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河南水系-长江流域

河南水系-长江流域

河南水系-长江流域河南地形图1.观看上图,我们会发现河南西部是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东南部是桐柏山、大别山、北部是太行山的余脉,山势的走向决定着河流的流向。

发源于崤山、熊耳山的伊河和洛河属于黄河流域;南部的淅川等河流发源于伏牛山,属于长江流域;东部属于淮河流域,淮河及其支流涡河、颍河发源于桐柏山、伏牛山,最后注入了洪泽湖。

南阳市地形图2..河南水系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是位于南阳盆地中的南阳市,我国古代商圣范蠡就是今天的南阳人,南阳在古代称作宛城,从地形上看南阳北部是伏牛山,南部是汉江,所谓山南水北为阳,故命名南阳。

南阳盆地有两大中心城市分别是河南南阳以及湖北襄阳,南阳的丹江、淅川注入丹江口水库,其他的河流诸如湍河、赵河、白河、唐河、泌阳河等皆自北向南在襄阳汇入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所以说河南省南阳市水系属于长江流域顺理成章。

丹江口水库卫星图丹江口水库在汉江流域中的位置3.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整个水库可以分为两个库区—一是位于湖北十堰境内的汉江库区,二是位于河南南阳境内的丹江库区,二者共同组成了丹江口水库。

从水域面积与水库容量这两个方面对二者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库区的水域面积,丹江库区要稍微大一点,二者的水域面积大约是6、4开;但要是从水库容量作对比,丹江库区明显不如汉江库区蓄水量大,这是因为丹江库区由汉江水作为补给,丹江库区主要有丹江水做补给,丹江只是汉江的一条支流,年径流量自然要比汉江差得多。

至于为什么叫丹江口水库呢?我想无非是以下情况之一。

湖北十堰下辖县级市—丹江口市,先有丹江口市,然后有丹江口水库;第二种就是丹江与汉江的交汇的口子,所以命名为丹江口水库,在河南南阳有一鸭河口水库,我想也是这种命名逻辑。

在我写这篇文章搜集资料的时候,会发现许多河南人民与湖北人民为了丹江口水库的归属喋喋不休,讨论得无比热闹,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讨论,相比太湖都归江苏管,微山湖都归山东管,我个人认为丹江口水库丹江库区归河南管,汉江库区归湖北管,对于丹江口水库的规划管理、用水调度等问题,应当豫鄂共管。

研究淅川楚文化打造文化强县

研究淅川楚文化打造文化强县

研究淅川楚⽂化打造⽂化强县淅川是楚⽂化发源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曾出⼟楚国⽂物10000余件,其中,王⼦午⿍、云纹铜禁、青铜神兽、王孙诰编钟现存河南博物院,系国家⽂物局划定的⾸批禁⽌出国展览的稀世珍宝。

1992年9⽉4⽇⾄7⽇,全国楚⽂化研究年会在河南淅川召开,莅临淅川出席全国楚⽂化研究年会的专家多达178名,淅川在楚⽂化中的重要地位被全国专家学者认可。

⽬前,随着南⽔北调中线⼯程的通⽔,丹江⼝⽔库⽔位上涨,楚国始都丹阳故城遗址和⼀⼤批楚国贵族墓群被丹江⼝⽔库淹没,楚⽂化在淅川的印记正在慢慢消失。

原有的淅川楚⽂化研究会是民间群众性协会组织,因为⼈才和经费限制,研究活动已经基本停⽌。

因此,挖掘、传承、开发、利⽤楚⽂化,打造⽂化强县是历史赋予淅川的重要责任。

淅川是楚⽂化发源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

楚国国姓为芈(mi)姓,熊⽒。

公元前1042年,“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以⼦男之⽥,姓芈⽒,居丹阳”(摘⾃《史记·楚世家》),这就是楚国纪年的开始。

据史学家⽩寿彝先⽣考证:“(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

丹⽔与淅⽔合流,进⼊汉江上游,与荆⼭⼭脉连成⼀⽚”(摘⾃《中国通史》),这个丹⽔与淅⽔交汇的地⽅就是现在河南省淅川县⽼城镇杨⼭村前⾯的双河镇遗址。

楚国以淅川丹阳为中⼼,逐步向汉江、长江流域发展,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战国七雄”之⼀。

