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甲酸综合征综述
两种剂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临床分析
两种剂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临床分析殷果;刘传勇;古茂群;容中旺【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01(007)001【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其副作用。
方法:采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2例,与常规量历史组比较。
结果:①小剂量ATRA同样有较高的CR率(90.9%)。
达CR时间不延长。
②小剂量ATRA不降低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
③小剂量ATRA治疗的副作用可减少、减轻,无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
结论:两种剂量的ATRA治疗APL疗效相近,但小剂量ATRA可降低ATRA的毒副作用。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ide effect with two different dosages ATRA are used in APL.Methods:We treated 22 Patient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with low-dose 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By means of comparing with routine-dose group.Results:①LD-ATRA group also had high complete remission rdte(90.9%),the duration of CR was not Prolonged,The ②occured rate of Leukocytosis in LD-group was not decreased.③The side effects in LD-group were decreaed.No patient occured"Retinoic Acid Syndrome."Conclusions:The curaiv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 dosage are similar,but the small dosage could reduce the side effect.【总页数】2页(P20-21)【作者】殷果;刘传勇;古茂群;容中旺【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相关文献】1.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观察分析 [J], 徐瑞琴;崔嵩2.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J], 岳寒;司晓燕3.小剂量阿糖胞苷预防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出现的白细胞增多症 [J], 钟建庭4.小剂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临床观察 [J], 冼青5.两种剂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的观察研究 [J], 丛燕;李秀松;陈瑜;杨晨敏;沈志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甲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探讨
22 R S发生时间 、 A
服用 AP T, . A后 2 ~3 ,多数在 服 天 周
用 AR T A后 2 周内发生。 组有 1 本 侧患者在 服用 A R T A后 3 0 天发 生 R S 我们体会治疗前存在肺部感染 发热者易发 生 A
RA 。 S
2 3 R S的发病 机制 目前 R s的发病 机制仍不 十分 明 、 A A
血 不止 ,死亡 的 2 例起初都 曾疑诊为肺部感染 加重而 只加
强抗 感染 . 未及早加糖皮质激素 。 2 讨论
2 1 R S及其 发生率 . A
主要特 征为发热和呼吸窘迫 ,常伴
有 W C异常升高 ( B 也有不 升高者 ) 严重者可表现为呼吸衰 ,
竭 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见肺 间质水肿 、 胸腔 积液 、 心包积 渡 、 肺泡 内出血及 水肿 。临床表现酷似严重 肺 部感染和 A E 。 A R S R S在国外发生率较高 (% 一3 %) 8 0 ”, 国 内较 低 ( % ~t% ) …,本组 病 例 R S发 生 率 为 <5 0 A
接生 2 例 . 7 在家接生 2例。 不同程度窒息史 埽 例 . 胎膜早破
1倒 , 1 妊娠高血压体重低 、 生活力低下直接转人本科 7 1
作 者单位 200 330 浙江省丽水市人 民医院
耗0
用 AR T A改用 小剂量三尖杉酯碱 和阿糖 胞苷化疗 ,R S完 A
全控 制 ,P A L取得完全缓解 ( R 。4例患者在加用激素的前 C) 提下 , 服用小剂量 A I ̄ 1 ~ 嘶璃 TL ( 0 2 /日) R S控制 , P , ,A A L获 C 。 R 2例患者死 亡 , 其中 1 例死亡呼吸窘迫 , 1 另 例死于肺出
细胞分化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对于出现高白细胞血症的患者,同时启动ATRA/ ATO 及Ara-C可能获益。
治疗:其他
支持治疗: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利尿、吸氧、呼吸 衰竭时行辅助呼吸。
谢谢!
(1) 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 (2) 成熟白细胞迁移能力增强 (3) 白细胞integrins表达上调,对血管内皮粘附能力增加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呼吸困难、体重增 加超过5kg、肌肉骨骼疼痛、全身红疹。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59-95%
水肿
53-81%
无法解释的发热 53-74%
低血压
40%的DS患者中,胸片正常。所以不要非等 到CXR异常才诊断DS。
CT: 弥漫磨玻璃影、胸膜下结节影、胸膜增 厚、胸水及心包积液、片状实变影。
注意肺出血的影像提示。
CXR: BILATERAL INFILTRATES
诊断
DS是一个临床诊断,通常在APL经ARTA或ATO诱导后出现, 包含一组症状及体征。 下列情况出现三种及以上时,应高度怀疑DS并尽快启动 GCS治疗: 发热; 体重增加 ; 呼吸窘迫; 胸片上具片影; 胸水或心包积液; 低血压; 肾功能不全
Sanz MA, et al. Manage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recommendations from an expert panel on behalf of the European LeukemiaNet. Blood 2009; 113:1875.
