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艺术中语言训练的重要性(3)

浅谈合唱艺术中语言训练的重要性(3)
浅谈合唱艺术中语言训练的重要性(3)

浅谈合唱艺术中语言训练的重要性

摘要:合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合唱的普及,涌现出许多规模不一的合唱团,正确、规范的语言训练可以更近一步去描绘一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情感是语言的保鲜剂,专业的语言技巧则使情感更加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针对不同情感曲目也有其不同的吐字发声技巧和处理方法。本文用分析、举例、比较、总结等多种方法来说明语言训练在合唱艺术中的重要性,使能够更直接全面的去认识掌握合唱这门综合艺术。

关键词:合唱艺术;综合性;语言训练;情感表达

On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training in chorus art Abstract: as a comprehensive art, chorus has a history of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l music ar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oral singing, many choruses of different sizes have emerged, and the correct and standard language training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emotion of a song. Emotion is the preservative of 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language skills make emotions more ups and downs, full

of appeal.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vocalization skill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emotional track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training

in choral art by means of analysis, example, comparison and summary, so as to grasp the comprehensive art of choral music more directly and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chorus art; Comprehensive; Language training; Emotional expression

一、合唱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合唱的深远影响

合唱——顾名思义是由多人进行演唱的声乐作品,是一种集体性的综合艺术。其在世界音乐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起,就已经孕育出西方最原始的合唱艺术。这一时期合唱并没有完全独立的题材,常以单音音乐和齐唱为主,并且都依附于一定的戏剧、史诗、文学作品等综合艺术中。远古的文化促进了早期的合唱艺术发展,并对之后西方音乐发展有着远大的影响。

(二)中世纪合唱朴素而神圣

中世纪,随着宗教大门的打开,欧洲教会的圣咏(最著名的为《格里高利圣咏》)开始传播于欧洲各地教会。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乐器制作工艺并不发达,所以声乐占据了主要的社会活动。因此便成立了许多教会唱诗班(通常由男性组成)来进行两人及多人的唱歌活动,这种活动经历了素歌、清唱、神剧等一系列民俗运动,最终形成了市民世俗的音乐合唱。此时的音乐形式常是无伴奏并且多强调歌词的内容及内涵。中世纪时期共留下近3000首圣咏,为此后西方音乐创作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三)文艺复兴时期华美而壮丽

文艺复兴时期,合唱与其他艺术一样,有了新姿态。合唱音乐的复调化,使合唱音色更加丰富。在不断完善的发展中合唱变的多样化、民俗化。也加入了更多的人文思想,音乐也变得更加优美,并赋予了生动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因此合唱作品创作积极旺盛,如拉索的《回声》、《在巴比伦河畔》。此时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声部合唱(SATB),合唱织体丰富多彩,进入一个崭新的活跃时期。(主要体裁:宗教剧、经文歌、尚松等)

(四)巴洛克时期柔美与喧燥

在新时代的激励下再次把宗教与合唱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17世纪,宗教音乐耳目一新,从之前的静谧柔美到热情喧嚣。巴洛克时期盛行的协唱风格,由多个合唱队组成的复合唱有了新的发展。合唱戏剧性也随之增强,随之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亨德尔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等。

此时的合唱作品大多都带有器乐伴奏,合唱音乐篇幅扩大,音乐织体更为丰富。(主要体裁有:康塔塔、清唱剧、受难曲、歌剧合唱等。)

(五)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从宗教到人文主义

古典与浪漫时期,作曲家们推进了宗教音乐到世俗音乐的发展。使合唱组合更为自由,规模逐渐扩大。戏剧和交响性更为突出,并且通常带有丰富的器乐伴奏织体。如贝多芬《合唱幻想曲》《欢乐颂》合唱及《费德里奥》中的合唱。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类型丰富的合唱作品,并且将合唱大量融入到歌剧中,使合唱的戏剧性增强,如韦伯《魔弹射手》;威尔第《游吟诗人》《茶花女》;比才的《卡门》等。

(六)20世纪后的合唱艺术

20世纪,合唱艺术的形式更为多样,体裁不在拘束于传统,组合样式更加丰富,作品都充满想象力。如带有朗诵和乐队的《华沙幸存者》,带有独唱、混声合唱队及管弦乐队、室内乐队而作的《战争安魂曲》。形式组合的创新,使合唱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声乐技术难度也随之增强,其丰富的作品和歌唱内容受到了广大青睐。

(七)如今的合唱艺术

在蓬勃发展的大时代下。音乐节及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合唱艺术迅速赢得人民的喜爱。到了今天,合唱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文化生活。经济水平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发展。合唱艺术也确立了新的共同的美学标准,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展示了各个国家及各民族的风采。

二、语言训练在合唱艺术中的表现

(一)合唱中语言训练重要性

歌唱中语言的训练在合唱艺术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借助歌词与旋律的交融,而歌词是一首歌曲的组成部分,是歌曲情感直接表达的重要途径。因此,语言训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良好的语言训练可以帮助歌唱者领悟其中的内涵,能够充分抒发作者的心境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多人的合唱中,语言训练更是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合唱不仅仅是一首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是考验合唱队员之间的配合,声部之间能否完美的融合。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强调语言的训练对于歌唱表达有近一步的提高,理解作品的含义、朗读歌词、注

