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稻瘟病症状特点有哪些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症状特点有哪些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9e93c6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a.png)
稻瘟病症状特点有哪些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稻瘟病是一种影响时间长,威力大的病,它会在水稻的整个发育期感染它,并且水稻的各个部位它都能侵入。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稻瘟病症状特点,以及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稻瘟病症状特点
稻瘟病可以发生在水稻的各个部位,苗瘟、叶瘟、节瘟和穗颈瘟是它对水稻生育期感染的不同名称。
1、苗瘟病
在三叶期前,秧苗就会发病,受病菌侵害的部位底部呈灰黑色,越往上会越呈现出褐色,直至整个秧苗蜷缩枯死。
2、叶瘟病
刚开始时会在水稻上引发水侵状暗绿色病斑。
发展的势头极为迅猛,是典型的急性症状。
最终,病斑会形成棱形或长棱形。
3、节瘟病
在抽穗后发生。
褐色小点在稻节上产生并扩散,直至整个节部变黑,继而腐烂。
情况严重时,受感染的部位会发生横裂折断。
4、穗颈瘟
水稻茎秆呈现出黑褐色,容易导致整穗成白穗,谷粒无法充实。
二、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生产实践中,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来防治稻瘟病:
1、选择优良品种,本身就能有效抵制病害。
2、施肥时要注意均衡施肥。
要保证田地不能太湿或太干,病原
菌就不能趁虚而入。
3、可以使用相应的药水,如16%稻丰收1200g/hm2,或者是50%稻病绝1200g/hm2对水1125kg/hm2喷雾。
这些可以帮助抵制稻瘟病的发生。
4、水稻分蘖期千万不能过度使用氮肥,要防止叶色过于乌嫩,减少病症引发的可能性。
三、防治稻瘟病注意事项
在水稻分蘖盛期及抽穗期,水稻感染它的可能性会更大。
温度有时也会触发它对水稻的感染,25-28℃就是绝佳的一个温度区间。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858b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7.png)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510c15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1.png)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复杂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稻田中常常发生各种病虫害。
这些病虫害对稻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保障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必须加强对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 稻瘟病:稻瘟病是稻田中最常见的病害,主要由水稻瘟病菌引起。
该病在稻田中发生迅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其特点是在高湿和高温的环境下发病较为严重。
2. 稻纹枯病:稻纹枯病是由稻纹枯病病毒引起的病害,能够导致水稻的叶片变黄、凋萎和死亡。
该病在稻田中发病较快,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病害,降低稻米的产量。
3. 稻螟:稻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幼虫以稻叶为食,重度为害时会导致稻米的产量大幅下降。
稻螟发生季节较长,每年可发生多代,因此其防治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以保护稻米的正常生长。
4. 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取食水稻的汁液,导致稻叶逐渐变黄和凋落,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稻飞虱在稻田中发生较早,数量较多,容易引起大面积的虫害。
针对以上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来保护稻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1. 遴选抗病虫品种:选择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育种和选育工作,开发出抗病虫害的稻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害对稻米的危害。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促进稻米的生长发育。
3.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调整稻田的种植密度,避免水稻过于拥挤,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4. 定期清洗和消毒稻田:定期清洗和消毒稻田,除去病虫菌源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在稻田中的生长和繁殖。
5. 进行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和益虫来控制稻田中的害虫数量,如放养鱼类来吃稻苗中的稻螟;利用昆虫种类对抗稻飞虱的滋生等。
6.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必要时,根据农药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来进行施药,用于控制稻田中的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47e93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6.png)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一、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特点稻瘟病的病原体是稻瘟病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稻瘟病菌科。
稻瘟病菌是一种寄生菌,主要侵染水稻植株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水稻叶片和穗部的病症。
2. 发病环境条件稻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和传播。
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80-90%时稻瘟病发病最为严重。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稻瘟病菌生长速度快,侵染力强,有利于病害迅速扩散和发展。
稻瘟病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和穗部,叶片上出现大片褐色或黄褐色的病斑,穗部出现病粒。
严重感染时,病叶枯黄、枯干,稔实率和产量大大降低。
二、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云南珠翠、江阴浑白等,具有较强的抗稻瘟病能力,可通过选种这些抗病品种来预防稻瘟病。
2.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预防稻瘟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其次要及时灭除水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病害的传播源。
另外要适当增加秧龄,使水稻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避开。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主要通过引入一些天敌或者施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溶链霉素、木霉素等微生物来对抗稻瘟病菌的生长。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稻瘟病防治农药有新草灵、福美双、琥甲锰锌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向喷洒方法来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规定来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ca8b5a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0.png)
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稻瘟病作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和防治技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了解水稻稻瘟病,并有效地防治这一病害。
一、水稻稻瘟病的病因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物种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该真菌经由种子、空气传播或外来侵入水稻株体而引发病害。
具体来说,水稻稻瘟病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真菌侵入:水稻稻瘟病主要通过真菌侵入水稻株体引起的。
