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优秀教案
1空气的成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1 空气的成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空气的成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它们在空气中的比例,同时,还能够了解一些关于空气的其他知识,如空气的性质、空气的重要性等。
本节课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和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讨论,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需要通过合作学习,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通过这些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了解空气的成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包括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等,以及它们在空气中的比例。
(2)掌握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透明、可压缩、可扩散等,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掌握这些性质。
(3)理解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的必需品,本节课需要让学生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本节课需要使用实验器材来观察和实验,学生需要学会使用这些器材,如滴管、试管、烧杯等。
2. 教学难点(1)理解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比较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它们在空气中的比例,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2)掌握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无色、无味、透明等概念,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3)理解空气的重要性:空气的重要性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空气成分的简单测定。
4.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空气各成分的作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气压计、水槽、气球、玻璃管、胶塞等。
2. 教学课件:空气成分图片、实验视频等。
3. 练习题:关于空气成分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出本课课题《空气的成分》。
2. 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介绍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的概念和性质。
3.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意义。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实验室用具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6. 空气成分的作用: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在生活中的作用。
7. 空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基本成分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价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的掌握和应用。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态度。
4.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各成分的作用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各成分的作用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2. 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作用。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成分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4. 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第一章:空气的组成1.1 介绍空气的概念及重要性1.2 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1.3 引导学生了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变化规律第二章:氮气2.1 讲解氮气的性质、用途和作用2.2 分析氮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2.3 引导学生了解氮气的保护与应用第三章:氧气3.1 讲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作用3.2 分析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3.3 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供给与利用第四章:稀有气体4.1 讲解稀有气体的性质、用途和作用4.2 分析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重要性4.3 引导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保护与应用第五章: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5.1 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作用5.2 分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重要性5.3 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利用5.4 介绍其他气体成分的性质、用途和作用5.5 分析其他气体成分在空气中的重要性六、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6.1 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6.2 演示实验:使用集气瓶、水银气压计、烧瓶等仪器,进行空气中各成分的实验分离。
6.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六、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6.1 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微观解释。
2.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5.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课堂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新课导入】(时间: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基本成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课堂探究】(时间: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堂小结】(时间: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时间:5分钟)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的理解。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小学科学4 空气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 学习认识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氢气等气体组成的。
2. 了解空气中的水蒸气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3. 掌握一些简单的检测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具2. 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瓶盖、碳酸饮料、水杯、玻璃盖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介绍空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并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空气的成分。
2. 理论学习(约1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解释,学生了解空气由氮气(氧化剂)、氧气(可燃物)、二氧化碳(辅助燃烧)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
强调氧气对生物呼吸和燃烧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中的产生和被植物所利用的过程。
3. 实验展示(约15分钟)利用实验展示空气成分的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存在。
试验1:燃烧需要氧气实验步骤:a.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b. 将瓶盖迅速覆盖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火焰熄灭。
c. 解释火焰熄灭的原因是因为瓶盖阻止了燃烧所需的氧气进入。
试验2:二氧化碳的存在实验步骤:a. 取一瓶碳酸饮料,摇晃后打开。
b. 将水杯倒置在开口处,观察。
解释碳酸饮料摇晃后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4. 实验操作(约20分钟)在老师或助教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检测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实验1:检测氧气实验步骤:a. 将一个酒精灯点燃,放在一边。
b. 将一个玻璃盖放在瓶口上,观察。
解释玻璃盖上的水珠是由于氧气的存在,氧气遇冷凝结成水珠。
实验2:检测二氧化碳实验步骤:a. 将一杯碳酸饮料倒入一个较深的盘子中。
b. 倾斜自己的口面对盘子,吹出气。
c. 观察。
解释吹气过后,盘子中的碳酸饮料泛起气泡,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3:检测水蒸气实验步骤:a. 将一个开水杯放在桌上。
b. 用手盖住开水杯口,感受一会儿。
解释手上感到的热量是因为水蒸气经由皮肤逸出,带走了一部分体温。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导管等。
2. 实验材料:石灰水、红磷、镁条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空气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2. 新课: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3. 实验: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拓展:讲解其他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及其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6. 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成分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讲授法:讲解空气成分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总结的空气成分知识。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九、安全与环保1. 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空气的成分》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计算。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学习空气成分做铺垫。
2. 讲解空气的成分利用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3.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具,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5. 总结空气成分及环保意义1)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6.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空气质量?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保护空气的意义。
9. 布置作业设计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程度,包括成分的名称、体积分数和作用。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提出的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创意。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环保局或空气监测站,直观了解空气质量监测过程。