楚国⾃建国到灭亡历时819年,在淅川丹阳定都有353年左右;楚国42位国君,有18位国君曾在淅川丹阳⽣活和⼯作。

淅川是屈原的祖籍地和流放地。

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出⽣于楚国的丹阳。

楚怀王时,屈原任三闾⼤夫。

“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昭屈景。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1895-1990)认为三闾乃⾢名:“余考楚有三户,盖即三闾也。

”据《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所载“三户”,故址在今淅川县西北。

公元前491年晋执戎蛮⼦,以畀楚师于三户,即此。

《明嘉靖南阳府志》载“三户城,在淅川县西南,丹⽔之阳。

淅川大事记

淅川大事记

大事记明(1470-1643)1470年(成化六年)置淅川县(隶属邓州),治设马蹬。

翌年迁建县城(距今老城镇南3公里,1971年没于丹江口水库)。

1475年(成化十一年)知县武文召顺天进士王勉序篡修县志(散佚)。

1477年(成化十三年)岵山铺、马蹬设驿站。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敕赐上寺(香岩寺)题额”显通”,赐长生田万顷。

1515年(正德十年)创建阴阳学堂和医学堂。

1517年(正德十二年)县城土城更砌砖石,并浚深城壕。

1528年(嘉靖七年)饥荒严重,人相食。

1533年(嘉靖十二年)奉命量地摊(税)粮,淅川田地分为金、银、铜、铁四等,起科(田)、正毫(粮)园地定量。

全县起科田1040顷17亩1分,夏秋税粮共850048担。

1567年(隆庆元年)七月荆紫关冰雹延及70里,庄稼受损严重。

1572年(隆庆六年)丹江泛滥成灾,沿岸水深丈余,房屋被淹,灾荒严重。

1585年(万历十三年)林邦柱纂修《淅川县志》(散佚)。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自四月十五日至七月阴雨连绵,麦未收获,饥荒严重,人相食。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邑人彭凌霄赴京会试,中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充录副总裁入内阁任礼部侍郎,著《青松诗钞》等。

1603年-1606年(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连年暴雨成灾,瘟疫流行,死亡枕藉,甚至全家死绝,无人埋葬。

1623年(天启三年)五月,冰雹,县西南部尤为严重,颗粒无收。

1630年(崇祯三年)夏、秋疟、痢流行,死亡恨多。

1633年(崇祯六年)十二月初十,李自成农民军首次攻克淅川城。

1634年(崇祯七年)瘟疫流行,死者过半。

1635年(崇祯八年)二月,李自成农民军由内乡、淅川重返陕西。

1636年(崇祯九年)湖北农民军与陕西农民军会师于淅川,明军总兵解进忠前往劝降,被杀。

1637年(崇祯十年)二至三月,农民军张献忠部攻克淅川城。

同年蝗灾。

1638年(崇祯十一年)李自成部在川北梓潼受挫回湖北投靠张献忠,未成;转而至淅川马守应营休养。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远古至秦代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

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

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两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淅川的民俗文化现象!

淅川的民俗文化现象!

淅川的民俗文化现象!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结合部。

因淅水纵贯全境形成百里平川而得名的。

由于淅川的地理环境,1000多年来,甚至长时间,先民们不仅在生产上有了创造发明,而且在人类生活中积淀了许多特殊的生活风格,构建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品格。

由此形成厂传承至今的民俗与民俗文化。

淅川人崇尚礼仪,人生礼俗尤多。

家庭长幼有序,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亲朋礼尚往来,情深意厚。

人从诞生、婚嫁、庆寿到死葬,礼仪程式完备,场面力求大气、排场。

’’礼多人不怪”是淅川人的礼仪上的通俗信条。

淅川人淳朴善良,憨厚耿直。

虽终岁劳苦,不得温饱,然心地善良,安贫乐道,疾恶如仇。

不惹是生非,不调三惑四。

重视仁义道德,买卖公平,童皇无欺。

鄙视投机钻营,粗野无赖,虚伪吝啬、奸滑狡诈。

有重信守义,一言九鼎,赤诚相见,宽厚实在,襟怀坦白的古朴古风。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是民众生活中的基本原则。

