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李白朋友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以下是关于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据史书记载,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
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成为了好友。
李白性格豪放,喜欢喝酒和交朋友。
他在一次旅途中结识了杜甫,当时两人都还年轻,对诗歌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杜甫对李白的才华非常钦佩,向他请教诗歌创作的技巧和心得。
李白则对杜甫的勤奋和才华也赞赏有加,两人因此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白和杜甫经常相互拜访,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的问题。
李白曾为杜甫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杜甫也为李白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他们的诗歌作品相互辉映,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除了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之外,李白和杜甫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
有一次,李白因为官场失意而心情沮丧,生活陷入困境。
杜甫得知后,想方设法筹集了一些钱物,帮助李白度过了难关。
还有一次,李白生病了,杜甫闻讯后立即赶去看望,为他送去了药品和营养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和杜甫的友谊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公元744年,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他四处漫游,而杜甫则留在了长安。
虽然两人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他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在后来的岁月里,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不少磨难和挫折。
他们的生活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彼此的友谊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杜甫也因为战乱而失去了联系。
直到公元759年,两人在四川相遇,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白和杜甫再次分开生活。
他们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享年61岁。
杜甫得知后非常悲痛,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虽然短暂,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知音之交的故事
知音之交的故事在遥远的古代,有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个叫李白,一个叫杜甫。
李白是个豪放派诗人,他喜欢饮酒作诗,游历天下,追求自由不羁的生活。
而杜甫则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深感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常常写下感人肺腑的诗篇,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愤慨。
两人因为对诗歌的热爱而结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们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他们的友谊就像是知音一般,互相倾诉,互相鼓励。
一次,李白游历至长安,正巧遇到了杜甫。
两人相见恨晚,畅谈诗歌创作的心得体会,互相吟诗作对。
他们在酒宴上畅饮畅谈,一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只顾着享受彼此的知音之乐。
然而,时光荏苒,风云变幻。
在乱世之中,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各自的坎坷和挫折。
李白饱受流放之苦,杜甫亦历经家破人亡之痛。
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彼此之间的知音之交,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有一年春天,李白得知杜甫家道中落,生活艰难。
他毅然决定前往探望老友。
当他看到杜甫颓废的模样,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
他劝说杜甫不要放弃,要坚持写诗,为国家为人民发声。
杜甫被李白的坚定和鼓励所感动,重新振作起来,继续为人民写下感人至深的诗篇。
在后人的眼中,李白和杜甫是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被传颂千古。
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之间那份真挚的知音之情。
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成为了彼此心灵深处的知音。
知音之交,并不在乎彼此的身份地位,也不在乎彼此的成就得失。
知音之交,是一种心灵的契合,是一种真挚的情谊。
正如李白和杜甫一样,他们的知音之交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世俗的纷扰,成为了永恒的传奇。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知音之交。
无论是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心去理解,就能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知音。
这份知音之情,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勇敢,不再感到孤独和迷茫。
知音之交,是一种珍贵的情谊,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杜甫和李白什么关系
杜甫和李白什么关系
杜甫和李白什么关系:
杜甫和李白是朋友关系。
在744年的时候,杜甫和李白相遇,那时杜甫32岁,李白43岁,两人相差11岁。
当时的李白已经名扬天下,而杜甫在诗坛还只是崭露头角,在当时李白不仅是在年龄上比杜甫大,而且在诗坛上的辈分领先杜甫一个时代。