1空气的成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1.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设计了“研究空气的成分”一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应用与拓展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了解氧气和氮气的主要用途,认识到人类与空气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2.能说出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探究1.能从空气的组成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空气成分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1.能对研究空气的成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愿意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认识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难点是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空气成分的信息。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蜡烛2支、木条、玻璃片、集气瓶、水槽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观看视频:点燃蜡烛,用集气瓶将蜡烛罩起来,会产生什么现象?说一说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2.提问: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空气用完了吗?(二)探究与发现研究空气的成分1.实验(一)(1)掌握方法。
播放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视频,初步感知。
出示实验材料:蜡烛、玻璃片、水槽、集气瓶讲解实验步骤:A.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中;向水槽中加入大约5厘米深的水,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
B.不点燃蜡烛,用集气瓶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C.点燃蜡烛,用集气瓶罩在蜡烛上,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分析现象。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熄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并高出水槽中的水面。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掌握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2)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组成成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教师讲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重点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3.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用集气瓶收集空气,并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焰变化。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火焰变化,分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的结论。
4. 计算练习(1)教师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计算方法。
(2)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关于空气污染的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示例文章篇一:《空气的成分》教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的空气,它可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空气的成分吧!一、教学目标1. 让同学们了解空气不是单一的成分,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2. 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氮气等主要成分的比例。
3. 培养同学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理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2. 难点(1)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分析。
(2)理解为什么要用红磷来进行实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集气瓶、燃烧匙、红磷、水、止水夹、导管等。
2.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在空气中,那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停顿,观察同学们的反应)就好像一个神秘的宝箱,我们要打开它,看看里面都藏着什么宝贝!(二)新课讲授1. 提出问题老师:“大家猜一猜,空气里可能有哪些东西呀?”同学甲:“有氧气,因为我们呼吸需要氧气。
”同学乙:“可能有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它。
”老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那到底空气里都有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探究。
”2. 实验探究(1)老师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2)进行实验: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
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和集气瓶中水位的变化。
老师:“大家看,红磷燃烧起来啦,像不像夜空中的烟火?”同学丙:“哇,好漂亮!”(3)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观察水位上升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水位上升了多少呀?”同学丁:“上升了大概五分之一。
”老师:“那这说明了什么呢?”3.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约占五分之一。
那剩下的部分又是什么呢?其实呀,大部分是氮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空气的组成》 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学生能够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3)学生能够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空气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误差原因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那么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蓝天、白云、呼吸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授(1)介绍空气的发现史讲述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组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的方法和精神。
(2)空气的成分①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
②展示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饼状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①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
②实验装置:展示实验装置图,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③实验步骤: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
c 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
d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④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它们在空气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成分,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片、注射器等。
2. 教学课件:空气的成分、实验过程、各成分的作用等。
3. 教学素材:有关空气成分的图片、数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空气的成分:讲解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
3. 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根据实验结果,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4. 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在空气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它们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总结空气的成分和作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空气成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空气成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认识不同成分在空气中的比例。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和实证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成分对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
3.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比例。
2.设计并进行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空气成分的变化原理。
2.引导学生准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蜡烛、玻璃杯、水槽、石灰水、红磷、燃烧匙、集气瓶、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科学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空气的成分1.导入(5分钟)提问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空气,那你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出空气成分的话题。
2.新课学习(30分钟)空气成分的早期研究(10分钟)教师讲述故事:讲述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早期研究历史,如拉瓦锡的实验等。
学生了解历史:学生认真听讲,了解科学家们探索空气成分的过程。
空气的主要成分(20分钟)教师讲解: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并介绍它们在空气中的大致比例。
学生初步认识:学生初步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比例。
3.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内容:回顾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早期科学家的研究。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成分的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1.复习导入(5分钟)提问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空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它们在空气中的比例是多少?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新课学习(30分钟)实验一:蜡烛燃烧实验(1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将蜡烛放在玻璃杯内,倒扣在水槽中,观察蜡烛燃烧情况和水面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什么成分。
小学科学3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34《空气的成分》教案【引言】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
本节课将向小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让他们了解到空气中有哪些气体以及它们的作用。
【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2. 了解氧气的重要性,知道人和动植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
3. 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成分。
4. 了解氮气的作用,知道氮气可以维持空气的稳定性。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展示板2. 实验用具:透明杯子、火柴、小纸片、蜡烛3. 制作卡片:写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的卡片【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通过展示空气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普遍存在,并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知道空气由什么组成吗?”Step 2 讲解空气的成分1.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通过图片和说明告诉学生空气主要由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组成。
2. 解释每种气体的特点和作用,重点强调氧气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人和动植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以及二氧化碳对植物的重要性。
Step 3 进行实验1. 将透明杯子倒扣在蜡烛上,点燃蜡烛,并用小纸片盖住杯子顶部的开口。
2. 让学生观察火焰的变化和小纸片的移动情况,并思考原因。
3. 解释火焰熄灭和小纸片移动的原因是因为火焰使用掉了氧气,而小纸片的移动是由于火焰产生了二氧化碳,使杯子内产生了气压。
Step 4 布置任务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或氮气)进行研究。