淅川人谦让俭朴,勤劳耿直。

衣食讲究实惠,衣着朴素大方,饮食节俭有度居住舒适顺畅。

旧时多是布衣淡饭,能得温饱,住上“四合院”的瓦房就算富有之家。

进入80年代后,已开始向着“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宽敞,用讲高档”的转变。

待客饮食花样繁多,礼仪隆重,饮酒豪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淅川气候湿润,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适宜多种农作物,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区域。

其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铸就了淅川人的淳朴的品质和良好的村风民俗。

淅川发达的水路运输,不仅使货物其流,而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淅川人重视岁时节俗,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都有节日由来和美丽的传说。

淅川人性格豪爽,光明磊落。

干事干净利索,直来直去,言出必行,义无反顾。

淅川民风古朴、简约、浑厚而又丰富多彩,习俗秀丽、深邃、清澈而又纯美灵活。

淅川民俗,是淅川民间历代相传,沉淀而成的社会风尚和习俗,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和变迁,并在变迁中改变着旧的社会文化模式,重塑着新的文化体系,通过淅川经济生活、民风、节日、饮食、庙会等习俗和少数民族习俗,可以清晰地窥见蕴藏在其中的朴厚的地域文化意蕴,闪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光华,激发着今日淅川现代精神文明的火焰。

南阳市淅川县发展趋势

南阳市淅川县发展趋势

南阳市淅川县发展趋势南阳市淅川县是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淮河中游,地理位置优越。

未来的淅川县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发展趋势。

淅川县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应以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为目标。

通过引进高效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其次是工业发展趋势。

淅川县地处黄金资源带,有较为丰富的石灰石、水泥、煤炭等资源,同时交通便利,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未来的发展趋势应以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为目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制造业企业,推动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第三是旅游业发展趋势。

淅川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较多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如大关山、淅川汉墓群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应以挖掘淅川县的旅游资源为重点,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区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趋势。

淅川县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应以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为目标。

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淅川县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最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淅川县属于山区县,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未来的发展趋势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产业绿色化、能源低碳化、交通减排等措施的实施,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未来的淅川县发展趋势应以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发展、教育和文化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方向,不断推动淅川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淅川老县城的城墙究竟是啥样(淅川文化探索之五十四)

淅川老县城的城墙究竟是啥样(淅川文化探索之五十四)

淅川老县城的城墙究竟是啥样(淅川文化探索之五十四)编者按:本文采写于2004年,刊发于7月5日《南阳晚报》,有删改。

那时候,我在老城镇政府工作,张文清老人就住在镇政府附近。

他讲述的淅川老县城城墙的几次变迁,其实就是一部小城春秋。

(本文图片摘自网络,与内容无关)张文清,男,生于1931年。

系淅川县老城镇退休干部。

头发斑白,背微驼,穿一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举手投足,皆稳重、刚健。

我出生于贫农家庭。

70多年的生活,使我目睹并参与了二次拆筑淅川老县城的过程。

不要急,听我慢慢说。

淅川县城(指老城)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是一座一平方公里的小城。

石砌的城墙,石砌的城堞,石铺的街道,10米宽的护城河,构成了这座方方正正的城。

小时候,躺在那光光的石板地上打滚,有种凉凉的、甜甜的感觉。

1937年,国共合作。

淅川自治政府下令拆城墙,兴店铺。

不少石条,被官府卖给商人建房。

那时候,民团司令部的陈重华、杨嘉会、任泰升主持淅川政事。

说是自治,其实是自立为王。

民团副司令任泰升,外号任小秃,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任小秃饭后,爱到城外散步。