细胞分化综合征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维甲酸相关综合征1例
肢水肿 、 胸闷 、 憋气 双下肢骨 和肌 肉疼 痛 , 拒按 . 虑 为维 甲 考 酸的副反应 , 将其 减量 . 加用大 剂量地塞 米松 1 g, / . 0m 1次 d
发热 、 困难缓 解 , 呼吸 口唇 干裂 渐 好转 , 骨 痛仍 未城 轻 , 但 予
路盖克止痛 。血 白细胞 从 1 6 9×19 升 至 9 0几 0 5×19 . 0几
讨 论
神经张力 . 支气管 平滑肌松弛 。它通 过抑镧肺 内话 性物质 使
的释 放( 5羟色胺 )减 轻支气 管炎症 。本 组资料表 明 , 如 一 , 异丙托品雾化 吸人可 使毛细支气 管炎病 程缩短 + 部分患儿症
状很快缓解 . 束发 现 明显 副作 用 , 可作 为 毛细气 管毙治疗 的
患儿 , , , 男 9岁 囡双下肢疼 痛 、 黄乏 力 1个半 月 , 面 发热 5
-
6d 院。1 半月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双 下肢 疼痛 , 人 个 无红肿
及括动受艰 , 伴面黄乏 力 、 欲减退 , 5 热 , 食 近 ~6d发 体温 达 4 0℃ 。查 体: 精神不振 . 面色苍 黄 , 浅表 淋 巴结 不 大 , 心肺无 殊, 腹软 . 脾 不大 , 肝 双下 肢 触 痛 . 节 无 红 肿 . 动 可 。血 关 活
关 。尤其 是早期 或轻 症 , 支气 管 收缩 明 显 、 分泌物 阻 塞较 轻 者. 应用支气管扩张 剂 , 果虽不 如哮 喘 明显 , 仍有一 定疗 效 但 效 I 。异丙托 品对 气 道 平 滑肌 的 M 受 体 具 有较 高 的选 择 性, 对心 血管 系统 无 明 显 影响 。异丙 托 品 可 增加 细 胞 内 的 c MP c MP比值 , 支气管 平滑肌扩张 , A /G 使 并使 气道 内分泌 物
维甲酸综合症
细胞周期
PML-RARα 融合基因产物
凋亡
如果“诱而不凋” 那么……
RA作用机制
15 17 15 17
15:APL基因 17:维甲酸受体α基因第2个内含子
细胞周期
PML-RARα 融合基因产物
凋亡
维甲酸综合征
多见于白细胞数大于20×109/L者。但也 可见于白细胞不增高者 通常在服药1~2周 患者突然发热 呼吸迫促,肺部有散在湿罗音(呼吸窘迫综 合征), 或有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可有心、肝、肾功能不全 尸体解剖可见广泛的早幼粒细胞浸润
原因可能是:
致病的APL细胞已浸润肺脏和其它组织, 血 中白细胞并不致病 减少和停用ATRA不能使白细胞迅速降低。
预防为主----易发生RAS的高危情况
初诊时高白细胞大于5.0×109/L 应用ATRA后白细胞增多过快、过多 ATRA治疗后
5天, 白细胞大于5.0×109/L 10天, 白细胞大于10.0×109/L 9 15天, 白细胞大于15.0×10 /L
维 甲 酸 综 合 征
Retinoids Acid Syndrome
全反式维甲酸(Retinoids Acid, RA)
为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的一种衍生物 由环已烯环、侧链和极基团3部分组成 侧链9-14双链保持生物活性 对白血病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的RA
全反式维甲酸(ATRA) 13顺式维酸(13C-RA) 9顺式维甲酸(9C-RA)
出现过可疑RAS表现者, 以后尽可能避 免再用ATRA
RAS的治疗
化疗和/或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一旦诊断,就要使用)
甲基尼松龙120mg/d~240mg/d 地塞米松10mg/d~20mg/d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相关分化综合征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相关分化综合征黄贵年;林东军;许晓军;郭子文;何慧清;邱大发;林淑华;宋奎【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1(32)9【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治疗发生分化综合征(differentiation syndrome,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3例APL患者初治应用ATRA治疗发生DS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 DS发生率为20.5%,其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是否有发热、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无明显相关;但与患者治疗前血清肌酐水平相关.发生DS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其发生率为73.3%.发生DS患者总病死率为26.7%,而发生轻度DS患者的病死率低于发生重度DS组.但生存分析提示:未发生和发生DS患者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轻度DS患者5年生存率有高于重度DS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S在初诊APL患者ATRA联合化疗诱导治疗过程中具有相对较高发生率,其病死率高,预测因素不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总页数】3页(P1129-1131)【作者】黄贵年;林东军;许晓军;郭子文;何慧清;邱大发;林淑华;宋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广州,510630;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528403;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5284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药物的应用 [J], 许新俗;赵敏;王迪彬;王桂云2.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相关分化综合征的发生与治疗情况分析 [J], 宋奎;许晓军;黄贵年;郭子文;何慧清;刘启发3.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致Sweet综合征——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吕建;陈智超;肖娟;仲照东;游泳;刘新月;邹萍4.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化疗药的应用 [J], 龚敏珠;孙致信;华漱涯;马骏5.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中出血并发症的处理 [J], 王学文;应江出;杨志成;朱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甲酸综合征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