这些真菌通常存在于土壤、病残体、种子等介质中,当有利条件出现时,真菌会迅速侵入并感染水稻。
2. 湿度和温度:湿度和温度是水稻稻瘟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高湿和高温环境将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寄生,从而加剧水稻稻瘟病的流行。
3. 抗性差异:水稻的抗病性差异也是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拥有较强的抗性,而另一些品种则缺乏抗性,容易受到感染。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农民朋友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治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病害情况,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 适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风险。
农民朋友在种植水稻时,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施肥,注意调节氮、磷、钾等元素的比例,避免过度施肥导致植株易感染病害。
3. 合理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包括注意灌水控制、病株的及时清理、杂草的清除、间作制度的合理安排等,都能有效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当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时,可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民朋友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在使用过程中保护自身健康和环境安全。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水稻稻瘟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80b822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7.png)
082023.6自2009年以来,各地相应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队,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执法工作是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执法中,应对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条件对生产经营单位资格准入进行审查,把好农资资料投放生产第一关。
以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以及物流配送农资、订单农业专供农资等为重点单位,强化对化肥、种子等农资的监督抽查。
重点严查严打经营假劣化肥、无证经营、一证多用、冒用登记证;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化肥等;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产品中有效成分不足。
建立农资经营户信息档案,进一步加大对农资市场的处罚力度,突出案件曝光率。
从而改变化肥使用无序及滥用的局面,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农业主管部门协同市场监管部门,要突出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技术检测检验优势,加强对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检。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 结束语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生产与发展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大事情。
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下,认清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已是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必然要求。
水稻稻瘟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杨 艳(大连市金普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1 水稻稻瘟病概述1.1 稻瘟病的概念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本病在全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多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常见。
稻瘟病的产生、扩散与水稻的抗病性、栽培耕作及当地的气候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2 稻瘟病的危害时期水稻生长在何种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稻瘟病,在北方通常每年6月初是叶瘟病发病的时期,7月初到8月上旬出现大规模的暴发;穗颈瘟主要是在8月上旬或者中旬出现,其在8月下旬到9月初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发病。
1.3 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水稻固有的抗病特性、管理方式以及种植区域的气候等都可能是稻瘟病的诱发因素。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18d758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5.png)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致病菌性病害,在水稻中非常常见。
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1. 病害发生时间早:稻瘟病一般在水稻拔节期或灌浆期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
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发病程度严重:稻瘟病病株叶片、茎秆都可能感染,其发病程度非常严重,一旦
发生大规模感染,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3. 症状明显:稻瘟病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灰褐色斑点,斑点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病害发展到后期,叶片、叶鞘、茎秆上出现泛白的霉层。
1. 种植抗病品种:在种植水稻时优先选择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如超优杂交稻等。
2. 机械防治:及时清理水稻田间的病叶和病株,防止菌株的传播。
3. 化学防治: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如三氯氧磷、硫酸锌等,进行病害的预防与
控制。
4. 病害防治措施结合:与基于微生物的生物技术防治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水稻
稻瘟病进行综合防控,更好地推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e73281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5d.png)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
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
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
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
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二、发病症状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
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
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
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
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
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e6b8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6.png)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1. 病害简介水稻稻瘟病(也称稻瘟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水稻病害,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
该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发生蔓延,密植和缺肥也会加重病害的程度。
