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合集下载

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作者:刘骥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25期[摘要]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油层目前已经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

本文从区域的地质背景为依托,以实际的油层生产状况为依据,以储层描述,油水分布规律精细研究为手段,揭示了研究区油藏整体以巨型鼻状构造为背景,内部呈现多种构造—岩性油藏组合、单砂体与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边界的油气聚集特征。

研究表明,复杂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鼻状构造内部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

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区域内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此种认识也为下一步杨大城子油层有效动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油气聚集特征中图分类号:TE3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47-01近年来,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带区域扶余油层的构造及岩性类油藏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对杨大城子油层的系统研究还较为欠缺。

针对杨大城子油层的油藏类型、油气聚集特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的系统分析较少,对其内部复杂的油水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使杨大城子油层的进一步评价与开发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探明储量落实及油藏开发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研究区的主力开发层位为泉四段扶余油层,且整体已经进入“三高”的开发阶段,注水开发的效果逐渐变差,杨大城子油层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

1 油气聚集特征研究1.1鼻状构造背景下单一圈闭控藏特征木头鼻状构造的主要作用是油气二次运移时汇集油流,控制油气输导的总体趋势。

油气成藏时期,从低部位的生油凹陷生产的油气通过断层进入储层,在储层孔隙水中受浮力作用,沿构造轴线向高部位的鼻状构造运移、汇聚。

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源自131 6 5 7)摘
要 : 过 岩 心 、 片 、 描 电镜 观 察 、 汞 分 析 , 合 孔 隙 度 、 透 率 等 物 性 资 料 , 究 临 江 地 区 扶 余 一 杨 I油 层 通 薄 扫 压 结 渗 研
储 集 空 间 类 型 和 主 控 因 素. 果 表 明 : 江 地 区 扶 余 一 杨 I油 层 为 中 低 孔 低 渗 的 碎 屑 砂 岩 储 层 , 隙 度 为 1. ~ 结 临 孔 00 l . , 透 率 为 (. 1 1. 0 ×1 3 m 砂 岩 发 育 原 生孔 隙 和 次 生溶 蚀 孔 隙 2种 储 集 空 间类 型 , 次 生 溶 蚀 孔 隙 为 50 渗 OO ~ 00) 0 ; 以 主 ; 层 孔 隙 结 构不 均 匀 , 储 以小 孔 喉 为 主 ; 层 物 性 主控 因 素 , 期 为 沉 积 条 件 和 埋 深 , 期 为 溶 解 作 用 和 胶 结 、 代 作 储 前 后 交
用 . 究 结 果 对认 识 临 江地 区扶 杨 油 层 储 层 特 征 及 主 控 因 素 有 参 考 意 义 . 研 关 键 词: l 临江地 区 ;扶 杨 杨 I油层 ;储 层 特 征 ; 集 空 间 ;主 控 因 素 储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1 9 ( 0 1 0 —0 3 10 8 1 2 1 ) 3 0 9—0 6
力 、 源 、 积条件 、 积相 、 油地球 化学 特征 、 油 沉 沉 原 生储 盖 组合 、 气 成藏 特 征进 行 研 究 , 果 表 明储层 物性 油 结 是限制 油气 产量 的 主要 因素 一 笔者 以临 江地 区砂 岩 岩 性 特征 、 集 空 间类 型分 析 为基 础 , 用压 汞资 . 储 利 料对 比验证 , 研究 孔 隙空 间结构 , 分析 储集 物性 特征 及主 控 因素 , 以提 高油气 勘探 和开 发成 功率 .