意字词之间的音韵美、跟着节奏去念词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有助于合唱队员之间更好的协作。以便更完美的去展示合唱作品的主题思想,风格特色和艺术境界。因此,即使是在古典音乐艺术非常强大的德国及意大利等国家,语言训练也是所有歌唱者必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合唱中语言训练的特殊性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也更是平时的讲话。所以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但因为要适用于歌唱中,因此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训练方法,所以又区别于普通的生活语言。我们通常说歌唱讲究“字正腔圆”。腔圆是说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的方式、发声的技巧和腔体的共鸣。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保持腔体的位置,从而达到腔圆。而字正就是要把其中的歌词读清楚唱明白,歌唱中我们讲求声母、韵母和专用词(声调),也就是常说的汉语语音三要素。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清晰与完整的吐字、有控制的归韵,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而在合唱中,各声部之间要去深究这些问题,要深刻理解声部之间旋律线的交错,语言的进行。把歌词吃透读懂,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才能为之后的排练和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中外作品中语言训练的分析

1、中国古诗词类:以特殊的格式、韵律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作曲家以此为基础加之谱曲,形成了具有浓烈中国特色和中国情感的合唱歌曲如四部混声合唱《忆秦娥,娄山关》(田丰曲):这是由著名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一副红军征战娄山关的冬夜行军图。虽然全曲歌词仅有几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入心。首先在歌词朗读上要根据音节韵律有相应停顿和划分。明确停顿和节奏划分可以帮助演唱者情感的代入以及提高在歌唱时对歌曲节奏的把控。例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要有清晰明确的停顿,同时韵脚要稍长,在不同语气语调中灵活把握,读出诗词的韵味。其次,演唱时要注意声部之间的行进配合。例如由齐唱进入的首句西风烈,虽然为齐唱但却有两个不同的节奏型,二分音符的保持和四分音符的进行让歌曲以大气磅礴的气势进入观众的听觉中。所以不同节奏型声部之间要注意相互的融合,“西”字坚定果敢,“烈”要注意时值的准确,突出悲壮的气势;下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

由四声部交替重复演唱,第一遍女中演唱时要强调乐曲的紧张感,咬字时字头稍重并且要清晰;第二遍男高进入时要唱的更加结实和坚定突出声部音色之间的象征性;第三遍男低的进入仿佛在描述红军在大胜利之前的雄伟气魄,演唱时吐字要舒展流畅,继而推进最后一遍的四声部齐唱。

2、现代创作类:指出现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音乐思潮,将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集思想与艺术一体的新体裁风格现代类音乐,它能直观的表达乐曲的情感意图,清晰传达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内涵,如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光未然共同创作的声乐类经典曲目四部混声合唱《黄水谣》:选自《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乐章,作品采用三段式体裁抒发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品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品篇幅较短但层次分明、旋律性强,因此在演唱时要根据情感意境来调整气息的强弱缓急和咬字吐字的形态。例如A段“黄水奔流向东方,…,男女老少喜洋洋”的速度为中速,旋律起伏有张力,出现了许多开口音结尾的如“黄huang”,“方fang”“长chang”“狼lang”“香xiang”’洋yang’等,这些字都归韵到了“ang”上。因此建议练习时先使用元音“a、e、i、o、u”去代替咬字发音,用元音代替咬字可以更好的保持口腔的形态从而平稳过度到下一个字和下一句。特别是两句之间需要换气的地方,随着下一次换气容易导致腔体变形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在此类情况也是适用的,例如B段“奸淫烧杀,一片凄凉”由于情感的起承转合换气时容易咬字用力过度导致声音位置太突出,所以分声部进行“杀”字到“一”字的训练,中间不换气用元音代替重复练习,直到两字之间能平稳的过渡。

3、地方民族类:我国是个多民族的文化大家,每个民族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强烈的个性多样化。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演唱此类作品时需要提前去熟知其民族的精神和故事背景,对歌词进行分析和揣摩以便更好的掌握全曲情感基调。如具有西北地方色彩的作品,因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此类歌曲通常音调高亢,粗犷和质朴。曲调也常常出现四度及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所以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歌词语言进行相对应的发声练习,有目的性的发声练习可以使合唱队员在歌唱时状态积极并且更顺利的进行歌唱。例如混声合唱《好花红》曲子中四度大跳3-6出现的频率很高,结合歌词元音的发音和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发声训练可以使演唱歌曲时更加轻松自如;如东蒙民族混声合唱《牧歌》(无