后来杜甫还写了一首《忆昔》的诗,回忆三人其时同游的情谊:“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诗中写出了他们三人游梁宋时登高赋诗的情景。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闻名于世。
据传说,李白年轻时就读于洛阳的国子监,那时候杜甫也在那里。
两人相识之后,就开始了一段不朽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的性格截然不同,李白豁达洒脱,杜甫则沉郁忧愁。
但正因为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的交往更加深入。
他们常常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吟咏诗歌。
李白和杜甫在写作上互相切磋,相互鼓励。
他们的友谊也常常体现在诗作中。
杜甫曾写下了一首《赠李白》的诗,诗中赞美了李白的才华和风度。
而李白也曾写下了一首《赠杜甫》的诗,表达了对杜甫的敬意和感慨。
这些诗歌不仅是两人的友谊见证,也成为了中华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两人的友谊并非没有争端。
有一次,李白在某场比赛中败给了杜甫。
本来应该恭喜杜甫胜利,但李白却因为输了而情绪低落,甚至对杜甫产生了些微的怨恨。
但是当杜甫主动找来安慰之后,李白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错误,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稳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历经风雨,却始终没有变化。
他们用诗歌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友谊,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情谊的珍贵遗产。
- 1 -。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有着“李杜”之称的李白与杜甫,作为占据中国古代诗歌史半壁江山的人物,后世不免将他们两人的文学成就拿来作比较。
而很多不了解历史全貌的人甚至会将其浅显的归类为对手,其实不然,除去文学成就外,两人的感情才是最具争议的话题。
纵观历史,李白与杜甫究竟是塑料友情还是真正的兄弟之谊呢?为何杜甫给李白写了那么多首诗而李白却只回了三首给他?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称“谪仙人”,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从小生活在胡人地区,又深受汉人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他豪迈、爽朗、狂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从18岁起来便有了入仕为官的想法,可碍于商人之子的身份,一直报国无门。
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了他多年“仗剑走天涯”的生活。
在往后的日子里,李白一边游历大好河山,一边不断写信向朝廷自荐。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四十二岁的这年,终于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李白得到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推荐,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可这段仕途生涯也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仅仅一年半李白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皇宫后,拿着唐玄宗赏赐的金子,李白又踏上了他的游历之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从小家境优越,使之有机会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年仅七岁就能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时年十九岁的杜甫就开始了他的游历之路,先后游历郇瑕、吴越等地。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有着入朝为官的想法。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转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本以为能一举入仕,没成想却惨遭落第。
科举考试失败后,杜甫又接着开启了他的游历生活,并在齐赵一带一直定居了五年,中间还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名句。
二、李白和杜甫虽都生活在唐朝,但两人的年纪却相差了足足11岁,况且两人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两人相似的成长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了。
李白的挚友与知己关系分析
李白的挚友与知己关系分析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世人喜爱。
在他的一生中,他与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知己关系。
本文将从李白的挚友与知己关系的角度对他进行分析。
首先,李白与杜甫的关系是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友谊之一。
杜甫是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李白同为“诗仙”。
尽管他们的性格和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都具有才华横溢的诗才,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并在信件中互相赞美。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还体现在互相扶持和帮助上。
例如,当李白在长安遭遇困境时,杜甫曾经帮助他,并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关心和支持。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是一种文学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其次,李白与白居易的关系也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知己关系之一。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和李白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关系。
李白曾经在白居易的府邸中寄居,两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和互动。
