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水稻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微生物、发病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危害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技术

稻瘟病在196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年)、意大利(1839年)等国家著作中有描述或记载,其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1]。近年来,此病在沿淮地区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农民收入,正确认识和防治稻瘟病,具有重大意义。

1 稻瘟病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但无论在哪个部位发生,其主要危害特点是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1.1 叶瘟

在水稻三叶期至穗期发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期为盛期。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①慢性型:典型症状为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边为褐色长条状,呈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适合、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③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为急性型;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位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

1.2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2 发病病原物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

2.1 形态特征

分子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2个隔膜,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

2.2 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

2.3 生物学特性

温度:适温25~28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96%以上的相对湿度;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孢子形成有2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毒素:产生5种毒素,即稻瘟菌素、a-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3 发病影响因素

3.1 品种与菌源

感病品种和致病菌同时存在导致发病,且稻瘟病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一般籼稻较粳稻抗病,籼稻抗扩展,粳稻抗侵入。

3.2 天气条件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温度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合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3.3 栽培管理

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长期深灌、布局不合理,感病品种连片种植,品种生育期参差不齐、晒田不足或过度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3.4 生育期

分蘖前后和乳熟后抗病力强,分蘖盛期最易感病,产生叶瘟,抽穗初期发生穗颈瘟。新叶片易感病,老叶片较抗病。

4 防治技术

4.1 利用抗病品种

以选用国审或安徽省审定的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以

消灭菌源为前提,以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关键;同时定期更换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4.2 减少或控制初侵染源

一是病稻草尽早处理(沤烂、腐熟施用);二是种子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用80% 402抗菌剂8 000倍液浸种,早、中籼稻浸2~3 d,粳稻浸3~4 d,也可进行药剂包衣。

4.3 加强水肥管理

避免偏施氮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

4.4 药剂防治

在天气有利于发病的情况下,在稻株上部病叶率3%左右时开始喷药。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1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2次。常用药剂有三环唑、春雷霉素、甲基硫菌灵、井冈·蜡蚜菌等。

5 参考文献

[1] 白来富,聂影,陈家学.稻瘟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09(11):77.

[2] 刘丽梅.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3):42.

[3] 王金贤,宋爱华,田春佳.水稻稻瘟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2012(7):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