伴奏合唱),由简洁的节奏、悠长的旋律构成浓重雄厚的草原风格作品。作品采用大量复调织体,突出声部之间的交融和流动,因此发声练习中可以着重和声训练,突出声部之间交织的声音色彩并且锻炼合唱队员间的协作能力;其次,民族类作品会常常融入地方语言,将地方语言巧妙的结合在音乐作品当中更加突出了民族地域风格,也使作品更加具有特色。因此在学习这类合唱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当地语言的特点,学习语言发音,突出地方韵味;其次声部间的角色性要强,分析各声部的语境和情景,突出音乐作品的故事性;最后将其和音乐旋律结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族类合唱作品。

4、外语类:以意大利语为例,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同时意大利语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适合歌唱的语言。而相比较中文来讲,意大利语的词汇几乎都是以元音结尾,因此更加适用于声乐教学演唱当中。在西方音乐艺术中,合唱常常伴随在歌剧艺术当中两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因此意大利被称为是歌剧的故乡,也是其特殊的语言环境密不可分的。意大利语与其他语言相比,更容易使初学者接受和掌握。五个简单明了的元音“a e i o u”一般会在发声练习中去使用,那么在合唱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曲目中较难的旋律及音程融入到发声联系中,用语言训练的技巧去帮助我们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重难点,例如曲子中有音程跨度较大的地方,就可以在发声练习里结合元音去反复练习此部分。或是曲子中出现声部交叉音色不融合的情况,利用元音分声部的进行和声练习,可以清晰的发现问题的根源,便于随时做声音上的调整。如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啊多欢乐》合唱结尾较难的旋律部分,首先分声部进行节奏上的准确练习,对于谱面的装饰音和节拍要严格遵守;其次加入语音和节奏去读谱,速度放慢,熟悉后再渐渐回到原速。确定语音部分的熟练度将其对曲子的困扰降到最低;最后进行声部的叠加,循序渐进的去完成以保证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语言训练在合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语言训练有助于展现作品的旋律美

声乐是由人歌唱出来带有语言(歌词)的音乐,语言(歌词)在歌唱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语言是声乐演唱的基础,而旋律又给声乐语言注入了灵魂,是一首优秀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情感表达的升华。因此,良好正确的语言训练可以更好的展现作品的旋律美,让观众能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情感抒发,这里总

结了几条常用于合唱艺术中的语言训练技巧:

1、歌词的朗读:在合唱中,由于声部的划分,音乐篇幅的增加,歌词及旋律也随之复杂化,相对于单声部声乐作品而言又增加了些许难度。演唱时往往出现歌词含糊不清导致音乐旋律的埋没。因此合唱队员要更加注意朗读歌词的重要性,先是要深刻理解歌词的内涵,这直接影响到对作品情感的把控;其次要对比声部之间歌词的穿插,分析歌词内容上的递进关系;最后认真的朗读歌词,读清楚每个字的发音,拆分声母韵母及声调的组合,从而能准确清楚的咬字读词。

2、带着节奏和音高朗读歌词:节奏和音高是旋律的组成部分。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能帮助合唱队员熟悉作品的旋律;带着音高和韵律把握歌词的韵脚,掌握字与字之间的归韵,可以加强对作品的情感表达。特别是在演唱外国作品的时候,由于对外语的生疏,可能造成初步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加强节奏和音高的练习可以更快的掌握作品演唱技巧。

3、歌词和旋律的结合:语言的训练是为了能更好的融入旋律来为歌唱打好基础。有方法的语言训练可以增加声乐学习的完整性,加强对作品的感悟和的理解。针对作品中较难的旋律片段,可以单拉出来进行一个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如高音旋律、变化多样的旋律、速度较快的旋律等,可以根据这些要素进行一个简单的发声训练,以便提高排练时的效率。

(二)语言训练有助于表现情感艺术美

声乐作品通过演唱才能让观众感受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为了能更好演绎作品,演唱者需要提前“二度创作”,分析了解作品内容、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才能更准确的表达作品的主旨。因此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需也有其对应的语言训练方法例如:

1、清新明朗、热情欢快、节奏跳跃的作品如《青春舞曲》:作品开头重复的两句“太阳落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一样的开”行腔吐字应迅速轻巧,情绪自然舒适表现出热爱大自然和青春朝气的感觉。“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是前两句的一个转折,抒发了青春时光的已不复返,要在情绪保持的基础上随着旋律的进行吐字咬字更舒展流畅,体现出对美好事物感怀惆怅的语感。最后一句“只有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总结了全曲,告诉了我们青春如同飞去的小鸟一样不再归来,语气要坚定和带有惋惜之情。简单的四句话在重复和递进中告诉了我们青

春时光一去不复返,要珍惜眼前的过往。

2、旋律缓慢,纤细柔婉,情谊深长的作品如《茉莉花》:这是一首清新细腻的江苏民歌。全曲以深厚的意蕴展现了茉莉花开的含蓄内敛,同时象征了爱情的柔美和淳朴。因此歌唱时行腔吐字应连贯平稳,圆润明亮,体会声断气不断的感觉。突出情感上的细腻温婉、蕴藉的抒情画意。