2. 预防措施2.1 良种选择选用具有抗病性的优良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并减轻病害损失。
因此,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情况,选择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2 种植布局合理的种植布局能够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种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害的传播方式,合理安排水稻田的间距和间隔。
适当的间距和间隔可以降低病菌传播的风险,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3 田间管理2.3.1 灌水管理稻瘟病菌生长繁殖需要湿润的环境,因此,合理的灌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田间适度的湿度,避免积水,可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3.2 肥料管理适度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对病害的抵抗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调节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病害发生的机会。
2.3.3 杂草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杂草也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杂草为稻瘟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容易成为病害的源头和传播媒介。
定期除草、清理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4 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病害监测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害流行季节和孕穗期间,及时巡视田间,观察病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3. 防治方法3.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通过利用植物本身抗病特性或利用其他生物控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生防菌、寄生菌等进行喷施或处理,可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437b6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d.png)
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气候、土壤、病原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容易受到各类病害的侵袭。
正确了解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护农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水稻病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土壤、病原菌和寄主植株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1.水稻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由稻瘟菌引起。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稻瘟菌易于繁殖传播。
此外,水稻作物的抗病性差、种植密度过大等也是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水稻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以及水稻植株的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此外,水稻的种植密度过大也是纹枯病易发的因素之一。
3.水稻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以及水稻植株的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此外,水稻的种植密度过大也是纹枯病易发的因素之一。
二、水稻病害的防治技术为了控制水稻病害的发生,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农民和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防治技术。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
1.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水稻病害的基础。
包括合理施肥、适时灌溉、合理调控田间水位等。
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抵御病原菌的入侵。
适时灌溉可以降低水稻受到病原菌侵袭的可能性。
合理调控田间水位可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良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好、抗病性强的水稻良种是有效预防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
良种选择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以及病害发生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水稻病害防治手段。
适当使用杀菌剂可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
但化学防治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频率,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0f3ad5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1.png)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又称为纹枯病,是一种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生长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及早了解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气候条件:稻瘟病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尤其是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这样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于稻瘟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2.土壤条件:土壤富含有机质和氮肥、磷肥等养分,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特别是积水和排水不畅的田块,更容易发生稻瘟病。
3.病菌传播: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这种病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水体和风力等途径进行传播,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发生和蔓延,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综合防治措施1.良种选育:选育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耐瘟病、抗病性好,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2.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磷肥等养分,避免土壤养分过于丰富,从而降低稻瘟病的发生机率。
3.间作栽培:适时进行间作栽培,增加水稻田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4.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保护水稻植株免受稻瘟病的危害。