一次,他出东门,过娃娃桥,见一小孩在瓣玉米棒。

任小秃拔出手枪,“砰”的一枪,便把那小孩给毙了。

城东五里有个安洼村,安洼村有个连举人,是一家有过功名的望门大族。

一次,二人在路上相遇,因连举人没有下马,便被任小秃拉出南门,在西河扒(淅川口语,即“西河滩”)砍了。

淅川北街有位年轻人在内乡上学,回家度假,在街上碰到任小秃。

任见他留着分发头,穿一件白衬衣,怎么看也不顺眼,便要杀。

幸亏有任小秃的姘妇杨士奶说情,才留下一条小命。

总之,那时候,法在他们嘴上,想杀谁就杀谁,更别说那石砌的城墙了。

一座方方正正的小城,被这群狗官拆得七零八落,千疮百孔。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挑起内战。

为了抵抗解放军,民团司令部聚集全县百姓,挖护城河,筑城墙。

城墙是用挖护城河的粘土打杵而成。

城墙底宽15米,顶宽4米,高10米,有“凹”形城垛。

商於古道介绍

商於古道介绍

商於古道/play.php?vid=1484&playgroup=1&index=0商於古道史略李光正商於古道是指战国时期商邑与於邑之间的水陆通道,泛称“商於之地六百里”。

其地域大体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商洛市的商州、丹凤、商南和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淅川、内乡7县区的川道一线,大体走向与现今的312国道基本吻合。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称作“武关道”、“商於道”,唐代又称为“商山道”或“商州路”。

这条古道位于陕、豫、鄂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几何中心,地控秦岭之南的丹江孔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一条交通要道,是古代中国统一国家形成的奠基地和见证者,是彰显中国传统士人人格精神的地域载体,是古代中国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相互联系、秦文化和楚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通道。

历史上,这里是先秦时期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交错过渡地带,是楚族、楚国、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夏、商、周三代经略南国的战略通道,是战国时期秦、楚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是秦国扭转乾坤,一统天下的战略支点,是初唐、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的第二条“国道”,也是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诗歌之路”,商鞅、张仪、楚怀王、四皓、刘邦等都在这里有过精彩的历史表演。

(一)终南形胜,荆山楚水古商於之地,是中原华夏文化与南方苗蛮文化的过渡交汇地带,是南北文化与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走廊,是融合华夏文化与苗蛮文化的大熔炉,也是华夷交界和交战的地方。

据文献记载,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丹淅之会”曾是南蛮和三苗的势力范围,中原文化实体要想经略南方,首先就要控制这个要害地区。

《吕氏春秋﹒召类篇》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竹书纪年》说:尧五十八年,“帝尧使后稷放太子丹朱于丹水”。

说明早在三代时期,商於之地既是华夷多个民族、各种文化的交流地带,也是南北文化的边缘地带。

古商於之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远在商代末年,楚族的首领鬻熊率领族人参加周武王所发动的灭商战役,成为周文王礼敬的“贤者”之一,受封为楚子。

说说淅川县的来历

说说淅川县的来历

说说淅川县的来历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划南乡县地,设置淅川县,因县境有淅水,故名。

北周时淅川并入中乡县(隋初改名为内乡县)。

唐武德二年(619 年),复置置淅川县。

武德八年(625年),淅川县并入内乡县。

北宋初年,割内乡县地置淅川县。

金初,废淅川县,并入内乡县。

正大年间(1224年—1231年)复置淅川县。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撤销淅川县,并入内乡县。

明成化六年(1470年),复置淅川县。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淅川县为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再升为直隶厅。

民国二年(1913年)2月,淅川厅废为淅川县。

1949年12月25日,淅川县的西坪区划归西峡县。

1968年5月16日,淅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29日,南阳地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9年11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革委会,恢复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5月淅川县革委会改称淅川县人民政府,仍隶属南阳地区。

1994年7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县级南阳市、南阳县,设立地级南阳市,淅川县属南阳市管辖。

淅川县_精品文档

淅川县_精品文档

淅川县淅川县是中国河南省信阳市下辖的一个县。

它位于豫陕皖三省交界的边缘地带,北临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西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东南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相连。

淅川县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淅川县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国在此设立淅川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淅川县是黄帝的陵墓所在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狭长的淅、川两山之间,被赋予了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淅川县是一片山水秀丽的地方,境内有长山、淅川横断山脉等多个山脉。