3、节奏强弱有序,昂扬激越,明亮豪放如《红旗颂》: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时代赞歌,演唱时应根据每部分强弱上的关系和主题的贯穿去调整语气及发音。抒情部分应突出音乐的舒展性,用描绘的语气连贯成词,吐字要意味深长,热烈而不失深沉;随着音乐动机的发展,力度由弱到强。音乐逐渐强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中华儿女对祖国浓烈又热诚的爱。行腔吐字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三、语言训练在合唱中的实际效用

随着合唱文化的普及,其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两声部重唱到多声部混声合唱再到突破年龄界限的童声合唱以及纯净的无伴奏合唱。合唱文化渐渐走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而组建一支优秀的合唱团是非常不易的事情,因为他不仅要追求音乐上的美感还要建立声部之间的平衡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等。因此在此之前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和细节上的处理,而语言训练仿佛就是其中的一味良药,以上所说的这些技巧和方法,都能运用到实际排练中去,可以帮助合唱队员理解曲谱中的含义、突破文字上的界限、加深队员之间的配合,从而提高合唱排练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综上,合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也是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形式也变的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也因人数较多、曲目较繁杂的缘故因此日常排练时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所以要注重合唱排练前的语言训练及声音训练,提高合唱队员对合唱这门艺术的感悟,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能为下一步的作品演唱提供帮助。声音是歌唱的本质,字是歌唱的基础。因此在合唱中更要注重语言训练的作用,通过语言训练来提升作品的情感艺术美。本人根据大学期间的合唱经历以及日常排练演出整理成此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希望能够在日后提供微薄的帮助,为合唱事业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J].戏剧之家,2019(04):78.

[2]王静.试析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7,38(12):136-138.

[3]张可. 论合唱中音色的训练技巧及应用[D].山西师范大学,2016.

[4]钟履悦.合唱教学中声音训练的探究[J].黄河之声,2018(18):95.

[5]胡晓瑞.声乐训练方法在合唱教学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8(11):73-74.

[6]祁璠.浅论合唱的声音训练[J].北方音乐,2018,38(08):59-60.

[7]程文文.对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影响因素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7(11):70-71.

[8]程丹阳.民族语言特点对合唱艺术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7(Z3):233-234.

[9]傅珍凤. 管窥20世纪以来我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6.

[10]李媛. 中国合唱作品创作与演唱风格的民族特征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1]岳晓云.论合唱艺术的“唱诵法”[J].当代音乐,2015(05):48-51.

[12]齐建立,李珊.歌唱语言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7):207-209.

[13]张宏伟.浅谈合唱语言的表现与训练[J].曲靖师专学报,1997(03):75-78.

[14]张茜茜.声乐语言在声乐训练中的实践探析[J].北方音乐,2014(07):192.

[15]朴京哲.学生合唱训练中语言艺术[J].北方音乐,2010(11):74-75.

致谢

论文完成之际,也意味着本科四年的xxxx大生活将面临落幕。始于2016年初秋,终于2020年盛夏。回想刚踏入校园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这四年中有过激昂的青春汗水,有过困顿的泪水。这些都促成四年后的自己,收获了满满的经历和幸福。

大学四年,庞老师一直在我的专业课道路上给予耐心的教导,从大一时候的懵懂到大三下学期最后一次登台考试,庞老师一路淳淳教诲授予我专业课知识和实践经验;此外庞老师也是我合唱课的老师,我能顺利写完这篇文章也是基于四年间在合唱团的学习经历和庞老师一次次在合唱团的教学和指导;在撰写论文期间,庞老师耐心的帮我审阅和修改并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才有了这篇文章的形成。在此向庞老师致以深深的感谢,并祝您在以后的生活里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文学概论整理

1、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而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 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地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地描绘。 2、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 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3、象征型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 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体裁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②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③音乐性(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小说的基本特征:①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②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③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散文的基本特征:①题材广泛多样。题材广泛多样是我国散文的历史传统,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怀友、访旧,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展示国际风云,细摹花鸟鱼虫,对散文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结构自由灵活。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的文学样式,它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是它的长处。 ③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戏剧的基本特征: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4、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语言文字规范化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意义 1、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是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条件,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开展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2、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展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对于规范我校教学活动,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4、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应用规范化语言文字水平的过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开展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是提高全体教职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9、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和公布了哪些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1)1985年12月27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和广播电影电视部(简称广电部)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4)1988年7月1日,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5)1990年3月22日,国家语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6)1997年4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7)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11.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2、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有哪些宣传口号?(1)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3)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5)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6)大力推广普通话,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7)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12)普通话是校园语言。(13)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14)青少年要做推广普通话的积极分子。(15)普及普通话,从孩子抓起。(16)让您的孩子从小学会普通话。23、什么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和测试大纲,评价个人掌握普通话规范程度和运用普通话能力的一种语言考试。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既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也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更不是口才的评估。27、湖北省对教师普通话测试有什么要求?鄂语字[2001]5号《省语委、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均应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水平测试,并要达到规定的等级标准:教师普通话水平应不低于二级乙等,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语音教师不低于一级乙等;学校管理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不低于三级甲等。29、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宇规范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教育部、国家语委教用字[2000]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到2005年,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基本达到规定的要求;普通话基本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的教学语言,即师生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成为城镇学校及幼儿园的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

