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分类标准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2ddc4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0.png)
02
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
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地,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峁则是孤立的黄土丘
。
03
黄土疏松,易侵蚀
黄土颗粒细腻,结构疏松,容易被水侵蚀,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
典型黄土地貌介绍
黄土塬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较大、地势平坦的黄土高地,四周被 沟谷环绕,边缘陡峭。
黄土梁
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两侧为沟谷,延伸较长,宽度较小。
冰川地貌对自然环境影响
01
改变地表形态:冰川地貌的形 成和演变对地表形态产生深刻 影响,塑造出独特的地貌景观
。
02
影响气候和生物分布:冰川地 貌对气候和生物分布也有一定 影响,如高山冰川地貌对气候 的垂直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03
水资源储备:冰川是重要的淡 水资源储备库,对全球水循环 和供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冰川地貌也影响着地下水的分
布和运动。
04
地质灾害风险:部分冰川地貌 地区存在地质灾害风险,如冰 湖溃决、冰川跃动等,对当地 居民和基础设施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在冰川地貌地区进行 开发和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 地质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
范措施。
07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特点
01
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地貌以沟壑为主,地表被沟谷切割得支离破碎。
地貌分类
按照地表形态和成因,地貌可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其中,构造地貌主要由地壳运 动形成,如断层山、褶皱山等;侵蚀地貌主要由外力侵蚀形成,如河流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等; 堆积地貌主要由外力堆积形成,如河流堆积地貌、风积地貌等。
地貌形成因素
03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气候因素
地貌特征参数
![地貌特征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9cd5e08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8.png)
地貌特征参数
地貌特征参数包括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 高程:表示地形地貌的起伏高度,通常用米或英尺等单位表示。
它可以用来描述山脉、丘陵、平原等地形地貌的起伏状况,以及地面上各点相对于某个参考水平面(如海平面)的高度差。
2. 切割密度:表示一个区域内谷地长度与面积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它可以用来描述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地表的破碎程度,以及河流、山谷等地貌特征的分布情况。
3. 切割深度:表示区域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通常用米或英尺等单位表示。
它可以用来描述地貌的起伏幅度和地表的侵蚀程度,以及山脉、峡谷等地貌特征的高度变化。
4. 地表起伏度:指地表形态的变化程度,可以用起伏高度指标来表示。
例如,中国陆地地貌的起伏度分级指标为平原、台地、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大起伏山地和极大起伏山地7级。
5. 地表坡度:表示地表倾斜度的指标,是地貌分类的重要依据。
根据坡度指标,可以将地表形态分为平坦的、倾斜的和起伏的等类型。
此外,还有凹坡、凸坡、狭长坡、宽缓坡等坡型指标,以及阴坡、阳坡等坡向指标。
6. 营力:是指影响地貌形成的各种外力和内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等。
营力是地貌分类的基本指标之一,对于形成独特的地貌类型起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地貌特征参数是描述地表形态和地貌类型的多个指标,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变化。
这些参数在地理学、地质学和地貌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cff3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4.png)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理地形分类
![地理地形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0ed7d5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9.png)
地理地形分类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形地貌划分
![地形地貌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5b246728ed630b1c59eeb5d0.png)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
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它的成因、形态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将地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地貌类型有不同的等级,最常用、也是最高一级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5个。
还有按照形成某一种地貌的主要营力来划分的地貌类型,如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地形地貌划分
![地形地貌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5b246728ed630b1c59eeb5d0.png)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
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它的成因、形态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将地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地貌类型有不同的等级,最常用、也是最高一级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5个。
还有按照形成某一种地貌的主要营力来划分的地貌类型,如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14.2地貌的分类
![14.2地貌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714c144d4d8d15abe234edf.png)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 极高山 >5000m 高山 3500-5000m 中山 1000-3500m 低山 500-1000 m
神农架3105.4 m,华中第一峰
面积较少,相对高度较低之地称丘陵