他们在文学上相互启发,相互赞赏对方的才华。
李白曾经在一首诗中称白居易为“白乐天”,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友情。
白居易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李白,称赞他的才华和个性。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是一种互相欣赏,更是一种相互鼓励和支持的关系。
此外,李白还与一些其他的知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例如,他与王之涣、王昌龄等人都有着密切的交往。
这些人都是唐代的著名文人,他们与李白一起交流文学,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李白在他的诗中多次提到这些朋友,称赞他们的才华和品德。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是一种文学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和互相扶持。
总的来说,李白的挚友与知己关系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与杜甫、白居易以及其他一些知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关系。
这些友谊不仅是一种文学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和互相鼓励。
通过与这些知己的交往,李白得到了启发和支持,也在他们的陪伴下创作了许多伟大的诗歌作品。
这些友谊不仅对李白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
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
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
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
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
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
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
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
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
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
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
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
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一段传世的友谊,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虽然同为诗人,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李白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作诗,行踪常常飘忽不定,而杜甫则沉稳踏实,为人正直,立志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
然而,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李白和杜甫一起饮酒作诗,李白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将进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而杜甫却认真地写下了《赠李白》,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两位诗人的作品互相呼应,展现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在另一次相聚中,李白和杜甫一起游览名山大川,他们登上了崇山峻岭,俯瞰大地,感慨万千。
李白豪情万丈地挥舞着酒壶,高声吟诵着自己的诗篇,而杜甫却默默地凝视着远方,心怀感慨。
这一幕如同一幅画,展现出了他们各自的风采和情怀。
尽管李白和杜甫性格迥异,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始终如一。
在生活中,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共同书写了唐代诗坛上的辉煌篇章。
他们的友谊不仅体现在诗歌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唐代诗坛。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和友情,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他们之间的小故事,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思考,何为真正的友谊。
在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存在,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他们的诗歌和友情,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两位诗人之间的故事,更是一段传世的友谊。
他们的友情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远绽放在历史的长廊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永远怀念李白和杜甫,怀念他们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怀念那段属于他们的唐代诗坛上的辉煌岁月。
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实用版3篇)篇1 目录I.相遇背景1.杜甫与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2.洛阳是当时唐朝的首都3.两人因缘际会在洛阳相遇II.相处经历1.杜甫与李白一起游览洛阳的名胜古迹2.两人互相欣赏对方的诗才,结为好友3.两人分别后,杜甫为李白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赠李白》III.友谊影响1.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他们的诗歌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3.这次相遇也让杜甫对李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他一生的挚友篇1正文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洛阳是唐朝的首都,也是他们相遇的地方。