县内的淅川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之一,湖泊面积广阔,水质清澈,风景宜人。

湖中的小岛如珍珠般散布其中,吸引着众多游客。

此外,淅川县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点,如太华山、桂花岭、天桂山等,都是游客们喜爱的目的地。

淅川县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黄帝陵、大禹祠、礼佛庙等。

其中,黄帝陵是淅川县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最为神圣的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陵”。

祠堂、雕像、碑铭等丰富的文物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淅川县还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许多著名的道教寺庙。

其中,太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古老而庄严。

山中有众多的道观,如玉皇宫、保和宫等,吸引着大量的信教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淅川县还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丰富多样。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淅川县会举办盛大的舞狮表演和花灯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外,淅川县的民间歌舞、戏曲、剪纸等艺术形式也非常有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淅川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居民以种植粮食、油料、烟叶等为主,同时发展了养殖业和特色农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淅川县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县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业,推出了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

介绍淅川

介绍淅川

4/10
南水北调对淅川带来的问题
1.丹江库水库的建立及改造造成水位提升,大片耕地、 林地、村庄、道路被淹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进40亿元 2.调水后丹江水利枢纽发电量锐减,造成发电量下降及 全县用电费用上升 3.水库水位上升后,淅川县的小辣椒、湖桑、花椒等特 色产业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相对合理的农村经济结 构遭到破坏 4.移民安置任务沉重,农村社会矛盾将有所增加。15万 移民每年迁安2万多人至少需要7年,移民经济状况较差 ,既要迁又要安,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 5.人口大量流失带来的经济萧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的丹江口水库 东岸岸边引水,沿线开挖渠道,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 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 区,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属 长江流域),总面积846平方公里,有“亚洲天池”之美誉。丹 江口大坝加高后,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157米提 高至170米,但 将造成移民25万人。 1959年至1978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淹没淅川县362平方公里 土地,有500年历史的淅川县城沉入水底,20.2万人迁至他处。 其中,安置在青海省2.2万人,湖北省6.9万人,我省淅川县9.6 万人,邓州1.5万人。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 也是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唯一迁出地和重要安置地。 淅川为我国水利建设做出巨大牺牲,上世纪丹江口水库 建设,淅川搬迁20.2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 川再次动迁16.5万人。淅川成为中国水利移民第一县。 淅川也是商圣范蠡 的故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我的家乡——淅川
姚宾
聚焦南水北调 关注淅川移民
淅川简介:

淅川我的家乡作文

淅川我的家乡作文

淅川我的家乡作文篇一:迁徙中的淅川县城迁徙中的淅川县城一条丹江,因为南水北调而举世闻名;一座县城,因为环抱丹江库区而备受瞩目。

淅川,这个在名字上就和水结下不解之缘的豫西南边陲小县,自20XX年7月,迎来首轮首批库区移民的搬迁。

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标志性的一年。

从20XX年起,淅川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15.6万人的迁离,以确保北方上亿人20XX年吃上丹江水。

而此次首批10个试点村1.055万人的搬迁,仅仅是拉开了本轮大迁徙的序幕。

迁徙,这个最能带来复杂情感的词语,在国家大局和小民生计之间,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再次让淅川别无选择。

这种选择,缘于党和国家为解决北方缺水,而从1958年就开始规划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半个世纪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地的淅川,就这样和一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联系到了一起。

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水库上游的淅川老城1959年迁建到上集,同时开始移民,首批移民分赴青海、湖北,一部分移民安置在邓州和丹江口水库沿岸。

196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位升至145米,淅川开始了第二批、第三批移民,68867名移民迁到了湖北荆门和钟祥的大柴湖。

1969年,蓄水位提高到155米,第四批移民10679人迁往邓县,其余在淅川县安置。

1976年,蓄水位提高到157米,第五批淅川移民25870人动迁,绝大部分后靠安置。

从首轮移民算起,整整五十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县362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500年历史的淅川老城沉入水底,20.2万人告别故土,迁至他处,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老人,移民已经有了第二代、第三代。

他们靠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用他们的铁肩和勤劳的双手,再造一方家园,写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史翻开淅川的移民史,青海和大柴湖,是两个不可绕过的地方。