海拔500 m 以上,面积较大, 地面起伏和缓,四周被陡坡围 绕的高地
高平原 海拔在 200~600 m,如成都平原
低平原 海拔高 0-200 m,如华北平原、鄱阳湖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洼地 <0 m
组合地貌 周围是高地 中间是低地 塔里木盆地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1.大陆边缘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裾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2.大洋底地貌:大洋中脊、海底山脉、海盆和海 沟等大型地貌
(1)构造运动形成的山地 (2)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地 (3)侵蚀切割的山地
地表起伏小
喜马断层山险峻 天山
非洲最高的山,5895m
(1)构造平原 (2)剥蚀平原 (3)堆积平原
地貌分类标准
![地貌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d78eef77cd184254a35356d.png)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
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高原,是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山原,指山脉和高原的分布交错在一起的地区。
例如,在(海拔4000—5500米)青藏高原上,还耸立着一些更高(海拔6000-7000米)的山脉,所以,青藏高原就是山原。
台地,指的是沿河谷两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
台地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
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但一般而言,海拔较低大片平地称为平原,海拔较高的大片平地称为高原。
台地则介于两者之间,海拔在一百至几百米之间。
台地是由平原向丘陵、低山过渡的一种地貌形态.
盆地,主要特征是四周高,中部低,因盆状得名。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平原、丘陵、山地、高山地的划分标准
![平原、丘陵、山地、高山地的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05adc0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2.png)
平原、丘陵、山地、高山地的划分标准
平原、丘陵、山地、高山地是地理学中常用的地貌分类标准。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形成的地形特征,包括地势、地形、地表覆盖等。
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平原是指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起伏和高差的地形。
平原通常位于海拔较低的地区,主要由沉积物堆积形成。
平原适宜农业发展,因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中国的长江、黄河平原就是著名的平原地带。
丘陵是指地势起伏,有一定高差的地形。
丘陵通常由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具有较坡度的山丘。
丘陵地区土壤质地较好,适宜农业和林业发展。
中国的华北丘陵和英国的高地就是典型的丘陵地带。
山地是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形。
山地通常由地壳运动和岩石抬升形成,具有陡峭的山峰和深谷。
山地地形复杂,气候和植被多样。
山地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就是著名的山地地带。
高山地是指海拔较高、气温低、植被稀疏的地形。
高山地通常位于山地以上的地区,包括高山和高原。
高山地气候恶劣,氧气稀薄,植物和动物种类少。
高山地对于科学考察、旅游和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青藏高原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就是典型的高山地带。
平原、丘陵、山地、高山地是地球表面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它们具
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对于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地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地理中的地貌类型
![地理中的地貌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21fb31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6.png)
地理中的地貌类型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自然景观。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大气、水体、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地理学中,地貌类型被广泛研究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貌类型,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
一、高山地貌高山地貌是指海拔较高、地势陡峭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位于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高山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
地壳运动使得地壳板块发生抬升,形成了山脉;而侵蚀作用则通过水、风、冰等力量,将山脉削平,形成山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高山地貌对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是重要的水源地、气候调节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二、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
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冰川冲积平原等。
平原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
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携带的沉积物在平原地区沉积下来,逐渐积累形成平坦的地表。
平原地貌对农业、城市建设等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三、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指干旱地区的地表形态。
沙漠地貌主要分为沙丘地貌和戈壁地貌两种类型。
沙丘地貌是指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沙丘,其形态各异,有的呈圆顶状,有的呈倒三角形状。
戈壁地貌则是指由石质或砾石覆盖的地表,呈现出一片荒凉和干燥的景象。
沙漠地貌的形成与气候、风力、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沙漠地貌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新能源的热点地区。
四、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如中国的桂林、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为典型和壮丽的喀斯特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