这次相遇,让他们的生命中多了一段深厚的友谊,也让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了更多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杜甫与李白一起游览了洛阳的名胜古迹,包括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故宫等。
在游览的过程中,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诗才,结为好友。
他们的友谊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杜甫为李白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赠李白》,这首诗表达了他们深厚的友谊和对彼此的敬仰之情。
杜甫与李白的相遇,也让杜甫对李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他一生的挚友。
这段友谊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许多诗歌作品中都充满了对李白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李白的影响也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豪放、自由的风格,这些风格也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总之,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
他们的友谊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段相遇也让杜甫对李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他一生的挚友。
篇2 目录I.相遇背景1.杜甫与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2.洛阳是当时唐朝的首都3.两人因缘际会在洛阳相遇II.相遇经过1.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的相遇地点2.两人交谈的内容3.两人互相欣赏,结为好友III.相遇影响1.两人成为文学上的知己好友2.两人相互影响,共同创作出许多传世之作3.这次相遇为两人的文学事业带来了重大影响篇2正文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是唐代文学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野史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野史李白与杜甫,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堪称传世佳话。
他们的友谊既是文学上的互相借鉴,也是生活中的相互扶持。
本文将从李白与杜甫的初识、文学交流以及友谊的持续深化等方面,探讨这段伟大的友谊野史。
一、初识与相互欣赏相传,李白和杜甫初次相识是在长安时期。
当时李白已是广受赞誉的诗人,而杜甫则是人称“诗圣”的著名作家。
据说,有一天李白偶然遇到正在逛书肆的杜甫,两人瞬间被对方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于是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谈。
彼此敬佩的情感涌现,正是这一次偶遇,拉开了他们交往的序幕。
二、文学交流的坚持李白与杜甫在文学上互相交流,互为启发和学习的对象。
李白擅长豪放的诗风,杜甫则以写实主义的风格闻名。
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互相借鉴彼此的优点,并试图将这些优点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这种彼此切磋的精神不仅促进了他们个人诗歌水平的提高,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诗歌方面,李白与杜甫常常互相赠诗。
据史书记载,他们之间的赠诗有数十首之多。
在这些赠诗中,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彼此才华的惊叹和对友谊的珍视。
例如,李白曾写道:“诗人杜甫英,独步长安城。
谁能夺吾材,天与酒中酩。
”而杜甫也以豪迈而感激的语气回赠:“乘兴而至此,共君千万言。
故交如草木,何变应无天。
”三、友谊的持续深化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交流的层面上,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彼此的坚实支持。
当杜甫因为一系列的困厄遭遇时,李白始终不离不弃,给予了他无尽的鼓励与支持。
李白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杜甫的支持:“我愿与诗仙,共度封王中。
”相反,当李白被逐出长安并游历各地时,杜甫也给予了他诗意的慰藉。
杜甫在他的诗中描绘了李白的追求自由和不服输的精神,为他鼓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远。
”他们的友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仅在彼此最困难的时刻给予支持,也在彼此取得成就时共同分享喜悦。
这种真挚的友谊成为他们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也为后世传颂。
高适李白杜甫之间的友情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高适、李白、杜甫三位唐代诗人,分别在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活跃,被誉为“长安八友”之一,三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
他们互相交往、互相感染,相互激励,这种友情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一,高适、李白、杜甫相互交往密切。
高适与李白交情甚笃,两人曾一同游历各地,互相交流诗文。
而李白也曾在杜甫家中作客,与杜甫交往甚密。
这种密切的交往为他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诗歌素材。
其二,高适、李白、杜甫相互感染、相互激励。
高适以其诗歌的豪放豪情影响着李白,使其诗风更加豪放激昂;杜甫则受到李白的影响,其诗歌也逐渐增添了豪放之气、豪情之感。
三人之间的相互感染和激励使得他们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其三,高适、李白、杜甫相互影响,各自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诗歌。
高适的诗作多以豪放豪情见称,李白诗风豪放激昂、奔放奔放,杜甫则多以慷慨悲凉之情,严肃深沉见称。
三人的不同诗风正是彼此互相影响的结果,他们从对方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发展并完善了各自的诗歌创作风格,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格调和内容。