2. 要求小组成员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海报或小册子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学生可以包括气体的特点、来源、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Step 5 小结与讨论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同学间的分享和讨论。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空气的成分》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
能够解释一些与空气成分相关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理解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蜡烛、玻璃杯、水槽、石灰水、红磷、燃烧匙、集气瓶、止水夹、导管等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科学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空气的视频,如美丽的自然风光、人们在户外活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引出课题。
2.认识空气的成分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组成。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但无法直接看到空气的成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空气的成分呢?3.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一:蜡烛燃烧实验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将蜡烛固定在玻璃杯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倒扣在水槽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杯子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当杯子里的氧气被消耗完后,蜡烛就会熄灭。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3. 教育学生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和理解。
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片、注射器等。
2. 实验药品:澄清石灰水、碘酒、木条等。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空气的成分》。
2. 探究空气的成分(1)氮气实验教师演示氮气的实验,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2)氧气实验教师演示氧气的实验,将一根木条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中,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3)稀有气体实验教师演示稀有气体的实验,用玻璃片覆盖集气瓶,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空气,注入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4. 保护空气资源教师教育学生珍惜空气资源,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空气,思考家里空气的成分,并和家长交流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空气成分的了解、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等。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2. 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及计算。
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成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
2. 讲解:介绍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讲解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实验:演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观察并了解氧气的性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空气中的其他成分。
6. 作业:布置有关空气成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与空气成分的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下的空气成分变化。
八、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2. 强调保护空气资源,倡导绿色生活。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品质,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学生需要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和比例,这是理解空气特性和功能的基础。
2. 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每种气体在空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例如氧气的呼吸作用、氮气的保护作用等。
二、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及计算: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空气中各成分的具体含量和计算方法。
《空气成分》教案.docx
《空气的成分》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思考、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2.了解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3.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醇、氢气等新型燃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大部分内容学生并不陌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化石燃料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多利用图片、音视频、阅读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完成教学。
四、教学用品有关图片、音视频、PPT。
五、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学习小组搜集讨论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讨论人类现在使用和开发的新能源。
新课引入:先播放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画,并配上一曲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享受自然之美。
对比图片展示:再展示环境污染后的景象。
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板书: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学生讨论:煤燃烧后的产物有哪些?分析总结:煤燃烧产生的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会对空气造成影响。
学生讨论: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哪些破坏?小结归纳:影响植物的生长、人体的健康、建筑物等。
分析讨论:汽车用燃料对空气的污染。
燃烧产生的尾气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阅读讨论: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的措施。
小结:1.有些城市的部分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第一章:空气的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1.2 教学内容: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
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3%。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1.4.2 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1.4.3 讲解:讲解空气的组成及其比例。
1.4.4 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空气组成的认识和感受。
1.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第二章:氮气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气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空气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氮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燃烧,不支持燃烧。
氮气在空气中的作用:保护作用,防止氧气导致氧化反应。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氮气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空气中的作用。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氮气的讲解。
2.4.2 讲解:讲解氮气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空气中的作用。
2.4.3 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氮气的认识和感受。
2.4.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氮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氧气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空气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氧气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氧气在空气中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支持燃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空气中的作用。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氧气的讲解。
3.4.2 讲解:讲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空气中的作用。
3.4.3 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氧气的认识和感受。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他们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各自的比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成分。
2. 使用多媒体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空气的成分及比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空气成分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液体等,用于展示空气的成分。
3. 准备相关资料,如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空气的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
2. 探究空气的成分:提问学生关于空气成分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3. 展示空气成分的比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4. 学习空气污染的危害:介绍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5. 讨论保护空气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空气的措施。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编写一篇关于空气成分的小短文。
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 开展空气成分调查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不同场所(如家庭、学校、公园等)的空气成分,并分析其差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空气成分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创新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器材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探究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的能力。
2.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分析空气的成分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教学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两只去底塑料瓶、蜡烛(4厘米左右)、红色水、烧杯、火柴、培养皿。
教师准备: 4根4厘米长的蜡烛、火柴、钟罩、水槽、培养皿、教学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一根点燃的蜡烛,提出问题: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蜡烛在什么情况下会熄灭呢?
2.学生交流。
对于学生的预设,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3.小实验。
(1)谈话:如果让你把燃烧的蜡烛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熄灭)老师把它放入水中,能不让它熄灭,你们信吗?(不信)试试看?
