在集中了前期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就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的现状、历史意义、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以及齐齐哈尔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的设想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齐齐哈尔市现已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殊荣,这是国家对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地位的认同,是地方史学者和工作人员多年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
通过实践考察、查阅相关资料和与地方史专家学者的指导讲解,我们对齐齐哈尔市主要的文化资源现状有了一个基本认识,深深感受到了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的丰富与厚重。
同时,我们也看到齐齐哈尔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与国内一些先进地区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通过考察和参考学术成果,我们认为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从宏观上说,全国在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上普遍存在着法律依据不足和执法不严的问题,齐齐哈尔市也难置身于外。
中国至今还只有一部《文物保护法》,且该法不能完全覆盖文化遗产,齐齐哈尔市没有自己的遗产保护条例,法律法规的缺失是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保护的根本原因。
同时,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政令不一的问题。
如一处遗产地往往分属多个单位管辖,互相掣肘。
齐齐哈尔市目前此现状并不明显。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521d992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d.png)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第一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录,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和成就,更是保护人类的共同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存文化遗产的实物形态以及文化价值,为后代传承提供可靠、可持续的资源。
第二章: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面、系统和科学的保护措施。
保护方案应该尊重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特点,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
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章: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资源。
正确的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并且创造经济效益。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相关产业,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经济资源。
第四章: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案例1.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代表之一。
故宫博物院全面保护和展示了明清时期的中国皇宫建筑和文化。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导览服务和文化商品,应对大量国内外游客带来的浪潮,大大提高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2. 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
金字塔为埃及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金字塔及其周围的考古遗址已成为埃及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第五章:总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可以不断地增进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其完整性,同时推动其合理的经济利用,以彰显其不朽的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fb8e5da8114431b80dd83a.png)
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条文注释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市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说明:本条规定立法目的。
市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城市开发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历史文化方面的保护压力日益增大。
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条例存在一定空白。
为适应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保证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吸收其他城市的实施经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围)本市行政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
说明:本条规定了办法的适用围。
根据市历史文化方面保护的现状,本办法确定适用的保护对象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均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附则中的定义相衔接。
第三条.(保护原则及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抢救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说明:参考相关城市的经验,确定以政府为主导,以规划为龙头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规划统筹,完善保护体系,有益于强化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按照分类管理、严格保护的原则制定责权明细、实施性强的条例,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保障规划的有序实施;抢救优先确定应急机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等不可逆的城市记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这符合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实际情况。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a776052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5.png)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指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文物
和传统文化进行维护、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它
们不仅是城市形象和特色的象征,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保护和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就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加强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宣传,提高
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
制定和执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合法