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封从军;单启铜;时维成;朱遂伟【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7)001【摘要】以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动态数据等资料为基础,对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内主要发育泥质、钙质、泥砾3种夹层类型,层间砂体表现为5种垂向连通方式;平面上孔渗参数、非均质系数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的影响,河道主体部分参数值较强,向河道侧翼过渡,参数值具有变小的趋势;隔夹层的不连续分布使储层非均质性愈加严重,同时由于隔夹层的分割,使得整个砂体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改变了传统的韵律性砂体的剩余油富集模式,且隔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对剩余油的分布范围也有较大的影响.【总页数】7页(P1-7)【作者】封从军;单启铜;时维成;朱遂伟【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扶余油田泉四段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J], 汤小燕;李盼2.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机理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J], 封从军;鲍志东;代春明;张兆谦3.扶余油田泉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J], 杨远峰;邓南涛;杨勇;贺永红;梁卫卫;孙德瑞4.动静结合方法计算储层水淹后地层混合液电阻率技术及其在剩余油饱和度解释中的应用——以吉林扶余油田泉四段油层为例 [J], 高兴军;宋新民;褚人杰;马文龙;邢野;赵世新5.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J], 马文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余油田泉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扶余油田泉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的重点 区域 。
关 键
词 :扶余油 田;小层划分对 比;微构造 ;沉积微相 ;储层特征 ;剩余 油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0 4 6 0( 2 0 1 4)0 8 — 1 4 7 4 — 0 5
中图分类号 :T E 1 2 2
Di s t r i bu t i o n o f Re ma i ni ng Oi l an d Fa v o r a b l e Po t e n t i a l Zo n e
杨远峰 ,邓 南涛 ,杨 勇 。 ,贺永红 ,梁卫卫 ,孙德瑞
( I . 长 江大学 地球 科学 学 院 ,湖北 武汉 4 3 0 1 0 0 ; 2 .陕西 延长 石油 ( 集团 ) 有 限责 任公 司研 究 院, 陕西 西 安 7 1 0 0 7 5 3 .中 国石油 新疆 油 田分公 司重 油开发 公 司 , 新疆 克拉 玛依 8 3 4 0 0 0 )
第4 3卷第 8期 2 0 1 4年 8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h e mi c a l I n du s t r y
V 0 ] . 4 3 .N o . 8 A u g u s t, 2 0 1 4
扶余油 田泉 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 及 挖 潜 有 利 区 带预 测
Ab s t r a c t : 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l o g y o f Q u a n 4 t h Me mb e r i n F u y u o i l i f e l d a r e i n s u ic f i e n t . n I t h i 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油气成藏期次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油气成藏期次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6 4 4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科研热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次 油气成藏 均一温度 饱和压力 雾迷山组 长岭断陷 长兴组 酸性溶蚀 运移 辽河坳陷 西部凹陷 胜坨地区 碳酸盐岩 生烃史 渤海湾盆地 深层天然气储层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期 油气包裹体 气藏类型 民丰洼陷 有效储层 方解石 断陷盆地 断裂系统 断层相关褶皱 断层反转 断层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 异常压力 应用现状 圈闭形成期 四川盆地 古压力 包裹体 剩余压力场演化 充注历史 元坝气田 任丘油田 主控因素 东营凹陷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科研热词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顺层岩溶 长期同生断裂 长9油层组 长10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裂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 致密砂岩气 肇源南地区 碳酸盐岩储层 王场地区 火山岩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 潜江凹陷 潜山岩溶 海西晚期 海拉尔盆地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和聚集 正断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有利区预测 断裂系统 断裂密集带 扶余油层 成藏模式 成藏机理 成藏期次 成藏时期 成藏主控因素 奥陶系 复式断陷 塔里木盆地北部 塔里木盆地 塔河地区 塔中地区 哈拉哈塘 区域构造 准同生岩溶 关键构造变革期 伊利石测年 主控因素 东河砂岩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结果表 明, 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 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 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 , 形成的侧积体数 多在 3~ 4个 , 侧
积面夹角多在 4 一 。 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 。 7, 搭接型、 叠加 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 间配置 的主要方式。受点坝
侧 积 泥 岩 等 夹层 及 注 采 方 式影 响 , 余 油 多分 布 于 点 坝 、 立及 切 叠 砂体 中, 成 了油 藏 实施 二 次 开 发 的 物质 基 础 。 剩 孤 构 关键词 : 次细分; 砂体构型 ; 间配置 ; 余油 ; 层 单 空 剩 曲流 河 油 藏 ; 余 油 田 扶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22 文 献标 识码 : A
李 军 , 新民 , 培华 , 海 孙 宋 薛 张 龙 , 景民
(.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北京 10 8 ; 0 吉林油 田分公 司 扶余采油厂 , . 吉林 松原 180 ) 30 0
摘要 : 针对陆相 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 系关键技术难 点, 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 及 曲流河储 在
天热气tA e.
第3卷 1 第 1 期
0 L& G SG 0 0 Y I A E L G 21 0 0年 2月
文章 编 号 :2 3— 9 5 2 1 ) l一 l9一o 0 5 9 8 (00 0 0 l 7
扶 余 油 田杨 大 城 子 组 曲流 河 相 油 藏 单 砂 体 层 次 细 分 及 成 因
Hi r r h c ls d v so nd o i i f sn l a db dy i h e e v i s o e a c i a ub i ii n a rg n o i g e s n o n t e r s r o r f m e de i i e a is i t e Ya da h ng iFo m a i n o y o l e d n a rng r v r f ce n h ng c e z r to fFu u i l i f

ADX地区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

ADX地区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

ADX地区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
佚名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多年的勘探揭示出SZAX北部ADX地区具备较好的油气赋存地质条件。

目前该区扶余油层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流,打开了其勘探的新局面,也充分展示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远景。

在总结前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以油气成藏条件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探讨了其油气聚集规律,并对该区有利油气成藏发育区进行了预测,明确了油气勘探方向、指导了下一步勘探部署。

结果表明,该区生储盖组合条件较好,为油气成藏奠定了基础;油源的供给控制油气分布范围;断层既是油气进行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通道,又为油气聚集成藏起到必要的遮挡;稳定、继承性良好的局部构造是扶余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扶余油层一类有利油区主要发育在工区的南部和北部。