高适、李白、杜甫之间的友情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相互交往、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得他们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也使得他们的诗歌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
三人之间的友情与创作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瑰宝。
高适、李白、杜甫三位诗人之间的友情无疑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是在诗歌风格上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互相支持和激励。
这种友情不仅在诗歌创作中体现,还在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文学生涯中发挥着深远的作用。
高适、李白、杜甫是三位性格迥异、文学风格各异的诗人,他们的友情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交往,更体现在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高适的豪放豪情、李白的奔放激昂、杜甫的慷慨悲凉,他们之间的友情使得彼此的文学创作得以互相启迪、影响和促进。
高适的诗歌豪情激昂,李白在他的诗歌中也多次表达对高适的仰慕之情;而杜甫则在多次作品中表现出对李白的景仰和敬佩。
杜甫与李白情同知己,从相遇、相知到相思,杜甫将种种情谊写成诗
杜甫与李白情同知己,从相遇、相知到相思,杜甫将种种情谊写成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不见》这首名为《不见》的诗歌,是杜甫因为思念李白而作的,这也是杜甫因思念李白而作的一首诗歌。
当时杜甫在成都,他也好久没有听到好朋友李白的消息了,诗人担心李白的安危,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其实自杜甫和李白在山东一别,到杜甫写这首诗时,两人已有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
他们之间的交往、友谊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遇公元744年,或许是平凡的一年,但在中国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因为这一年,唐代两位最有名的诗人在洛阳相遇。
这一年,李白离开长安,途经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
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在洛阳近郊居住,时年三十二岁的杜甫风华正茂,决心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此时也已写了不少有名的诗歌。
杜甫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很优渥且重视教育的家庭,他的爷爷杜审言曾担任过初唐宰相,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诗歌以格律谨严著称。
杜甫的父亲杜闲曾担任兖州司马。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浸染之下,杜甫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决意做一位以诗歌传世的诗人,同时他也有着科举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
学有所成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了他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此次的成绩并不理想。
于是杜甫怀着失落的情绪离开了长安,沿途的大美风光让诗人从科举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寄情山水、漫游遣兴的同时写下了一首首诗歌。
沿途他还去兖州看望了在此任职的父亲,闲暇之时,他登上兖州城楼,写下了《登兖州城楼》这首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这虽然是一首登临凭吊的诗歌,但诗人才情飞扬,他纵横文字,驰骋想象,从地理和历史的层面,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品读这首诗歌,让人看到一位有胸怀、有抱负、有理想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李 白与哪位诗人有过密切交往
李白与哪位诗人有过密切交往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道路上,与不少诗人都有过密切的交往。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数杜甫。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们相遇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一位初露头角的年轻诗人。
然而,年龄和声名的差距并没有阻挡他们结下深厚的情谊。
他们一同游历梁宋,饮酒论诗,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杜甫在诗中多次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敬仰,如“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毫不掩饰对李白诗歌才华的钦佩。
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交往也颇为密切。
孟浩然年长李白十二岁,是李白的前辈诗人。
李白对孟浩然的人品和诗才都极为赞赏,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清新自然,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或许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王昌龄也是李白的好友之一。
王昌龄以边塞诗著称,其诗作气势雄浑,意境开阔。
李白与王昌龄之间常有诗词唱和,互相切磋交流。
在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还曾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此外,李白与贺知章也有着深厚的交情。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对李白的诗歌赞赏有加。
他们在长安相识,一同饮酒作乐,畅谈诗歌。
贺知章的豁达和才情也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白的交友广泛,与这些诗人的密切交往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彼此诗歌创作的发展。