地 塞米 松 l , 6小 时 静 注 1次 , 状 缓 解 , 天 后 改 用 0mg 每 症 数 AT 0mg RA 3 /日, 次 口服 ,O天 后 出现 消 化 道 大 出 血 , 呋 分 l 皮
大 片 瘀 斑 , P试 验 及 D 二 聚 体 测 定 阳 性 , 虑 并 发 DI 停 3 一 考 C,
Fakl 在 19 rn e 等 9 2年 提 出 , 内 仅 见 个 例 报 道 , 数 发 生 在 国 多
A A 治 疗 2周 内 , 死 率 高 , 往 导致 AP 治疗 失 败 , 发 TR 病 往 L 其
生 机 理 可 能 与诱 导 分 化 的 白 血 病 细 胞 释 放 血 管 活 性 物 质 促 使 毛 细 血 管 内皮 细 胞 渗 漏 有 关 , 以 大 剂 量 地 塞 米 松 可 减 轻 或 予
DA 方 案 化 疗 ] 第 l例 AT 3。 RA治 疗 2周后 出 现 发 热 、 痛 、 骨 呼吸困难等 , 用地 塞米 松并 停用 A 加 TRA 后 症 状 有 所 缓 解 , 后 改 用 3 mg 日 AT 0 / RA诱 导 治 疗 , 情 恶 化 , 病 出现 D C表 现 , I
缓 解 上 述 症 状 , 提 示 细 胞 因 子 的 释 放 在 维 甲酸 综 合 征 的 发 这 生 上 起 主 要 作 用 。 为 防止 维 甲 酸综 合 征 的 发 生 , e a x认 为 Fnu 在 AT RA 治 疗 第 5天 、 l 第 O天 、 5天 时 , 细 胞 分 别 > 6 l 白 × 1 。 L, 1 O / > O× 1 。 L 和 > l O/ 5× l 。 L 者 应 该 加 用 标 准 剂 量 O/
而 出院 , 失访。 后 2 讨 论
肿瘤诱导分化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
三、诱导肿瘤分化的研究
1.体外分化诱导模型 (1)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模型
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 形态:分化为中、晚幼粒、杆状核细胞和分叶核细胞;
生化:出现硝基蓝四氮唑还原性(NBT);
功能:出现吞噬活性及趋化性;
生物学:丧失了在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集落及裸鼠体内移植成 活的能力。
(2)实体瘤分化诱导模型
1,发热,呼吸窘迫,心包与胸腔积液, 低血压和肾功能衰竭。
2,发生率:23-50% 3,死亡率:30%以上 4,治疗方法:1)立即停药
2)地塞米松 10mg iv,bid。 应用5天以上。
3、ATRA的副作用
1、高颅压综合症:1)停药 2)对症治疗
2、高组织胺综合症:1)停药 2)组织胺拮抗剂
4、砷剂及ATRA协同作用(体外)
人白血病细胞一般采用小鼠腹腔扩散法及裸鼠皮下移植 法;
人实体瘤采用小鼠肾包膜下移植和裸鼠移植建立分化诱 导模型。
疗效评价:根据肿瘤生长抑制和荷瘤鼠生命延长,细胞标记 酶、抗原以及形态的变化来判断。
四、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
维甲酸包括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最重 1.核内受体途径要的是13-顺式维甲酸(13-cis-RA)、
(2)巩固治疗: ① As2O3 0.15mg/kg/d D1-5,连续5周,共2周期
后续 ATRA 45mg/m2 D1-7 + DNR 50mg/m2 D1-3,共2周期 ② DNR 60mg/m2 D1-3 + Ara-c 200mg/m2 D1-7,共1周期
后续 Ara-c 1.5-2g/m2/q12h,D1-5,+ DNR45mg/m2 D1-3 , 共1周期+IT 共5次 ③ ATRA 45mg/m2 D1-15,+Ara-c 200mg/m2 D1-4,共1周期, 后续 ATRA 15天,+MIT 10mg/m2/d,共5天,共1周期, 后续 ATRA 15天,+IDA 12mg/m2/d,共1周期, +Ara-c 150mg/m2/8h D1-4,共1周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综合征并混合性脑卒中1例
l 病例 介 绍 患儿, . 男 7岁, 因 间断发 热 伴 面 黄 乏力 二 十余 主 天人 院 。始 困感 冒、 热 、 咳嗽 , 发 无 伴面 黄乏力 就诊 , 在 当地 查 血 常 规 : c:4 l×1 L R C: . 2 wB 7 0/ , B 1 6 l / , G 4 g L HCF 0 3 ; 穿 后 诊 为 “ 性 O i H B: 7 / , : 19 骨 急 早幼 粒 细 胞 白血 病 M3 b型 ” 。予 艾 力 可 1 mg 0 ,日三 次 ; 七总 甙 2片,日三 次 ; 口后 加 服维 甲酸 2 m , 三 三 0 g 日一次 。服药 6天 后 并 发 四肢 关 节 痛, 至我 院就 诊 。 查 血 常规 : C: 8 . WB 1 13×L 9 L R C: .8×1 “ L o/ , B 1 5 0/
脑 改变 以脑 内多 发局 灶一j后 病情趋 于平 稳, 吉 i 两周 后 A L缓解 出 院。考 虑 此例 脑 改 变 与 应 用维 甲酸 有 P 关, 因此 提 出谨 供 同道参考 。
效 果较好 , 可能 与选 择病 例严格 有关 。 3 讨论 保 留乳房 手术 , 医患均担心 术后 复发 问题, 近年来 随着 手术 技术 成熟和 术 后 放疗 的 应用, 后复 发 问题 术 已经 控制 , 资料 显示 保乳 手术后 放 疗 的 3年 复 发率 为 0 2 无瘤 生存率 与生存 率和 根治术 无差 异” 。 lJ j 本 组病 例结 果 显示, 1 经 5年随 访 , 出现 局 部复 未 发 、 窝复发 ,美 容效 果较好 。掌 握 手术适 应症 , 中 腋 术 精 细操 作 , 保证切 缘无 残 留, 术后辅 助化疗 和 放疗是 保 证手 术效 果的关 键 。近 来 保乳 手术 指 征 有放 宽 趋 势, 由开 始 时限定肿 块在 3m 以 内, 渐 转 为肿 块 与乳 房 c 逐 大 小比 例上 , 比值 小 使肿 块 3m 也 可 行保乳 手 如 即 c 术 且可获得 良好 的美 容 效 果 。我 们 选 择 L ~T ' N Mo期患者 , 瘤 以外上象 限为好 ,其 它部 位 也可 肿 采 用, 但美 容效 果稍 差, 瘤缘 距 乳 晕 应 ≥2 m,肿 块 肿 c 位 于乳头 乳晕 区 时不宜采 用此 手术, 房过 大 、 乳 过小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JMedRes,Sep2019,Vol.48No.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王 可 李慧波 孙丽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孔德胜 李英花