1959年,支援边疆建设的高潮在内地掀起,2.2万库区青年带着火热的激情,奔赴青海安家落户,一件大衣、一套被褥成为他们搬迁的全部家当。

河南南阳内乡县历史沿革

河南南阳内乡县历史沿革

河南南阳内乡县历史沿革
内乡人杰地灵,发祥历史悠久。

三代以前先后为郦部落和郦国。

春秋时为楚国郦邑,系西北边地之重镇。

战国属秦。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为郦县,属南阳郡。

两汉时期曾设侯国,辖境略小。

嗣后政权更迭,归属屡变。

隋代易名菊潭县。

开皇三年(583)为避隋文帝父亲杨忠的讳,改中乡县为内乡县,治所设在今西峡。

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并菊潭县入内乡县,辖境含古析,郦二县。

金代复将淅川县合于内乡县。

元初,迁县治于渚阳镇(今内乡县城)。

时县境有今内乡、淅川、西峡三县,为县境最大的历史时期。

明成化七年(1471)析置淅川县,内乡县境包括今内乡、西峡两县。

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县境有今内乡、西峡(西坪镇除外)两县和淅川县李官桥。

1948年5月属南阳专区。

翌年12月析建西峡县和淅川县李官桥区,同时,并入淅川县西庙岗和东川两区。

1953年3月,复析出马山口区和岳岗乡4个自然村入南召、镇平二县。

1955年再析师岗区部分村入邓县,同时,并入邓县、西峡、南召等县一些自然村。

1969年属南阳地区。

1994年7月属南阳市。

淅川简介

淅川简介

淅川淅川山区淅川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于一体,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丹江口水库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淹没县和移民安置县。

淅川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

淅川县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折420万亩,其中耕地70万亩,水域60万亩,荒山290万亩。

辖16个乡镇,516个行政村,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

淅川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春秋时为楚文化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

曾诞生了商界鼻祖、越大夫范蠡,南北朝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明代礼部侍郎彭凌霄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著名诗人屈原、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杜牧、元好问都曾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诗篇。

淅川古称商於,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荆襄直达武汉。

京汉、陇海铁路未修前,这里是连结东南与西北诸省的重要商业通道。

清道光、光绪年间淅川曾两度擢升为河南省直隶厅。

淅川区位独特,资源丰富。

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等五大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

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蓄水量174亿立方米,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矿藏42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中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河南省第一;宜林荒山2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是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基地。

淅川是中国文物出土大县,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余座,已出土文物7000余件。

其中春秋铜禁的出土将中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2000多年,受到江泽民同志的高度称赞。

以丹江水库自然风景,盛唐时期中州“四大名刹”之一的香严寺,荆紫关古镇保存完好的清代五里长街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古城址、古墓群为代表的大批珍贵文物,构成融山水、人文资源、宗教和楚文化为一体,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八条旅游热线之一。

秦楚丹阳大战与淅川吉岗楚墓

秦楚丹阳大战与淅川吉岗楚墓

秦楚丹阳大战与淅川吉岗楚墓编辑声明:本文摘自《魅力淅川之大楚始都》,本文作者为胡永庆,非本人作品,特此声明。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丹江自西北向东南从境内穿过。

奔腾不息的丹江水,历经千秋万代,造就了历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以楚文化最具风流。

丹江流域,尤其是位于淅川县丹淅之会处的李官桥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楚丹阳大战的古战场就在这里。

不过,以前在楚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对这一地区关注甚少。

1978年下寺楚墓的发掘,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之后,淅川毛坪、和尚岭、徐家岭、大石头山、吉岗、杨河、九女冢等地楚墓的发掘,以及丹江口水库周围楚文化遗存的调查,取得了重大成果,从而确立了这一地区在楚文化研究中的地位。

尤其是吉岗楚墓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研究秦楚丹阳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材料。

正由于此,本文根据吉岗楚墓的发掘材料,并结合有关记载,就吉岗楚墓是秦楚丹阳大战时楚国阵亡军士的墓葬这一问题进行论证,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秦楚丹阳大战战国中晚期,秦为了打开通向东南的道路,极力破坏楚齐之间的结盟关系。