5.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稻瘟病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如拮抗菌、放线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6.农业防治:适时进行轮作休耕,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稻瘟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7.合理灌溉:合理控制田间水位,避免积水,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8.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田间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率和扩散速度,从而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在于气候、土壤和病菌的传播,而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良种选育、合理施肥、间作栽培、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合理灌溉和病害监测等。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09321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d.png)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原侵染范围广、易扩散蔓延以及传播途径多。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耐病品种选育、科学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下将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侵染范围广: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的叶片上,并通过梭孢子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传播。
稻瘟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季节,稻瘟病往往容易大面积爆发,导致严重病害。
2. 易扩散蔓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梭孢子在水稻田间进行远距离的扩散传播,一旦发生病害,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水稻田间。
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稻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3. 传播途径多: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水以及农田管理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稻瘟病的防治难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综合防治措施1. 耐病品种选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减轻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目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科学田间管理:在日常的水稻田间管理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水稻的密植情况,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修剪水稻植株,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3. 化学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稻瘟病的水稻田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三唑酮等,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b5e462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f.png)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相对应的提高,并且在不断进步。
在传统的种植方面采取的一些农业种植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一些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应用到了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水稻的种植模式也产生了相对应的变革,需要了解到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影响到水稻产量的一些病虫害问题并对其解决。
一、稻瘟病的具体发生原因1、稻瘟病的发生和水稻品种本身的抗病性较差存在关联性由于水稻品种在种植的过程中,通常采取单一性种植的模式,使一些原本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逐渐丧失了抗病性。
稻瘟病本身的结构变化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产生变化,导致丧失抗变性之后的水稻极容易感染稻瘟病,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种植效果以及水稻的产量。
与此同时,一些带病的种子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也会为稻瘟病的出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稻瘟病的发生和具体的气候环境存在关联性一般来说,稻瘟病的发生会在25℃~29℃达到巅峰,同时也对气候的湿度要求比较高。
在水稻抽穗之后,如果遇上了阴雨天气,气温急剧下降,环境的湿度升高,同时又缺乏阳光照射,也很可能会导致出现稻瘟病。
这个时期,雨水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稻瘟病的实际情况以及水稻的产量。
3、稻瘟病的发生和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具体方式存在关联性在水稻的种植以及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种植密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如果水稻种植的密度太大,就会导致在水稻的发育环节透气性以及透光性较差,容易使水稻的生长不良,进而引发稻瘟病。
与此同时,如果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不合理地使用氮肥,也很容易导致水稻本身的抗病性降低,使水稻感染稻瘟病的概率增加。
另外,如果在施肥的过程中过度地使用氮肥,也可能会将肥料集中于水稻的某一个区域,使水稻局部吸收了过多的氮元素,进而影响到水稻细胞内部的碳氮比例,使水稻的抗病能力受到影响。
4、稻瘟病的发生和疾病的防治时间不合理存在关联性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一些农民可能会缺乏专业性的认知,无法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稻瘟病的实际病情发展,更加无法及时对稻瘟病进行相对应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7b5473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b.png)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由稻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上,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发生特点:1. 孢子传播途径广泛:稻瘟菌在水稻茎秆、叶片和土壤中都可以存在。
疫病初期,大量孢子随着风雨传播,易感品种遭受感染。
2.发病有规律:稻瘟病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主要在水稻拔节至抽秆前期发病最为严重。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更加迅速。
3.病害严重程度:发病期间,稻瘟病可造成稻粒颗粒数减少,灌浆不饱满,甚至导致秆折。
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可以通过品种培育和选择育种的方法,培育出抗稻瘟病的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提高水稻的免疫力。
适量施用氮肥、磷肥等营养元素,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提高水稻的抵抗力。
3.土壤消毒:稻瘟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时间存活,进行土壤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热水灌溉、石灰消毒等方法进行土壤消毒。
4.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田间管理可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防止病原菌的扩散。
定期疏苗和返青,控制水分管理,避免过湿和缺水的情况。
5.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控制稻瘟病的发展。
常用的药剂包括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
但是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6.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来防治稻瘟病也是一种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可以利用一些寄生性真菌、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
7.轮作休闲:合理的轮作休闲可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将水稻和其他作物轮作,可以破坏病源传播的连续性,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田间管理实际,采取综合手段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60d435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2.png)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