摘 要 分化综合征(DS)既往也被称作为维甲酸综合 征,是 急 性 早 幼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APL)在 接 受 全 反 式 维 甲 酸 (ATRA) 或亚砷酸(ATO)诱导分化期间产生的并 发 症,症 状 严 重 甚 至 威 胁 生 命。 分 化 综 合 征 常 表 现 为 体 重 增 加,不 明 原 因 的 发 热,低 血 压,以及胸腔、心包积液,严重者可表现为呼吸窘迫或急性 肾 衰 竭。 由 于 分 化 综 合 征 (DS)的 临 床 表 现 多 样、缺 乏 特 异 性,常 导 致 早期诊断困难,明确诊断不及时,错过用药最佳时机。因此对分化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机制及其预测因素 的 研 究 至 关 重 要。 现 今 共识认为,分化综合征的标准治疗应包括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但具体治疗 及 预 防 方 案 仍 未 有 统 一 观 点。 本 文 就 APL分 化 综 合 征的定义、早期诊断、预测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提高 APL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早期病死率拓展新思路。
符合 2~3项者为 轻 度 分 化 综 合 征,符 合 4项 及 以 上 者为重度分化综合征 。 [3] DS的诊断主要基于 症 状 体 征和影像学特征,但其症状体征多样且影像学特 征非 特异,使 其 诊 断 前 通 常 需 要 排 除,如 肺 出 血、肺 炎、充 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和感染性休克等可以引起 相同 症状体征和影像 学 特 征 的 其 他 病 因 。 [4] 因 此 在 治 疗 前需对肺、心脏及 肾 脏 等 功 能 进 行 适 当 评 估,否 则 其 中一些功能 异 常 可 能 归 因 于 DS[5]。 DS患 者 早 期 临 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与其他疾病难以鉴 别,早 期诊断困难 常 困 扰 临 床 工 作 者。 随 着 对 DS的 了 解 逐渐深入,影像学检查 似 乎 可 以 为 DS的 早 期 诊 断 提 供部分证据。
维甲酸综合症
维甲酸综合症
维甲酸综合征(reti-noic acid syndrome,RAS)为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综合征的简称,是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病(APL,亦称AML-M3型)时发⽣的最严重并发症。
基本信息
中⽂名:维甲酸综合症
维甲酸综合征概述
维甲酸综合征(reti-noic acid syndrome,RAS)为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综合征的简称,是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病(APL,亦称AML-M3型)时发⽣的最严重并发症。
多见于APL单⽤ATRA诱导过程中。
1RAS的发⽣率及病死率:
RAS的发⽣率为3%~30%,病死率为5%~29%。
于ATRA诱导治疗的第1~3天早期进⾏化疗,其发⽣率为6%~15%,病死率为6%(1/17)。
初诊时⽩细胞较⾼和治疗后迅速上升者易发⽣维甲酸综合症。
RAS的发病机制
维甲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
其发⽣机制可能与细胞因⼦(IL-1、IL-6、TNFα)⼤量释放和粘附因⼦(CD116、CDw65、VLA-4、CD11a/CD54)表达增加有关。
临床表现
发热、体重增加、肌⾁⾻骼疼痛、呼吸窘迫、肺间质浸润、胸腔积液、⼼包积液、⽪肤⽔肿、低⾎压、急性肾衰竭甚⾄死亡。
ATRA的其他不良反应有头痛、颅内压增⾼、⾻痛、肝肾功损害、⽪肤与⼝唇⼲燥、阴囊⽪炎溃疡等。
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例分析
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例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M3亚型,发病机制是由染色体异位导致t(15:17(q22;q21)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干扰了维甲酸作用的信号传导,ATRA活性受到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分化被阻滞在早幼粒细胞阶段,APL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
维甲酸为维生素A 的衍生物。
1986年上海瑞金医院首创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APL 取得成功。
ATAR系作用于PML/RARα融合基因,使APL细胞异常RARα基因转录下调,从而启动APL细胞分化。
张鹏等报道亚砷酸(ATO)可用于复发和难治的APL患者,其完全缓解率达52.3%。
ATO与ARTA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两者联合有协同效应,且没有交叉耐药,化疗在治疗APL的作用机制上与ATO与ARTA不同,因此我们在2007年10月到2014年5月以ATO与ARTA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HA)或柔红霉素(DA)方案治疗1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結果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临床对象1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均经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确诊。