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交往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应酬和客套,而是在心灵深处有着共鸣和契合。
在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他们以诗会友,以心相交,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段佳话。
李白与这些诗人的友情,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那种自由、开放、真诚的交往氛围。
他们不拘泥于身份地位的差异,只为追求诗歌艺术的真谛和心灵的相通。
这种纯粹而真挚的友情,在他们的诗作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杜甫的沉郁顿挫、孟浩然的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雄浑豪迈、贺知章的旷达不羁,与李白的豪放飘逸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唐代诗歌多姿多彩的画卷。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杜二人简介【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与友谊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与友谊李白与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一为浪漫主义大师,一为现实主义巨擘,有诗仙和诗圣的美誉,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他们一生中的仅有的一次相会,因长久的相思相念而成为了绵长的友谊,更成为后人传诵流传的千古美谈。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公元744年,翰林供奉李白被唐玄宗赐以赏金,放其退隐于草野,算是体面的免了他的职。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翰林供奉一年多,朝廷那么多的陈式和规矩,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也让散漫惯了的谪仙人腻味了。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他潇洒地走出庙堂,走在蓝天白云之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
三月,离开长安经商州往东漫游。
杜甫在科举取士的路上同样的功名蹭蹬,二次入考,二次不第,至此再也没进考场,终生没能成为进士。
当时,他们都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且惺惺相惜,期待着相会的那一天。
孟夏之际,他们相遇于洛阳。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
一千多年后,另一位伟大的诗人闻一多激情的称颂他们的相会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如今李白和杜甫一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当年秋天,他两同游梁、宋(即今开封、商丘),后又一起渡过黄河,共游王屋山。
他们都喜好四处漫游,用今天的话说是志同道合的“驴(旅)友”。
次年,他们又结伴共游齐鲁。
李白有诗《沙丘城下寄杜甫》相赠: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在山东兖州,是李白的寄寓之所。
此时,杜甫因故南游,也就是说他们要短暂分离。
交友故事文言文
交友故事文言文
曾有一位名叫李白的年轻人,身手矫健,才华出众。
他游遍天下名山大川,行走江湖之间。
一日,他登上名闻遐迩的华山,听闻山上有一位武艺高强,聪明伶俐的少年名叫杜甫。
李白好奇之余,决定上山一探究竟。
他来到山门前,只见杜甫端坐于一块巨石之上,手中握着一把钢剑,目光凝视前方。
李白步上前道:“在下李白,闻得张艺谋名音,特来弹冠以倾
心与君交友。
”
杜甫收起剑,淡淡地回应:“贵人莫迟,感君之至诚。
我们便
可互相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
两人从此成为密友,每日一同修炼武艺、读书写诗。
李白一身飘逸的白衣,与杜甫坚韧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但两人的心意却相互契合。
彼此交往日久,相互激励,在修炼上互相学习借鉴。
一年后,李白懂得了杜甫稳定的剑法,而杜甫则领略了李白奇诡的诗境。
他们的才华在继续磨合中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文武双全的佼佼者。
一天,两人决定共同创作一首诗,以表达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
李白首先大声朗诵:“青山饱和水,席卷天地间。
昔日游天地,今夜同埃尘。
”
杜甫接着道:“凌风去天地,才我相告知。
李杜合作者,终身双绝亲。
”
两人诗声相互呼应,山谷中回荡着他们的友谊。
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畅谈人生、分享梦想,彼此成就了一段交友佳话。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恒久不变,直至他们白发苍苍,依然相互扶持。
他们的友情传颂千古,成为后世人们敬仰的榜样。
李白杜甫诗歌往来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部分):
(一)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二)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李杜诗歌往来概述
天宝三年,44岁的李白与33岁的杜甫在洛阳相遇,并结伴而游,在汴州又遇见 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天宝四 载秋二人分手,历时一年多,日出同游,夜宿同被,友谊不可谓不深。
(三)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四)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三)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暮云春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四)பைடு நூலகம்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们的友谊故事可以追溯到他们相识的那一天。
据传,李白和杜甫是在一次文人聚会上相识的。
当时,杜甫已经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诗人,而李白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新秀。