【总页数】3页(P138-1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
【相关文献】
1.大庆长垣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2.松辽盆地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3.ADX地区扶余油层成藏条件及油气聚集规律
4.薄荷台-大榆树地区扶余油层成藏因素与有利油气富集区研究
5.源外隆起区输导脊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大庆长垣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

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

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扶余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境内,依托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江畔。

研究区东16-2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的扶余三号构造上,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构造砂岩油藏。

油藏埋深浅,平均埋藏深度为325-540米。

研究区东16-2区位于扶余油田东部,目的层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即下白垩统泉三、泉四段。

东西两侧为断层遮挡。

储层具有砂体厚度薄、侧向连通性差、中孔中低渗、强非均质、含油丰度低特征,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

研究区面积3.04km2,泉三段地层的油层温度为31.5℃,压力系数为1.06,原始地层压力为4.4MPa。

油层正常的压力系统,饱和压力为3.6MPa。

地质储量为1184.1×104t,可采储量为390.7×104t,扶余油层主力油层是4、7、8、10、11、12小层,杨大城子油层主力油层是14、16、19、21、24、25小层,物性差异大,油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2-30%,渗透率主要分布20-200×10-3μm2,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为72%。

截至2011年12月全区有钻井496口,油井357口,水井139口,综合含水92.17%,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2.9%,油田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含水率日益增高,正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

无论在哪个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均是建立在合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扶余油田东16-2区块泉四、泉三段小层划分对比的详细解析,彰示小层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由老的杨大城子油层的六个砂组到新的扶余油层的四个砂组,而具体的又把泉头组三段的扶余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三个小层以及泉头组四段的杨大城子油层划分出来了十七个小层;从小层对比的剖面图中可以看的出来,各个小层在厚度变化上不是很大,剖面连线比较平坦,这说明东16-2区块整体沉积环境应该是较稳定的。

在对本区的目的层的小层进行的划分之后,为了更好的跟上生产节奏,又总结出五种单砂体的平面识别方法,即:河道之间的薄层砂沉积、河道与河道在高程上的区别、河道在演变中厚度的不同、河道的侧向叠加、河道由厚变薄再变厚;两种剖面识别方法,即:泥质间断面与钙质间断面。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王卓卓;施立志;张永生;梁晓东【摘要】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是下步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之一,针对该研究区,运用各类地质、地球化学、试油、钻井、录井及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学研究与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后认为,该区扶余油层的油源条件、沉积与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均较好,是成藏的主要条件,为油气的形成与富集提供了前提条件;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藏类型以复合油气藏为主,岩性与断层油气藏次之,背斜油气藏较少,复合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的两翼,岩性和断层油气藏全区都有分布,背斜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顶部附近;生油凹陷、储层岩性、断层是该区扶余油层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的成藏模式有单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双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与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3种.【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5)002【总页数】7页(P291-297)【关键词】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成藏条件;成藏特征【作者】王卓卓;施立志;张永生;梁晓东【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松辽盆地经过50多年的勘探,已经取得了非常丰富的勘探成果[1-4],总体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

因而,该区剩余油气资源挖潜难度日益增大,面对油田每年稳产4000×104 t石油产量的首要任务,迫切需要勘探发现新的潜能。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Ab s t r a c t :F u y u o i l l a y e r o f D a q i n g C h a n g y u a n h a s a l a r g e p o t e n t i a l r e s o u r c e , i t i s o n e o f ma j o r a r e a s f o r t h e


词: 大庆 长垣 ; 扶余 油层 ; 成 藏 条件 ; 成 藏特征
文献 标 识码 : A DOI : 1 0 . 1 6 1 5 2 / j . c n k i . x d x b z r . 2 0 1 5 - 0 2 . ( ) 2 2
中 图分 类 号 : T E 1 2 2 . 1
W ANG Zh u o — z h u oI ' ,S HI L i — z h i I ' .ZHANG Yo n g . s h e n g L I ANG Xi a o d o n g

( 1 . ML R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li a n e L a k e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 I n s t i t u t e o f Mi n e r l a R e s o u r c e s , C A G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7, C h i n a ; 2 .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D a q i n g O i l F i e l d C o . L t d . ,D a q i n g 1 6 3 7 1 2 , C h i n a )

扶余油田东16—2扶杨发育区开发技术对策

扶余油田东16—2扶杨发育区开发技术对策

扶余油田东16—2扶杨发育区开发技术对策【摘要】扶余油田开发主要层系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合层开采。

由于扶杨油层储层、流体、能量差别均较大,导致扶杨油层共同开发层间干扰严重。

2009年应用油藏精细描述研究成果,针对扶杨合采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重构地下体系,在东16-2区块开展了扶杨两套井网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杨大城子油层砂岩钻遇率由调整前的40%提高到目前90%。

平均单井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

该项技术的成功,为扶余油田乃至国内类似区块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扶余油田扶杨分采单砂体1 试验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油藏井点损失严重,开发效果难以提高从油藏开发状况及高产区块对比分析表明,开发单元油水井生产状况及其井网形式对油藏开发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D16-2区块油水井井况调查结果表明,在399口油水井中,可再利用生产油水井仅135口,占油藏总井数50.9%。