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

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为语言使用的终极形式,能够以高度浓缩的状态展现该门语言的发展脉络、使用技巧、文化内涵以及相关因素。文学是通过对语言进行高度的精炼加上创作者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想要能够完成合格的文学作品,首先需要作者自身对于该门语言的内涵和特点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熟练使用语言,包括该门语言所含有的相应使用技巧,例如修辞艺术,不同使用环境中的使用禁忌。为了能够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的传递给读者,就需要作者对于语言拥有较强的使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探究 文学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以语言作为载体,通过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让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文学是每一种成熟语言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一种形式,文学脱胎于语言,但又由于文学自身所具备的魅力,使得进行英文文学学习时,能够使阅读者对于英文本身也产生好感和兴趣,英文文学能够帮助英语收获更多的使用者。 一、英语文学研究现状 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虽然作为一种外来语言,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却随处可见,无论是产品的介绍还是西方文化作品,英语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中国人都曾经经历过段时间的系统英语学习过程在该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最基本的单词音标进行学习,

进而掌握英语的语法,对英语世界的特殊句式进行掌握和记忆[1],达到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对更多以英语作为载体的资料和知识进行接触和学习。想要进行英语文学研究,首先需要研究者自身具有较好的英语素养,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基本的英语知识,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频繁使用到英语,有较好的语感。只有达到这些基本要求之后,学习者才能够进行英语的文学研究通过对字面意思的深度思考,来感受作者在创作这些文字时内心的感情波动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学所独有的魅力。英语文学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沉淀出了太多文学巨著,其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繁杂不输于任何一门语言[2],想要真正的对英语文学有一定的研究,仅仅通过阅读几本英语文学是完全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的,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不是研究者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研究者能够掌握大量英语文学内容。 二、英语文学中语言艺术特点 (一)英语文学中想表达的意象性特征 意象实际上是一种以物易物的类比表达方式,通过掌握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存在的微弱关系,经过作者的思想加工,通过对客体进行描述和表达来让读者联想到客体背后的主体内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自于作者在生活中的实际经历,但作者在表达这些经历时,往往会通过艺术加工,让这种实际存在的生活内容文学化,给其赋予独特的文学魅力。一个优秀的文学,绝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进行简单描述,而是一定会赋予一定的思想感情在其中[3],需要读者去细致的阅读和分

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是实现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是一个人思想的外在表现。儿童期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期,抓紧这个时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将受益终生。。 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的家长们对孩子一般只注重识字教育,而语言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其实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口头语言要比识字更为重要。因为口语能力是丰富知识、发展智能最重要的工具。。 孩子对知识的获得主要借助于口头语言,因为他们的知识很贫乏,需要通过多看、多听、多接触许多具体事物来增加知识,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语言的。孩子在认识这样或那样东西的时候,都需要用语言来标志它的名称、形状和特征等。。 孩子除接触事物获得直接知识以外,还要靠听讲故事等办法获得间接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就起着主要的作用。。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也都要借助语言。他们经常用语言来迫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是那样的?”等等。一般说,

语言发展比较好的孩子,往往求知欲旺盛,知识面也广,智能发展得比较好。。 口头语言能力也是学习文字的基础,口头语言发展得好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在识字、造句、写文章等各方面都进步得比较快。。 此外,语言对孩子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往往思想活跃,性格开朗,喜欢同别人交往,活动能力比较强。相反,语言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则往往沉默寡言,比较胆小,活动能力比较差。。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用表现在:。 语言能促进孩子交往的发展。重视对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能促进他主动与成人、同龄人交往,能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孩子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语言能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孩子掌握了语言,就掌握了认识事物的工具,能促进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里的发展。。 语言能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从小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某些社会规则。孩子的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为今后其走出家门,步入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打下基础。。

语言文字沟通的影响力

语言文字沟通的影响力 所有的专家、教授、教科书都认为在人类沟通活动中,语言在沟通中所占比例是7%,声音占38%,非语言占55%。我认为到了人类语言文字相当发达的今天,该理论已经过时了。在当今社会的沟通中,语言所占比例远远大于8%,在有些活动中,语言沟通也许会超过了50%的比例。 我要讨论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是想告诉人们,应对语言沟通给予高度重视并利用好此项工具,以提升沟通效率并提高工作业绩和个人影响力。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过去的理论,为什么认为非语言沟通占到了55%的比例,而语言仅仅占8%。首先,我们来看看非语言沟通、声音、语言文字这三种沟通方式出现的时间吧!非语言沟通,当人们还不是人类的时候,当人类和一般动物有不太大的差异的时候,也许已经会通过挤眉弄眼表达感情了,也许靠决斗争夺配偶,他们肯定不会有和鸟儿一样的声音,再往后推进若干年,也