两人在聚会上互相交流了一些诗歌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彼此对对方的才华和诗作都非常欣赏。
从那时起,李白和杜甫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主题。
他们互相鼓励和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水平。
尽管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和创作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越发深厚。
李白豪放奔放,喜欢描绘壮丽的山水和豪情万丈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描写,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悲愤和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们互相赞美和致敬,将对方的才华和品德写入自己的诗中。
他们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对方的名字和形象,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
然而,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并非一帆风顺。
在唐朝政治动荡的时期,他们都曾经历过困苦和流亡。
李白曾多次被贬谪,而杜甫也曾被迫离开家乡。
在这些困难的时刻,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
尽管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没有持续到他们的一生,但他们的诗作和友谊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他们的友谊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展示了真挚友谊的力量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知音故事——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友,他们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传诵的佳话。
唐天宝三年(744)春夏之交,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还默默无闻。
这年秋天 , 两人相约共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并在这里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
唐代三位了不起的诗人聚在一起,浪游痛饮,畅谈古今,抒怀遣兴,实在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遇。
次年秋天,李、杜两人又结伴游历了齐鲁(今山东)。
这几后,他们再也没有重逢,只是通过诗歌来述说彼此间的友谊和思念。
特别是杜甫,赠李白及怀念李白的诗,留传到今天的还有十多首。
在杜甫抒发友情的作品中,这些诗是写得最为动人的,几乎每一篇均堪称名作。
在李白和杜甫的交往中,首先,我们看到年龄的差异、诗坛地位的高低,一点也没有成为两人间“知音”的阻碍。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写两人在一起时亲如兄弟的情形;“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这是杜甫写李白喝酒时可爱的样子。
而李白在表示想念杜甫时,感觉独自饮酒唱歌了无情趣,“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真诚的友谊建立在“知音”的基础上,它不会因为友人遭遇世人的鄙弃而改变。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与他弟弟、永王李璘因权力之争而兵戎相见,李白参与了李璘的军事行动,在李璘失败后成为阶下囚,继而流放夜郎(今贵州)。
在一般人看来,李白此时是一名罪犯,倒霉全是自找的。
但杜甫仍然对李白保持着信任,并且充满同情。
他在《天末怀李白》诗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里“文章憎命达”,意思说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多舛;“魑魅喜人过”意思说心思恶毒的小人总是喜欢利用别人的过失加以陷害,对李白的遭遇有十分清醒的理解。
李白和杜甫个性不同,艺术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
李白狂放不羁,富于幻想,如偶尔飘零于尘世的仙人,杜甫相比于李白则显得淳厚谨重,心思完全在现实生活中。
而令人感到格外可贵的是,这完全不妨碍他们彼此理解,相互器重。
尤其是杜甫,诗中描绘李白的地方更多,在后人心目中李白的形象如此鲜活,一个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杜甫的诗歌。
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称赞李白的诗气势磅礴,富于感染力;《饮中八仙歌》又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里非常生动地呈现了李白那种天才气的高傲而放诞的性格。
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李白的认识肯定没有现在这样亲切。
从“知音文化”的角度来看,李白和杜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真正的知音绝不是说彼此越相似越好,而是要更多地认识他人的长处。
朋友很可能同自己是不一样的,但仍然可以心心相印,并且对朋友的才华与成功感到由衷的喜悦。
李白与杜甫是互粉关系历史上一些文论家和许多不曾认真通读过李白、杜甫诗集的朋友,有一种影响不小的观点:认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交往,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李白并不怎么搭理杜甫。
换言之,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而李白并不欣赏杜甫的诗歌。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或者说依据,主要有如下四条:一是李白年长于杜甫11岁,堪称前辈;二是这些朋友偏爱李白其人其诗,认为杜甫诗太苦哈哈;三是杜甫写到李白的诗歌数量,明显多于李白写到杜甫的诗歌;四是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嘲谑杜甫诗才的意思。
这种观点,当然是跟实际情况相悖的。
前人用以反驳这种观点的论据,主要有下面四点:一、因为二人性格不同,杜甫朴实坦诚,喜欢倾诉友情,李白浪漫潇洒,不爱把友情挂在嘴上;二、杜甫、李白思想有异,艺术手法也截然不同,杜甫擅长写实,李白崇尚飘逸;三、杜甫比较注意保存作品,晚年亲自编辑整理过诗作,保存较好,李白不太在意自己的作品,晚年未及编辑整理诗作,散失严重——关于李白诗文的保存情况,李白族叔李阳冰有“十丧其九”的说法(《草堂集叙》)。