该病菌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迅速,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汇合形成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的病斑。
严重感染时,叶片呈焦枯、干瘪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菌入侵:病原体主要通过氛围孢子、分生孢子或腐生体进入植株。
氛围孢子主要通过水流或气流传播,进入植株后,侵入叶片上皮组织。
分生孢子直接通过叶片上皮组织透过,或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腐生体则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2. 病原体的生长:病原菌在寄主体内通过产生酶类和毒素等物质破坏植物组织,从而造成寄主的病症。
病原菌在寄主体内长出菌丝,通过菌丝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继续感染其他部位的植株组织。
3. 寄主抗性: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抗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一是通过激发植物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二是通过产生抗病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这些抗病物质包括化学物质、酶类和抗菌肽等。
为了控制和防治水稻稻瘟病,可以采用综合的防治技术:1. 遗传抗性: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选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
通过基因转化或杂交选育,将具有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和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新品种。
2. 病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种植健康种子:选用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因种子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病害发生。
4. 配套栽培措施:合理的施肥和水分管理,保持植株的生长健壮,提高植物的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5. 农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在病害发生的高发期,及时对叶面进行喷洒农药,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6. 病害防治措施:包括病田封堵、轮作、间作、深松土地等。
封堵病田可以防止病原菌扩散,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菌的数量,深松土地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排水。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85194c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1.png)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就是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病害,也是水稻上的主要危害性病害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将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详细的探讨。
一、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环境因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湿度过高、温度过低及光照不足等温、湿度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菌的侵袭。
2、土壤因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肥力、酸碱度等因素也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富含氮、磷等肥料,会促进水稻生长,但也容易诱发稻瘟病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病害的爆发。
3、水稻品种因素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耐受力也不同,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不同的地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危害。
4、农业管理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也是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包括肥料施用、灌水、插秧、间种、整地等管理措施的不当,都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侵袭。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选育、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瘟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水稻品种优势等,研制出相应的水稻抗病品种。
2、注意田间管理在水稻的田间管理中,要加强水肥管理和适时深翻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中稻瘟病菌的滋生。
3、科学防治应该采用科学、综合的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药剂和天然植物提取物,同时结合机械清除等非化学手段,对水稻稻瘟病进行全面防治。
4、农民的日常管理农民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卫生习惯,控制田间蚜虫、花粉传播和贮藏等途径的病害传播,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
总之,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农民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水稻稻瘟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e3ec23d2af90242a895e544.png)
张 仁 义
1 、 水稻稻瘟病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 ,具体可分为苗 瘟、 叶瘟 、 节瘟 、 穗颈瘟 和谷粒瘟等不 同类型 , 其 中以叶瘟 、 节瘟 、 穗颈瘟危害最为严 重。 苗瘟 : 由种子带菌造成 , 常发生 于 3叶前 。 受害后 , 苗基部变灰黑 , 上部变褐 , 若 田间湿度较 大, 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 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 叶瘟 : 根 据病斑 可分 为 4种类 型 , 即慢性 型 、 急性 型 、 褐点 型、 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 褐色带有 淡黄色晕 圈 , 中央灰 白色 , 由暗绿 色小斑扩 大为梭形斑 , 叶背有 灰色霉层 , 病斑 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 发展 较慢 ; 急性型病斑呈近 圆 形或椭 圆形 , 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 ; 褐点型病斑一般在 高抗 品种或老 叶上产 生针尖大小 的褐点 , 叶舌 、 叶耳 、 叶枕 等部位也可发病 ;白点型病斑在嫩 叶上产生 白色近圆形小 斑, 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 : 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 小点 , 后绕节扩 展 , 病部变黑 , 易折 断。穗颈瘟 : 穗颈部初现 褐色小点 , 造成枯 白穗和秕谷 。 2 、 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 病菌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 ,次年 借风雨传播至寄 主形成 中心病株 ,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 行再侵染 。 其在适温高湿 , 有雨 、 雾、 露 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 ,菌丝生 长适温 2 6 ~ 2 8 ℃,孢子形 成的适宜相 对湿度在 9 0 %以 上 , 生长适温 2 5 ~ 2 8 ℃, 孢 子 萌 发 需 有 水 存 在 并 持 续 6 8 h 。温度适宜 才能形成附着胞 并产生侵 入丝 , 穿透稻株 表皮 , 在细胞间蔓延 摄取养分 。