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16-70岁,中位年龄40岁,入院时血常规WBC>10.0×109/L2例,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例,初发病例16例,1次复发1例,1例入院时合并肺部感染,其余治疗前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片均正常。
1.2治疗方法诱导缓解亚砷酸10mg/d连续静脉注射28天,或亚砷酸10mg/d连续静脉注射28天联合维甲酸30mg/d口服,WBC>10.0×109/L时加用米托蒽醌5mg/d、柔红霉素40mg/d或阿克拉霉素10mg/d和阿糖胞苷100mg/d联合化疗。
1.3巩固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序贯治疗,及至少2个疗程的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待融合基因转阴后进入序贯维持治疗,即ATO/ATRA/化疗(DA/HA/中剂量Ara-c)交替治疗。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1、出生前的发育可人为的分成三个阶段:(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及三胚层胚盘的形成(2)胚胎期——受孕后第3-8周,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3)胎儿期——受孕后第九周至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2、神经嵴的分化胚胎3W- 4W :三胚层胚盘——外胚层——神经板——神经嵴——神经嵴细胞——外胚间叶——头面部大部分结缔组织神经嵴细胞的的分化对头颈部的正常发育特别重要。
3、神经嵴的分化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头面部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充质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迁移开始的标志:N-钙粘蛋白结合部位转化为H-钙粘蛋白结合部4、影响神经嵴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因素、多种信号分子:维甲酸、FGF、内皮素、Wnt家族基因:HOX、Msx、Otx、Pax、AP-2。
环境因素:服用过量的维甲酸—造成神经嵴细胞的死亡。
酒精中毒—影响神经嵴细胞黏附分子L1的表达。
本阶段可出现的异常维甲酸综合征:13-顺-维甲酸的过量摄入DiGeorge综合征:酒精中毒、22q11.2缺失半侧面部过小畸形:多因性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神经嵴细胞吞噬了邻近死亡的细胞而导致。
5、鳃弓及咽囊的发育3W时:前脑、额鼻突形成4W时:腮弓(6对)及鳃沟、咽囊的形成第1对—下颌弓:生长特别迅速,参与面部的发育。
第2对—舌弓:其尾侧的突起生长较快,与舌的发育有关。
第3对—舌咽弓第4、5、6对无特别的名称,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为鳃沟;在咽侧者称咽囊。
6、鳃弓软骨的发育⏹第1鳃弓软骨又称Meckel软骨或下颌软骨⏹第2鳃弓软骨又称Reichert软骨:其背侧部分发育成镫骨和颞骨茎突;腹侧发生骨化形成舌骨小角和舌骨体上部。
⏹第3鳃弓软骨形成舌骨大角和舌骨体下部⏹第4鳃弓软骨形成甲状软骨⏹第5鳃弓软骨形成环状软骨7、颈窦的形成:第二鳃弓迅速生长,覆盖了2.3.4鳃沟和3.4.5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形成一个暂时由外胚层覆盖的腔叫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维甲酸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维甲酸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张娜;沈磊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8(024)021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反复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多数研究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维甲酸与IBD关系密切,可通过调节IBD 中细胞因子以及相关的非特异免疫细胞来减少炎症,通过免疫调节对IBD有治疗作用.国内研究多集中于维甲酸通过免疫调节机制缓解IBD,而维甲酸如何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作用于IBD的研究较少.
【总页数】5页(P4292-4295,4301)
【作者】张娜;沈磊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
【相关文献】
1.维甲酸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及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J], 张静;李弼民;冷芳;方年富
2.人血浆中全反式维甲酸、13-顺式维甲酸和9-顺式维甲酸浓度的监测 [J], 唐蕾;胡俊勇;崔颖鹏;任斌
3.炎症性肠病对妊娠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J], 吴敏(综述);吴阳(审校)
4.维甲酸的免疫调节与炎症性肠病 [J], 方年富;李弼民;冷芳
5.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J], 吉阳;黎锐平;王明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其细胞遗传学特征为t(15; 17)染色体异位,该异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发生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该融合基因是APL发病的分子基础和分子标志,这种异位导致粒细胞分化过程中受阻于早幼粒细胞阶段[1, 2]。