溶蚀作用使得地下水通过岩石裂隙流动,逐渐溶解岩石形成洞穴、地下河流等地貌形态。
小学地理地貌分类(四线三格)
![小学地理地貌分类(四线三格)](https://img.taocdn.com/s3/m/cd916a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9.png)
小学地理地貌分类(四线三格)一、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相对平坦的地表形态,主要由沉积物构成,地势相对较低。
平原地貌通常分为河流平原、湖泊平原和冲积平原三种类型。
1. 河流平原河流平原是由河流在长期冲刷、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河流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中国的长江、黄河等流域都是典型的河流平原地貌。
2. 湖泊平原湖泊平原是由湖泊形成并长期淤积的地貌。
湖泊平原通常地势平缓,湖泊众多,湿润气候,适宜渔业和农田灌溉。
中国的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等都是湖泊平原地貌的代表。
3.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冲击力强,携带着大量泥沙冲刷、沉积而成的地貌。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中国的珠江冲积平原、松花江冲积平原等都是冲积平原地貌的典型代表。
二、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地表起伏较大、地势较高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岩石构成。
山地地貌通常分为火山地貌、抬升山地和喀斯特地貌三种类型。
1.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
火山地貌地势陡峭,地表常有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岩、熔岩、火山灰等地质特征。
日本的富士山、冰岛的火山地貌等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地貌。
2. 抬升山地抬升山地是由地壳运动抬升形成的山地地貌。
抬升山地地势高耸,山势陡峭,常有断层峭壁等地质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都是典型的抬升山地。
3.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地表常有岩溶洞穴、喀斯特塌陷、石笋等地质景观。
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地貌、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喀斯特地貌等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以上是小学地理地貌分类的简要介绍,了解地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中国地形地貌分类标准
![中国地形地貌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c81d85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8.png)
中国地形地貌分类标准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
这些特征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影响了中国的气候、生态、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对中国主要地形地貌类型的分类标准的概述:1. 高原高原是指海拔较高、地形平坦、边缘陡峭的地形。
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
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这些高原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山地山地是指高度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形。
中国的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和大别山等。
这些山地的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平原平原是指地形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形。
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这些平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人口密集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4. 盆地盆地是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中国的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这些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5. 丘陵丘陵是指海拔较低、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形。
中国的丘陵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如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等。
这些丘陵地带是中国的茶叶、水果和竹子等特色农业产品的主产区,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总之,中国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其地理、气候、生态、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地貌类型划分依据
![地貌类型划分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bf90757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e.png)
地貌类型划分依据地貌类型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貌形态的分类和划分。
地貌是地壳运动、气候、地貌作用、河流侵蚀、风力侵蚀和冰川侵蚀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势以及地形的组成性质形成的。
地貌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壳构造地壳构造对地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地壳构造的活动引起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抬升,进而影响地貌的形态。
例如,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由大型板块组成的地壳结构,它是大陆漂移和地震活动的基本单位。
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形成地震带和火山带,进而影响地貌的分布和形态。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地貌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风蚀、水蚀和冰蚀等方面。
例如,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风蚀成为主要地貌作用,形成沙漠地貌。
在湿润地区,水蚀是主要地貌作用,形成河谷和河流地貌。
而在寒冷地区,冰蚀是主要地貌作用,形成冰川地貌。
3.河流侵蚀河流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力量之一。
河流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河谷、河滩、河漫滩等地貌形态。