权益不受侵害。
在保护的同时,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也需要得到合理的利用。
可以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等方式,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经
济发展相结合,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等方式,加强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参与。
对于一些状况较差的历史建筑,可以考虑进行修缮和改造,将其
转化为文化设施、艺术空间或是创意产业中心等,延续其历史价值和
功能。
同时,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在维修和保
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特色。
总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
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保护好城市的历史
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可持
续发展。
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https://img.taocdn.com/s3/m/0bb0bef3f46527d3240ce0e6.png)
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XX市文化局局长XXX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最可珍惜的宝贵财富。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基础,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XX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解决。
一、XX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XX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处,是长江正源的起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筠连县巡司镇拱猪洞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臼齿化石,翠屏区、XX县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部分带有云贵高原史前文明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代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方。
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XX筑僰道城,迄今已有2180余年的历史。
同时,XX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6大类,90多个项目,其中屏山县的“金江号子”、江安县的“竹簧工艺”、翠屏区的“面塑”和XX县的“小彩龙”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由于XX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5月,市境内共保存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旧州塔、大观楼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云南会馆、武庙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北岩寺、叙府会馆等)。
另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翠屏区李庄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江安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屏山县龙华镇),历史文化古街区1处(冠英街)。
文博单位共收藏有石器、铜器、陶器、字画等各类馆藏文物9222件。
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1173件,未鉴定文6000余件。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dcf0f00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1.png)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第一章:前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备受关注。
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快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国家形象。
在我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义、开发利用、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章: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义历史文化资源指一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遗址、史迹、传统、习俗以及相关文化资料等。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历程和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充分利用其经济和文化价值,但同时也需要合理保护,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造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损失和破坏,以及对文化的消解和破坏。
第三章: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动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更好保护,使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挥,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联合旅游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联合旅游开发可以融合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如,现在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如西安、北京等地,都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为特色开发的旅游城市。
2. 文化创意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形成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还可以用于文化产品的研发。
例如,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文化衍生品、文化表演、文化艺术等,可以更好地呈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3.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常常被体现在传统的文化景点,地理分布也比较分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整合。
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af89015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0.png)
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传统习俗、历史遗迹、民间艺术、民俗节庆等,它们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为地方创造经济收入,还能够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首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可以为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比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和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其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习俗、民俗节庆等是地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给年轻一代提供了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创新和融合,结合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推出新颖独特的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资源是地方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打造独特的地方品牌,增加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前来。
