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优秀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器材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探究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的能力。

2.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分析空气的成分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教学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两只去底塑料瓶、蜡烛(4厘米左右)、红色水、烧杯、火柴、培养皿。

教师准备: 4根4厘米长的蜡烛、火柴、钟罩、水槽、培养皿、教学课件、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一根点燃的蜡烛,提出问题: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蜡烛在什么情况下会熄灭呢?

2.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预设,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3.小实验。

(1)谈话:如果让你把燃烧的蜡烛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熄灭)老师把它放入水中,能不让它熄灭,你们信吗?(不信)试试看?

(2)教师演示实验做法,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猜测现象。

①学生会看到蜡烛及火焰完全浸在水中,蜡烛却依然在燃烧。会感到非常的好奇,发出疑问,为什么不灭?

教师引导:谁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现象?

学生解释:空气占据空间,所以蜡烛不会灭。蜡烛不会灭----瓶内有空气。

②引导学生猜测:过一会蜡烛会灭吗?让学生说一说猜测的理由。

③继续实验观察,还会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认识。

学生说发现:蜡烛灭了、水槽里的水好像下降了一些。

教师引导:蜡烛为什么会灭?学生认识:蜡烛灭了----瓶内没有空气。

教师倾斜钟罩完成实验:有气泡冒出。学生认识:蜡烛灭了----瓶内还有有空气。

4.引导出示课题。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认识到蜡烛不会灭----是因为瓶内有空气。后来瓶内还有空气----蜡烛还是会灭。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空气由不同的成分组成。

教师谈话:同学们认为空气是由不同的成分组成,水槽里的水下降了一些。又到哪里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教师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导猜想

1.教师谈话: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猜猜“空气的成分”。

2.让学生根据现象说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小结:根据学生们的猜测认为空气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撑燃烧的气体,一种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二)实验探究空气里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1.教师展示介绍实验材料:蜡烛、去底塑料瓶、红色水、培养皿、火柴、烧杯。

2.引导学生利用材料试着交流实验方法。

3.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展示完善的实验方法。

(1)分别将三根同样长的蜡烛粘在培养皿上。到入同量红水,同时点燃三根蜡烛。

(2)将两个大小不同带盖去底的塑料瓶垂直分别罩在2只蜡烛上。

4.课件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1)点燃蜡烛时注意安全。(2)小组内分好工,提高效率。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

5.教师引导:哪只蜡烛会先灭呢?到底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1)猜一猜:哪只蜡烛先灭。

(2)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同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6.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质疑:大家观测到这些现象后,有什么思考或疑问吗?

预设1: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瓶内的蜡烛为什么会先灭。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释疑问:小瓶里的空气少所以先灭,大瓶里的空气多一些灭的慢。

预设2:学生可能会提出塑料瓶内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教师引导解释疑问:蜡烛燃烧后瓶内的空气减少了,燃烧用掉一部分空气,水就涌进去占据了腾出来的这部分空间。燃烧需要空气,要用去一部分空气。

预设3:学生可能会思考水为什么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停止了?

教师引导解释疑问:燃烧需要空气,只用去一小部分空气。进去的水量应该和用去的部分空气等量。

预设4:学生可能会提出裸漏在空气中的蜡烛为什么还在燃烧?

教师引导解释疑问:蜡烛周围空气源远不断,所以不会灭,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小结:通过观察实验发现蜡烛的燃烧情况不同,红水上升情况不同可以证实“只有一小部分空气可以使蜡烛燃烧,也就是支持燃烧。”知道它是什么气体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是:氧气,氧气支持燃烧。

(4)教师继续引导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疑问:剩下的大部分气体它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继续实验探究: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教师谈话:现在杯内还剩下大部分空气,它能不能支持燃烧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学生交流: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2)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一下吗?

(3)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完善:一人拧开瓶盖,一人划燃用铁丝拴好的火柴,将火柴插入瓶内试一试,看火柴是否继续燃烧?在拧开瓶盖前,再向培养皿内倒入红色水略高与瓶内的水面。

(4)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了。

(6)提问教师: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学生交流: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7)教师引导总结实验得出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另一种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空气中还有别的气体吗?引入对于空气成分的介绍。

3.教师课件展示关于空气的资料。

展示资料: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

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这节课小组同学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及阅读资料,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呢?

2.学生交流收获:

3.解释钟罩里的蜡烛燃烧变化现象。

4.教师课堂总结:本课通过提出问题、观察与猜想、实验验证等活动,使同学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初步的认识,空气里有支持燃烧的氧气:还有不支持燃烧的其他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感受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1.小实验:体验生命与空气的关系。

(1)短时间内憋气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胸闷,喘不过气,头晕等

(2)学生在教室内做适宜的剧烈运动:原地蹲起15次。说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气喘;大口呼吸;缺氧;需要的空气多等。

(3)小结: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人的呼吸需要空气,其实需要的是氧气。

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空气的应用。

(1)课件展示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