根据河流对地貌的改造程度,可以将地貌类型分为河谷地貌、河滩地貌和冲沟地貌等。
此外,河流的分布和走向也会影响地貌的形态。
例如,在地壳隆升的地区,河流会切割出深谷,形成峡谷地貌。
4.地貌形成过程地貌的形成过程也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貌形成过程有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冰川侵蚀、地壳运动等。
根据地貌形成过程的不同,可以将地貌类型分为风蚀地貌、河蚀地貌、冰蚀地貌、地壳运动地貌等。
5.地球的自然地域划分地球的自然地域划分是根据地理环境和地貌条件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一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自然地域特征,可以将地貌类型分为山地地貌、高原地貌、丘陵地貌、平原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沙漠地貌等。
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根据地貌特征进行分类,依据比较简单。
地貌类型的划分依据是多方面的,上述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因素和方法。
在实际的地貌分类和研究中,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岩性和土壤类型等。
3d按地貌形态分类
![3d按地貌形态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b67135f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6d.png)
3d按地貌形态分类地貌按成因分类,可划分出以下五种:(1)山地。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高地或丘陵。
山地具有坡陡、顶平的特点,它既包括了由岩石组成的地形,又包括了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低缓起伏的地面。
其中高耸的山峰称为山峰,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脉呈东西走向的山脉称为山脉;断层构造上发育的陡峭而狭长的山地,如我国横贯东西的喜马拉雅山脉等属于山地。
(2)平原。
平原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广阔地区。
平原与山地的主要差别是海拔较低,地表起伏和缓,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大。
但也存在着起伏很大的波状平原,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此外还有冲积平原、洪积平原、冰碛平原、湖积平原等。
平原多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及入海口处,并常受到海潮的侵袭。
(3)盆地。
盆地是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盆地内部往往形成一些封闭的洼地,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
盆地的底部海拔低于四周,边缘地带则高于四周,故有“盆底”之说。
盆地的范围比较稳定,其形状、大小、深浅都比较固定,且常被山岭环绕。
(4)丘陵。
丘陵是指海拔在500米至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一般在150米以下的地形。
丘陵与山地的最显著差异就是没有明显隆起的山顶,这里的山体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只是在局部地段有起伏变化。
丘陵通常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头组成,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排列着河流阶地、山前倾斜平原、低山丘陵、高丘陵等地形单元。
(5)高原。
高原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超过200米的地形。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差异是海拔较高,地势开阔坦荡,周围被山岭或高地环绕,一般地面起伏不大,但也有例外,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
地形的基本要素是地势和地物。
地势是指地球表面某个地方相对于另一个地方的高低起伏程度。
地物是指能够反映地势特征的各种自然现象,即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草原、沙漠荒野等。
根据地势的起伏情况,将全球陆地地形分为六种基本类型:(1)山地。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高地或丘陵。
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fdf95302a2161479171128d2.png)
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对任何尺度的地域而言,地貌都是一个重要的 非地带性因素。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 尺度的地带性分异,致使绝大多数自然带不能 实现沿纬度方向的“环球分布”,又在地带性 区域内部表现非地带性分异。
例如许多大地貌单元,同时也是高级自然区,且地貌界线基本 上与自然区界相吻合。又如东西走向山地的南北两坡对温度变 化的不同影响和南北走向山地的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常常 使山地本身成为自然地带或地区间的分界,例如秦岭—淮河。 还有,南倾高原与北倾高原温度的水平变化呈截然相反的趋势, 以北半球而论,前者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后者差异很小甚至可 出现倒置现象,高级自然区界线大多经过南倾高原。
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高原与同一纬度平原相比较,温度明显偏低,有时甚至低 于其高纬一侧的平原的温度,从而呈现所谓的温度南北倒 置现象。例如青藏高原年平均温在0度以下,而北部的塔 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年平均温反而在10度以上;
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即使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温度也有很大差别,特定地貌条件 下发生的焚风常使背风坡温度高于同海拔的迎风坡。
昆 仑 山 玉 珠 峰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二)平原
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 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平原。
按 海 拔 按 形 态 低平原:(<200米) 地势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均很小 高平原:(200-600米) 分为切割高原与波状高原两类 平坦的<2° 倾斜的> 2° 起伏的> 2°,相向或相背倾斜
极高山>5000m 按 绝 对 高 度 深切割 中等切割
地貌类型分类与编码规则
![地貌类型分类与编码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543ef37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3.png)
地貌类型分类与编码规则地貌类型分类与编码规则是地理学领域中对不同地貌类型进行系统分类和编码的一种方法。
地貌类型是指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形特征,包括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沙漠等。