比如,广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南方文化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最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来传承和弘扬。
但是,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破坏和商业化过度等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开发和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传承。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c0a5719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a.png)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如同深藏在大地中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情感和价值。
它们不仅是过去岁月的见证,更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来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资源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经典的文学作品、独特的风俗习惯等等。
这些资源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比如,北京的故宫,那宏伟的宫殿建筑、精美的文物藏品,展示了古代皇家的威严和奢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粗暴的改造和利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内涵。
比如,一些古老的街区被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充斥着各种同质化的商品,原本的历史风貌荡然无存。
另一方面,保护意识的淡薄也导致了许多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一些珍贵的文物古迹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在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下逐渐损毁。
一些传统技艺由于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
我们应当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文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加强对文物古迹、传统技艺等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守护者。
再者,要创新开发利用的方式。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文化创意饰品、动漫作品等,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d5393f453610661fd9f40c.png)
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摘要:随着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历史文化遗产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越来越备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邢台市鹿城岗古城遗址保护方案在通过对古城遗址的保护过程中与周边保护范围有机结合起来,将鹿城岗古城址赋予新的游憩、运动、健身功能,在保护遗址的同时,也创造出具有传统意味的城市公园。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址、古城遗址保护、城市公园Abstract: With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suffering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as dra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the ancient city ruins protection, City Park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前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是岁月的化石。
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记录着一个地区的文明。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保护和传承。
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的:“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他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2、背景鹿城岗遗址是西周古城遗迹,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北20公里处的西沙窝村,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古城遗址破坏严重,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遗址和合理的发掘利用,将该古城遗址规划成鹿城岗古城遗址公园。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77fd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7.png)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
首先介绍了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对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后分析了当前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调查了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现状,指出了发展的潜力和不足。
在对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
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旅游开发、研究、重要性、修复工作、现状、问题、挑战、对策、建议、结论、总结1. 引言1.1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概述沈阳历史文化街区是沈阳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沈阳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重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的繁荣,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保护与修复工作、旅游开发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对策与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为今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沈阳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古建筑、历史遗迹、传统街巷等,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城市的精神家园。
一方面,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城市的历史面貌,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演变和文化传承。