(2)教师演示实验做法,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猜测现象。
①学生会看到蜡烛及火焰完全浸在水中,蜡烛却依然在燃烧。
会感到非常的好奇,发出疑问,为什么不灭?
教师引导:谁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现象?
学生解释:空气占据空间,所以蜡烛不会灭。
蜡烛不会灭----瓶内有空气。
②引导学生猜测:过一会蜡烛会灭吗?让学生说一说猜测的理由。
③继续实验观察,还会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认识。
学生说发现:蜡烛灭了、水槽里的水好像下降了一些。
教师引导:蜡烛为什么会灭?学生认识:蜡烛灭了----瓶内没有空气。
教师倾斜钟罩完成实验:有气泡冒出。
学生认识:蜡烛灭了----瓶内还有有空气。
4.引导出示课题。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认识到蜡烛不会灭----是因为瓶内有空气。
后来瓶内还有空气----蜡烛还是会灭。
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空气由不同的成分组成。
教师谈话:同学们认为空气是由不同的成分组成,水槽里的水下降了一些。
又到哪里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的成分”。
(教师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导猜想
1.教师谈话: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猜猜“空气的成分”。
2.让学生根据现象说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小结:根据学生们的猜测认为空气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撑燃烧的气体,一种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二)实验探究空气里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1.教师展示介绍实验材料:蜡烛、去底塑料瓶、红色水、培养皿、火柴、烧杯。
2.引导学生利用材料试着交流实验方法。
3.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展示完善的实验方法。
(1)分别将三根同样长的蜡烛粘在培养皿上。
到入同量红水,同时点燃三根蜡烛。
(2)将两个大小不同带盖去底的塑料瓶垂直分别罩在2只蜡烛上。
4.课件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1)点燃蜡烛时注意安全。
(2)小组内分好工,提高效率。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
5.教师引导:哪只蜡烛会先灭呢?到底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1)猜一猜:哪只蜡烛先灭。
(2)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同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6.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质疑:大家观测到这些现象后,有什么思考或疑问吗?
预设1: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瓶内的蜡烛为什么会先灭。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释疑问:小瓶里的空气少所以先灭,大瓶里的空气多一些灭的慢。
预设2:学生可能会提出塑料瓶内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教师引导解释疑问:蜡烛燃烧后瓶内的空气减少了,燃烧用掉一部分空气,水就涌进去占据了腾出来的这部分空间。
燃烧需要空气,要用去一部分空气。
预设3:学生可能会思考水为什么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停止了?
教师引导解释疑问:燃烧需要空气,只用去一小部分空气。
进去的水量应该和用去的部分空气等量。
预设4:学生可能会提出裸漏在空气中的蜡烛为什么还在燃烧?
教师引导解释疑问:蜡烛周围空气源远不断,所以不会灭,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小结:通过观察实验发现蜡烛的燃烧情况不同,红水上升情况不同可以证实“只有一小部分空气可以使蜡烛燃烧,也就是支持燃烧。
”知道它是什么气体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是:氧气,氧气支持燃烧。
(4)教师继续引导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疑问:剩下的大部分气体它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继续实验探究: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教师谈话:现在杯内还剩下大部分空气,它能不能支持燃烧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学生交流: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2)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一下吗?
(3)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完善:一人拧开瓶盖,一人划燃用铁丝拴好的火柴,将火柴插入瓶内试一试,看火柴是否继续燃烧?在拧开瓶盖前,再向培养皿内倒入红色水略高与瓶内的水面。
(4)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了。
(6)提问教师: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学生交流: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7)教师引导总结实验得出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另一种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空气中还有别的气体吗?引入对于空气成分的介绍。
3.教师课件展示关于空气的资料。
展示资料: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
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
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这节课小组同学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及阅读资料,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呢?
2.学生交流收获:
3.解释钟罩里的蜡烛燃烧变化现象。
4.教师课堂总结:本课通过提出问题、观察与猜想、实验验证等活动,使同学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初步的认识,空气里有支持燃烧的氧气:还有不支持燃烧的其他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感受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1.小实验:体验生命与空气的关系。
(1)短时间内憋气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胸闷,喘不过气,头晕等
(2)学生在教室内做适宜的剧烈运动:原地蹲起15次。
说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气喘;大口呼吸;缺氧;需要的空气多等。
(3)小结: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人的呼吸需要空气,其实需要的是氧气。
2.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空气的应用。
(1)课件展示图片:
(2)交流资料:阅读课本62页内容,交流认识。
(3)观看视频:了解氧气的应用。
①氧气支持燃烧方面的应用的相关视频:
②氧气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
3.拓展延伸
搜集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板书设计】
21. 空气的成分
支持燃烧不支持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