通过对地貌进行分类和编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对地质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类型分类和编码一般基于地理学原理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结合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的地貌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分类、遗迹分类、成因分类等。
形态分类是根据地貌的形状和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山地、平原、丘陵、河流等。
遗迹分类是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分类,如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等。
成因分类是根据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分类,如构造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等。
为了方便对不同地貌类型进行编码和标识,地貌类型编码规则一般采用简洁明确的方式。
编码规则可以根据地貌类型的层级关系进行设计,通过数字、字母或符号进行表示。
例如,山地可以使用字母'M'表示,平原可以使用字母'P'表示,丘陵可以使用字母'H'表示,河流可以使用字母'R'表示。
通过组合不同的编码符号,可以表示更具体的地貌类型,如'M1'表示高山,'H2'表示低丘。
编码规则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清晰、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特点,以方便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地形测量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地貌类型的标识和记录。
地貌类型分类与编码规则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GIS)、自然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
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分类和编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为地质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貌类型分类与编码规则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整理]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b45092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1.png)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一、构造、剥蚀地貌(一)、山地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3、丘陵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1、洪积扇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五大地形划分标准
![五大地形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ae440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0.png)
五大地形划分标准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水力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一般情况下,地球表面的地形可以通过五大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和描述,这五大划分标准分别是高程、坡度、地貌类型、地球化学组成和成因。
第一个划分标准是高程,也就是地表相对于海平面的高低。
高程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几个层次。
平原是低于海平面的区域,相对来说地势较平坦;丘陵是介于平原和山地之间的地形,较为起伏;山地是高于周围地形的地势,有明显的高度差;高原是相对平坦但高出周围地势的区域,通常由堆积岩层组成。
第二个划分标准是坡度,也就是地表的倾斜程度。
坡度可以分为陡坡地形、缓坡地形和平坡地形三类。
陡坡地形是指倾斜度较大的地貌,通常出现在山地或断崖边缘;缓坡地形是指倾斜度适中的地貌,比较平缓;平坡地形是指倾斜度较小或者接近于水平的地貌,多出现在河谷和盆地。
第三个划分标准是地貌类型,也就是地表特征的种类。
地貌类型可以分为山地、平原、盆地、高原和丘陵等几类。
山地是由连续的山峰和山脉组成,地势起伏较大;平原是指地势比较平坦,缺乏明显的起伏;盆地是指四面环山的地貌,形成类似于锅底的凹陷型地形;高原是指相对平坦但高出周围地势的区域;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表起伏。
第四个划分标准是地球化学组成,也就是地表的岩石和土壤类型。
地球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岩石世界和土壤世界两个层次。
岩石世界是指地表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土壤世界是指地表主要由土壤构成,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多样,通常是由岩石经过风化、风蚀和水蚀等过程形成的。
最后一个划分标准是成因,也就是地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地形的成因可以分为构造运动、侵蚀和堆积等多种因素。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构造活动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如地震引起的地残断裂和隆起;侵蚀是指水流、风力和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剥蚀和重塑,如河流侵蚀形成的河谷和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地形;堆积是指沉积物在地表积累形成的地貌,如河流冲刷沉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和风力搬运形成的沙丘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分类标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山地,属范畴,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和低山。
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
丘陵,一般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高原,是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高原与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山原,指山脉和高原的分布交错在一起的地区。
例如,在(海拔4000—5500米)上,还耸立着一些更高(海拔6000—7000米)的山脉,所以,青藏高原就是山原。
台地,指的是沿两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
台地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
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
有人认为台地是的一种,但一般而言,海拔较低大片平地称为,海拔较高的大片平地称为高原。
台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在一百至几百米之间。
台地是由平原向丘陵、低山过渡的一种地貌形态。
盆地,主要特征是四周高,中部低,因盆状得名。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