阴雨连绵 , 日照不足或时晴 时雨 , 或早 晚 有 云雾 或 结 露条 件 , 病情扩展迅速 。 3 、 水 稻 稻 瘟 病 传 播 途 径 和 发 病 条 件 病 菌 以分 生 孢 子 和 菌 丝 体 在 稻 草 和 稻 谷 上 越 冬 。 翌 年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 ,萌发侵入寄主 向邻近 细胞扩展发病 , 形成 中心病株 。病 部形成 的分生孢子 , 借风 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 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 适温高湿 , 有 雨 、雾 、露存 在条件下 有利 于发病 。菌 丝生长 温限 8 — 3 7 ℃,最 适 温 度 2 6 — 2 8 ℃。 孢 子 形 成 温 度 1 0 — 3 5 ℃ ,以 2 5 — 2 8 ' 1 2 最适 , 相对湿度 9 0 %以上 。 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 6 - 8 s J , H - , j 。 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 产生侵入 丝 , 穿透稻 株 表皮 , 在细胞间蔓延 摄取养分 。 阴雨连 绵 , 日照不 足或 时 晴时雨 , 或早 晚有 云雾 或结 露条件 , 病情扩展迅速 。品种 抗 性 因地 区 、 季节 、 种 植 年 限 和 生 理 小 种 不 同 而 异 。籼 型 品 种一般优于粳型 品种 。同一品种在不 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 不 同, 秧苗 4叶期 、 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 , 圆秆期发病轻 , 同一 器 官 或 组 织 在 组 织 幼 嫩 期 发 病 重 。穗 期 以始 穗 时 抗 病 性弱 。 偏施 过施 氮肥有利发病 。 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 差, 抗 病力 弱发病重 。 目前种植 的水稻 品种大部分抗病性较差 .由于种 植的 时间较长种 植 的品种单一, 品种 退化严重, 加 之稻瘟病 的生 理小种种群 已发生变 化。 弱势 小种上升为优 势小种. 容易造 成稻瘟病流行 。 4 、 水稻稻瘟病菌原 稻瘟病是 由稻梨孢菌 , 有性世代侵染所致 , 病原菌属半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https://img.taocdn.com/s3/m/9ae0a83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d.png)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严重病害,会给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危害。
病原菌是稻瘟病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和气溶孢的方式传播,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而要防治水稻稻瘟病,就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策略。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阐述一下这些内容。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因素气温适宜、湿度高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条件。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在高湿环境下易于繁殖,而在高温下其孢子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较长,易于传播。
气候因素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土壤因素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密度、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稻瘟病的发病。
过高的土壤湿度和温度是稻瘟病发病的关键条件之一。
3. 水稻品种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力也有影响,一般来说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相对较少受到稻瘟病的侵害,而抗病性较弱的水稻品种则更容易受到侵害。
4. 人为因素不良的耕作习惯和不合理的施肥、灌溉等措施都会增加水稻稻瘟病的发病风险。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水稻品种和人为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发病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来进行防治。
二、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2. 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通过科学施肥和改良土壤,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控制病原菌传播对土壤中的病原菌进行控制可以减少稻瘟病的传播。
可以采取轮作种植、合理排水、浸种、覆膜等措施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传播。
4. 病害防治药剂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尤其是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下,及时喷洒杀菌剂对防治稻瘟病有一定的效果。
5.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除病害部位、病残体等,可以有效减少稻瘟病的传播,减轻病害程度。
6. 科学施药合理使用农药和杀菌剂,严格按照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不仅能减少稻瘟病的发病,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872160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e.png)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生长季节长、适应性广、容易滋生病虫害等特点,使得水稻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着水稻生产的正常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病害防治(一)稻瘟病发病特点:稻瘟病是水稻一种极为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移栽后的40天左右。
发病初期呈现灰绿色,后来逐渐变为稻叶上的白色霉点,霉点愈来愈大,相互连成片状,并向叶缘蔓延。
最后可导致叶片完全枯死。
防治方法:防治稻瘟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地抵御稻瘟病的危害,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施肥:充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增施有机肥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稻瘟病的发生率。
3.及时清除病害来源:病株及时清除可以有效减少病害传播,防止病害扩散。
4.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一般选用三唑酮或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洒,但不能过度使用,防止产生药害。
(二)白叶枯病发病特点:白叶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水稻易受感染的病害。
发病初期,水稻叶面有白色粉末状斑点,随着病程的推进,叶片渐渐变黄,形成大片坏死,最终叶片脱落。
1.搭建遮阳棚:高温、高湿条件下易使水稻感染白叶枯病,适当搭建遮阳棚可以降低气温、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采用2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工作液浓度为400倍左右,每隔7-10天进行一次喷洒。
发病特点: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后期。
发病初期,叶片表面有灰色细长的纵条状斑点,随着病程的继续,病斑逐渐变大、变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干枯斑片。
防治方法:防治纹枯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选用先进品种:选用耐病、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纹枯病的首要措施。
2.积极除去鼠害:鼠类是纹枯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应该加强田间鼠害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44aeb3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1.png)
防治效果评估方法与标准
评估方法
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产量损失等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标准