许肢体语言不足以表达人类的丰富情感,才有可能出现语音,有高有低,阴阳交错,来增加群居人类的感情交流。只有人类发展到非常智能的阶段的时候,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记录他们的知识的时候,才出现了语言文字,语言的出现只不过才几千年。假如时间是一条直线,直线的左边通往过去,右边通向未来,如图所示: 十几万年一万年几千年 过去————|——————|——————|——————未来非语言声音语言文字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三种沟通方式中,离现在最近的沟通方式所占的比例最少,而人类最原始的沟通方式所占比重却最大。那我有理由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文字的沟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没有条件实现非语言的沟通。而科技的发展为我们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审美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 不矛盾。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他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正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与美的斗争,却能够是丑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生活中的丑可以通过艺术的加工成为艺术中的美。 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规定了文学要有自己的对象,同时还规定了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对象化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它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是外在的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正是因为体验与审美的这回总内在的联系,使作家们不自觉地意识到,对于创作来说,对象化的重要性。如果从对象化的角度看,应该承认文学活动确实含有自我变现的成分,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使自我表现成为对象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肯定文学活动的对象化中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成分,并不等于说文学只需要表现自我,只需要倾诉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倘若如此,文学又会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丧失自己的审美属性。因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控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第三,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媒介相比,语言媒介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也最为人们所熟识,只是语言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潜能。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构成艺术真实的三要素是: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感情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他需要提炼,概括,综合。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受生活真实制约,也依赖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通过艺术真实得到更好的表现,更具有表现力。 文学是人学 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的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是就文学以人为对象来说的,它揭示了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从而展示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 二、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形和概括性

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人的财富。一个人才如果只会死干事而完全不善言辞、笨嘴笨舌的,这样是不利于做好本职工作的。 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只有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才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之间产生浓厚的情意,爱之更深;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意见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双方的矛盾;可以使彼此怨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彼此友好相处。 不管你生性是多么的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的是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你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仍旧会一无是处。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彼此的心灵才能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鸣。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会说话的人将会非常地受欢迎,能轻松地与他人融洽相处,在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会说话常常会给一个人带来美好的人生,也是成就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会说话、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会说话、金钱、电脑”看成是最有力的三大法宝。而“会说话”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以看出会说话的作用和价值。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我们都会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讲不好话。”却并不以为这是多大的缺憾。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现在的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一般来说,一项工作需要众多员工的合作、多个信息的综合。语言是比较普遍、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顺利而准确地接受和理解信息,也能顺利地交流;语言能力弱,就不能很好地把信息传递给对方,交流会因此出现中断,甚至中止,进

《影视配音艺术》讲义

第一部分影视配音艺术概说及创作准备 1、专业是我们生存及一切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点和倚靠,因此,要有敬畏之心,要把练声当成一种仪式,“戏大于天”,把练功(广义)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夯实基本功。 2、影视配音艺术的定义及分类: ⑴广义定义: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任何声音要素进行处理加工的艺术创作活动都叫做配音,如音乐的选配,动效的制作,解说,台词的录制,最后的合成等。 ⑵狭义定义: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专为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以及群声等语言的后期配制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 我们所探讨的影视配音艺术是指狭义上的配音艺术。 ⑶影视配音艺术的分类:类型十分丰富,可以分为影视专题、栏目配音,影视广告配音,影视剧人物配音等。 3、影视配音艺术的创作特征: ⑴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规定制约性----“带着镣铐跳舞”。 ●影视配音艺术是多度创作的艺术,创作的度数越多,规定制约性就越强。 ●创作依据(原片和文稿的风格、基调等)和创作对象(原片人物的“视觉形象”)直接 影响着我们对原片、文稿和人物整体基调的把握,规定着我们内心情感的状态和心理节奏的调整,规定着我们吐字力度、语气语调、停连顿挫、点送重音、贴合口型等外部技巧的运用。 ⑵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整体适应性。 ①影视配音创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同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往往体现在影视作品中---- ●国外:歌舞片的绚烂----西部片的强悍----古典主义的复苏 ●国内:英雄主义的讴歌----“高大全”----“三突出”的创作模式----平民化的视角----多 样化的形态 ●表现在有声语言上(国内):从“不喊不革命”“调高情亦高”到“自如声区”的降调, 从“类型化”的创作到“个性化”的呈现,不同的时代在词汇、语法、话语样态、表达方式甚至是创作者的气息状态、吐字力度等方面,对影视配音创作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我们绝不能“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 ②影视配音作品与影视作品各要素之间的整体相适应。 ●影视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中使用“符号”数量最多的艺术。 ●表现在配音上,就是无论旁白、解说还是人物的对白、独白,只有与画面、音乐、音响、 同期声、字幕等所有要素整合于一体,才能构成影视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③影视配音创作者在创作中的整体适应性----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原上译厂厂长陈叙一先生)。 ●在影视剧人物配音中,要让自己的声音完全融化在角色之中,哪怕是一声叹息,一个咳 嗽,一声笑都不能有丝毫的疏漏,让观众忘掉配音演员自己。 实际录音中,不是一气呵成的,面对中断或“跳场”,要注意保持情绪的一致,用声的统一与节奏的衔接。 ●在影视专题、栏目、影视广告等配音中,要用心、迅速、深刻地领悟原片的色彩、基调、 节奏、画面的转换、音乐的节拍等,准确、生动、传神的完成解说旁白的任务。 ●要通过经验积累或与录音师的沟通,了解、掌握和适应不同话筒、不同录音条件对声音 的影响和对用声的要求,更好的完成配音工作。 ⑶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技术依赖性。