四、现存李白写到杜甫的不多的诗篇中,表现出的对杜甫的惜别、思念之情,“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思君若汶水”(《沙丘城下寄杜甫》),也相当炽烈。
这里,我再补充一条:杜甫好像是有先见之明似的,预料到自己百年之后,会有一些人在他跟李白的关系上分轩轾,别冷热。
于是,作诗言及自己跟李白的交往、情感时,每每不采取单方面抒情的方法,而采用双方互致情意的方法。
例如:“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梦李白二首》其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梦李白二首》其二)前两句写自己思念李白,后两句写李白思念自己。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两个人好到不分彼此。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前一句指的是杜甫思念李白,后一句指的是李白思念杜甫。
当时,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
如果写到对方诗歌数量的多少,可以说明诗人间的关系是否平等。
那么,李白跟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很不平等的。
李白写过两首跟孟浩然有关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送别之际,多么深情;睹物(屋)思人,多么崇拜!而孟浩然现存诗歌中,没有片言只字提到李白。
如果有人据此得出结论,李白跟孟浩然交往,是李白剃头推子一头热。
喜爱李白的朋友们,情何以堪?有趣的是,李白比杜甫大11岁,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情况类似。
实际上,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友谊是双向的,思念是相互的。
一定要用粉丝、偶像之类的概念,去描述他们的关系,那么,应该说,李白杜甫是互粉。
李白与杜甫究竟见过几次面?“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会合,是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与佳话。
过去学界通常认为,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一生总共见过三次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
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和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
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
此后十余年,他俩就似乎再也没见过面了。
但杜甫一直非常想念李白,曾多次写诗回忆他们在一起交往时的情景。
李白死后,杜甫又写诗悼念他,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
(可奇怪的是,李白在其诗文中似乎从未提及过杜甫。
)但是,近几年学界又有了新的看法:耿元瑞首先撰文,对李杜初识的时间与地点提出怀疑。
郁贤皓在耿文的基础上认为,李杜初次会面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宋之间;“齐州之会”是“又一次诗坛两曜与众星相聚的盛会”。
王辉斌亦认为,李白在天宝三年春赐金还山后,即于夏秋之际在梁宋与杜甫初次见面。
这些类似的看法,是李杜只见过两次面。
他们在洛阳初次相见后,便偕同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了。
这就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并到了一起;后面那一次则没有问题。
而刘友竹又认为,文学史上所谓的大唐“齐州盛会”,其实并不存在。
也就是说,李杜一生中可能仅仅见过一次面而已(除非前面是两次)。
康怀远则认为,李白与杜甫于天宝末年(即公元756年前后),在京城长安还见过一次面。
那便是他们的“第四次握手”了。
于是,对李白与杜甫的见面次数,学术界就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4种看法。
至于我本人,仍坚持三次说。
我的观点:1,“齐州盛会”肯定存在;2,洛阳和梁宋应该是两次,时间上并没有连在一起;3,天宝末年的长安见面,只能算是野史上的杜撰,毫无证据。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蒙山)聚会前后背景【注】唐朝文坛两颗巨星的聚会,不是在京城长安,也不是在成都或洛阳,相聚的地点却是在我的家鄉——东鲁之蒙山脚下、泗水之东、汶水南岸、古颛臾之地,本文将李、杜相会的前后背景剪輯分析如下:移居东鲁开元二十八年,患病已久的许氏夫人终于撒手而去了,给李白留下的是一双未及成年的儿女和日后绵绵无尽的相思。
面对早逝的夫人,李白愧悔不已。
夫人去了,朋友走了,此时元丹丘已隐居嵩山(后元丹丘也層到李白定居的龟蒙山隐居過),安陆(屬湖北省)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
他变卖了家中的一点薄产,带上儿女远走东鲁,在鲁兖州(今山东济宁市)东门内寓居下来。
关于李白赴鲁的原因,一般的说法是他想跟当时鲁地的一位著名剑客(斐)学剑。
依据是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所说的“颀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推测的。
拜师学剑,当然合乎李白好侠尚武的性格。
更何况练剑与作诗,都不过是李白进入宫廷的一块敲门砖。
不过,如今他的诗名已震动朝野,他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应该说李白赴鲁的实际目的还是游历。
山东是文化古地,齐有稷下,鲁有曲阜,都是中国文化的圣地。
孔子虽困于陈楚仍要积极干政的政治热情,一直使李白感动和景仰。
此外这里还有泰山,这是一生好做名山游的李白不能不来的地方。
如果连这座历代皇帝都要封山祭拜的五岳之首都未曾到过,还能够谈什么“好做名山游”呢?寓居东鲁期间,据说李白结了第二次婚,对象是一位刘姓的寡妇,李白重组了家庭,游览了泰山之后,又开始离鲁远行。
天宝元载(公元742年)李白漫游到了浙江会稽(今绍兴),与一位著名的道士吴筠共居剡中[应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关]。
吴筠是一个很爱读诗写诗的人,对于李白的诗很是推崇,他们同隐剡中的这段时间,两人作诗论道,十分投机。
但过不多久,长安来了诏书,玄宗皇帝召吴筠进京,李白远望朋友西行而去,心中不免有些酸楚。
天宝元载秋天,玄宗皇帝连续三次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李白朝思暮想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从蜀中少年时代起,李白就盼着这一天,这二十余年来虽然屡遭挫折和打击,他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终于被证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