目前,针对初次诊断为APL的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和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可使90%左右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 5年生存率可达80%[3]。
尽管维甲酸对治疗APL有很好的疗效,减少了细胞毒药物对细胞的破坏而诱发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而降低了初治APL的早期病死率,可使大部分患者达到完全缓解。
但是一些患者在诱导治疗过程中出现分化综合征(differentiation syndrome,DS),以前称之为维甲酸综合征( retionic acid syndrome, RAS),这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性很大的副作用。
以下就ATRA诱导治疗APL过程中DS的发病率、发病机制、预测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及预防做简要介绍。
1DS的发病率及病死率Tallman和De Botton在各自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初次诊断明确的APL患者予以A TRA诱导治疗过程中DS的发生率5% ~27%,病死率为5% ~29%,于ATRA诱导治疗的第1~3天联合化疗,其发生率为6% ~15%,病死率为6%[4, 5]。
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中DS的发病率较以往有所下降,可能与对DS的充分认识及激素类药物的早期应用有关。
2DS的发病机制目前关于分化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
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DS并未出现在APL患者缓解后用ATRA和(或)ATO维持治疗过程中,也未出现在非APL患者接受ATRA治疗的过程中,仅仅在初次诊断为APL患者接受ATRA和(或)ATO诱导治疗的过程中,这表明APL细胞在DS发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4-10]。
APL细胞上的细胞黏附分子CDl5、CDlla及CD11b等可与内皮细胞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相互作用[4]。
白细胞黏附受体CD11b是表达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重要细胞黏附分子,在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1]。
同时CD11b又是重要的细胞分化标志,在早幼粒细胞阶段为阴性[12]。
随着细胞的分化、成熟逐渐表达于细胞表面,如表达的速度过于同步化,则使大量表达黏附分子白血病细胞滞留于肺循环,导致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甚至ARDS[13]。
徐娟等通过对初次诊断APL患者在服用ATRA 诱导治疗过程中对不同时间的骨髓细胞黏附分子表达进行动态监测,发现CD11b的大量表达于分化综合征有密切的关系[14]。
Vahdat等通过回顾性分析了所有接受维甲酸治疗4年的患者,共评估75项危险因素,发现CD13在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5]。
A TRA因具有能使PML-RARα发生构型的改变、能调节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激活转录并诱导分化、能触发由caspase介导的PML-RARα溶解途径等作用而广泛应用于APL患者的诱导治疗中。
ATRA同时具有上调编码整合素的基因,促进APL细胞表面的黏附受体表达[16]。
而整合素(白细胞黏附受体)可介导白细胞黏附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病灶内皮渗漏)及细胞外基质[16]。
ATRA在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现特定的趋化因子(CCL2和CXCL8)上调,致使APL细胞增加向肺泡上皮细胞的迁移,导致早期的肺部浸润[17, 18]。
地塞米松或中和抗体与特定的趋化因子能抑制肺泡趋化因子的分泌从而减少APL细胞的迁移[17, 18]。
在这方面, Tsai等表明在体外ATRA对APL细胞刺激大大增加了白血病细胞对肺泡上皮细胞的浸润[17, 18]。
同时A TRA诱导分化的APL细胞分泌IL-1β、IL-6、IL-8、TNFα等血管活性细胞因子[16]。
其中IL-1β、IL-6、TNFα等造血生长因子促进白细胞活化。
这些细胞因子可解释DS的部分临床表现(发热、突发性低血压、体质量增加或积液)[9, 16]。
3DS的预测因素国外的相关报道称DS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身体状况、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计数、循环中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平均纤维蛋白原浓度、PML/RARa异构体[bcrl(L), bcr2(V), bcr3(s)]、在A TRA之前使用羟基脲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4, 9]。
国内报道称APL患者接受A TRA诱导治疗时WBC峰值>20×109·L-1DS的发生率比WBC峰值<20×109·L-1DS发生率要高,提示在应用ATRA诱导治疗后白细胞的增多有助于DS的发生[19]。
4DS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率De Botton等[9]报道64例D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率:呼吸窘迫占89% (57/64),发热81% (最常见的体征),肺部浸润81%,体质量增加50%,胸腔积液47%,肾衰竭39%,心包积液19%,心力衰竭17%,低血压12%。
9例(14% )死亡。
Tallman[4]报道44例D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率:呼吸窘迫占84%,发热81%,肺水肿54%,肺部浸润52%,胸腔积液/心包积液36%,低血压18%,骨痛14%,头痛14%,充血性心力衰竭11%,急性肾衰竭11%。