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 文学理论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目录

编辑本段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虽然中西都有典型论,但典型(tupos)的概念,却基本上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 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如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来形成的。这要显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下文还将论及。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人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典型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而且把一个活鲜鲜的艺术生命整体——典型,机械地划分这是个性、那是共性,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仍带有机械唯物论的阴影。 出于对“阶级论典型”说和“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怀疑,有人提出了“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

学习规范语言文字的心得体会

快乐学习,提高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摘要:在小学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很多教师狭隘地将其理解为对字、句或者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事实上这种机械的训练方法对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折磨,也因为这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反感的情绪。通过对语言文字训练教法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介绍了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快乐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传授给学生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认真的给学习跳出毛病,耐心的帮他们进行纠正,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的培养学习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 一、快乐课堂。兴趣先导 兴趣教学的提出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主张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寓教于乐。在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单一、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换成为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文字游戏或者练习竞赛,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二来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渐进成长。合理设置训练梯度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教师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难以把握训练的内容和难度,太过简单的训练就失去了训练本应有的意义;难度过大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文字训练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烫手山芋。但是如果对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结合不

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经验安排学习内容,有一个合理完善的训练梯度安排,对小学生实施语言文字训练还是有章可循的。具体的课程设计如下: 三、寓学于乐。创设积极的训练情境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就是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石。但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却并未引起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为训练而训练的机械式教学方式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在本文中,笔者从构建快乐课堂的角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课堂改革意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学习的情境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个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够轻松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分角色、有情绪的朗读能够轻松地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配以多媒体设备营造的直观效果能够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情境,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得了知识,课堂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例如: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出声地朗读课文,找出那些能够激起学生心理共鸣的句子反复品读;之后,教师选取课文中描写细致、优美的句子伴着虫鸣鸟叫的声音和郁郁葱葱的树林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方式,学

文学概论复习题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自由诗等。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5.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分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和白话小说,等等。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3、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相同点: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点: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是其两大特征。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是其两大特征。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意象(指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 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

实验小学语言文字工作特色

实验小学语言文字工作特色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素质,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开展了以下具有校本特色的工作: 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促进“推普”活动深入开展。 促进学建设是促进“推普”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和爱教育者的“推普"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我校以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把“推普”工作作为重要抓手,从而建设促进“两个最大化”——在校发展最大化, 终身发展潜力最大化的学生文化,抓好班风、校风和学风,使“和谐校园文化”的办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书育人之中。

二、加强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水平 为加强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教师的普通话口语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把对教职员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培训纳入教师进修和培训计划,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每年都按计划对教职员进行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培训。并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进行落实。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可以提高培训活动和实效性,也能使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①个体学习与集体培训相结合。个体学习主要要求教师自学语言文字规范的有关内容,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集体培训主要是《规范化行文格式要求》,通过讲座方式进行培训。 ②普及培训和教师基本功训练相结合。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与语言文字普及培训有机结合。每一位必须按照推“普要”求进行教师的钢笔字、粉笔字书写训练,进行经典诵读的练功,进行经典备、讲的练功。 ③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语言文字工作与教与教学学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典的诵讲通过校本培训与教研,使语文教师更加清楚了自身

浅谈外国文学语言艺术

浅谈外国文学语言艺术的发展 外国文学之所以受到欢迎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还在于其语言的生动,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外国文学语言艺术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文学,外国文化的产生伴随着外国文学的出现,从公元前开始,就涌现出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标志着外国文学走向发展的顶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外国文学发展的高潮。现如今在我国文学市场中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并成为很多语言研究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根本就在于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吸引了这些学者的注意。文学是代表一个国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重要标志,而研究其语言艺术则有助于深刻理解和透析外国文学以及其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外国文学;语言艺术;文化 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层次有高有低,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语言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外国文学而言也是一样,所以在文学中,语言艺术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产生于语言,但是层次却高于语言,文学把语言表现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在文学得到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就逐渐成熟起来。 一、善用意象 外国文学不仅仅是用外国文字构建起来的架子,而是填充了人们饱满的感情和思想。在外国文学中有大量的自然意象来表达、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这在历代文学中都是常见的语言艺术的应用。那么在外国文学中,意象的应用发挥到极致,文学不仅仅是为文学本身而服务,而是通过语言艺术的应用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荒芜和思想上的贫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情感到位 文学依靠语言产生,但是文学的形成不是仅仅依靠语言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而是作者情感、背景等融入到情境之中,使其在文学中得到体现从而使文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并能够使文学的发展经久不息,这就是语言艺术的作用。外国文学再现如今的世界各个国家范围内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并迅速成为各国