其中包括套变生产井(φ≥95mm)在内可利用油井143口,可利用水井60口,分别占油水53.6%和45.5%,反映出油水井利用率低、井点损失严重。

油藏可利用油水井平面分布极不规则,造成局部井区有采无注、有注无采和注采失衡。

1.2 合采抑制杨大城子油藏,油藏产能难以发挥多年开发实践及油藏综合研究表明,分属不同沉积环境的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除储层物性有明显差异外,受成藏因素控制,油藏压力、原油物性等也存在明显不同。

在合层开发过程中,严重抑制了杨大城子油藏的产能发挥。

如D+2-03井自2004年投产杨大城子油藏16、17、21小层后,在单采该层的8个月内,油井产量由初期的0.8t/d缓慢上升至2.8t/d,期间含水保持稳定,平均17%,开采效果较好。

在2005年3月动用扶余油层后,含水由17%大幅度上升至94%,而产油量由2.8t/d下降至0.5t,降低幅度达82%。

尽管该井此后多次实施产能措施作业,但油井产量再未恢复,长期保持高含水、低产油开采状态。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
(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大庆 13 1 ; 6 3 8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第 四采油厂 , 大庆 13 1 651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 司勘探 开发研 究院 大庆 13 1 , 6 7 2; 河北钢铁集 团矿山设计有 限公司唐 山市滦县 司家 营铁矿 唐山 0 3 0 ) , 6 7 0
关键词
扶余 油层
储层沉积特征
沉积微相 A
油 气藏分布
岩性油气藏
中图法分类号
P 1. ; 52 2
文献标志码
近年来 , 随着 陆相 石 油 地 质 理 论 的不 断 完 善 和 勘 探技 术 的 日益 发 展 , 辽 盆 地 北 部 中 、 层 勘 探 松 浅 已进入 高成 熟 阶段 , 进 一 步 寻 找 整 装 的构 造 油 气 要 藏 已越 来越 困难 , 探 的重 点 E益 转 向岩 性 因素 起 勘 t 主 导作 用 的岩性 油藏 和构 造 . 性 复合 型 油 藏 , 岩 而储 层沉 积砂 体作 为 岩 性类 圈 闭成 藏 的 主控 因素 , 时 其 空展 布 特 征 也 就 成 为 目前 首 待 解 决 的 问题 。扶 余 油层 作 为大 庆 长 垣 以东 地 区增 储 上 产 的 重 点 勘 探 领域 , 过 5 经 0多年 的勘 探 开发 , 已发 现 了宋芳 屯 、 榆 树 林 、 州 、 平 、 乐 、 阳沟 、 台 等 多 个 油 田 , 肇 升 永 朝 头 具 备 良好 的含 油潜 力 。 前 人 曾对 三 肇 凹 陷 及 朝 阳 沟等局 部 区域 的沉 积 特 征 也 作 过 一 定 的研 究 ¨ , J
第 1 1卷
第 5期
2 1 年 2月 01科学技 Nhomakorabea术

石油地质学--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ppt课件
580-600
980-1180
200-1810
储地层及油层气
年代 厚度 (M烃a源)岩(米)盖 层
岩主 性要剖油面 气田
沉积储 环境 层和油气 构造事件
烃源岩
岩性 盖层

N 2
N1
第 E3 三 系
E 2
50
E1 m
cp
Ks 2
白次 要
Kt 2
垩的
s- cn t c
ПК 系1 -6
主要a l的
ПК 7-17 a次
13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2)断陷型裂谷盆地: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 集体成因类型多,有河道、 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 三角洲、滩坝、湖底扇、浊积扇等砂体
1000 2000
河道砂
3000
4000 扇三角洲
5000
湖底扇
6000
陡坡带
前三角洲、前缘砂
SB