5DS的临床诊断据Frankel对DS的定义:呼吸困难,原因不明的发热,体重增加超过5 kg,原因不明的低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浸润或胸膜心包积液[8],符合以上4项或更多的症状可诊断为严重的分化综合征,符合2项或3项以上症状可诊断为轻度分化综合征。
然而DS的诊断是有难度的,仅靠这些症状很难与菌血症,败血症,肺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引起的肺损害,白血病细胞肺部浸润、肺炎,ATRA诱导治疗APL期间出现的高白细胞综合征等鉴别,因此DS极易误诊。
6DS的治疗及预防一旦开始ATRA诱导治疗,应密切观察各种提示DS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窘迫、发热、肺水肿、肺部浸润、胸腔或心包积液、低血压、骨痛、头痛、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
虽然上述症状及体征并非是DS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因DS的快速发展和致死性不允许治疗上的延误,应在怀疑DS的第一时间予以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每12 h 1次,至少连用3 d以上。
只要获得疗效,就应当用至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4, 9, 20]。
如患者尚未加用化疗,则加用DA方案化疗:DNR 60 mg/(m2·d)连用3 d,Ara-C 200 mg/(m2·d)连用7 d[9]。
如患者已用维甲酸20 d以上,建议停用ATRA[9]。
如维甲酸使用少于20d,但DS严重而危及生命,且化疗与地塞米松又不能快速改善病情时,建议立即停用A TRA[9]。
De Bottond等报道对初治时WBC<5×109L-1的APL患者单独应用A TRA或者联合化疗对患者DS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性(18% vs 9. 2% ,P<0. 05),对初治时WBC>5×109L-1的APL患者,联合化疗可明显降低DS发生率,因此在针对于APL患者早期的治疗中为避免DS的发生,建议联合化疗[5]。
关于早期是否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以预防DS的发生,澳大利亚白血病研究小组在87例APL患者诱导治疗中予以泼尼松75mg/d预防DS,其发生率为16% (3%死亡),因尚无前瞻性的随机试验证明其益处大于其毒性,故目前暂不应常规使用以预防DS的发生[21]。
综上所述,分化综合征在初次诊断APL患者诱导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发生率,预测因素不明,诊断明确较难,发病进展快,发生后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对DS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早期治疗十分关键。
目前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DS的发病机制、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治疗DS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皮质激素药物能否进行预防治疗。
相信随着我们对DS发生发展的逐渐认识,早期干预,其发生率及病死率将会逐渐降低。
参考文献[1]De ThéHugues, Lavau C, Marchio A, et a.l The PML-RARα fusionmRNA generated by the t(15; 17) translocation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encodes a functionally al-tered RAR.Cel,l 1991, 66(4): 675-684.[2]Kakizuka A, MillerWH,Umesono K, et a.l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15; 17) inhuma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fuses RAR alphawith a novel putative transcription factor, PML.Cel,l 1991, 66(4): 663-674.[3]WarrellRP, Frankel SR, MillerWH, et a.l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tretinoin (all-trans-retinoic acid). N Engl JMed, 1991, 324(20):1385-1393.[4]TallmanMS, Andersen JW, SchifferCA, eta.l Clinicalde-scription of 44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ho developed the retinoic acid syndrome. Blood, 2000, 95(1): 90-95.[5]De Botton S, Chevret S, Coiteux V, et a.l Early onset of chemotherapy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TRA syndrome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ith low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results from APL 93 tria.l Leukemia, 2003, 17(2): 339-342.[6]Fenaux P, Chastang C, Chevret S, 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ll transretinoic acid (A TRA) followed by chemotherapy and A TRA plus chemotherapy and the role of maintenance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lood, 1999, 94(4): 1192-1200.