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包括病情分级、产量损失计算等,以便对防治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防治策略制定依据
稻瘟病发生规律研究
深入了解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包括病 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发病 条件等,为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 据。
抗病品种选育
环境因素分析
分析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对 稻瘟病发生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 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 上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02
稻瘟病发生规律
稻瘟病的发生条件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对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影
响。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抗病性弱的品种容易感染稻瘟病 。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 素对稻瘟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气流传播
稻瘟病菌通过气流传播, 从发病稻田传播到其他稻 田。
未来防治策略实施计划与步骤
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提高 他们对稻瘟病的认识和防治技 能。
实施化学防治
在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防治,控 制稻瘟病的蔓延。
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根据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和环境 因素,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包括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
推广抗病品种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引导农民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水稻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微生物、发病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危害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技术
稻瘟病在196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年)、意大利(1839年)等国家著作中有描述或记载,其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1]。
近年来,此病在沿淮地区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农民收入,正确认识和防治稻瘟病,具有重大意义。
1 稻瘟病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但无论在哪个部位发生,其主要危害特点是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
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1.1 叶瘟
在水稻三叶期至穗期发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期为盛期。
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①慢性型:典型症状为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边为褐色长条状,呈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
“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白色霉层。
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适合、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③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
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为急性型;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位于两脉之间。
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
1.2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
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
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
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
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2 发病病原物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
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
2.1 形态特征
分子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2个隔膜,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
2.2 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等方面。
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
2.3 生物学特性
温度:适温25~28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96%以上的相对湿度;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
孢子形成有2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毒素:产生5种毒素,即稻瘟菌素、a-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3 发病影响因素
3.1 品种与菌源
感病品种和致病菌同时存在导致发病,且稻瘟病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一般籼稻较粳稻抗病,籼稻抗扩展,粳稻抗侵入。
3.2 天气条件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温度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合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3.3 栽培管理
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长期深灌、布局不合理,感病品种连片种植,品种生育期参差不齐、晒田不足或过度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3.4 生育期
分蘖前后和乳熟后抗病力强,分蘖盛期最易感病,产生叶瘟,抽穗初期发生穗颈瘟。
新叶片易感病,老叶片较抗病。
4 防治技术
4.1 利用抗病品种
以选用国审或安徽省审定的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以
消灭菌源为前提,以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关键;同时定期更换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4.2 减少或控制初侵染源
一是病稻草尽早处理(沤烂、腐熟施用);二是种子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用80% 402抗菌剂8 000倍液浸种,早、中籼稻浸2~3 d,粳稻浸3~4 d,也可进行药剂包衣。
4.3 加强水肥管理
避免偏施氮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
4.4 药剂防治
在天气有利于发病的情况下,在稻株上部病叶率3%左右时开始喷药。
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1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2次。
常用药剂有三环唑、春雷霉素、甲基硫菌灵、井冈·蜡蚜菌等。
5 参考文献
[1] 白来富,聂影,陈家学.稻瘟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09(11):77.
[2] 刘丽梅.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3):42.
[3] 王金贤,宋爱华,田春佳.水稻稻瘟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201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