缓坡带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坳陷 断陷 裂谷盆地发展的两个阶段:断陷和坳陷
8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单断型断陷盆地,新近纪和第四纪坳 陷型裂谷盆地
松辽盆地:侏罗纪断陷盆地(双断),白垩纪坳陷型盆地 9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3)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
缓坡带、中央构造带、洼陷带、陡坡带
10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冲积平原
在西部为 相对深海、
在东部较
浅并发育 水下侵蚀
西部被动沉 降、沉降速 率向东增加
西 图尔塔斯、新米哈伊洛 塔夫达
伯柳林沃尔
利 伊尔比特
塔里茨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例孙同文;吕延防;刘宗堡;王芳;李丽丽;陈彦亭【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1(011)005【摘要】在大量录井和密井网测井数据基础上结合岩芯和重矿物资料,对物源体系、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垣以东地区扶余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和内前缘亚相为主,微相类型主要为顺直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和南北向展布;平面上砂体在北部和西南部最厚,向凹陷中心逐渐减薄;垂向上中部(FⅠ6-FⅡ1小层)砂体最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位.沉积微相与构造叠合显示出沉积微相明显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分流河道砂与构造合理配置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部位.%Combinating of core and heavy mineral data and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well logging and density well logging, researches on the material source system, reservoir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facies of singlesandbody class a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yu oil layer on the east of Daqing placanticline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northern Baiquan-Qinggang and the southwest Baokang source , which meet around Xujiaweizi then flow to the east, Fuyu reservoir develops typical sedimental system of shallow water delta that controlled by rivers,the main subfacies are the delta plain andthe inner front, and along straight distributary channels are mainmicrofacies type, spreading northeast and south-north; the sand is thickest in the north and southwest in the plane, and gradually thinning to the depression center. In the vertical, the sand in central of Fuyu reservoir ( F Ⅰ 6 - F Ⅱ 1 small layer) best developed, is the main reservoir horizon. Structure superimpose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show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clearl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 the structures-lithologic traps formed by reasonable matching of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structure are the next most favorable sit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总页数】6页(P1043-1048)【作者】孙同文;吕延防;刘宗堡;王芳;李丽丽;陈彦亭【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大庆,16351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163712;河北钢铁集团矿山设计有限公司唐山市滦县司家营铁矿,唐山,063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沉积特征 [J], 刘喜武;党毅敏2.源外隆起区输导脊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大庆长垣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J], 孙同文;付广;王芳;张鲁庭;席国兴;吕延防3.大庆长垣以东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特征 [J], 刘诗宇;胡明毅;潘勇利;戴危艳;孙春燕4.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佟远萍5.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及其以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特征 [J], 施立志;吴河勇;林铁锋;吴海波;王始波;王卓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王松喜【摘要】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方面资料,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具备形成致密油的4个有利条件:原油性质好,可流动性强,致密油形成条件优越;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与致密储层紧邻,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基础;大面积广泛分布的致密储层为致密油藏形成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地层超压与油源断层有机匹配,为致密油向下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最后指出,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具有大面积(准)连续分布特征,含油非均质性极强,存在局部\"甜点\"富集区,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局部\"甜点\"富集区.【期刊名称】《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年(卷),期】2018(031)006【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松辽盆地;三肇地区;非常规油气;致密油;形成条件;分布规律【作者】王松喜【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黑龙江大庆0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致密油是富集于致密砂岩或碳酸盐岩等储集体中,未经过大规模和长距离运移所形成的油气聚集[1⁃3]。

致密油资源相当丰富,与页岩气并举,是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热点[4⁃6]。

目前,全球范围已有诸多致密油成功勘探的案例,如北美地区Williston盆地、Maverick盆地和Fort Worth等盆地[7⁃9]。

近年来,中国致密油勘探也取得显著成效,在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及松辽盆地均具备形成致密油规模储量和有效开发的条件,已形成良好的勘探局面[10⁃12]。

然而,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勘探程度与地质认识程度相对低,关于致密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认识薄弱,制约了致密油领域的勘探与开发。

因此,笔者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方面资料,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形成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分析了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分布规律,从而推进松辽盆地致密油的勘探与开发,争取早日实现增储上产。

扶余油田注采关系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

扶余油田注采关系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

扶余油田注采关系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摘要:随着扶余油田开发后期,油水井间水流优势通道已经形成,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如何判断油水井间对应关系和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指导油田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扶余油田为例研究了油水井的注采关系,通过隔夹层认识、饱和度监测等手段分析总结了剩余油分布规律。

开展水井细分层试验,探索适合扶余油田的精细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对下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剩余油注采关系隔夹层扶余油田是一个多井低产、高采出、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的老油田。

随着油气开发的深入,开发矛盾日益凸显,如采收率提高乏力、剩余分布认识不清等。

针对以上矛盾,开展了油水井注采关系的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

并在深化地下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细分层注水试验,解决了注水层a段划分不细的问题及注采不均衡等矛盾,完善了扶余油田精细水驱挖潜工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40年代,Muscat[1]的渗流机理研究,在均质地层和等流度流体基本假设下,研究了见水时刻与油层波及系数和注水方式的关系。

我国在“六五”期间开始研究剩余油,并相继开展了油藏、油田、区块、单井等不同地质模型的剩余油空间位置、形态、数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3-5]。

2003年,冉启佑[6]将剩余油的研究方法总结为取心法、开发地质学法和测井解释等9种。

剩余油的研究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采井网受效方向研究1.平面上井网受效方向研究研究表明,油水井层间连通与油井是否注水受效存在差异。

以扶余西10-2排状注水区块为例,排间距86米,油井距100米,水井距200米。

由于水井井距偏大,油井受效方向较少,如表1所示,区块内46口油井4-13号小层未受注水效果井占24.4%,单向受效井占51.7%,双向受效井占18.7%,三向及以上受效井占5.3%。