这些街区中的建筑和景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沈阳作为古都的地位和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0fda1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7.png)
历史⽂化资源的开发利⽤2019-10-24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虽只有短短⼏年时间,却表现出蓬勃成长的态势。
总体⽽⾔,创意产业是在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中获得了积极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个亮点,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个重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融风暴,进⼀步促使我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也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增长超过35%,2009年1、2⽉份则⽐2008年同期增长110%,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也增长了97%,接近翻番。
在不少地⽅,创意产业的增幅普遍⾼于当地的总体经济增幅。
2009年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长了7.7%,⽽⽂化创意产业的增长⾼达17%。
实践证明,创意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地推动着经济发展⽅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增长、扩内需、促就业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引领经济⾛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之⼀。
因此,2009年政府⼯作报告⾸次提出要积极发展⽂化创意产业,7⽉国务院了《⽂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发展⽂化创意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
⽬前,全国各地区,尤其是⼤中型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化创意产业的路径,并努⼒挖掘本地历史⽂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并举,以创意来实现⽂化资源向经营资本的转化,既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也促进社会的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开发利⽤历史⽂化资源,并通过创意和市场将⽂化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本,是发展创意产业需要研究的⼀个重要课题。
创意产业作为⼀种新兴的产业,之所以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运⽽⽣并蓬勃发展,其原因之⼀便是――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资源的转化推进经济的发展。
具体⽽⾔,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通常要消耗⼤量的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其增长的代价是⾃然资源逐渐消失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创意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励个⼈创造⼒的⽆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了传统资源的硬约束。
谈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淮北汉画像石资源
![谈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淮北汉画像石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4495d48284254b35eefd34eb.png)
谈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淮北汉画像石资源作者:吴琼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1期汉画像石资源是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淮北作为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对汉画像石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淮北汉画像石资源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淮北汉画像石仍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保护中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等地的装饰石刻壁画,题材内容比较宽泛,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更是上承战国绘画之风,下开魏晋艺术先河,为传统中国画的规范奠定基础,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淮北市是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近年来大量汉画像石的出土为淮北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搜集、整理汉画像石资源,并加以妥善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为淮北市政府以及相关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2004年,因为淮北市新博物馆的建立,使得曾经无处安放的汉画像石有了容身之所,博物馆除了独辟展厅进行安置外,还修建了一条长达数百米的汉画像石长廊,把近年来收藏的部分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汉画像石镶嵌于内,现在博物馆中收藏的汉画像石已有百余块。
与此同时淮北汉画像石馆在矿山集镇北山中学院内筹建成立,共收藏珍贵汉画石刻25块。
据高书林先生田野调查统计,淮北市目前已出土的汉画像石有五百余块。
而淮北市博物馆和淮北汉画像石馆所藏部分不足总数的1∕3,大量珍贵的汉画像石资源,或散落于民间或被露天堆放于户外,无人问津,此种情况令笔者和诸多同仁扼腕叹息。
鉴于对淮北汉画像石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考,特发表一些愚见,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淮北汉画像石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时出现的问题1.研究成果稀少就专著而言,目前研究淮北汉画像石的仅有高书林先生的《淮北汉画像石》和《淮北汉画像初探》两部,其著书的过程中所珍藏的“五百余帧两汉时期砖石拓片”,成为后来的研究者在研究淮北汉画像石时引用图片资料的主要来源。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74be4c6431b765ce050814c9.png)
文化视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周惠侠【摘 要】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弘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能提升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认可程度。
因此,将创意元素融入历史文化资源中,能够有效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更有效地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本文就现阶段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如何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展开阐述。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 开发 创意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民俗等的积淀,是这座城市的根基。
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一座城市发展进程的记载,更是城市的品位、个性、特点的深刻展示,是这个地域发展的灵魂。