[7]SanzMA, Martin G, Gonzalez M, et a.l Risk-adapted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with all trans-retinoic acid and anthracycline monochemotherapy: a multi-center study by the PETHEMA group. Blood, 2004, 103 (4): 1237-1243.[8]Frankel SR, Eardley A, Lauwers G, et a.l The " retinoic acid syndrom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n. InternMed, 1992, 117(4): 292-296.[9]De Botton S, DombretH, SanzM, et a.l Incidence,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all trans- retinoic acid syndrome in 413 cases of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lood, 1998, 92(8): 2712-2718.[10] TallmanMS, Andersen JW, SchifferCA, et 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long- term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 analysis from theNorth American Intergroup protoco.l Blood, 2002, 100 (13): 4298 -4302.[11] Read RA,Moore EE,Moore FA, et a.l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 CD11B-mediated netrophil-endothelial adhesion is not required for polymorphonuclear cell priming. Trauma,1994, 37(1): 13-17.[12] PaiettaE, Andersen J,GallagherR, eta.l The immunopheno-typing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an ECOg study. Leukemia, 1994, 8 (7): 1108 -1112.[13] LaurentT,MarkertM,V on FliednerV, et a.l CD11b/CD18expression, adherence, and chemotaxis of granulocyte in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1994, 149(6): 1534-1538.[14]徐娟,万岁桂,孙雪静.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与维甲酸综合征的关系.肿瘤防治杂志, 2004,11(2): 145-147.[15] Vahdat L, Maslak P, MillerWH Jr, et a.l Early mortalityand the retinoic acid syndrom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impact of leukocytosis, low - dose chemotherapy,PMN/RAR-alpha isoform, and CD13 expression in patientstreated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Blood, 1994, 84(11):3843-3849.[16] Jung JI,Choi JE,Hghn ST, eta1.Radiologic features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syndrome. Am J Roentgeno,l 2002, 178(2): 475-480.[17] TsaiWH, Hsu HC, Lin CC, et a.l Role of interleukin-8and growth-regulated oncogene-αin the chemotactic mi-gration ofall-trans retinoic acid-treated promyelocytic leu-kemic cells toward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CritCareMed,2007, 35(3): 879-885.[18] TsaiWH, Shih CH, Lin CC, et a.l Monocyte chemotacticprotein-1 in the migration of differentiated leukaemic cellstoward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Eur Respir, 2008, 31(5):957-962.[19]竺晓凡,钱林生,姜尔烈,等. 10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 21(2): 108-109.[20] SanzMA,TallmanMS,LoCoco F.Tricks of the trade for ap- propriatemanagement of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Blood, 2005, 105(8): 3019-3025.[21] Firkin FC, Mathews JP, Bradstock KF, et a.l A phase IIstudy of 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with prednisoneprophylaxi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 abstract]. Proc Am Soc Clin Onco,l 1999, 94:4225a.(2010-01-04收稿2010-02-01修回)294安徽医学2010年第31卷第3期AnhuiMedical JournalV o.l 31.No. 3,Ma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