用声音和语言塑造角色——乔榛谈配音艺术

用声音和语言塑造角色——乔榛谈配音艺术 乔榛,这位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特别为青年观众所喜爱的配音演员,1965年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以来,已参加了300多部电影、电视剧的配音和导演工作,其中担任主要创作的有200多部。 每当他主持节目,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他那落落大方,富有气派的风度,面对观众交谈时的庄重神态,总留给人们很深的印象。而那舒坦自如、抑扬适度,富有感情的语调,温淳、深厚、圆润的音色,更让观众耳悦情怡。配音演员,隐在银幕和屏幕后面,仅用声音和语言塑造角色,对银幕、屏幕上的形象不仅要做到形、声吻合,而且要把角色的精神、气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外部动作,甚至表情、神态,通过自身的体验,用声音、语言体现出来。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丰富角色的性格,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实在是难度极高。由此可见,配音,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而乔榛竟已塑造了那么多不同的角色:《安娜·卡列尼椰》中的沃伦斯基,《海浪》中的加文上尉,《少帅传奇》中的张学良,《包公》中的包拯,《白衣少女》中的烽雄,还有寅次郎、赛蒙、曼索尔……——都深深地印在观众、听众的记忆里。那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就是乔榛配音艺术的魅力所在。 想来,乔榛艺术实践中一定积累了许多经验,请他谈谈创作体会,是件富有兴味的事儿。 初夏的一个晚上,乔榛在家里接待了我。正好,他这时为美国影片《第一滴血》中的主人公兰博配音。 这部影片,描写了一个远离国土,到越南进行侵略战争的美国士兵。他在人家的土地上作了很多孽,自己也吃了很多苦,死里逃生回到美国,自以为为国家立过功,可得到优厚的待遇了,不料等待他的却是失业、歧视,还被警察当成流浪汉、逃犯追捕、殴打、射击,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他在举目无亲、孤立无援、有口难辩、濒临于灭亡的险境中,见到了在越南作战的上级——上校。上校是了解他的:他出生入死,得过军功,是一个好兵。眼下所发生的一切,是出于他对现实不公平待遇的愤怒和反抗。上校抚慰了他,他好像受委屈的孩子见了妈妈,把满腔的积怨、悲愤倾诉了出来。乔榛为这样一个角色配音,演来声泪俱下,感人肺腑,使观众忘了银幕后面还有个受苦队员。其形、声、情的切合,确实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乔榛说:“配音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影视艺术的一种再创造,这种创造使用的工具只是声音和语言,但必须全身心地融入角色。要深入到人物角色,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第一滴血》中,这位幸存的特种兵战士,在越南吃了难以想象的苦头,被俘后受了种种非人折磨。我想象着自己被关入地牢,人们用一桶捅的粪水浇在我身上;我被用棍子卡着脖子,反剪着双手,任人用尖刀划破胸膛;我想象:我在受刑时心中想着:美国啊,这—生都是为了你!日后我死里逃生回到美国,会被当作功臣,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孰料一下飞机,迎接我的是反战示威,人们把我当成远征别国的侵略者、刽子手。我心中的冤屈,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好往肚子里咽。紧接着,到一个小镇去寻访战友,又被警察当作流浪汉、逃犯,驱赶、拘留、追捕、殴打、格杀,直至用火箭轰击,手段之残忍,使我想起在越南所受的磨难。我心里在叫喊:美国呀,你怎么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曾为你战斗、受苦的军人。我认清了,在美国,生活历来是这样冷酷无情。我心头燃起了愤怒和仇恨的烈火,我要斗争,要拼命。 “我和我的角色在逃避虐杀、竭力反抗中,由于意识到自己面临一个强大的敌人,要用全部心智与之周旋、斗争,因而发出一股强大的精钟力量。最后,我在接受上校的劝告放下武器时,由于看清了与之斗,斗不过,想逃避,逃不了的痛苦现实,精神崩溃了。内心很痛苦,无人关心、无人了解,唯有对这位曾经赏识自己、造就自己的上校——当成唯一可亲的人尽情一吐。这时候,我的一连串台词,把角色、也是我自己内心感受到的屈辱、悲痛、怨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及作用的认识

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的认识 一、从语言文字同社会的关系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是基本的社会形态,而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载体,它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一方面,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或牵扯、促退作用。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来说,它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又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对各社会形态都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在政治上,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政令畅通;在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流通的大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繁荣;在文化上,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科技上,它直接促进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影响到其他一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教育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所以,语言文字工作不仅应该跟社会发展同步,而且更应先行。 二、从我国解放以来的实践及当今的建设任务和宏伟目标来看。解放以来,我国的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汉字的工作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提高,也为中文信息处理以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了前瞻性准备。如今,十五大制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国人民正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努

力着,具体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需要人员大范围流动,这样,人们就自觉要求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人们自觉要求使用各种高效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的效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又都需要人们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素质。当劳动者提高了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能力在内的素质要求,就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沉稳应战,开拓前进。 三、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来看。中国是文明古国,又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增多,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促进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它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此外,从我国历史上和目前国际上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视(参见我国历史上对语言文字 有过哪些官方行为和国外的语言文字管理工作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两题),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