合理开发利用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时代元素、创新精神,不仅能产生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对于提升地域的文化竞争力,构建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彰显地域特色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所在(一)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域特色的展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历史文化塑造一方人的气质和个性。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人们对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认同和认知,增强历史文化资源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促使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扎根于人民心中,提高地域凝聚力,共同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1]。
(二)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一座城市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则说明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高。
而文明程度高又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风淳朴的体现,因此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贸、旅游或是文化交流[2]。
这样一来,就能够提升该地域文化的世界认同感,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弘扬,彰显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三)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是现阶段最吸金的一种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地政府都积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发展各地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吸引更多的投资、旅游、商业活动等,从而带动地域经济的发展,提升该地的经济实力,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濮阳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拯救与开发研究
![濮阳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拯救与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b9fca1dc5da50e2524d7fc8.png)
濮阳市2004年度社科重点调研课题濮阳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拯救与开发研究主持人:宋士侠参加人:赵俊婷中共濮阳市委党校二OO五年二月基本框架:一、博大精深的濮阳历史文化。
二、当前我市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现状。
三、关于进一步拯救与开发利用濮阳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重点、难点:如何拯救与开发利用濮阳历史文化资源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发掘,保护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弘扬濮阳历史文化,提升濮阳城市品位。
三、为我市名城带动战略提供文化方面的应有服务,促进濮阳各项事业的发展。
濮阳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拯救与开发一、厚重、博大、精深的濮阳历史文化濮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濮阳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濮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人们常说的:民国历史看南京,元、明、清历史看北京,汉、唐历史看西安,上古历史看濮阳。
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育,濮阳曾起过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
(一)厚重的濮阳历史文化濮阳历史文化的厚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二是积淀深厚。
历史悠久。
从考古发现方面说,可以追溯到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的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
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年前,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濮阳“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龙的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美学史、宗教史、天文历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邹衡曾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白,龙虎俱在,铁证如山”,对此作了高度评价。
颛顼、帝喾是上古“五帝中的二帝”。
早在4400年前,二帝继黄帝轩辕氏之后,相继而立于帝丘(今濮阳市),为华夏之祖先。
颛顼是黄帝之孙,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之族侄,尧之父,成汤之十五代祖。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颛顼的生日。
现如今,每年的这一天,方圆百里的群众都要来这里赶庙会,祭二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珲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孟庆栋珲春市委财经办珲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古代遗存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红色文化感人至深,堪称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宝库” 。
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繁荣珲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 笔者近期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思考,形成调研报告,为今后我市全面、系统地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一、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据考古资料证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过渡阶段, 浑春河流域和珲春境内的图们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居住这里的先民们同中原联系密切, 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清朝末年, 地处边陲的珲春成为沙俄和日本鲸吞蚕食之地,反沙俄、反日本侵略斗争风起云涌,留下了不少可资凭吊的遗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珲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东满抗日根据地之一。
为挽救民族的危亡, 抗日英雄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他们不朽的业绩,深深地印在珲春大地上,留在人们的心坎里。
解放战争时期,珲春是东满根据地的大后方。
珲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美蒋反动派,解放东北和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古及今, 珲春各族人民在图们江流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开拓了珲春, 创造了历史, 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历史遗存文化系列。