2.纵向上井网受效方向研究图1 区块分层产液状况从图1产液状况看,注水层段划分不够精细,导致吸入和产出差异大,部分砂体没有吸水导致部分砂体不产出,部分砂体强吸水导致部分砂体强产出,地下砂体井网受效控制较差。

临江地区扶杨油层简单地质概况及分析

临江地区扶杨油层简单地质概况及分析

临江地区扶杨油层简单地质概况及分析摘要临江地区横跨长春岭背斜带、宾县王府凹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面积2000km2,在扶杨油层已发现天然气探明储量99.58×108m3、石油控制地质储量2164×104t。

而在以王府凹陷为中心的1500km2内探井普遍含油,单井试油产量较低,一般在0.08-3.615t/d之间。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油气富集主要受扶杨油层错叠连片的河道砂体规模控制,越是靠近凹陷中心,对储层的要求越高。

因此,要在临江地区寻找高产富集区块,形成规模储量,首先要对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进行精细刻画,落实其分布规律,再结合断裂、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确定油气富集区。

论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简单分析扶杨油层的地质概况并对地层与构造进行初步分析,试预测有利储层存在区域。

关键词:临江地区;扶杨油层;有利储层;油气富集;河道砂体目录摘要................................................................................................................................ɪ目录...............................................................................................................................ᴨ第一章绪论 (1)1.1河流沉积体系概述 (1)1.2中国河流相沉积研究进展 (1)1.3河道砂体识别方法概述及发展趋势 (2)1.4关于本文说明 (3)第二章临江地区石油地质概况 (5)2.1区域层与沉积特征 (5)2.2松辽盆地构造分区与盆地演化 (7)2.3临江地区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8)2.4构造发育史 (9)第三章临江地区地层特征 (11)3.1地层序列 (11)3.2地层划分和对比 (11)第四章沉积相类型及单井相分析 (16)4.1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16)4.2临江地区扶扬油层河道发育规律 (18)第五章扶杨油层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分析 (20)5.1沉积体系 (21)5.2连井相分析及地震相 (22)5.3综合相分析 (23)第六章储层特征 (25)6.1砂体成因类型及特征 (25)6.2储层平面分布 (25)6.3砂体形态与连通性分析 (26)6.4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27)6.5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28)第七章结论 (32)参考文献 (34)致谢 (35)第一章绪论1.1河流沉积体系概述河流沉积体系作为沉积学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剖析_汤小燕(地质科技情报,2015.2)