为此,秦派张仪使楚,诈以商於之地600里于楚。

楚齐绝交后,张仪不履行商於之地600里给楚的承诺,反谓楚将“从某至某广袤六里”、“子何不受地”相讥。

楚怀王大怒,兴师伐秦,于公元前312年春,战于丹阳,楚军大败。

关于秦楚丹阳大战,史书多有记载。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君后)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七年春(即公元前312年),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逄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

《史记·韩世家》载:“(韩宣惠王)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匄、斩首八万于丹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秦派张仪使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秦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旧广武城简介

旧广武城简介

旧广武城简介
旧广武城,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一座古代城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是历史上河南省南
部的重要军事要塞之一。

旧广武城占地约100余亩,城墙呈长方形,高约8米,周长约1.2公里。

城墙采用石块和土夯筑而成,城门设有五个,分别
是铁门、水门、龙青门、内门和前门。

城墙四角设有邓良石楼,用于观察和防御。

旧广武城曾经是明代南阳府广武军的驻地,是南阳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

历史上,广武城曾多次遭到敌军的进攻和破坏,但经过修复和维护,仍然保存较为完好。

如今,旧广武城已成为淅川县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在城内,游客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城墙、城门以及邓良石楼等建筑,体验古代军事防御的壮丽场景。

此外,旧广武城还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向游客展示南阳的历史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旧广武城周边的自然环境优美,附近有着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河流,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总而言之,旧广武城作为南阳地区的历史遗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处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展示了南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淅川县历史沿革
舜帝时:为尧子丹朱的封地。

西周时:为楚祖熊绛的封地。

春秋时:分属楚国及其附佣国都国地。

战国时:西北部为秦国商於地,余为楚国丹淅地。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后,全部归秦。

秦昭襄王三年(前304年),秦楚黄棘之会后,归楚。

九年(前298),复属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丹水、中乡二县,属南阳郡。

西汉:分属三县,北、中部属析县,西南部为丹水县,属弘农郡,东南部为顺阳县,属南阳郡。

哀帝时(前6),顺阳改为博山,封为侯国。

东汉:博山复名顺阳,仍为侯国,与丹水县同属荆州南阳郡;并封南乡三户亭为侯地。

建安十三年(208),升南乡为郡,下辖丹水县,南乡县和顺阳侯国。

三国(魏):设丹水、南乡、顺阳三县,属南乡郡。

晋:南乡郡改顺阳郡,下辖顺阳、丹水、南乡三县。

南北朝:北魏由荆州分置析州析阳郡,下辖东、西二淅阳县。

南部的顺阳郡治南乡,并领丹水、顺阳等县。

西魏改东西淅(析)阳县为中乡和淅川二县(淅川之名始见于此),并移淅州治南乡县,辖南乡、顺阳、丹川、秀山等郡10余县及侨县。

北周:淅川并入中乡,属淅阳郡,其他郡县合并撤销后,设南乡郡与顺阳郡,辖丹水、清乡、南阳三县,均属荆州。

隋:改南乡郡为县,并改清乡为顺阳。

大业十三年(617)撤丹水县。

唐:置淅州(治马蹬),并置淅川、丹水、顺阳三县,属山南东道邓州。

旋俱废,并入内乡。

五代:粱复置淅川县,属邓州。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增设顺阳县。

金初:淅川县废,并入内乡。

正大年间(1224—1231)复置,属邓州。

元:淅川、顺阳并入内乡,属河南省(简称)南阳府邓州。

明:成化六年(1470年),淅川自内乡分出置县,属南阳府邓州,治马蹬。

次年建县城(即今老城)。

清初属南阳府。

道光十二年(1832)改县为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为直隶厅,直属于省。

宣统三年(1911),属南汝光淅道。

民国2年(1913)撤厅为县,属汝阳道。

道废后直属省。

民国21年(1932)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8年5月,淅川解放后,置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豫西行署第六专员公署。

1949年3月改淅川县人民政府,属河南省南阳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1956年1月改为淅川县人民委员会。

1971年5月改称为淅川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5月复为淅川县人民政府。

属河南省南阳地区行政公署。

摘抄淅川县志第60页-61页。

第二章,第一节:建置沿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