珲春境内历史遗存文化比较丰富,主要有历代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址、古墓葬、历史文物和古交通等。
1. 历代遗址。
经文物部门挖掘,全市古代遗址、近代遗址共有 40多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团山遗址、一松亭遗址、密江西岗子遗址、六道泡遗址、副都统衙门址和张鼓峰战迹地等。
(1南团山遗址。
南团山遗址(又名大六道沟遗址或团山子遗址位于珲春市区东北 174华里珲春河和大六道沟河汇合处的南团山上。
1972年经过科学挖掘,发现 6座原始社会居住址,并出土了刮削器、细石器、石镐、石矛、陶器等历史文物。
据测算,南团山遗址距今约 2200年左右,属于图们江流域新时期时代文化。
(2 一松亭遗址。
一松亭遗址位于珲春市区东北 52华里哈达门乡一松亭村, 遗址有许多呈浅凹坑的房址, 属于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
据此推断,一松亭遗址晚于南团山遗址,属于北沃沮原始文化遗存。
(3密江西岗子遗址。
密江西岗子遗址位于密江乡所在地西南约 1华里,图们江北岸东西向的台地上,目前遗址已成耕地。
1958年文物调查时曾发现东西墙各长180米,北墙长 193米,南墙长 168米的城垣残疾。
1964年经地质勘查,距地表深 1.50米处发现石器、骨器、陶器、脊椎动物骨骼等文物。
据测算,该遗址属于原始时期文化层和渤海时期文化层相迭压的文化遗存。
(4六道泡遗址。
六道泡遗址位于敬信镇六道泡村东北 3华里一处平展的山岗上。
日伪时期遗址曾有石器出土, 被德国传教士拿走。
1979年经省文物普查队挖掘,出土了石器、陶器、装饰品等文物。
根据出土文物分析, 该遗址属于原始文化遗址、渤海或辽金时期遗址。
(5副都统衙门址。
副都统衙门位于旧珲春城中部(今珲春靖和街 ,原是珲春协领衙门址。
光绪八年(1882年 ,吉林将军铭安奏请改建。
主要有副都统署、副都统府、演武厅、三旗堆拨房、招垦局、钦差行台等。
这些都统衙署建筑,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沙俄侵略军入侵珲春后,多次被俄军焚毁,幸存者仅都署之少数房间。
此后历经 80余年,拆毁改建,现仅存衙门厢房的一小部分。
(6张鼓峰战迹地。
张鼓峰又名刀山,位于敬信镇防川村北部约 1.5公里的中俄边界线上,图们江上溯 20公里的东岸,海拔 152米,山顶分水岭为中俄分界线,因日俄之间发生“张鼓峰战役”而闻名。
张鼓峰战役爆发于 1938年 7月 15日, 原因是日本为了掌握前苏联在中俄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事实力, 派出 3名日军携带照相机、望远镜等设备潜入苏联境内。
在拍摄苏军军事设施时被苏军发现, 1名日军当场被苏军击毙,其余 2人慌忙逃跑。
此事成为张鼓峰战役的导火线。
7月 31日夜12时,日军向张鼓峰开炮,凌晨占领了张鼓峰,苏军为夺回阵地,奋起还击。
战争历时13天,最后以日本宣告失败结束。
战役失败后,日本“南进”计划占了上风,促使日本将远东战场南移太平洋, 引起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从而改变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格局。
张鼓峰战役被毛泽东写入他的著作《苏联人民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是一致的》文章中,因此更加著名。
2. 古城址。
珲春境内古遗址众多,经文物部门全面普查,古遗址有 20多处。
其中,具有代表性有八连城、斐优城、萨其城、温特赫部城、营城子古城、石头河子古城和小城子古城等。
(1八连城。
八连城遗址位于珲春河冲击平原的西端,东距城区 12华里,属唐、五代遗址。
八连城是唐渤海国文王的东京龙原府治所(公元 785年至 794年 ,渤海国的都城,号称亚洲第二大城。
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
城址分为内外两重,外城周长2,894米。
在外城四墙中部各有一门,墙外有护城壕遗址。
内城南墙、北墙各长 218米。
在南、东、西墙的中部各有一座城门。
内城共有八处建筑遗迹, 在内城的中轴线上有两处,南部为朝殿,北部为寝殿,两座殿址以回廊相接。
其东西两侧各有 3处配殿遗迹。
在城址的东南和正南还分布有三处寺庙遗址, 曾出土有残佛像和一些建筑构件。
城址内出土筒瓦、指压纹、板瓦、式牡丹纹以及绿釉或黄绿釉琉璃瓦,许多瓦上有刻划的文字。
(2萨其城。
渤海城址,亦称沙齐城,位于珲春盆地东北部。
西距杨泡乡杨木林子村 1.5公里。
萨其城乃石筑山城, 城垣依山势而筑,形状不规则,周长约 7,000米,墙高约 2一 3米不等城墙外侧山的坡度为 30— 40度, 形势颇为险要。
紧贴墙内侧有宽 2— 5米的壕沟, 似战时交通壕。
城内分东西二沟岔,沟口宽宽约 200米,沟口中间筑一条东西长 70米、高 10米的石墙,横堵沟口,以加强防御。
山城有 5处门址,即一南门、一西南门、一东门、二西北门。
门址均宽 8米。
城西南角和东端各有 1个了望台, 利用突悬外伸百余米的山峰修建而成。
经考古证实,萨其城为渤海时期军事要塞。
遗址地面散存的文物有灰色和褐色凸面为绳纹、凹面为布纹的板瓦块和简瓦块, 指压纹瓦块和带字瓦,还有陶器和铁箭头。
(3斐优城。
斐优城位于珲春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三家子乡古城村。
该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周长 2,023米,东墙长 520米,西墙长 521米,南墙长 460米,北墙长 522米。
城墙系黄土分层夯筑,保存较好,高 3.6米,底宽 9米,顶宽 1— 1.5米。
东西南北各一门,四角各有 1个角楼,城四周共有 14个马面,城墙外 8米处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 具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 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
经考古挖掘,已出土渤海莲花纹瓦当、辽金时代滴水瓦、陶片和铜印等文物。
(4温特赫部城。
温特赫部城位于珲春河冲击平原的末端,三家乡古城村, 与斐优城一墙之隔, 其北即斐优城南墙, 故有“姊妹城” 之称。
“温特赫”为女真语,汉泽为“神龛” 、“神板”之意。
清代嘉庆十三年在温特赫部城内的东南部修筑了“东华宫”寺庙,满语仍称它为“温特赫” , “温特赫部”城名由此而来。
古城周长 2,269米,东西墙各长 710米,南墙长 381米,北墙长 468米。
城城垣历经风雨剥蚀,部分城垣被风沙覆盖,呈沙丘状,高约 2— 3米。
该城外 60余米处有一个东西长 110余米,南北宽 40余米的高台遗址,遗址上散布着大量的渤海瓦块, 亦有少量的辽金花沿纹瓦和兽西瓦等。
在遗址上还发现了巨大的柱础石, 认为该遗址为渤海时期的庙宇, 而辽金时期沿用。
(5营城子古城。
营城子古城位于春化镇北约 15华里,珲春河上游河谷盆地的南端,城址东墙早年被水冲毁,其余三面保存尚好。
城的平面略呈东西向的不规则圆角长方形, 城周残长 930米, 南墙长 354米,西墙长 203米,北墙长 373米。
城垣土石混筑,基宽约 13米, 高 3— 4米, 顶宽 1.5米。
城墙尚存 12个马面, 西南角有角楼址, 城西 200米处有一小山包,顶部有土垒,当是瞭望台。
城内外早辟为耕地,看不出建筑遗址残迹。
城内地面散布着残碎的瓦片、陶片和瓷片,还曾出土一把七星剑。
从城的形制和出土文物观察,营城子古城建于渤海时期,辽金改筑沿用,是当年扼守通往双城子、海参崴一带交通要冲的军事重镇。
(6石头河子古城。
石头河子古城位于珲春河下游三角洲冲击平原中部的南缘, 板石镇太阳村潘家沟屯南约 3华里。
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 832米,方向 30°。
东墙 123米、西墙 134米、北墙 288米、南墙 287米。
城墙残高 2— 2.5米,宽 8— 10米,系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筑。
四面墙中部各有一门址,城四角均有角楼址。
城内外均辟为耕地,地面散存少量碎瓦片及灰陶片等,出土文物有网格纹、绳纹板瓦等。
从城的形制和出土瓦片等来看, 该建筑属于渤海时期的古城。
经考证,石头河子古城为渤海时期“日本道”上的一个驿站,也是渤海时期扼守长岭子交通路的军事城堡。
(7 小城子古城。
小城子古城位于珲春市区东南 20华里珲春河南岸台地的漫岗上。
历经千年风吹雨刷,城垣已湮没无存,仅在古城西北角和东北角附近隐约可见城墙残基。
城垣为土石合筑, 古城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 15度,城墙东西长 170米,南北长 113米。
遗址地面散存的遗物有莲花纹瓦当、指压纹瓦、绳纹瓦等残片。
从城内出土文物看, 属于渤海时期的古城, 为渤海东京龙源府所辖庆州属下某县治。
3. 古建筑址。
据文物部门普查,珲春境内古建筑址较多,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址有马滴答塔基、马滴达寺庙址、杨木林子寺庙址和大荒沟寺庙址等。
(1马滴答塔基。
马滴答塔基位于珲春市区东北 100华里的马川子乡马滴答村,目前,该塔已倒毁,只见一片砖堆。
塔的整个建筑全部用砖石构成, 基墙平面略呈正方形, 南北长 4.95米, 东西宽 4.80米,塔向南偏东 40度。
墙基建在“地宫” (墓室顶部的板石上,塔基出土各种类型砖甚多,大多数是细泥质青灰砖,偶有泥质红砖,砖面常印有细绳纹。
在地宫的墓道里发现了零乱的骨殖, 是墓葬主人的遗骸,墓主人可能是渤海王族的成员。
据此推断,此塔是少有的渤海时期遗址之一,是珲春境内唯一的渤海塔。
(2马滴达寺庙址。
马滴达寺庙址位于哈达门乡马滴答村,遗址中央有高约 1米得土台,东西长 32米,南北宽 2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