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剖析_汤小燕(地质科技情报,2015.2)
小层 单砂体 井号 检2 7 3 3 2 检2 8 检2 7 4 1 4 4 2 检2 8 检2 6 检2 8 检2 6 7 1 7 7 2 检2 7 检2 8 检2 6 检2 7 检2 8 检2 6 9 1 9 9 2 检2 7 检2 8 检2 6 检2 7 检2 8 1 1 0 1 0 1 0 2 1 1 1 1 1 1 2 1 检2 6 检2 8 检2 6 检2 8 检2 7 检2 8 检2 6 1 1 3 1 3 1 3 2 检2 7 检2 8 检2 6 检2 7 韵律 类型 反韵律 正韵律 复合韵律 正韵律 正韵律 均质韵律 复合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正韵律 复合韵律 正韵律 复合韵律 正韵律 正韵律 复合韵律 复合正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正韵律 复合韵律 正韵律 正韵律 复合韵律 复合韵律 复合韵律 正韵律 复合韵律 正韵律 孔隙度/ % 2 5. 7 5 2 5. 2 3 3. 4 2 5. 2 7. 2 4 2 9. 1 2 6. 8 2 5. 1 2 7. 3 2 5. 1 2 7. 2 2 9. 1 2 6. 4 2 5. 8 2 5. 1 2 6. 7 2 6. 9 2 6. 2 3 4. 0 2 4. 2 4. 6 4 2 5. 2 2 6. 9 2 4. 2 6 4. 4 2 5. 2 2 4. 2 7 4. 8 2 4. 渗透率/ ( m 0 μ 1
2 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韵律性是指纵向上的微观岩石学特征变化而引 ] 6 。 根据储集 起的储集层物性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 层层内物性变化 , 分为正韵律 、 反韵律 、 复合韵律和均 [ ] 6 质韵律 。 韵律性不同 , 其水淹模式也不同 , 因此不 同部位的油层动用状况差别较大 , 其中一些动用很差 ] 7 。 或基本未动用的油层部位便形成了剩余油分布[ 此次以 单 砂 体 为 单 元 对 扶 余 油 层 检 1 8 9- 检 2 等1 0 口检查井的不 同 韵 律 类 型 与 驱 油 效 率 的 关 系 进行了分析研究 。 统计 分 析 ( 表 1、 图 3, 表 明, 正 4) 韵律 、 反韵律 、 复合韵律和均质韵律型厚油层注水开 发效果有较大的 差 别 。 正 韵 律 、 复合正韵律型储集 层驱油效率相对较 差 , 中上部具有较高的剩余可动 油, 复合韵律型储集 层 中 上 部 也 具 有 相 对 较 高 的 剩 余可动油 。 其 中 3 2、 4 2、 7 2、 9 1 4个单砂体是扶 - - - - 余油层剩余油富集的单砂体 。 分析认为正韵律型储 集层在油藏注水驱 替 过 程 中 , 由于层内物性差异和 重力的影响 , 注入水 通 常 沿 正 韵 律 型 砂 体 中 下 部 高 渗透层段突进 , 形 成 高 水 洗 层 段, 油 井 见 水 早、 含水 图 3 不同韵律类型与剩余可动油饱和度关系图 F i 3 D i a r a m b e t w e e n d i f f e r e n t r h t h m t e a n d t h e r e s t o f g. g y y p t h e m o v a b l e o i l s a t u r a t i o n 率上升快 , 缩短了油井的无水采油期 , 可动油被高程 度采出 ; 并且由于注入水沿着高渗透条带形成水窜 , 导致在纵向上的波 及 系 数 减 小 , 物性较差的中上部 未被注入水波及或波及程度较低 , 水淹程度较低 , 使 其具有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及剩余油相对富集的 特点 。 反韵律型储集层由于上部物性好于中下部 ,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I 型 I 型 I 型 I 型 I 型
062 .5 7好烃源岩 0277好 烃源岩 .4 033 . 1 8好 烃源岩 036 .9 6较 048 ,9 烃源岩 6好
扶 25 ql 0 n
和大 庆油 田今 后 几 年 油 藏 评 价 部 署 和 产 能 建 设 的
重 点 目标 。
体在 时空 上成大 面 积 叠置 分 布 , 体 厚度 呈 条 带 状 砂
分布 , 厚度 总 趋 势 是 东 南 和 西 南 厚 , 向西 北 和 东 北 减 薄 , 集 物 性 较 好 , 隙 度 主 要 在 1 . %一 储 孔 50 2 . % 之 间 , 中 、 孔 为 主 ; 透 率 主 要 分 布 在 5O 以 高 渗 0 2 0 . _5 0md之 问 , 中渗 为 主 J 以 。砂 体 的含 油气 性 分 布研究 表 明 , 究 区砂 体 大 面 积 分 布 , 油气 研 但 聚集带 仅分 布 于局 部砂 岩 储 层 中 , 明储 层 条 件 对 说 油气成 藏 控制作 用不 大 。 13 封盖 及保存 条件 ・
较差 ; 究 区的油气成藏规模 受外部 油气运 移数量 的控制。研 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其 西北的三肇 凹陷青 山口组烃源 岩; 研 不规
则 零 散 分 布 的河 流 相 砂 体 、 层 对 砂体 的 强 烈分 割作 用 以 及 多 期 多 成 因 油 气 对 圈 闭 的充 注 作 用 是 造 成 研 究 区油 气 分 布 复 杂 断
1 2 36 0 0 .6
1 油气成藏条件
1 2 储 层条 件 .
1 1 生烃 条件 .
研 究 区扶余 油 层 I 一Ⅳ 砂 组 砂 岩 厚 度 分 布研 究表 明 , 究 区储 集 层 主要 为 河 流 相 砂 体 , 研 多期 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 ( 图 2 . 见 )
图 2 临 江 地 区 扶 余 一 杨 I 油 层 油 气 藏 平 面 分 布
1 3 剖 面 分 布 规 律 .
由于被断 层分 割 , 临江 地 区油气 藏在 纵 向上存 在 多套 油 水 系统 , 有 统 一 的 油气 水 界 面 , 没 主要 发 育 构
年发现 王府 凹陷扶杨 油层 中具有 隐蔽 油气 藏 . 区油水关 系复 杂 , 探难度 大 , 探程 度较低 , 井成 功 ]该 勘 勘 探
率和单 井试 油产 量较 低. 以构造 分 布 、 沉积 层序 条件 为基础 , 过岩心 、 通 地球 化学 及储层 物性 分析 等方法 综
合分 析该 区油气 藏分 布规 律及 油气 成藏控 制 因素 , 区块 预测 和评价 提供 有效依 据. 为
砂 体 与 断 裂 配 合构 成 该 区油 气 运 移 良好 通 道 ; 挡性 断层 封 堵 油 气 使 其 聚 集 成藏 . 遮 关 键 词: 临江 地 区 ;扶 余一 杨 I油 层 ;油 气 成 藏 ;主控 因 素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1 9 ( 0 1 0 —0 4 1 0 1 2 1 ) 4 0 2—0 8 5
收 稿 日期 :0 1一 3 5 审稿 人 : 2 1 O —2 ; 付
广; 编辑 : 育 厅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 1 20 0 黑 1511) 作 者 简 介 : 秋寒 ( 94 , , 士 , 师 , 秦 1 7 一) 女 硕 讲 主要 从 事 沉积 与储 层 、 层 学 与 古 生 物 、 地 油气 田开 发 地 质 等 方 面 的 研究
造、 复合及 岩 性油气 藏 , 中前 2种类 型 占该 区油 气藏 总量 7 以上 . 其 O 油藏 剖 面显 示 扶余 一杨 I油层 各 断
块 内砂体 基本 为独 立 的运 聚单元 , 断块 间砂 体 油水 互 不 沟通 , 造 高部 位 以气层 和 干 层 为 主 ; 坡 处 以 各 构 斜 油层 和水层 为 主 ; 凹陷 内部 以油 层 和干层 为 主 ( 图 3 剖 面 位置 A 见 图 2 . 见 , ) 同一 断块 上 具有 上 部气 层 下 部 干 层 、 部 油层 下部 水层 的分 布规 律 ; 上 同一 断块 砂体 内油气 水 分 布 变化 较 快 , 凹陷 内 油层 和 水层 的分 布
厂, 龙江 大庆 黑 l31 6 5 1)
025; 4 6 5 2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四 采 油

要: 为解 决 临 江 地 区扶 余 一 杨 I油 层 油 气水 关 系复 杂 、 布 规 律 认识 不 清 问 题 , 据 油 气 藏 勘 探 开发 资 料 , 析 分 根 分
中图 分 类 号 : El 2 2 T 2 .
松辽 盆地北 部 中浅层 石油 资源 量为 8 . 6 0 t累计 探 明石 油 地质 储 量 为 5 . 3 O , 源探 明 6 2 ×1 。 , 7 O ×l t 资
率 为 6 . , 6 1 扶杨 油层低 于平 均水 平 , 有进 一步 勘探潜 力 . 具 王杰 、 施立 志 、 建慧 等认 为该 区烃 源岩 主 夏 要 来源 于青 山 口组一段 , 烃潜力 较好 生 ; 英 海 等认 为扶 杨 油 层沉 积 充 填序 列 为 河流 相 和湖 泊 相 , 郭 储 层 为三 角 洲砂体 _ , 6 但是 对 区 内油气水 关系 及分 布规 律认 识不 清 , 以满 足 油 气勘 探 中区块 评 价需 要 ; ] 难 近








第3 5卷
V o . 35 1
第 4期
No 4 .
2 1 年 8月 01
Au g. 201 1
J OURNAl OF DAQI NG PETROlEU M NS TU TE I TI
临 江 地 区 扶 余 一 杨 I油 层 油 气 藏 分 布 规 律 及 成 藏 主 控 因素
1 油 气 藏分 布 规 律
1 1 地 质 概 况 .
临 江地 区位 于松 辽 盆 地 东 南 隆起 区 , 面 总 积 为 20 0k , 造 幅度 差异 大 ; 跨 松 辽 盆 0 m 构 横
地北 部 东南 隆起 区朝 阳沟 阶地 、 春岭 背斜带 、 长
宾县一 王府 凹陷 、 山 口背斜 带等 构造单 元 ( 青 见
该 区 生 油层 、 集 层 的分 布 规 律 以及 油 气 运 移 和 聚集 的成 藏 条 件 , 结 油 气 水 平 面 和 剖 面 分 布 规 律 , 出 该 区成 藏 主 控 储 总 指
因 素 为 烃 源 岩 、 积环 境 与储 层 物 性 条 件 、 裂 和 圈 闭. 果 表 明 : 府 凹 陷 油 源 数 量 和 位 置 控 制 油气 的 分 布 范 围 ; 道 沉 断 结 王 河
秦 秋 寒 ,宋效 文 ,孙 玉 英。 超 。 ,刘 ,艾 晓 哲
(1 .东 北 石 油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 2 黑 6 3 8 .华 北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工 艺 研 究 所 , 北 任 丘 河 025 ; 6 5 2
3 .中 国石 油 集 团 股 份 有 限公 司 渤 海 钻 探 工 程 有 限公 司 , 北 任 丘 河

4 ・ 2
第 4期
秦秋寒等 : 临江地区扶余
杨 I油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春 岭背斜 带 气藏 呈条 带状 分 布 ; 深 1 附近气 藏 少 , 庄 井 成小 块 状 分 布. 藏 的主要 分 布 区域 为背 斜 带 向王 油 府 凹 陷过渡 部位 及王 府 凹陷 内部 , 斜坡 处呈 条带 状 分 布 , 陷 内油藏 分 布 较广 . 凹 油气 藏 分 布 在 断裂 较 发 育
图1, ) 地势 呈 中间低 , 北 高. 区扶 余一 杨 工 南 该
油层 位 于 白 垩 系 泉 头 组 三 段 上 部 和 泉 头 组
四段 .
1 2 平 面 分 布 规 律 .
该 区不 同构造 部位 油气 平面分 布特 征各 不
相 同. 藏 主要 聚 集 在长 春 岭背 斜 带 构造 较 高 气 部 位 圈 闭 中和 另一 较 高部 位 庄 深 1井 附近 , 长 图1 临江地区地理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